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知識 >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低碳汽車發展的意義分析2022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低碳汽車發展的意義分析2022

在我國,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建筑、低碳汽車以及低碳產業園等都逐漸進入到生活中,低碳意識已經逐步深入人心。下面要著重給大家講到的就是低碳汽車。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運轉方式都將發生重大調整和深刻變革。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向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轉型; 產業結構在繼續擴大服務業比重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綠色低碳理念將貫穿百姓生活,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行為和習慣不斷改善,倒逼產業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汽車產業作為制造業的典型代表,規模大、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國際化程度高,在全球主要經濟大國的產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向“雙碳”目標,我國汽車產業低碳轉型不僅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汽車強國建設增添新的動力,更對我國履行承諾具有重要意義。

一. 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形勢和意義

1、加快推進汽車產業降低碳排放成為國際普遍做法

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世界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戰略目標并制定相關路線圖。據統計,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多國把汽車產業低碳轉型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美國《零碳排放行動計劃(ZCAP) 》提出加快輕型車輛、城市卡車、公共汽車、大部分長途卡車以及一些短途運輸車輛的電氣化進程。歐洲加快推動汽車領域低碳轉型,《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發布第(EU) 2019 /631 號條例》規定,自2021年起所有新登記乘用車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需低于 95g /km,2025年、2030年分別在2021年基礎上再下降15% 、37.5%。英國政府的“綠色工業革命”計劃提出自 2030 年起,開始停止售賣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及貨車,并于2035年開始停止售賣混合動力汽車,投入經費支持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發展、為購買零排放或超低排放汽車的消費者提供補貼并支持研發和批量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等。日本發布的《2050 碳中和綠色增長戰略》提出,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時,實現新車銷量全部轉變為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目標,實現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目標。制定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和加快汽車電動化進程是各國降低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普遍采取的措施。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制定了汽車電動化目標或燃油車禁止銷售的政策。其中,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了凈零排放,如圖 1 所示。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2、汽車產業鏈碳排放在全社會碳排放占有重要地位

汽車全產業鏈碳排放包括汽車使用過程碳排放和汽車工業過程碳排放兩部分,如圖 2 所示。其中,汽車使用過程碳排放是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汽車工業過程碳排放涉及原材料提取加工、零部件和整車生產制造以及汽車分銷、報廢回收等工業全流程產生的碳排放。2020年,我國乘用車全產業鏈碳排放總量約為6. 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 74% 的碳排放來自汽車的使用過程,還有 26% 的碳排放來自工業過程。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從國際看,交通領域碳排放大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4左右,是僅次于能源領域的第二大碳排放領域,歐美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以后,交通領域碳排放占比較高,美國交通碳排放占比達到29% ,是第一大排放源,歐盟交通碳排放占比達23% 。從國內看,2019 年,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11.6億噸,占全國的 10% 左右,其中道路交通占比超過80% ,重型貨車和乘用車占比最高分別為39.7% 和 39.5% ,如圖3所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進步和工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汽車全產業鏈碳排放在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考慮的重點領域。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3、汽車產業低碳轉型可有力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近年來,汽車大規模生產和使用所帶來的能源資源、環境、交通等約束越來越強,迫切要求汽車產業加速轉型。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發展勢頭迅猛,新興技術快速滲透汽車全產業鏈,加速汽車產業綠色低碳、智能互聯發展。

汽車的動力來源由傳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汽車使用環節碳排放大幅減少,汽車全產業鏈低碳發展將更好地與社會能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污染物的排放。新能源汽車作為超大規模的分布式儲能單元,結合先進電力電子通信控制技術、合理的充放電設施布局、引導性的電價政策,將推動可再生能源接入、削峰填谷等功能實現,保障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清潔低碳運行。作為智能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基本移動單元以及物聯網的典型連接節點,汽車與智能交通的融合將滿足一體化移動出行、按需出行等需求,進而大幅提升交通效率,降低汽車產業排放總量。根據行業分析測算,預計汽車產業將在 2028 年左右提前實現碳達峰,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進程加快,達峰時間有望進一步提前,汽車產業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將為國家加快實現“雙碳”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二. 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重點技術方向

