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財務和會計學界興起的一個前沿性研究領域。由于與投資者保護、會計準則制定等資本市場的重要問題緊密相關,盈余管理已經成為會計乃至金融、經濟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在上世紀末與本世紀初,資本市場在我國的發展、實證研究方法的開展以及數據庫資源的豐富,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最早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由Schipper給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為目的,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對其盈利預期的壓力,在會計準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管理應計項目以使報告盈余符合期望水平。Healy
&
Wahlen從準則制定的角度出發,將盈余管理定義為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構造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用以誤導那些以公司業績和會計數字進行決策或簽訂契約的利益相關者。
2、盈余管理手段
(1)操縱生產、存貨和銷售:為了避免虧損和實現盈利預測,企業可能會在會計期末的有限時間段內提供銷售價格的折扣、更寬松的信用條款、過度生產和擴大庫存來提高營業收入和降低營業成本。
(2)利用處置固定資產來管理盈余:由于管理者可以選擇固定資產銷售的時機,因此他們可能通過控制在某個特定時期處置固定資產所確認的利得來操縱盈余。當盈利低于管理層的預測或盈利下降時,公司往往通過銷售固定資產來增加盈利。
(3)利用構造交易來管理盈余:Healy &
Wahlen提到當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構造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盈余管理就已經發生。Dye形容這樣的構造交易為分類操縱,即當會計準則允許對一個業務事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時,而公司又對某一方式更加偏好時,相關人員就會構造這些交易的條件來滿足偏好的分類必須要達到的官方要求。
其他構造交易的盈余管理行為有:發行或有可轉換債券而非傳統可轉換債券以避免稀釋每股盈余利用股票期權來支付CEO薪酬從而實現預期盈利變動長期股權投資的持股比例,如是否在20%上下,來獲得更有利的盈余和財務狀況等。
(4)操縱可操控費用:主要體現在對研發費用及銷售、管理費用的操控。比如,當管理者發現研發費用的花銷危及公司報告正盈利的能力、危及公司保持盈利增長的能力或者為了縮小實際盈利與分析師預測盈利之間的差異時,管理者就會削減研發費用的支出。以盈利為基礎的激勵,容易誘使管理者削減諸如研發費用、廣告費用、銷售和管理費用等可操控費用以提高短期業績。
(5)利用股票回購來管理盈余:股票回購可以減少公司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數量,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可能增加公司的每股盈余。上市公司在公開市場股票回購的時間和規模上,具有靈活的控制權,且不需要披露回購交易的細節。因此,股票回購構成了對每股盈余進行管理的工具。
文本由@-YANYI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