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原料體系分類
碳纖維主要分為粘膠基、瀝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種類,各有不同的使用場景和生產方法。
(1)PAN基碳纖維(PAN based carbon
fiber):以PAN為前驅體、經碳化后得到的纖維,與后兩者相比更容易得到高強度的產品。PAN基碳纖維綜合性能最好、生產工藝成熟簡單、應用最廣、產量最高、品種最多,是目前全球碳纖維市場的主流碳纖維產品,產量占全球碳纖維總產量的90%以上。
(2)瀝青基碳纖維(Pitch based carbon
fiber):將瀝青前驅體碳化后得到的纖維,各向同性瀝青基碳纖維晶構造少,強度、模量低。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結晶發達,強度、模量高。瀝青基碳纖維碳收率最高,可以達到80%-90%,但是在實際生產中,為了從瀝青中獲得高質量、高性能的碳纖維,必須要對瀝青精修精制、調制。此過程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即使瀝青原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也難以應用于大批量工業應用制造。
(3)黏膠基碳纖維(Rayon based carbon
fiber):以纖維素為原料得到的碳纖維。若碳化時不加牽伸,得到各項同性碳纖維,若加牽伸則得到強度大的各項異性碳纖維。
(二)以產品形態分類
市場上常見的碳纖維產品都是繞著紙筒卷曲起來的連續纖維束,纖維束中包含1000到數萬根直徑為5-8μm、斷面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碳纖維細絲。目前碳纖維的基本形態有連續長纖維和短切纖維(長度為1-100mm的碳纖維)兩種,在實際使用中,根據加工方法和最終制品的形狀等,可以分為各種不同的形態。即通過對連續長纖維和短切纖維精修各種加工,從而獲得織物、編織物、紙、氈等形態。
(1)長纖維(filament):多根單絲的連續長纖維.作為CFRP、CFRTP的補強纖維用于航空航天、體育娛樂及一般工業領域
(2)長纖維素(tow):不加捻的長纖維數。作為CFRP、CFRTP的補強纖維用于航空航天、體育娛樂及一般工業領域
(3)短纖紗(stapleyarn):短纖維紡紗以后得到的紗線。主要用于隔熱材料、C/C復合材料基材
(4)織物(cloth):由絲束或者短纖紗經過梭織后得到的產物。作為CFRP、CFRTP的補強纖維用于航空航天、體育娛樂及一般工業領域
(5)編織物(braid):長纖維經編織后得到的產物。用于樹脂增強,特別適用于管狀產品
(6)短切纖維(choppedfiber):將上漿后的長纖維切斷后得到的產物。用于增強熱塑性樹脂、水泥等,改善其機械性能、導電性、導熱性
(7)磨碎纖維(milledfiber):對長纖維或者短切纖維磨碎后得到的粉末狀產物,用于熱塑性樹脂、橡膠等的增強,改善其力學性能、導電性、耐磨性
(8)氈(mat):短切纖維黏結、層壓后得到的產品,隔熱材料、耐腐蝕材料
(9)紙(paper)短切纖維抄紙后得到的產品。用于電極、燃料電池、面狀發熱體等
(三)按照力學性能分類
碳纖維的機械性能會根據不同的型號、級別的差異在一個很寬的范圍內變動。拉伸強度,彈性模量和密度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標。碳纖維的拉伸強度越高,則說明纖維軸線可以承受的載荷就越高,材料強度越大;彈性模量越大,表示纖維在一定的載荷下的變形量越小,即纖維的剛性越好;密度越小,同體積的纖維重量則越低,相關復合材料的減重效果就越好。根據碳纖維力學性能的差異,我國已于2011年11月13日頒布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國家標準(GB/T26752-2011)》,將碳纖維分為高強,高強中模,高模與高強高模四種,由于日本東麗在全球碳纖維行業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國內在一些相關報告中也會使用日本東麗的T系列與M系列標準進行分類

(四)按照絲束大小分類
碳纖維的相關技術標準中,K表示碳纖維單絲的數量,如1K代表一束纖維絲里包含了1000根單絲。一般而言,1K、3K、6K、12K和24K的被稱為小絲束;48K、60K、80K、120K及以上的則稱為大絲束。小絲束的產品是碳纖維的標準品,乃是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品開發的基本素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