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未來趨勢
1、催生新型產業人才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具有AI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新型產業人才,在十年之后,自動駕駛、機器人、AR/VR、衛星互聯網等新技術產品將會普遍可見,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逐步成為新基建從業者的“標配”。
2、新型智慧城市升級,超級城市群不斷增加
上一代智慧城市以IT技術為支撐,而新型智慧城市群則則是以人工智能、5G、機器人和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為依托。
新基建將服務于未來的國計民生,新基建的頭一駕馬車就是城鎮化,未來,從沿海到內陸的超級城市群會不斷的增加。
3、數據紅利將會取代人口紅利
在新基建的帶動之下,汽車、制造、零售、農業、電網、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必將會得到飛速的發展,自適應的智能應用將取代人工驅動的在線應用,中國的數據紅利將取代人口紅利。

4、新商業形態出現
計算變革賦能網絡變革,網絡變革激活媒介變革,媒介變革引發新商業文明,在“計算、網絡、媒介”三浪疊加效應下,3G孕育了電商、搜索、社交商業模式(互聯網+),4G誕生了長短視頻商業模式(短視頻+),5G則將孵化出嶄新的商業形態(XR+),由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躍遷。
5、智能化將按照“傳感+”“物聯+”“智能+”三步走
新基建與“老基建”是一體兩面,傳統基建可通過感知、聯網、智能反饋實現整體智能化轉型升級,傳統基礎設施,正在被安裝上“眼睛”“耳朵”與“大腦”,例如,能夠感知路面行人與車輛的智能路燈,特高壓電網與5G基站上的智能巡檢機器人/無人機,高級輔助駕駛的智能汽車等等。
6、視覺物聯網將會得到全面推廣
視覺物聯網將成為智能產業的邊緣基礎設施,以端智能與云智能互補。
有公司研究報告指出,在2022年,80多億部智能設備產生的視頻流量將占據互聯網流量的79%,除此之外,英特爾預計,2028年90%的互聯網流量是視頻,不僅覆蓋手機、家居機器人、AR眼鏡等消費電子產生的C端用戶視頻數據,而且包括自動駕駛、智能生產線、物流無人機蜂群、新型智慧城市產生的B端產業視頻數據。
7、新工業化升級
新工業化將將肩負起5G基站設備和工業互聯網等項目的技術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賦能智慧工廠、智慧供應鏈,通過全民科技培訓逐步實現產業從業人員的技能遷移,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8、社會應急體系不斷完善
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激發出健康碼摸底、線上智能診療、非接觸式公共服務等數字技術應用,未來,在新基建的發展下,社會應急體系將會不斷的完善。
9、政產學研共享共創
通過大市場帶動大基建,大基建拉動大投資,大投資加速大技術,我國必將形成政產學研共享共創的新基建生態共同體。
10、服務老齡化社會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新基建則有望彌補老齡化社會在公共服務、商業運營方面的巨大人力缺口。
文本由@鄧鄧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賽迪報告:中國“新基建”發展研究報告(155頁).pdf
德勤:新基建戰略規劃及投資新機(16頁).pdf
聯通&華為:新基建、新動能5G車路協同白皮書(34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