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了《2020-2021年全球工資報告》。
報告中指出,世界各國都深受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100多萬人喪生,社會和經濟活動中斷,數百萬人的生計和福祉受到威脅。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到2020年第三季度,約有3.45億個全職工作崗位流失。
近幾年全球工資走勢
在大流行前的四年里,全球實際工資增長率在1.6%至2.2%之間波動。

2006-19年全球實際工資年平均增長率(百分比)
COVID-19危機對2020年工資的影響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工人必須接受暫時縮短工時和/或減薪。
國統局早期數據顯示,有短期統計數據的國家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國家顯示工資下降或平均工資增長放緩。而在其他國家,平均工資在統計數據中出現了令人驚訝的跳躍——這主要反映了由于低工資的損失而產生的“構成效應”工作。

巴西、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挪威和美國“結構效應”的一些顯著例子,這些國家的平均工資在前所未有的失業的同時顯著上升。
為了支持低收入工人,許多定期調整最低工資的國家在2020年上半年按計劃增加了最低工資。
利用過去十年收集的149個國家最低工資調整信息,下圖顯示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調整最低工資的國家數量。

在所有國家中,只有兩個國家已經計劃在2020年不審查最低工資水平,至少有147個國家可能會在2020年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全球拿著最低工資的工人有多少,分布情況如何?
在全球范圍內,估計有3.27億工薪階層的工資達到或低于適用的每小時最低工資,這相當于所有工薪階層的19%,其中包括1.52億婦女。

可以看出,低于或處于最低工資的工薪階層的比例在非洲最高,在歐洲和中亞最低。
這場危機對工資總額的影響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有所不同,后者受到的影響更大。
盡管最低工資收入的男子多于或少于婦女,但婦女在這一類別中的代表性過高:
雖然婦女占世界上支付高于最低工資的雇員的39%,但她們占世界最低以下和最低工資收入者的47%。
這場危機不成比例地影響了工資較低的工人,從而加劇了工資不平等。然而,臨時工資補貼使許多國家能夠補償本應損失的部分工資,并減輕危機對工資不平等的影響。此外,最低工資的調整也可以有效縮小性別工資差距。
文本由@云閑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國際勞工組織(ILO):全球COVID-19時期的工資和最低工資》。點擊下載PDF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