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商行業發展的歷程
2011年我國微商開始萌芽,經過行業的不斷發展,到2017年微商行業開始向品牌化發展。我國微商行業整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發展階段。
2011年微商發展雛形期:粉絲經營形式誕生,主要表現為個人代購;活躍社區:微博、人人、貼吧;
2012-2013年微商基礎建設期:微信陸續推出朋友圈、微信支付、公眾號等功能,進入基礎建設期;行業表現:暴力刷屏,野蠻生長;
2013-2015年微商行業成長期:2014年“微商”概念正式興起;微商進入團隊化運作時期。一大批品牌微商成立:俏十歲崛起、韓束進入微商領域、思埠微商成立;
2015-2016年微商發展井噴期:傳統品牌紛紛涌入微商市場;伴隨著移動電商發展,一大批手機開店應用上線微商斷崖式下滑;央視曝光毒面膜事件,微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眾議;
2016-2017年微商進入品牌時代:政策規范、外部監管,微商逐漸向正規化、品牌化發展;俏十歲等早期微商企業轉型退出;傳統電商企業和品牌入場,例如阿里巴巴、網易考拉、小米、廣藥集團潘高壽等。
微商產業圖譜

微商產業鏈示意圖

微商經營模式
就目前來說,微商主要分成了三種模式,分別為品牌微商、平臺微商、個人微商。
品牌微商:企業自建品牌,自產產品。發展層層代理,建立團隊,基于社交平臺分銷。品牌盈利模式為下游代理費+商品銷售費用。典型代表有:微店、錢寶萌店、微小店。
平臺微商:搭建手機開店平臺,下游開店成為代理,對供應商進行分銷。平臺盈利模式:店鋪開通費+店鋪運營費(營銷、維護等);分銷客盈利模式:產品分銷傭金。典型代表有:微店、錢寶萌店、微小店。
個人微商:個人基于朋友圈賣貨。不包含個人海外代購。 個人盈利模式:商品銷售差價。
中國微商交易市場規模
據艾瑞咨詢數據,2016年,中國微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為3287.7億元。隨著傳統電商紅利消失,移動端成為各大品牌相繼布局的重點渠道之一,預計未來,微商行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據此前預計,2019年我國微商行業市場規模將近1萬億元。
2013-2019年中國微商市場交易規模

微商從業人群分析
當前,微商行業主要從業人員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工資較低的打工人群、全職媽媽和在校大學生。
工資較低的打工人群:工作辛苦但收入較低,工作時間、地點不自由,具有較強的賺錢欲望。全職媽媽:自己不賺錢,花錢不好意思,空閑時間多,工作賺錢欲望強,但工作地點不自由。在校大學生:月零花錢數量較少,創業欲望強,但無創業本金,空閑時間多,賺取零花錢或學費欲望強。
微商行業存在的問題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在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不滿意率排行當中,微商位居首位。因為缺乏監管、消費者維權難、賣家售假率高等原因,造成微商市場當前三無產品泛濫、價格虛高、虛假宣傳等問題頻發。整體來說,當前微商行業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1、品質難保障:機會成本低、“三無”產品泛濫。部分微商沒有優質貨源,所售商品質量存在問題,消費者不易投訴,售賣假貨的機會成本低,劣質產品泛濫。
2、維權機制缺失:缺乏統一的管理機制、售后維權無門。微商商戶分散,且與上級代理之間不存在強約束關系,缺乏統一管理,售后機制不完善,影響用戶體驗。
3、監管困難:法律法規空白。騰訊有相應的數據和技術手段甄別優劣微商,但缺乏相關法律支持,有能力無權力。
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不滿意率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2017年中國微商行業研究報告(44頁).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