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電網是什么
我國首次提出智能電網的概念是2019年國家電網提出的,此后不斷發展,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可靠性、安全水平以及運行效率均得到較為有效的提升。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運行[2015]1518
號),指出智能電網是在傳統電力系統基礎上,通過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設備和先進傳感技術、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儲能技術等新技術,形成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實現電網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運行。

智能電網也被稱為“電網2.0”,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六個環節,以及通信信息平臺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 通過傳感器連接資產和設備,以提高電網的數字化程度;
2) 收集并整合相關數據,實現信息集成;
3) 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以優化運行和管理。智能電網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實現安全生產,為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2 智能電網的特征
(1)自愈:把電網中有問題的元件從系統中隔離出來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可以使系統迅速恢復到正常運行狀態,從而幾乎不中斷對用戶的供電服務。
(2)交互:和用戶建立雙向實時的通信系統,用戶將根據其電力需求和電力系統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平衡來調整其消費。
(3)安全:智能電網的安全策略將包含威懾、預防、檢測、反應,以盡量減少和減輕對電網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4)兼容:安全、無縫地容許各種不同類型的發電和儲能系統接入系統,從小到大各種不同容量的發電和儲能在所有的電壓等級上都可以互聯。分布式電源的接入一方面減少對外來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面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
(5)優化:智能電網優化調整其電網資產的管理和運行以實現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所期望的功能。例如,通過動態評估技術以使資產發揮其最佳的能力,通過連續不斷地監測和評價其能力使資產能夠在更大的負荷下使用。
3 智能電網產業鏈
智能電網的本質是物聯網,產業鏈的組成大致可區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1)感知層:主要功能是感知識別物體或環境狀態,并且實時采集、捕獲信息。構成要素包括RFID標簽、傳感器、攝像頭、二維碼標簽、讀寫器、識讀器、GPS
等器件以及傳感器網絡和傳感網關,通過傳感器獲取信息,并通過接收網關獲得控制命令。
(2)網絡層:感知層的信息經由網關轉化為網絡能夠識別的信息后傳達到網絡層。網絡層由2/3/4/5G、NBIoT、eMTC等蜂窩通信網絡,和WiFi、藍牙、ZigBee、LoRa、SigFox、電力載波等非蜂窩通信、網絡組成的數據傳輸網絡,其通過通信模塊、網關等網絡層設備,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可靠的傳輸。
(3)應用層:電力終端主要包括配電自動化終端、智能電表、無人機、巡檢機器人、高清攝像頭等產品,應用層主要有綜合管控數字平臺、新能源運營管控云平臺、電力資源交易平臺、虛擬電廠、智能化用戶終端等

推薦閱讀:《鯨準:智能電網產業(29頁).pdf》
《申昊科技-公司深度報告:立足智能電網發力工業健康-211201(30頁).pdf》
《國家電網:2021國家電網服務新能源發展報告(55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