1、節能汽車技術

未來 5 年,傳統燃料汽車將繼續占據市場的主要份額,為應對更加嚴苛的能耗標準,節能技術的應用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同時也是控制碳排放總量增長的重要措施?;旌蟿恿夹g、高效發動機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是有效提升動力系統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的重要途徑。

1.1、混合動力技術

混合動力汽車主要以油電混合為主,動力系統通過電機輔助,使發動機在不同的行駛工況下運行在高效的工況范圍內。日本積極推動乘用車小型化和混合動力技術,平均油耗處于全球領先水平,2017年以來,其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維持在 25% 以上。

混合動力系統是決定車輛能耗水平的關鍵部件,按照系統的動力輸出線路可以將動力系統劃分為串聯、并聯和混聯系統,其技術特點及代表企業技術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混合動力技術還可以按照電機的輸出功率占比,可以將混合動力系統劃分為弱混、中混和重混。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1.2、高效發動機技術

提高發動機熱效率是改善車輛燃油經濟性能的重要途徑,通過優化燃燒過程達到改善燃燒的目的??勺儔嚎s比、低摩擦、可變氣門技術、噴油技術、增壓技術、冷卻廢氣再循環技術、停缸技術、稀薄燃燒技術、附件電動化等技術的應用成為提升發動機熱效率的重要技術手段。國際方面,日本重點關注稀薄燃燒、低摩擦以及輕量化,美國重視小型化技術路線,歐洲關注阿特金斯/米勒循環在發動機上的應用。各國發動機熱效率情況如表 2 所示。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1.3、輕量化技術

整車輕量化是降低整車能耗和提升運輸效率的重要路徑,材料研發和結構設計是產業關注的焦點。材料方面,輕量化材料和工藝技術是輕量化發展的基礎,高強度鋼、鋁合金的使用占比不斷提高,我國輕量化車身產品的高強鋼用量平均為62.0% ,最高為 70. 4% 。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的研制、先進成型和連接工藝技術的應用、部件的制作和驗證,為材料供應體系構建以及零部件輕量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結構設計方面,多拓撲結構化設計逐步成為主流,使得高強度鋼、鋁合金以及碳纖維材料復合應用成為趨勢。未來,整車輕量化將從原材料設計、工藝設計、結構設計、研制生產全鏈條出發,系統提升整車輕量化技術水平。

2、新能源汽車技術

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推動汽車低碳發展的重要措施。新型驅動系統和儲能系統以及更加便捷高效的補能系統,將進一步降低汽車使用階段的能耗和排放。

2.1、電驅動系統技術

高度集成化、一體化、小型化、輕量化的電驅動系統成為主流發展趨勢,電驅動系統呈現平臺化、模塊化,多合一的驅動系統受到企業的青睞,短中心距平行軸方案/同軸電驅方案推動電驅動系統小型化。驅動電機的扭矩性能和功率密度不斷提升,低重稀土永磁主驅、銅籠感應電機副驅、導熱絕緣與注膠、高磁感低損耗材料成為研究重點,扁導線繞組工藝的應用有效提升了驅動電機的轉矩和功率密度。冷卻液由水向油轉變提升電機的持續性能。為了進一步降低驅動系統控制器損耗、提升功率密度、提升芯片載流能力以及可靠性,碳化硅材料成為應用的主流,銀粉末燒結或者納米銀燒結、直接水冷以及雙面散熱等封裝技術也在不斷發展。

2.2、動力電池技術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能量密度、安全性能、耐久性能關系著產品的質量和用戶體驗,預計到 2035 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將達到500Wh/kg。高性能、低成本成為動力電池發展的主要方向。鋰電池方面,高容量/高電壓正極材料、高容量負極材料、高安全性的功能性電解液材料以及高安全性的復合隔膜材的應用,不斷提高電池的充電截至電壓、可逆容量和壓實密度,使得能量密度不斷提升、成本不斷降低,電池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除了鋰電池以外,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以及固態電池為代表的新體系電池技術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新體系電池技術具有比鋰電池技術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更好,提升充放電效率將成為未來新體系電池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2.3、燃料電池技術

