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的概念是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首次定義。隨后,藍色經濟一詞頻繁出現于各國政府報告和國際會議中,但其具體含義因各國情況不同而不同。為此,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其他15個國家一致認為:
“藍色經濟旨在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包容以及維持或改善生計,同時確保海洋和沿海地區的環境可持續性”。藍色經濟是在海洋科技、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它以海洋經濟為主題,以海陸資源互補、海陸產業關聯、海陸統籌布局為特色的區域經濟,它要實現的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目標14,即“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洋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2、藍色經濟的特征
(1)藍色經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復雜系統
藍色經濟的可持續性體現在是以低碳、高效和清潔為特征的經濟形式,也是基于共享、循環和關聯為主的經濟模式,其基本要求是通過減少碳排放、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保護生態系統以推動經濟增長。這種藍色增長戰略類似于世界銀行所倡導的綠色增長戰略,即基于海洋環境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是在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限制和氣候危機的情況下降低貧困所必需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戰略。這種可持續性要求藍色經濟必須將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及其相關資源而提供關鍵服務的多主體要素統籌考慮,按照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對待。因此,這就決定了藍色經濟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系統,海洋及其相關產業、產品、企業和省份等都是構成系統的基礎單元。
(2)藍色經濟更加強調多屬性主體間的關聯與協同
藍色經濟的發展不僅依賴于海洋及其相關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加依賴于不同屬性要素主體內部及其間的關聯和協同所形成的新結構?,F階段來說,以海洋及其相關產業和產品間關聯為基礎,通過優先發展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群,是提升國家藍色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地,通過區域貿易、關稅和財政政策,推動區域間海洋及其相關資源形成密切關聯,促進區域藍色經濟合作。
(3)藍色經濟系統會隨著時間變化呈現不同的演變態勢
藍色經濟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系統,不僅包括產業、產品、企業和省份等子系統內部的關聯關系,還括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而這種內外關聯關系具有動態性,即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子系統內及其間要素不斷與外界環境的動態交互,使得整個系統逐漸從最初的混沌無序向最終的穩定有序結構演化。
(4)藍色經濟在國家出口結構中展現出新的投資機遇
藍色經濟的投資機遇孕育在海洋農林業、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十大產業中,在企業層面,以海洋及其相關產品出口結構為出發點,以確定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或者潛在競爭力的海洋及其相關產品,進一步進行投資以尋求兼具出口收益和可持續實踐的產品;在國家層面,重點尋求在國際貿易中具有競爭優勢及對其經濟績效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的潛在藍色產業,將有助于國家在提升藍色經濟出口競爭力的同時了解其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結構和貿易地位,為進一步深化藍色產業開發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建議,這將共同決定藍色資源的利用是否可持續。
3、藍色經濟與海洋經濟
相比海洋經濟,藍色經濟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表現為:
一是更加注重海洋開發與保護的協調發展,強調海洋生態和環境可持續利用,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海洋;
二是更加注重海洋經濟的高層次發展,強調培育高端海洋產業,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是引入海陸統籌理念,從區域整體空間視角,促進海洋與陸地在科技、產業、環境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發展;
四是強化了對海洋科技創新在藍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認識,明確了海洋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地位。
推薦閱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沿海資源治理對可持續藍色經濟的意義報告(21頁).pdf 》
《世界銀行集團(WBG):藍色經濟公共支出回顧報告-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英文版)(30頁).pdf 》
《啟信寶:中國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研究報告(92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