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分子創新藥?
根據我國2007年出臺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界定,新藥是指沒有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2016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中,將化藥新藥分為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創新藥是指含有新的結構明確的、擁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臨床價值的藥品。2020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物制品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將治療用生物制品(生物藥)分為創新型生物制品、改良型生物制品和境內或境外已上市生物制品。
相對于大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是擁有單一明確有效成成分、分子量在1000道爾頓以下的有機化合物分子。廣義上講,當前臨床上使用的大部分化學藥品都是小分子藥物。隨著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基因與細胞治療等具有較大分子量的治療用生物制品在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但化學藥仍然是藥品開發中的主角。和大分子生物藥對比,小分子藥物有著分子量小、不涉及免疫原性、易吸收、工藝成熟、可穿透細胞膜、易于儲存和運輸等優點。
小分子創新藥和大分子生物藥的對比

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發過程
第1階段:1860s-1960s
隨著生理學和化學工業的興起而誕生化學合成藥物有明確的結構和治療效果藥物發現主要依靠經驗。代表∶抗生素、盤尼西林。
第2階段:1960s-1990s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興起,針對特定病理、生物機制和生理效應而開發的化學藥物。有明確的結構和作用機制,可針對病因尋找新藥。代表:抗炎藥,諾氟沙星。
第3階段:21世紀
隨著生命科學研究深入到基因層面,可針對—個生物機理相對明確的“靶點”,篩選得到可以調節該靶點的化合物,進開發出的化學成藥物。藥物有明確的結構、作用靶點和機理,可針對靶點開發新藥。代表:伊馬替尼(格列衛)。
小分子靶向創新藥技術原理與分類
按照其靶點類型和作用機理,已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可分為激酶類抑制劑、表觀遺傳類抑制劑和蛋白酶體類抑制劑三種。
1、激酶類抑制劑
蛋白激酶的失調與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極大的相關性,是最為廣泛的疾病治療靶點,已有大量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被報道。已上市的小分子創新藥物中,80%以上是激酶類抑制劑。包括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和絲氨酸/色氨酸激酶抑制劑三個類別。
2、蛋白酶體類抑制劑
蛋白酶體是一種大型的多催化酶復合物,在所有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中表達,負責人類細胞中超過80%的蛋白質降解。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在細胞存活、信號轉導、DNA修復和抗原呈遞等多個維持細胞蛋白穩態和調節許多生物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UPS的功能障礙與多種人類疾病有關。
3、表觀遺傳抑制劑
表觀遺傳學是遺傳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在不改變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遺傳變化,受到各種化學修飾酶和識別蛋白的嚴格調控。
異常的表觀遺傳調控與腫瘤、免疫性疾病和許多罕見疾病等密切相關。雖然許多表觀遺傳調控蛋白已被確定為潛在的疾病靶點,但目前批準臨床使用的表觀遺傳藥物較少,可能是未來小分子創新藥研發的方向。
小分子創新藥產業鏈

小分子創新藥行業產業鏈共有三個環節。
1、產業鏈上游
主體是原材料供應商,主要包括相關專利提供商、制藥裝備提供商、醫學設備和器械提供商、實驗耗材提供商等。產業鏈中游參與主體是相關藥物生產商,包括大型跨國制藥企業、本土大型藥企和初創企業;下游主要集中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院內DTP藥房。中上游企業具有強烈的創新需求和驅動力,成為整個產業價值創造的核心引擎。
知識產權提供商:主藥物相關專利,包括通式結構、具體結構、晶型、制備方法、應用、組合物等相關專利。
原材料提供商:原料藥、醫藥中間體、輔料料以及其他。
制藥裝備、儀器設備提供商:裝備、儀器、控制、監測設備等。
實驗耗材提供商:試劑、實驗用耗材、包裝材料等。
2、產業鏈中游
藥物研發與生產商:參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再到生產銷售推向市場的全流程,藥物知識產權的所有者或授權方。
3、產業鏈下游
各級醫療機構:包括各類公立或民營的綜合性醫院、??漆t院等,用作臨床治療或臨床試驗。
DTP藥房: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服務的藥房,也被稱為高值新特藥直送平臺。
內容來源:
《艾瑞咨詢:2022年中國小分子創新藥行業研究報告(37頁).pdf》
推薦閱讀:
《醫藥生物行業創新藥系列盤點報告(16):新冠治療性藥物百舸爭流小分子新藥初現曙光-211109(59頁).pdf》
《迪哲醫藥-專注首創藥物與突破性療法的小分子創新藥研發平臺-211207(3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