受功率密度指標需求的影響,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實現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的難度較大,產業將持續提高燃料電池功率密度、改善耐久可靠性能、降低系統成本。提升電堆功率密度的技術路線主要是提高燃料電池電堆工作點和采用薄金屬雙極板。工作點的提高使得相同尺寸電堆輸出功率大幅提升,同時,金屬薄板沖壓技術及表面改性技術讓金屬雙極板的應用成為可能,使得具有相同輸出功率的電堆尺寸及質量大幅降低,電堆比功率大幅上升。

2.4、先進充電技術

大功率充電設施的充電功率在 250 kW 及以上,能提升充電速度、改善用戶體驗、減少里程焦慮,特別是解決一些長續航里程車輛、公交、運營車輛、特種車輛以及乘用車在大城市、高速公路的充電要求。對于停車位資源緊張的一線城市、改造難度較大的老舊小區居民以及對于充電效率要求較高的運營類專用車輛,大功率充電是較為合適解決方案。無線充電技術和智能充電技術正在加速發展。無線充電技術能夠更好地為車輛參與車網協同提供基礎,實現自動泊車、自動對位、自動充電、電能雙向交換,成為未來新能源汽車參與智慧能源的重要途徑。智能充電技術將推動電動汽車深度參與智慧電網的構建,實現車網互動,使電動汽車成為人們能源生產、消費與存儲的最好載體。換電技術是解決用戶在新能源汽車使用過程中遇到的補能速度慢、電池貶值快等一系列問題的重要途徑。國內一些企業已經開展換電技術的應用,并提出了車電分離的服務模式。在商用車領域,換電技術也被作為在港口、礦山等特定場所和固定物流線路領域的重卡電動化的重要途徑。

3、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智能化、網聯化發展將有力推動車輛參與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以及智慧電網的融合發展,汽車管理將逐步從單車產品管理向車隊、交通系統管理進行轉移,智能網聯技術的應用也將推動道路交通運輸領域的效率提升、資源集約和能耗降低,推動汽車使用過程減排降碳。

3.1、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關鍵技術。為應對復雜開放的道路場景,提升車輛識別認知能力,激光雷達和圖像傳感器的融合發展成為環境感知技術發展的趨勢,除了雷達、攝像頭、紅外等傳感器技術,車輛感知路徑也將從傳統的自動駕駛傳感器拓展至車聯網 V2X 系統與通信傳感器,隨著 5G 技術融合應用的深入發展,協同感知成為未來重要的技術解決方案。車輛位置信息和交通環境信息將更加有效地幫助車輛快速識別行駛場景,有效提升車輛的通過效率和保障車輛運行安全。同時,為適應軟硬件功能的提升,智能網聯汽車車輛電子架構功能需求不斷增強,控制系統架構正由分布式控制向域控制、中央處理的電子電氣架構方向發展。

3.2、智能網聯汽車關鍵共性技術

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推動汽車與外部環境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信息安全技術、高精度地圖是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共性技術,也是道路交通領域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實施路徑。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廣普及,駕駛員逐步交出操作權,降低了人為因素對交通運行的影響,提高交通運輸安全性和效率,優化了車輛運行能耗,對于未來構建智慧交通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整車電控系統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定位、信息交互共享、系統功能都涉及功能安全驗證,對系統失效、隨機硬件失效、軟件缺陷、系統誤處理等潛在問題進行測試,保障車輛穩定運行。加快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構建,信息安全不僅包括技術防護,還包含涉及信息安全相關的工具、文檔、變更等流程管理,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正加快構建完善的信息安全開發體系。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將是未來多元信息融合、多車協同控制以及軟件升級的重要保障。高精度定位系統與高精度地圖技術是提升自動駕駛功能和網聯應用的關鍵技術。L3 級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必須依靠高精度定位系統和高精度地圖,我國高精度定位系統依托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亞分米級的定位精度,未來將向廣域增強和局域增強的融合、天基增強和地基增強的融合、互聯網和廣播網在播發模式上的融合發展。高精度地圖數據庫逐步完善,未來探索與北斗系統、雷達/視覺系統、車輛控制器局域網絡(CAN) 總線系統等深度信息融合,基于物聯網、云技術以及5G技術等實現高精度三維地圖的實時、自動增量更新。

