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制造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智能制造細分領域主要有3D打印、智能裝備、工亞獻件、工業物聯網和通信技術等,具體情況如下分析:
(1)3D打印
主要企業:銀邦股份、機器人、大族激光等公司。
競爭分析:現階段,國內與3D打印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中,其主營業務并不屬于3D打印產業。大多是借助已有或引入的技術來源,進行項目產業化,競爭程度不完全,市場飽和程度較低。
(2)智能裝備
主要企業:國外企業有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和安川等歐公司;國內公司有新松機器人、深圳匯川技術、軟控股份和北京金自天正等公司。
競爭分析:目前,國內的智能制造裝備主要分布在工業基礎發達的東北和長三角地區。以數控機床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研發和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遼寧、江蘇、山東、浙江、上海、云南和陜西等地域。國內高端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地區為核心,東北和珠三角為兩翼,以四川和陜西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為吃撐,中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競爭較為激烈。
(3)工亞獻件
主要企業:華天軟件、神州航天、用友網絡、東軟集團、東華軟件、金蝶、和利時和寶信軟件等。
競爭分析:從工業軟件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分布來看,我國有近一半的行業領先者仍未上市或者掛牌新三板,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研發能力仍有待提升,行業股權融資渠道發展緩慢,行業競爭力仍然較弱。
(4)工業物聯網
主要企業:飛思卡爾半導體、深圳遠望谷中山達華智能、航天信息股份、美國Thing Magic.韓國ATID和日本歐姆龍株式會社。
競爭分析:國內來看,整體企業數量較多,但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民營企業占主體地位;飛思卡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是傳感器制造行業實力較強的企業之一,而高端產品市場基本上被國外企業占據。
(5)通信技術
主要企業:百度、華為、阿里、騰訊、聯想。Hadoop、MapReduce、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激動、華勝天成、八百客、地平線機器人和中星微電子等企業。
競爭分析:目前,我國通訊技術發展迅速,國內以BAT和華為聯想等公司為主的企業開始依托自身技術進入這個領域,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在大數據和云計算行業,行業整體發展較快。

2、智能制造發展歷程介紹
(1)第一階段:獨立系統(2001年之前)
發展路徑: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衍化發展。
發展特征:制造業的生產制造獨立存在于設備層和控制層。
發展特點:MES的理念開始出現,零星的應用案例。
(2)第二階段:信息化應用(2002年-2007年)
發展路徑: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衍化發展。
發展特征:MES、ERP的廣泛應用。
發展特點:政府提出兩化融合,重點推進企業生產系統信息化的單項應用。
(3)第三階段:系統協作(2008-2011年)
發展路徑: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衍化發展。
發展特征:MES、ERP等深化對接。
發展特點:MES和ERP在互通中進一步深化對接,提升MES和ERP的協作能力。
(4)第四階段:數字化導入(2012年-2014年)
發展路徑: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衍化發展。
發展特征:MES繼續深化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工業中開始涉足。
發展特點:制造業開始提及數字化概念,領先行業數字化改造推進。
(5)第五階段:智能化轉型(15年以后)
發展路徑: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衍化發展。
發展特征:制造業開始全面推進數字化,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焦點。
發展特點:數字化解決方案全面推進。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數據來源《【公司研究】工業富聯-中國智能制造“燈塔”聚焦5G+工業互聯網對外賦能模式-20200223[33頁].pdf》
推薦閱讀
商湯:智能制造白皮書(2021)(40頁).pdf
【精選】2021年智能制造全產業鏈與國產化趨勢分析報告(50頁).pdf
【精選】2021年建材行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分析報告(2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