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能電表行業發展歷程
1、機械式電表(1990年以前)
機械式電表能夠計量有功電能及其他參數。原理是電流通過線圈時產生磁場,從而使轉盤轉動。由測量機構、補償調整裝置和輔助部件(外殼、機架、端鈕盒、銘牌)組成。
2、普通電子式電表(1990-2005年)
普通電子式電表能夠計量有功電能及其他參數。采用數字式計量原理進行計量,精度更高。在原來機械電表上添加一定部件,利用電子電路替代電磁感應原理制造,不破壞現行計量表原有的物理結構。
3、預付費電表(2005-2009年)
預付費電表增加了預付費控制功能,可以實現有條件供電控制。在電表中集成控制通斷電的繼電器,實現先收費、后用電的功能。由電能計量部分、微處理器控制部分(IC卡)、跳閘裝置組成。
4、智能電表(2009-2020年)
增加了通訊模塊,可以在電表和系統主站之間實現雙向通訊和數據的傳輸。電表增加了通訊模塊,可以向主站傳輸數據,并可以接受主站發出的指令。由測量單元、數據處理單元、通信單元等組成。
5、新一代智能電表(2020年至今)
新一代智能電表能夠模組化設計,可以支撐智能設備的連接以及用電用戶的交互。由多芯模組化設計,由計量芯模塊、管理芯模塊、上行通信模塊、擴展模塊等組成。
我國電表行業走過機械制電表、普通電子式電表、預付費電表與智能電表基本普及階段,2020年國網及南網發布了智能物聯電能表、智能網關終端技術規范,標志著進入新一代智能電表時代。

我國智能電表行業現狀
總體而言,我國智能電表市場集中度不高。近年來智能電表采集招標公司整體維持在70家以上,自2013年以來CR3維持在11%-13%水平。


自2009年國家電網開始布局智能電表,我國智能電表行業發展歷程包括四個階段。
1、智能電表大規模鋪設階段(2009-2015)
智能電網規劃落地,國家電網智能電表招標金額逐年上漲,智能電表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2010-2015年國家電網智能電表招標大約7000萬只/年,整體招標金額(智能電表與信息采集裝置)約170億元/年,發展較好。
2、智能電表全覆蓋目標接近完成,招標下滑階段(2016-2017)
國網用戶覆蓋率全面上升,智能電表招標開始下降,步入行業調整期。2016年國家電網累計用戶采集4.1億戶,采集覆蓋率高至95%,智能電表招標量逐漸下滑。2017年國家電網智能電表覆蓋率達99.03%,招標量下滑至3700萬只。
3、舊表更換周期到來,需求回暖階段(2018-2019)
智能電表的工作周期一般有6-8年,2018年到2010年期間大規模鋪設的電表產品漸漸步入集中更換期,國家電網智能電表招標量明顯回暖,增速恢復到較高水平。
4、電表標準過渡,招標波動階段(2020-)
2020年國網電表招標量同比下滑29%,達到5210萬只。受疫情影響、國網人事變動、電表新標準處于過渡期影響。

智能電表市場前景
隨著新標準+新興電力系統開始建設,行業需求可能高增。在2020新標準框架下,智能電表價值量顯著提升。舊表需要更新,新型電力系統正在建設,在這種背景下,量價齊升有望驅動國網智能電表招標金額大幅增長。
通過分析2010-2015年國網智能電表招標數據,如果未來三年招標量穩定在7500-8000萬只/年,依據近兩批國網電能表中標均價進行測算,2021-2023年國網智能電表年化需求空間將分別達208/247/288億元。
內容來源:《2021年智能電表行業電網雙碳轉型分析報告.pdf》
推薦閱讀:
《復旦微電-公司首次覆蓋報告:享智能電表迭代周期迎FPGA國產化之時-210809(21頁).pdf》
《炬華科技-首次覆蓋報告:智能電表周期向上能耗管理系統迎碳中和風口-20211220(16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