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對職業病的關注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那么,什么是職業病?常見的職業病有哪些呢?本文將具體梳理。
1.職業病
職業病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病是泛指職業人群在生產勞動等職業活動中,因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的疾病。例如長期強迫體位操作、局部組織器官持續受壓等。而狹義的職業病即法定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發的疾病。
2.職業病的認定標準
職業病正是法定職業病,它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要件:第一患者必須是企業、事業單位或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第二患病必須是與其從事的職業活動有關;第三必須是因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第四所患的病必須是國家公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里的,四者缺一不可。
3.常見的職業病有哪些
2013年12月2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四部門聯合印發了調整后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該《目錄》將職業病分為職業性塵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19種)、職業性眼病(3種)、職業性皮膚病(9種)、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種)、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7種)、職業性放射性疾病(11種)、職業性化學中毒(60種)、職業性腫瘤(11種)、職業性傳染病(5種)和其他疾病(3種)共十大類132種。例如塵肺病、噪聲聾等。

4.職業病特征
(1)職業病的病因明確。職業病危害因素即是病因,在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或改善作業條件后,可消除或者減少發病。
(2)職業病的發病機率與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強度(濃度或計量)、接觸時間有關,也就是說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強度越大,接觸時間越長,越容易得病。
(3)職業病具有群發性。只要在同一作業環境中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相同,接觸強度、接觸時間相當的人群均有發病的可能。正因如此,往往職業病造成的人身傷害、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都是成倍遞增的。
(4)大多數職業病若能早期診斷、干預,康復效果較好。但也有些職業病不可逆,只能對癥支持治療,延緩病人壽命,提高生活質量,故發現得越晚,療效越差。
以上梳理了職業病的定義、分類、特征及認定標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什么是蝴蝶效應?給我們什么啟示?
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指什么?怎么區分?
虛擬機是什么?怎么用?VMware虛擬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