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變革中的全球化: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麥肯錫:變革中的全球化: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2019年4月 變革中的全球化: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About MGI Copyright McKinse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 % 2 14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摘要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發端于進口中間產品, 然后出口組裝產品。 在過去的十多年, 中國 發展出了較完善的本地價值鏈和垂直整合的行業格局,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有能力不斷進軍 新的細分市場。 中國在新建先進工業產能的同時, 也在穩步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 淘汰老 舊工廠 , 建設具有先進技術的新工廠 。 目前, 中國正在積極開展本土供應鏈的研發。 這種新的中國效應
2、解釋了最近全球范圍內 的貿易放緩。 中間產品貿易降幅最大的是計算機與電子產品行業。 以占全球產出的比例衡 量,2007年至2017年間, 中間品貿易下降了5.1個百分點。 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國的 “自產自 銷” 。 事實上, 參與這一價值鏈的其他國家之間的中間品貿易略有增加。 過去10年, 隨著中 國工業的垂直整合度提高, 以及所生產的電腦、 手機和其他設備更多供國內消費而非出口, 該行業的總體貿易強度 (即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出口占總產出的比例) 出現大幅下降。 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開始了與中國類似的結構調整, 只是還處于早期階段。 以紡織和服裝業 為例, 越南、 孟加拉國、 馬來西亞、 印度和印
3、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對各個階段的生產網絡進行 整合。 在生產過程中, 亞洲新興國家作為一個整體, 對中間品的進口依賴較低(2017年數據為 8.3%) , 低于其余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水平 (2017年數據為15.1%) 。 相比之下 , 歐洲發展中經 濟體的增長已經放緩, 當地企業仍在融入西歐發達國家的企業供應鏈。 貿易強度的削弱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工業成熟度的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 它們的生產和消 費能力都將比肩發達經濟體。 商品貿易強度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 恰恰相反, 數字技術和數據流將逐步成為連接全球經濟的紐帶19。 新技術正在改變全球價值鏈的成本 我們此前的數字全球化研究顯示, 跨境
4、數據流正呈現爆發式增長, 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 全世界目前有45.8%的數據存儲在線上, 而10年前這一比例只有 20%。 全球手機用戶的總數已超過人口總數。2005-2017年的跨境寬帶使用量增長了148 倍。 海量的通訊信息和內容沿著這些數字通道往來傳輸其中一些流量代表著境內企業 與境外業務、 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互動。 基于數字技術的低成本即時溝通有明顯的作用: 降低交易成本, 促成貿易流動。 但下一代 數字技術對全球商品和服務流動的影響不會如此簡單。 數字平臺、 區塊鏈、 物聯網等技術 進步將進一步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20。 在某些情況下, 一些技術可能導致生產經濟學和
5、生 產地點發生變更, 或者讓實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發生變化, 從而阻礙貿易流動 (見圖8) 。 技術發展的凈影響究竟規模幾何, 目前尚不確定。 但在某些情境下, 下一輪技術發展浪潮 很可能削弱全球商品貿易, 增強服務流動。 19 參見Susan Lund和Laura Tyson, “Globalization is not in retreat: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rade” , 外交事務 ,2018年5月。 20 世界貿易的未來: 數字技術如何改變全球商務 , 世界貿易組織,2018年。 該報告關注技術對降低貿易成本的作 用, 并得出結
6、論: 技術進步可能促使全球商品貿易較基準情況增長2個百分點。 15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化轉型: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E8 ppp 0 pppp pppp pp ppp pp pp qpp 0 p DD q 0 p D 0 qq D 0 0 pp qpp 0 q 0 0 qq DD pp ? 0 ? 16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摘要 數字平臺、 物流和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將繼續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促進所有類型 的流動 在商品生產價值鏈中, 物流環節也許會產生非??捎^的成本。 企業經常因為報關流程或國 際支付的延遲而遭受損失。 下面三組技術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減輕物流環節的損耗。 數字平臺可以把價值鏈中
