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McKinsey)發布了《走出實驗室-人造肉產業化報告》。報告指出,到2030年,人工培育肉有望成為一個價值250億美元的全球產業,這將為當前食品行業內外帶來機遇。
去年12月,有少數餐館顧客首次食用了人造肉,這種產品可能會以驚人的方式改變世界的菜單。這可能意味著有朝一日消費者消費者能夠以購買雞塊和漢堡的費用買到和牛牛肉和藍鰭。換而言之,即使一座小島也能具備與擁有廣闊草原的大陸相當的肉類生產成本和效率。到2030年,人造肉將占據全球0.5%的肉類供應,這將對多個行業產生影響。
這一使命似乎正在成為現實,生物科學領域的加速發展正在推動創新浪潮。自研發出第一代人造肉以來,公司已經能夠將生產成本降低99%。
新加坡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批準人造肉制品消費的國家。2020年末,在新加坡的一家高檔俱樂部里,食客們第一次享用了用動物細胞培育的核心原料制成的芝麻脆皮雞。
美國的監管機構已經宣布了對該產品進行監管的協議,而歐盟則為該研究提供了數百萬歐元的撥款。
該行業目前由不到100家初創企業組成,但在2020年吸引了約3.5億美元的投資,2021年迄今吸引了約2.5億美元的投資,這些投資來自泰森食品和Nutreco等最大規模的動物蛋白公司以及淡馬錫和軟銀等知名投資者。
要想讓人工養殖肉類成為一個主流產業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至少需要花費數百億美元才能將其擴大到全球蛋白質市場的1%。未來十年的重點很可能是通過適度的市場滲透來證明其商業可行性。要想取得成功,人造肉行業必須在保持味美價廉的同時消除人們對新興食品的潛在擔憂。
未來人造肉占領市場的速度和其市場規模的大小將取決于以下五個關鍵因素:
? 消費者接受度。食客們會喜歡吃人工培育的雞塊和漢堡,或者菲力牛排和三文魚排嗎?
? 風險。該行業將如何解決對健康和安全、就業以及可能的經濟連鎖反應的擔憂?
? 成本地位。與傳統肉類相比,人造肉是否會更便宜,進而刺激需求?
? 政策回應。各國和地區將如何應對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 供應。人造肉會實現規?;a嗎?










數據來源 《麥肯錫(McKinsey):走出實驗室-人造肉產業化報告(英文版)(10頁)》
更多英文報告,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