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通貨緊縮?
在現代國外經濟學文獻中,通貨緊縮的涵義就是價格水平普遍、持續的下降。國外有學者將通貨緊縮定義為“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跌。也有學者將通貨緊縮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下降。又或者是通貨緊縮是一種價格下降和貨幣升值的過程。
國內學者對于通貨緊縮的認知通常有以下幾種。
一種認為通貨緊縮通常有兩個特征:一是物價持續下跌,二是貨幣供應量持續減少,通貨緊縮經常伴隨著經濟的全面衰退,GDP負增長。一種認為,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一種認為,通貨緊縮就是流通中作用于商品交換的貨幣量的減少,它表現為商品價格水平的持續下降。
還有一種認為通貨緊縮并不簡單等于物價總水平的負增長,只要現實的物價水平變動率低于正常的物價水平變動率并超過一定的時限和程度的情況,就可以說發生了通貨緊縮。
總之,國內外對通貨緊縮涵義的界定,實質上是“多要素論”和“單要素論”的爭論,不同在于“多要素論”判斷通貨緊縮堅持物價水平和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降并伴隨著GDP的負增長等多重標準;“單要素”判斷通貨緊縮就是指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跌。無論是“多要素論”還是“單要素論”,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強調價格水平普遍、持續的下降。
2、通貨緊縮的分類
區分通貨緊縮可以根據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通貨緊縮發生的程度以及持續的時間來劃分。
(1)總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
簡單的說總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失衡,這種失衡是因為總供給增長太快,而不是總需求萎縮造成的。
(2)總需求萎縮型通貨緊縮
總需求萎縮型通貨緊縮是指由于總需求萎縮,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失衡,而不是總供給增長太快造成的。
根據需求萎縮的具體成因不同,總需求萎縮型通貨緊縮,可分為不同類型,如果需求萎縮主要因收入不足或信貸不足形成的通貨緊縮,就稱為支付能力不足型通貨緊縮。如果需求萎縮主要因為心理預期造成的,就是預期型通貨緊縮。
(3)混合型通貨緊縮
如果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失衡,一方面是由于總供給增長太快,另一方面是由于總需求萎縮造成的,那么這種情況的通貨緊縮就是混合型的通貨緊縮。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通貨緊縮持續時間的長短作為劃分的標準,通貨緊縮持續時間越長,通貨緊縮的程度越重,反之越輕;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低于正常物價水平變動率來做判斷,低于正常物價水平變動率的3個百分點以內,稱為輕度的通貨緊縮;低于正常物價水平變動率3~5個百分點,稱為中度的通貨緊縮;低于正常物價水平變動率5個百分點以上,稱為嚴重的通貨緊縮。
3、通貨緊縮影響
消極影響:一是導致經濟衰退,經濟增長下降,出現大量失業人口;二是縮小貨幣政策的調節空間。
積極影響:一是通貨緊縮時期壓縮了過剩的生產能力。二是通貨緊縮是市場優勝劣汰實現的一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