文化地產的定義
文化地產兼具文化業態和地產項目業態的多重要素,本質上是以文化產業發展為功能定位、以房地產開發和運營為主要業務的產業形態。
從廣義而言,文化地產以文化為核心要素,通過文化串聯規劃設計、景觀塑造、營銷管理、物業品牌打造等地產開發全流程,廣義上的文化地產囊括多種地產項目。從狹義而言,文化地產是特指商業地產中的文化街區、文化綜合體、以文化業態為核心的主題購物中心。

文化地產的分類
根據經營范圍不同,文化地產可以分為專項型、綜合型和園區型三種類型。
專項型文化地產的用途較為單一,如影院、劇院、博物館和美術館等;綜合型文化地產是以文化為主體、集多種經營業態為一體的項目;園區型文化地產就是政府或開發商進行主導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如文化產業園和文化創意園等。

文化地產的特點
(1)文化地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作為以文化業態為內容、房地產為載體的地產形態,文化地產通常融入了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或業態,當地的地域、建筑以及社區等文化。
(2)文化地產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傳統的地產形態無論是住宅地產,抑或是商業地產,其價值主要集中在規劃設計、工程技術、物業管理等領域,而文化地產更多的是處于產品與技術創新、運營管理等高附加值的環節,由于文創業態或產品的銷售及衍生,附加值的產生具有乘數效應。
(3)文化地產具有長遠的集聚效應。文化地產本身由兩種產業形態融合而生,如同房地產行業能夠帶動鋼鐵、水泥、裝修材料、家具、電器、運輸、建筑、設計、相關服務業等細分行業的發展,文化地產在此基礎上可以拉動地方文化產業、文創設計、旅游及相關服務、娛樂餐飲、新零售等領域的發展,乃至促進整個片區、城市經濟的提升。
中國文化地產相關政策
2017年3月,文化、新聞出版廣電、林業、旅游、文物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聯合頒布了《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方案》規定要充分發揮文化旅游在開展公民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帶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2018年3月,國務院發布《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表面要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現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8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頒布《關于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于2018年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廈門等30個城市先行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
2018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穩妥把握和處理好文化消費商品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的關系,促進包容審慎監管與開放準入有效結合,努力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偨Y推廣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經驗和有效模式。
2019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頒布《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國家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本文由@AG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參考資料
《2019年中國文化地產行業概覽(27頁).pdf》
推薦閱讀
《【研報】房地產行業:當前時點再議新冠疫情對房地產行業影響-20200430[47頁].pdf》
《房地產行業近期地產政策梳理匯總:政策釋放中質變需等待-220405(3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