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發展模式是什么
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確立的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及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被稱為經濟發展模式,其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重點、方式、步驟等。
至于中國的經濟模式就是與中國的國情相適應,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前提,以市場化、全球化和工業化為內容,以實現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的經濟改革與發展模式,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經驗的概括與總結。

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演變
中國的經濟改革迄今為止經歷了4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時期國家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第二個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第三階段從十四大到十六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被確立;第四個階段從十六屆三中全會至今,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即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階段。
1.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是:市場主體單一,公有制經濟占據絕對主體地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陸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個體經濟逐漸被取消。
2.第二個階段時期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較,消費率對國民收入總值的貢獻穩步提升,經濟的增長對消費的依賴程度加深。同時,農民和職工收入增加,非生產性積累擴大,積累率比前一期有所下降,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加協調。
3.第三個階段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已形成,價格也形成進一步市場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加深。投資則再度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外資對我國以出口經濟為導向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經濟發展對外資的需求越來越高。
4.第四階段市場主體進一步多元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弱化了市場資源的配置職能,計劃職能得到強化。
我國經濟已進入到新的發展模式

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要扭轉當前與經濟有關的的局面,不論從理論還是從現實角度,都必須轉變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和消費需求不足要對相關的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同時還要調整分配政策,擴大就業來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矛盾;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經濟、提高創新能力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差距,同時來解決體制矛盾造成的社會緊張感。
經濟發展模式與資產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48頁).pdf》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54頁).pdf》
《GSMA智庫:2020年北美移動經濟發展報告(英文版)(40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