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世界工廠”一詞,那么實際上來說,世界工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當前中國是世界工廠嗎?歷史上被稱作世界工廠的國家都有哪些?第一個國家是誰?下面的內容將為大家做詳細解答。
世界工廠原指世界工場。經濟學家呂政認為,世界工廠即一個國家在制造業領域,不只是少數產品和少數企業在世界市場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業群和一系列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些企業和產業的生產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市場份額已成為世界同類企業和同類產業的排頭兵,并在世界市場結構中,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
學者趙英(2002)認為“世界工廠”這一詞匯描述的是在全球工業總產值、工業品出口、技術進步和生產率、企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占有相對優勢的國家。
另外,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我們歸納出世界工廠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前提是該國經濟參與了國際分工;
2、該國制造業在生產規模和進出口規模上相對于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在產品、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方面領導世界潮流。

世界工廠特征
1、份額領先。在一段時期內,該國的制造業生產相對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生產規模和進出口規模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
2、產業領先。充當“世界工廠”的國家,一般都很好地利用了世界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能夠在新興產業上具有世界領先性。
3、產品和技術領先。它具有領導世界制造業潮流的創新產品和技術,乃至創新的生產組織管理等,能夠帶動該國制造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產品價格的下降和國際競爭力的上升。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一個轉變為多個,即從傳統意義上一個時代只有一個“世界工廠”轉化為同時并存多個“世界工廠”,每個工廠生產其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2、由全面性轉向專業性,即從傳統意義上“世界工廠”幾乎壟斷所有主要工業部門的世界生產和貿易份額轉向每個“世界工廠”只在某個或某幾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部門占據世界的主要份額。
3、由復合型轉向分離型,即從傳統意義上“世界工廠”的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與生產加工基地集中于同一空間轉化為兩者在空間上的分離,且呈現分工細化、高度專業化的趨勢。
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作世界工廠的國家
迄今為止,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曾經有3個國家被稱作世界工廠
1、英國
18世紀30年代,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完成,使得英國最早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其生產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開辟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大機器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具有質量高、價格低和數量大的優勢,使得英國的工業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其產品遍布全球,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
2、美國
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葉,美國已經完全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以及軍事裝備等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美國在市場作用的基礎上,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宏觀干預,使美國作為新的“世界工廠”脫穎而出。
3、日本
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增長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在戰后的二十余年時間里,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先后超過了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中國是世界工廠嗎?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
(2002)認為,我國只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以及勞動與技術密集結合型的組裝加工產業(如家用電器、電腦零部件等),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而在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還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規模和水平。
周叔蓮(2003)指出,“中國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但中國應該努力爭取成為世界工廠,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僅提高了我國制造業國際竟爭力和整個產業競爭力,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
唐朱昌、吳昊(2003)認為,中國應該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制造業的發展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動中國城市化的進程,為解決中國二元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新的思路。
其實,就學術界對世界工廠的定義來看,中國還離世界工廠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以上就是對世界工廠的詳細介紹了,你了解了嗎?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20210604(23頁).pdf》
《制造產業專題:尋找中國制造業的優勢賽道-220308(34頁).pdf》
《麥肯錫:從“制造”到“智造”:“燈塔”經驗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