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鄉宿
鄉宿是以村莊為基礎,以現有的鄉村居民住房、閑置的農林牧漁等場所為載體,有機融合鄉村鄉景、鄉村生活、鄉村食品、鄉村文化和鄉村風俗等資源,營造獨具鄉情鄉韻鄉味的富有當地鄉村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情感寄存之處。

2.鄉宿發展模式
(1)農民為主體的鄉宿
這種模式在近年中會異軍突起,堰河村、雪山村、信陽郝堂村與袁家村是代表,主要村委會有主動權,人群是返鄉的鄉賢和在外打工的返鄉青年,還有的本村熱情的婦女。缺點是品味不高,會引起無序競爭。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村集體組織,發展得快倒閉得也快。村委會只能制定鄉宿的硬件標準,但是不能按酒店標準。市場本身就是標準,鄉宿不能有標準,有標準的是酒店,客隨主(農民)便是特點。
(2)城市人運營的鄉宿
以村委會為投資主體,農民宅基地與人力入股,城市人負責運營。這是未來10年之內的市場,目前國內最有生命力的以北京“隱居鄉里”、郝堂村“花間驛”與雅安“雪山村”為代表。更重要是打通城市資本與金融,有了用武之力,可以有部分標準,主要體現“鄉愁”,放大鄉村元素,體現誠信與溫度。
(3)情懷純粹的民宿
純粹的民宿在中國有絕對的市場,也拉開了偽民宿的距離,更是鄉宿市場的多樣性的必備。真正的民宿,以主人的性格與品位來定位民宿,是市場文化與文明的升級,這樣的極少,可是市場需要。其代表作如莫干山、兩間半客棧、云田人家、花間小路、知白·禪心居、西河村民宿等。這部分什么標準也不能有,這是主人情懷私宅與會所,多數是藝術家,文藝青年,收藏家為主體,個性化是這個市場一道美麗的風景。
3.鄉宿與農家樂、民宿的聯系
鄉宿不同于農家樂和民宿。農家樂是鄉宿的初級階段,大多是當地鄉村居民自發的,以自家種植的農產品和自家養殖的禽類為原料,依據當地傳統習俗進行烹飪,提供原生態飲食的行為。民宿是快捷酒店的升級版,雖然民宿的經營管理模式比農家樂更為專業化,但是近幾年民宿“民”的味道愈來愈淡,鄉村地景風貌破壞嚴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不管是農家樂還是民宿形態,都不能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的長遠發展,不能為當地居民帶來穩定收入。而鄉宿是一個共建共享的概念,政府將統籌協調當地資源,頂層設計文化主題,運用現代化的運營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依托當地獨有的資源和宿主的個性,集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特產等產業于一體,整體規劃發展鄉村經濟。
以上梳理了鄉宿的定義、發展模式及其與農家樂、民宿的區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本文由@2200 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什么是共享民宿?特點、模式介紹
共享民宿與傳統酒店有什么區別?二者區別分析
民宿、客棧專題研究(45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