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碳效率
碳效率被用來反映碳排放表現,即在既定碳排放水平下納入行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碳效率按測算方式可以分為單一要素和全要素碳效率兩種。單一要素碳效率是碳排放和某一投入產出要素的比值,也被稱為碳強度。單一要素碳效率包括碳排放和產值的比值,碳排放和勞動力投入的比值,碳排放和資本投的比值等。全要素碳效率是考慮多元投入要素下的實際碳排放與最優碳排放的比值。碳排放表現是由能耗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它的評價指標應該考慮多種因素。單一要素碳效率只考慮了某一要素,相比之下,全要素碳效率考察了多種投入產出要素對碳排放的影響。
除此之外,國際上通常用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來衡量一個組織或者產品釋放的溫室氣體(GHG)量,主要由每年碳排放也即碳消耗量來評估定義的。碳效率(Carbon Efficiency)就是對主體產生碳足跡效率的一種量化方法,一般是采用公司年收入與對應年度的碳排放量相比來計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噸數除以年收入。

2 不同碳效率比較
C為碳排放,VA為產值,它們的比值等于碳強度CI。BP(VA,K,L,E)反映在既定的投入和產出水平下的最優碳排放,也稱為前沿面。投入要素包括K資本投入、L勞動力投入、E能源消耗和VA產值,產出為C碳排放。前沿面上的最優碳排放和實際碳排放的比值代表全要素碳效率。圖中封閉曲線BP1和BP2代表不同前沿面水平。前沿面反映不同投入和產出水平下的生產能力上限,如果距離越遠,技術效率越低,反之則反。技術效率則反映決策單元和前沿面的相對距離,它代表運營和管理效率。線段AC代表決策單元在A點對應前沿面BP1的技術效率。線段CD代表決策單元在C點對應前沿面BP2的技術效率。曲線CI反映既定碳強度水平下,可能的產值和碳排放組合。用碳強度來代表碳效率存在局限性。
圖中A點和B點,A點位于BP1前沿面的內部,而B點位于前沿面BP1上。B點的全要素碳效率達到最優,而A點的全要素碳效率還有改進的空間。但是A點和B點都位于曲線CI上,它們的碳強度都一樣。如果用碳強度代表碳效率,無法反映綜合的生產能力水平。反過來說,如果用碳強度來代表B點的碳效率,則可能忽略規模擴張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碳效率的提升。相比之下,全要素碳效率是能夠更為綜合評價碳排放表現的指標。
碳效率的變化可以分解為前沿面水平和技術效率兩部分。從圖中可看出,決策單元由A點移動到C點,碳效率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前沿面由BP1變化為BP2,另一方面,技術效率即到前沿面的距離,由AC變化為CD。影響前沿面變動的因素主要有技術進步和要素質量的提高。技術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管理水平,具體包括要素配置、規模經濟和技術水平發揮等方面
來源:王卓亞《碳市場試點政策對中國工業行業碳效率的影響和異質性研究》
推薦閱讀:《能源行業碳達峰和碳中和:碳市場前瞻與影響分析-210719(44頁).pdf》
《【研報】環保行業碳中和系列報告之碳定價篇:全國碳交易繼往開來看好泛碳資產管理行業-210428(42頁).pdf》
《中國碳論壇: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51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