7、的遠距離參與方匯聚起來, 提高跨境搜索和協調效率, 讓一些小 企業也能參與其中 。 電子商務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讓商品定價和對比更加透明, 從而產生大量跨境流動。 根據阿里研究院預計,2020年全球B2C跨境電商銷售額將達到1 萬億美元左右, 而B2B電商銷售規模將達到這個數字的5-6倍。 雖然其中很多交易可能是傳 統的線下流動轉移到線上的結果, 但到2030年, 電子商務預計仍將激發約1.3-2.1萬億美元 的貿易增量, 將產成品貿易額提升6-10個百分點。 但小件商品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將會對報關 帶來新的挑戰。 物流技術也將持續發展。 物聯網可通過實時追蹤物流信息來提高配送效率,
8、采用人工智 能技術后還可根據當前路況規劃卡車駕駛路線。 自動化文檔處理也有助于加速商品通關。 在港口, 自動駕駛車輛完成集裝箱的卸箱、 堆箱、 重新裝箱的速度更快, 而且出錯更少 。 區 塊鏈物流解決方案也可以縮短過境時間并提高支付速度。 據我們估計, 新一代物流技術可 將運送和報關處理時間縮短16-28%。 通過消除目前商品流動的種種阻礙, 到2030年這些 技術有望將全球貿易總額提升6-11%21。 自動化和增材制造技術正在改變生產流程及生產要素的重要性 我們的過往的研究發現, 員工從事的工作內容中約有一半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自動化, 這 表明資本和勞動的相對重要性 (relative im
9、portance) 將在各行各業發生深刻改變22。 隨 著自動化技術和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在制造業逐漸普及, 企業選擇生產基地之時將更加重 視與消費市場的距離遠近、 獲取資源和技術人才的便利度, 以及基礎設施的質量。 因此, 企業正在重新考慮生產基地的選址決策。 服務流程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虛擬代理來實現自動化。 將機器學習技術嵌入這些虛擬 助手之后, 它們就可以完成越來越多的任務。 發達國家企業的一部分客戶支持服務已實現 了自動化, 取代了以往的離岸外包, 使得全球商業流程外包 (BPO) 市場規??s小 了1600 億美元, 這恰恰是目前貿易量最大的服務領域之一。 增材制造 (3D打?。?技術也
10、將影響未來的貿易流動。 多數專家認為, 至少在未來10年內, 該 技術還無法取代大規模生產, 因為它的生產成本、 速度和質量仍存在一定局限。 但這項技 術目前已經風靡了原型制作、 替換件、 玩具、 鞋履和醫療設備領域。 雖然3D打印可能導致 某些類別的商品貿易大幅下降, 但到2030年為止, 其降幅大概只限于產成品總貿易額的幾 21 參見Simeon Djankov、Caroline Freund和Cong S. Pham, “Trading on time” , 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 ,2010 年, 第92卷, 第1號。 該文獻發現: 貿易成本降低1%, 貿易流動將相應增加0.4%。 22
11、就業變遷: 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型 (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 ,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7年12月。 1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化轉型: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個百分點。 此外, 由于增材制造技術有利于促進商品定制,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刺激貿 易增長23。 根據麥肯錫的估計, 到2030年為止, 自動化、 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技術最多會導致全球商 品貿易額較基準情況減少10%。 不過, 該數據僅僅反映了這些技術的直接影響, 即制造業 產地進一步靠近發達經濟體消費者。 這些技
12、術很可能會促進近岸外包和貿易區域化, 而不 是讓生產再度 “流回” 發達經濟體。 另外, 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采用這些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繼續生產, 將貿易持續下去。 由技術發展而催生的新商品和新服務也將對貿易流動產生影響 技術發展也將推動產品和服務的演變, 并在此過程中改變貿易流動。 舉例而言, 根據麥肯 錫汽車咨詢部門估算, 到2030年為止, 電動汽車的銷量將在汽車總銷量中占據約17%的份 額, 遠高于2017年的1%。 這一變化將導致汽車零配件貿易量最高減少10%(因為電動汽車 的配件遠少于傳統汽車 ) , 同時也將影響石油進口。 幾年前, 作為個人消費品的電影、 相冊和游戲就已開始從實體
