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在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關系到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國家政府對于這一塊是極力重視的,尤其是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要不斷轉型,更是要著重關注。下面就讓三個皮匠報告小編對2022年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現狀分析進行一定的介紹,希望能給予你一定的幫助。
一、2022年制造業新型化數字化轉型進程

(1)
在經濟創造力方面,東部一些省份實力較強,但一些傳統制造業強省的經濟創造力被削弱,中部和東北部省份的經濟創造力迅速提升,西部省份仍然較弱。制造業經濟創造力最強的三個省份是江蘇、山東和廣東,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制造業總產值和制造業企業總利潤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地區的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北京等省份排在10名之外,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制造業從業人員的人均利潤率和勞動生產率低于江蘇、山東和廣東,經濟創造力較低。中部地區一些省份的經濟創造力迅速增長。其中,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湖北的經濟創造力不足12個。在西部地區,除四川和廣西處于中等水平外,其他省份的排名較低,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非常緩慢,經濟創新指標較低。東北地區的遼寧和吉林相對較強,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而黑龍江相對落后,這主要是因為黑龍江制造業總產值和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較低。
(2)
從科技創新能力來看,東部省份優勢明顯,東北省份實力不強,中西部省份發展不平衡。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前七的省份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即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北京和天津。這些地區研發資金和人員投入大,制造專利和新產品銷售收入高,科技創新能力優勢明顯。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安徽、湖北、湖南和河南的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山西和江西的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各項指標相對落后。西部地區的重慶、四川、陜西處于中游水平,這與這三個省的制造業高度集聚和高校、科研院所較多密切相關,而西部地區的其他省份則相對落后。東北地區的遼寧和黑龍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分別排名13和16位。吉林省排名較低,這與吉林省研發人員較少、研發投入強度低、新產品銷售收入低密切相關。
(3)
在節能能力方面,東部省份相對較強,西部省份之間發展不平衡,中部和東北省份相對落后。北京、浙江、上海、廣東、天津等東部省份排名靠前??赡艿脑蚴牵阂环矫?,這些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能耗和單位產值電耗低?;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的煤炭消費比例較低,這對節能能力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山東和河北排名較低,分別排在第26和29位,這與這兩個省份制造業的高能耗和低能效直接相關。在中部地區,除江西處于中游水平外,其他省份的排名相對較低,這主要與這些地區制造業單位產值能耗高有關。西部省份的發展不平衡。青海、甘肅、重慶、內蒙古和寧夏實力較強,而四川、貴州、云南和新疆排名較低。東北三省的節能能力不強,在制造業發展中仍然沒有擺脫對高耗能產業的依賴。
二、制造業互動融合分析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已成為許多城市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起點。在產業協同發展的早期階段,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首先在空間上實現集聚,并在各自集聚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間的共聚合,即產業協同集聚。作為產業集聚的高級階段,以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為代表的協同集聚可以通過產業協同定位效應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生產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也表現出持續集聚的特征。
然而,在產業協同集聚下,產業之間存在明顯的邊界。雖然人們更多地關注產業之間發展規模的匹配,但它本質上是異質產業在地理空間的“積累”,依賴有形基礎設施建設,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它仍然停留在產業協同發展的“數量”階段;產業一體化發展突破了地理空間和單一產業集聚的局限。它是具有產業關聯或上下游關系的異質產業的空間整合發展。此時,異質產業依靠直接的產業關聯和無形的互聯網,實現不同產業的相互滲透,逐漸模糊產業邊界,最終實現產業間的一體化發展,這是產業協調發展的“質”階段。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抑制不僅是產業協調發展戰略的進一步體現,也是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客觀要求。
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介紹應該了解到,我國制造業是要朝著結構升級,新型化、數字化等方向奮力前進的,以此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以上就是三個皮匠報告小編整理的關于2022年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現狀分析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東莞證券-制造業專題報告之一:當前制造業景氣度恢復幾何?》
《普華永道:未來制造業中的5G(14頁).pdf》
《中德智能制造聯盟:中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16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