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是什么?
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這一概念來自西方經濟學,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產能力的擴大,使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
規模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中,利用了供求關系的理論,通過分析擴大生產規模的收益,形成數學模型,確定變量與之定量的關系,求得最佳極限,根據極限配置資源。正如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所形成的數學模型一樣,通過設定定量和變量,在調整變量的過程中,運用微積分求極限,進而求得曲線的最佳值。而規模經濟中,曲線表現為平均長期成本曲線與平均規模曲線,曲線的向下傾斜為規模經濟,反之則為規模不經濟,曲線的最低點為最佳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的生產方式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生產資料的增加或者減少的變量對于生產力的變化的影響;另一種是:在生產資料不變的條件下,對于生產力的變化的影響。
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原因一般分為兩個方面: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原因,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人是生產要素的數量變化法則,有意識地控制生產規模,降低成本費用,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規模經濟從根本說,是對于最優成本求極限的計算模型。
規模經濟的優勢
1、促進了外部經濟
“外部經濟”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是在20世紀,馬歇爾提出的。所謂外部經濟,其實是規模經濟影響的一部分,有的時候也會被稱為外部規模經濟。它是指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以一個產業為例,當產業內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加的時候,這個產業內的每個企業的的平均生產成本就會有所下降。
針對這些問題,區域之間的聚集就有好的方面的影響。如果把一個集污染、噪音于一體的工廠建立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不會有人注意它,但是他對環境的影響確實存在的。然而,如果把這個工廠放在一個人口相對比較聚集的地方,應周圍居民生活對環境的要求,這些污染以及噪音就會破壞到他人的利益,從而會有效的遏制其肆意增長馬歇爾也曾表示過,對于新出現的有價值的創新、發明和改進,會隨著合作和討論更廣泛的應用到各個有用的領域,從而促進各個方面的發展。另外,區域的聚集可以有利于整體的管理,降低的管理的成本。
2、促進了專業化和分工
當一個地區的規模逐漸增大的過程中,這個地區的分工以及專業化水平也會逐漸加深,從而促進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當企業逐漸向某一特定地區聚集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在整個經濟體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專業。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家的分工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拿一個飛機的制造過程來看,高新技術產業部分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勞動密集性的部分由勞動力價格比較低廉的國家完成。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區別
從微觀層面來講,范圍經濟是指現在有A、B兩種產品,當這兩種產品是由同一家企業同時生產出來的,它所需要的成本是m,當這兩種產品是由兩家企業分別生產或者同一家企業不同時生產時,所需要的成本是n,當m值小于n值的時候,就會認為存在有范圍經濟。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當一個低于相較于其他地區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比如勞動力價格水平較低,原材料充足,某產業的支撐產業完善等,那么這個產業在該地區的發展前景就會相對較好。
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是不同的,范圍經濟的形成原因就是由于非規模所引起的經濟。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共同點。兩者的共同點可以分別從內部影響和外部影響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從內部影響角度來說,內部規模經濟是指,提高要素投入導致產量增加,這是通過降低長期平均成本來實現的。內部范圍經濟是指增加產品數量,降低各個產品的長期平均成本來實現的。外部規模經濟隨著企業的聚集,企業之間共同需要的基礎設施,相同的投入要素,以及相對集中的市場所帶來的成本的降低以及企業間相互交流促進的影響。外部范圍經濟是指由于企業對某個領域的生產越來越專業化,當企業聚集在一起,會使具有影響的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整體,從而減少企業之間交流所需要的成本。
推薦閱讀:
《【公司研究】鴻路鋼構-擁抱規模經濟:從運輸大數據看鴻路價值-20201105(36頁).pdf》
《世界銀行集團:2021年經濟包容現狀報告:潛在的規模(英文版)(345頁).pdf》
《【公司研究】重慶銀行-緊握成渝經濟圈發展主線驅動規模高質量擴張-210309(2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