3.3、智能交通技術

智能交通技術是通信與信息交互技術、傳感技術、車路協同技術、大數據云控平臺技術的集成應用,不斷推進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對參與道路交通的車輛和行人進行信息化處理,實時精確地掌握分析道路交通信息,并通過 5G 通信技術與車輛和行人進行信息傳輸,構建了“人—車—路”協同的智能交通體系。智能交通技術為智能網聯汽車提供更加豐富地道路場景交通信息,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更好地融入高效智能地交通系統中。

3.4、汽車共享技術

互聯網產業和汽車產業不斷深入融合,居民出行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共享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并降低能耗。隨著智能網聯技術與共享技術的深度融合,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應用,將為共享汽車提供更加靈活的服務場景,共享汽車運營平臺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調度服務,改變居民原有的出行方式。汽車共享技術將推動構建運營成本低、運輸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的運行體系,有助于改善人民的出行,實現低碳交通出行。

三. 我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1、汽車全產業低碳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我國汽車產業起步晚、規模大、水平差異性較大。與歐盟相比,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如圖 4 所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2020 年的目標是每公里117克二氧化碳,只相當于歐盟 2012 年的目標; 2025 年要求達到每公里 95克,相當于歐盟 2020 年的目標。面向“雙碳”目標,我國汽車產業二氧化碳減排形勢嚴峻。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目前,汽車全產業鏈碳排放考慮缺乏系統性,無法溯源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我國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車,普遍缺乏面向“雙碳”目標的戰略謀劃,綠色低碳技術基礎薄弱、研發投入不足現象較為嚴重。我國大部分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普遍缺乏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人才力量,綠色低碳技術使用率低。少數采用綠色技術的大型企業,受限于投資和運行成本較高,客觀上也制約了綠色低碳技術的深度研發和使用,企業綠色技術基礎及投入難以支撐“雙碳”目標所需關鍵技術的研發與轉移轉化。

2、新能源汽車碳減量難以抵消規模增長碳增量

未來一段時期內,化石能源為燃料的傳統汽車仍然是汽車市場的主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可一定程度上減緩汽車產業碳排放總量的增速,但是很難扭轉以傳統汽車為主的規模增長所帶來的碳排放增長趨勢。2020 年,國內汽車銷量 253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36. 7 萬輛,滲透率為5. 4%。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汽車保有量2.81 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492 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75%。從增量看,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成為交通領域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年均增速在 5% 左右,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領域。10年間,我國汽車保有量增長了557%,我國汽車使用環節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5.1億噸,占交通運輸領域總增量的88% ,成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領域。從車型結構看,乘用車和重型貨車是交通領域碳排放“大戶”,一輛重型柴油貨車的碳排放量相當于100輛家用轎車。重型貨車雖然占我國汽車保有量不到10% ,碳排放量在汽車占比高達 40% 。我國重型貨車保有量達到800萬輛,在全球占比 50%左右,預計未來 5 年將增加至 1100萬輛以上,為實現“雙碳”目標帶來巨大挑戰。從能源結構看,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一次能源形式為電能,二氧化碳減排效果取決于能源結構轉型。我國電力生產中以煤電和天然氣火力發電為主,2020 年火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 70% 左右。因此,雖然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大規模用電可以大幅削減碳排放,但是我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新能源汽車只是將使用階段的碳排放轉移到了能源生產側。