13、流動轉向數字流動, 而隨著 流媒體模式和訂閱模式在Netflix、 騰訊視頻、Spotify等公司的推動下日益普及, 這種趨 勢再度發生演變。 目前, 流媒體收入幾乎占到全球錄制音樂總營收的40%。2018年, 加拿 大說唱歌手德雷克成為全球第一位流媒體播放量突破500億次的歌手, 他的專輯 蝎子 (Scorpion) 在一星期內的全球流媒體播放量高達10億次。 云計算也采用類似的 “隨用隨 付” (pay-as-you-go) 模式或訂閱模式來提供存儲和軟件服務, 讓用戶不必耗費巨資自行 建設IT基礎設施。 超高速5G無線網絡也為新服務帶來了靈感。 高清無延遲圖像傳輸技術以及精準響應遠程 操
14、作的機器人技術一旦面世, 或許遠程外科手術的設想就會離現實更近一步 。 在廠房和車 間部署5G無線網絡之后, 便可利用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遠程維護, 從而創造新 的服務和數據流。 面對價值鏈的變化, 企業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全球運營戰略 全球運營的成本和風險都在發生變化。 知識和無形資產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促使企業更 加注重培育數字能力和勞動技能; 生產自動化拉低了勞動成本套利的價值, 也迫使企業在 選址時更加靠近消費市場。 雖然企業可以倚仗新興技術大幅提升其生產和物流效率, 但它 們需要主動開展整個供應鏈網絡的端對端整合, 才能挖掘全部潛力。 數字領域的顛覆者早 已讓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倍
15、感壓力, 而且它們還在向價值鏈的上下游積極擴張。 面對這種 格局, 尋求全球運營的企業應當采取以下幾項重要舉措: 23 Caroline Freund等, “Is 3D printing a threat to global trade? The trade effects you didnt hear about” , 世界 銀行集團, 即將發布。 18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摘要 重新評估應在價值鏈的哪個環節開展競爭。 企業領導者需要持續監控本行業的價值流 向, 并據此調整運營戰略24。 某些企業 (例如蘋果公司以及很多制藥企業) 更注重研發 和分銷, 將生產業務外包出去; 很多消費品制造商卻采用
16、高度本地化的模式, 針對各個 市場推出定制化的產品組合。Airbnb、Uber等兼顧全球和本地市場的服務提供商都發 現, 全球化品牌要有深厚的本地運營, 才能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面對面的服務, 也要 擁有規模廣闊的本地業務。 網絡科技公司大多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提供商, 通過地域分 散性運營模式和廣闊的全球觸角來創造價值。 無論企業采用何種戰略, 關鍵在于確保 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有良好的把控、 信任和協作。 某些企業可能需要因此將更多 工作回到 內部。 采用外包模式的企業需要重新評估與供應商的關系和自身的管理模式 (下文將進 一步就此詳述) 。 考慮如何從服務中捕獲價值。 在制造業等許多行業的價值鏈中
17、, 服務創造的價值越來 越可觀, 包括軟件、 設計、 知識產權、 分銷、 營銷以及售后服務。 服務可為企業帶來很多 優勢, 例如緩和銷量的周期性波動、 提供利潤率更高的收入流, 還可以通過更密切的客 戶互動激發出新的銷售或設計理念。 在極端情況下, 企業的整個商業模式都會從商品生 產轉向服務提供 (例如從汽車銷售轉向交通服務, 或者從套裝軟件和服務器銷售轉向 云計算訂閱服務) 。 要在服務領域獲得卓越表現, 企業需要洞悉客戶需求, 投資數據和 分析技術, 還要開發適當的訂閱模式, 也即根據使用量或性能來收費的服務合約。 重新考慮自己的運營決策, 以應對新的風險。 企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 就是選
18、址和投資 新能力。 時代已經不同, 自動化技術的快速進步、 要素成本的不斷變化、 風險的持續擴 大、 以及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提高等多種因素正在推動各種商品生產價值鏈走向區域 化。 或許企業應該考慮將生產基地設在全球關鍵消費市場的或其周圍。 在投資之前, 企 業應該充分考慮選址決策的各種風險和后續落實成本但如今不少企業考慮得并不 周全。 如果企業希望更出色地制定運營相關決策, 就應該采用容納多種風險因素的動 態情景分析法, 而不是只從需求或成本等某個單一因素的角度展開預測。 保持靈活性和彈性。 二戰之后確立了幾十年的世界秩序或將瓦解, 導致企業面臨的未知 因素更加復雜多樣。 歷時幾十年的貿易自由
19、化進程也許會發生逆轉,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也可能繼續提高。 各國政府都在重新考慮把數據和無形資產的流動納入課稅體系。 敏 捷運營有助于企業為這些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具體措施多種多樣, 例如使用多功能通用 平臺在各個產品線和工廠之間共享配件。 很多企業也運用各種手段讓采購更靈活, 包括 價格對沖、 長期合約、 塑造客戶需求以推動替代品的銷售, 以及在供應鏈中構建冗余。 24 參見Pankaj Ghemawat, “The New Global Road Map: Enduring Strategies for Turbulent Times” , 哈佛商 業評論出版社,2018年;Everett
