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皮匠微信公眾號每天給您帶來最全最新各類數據研究報告
當今,科技正以多元化的發展形態改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火熱進行,從宇宙宏觀到量子微觀,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信息與網絡、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與環境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領域,將會孕育出一大批顛覆產業及改變人類生活的創造性技術,成為全社會上升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以140家企業成功上市的優秀成績向資本市場交付了滿意的答卷,同時開啟了科創造富的新神話。
2019年1月,科創板宣布設立后的兩個月,億歐智庫發布了第一份科創板研究報告;隨后,在6月12日,也就是科創板開板的前一天,億歐智庫發布了第二份科創板研究報告;如今,在科創板開市一周年后,億歐智庫持續發布第三份關于科創板研究報告。這一年來,億歐對于科創板的每一家上市企業都進行了研究,并發布了關于每家企業科創投資價值的研究內容,億歐會針對不同的領域和技術,構建不同科創企業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估值模型,持續關注和研究中國科創企業技術在全球的領先性,以及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帶來的價值。
未來,伴隨著科創板的成熟運作與發展,科創板將會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潛在價值,使投資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性,并助力中國高科技企業向世界一流科技企業方向前行。
科創發展概覽
全球智能化變革加速,開啟技術創新“新競賽”
2013年,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時代智能化變革的工業4.0概念在德國率先提出;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機器人索菲亞“女士” 公民身份,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公民。自此,以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式到來。
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產業變革,從而作用于世界經濟發展,全球科技革命先后在不同階段帶動了當下主要發達國家的快速發展崛起;因此,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創新對國家產業布局和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技術革新與全球經濟增長緊密關聯,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科技革命推動全球GDP增長,第三次科技革命大致可分為萌芽期、活躍期、爆發期三個階段,爆發應用階段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為突出,使全球GDP規模從1960年的1.4萬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88萬億美元,近60年間實現63倍增長。
科技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發的投入,全球R&D經費支出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科研基礎設施與高端精密設備投入是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石;1996年以來,全球R&D經費支出與GDP產值呈正相關增長,與此同時,全球專利申請數量以年均5.2%的復合增長率穩定增長。
科技創新進入全新活躍期,六大領域成為全球重點突破對象
當今,科技正以多元化的發展形態改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火熱進行,從宇宙宏觀到量子微觀,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信息與網絡、先進制造、生物與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與環境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領域,將會孕育出一大批改變人類生活的創造性技術,顛覆傳統產業發展模式,成為全社會上升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技術是全球創新頻次最多、創新力度最大的首要領域
據全球著名技術類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十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匯總整理,全球顛覆性技術創新頻率最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其次是生物醫藥,兩個領域的技術突破在十年100項技術中的占比為69%,新興技術的突破為經濟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
政策助推產業升級,全球各國爭先搶占技術革新先機
科技創新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也愈發成為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支撐,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知識總量和擴散速度是前三次科技革命遠不能比擬的;因此,世界各主要大國為率先爭奪技術發展的制高點,紛紛從頂層政策規劃上完善產業布局,爭奪技術創新先機。美國2018年密集發布5G、量子計算、先進制造等領域支持政策;德國先后制定《高新技術戰略2025》和《國家工業戰略2030》;英國圍繞人工智能、數字化領域不斷完善;中國以《中國制造2025》重點展開,不斷加速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
美國是全球最大研發支出國,中國排名第二,但研發強度同日、德、美相比仍有差距
研發投入是國際創新和技術突破的必備條件,研發強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投入水平,同時代表了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視程度;從全球主要國家R&D經費支出規模來看,美國研發投入最高,2018年支出額為5.8千億美元,高出第二名中國93%。