3、汽車產業低碳科技創新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在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其不確定性也不容忽視。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技術仍然面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一是科技攻關和工程開發存在不確定性,如固態電池研發中如何更好地平衡離子電導率、彈性模量以及界面接觸和界面阻抗之間的關系和機理,新材料輕量化、狀態感知和信息交互、高精度定位和導航等方面仍有理論和工程技術上的難題需要攻克。二是科技開發和工程應用周期不確定性,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顯著加速了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但是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還需要一定時間。三是顛覆性技術存在不確定性,例如未來太陽能汽車或者核能汽車是否出現革命性突破,使人類直接跳過能源驅動汽車時代。因此,在汽車產業低碳發展中,科技創新存在的不確定性也應充分考慮和重視。

4、適合國情的新能源汽車碳交易機制尚未建立

當前,我國碳交易平臺主要集中在能耗高的制造行業,還沒有系統性制定汽車產業的碳排放核算體系。早在 2010 年,美國和歐盟就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二氧化碳排放、燃油經濟性和大氣污染物協同管控的管理經驗,并將甲烷、氧化亞氮以及氫氟碳化物與二氧化碳一同作為溫室氣體管理的對象。與此同時,歐洲和美國率先開展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 ”的制定工作,2023 年歐盟將正式引入CBAM制度,對于我國整車和零部件出口提出新的挑戰。我國主要通過燃油經濟性指標實現對油耗的管理,通過雙積分機制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并沒有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法規。隨著我國碳交易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汽車行業的碳排放核算體系是探索行業減碳路徑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自主品牌整車和零部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整車制造的碳排放強度低,通過減碳并依靠碳排放交易市場,可以進一步促進行業低碳化,激勵減碳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保障汽車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四. 汽車產業全產業鏈低碳發展目標、路徑和對策建議

1、發展目標

2021年10月24 日,國務院發布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汽車產業在面對傳統燃油汽車保有量巨大,存量替換緩慢的背景下,更應當做好目標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短期和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協調本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推動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進程。

為實現碳達峰,汽車產業最先面臨的挑戰是在保有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提升節能技術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車普及率,推動增量替換存量,保證汽車能源消耗的總量漲幅不斷減弱。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突破350萬輛,為了盡早實現達峰的目標,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普及應用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為實現最終的碳中和,節能汽車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必須依賴能源結構的調整,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配合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將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同時,還需要特別是動力電池生產帶來的巨大的碳排放量。

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目標需要根據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從能源結構到低碳生產,從技術應用到生產回收利用,實現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的減碳,盡早達到實現碳中和。

2、發展路徑

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包含材料冶金和生產、整車及零部件制造、汽車使用、回收利用碳排放四大戰略路徑,每個路徑都具有減碳的重點,各路徑還需要相互銜接,協同降碳,如圖5所示。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一是降低材料冶金和生產環節碳排放,加大生產制造原材料技術創新,特別是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電池原材料,研發新型低碳材料,不斷降低材料消耗量,優化設計,提高可回收材料使用率,推動材料加工降碳、脫碳,實現汽車產業供應鏈綠色化、低碳化。二是降低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環節碳排放,重點是優化生產工廠的能源結構,提高電氣化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通過開發低碳工藝、再生技術、采用節能設備、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創新制造技術,促進大型沖壓件廢鋼等回收應用。三是降低汽車使用環節碳排放,需要持續優化汽車保有結構,加快提高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推動新能源汽車參與車網互動,淘汰高排放車型,優化使用模式,并通過提升汽車節能技術、車輛小型化、發展智能交通等方式逐步降低汽車能耗。四是降低回收利用環節碳排放,通過改進車輛設計,促進材料再利用、再加工、再循環,提高車輛報廢時可回收材料和配件的品質,推動零部件再制造、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優化材料再生工藝。

3、對策建議

汽車產業低碳發展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為契機,統籌推動汽車全生命周期降低碳排放,聚焦汽車產品和汽車制造低碳,加強部門協同( 見圖 6) ,切實把加快推動汽車產業低碳發展和建設汽車強國統一作為深入實現“雙碳”目標的任務要求。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3.1、加強汽車產業低碳發展頂層設計和協調保障

