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附下載地址) 三個皮匠 關注三個皮匠(ID:www3mbang)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行業研究報告 2019-10-09 11:12:33 作者:三個皮匠 2636 收藏 ?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給您帶來最全最新各類數據研究報告2015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一份由193 個會員國共同達成的成果文件,即《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推進經濟、社會、環境三位一體可持續協調發展,是國際發展合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該議程在實施過程中依然面臨數據缺失、方法不完善、目標相互關聯制約以及本地化問題多樣等挑戰。技術創新機制是應對以上挑戰的重要手段,其中地球大數據整合多源數據,通過不同學科和領域間知識與數據的交叉與集成,生成地理空間上更清晰、更豐富和更完整的信息產品以用于復雜的、頻繁的決策分析和支持,服務于 SDGs 落實的分析、評估和監測工作,能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本報告通過利用地球大數據的優勢和特點,推動地球大數據服務于 SDG 2 零饑餓、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 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SDG 14 水下生物和 SDG 15 陸地生物等五個 SDGs中的 11個指標的監測與評估,在數據產品、技術方法、案例分析和決策支持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在 SDG 2 零饑餓方面,本報告瞄準指標 SDG 2.4.1 從事生產性和可持續農業的農業地區比例,綜合采用中國及其他國家的中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結合農業統計數據、地面調查數據、氣象站點數據等多源數據,融合遙感信息提取模型、統計模型、生態模型等,提出了指標 / 亞指標的評估方法,實現了指標 / 亞指標的評估和發展進程的監測。對中國糧食生產環境影響的研究發現,2000 年以來,單位產量的環境影響(用地、用水、化肥過施風險)呈降低趨勢,糧食生產系統朝著更為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以城鎮化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變化正施加負向影響。報告提出統籌農田管理與土地管理,是構建可持續糧食生產體系,幫助實現 SDG 2 零饑餓目標的重要途徑。在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方面,本報告遴選了地球大數據技術支撐的 SDG 6.3.2 環境水質指標,通過案例例證了地球大數據技術對 SDG 6目標實現的支撐作用。在案例中重點應用了衛星遙感、互聯網、傳統統計等多源數據,通過時空數據融合和模型模擬方法,實現了對中國省、市兩個尺度地表水環境的高分辨率監測和整體分析,結果表明,通過多年的集中治理,中國地表水水質呈現逐漸改善的態勢。中國 2017 年地表水水質較 2016年有小幅改善,全國范圍內西部地區地表水水質總體優于東部地區,重點區域需要進一步加強治理。在 SDG 11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方面,聚焦SDG 11.2.1 公共交通、SDG 11.3.1 城鎮化、SDG 11.4.1 文化和自然遺產、SDG 11.6.2 PM2.5、SDG 11.7.1 公共空間共 5 個指標開展 SDG 11 指標監測與評估。引入地球大數據數據,突破了以傳統統計數據為主的限制,提高了 SDGs 指標評價的時空分辨率;集成地球大數據技術,提出了 SDG 11 的中國本地化指標評估體系。基于合成孔徑雷達(SAR)和光學影像融合生產了 2015 年全球 10 米分辨率不透水面產品,其精度優于 86%,彌補了土地消耗率與人口增長率比率(SDG 11.3.1)指標監測數據的缺失。基于中國區域公共交通信息數據、中國城市擴張數據、自然文化遺產數據、PM2.5 產品、城市建成區公共空間面積等指標評價數據集,實現了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通過 SDG 11 指標評估與進程監測,報告中的相關案例完善了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提出“加大單位面積資金投入,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新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在 SDG 14 水下生物方面,聚焦 SDG 14.1 海洋污染和 SDG 14.2 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兩個目標,綜合采用中國近海典型海域的營養鹽、葉綠素、生物量、溶解氧等理化指標,以及國家海洋監測相關部門的公報或發表數據,重點開展了方法模型構建與優化等研究工作。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框架構建了適用于中國近海富營養化評估的綜合評價體系和模型,科學評估了中國近海不同尺度海域的富營養化現狀,可為中國近海營養鹽污染和富營養化現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基于膠州灣長時間序列觀測數據,優化了卡片式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方法,并開展了中國近海典型海灣的生態系統健康試驗性評估;通過進一步推廣相關技術的業務化應用,有望為近海環境保護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持,有效推動 SDG 14 指標完成和目標實現。在 SDG 15 陸地生物方面,本報告以SDG 15.1.2 保護區內陸地和淡水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地比例與 SDG 15.5.1紅色名錄指數共 2 個指標為主要研究對象,匯集了 3 個案例開展了評價與監測,從數據產品與決策支持方面為 SDG 15 做出貢獻。基于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實現中國錢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地有效監測與評估,表明開展跨區合作是提高錢江源國家公園保護有效性的關鍵措施。通過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評估,發現 1976-2013 年期間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縮小且更加破碎化,提出應綜合考慮保護物種的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環境的保護建議。基于紅色名錄指數評估,發現 2004-2017 年期間中國高等植物和陸生哺乳動物的紅色名錄指數呈上升趨勢,鳥類的紅色名錄指數呈下降趨勢,并指出其原因。本報告重點圍繞上述 5 個 SDGs 目標 11 個 SDGs指標總結了 12 個研究案例,在數據產品、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持方面對相關 SDGs 目標和指標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評估,取得了重要進展。本報告展現了地球大數據在支撐 SDGs 指標監測與評估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與潛力,對 SDGs 決策部門和相關學術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文標簽 中國科學院 地球 數據 支撐 支持 可持續發展 目標 報告 講演 呈文 下載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