研發強度方面,全球主要國家中,日本以3.3%的研發強度排名第一,其次為德國和美國,分別為3.1%、2.8%;中國雖在支出規模上接近3千億美元,但研發強度僅為2.2%,處于中等水平,與第一梯隊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全球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仍被美國掌握,中國在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中的占比持續擴大
全球高研發密集型產業中,美國是最大生產國,中國高研發密集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追趕,與歐盟并列為第二大生產體,主要集中體現在電腦及電子化學品領域,但在飛機、軟件方向仍有不足;中高密集型產業中,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生產國,其次為歐盟和美國。
目前,全球KTI(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正利用AI等新興技術,打造新的先進技術產業,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及服務,雖然中國在AI技術的研究和商業化方面與美國同處領先地位,但中國未來仍將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其他地區的追趕。
全球獨角獸企業引領新模式、新技術發展,中美成為獨角獸企業主要崛起地
獨角獸企業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代表,引領著新科技和新模式的發展方向。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中美兩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占全球80%左右,其中美國以233家稍領先于中國227家,英國和印度排名三、四,各有24家和21家;從領域上來看,全球獨角獸企業在電子商務、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軟件服務領域分布較為集中。
全球研發支出TOP1000企業中,美國在企業數量和規模上絕對領先,發達國家研發平均支出額具備一定優勢
企業研發支出關乎企業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壁壘和長遠業務戰略布局,研發支出作為企業的重要創新方式之一,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2018年,全球研發支出TOP1000公司的研發費用超過8500億美元,占全球R&D經費支出的40%左右。
TOP1000企業中,美國企業數量最多,占比31.8%,處于領先地位,其次為日本和中國,占比分別為14.7%和12%;從支出額來看,由于美國企業數量占據優勢,因此支出總額方面仍位列第一;平均支出額方面,德國最高,中國在平均支出額上排名較為落后。
全球研發支出企業主要圍繞新科技、生物制藥、汽車三大領域展開,中國頭部研發支出企業數量相對匱乏
TOP1000企業的研發支出行業分布相對集中,新科技、制藥與生物技術、汽車三大領域占據行業整體投入比例的67%,與當下國際技術發展方向相對符合。而研發支出最高的前15名企業中,企業分布領域與行業整體投入高度吻合,亞馬遜、Alphabet、三星是綜合類新興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戴姆勒、豐田則為汽車制造商,羅氏集團、默克公司長期致力于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
從前15家企業所屬國來看,美國公司是新科技、生物醫藥、工業等方面的研發支出領導者;中國僅有華為一家企業進入前15,位列第6,屬于電信領域,在企業綜合性方面遠不及美國。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風險資本投資國,高科技出口額和研究人員居于世界前列,科技創新追趕成果顯著
全球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中美兩國,兩者2018年的投資額占據全球風險資本的80%左右,中國獨自占比約為36%,正逐漸成為全球風險投資的主陣地;同時,中國高科技出口額和研究人員數量高居世界第一,極大反映了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產出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國風險投資逐漸全面展開,領域分布多元化趨勢明顯,規模體量穩步上升
2013-2018年,中美風險投資圍繞多個領域展開,其中美國風險投資發展相對較早,投資領域分布相對均勻,中國風險投資2015年后開始逐漸成熟,由少數領域重點發力向多領域共同發展轉變,目前主要及集中在人工智能、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移動電話、科技和電信領域,美國重點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移動電話、軟件服務、科技和電信領域。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重大原理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
2018年,中國知識產權使用費接收額僅為56億美元,遠低于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使用接收額,其中美國以1287億美元排名第一,日本為455億美元,位列第二;知識產權使用支出額上,中國約為360億美元,排名第四,處于中等發展水平。
中國研究支出主要集中在實驗發展方面,基礎研究占R&D支出比例僅為5.5%,世界主要創新國家普遍在10%-20%左右,基礎研究投入偏低,在技術源頭、方法輪上仍存在諸多不足,造成了核心技術“卡脖子”的現實問題,同時反應出中國原創技術不足。
科創板承載了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問題,推動新科技與產業融合升級的重要使命
中國科技在全球某些領域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中,中國仍面臨著多方競爭圍堵,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未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核心技術領域存在“卡脖子”問題,原創自主能力不夠,使得中國科創道路仍困難重重。
科創板的設立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成為科技創業與大量資本投入的高效對接平臺,以資本市場形態積聚社會資金,不僅為中國高端科技領域輸送了新鮮“血液”,同時加速新科技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升級進程,承載著技術攻關和價值提升的重要使命。(關注公眾號“三個皮匠”,獲取最新行業報告資訊)
































點擊下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