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在2021年3月發布了白皮書《中國金融科技正處于轉型階段的關鍵時刻》。
科技將有意義地重塑中國的金融體系,創造一種“新金融”體系。
1.新經濟效益
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將提高金融系統的彈性。新的風險控制系統將更有效地應對欺詐、洗錢和資助恐怖主義等經營風險。與此同時,大數據帶來的無擔保信貸服務將有助于降低信貸風險,實現反周期信貸,并解決流動性和市場風險。
金融科技創新還將通過以下方式進一步增強金融包容性:
1)將服務擴展到此前未被發現的群體,如微企業和客戶;
2)改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平衡;
3)將數字金融解決方案延伸至中國以外欠發達地區;
4)提供包容性、便捷性強的跨境金融服務。
2.增強用戶體驗
金融科技將加速向無設備(不依賴于智能手機)、無意識(隨時隨地)和智能(人工智能驅動)的金融服務轉型。這種場景已經在實體商業環境中成為現實,基于物聯網的面部和語音支付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咨詢服務就是兩個例子。
開放銀行模式的廣泛采用將催生“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或“無處不在的銀行”數字解決方案。銀行越來越多地向第三方開放其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和數據,以便向客戶提供基于場景的服務,包括支付、信貸和保險。
3.新的競爭動力學
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中,技術主要是為了確保金融系統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從組織上講,技術將被嵌入到中間辦公室、后臺辦公室和成本控制中心。在將來,金融企業將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也降低了他們的成本。
在新金融中,數據是最重要的資產,處于新金融體系的中心。沒有數據,信貸、支付和風險控制等服務和流程就無法流動。數據已經是最基本的生產手段。中國有機會也有能力比其他國家更快地建立一個全新的數據系統,為其新的金融服務提供動力。
在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相對較短但創新豐富的歷史上,當前的轉型時期是最激動人心的一章。隨著中國金融生態系統的重塑和競爭與合作模式的改變,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私人和公共部門,現在必須確保中國不斷發展的金融業將繼續推動創新,同時履行其為穩定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核心職能。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將繼續擴大其全球足跡,它們未來的創新不僅將造福國內用戶和企業,也將造福世界各地的社會。
文本由@木子日青 原創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論壇:中國金融科技正處于轉型階段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