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車傳感器行業發展歷程
萌芽期(1950-1985)
50年代,我國成立了電信工業管理局,旨在解決軍隊通信問題,奠定了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的基礎;隨著
全國第一次工業會議的召開,我國傳感器生產制造提上日程。
60年代,電子點火和噴射裝置被廣泛采用,推動了溫度、流量等汽車傳感器的發展。
80年代,安全氣囊、ABS的廣泛應用則推動了輪速、加速度等傳感器在汽車上的應用。
萌芽期階段,我國汽車傳感器行業發展緩慢,在關鍵零部件和產業化方面仍處于起步期。
成長期(1986-2015)
“七五”計劃開始實施,傳感器技術被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之一,且隨著中外合資建廠,我國傳感器行業迎來實質性的進步。
快速發展期(2016-至今)
在國家一系列支持與鼓勵政策的推動加上產業鏈與生產基地的進一步完善,為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下游國產汽車公司的高速發展,推動汽車傳感器行業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汽車傳感器企業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

2.汽車傳感器行業產業鏈
汽車傳感器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是零部件與外殼材料。零部件主要包括:開關接頭、信號采集器、電路板、芯片及其它;外殼材料主要包括塑料與陶瓷。
產業鏈中游主要是傳感器生產企業,國外企業以BOSCH、DENSO等為代表,國內市場壟斷度高,國產企業以中科領航和禾賽科技等為代表,處于技術追趕階段。
產業鏈下游是汽車主機廠商,主要包括: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北京汽車、比亞迪等廠商。

3.汽車傳感器市場規模
近年來,我國汽車傳感器行業增速較快,億渡數據顯示,2017-2021年,市場規模從157.3億元增長至263.9億元,CAGR為13.8%;億渡預計,在政策與智能汽車快速發展刺激下,我國汽車傳感器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時間內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態勢,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接近500億元。

4.汽車傳感器行業競爭格局
當前,我國汽車傳感器行業競爭格局呈“正三角”形式,第一梯隊是國外廠商博世(BOSCH)、第二梯隊是日本電裝(DENSO)和森薩塔(Sensata)、國內廠商蘇奧傳感、正揚電子與禾賽科技處于第三梯隊。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行業現狀分析,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分析欄目。
參考報告:《億渡數據:2022年中國汽車傳感器行業短報告(1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