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倉儲管理
倉儲管理是對庫存商品進行一系列倉儲作業以達到倉儲目標的過程,這個操作包含貨物驗收入庫、在庫保管、揀貨出庫等一系列服務內容。
從學科角度看,倉儲管理是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主要涉及物流、企業運作、信息管理、質量檢測等相關學科;從管理角度看,倉儲管理是多項管理任務的集合,包含資源分配、業務管理、貨物存儲等各個方面,其中業務管理是倉儲管理工作的核心。

2.倉儲管理的內容
倉儲管理的內容既包括戰略層面的選址、建設等管理,又包括貨物出入庫、儲存保管、分揀配貨等業務層面的管理。在現有的發展趨勢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倉儲管理水平,對倉儲業務層面的管理要求越來越高,倉儲業務管理已經成為倉儲管理的中心環節,是倉儲管理的核心內容。
倉儲業務管理就是對貨物入庫、在庫、出貨這三個方面具體的倉儲作業環節進行管理,以提高倉儲管理水平、倉儲作業效率。在倉儲業務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貨物存儲策略、貨位分配方式以及倉儲作業流程設計。
(1)存儲策略
與倉庫布局、存儲貨物、業務發展三者相匹配的存儲策略不僅能提高倉容利用率,還能在此基礎上縮短重要貨物出入庫路徑,提高貨物出入庫效率。常規的貨物存儲策略有三種:盤點、出庫最方便的定位存儲策略;倉容利用率最高的隨機存儲策略;介于兩者之間的分類存儲策略。
1)定位存儲策略
定位存儲策略下每種貨物都被分配有不可相互變動的貨位,但為了確保該貨位能完全容納該貨物,必須保證貨位容量高于該種貨物最大庫存量。
2)隨機存儲策略
隨機存儲策略下貨位分配往往取決于理貨員個人習慣,各貨物存儲貨位經常發生變動,且不嚴格遵守一貨一位的儲存規則,貨物可隨機放置、任意堆垛。
3)分類存儲策略
分類存儲策略下先根據存儲貨物特性進行分類,具備同種特性的貨物分配在同一區域,每類貨物都分配有固定的存儲區域,而且同一類的貨物在分配的存儲區域內可以按照其他規則進行貨位細分。
(2)貨位分配
貨位分配也叫貨位指派,就是在對倉庫的貨物存儲位置進行逐一編碼定義后,理貨員安排各種貨物的存放位置即具體貨位,其中根據倉庫相應的存儲策略可決定貨物存儲是一位一貨還是一位多貨,而且貨位不僅可以分配給某個或或類貨品,還可以依據貨物來源安排貨位,適用于多供應商協同管理的倉庫。
貨位分配原則:
1)安全性原則,是各項作業需要考慮的首要原則。在實際貨位分配中對安全性的考慮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貨物屬性,如易燃、易爆、易腐蝕等特性,或是兩種貨品共同存放會產生特殊效果造成貨物損傷,這些情況需提前明確,對應貨物定位管理;二是存放安全性,如考慮貨架穩定性即貨架的重心分布,考慮可密集堆垛、不易倒塌等情況。
2)周轉率原則,是對貨物進行分級管理。倉庫儲存貨物較多,但是各種貨品的周轉率差距較大,即有的貨物在庫時間較短,為短儲貨物;有的貨物在庫時間較長,為長儲貨物。因此針對周轉率,挑選出出庫較快的短儲貨物進行重點管理,分配在出入庫最為方便的貨位上,可以大大提高貨物存取的方便程度、縮短出入口路徑,從而提高出入庫效率。
3)貨品相關性原則。部分貨品會多次共同出庫,在客戶訂單中體現為為兩種及以上貨品多次同時出現,在出貨頻率上的表現為多種貨品出貨頻率相似而出貨量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訂單的規律性分析確定貨品間的相關性,然后將存在相關性的貨品安排臨近貨位,可以減少揀貨員的行走距離。
4)節約倉容原則。倉庫空間利用率衡量的兩個具體指標為:倉庫面積利用率、倉容利用率。貨位分配雖然無法增大倉庫面積利用率,但是卻可以對倉容利用率進行提升,提高單位容積貨物儲存量,即貨物存儲密度。通過貨位分配達到節約倉容的目的,需要進行貨位分配時綜合考慮貨架承載能力、貨物包裝規格、體積、質量,確定貨位空間確定最大的貨物容納量。
(3)倉儲作業流程設計
作業流程就是對一系列作業內容進行規范,明確如何做、怎么做乃至做到什么程度的的一個說明,而作業流程設計則是依據相應規則,結合作業場景、作業內容對整體流程進行設計,是一種過程控制的手段。
倉儲作業流程可分為貨物驗收入庫、在庫保管和揀貨出庫三大環節,結合實際作業場景、信息系統應用、技術裝備推廣等制定合理的作業流程,摒棄無用流程、減少作業時間損耗,能夠使整體作業效率大幅提升。
以上梳理了倉儲管理的定義及主要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井松智能-新股定價報告:智能倉儲物流設備與智能倉儲物流系統提供商-220606(22頁).pdf
Interact Analysis:倉儲機器人的未來白皮書(2022)(19頁).pdf
甲子智庫:2021倉儲物流機器人研究報告(45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