加強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明確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結合產品特點,分場景、分步驟明確低碳發展路徑和具體舉措,強化工信、能源、生態環境、交通等部門協同。在時間安排方面,面向2030年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需盡快、盡早實現達峰,并且嚴控排放峰值,為碳中和留足緩沖時間。面向碳中和,以深度脫碳為首要任務,通過負排放技術和碳匯提供靈活性。在政策部署方面,全面電動化是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加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力度,盡早明確新能源汽車補貼、購置稅下一階段政策措施,給企業充足的產品規劃、研發驗證時間。加大引導商用車減碳降污的政策力度。建立政策評估機制,采用科學計算與評估方法,多角度多元化進行政策評估,評估政策收益與政策成本,及時做出政策調整或者及時終結政策。研究建立汽車全生命周期綠色稅收體系,提升產業鏈綠色化水平。推進稅費征收從購置向保有、使用環節后移,降低消費者購車負擔,促進汽車消費。將車輛行駛里程作為征收車船稅的依據,引導消費者寬松購買、節約使用,降低使用環節碳排放。

3.2、堅定不移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業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從輕量化到材料需求結構出發,降低整車產品對碳排放高的材料的使用,特別是電池方面,通過技術研發,從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材料配方的比例出發,降低對鎳和鈷等高排放原材料的需求,降低原材料在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占比。提升循環利用的比例,通過報廢車輛及零部件的循環利用,開展材料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究,提升材料的循環利用率,從原材料供給端降低碳排放。通過降低高碳排放材料的應用以及材料循環利用的比例,改善車輛全生命周期上游碳排放的占比以及總量。

隨著綠色可再生能源供給比例的提升,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電氣化生產體系,降低對燃氣和蒸汽等傳統能源的依賴。圍繞能源結構轉型,拓展綠色可持續發展能源的范圍,提高氫能在汽車生產制造過程的應用比例,降低生產制造綠色低碳化發展的壓力。加大生產制造環節綠色低碳制造能力的自主可控,圍繞整車生產能源結構轉型,構建自主設備研發能力,推進先進工藝制造裝備升級,探索具有自主特色的解決路徑及方案

3.3、積極推動汽車產業低碳科技進步和產業創新

結合當前國內外產業發展新形勢,堅持圍繞汽車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用好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產業基礎再造、智能制造等工程和專項,整合院校、材料企業和車企等科研資源,攻關一批汽車產業短板瓶頸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大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研究實施“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系統布局下一代無鈷電池、高鎳電池、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統等前瞻技術研發,加強原材料、設備、電池、整車研發制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鞏固動力電池全產業鏈優勢。開展動力電池碳足跡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標準法規研究,加強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將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納入產業基礎發展目錄,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攻關質子交換膜、碳紙、比例閥、氫氣流量計、氫氣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高壓閥門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實現大功率充電一體化安全技術等產業鏈關鍵技術突破,前瞻布局車載液氫系統等顛覆性技術

3.4、加快汽車全生命周期碳交易機制和體系構建

碳邊境調節機制、碳足跡、碳泄漏等法規,將使“高碳制造、低碳使用”的模式受到限制。為應對我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挑戰,需要針對開展碳邊境調節機制研究,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標準的制定,構建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體系,保障我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企業在貿易競爭中的公平。同時通過系統性的分析,找到我國汽車產業鏈綠色低碳制造發展的困難以及瓶頸,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大綠色投資,保障汽車產業制造綠色轉型。

作者:喬英俊,趙世佳,伍晨波,臧冀原

來源:《中國軟科學》

低碳汽車認證

2021年,我國首批低碳汽車認證結果在天津發布。中汽研華誠認證(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誠認證”)總經理張曉龍為相關車型頒發證書。華誠認證高級技術總監陳科博士介紹了中國汽車碳足跡認證項目情況和首批低碳汽車認證的具體過程及結果。

此次獲證的產品包括廣汽乘用車、廣汽本田、東風汽車、長安福特汽車、吉利汽車5家車企的6款車型。這些車型憑借全生命周期優秀的碳管理能力和低于認證規則要求的碳足跡,獲得低碳汽車認證。

低碳汽車意義何在

以上就是對發展低碳汽車意義的一些簡單分析,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太陽能汽車是什么?怎么樣?優缺點介紹

什么是節能汽車?種類、特點及功能介紹

什么是新能源技術?在汽車中的應用有哪些?

