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金融市場中有著重要作用,對金融投資者也有重要價值;2015年起,我國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經過層層推動,我國至今已經完全實現了利率市場化;那么利率市場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作用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簡單介紹。
利率市場化的定義
利率市場化簡而言之就是指我國的利率水平不受限于政府的要求,其大小完全由市場的實際供求狀況來決定。也就是我國政府必須取消對利率水平的一切管制并且同時包括了間接影響利率水平的官方管理并最終使利率的基礎性作用得到發揮。
利率市場化與我國的銀行業利潤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利率市場化后,資金與利率的緊密度會大大提高,因此,資金的流動會變得更加商效并且更加合理。資金在各商業銀行間的往來流動變得更加隨心所欲,各商業銀行的存款狀況將不再是以往的"超穩定"格局,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存款壓為,更受制于客戶的選擇和喜好。另外從宏觀角度入手來看,利率市場化后,儲蓄和投資額度也有微妙的變化,進而觸及到銀行家們的利潤。

利率市場化的作用
(1)在經濟中的調節作用:伴隨著經濟一體化速度的加快,市場的統一性日益提高,在金融經濟市場上利率的調節作用己經明顯超過了價格的調節作用,這也就使得以利率市場化為調控工具的高水平經濟手段替代了以價格為調控工具的低水平經濟手段,成了現代經濟社會調節的主旋律。
(2)在經濟中的導向作用: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特點是金融交易持續拓展、金融資產持續上升,而金融資產流動的方向往往會帶領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金融資產往往偏向于高利率、高收益的企業和經濟活動。在完整的經濟運作中,利率和資金對金融市場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相關政策的變化都能影響到利率的浮動,利率市場化再借助金融市場快速有效地把經濟信息傳遞到相關的人員或者經濟活動上。所以,經濟社會所做的政策決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受利率市場化影響,并會因此對經濟運行過程及結果造成影響。
(3)在經濟中的分配作用:利率市場化不管是在資金的收集還是資金的安排上都起到關鍵的杠桿作用。不一樣的存款利率結構會造成期限不一的儲蓄規模,而不一樣的貸款利率結構能影響到資金的調整W及在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再次分配??傮w來看,將利率市場化當做財富再分配的杠桿,能夠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使得經濟社會能夠更加有效健康的運行。
(4)在經濟中的調控作用:當經濟過分活躍出現通貨膨脹的狀況時,央行可以通過提升貼現率來增加商業銀斤貸款的成本,從而減少借款的額度,也就限定了別人能夠貸款的多少,使得社會的貨幣供給減少;相反,當經濟出現萎靡和逝貨緊縮時,可以通過調高貼現率來相應地增加貨幣的供給。市場利率能夠逸過對巧的調整,來達到平衡市場的目的。
利率市場化的不利影響
(1)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將會增加: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壓力將會逐漸明顯。
(2)利率波動帶來風險: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后,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利率的影響變大,由此市場利率會存在更多不確定性。
以上就是有關利率市場化的定義、作用和不利影響的全部內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金融行業的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基準利率?基準利率應該具備什么特征?
中國農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年度報告(2021).pdf(附下載)
阿里云&埃森哲:2022區域性銀行數字新生態建設研究.pdf(附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