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園區
產業園區是指為了促進某一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2.產業園區分類
(1)根據屬性不同,產業園區可分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和專業園區。
科技園區:主要指聚集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園區,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一般工業園區:國家或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行政手段劃出專門區域,使之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現代化產業分工協作生產區。
專業園區: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并進行統一管理的園區。
(2)按承載功能不同,產業園區可分為:國家級開發區、省(縣)級開發區和專業園區。
國家級開發區:由國家層面批準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區的省會等中心城市。
省(縣)級開發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在規模、實力、優惠政策上次于國家級開發區,多數位于縣或縣級市。
專業園區:同上。
(3)按開發模式不同,產業園區可分為:政府主導園區、企業主導園區和政企合作園區。
政府主導園區:政府機構利用政府資源進行園區建設和管理運營;但可能存在靈活性低、效能較差等問題。
企業主導園區:園區運作由企業控制,-般為重資產模式,經營效率較高、周期短;但可能存在稅收優惠政策低等問題。
政企合作園區:政企共同運營,有效調動政企資源,一般以PPP模式和特許經營模式為主。
(4)按參與主體不同,產業園區可分為:政府平臺企業、專業開發商、制造實體企業、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機構。
政府平臺企業:由張江高科、上海臨港、 中關村發展集團等“國家隊”開發建設,土地成本較低,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專業開發商:由萬科、恒大、招商蛇口、華夏幸福等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建設,融資能力及商業地產開發能力較強。
制造實體企業:由海爾集團、三一重工、長春高新等制造型實體企業開發建設,具有良好產業鏈資源,易實現產業集聚。
互聯網企業:由騰訊、字節跳動、京東、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企業開發建設,資本雄厚,業態豐富,易實現產業集。
金融企業機構:由復興集團、華融集團等金融類企業機構開發建設,擁有較強的資本運營能力。

3.我國產業園區發展歷程
從誕生至今,我國產業園區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1)探索期(1979-1985)
業務特色:扁平化空間布局
管理模式:政府直接運營管理
招商政策:土地和稅收政策
代表:蛇口工業園
(2)起步期(1986-1991)
業務特色:扁平化空間布局
管理模式:政府直接運營管理
招商政策:土地和稅收政策
代表:深圳科技工業園區
(3)快速發展期(1992-2002)
業務特色:注重產業鏈、產業集聚及對接
管理模式:合作運營管理
招商政策:完善產業鏈及園區公共服務
代表:中關村科技園
(4)穩定調整期(2003-2008)
業務特色:注重產品研發設計
管理模式:引入專業化運營管理公司
招商政策:土地、稅收、人才等綜合配套
代表:武漢光谷高新技術產業園
(5)創新發展期(2009-至今)
業務特色:注重專業化+主題特色化+科創驅動
管理模式:提升內外部管理及激勵機制
招商政策:產城融合綜合配套服務政策
代表:南上海新型顯示產業園

以上梳理了產業園區的定義、分類及我國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智慧園區建設的意義在哪?我國智慧園區政策梳理
什么是智慧物流園區?有哪些特征?建設方案介紹
什么是智慧地球?是誰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