低碳經濟定義,什么是低碳經濟?實質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YANYI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禁止轉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本文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報告

上海優寧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750頁).pdf
上海優寧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750頁).pdf

七)安全生產及環保風險公司研發活動和實驗服務過程中會產生有機度液、慶顯影液、固廈、廢活性炭、廢濾芯、廢玻璃、醫療廢棄物等危險廢棄物,如處理不當,該等危險廢棄物對研發人員和實驗服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及外國環境安全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最然公司已經制定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委托具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上海天漢環境資源有

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448頁).pdf
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448頁).pdf

發行人以“基因藥中國造”為使命,圍繞病毒載體研發和大規模生產工藝開發,打造了一站式基因治療 CRO/CDMO 技術平臺,建立了適用于多種基因藥物的大規模、高靈活性 GMP 生產體系。通過提供:質粒、腺相關病毒、慢病毒等載體產品;溶瘤皰疹病毒、溶瘤痘病毒等多種溶瘤病毒產品;CAR-T等細胞治療產品的技術研究、

江蘇金迪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43頁).pdf
江蘇金迪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43頁).pdf

公司是國內最早實現四價流感疫苗批簽發及上市銷售的兩家企業之一,2019 年和 2020 年實現批簽發數量分別為 134.96 萬劑和 424.03 萬劑,在國內全部四價流感疫苗生產企業中排名第二和第三。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已建立了覆蓋全國 28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300 余家

北京英諾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38頁).pdf
北京英諾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38頁).pdf

產品相比傳統實驗室檢測產品具有使用成本低、操作便捷、檢驗快速、對配套儀器和操作人員要求低等特點。公司緊緊抓住當前社會節奏加快、分級診療體系不斷推進、檢測范圍擴大、早診早治趨勢凸顯等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扎根POCT 快速檢測領域,以呼吸道病原體檢測和多種病原體聯合檢測為特色,以急門診,尤其是兒童急門診檢測作為

益方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478頁).pdf
益方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478頁).pdf

益方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isBio Co., Ltd.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李冰路 67 弄 4 號 210 室)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 招股說明書 (注冊稿) 保薦機構(主承銷商)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中心三路8號卓越時代廣場(二期)北座) 本次股票發行后擬在科創

實樸檢測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761頁).pdf
實樸檢測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761頁).pdf

風險因素投資者在評價發行人此次公開發售的股票時,除本招股說明書提供的其他資料外,應認真地考慮下述各項風險因素。下述風險因素根據重要性原則或可能影響投資決策的程度大小排序,該排序并不表示風險因素會依次發生。一、公信力和品牌受到負面影響的風險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公信力和品牌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上海仁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415頁).pdf
上海仁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415頁).pdf

(四)主要經營模式報告期內,發行人主要通過向客戶提供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精準醫療分子診斷試劑和配套儀器以實現收入和利潤,其中產品主要為生殖道系列(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解脲脲原體、生殖支原體感染)、呼吸道系列(結核分枝桿菌、肺炎支原體、通用型甲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腸道病毒系列(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

上海博隆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55頁).pdf
上海博隆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355頁).pdf

(1)公司未履行上述穩定股價措施的,應當在公司股東大會及中國證監會指定報刊上公開說明未履行穩定股價措施的具體原因并向公司股東和社會公眾投資者道歉,并提出補充承諾或替代承諾,以盡可能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2)控股股東未履行上述穩定股價措施的,應當在公司股東大會及中國證監會指定報刊上公開說明未履行穩定股價措施的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