20、 Grant和Julieta Young,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global integration: Robustness, fragility and contag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fi rm network” , 全球化和貨幣政策研究所工作底稿第 313號,2017年。 19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化轉型: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盡量縮短產品上市周期、 盡量靠近消費市場。 在銷售和消費者行為領域, 每個行業的企 業都積累了 大量的高粒度即時數據, 只有具備強大的生產和分銷能力, 才能充分利用從 這些數據中提煉出的洞見。 縮短
21、產品上市周期可加快企業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 并減少 因預測失誤而產生的產品浪費。 企業未必要在全球各主要市場中大規模實施回岸遷移或 徹底的垂直整合, 它們不妨選擇延遲制造也就是在遠離終端市場的地方制作基本 標準化的產品, 然后在靠近終端市場的地方完成最終產品, 并添加一些定制元素。 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在上一輪全球化, 價值鏈的碎片化和離岸外包導致很多 企業跟世界各地的供應商保持了一定距離, 但這種做法潛藏著很多風險和成本。 企業 不妨首先確定哪些供應商對自己最為重要, 然后向它們尋求創意支持, 并加深彼此的 聯系。 隨著供應鏈提供的產品價值份額越來越高, 真誠合作的企業可以確保自己受
22、到 優待, 并從供應商提供的新產品理念或流程效率中獲益。 規模較大的企業還可以沿著 價值鏈推動系統性變化, 例如提高勞動標準和環保標準。 物流和生產技術的發展也可 能改變供應鏈的現狀, 但如果要真正看到結果的優化, 就需要進行價值鏈的端到端整 合。 因此, 規模較大的企業或許需要幫助中小供應商升級和增加數字能力, 以便充分實 現價值創造。 不同的國家和勞動者群體面臨的未來將會分化 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價值鏈變遷帶來的更深遠的影響, 我們把全球各國分為九大類 (見圖 9) 。 首先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組, 然后再根據這兩組國家分別通過哪類全球價值 鏈實現了最大的貿易盈余來進一步分類。 雖然每
23、個國家參與的全球價值鏈不止一種 (詳情 顯示在多樣化指標當中 ) , 但這些分組有助于我們評估全球價值鏈的變革對各國的影響程 度。 每一組國家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各有不同, 但發展重點是相同的。 無論各國目前擅長哪一方 面, 增加服務和服務能力都是未來的關鍵發展方向。 如果想在知識密集度越來越高的全 球經濟中脫穎而出, 大力投資研發領域就變得至關重要。 所有國家 (尤其是以生產勞動密 集型產品為主的國家)都應該為推廣自動化技術做好準備。 全球很多地區都可通過深化區 域貿易關系來釋放大量潛力。 最后, 由于服務、 知識產權和數據的流動對全球經濟越發關 鍵, 如果能夠精簡海關運作并實現貿易協議的現代化
24、, 那么必將惠及全球所有國家。 全球價值鏈變革可能更有利于某些發達經濟體 我們有理由相信, 很多發達經濟體已經熬過了價值鏈全球化沖擊最嚴重的階段。 本文描 述的結構性轉變更有利于那些具備熟練勞動力、 服務能力、 創新生態系統、 消費市場利潤 豐厚的國家而發達經濟體在這些方面都占據優勢。 如果這些國家能夠充分發掘出口需 求, 則也能從發展中市場日益崛起的消費者群體中獲得收益。 這些趨勢都是好消息, 尤其 是對于高技能勞動者和服務行業的勞動者而言。 20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摘要 ?E9 vh 214 +) g wz% %)( )% + %+) + + z% % % z() % (+ ) z) 35 +
25、(% )% )% 18D8 wz% + z ) ) z ( % +% %( z % () % z)() ) 35 + + ? v % T1%58% 8%8% hvv G fG f 214%+% w h%+% h T %+% f f 21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化轉型: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不過, 各個發達經濟體的發展前景和重點各不相同。 美國、 英國、 法國、 瑞典等國家的服務 范圍廣泛、 出口數據豐富, 可以在IT服務、 商業服務、 醫療、 教育等行業貿易增長的過程中發 揮優勢。 相比之下, 德國、 日本、 韓國等國的主要優勢集中于全球創新價值鏈, 因此今后或 將遭遇更多挑戰, 因為中國正在
26、這些行業中嶄露頭角。 西班牙、 葡萄牙、 澳大利亞和芬蘭等 國家在區域加工價值鏈中表現突出, 所以更能抵御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因為這些價值鏈的 貿易屬性較低。 事實上, 這些國家可能為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反觀以 資源生產為主的那些國家, 無論目前收入高低, 未來在經濟多元化方面都會面臨愈發緊迫 的壓力。 隨著全球需求逐步轉向發展中世界, 發達經濟體也面臨新的機會。1995-2007年間, 發達 經濟體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占比從23%增長到40%以上, 機械設備行業以及計算機和電 子行業都實現了顯著增長 (見圖10) 。 ?E10 ? ? ? ? ? ? ? 446 275 35
27、1 276 ? 147 ? ? ? ? ? ? ? ? ? 623 573 175 352 479 132 247 207 197 ? +451 +364 +351 +262 +200 +144 +165 +129 +128 +83 ? ? ? 77 71 59 6 12 20 23 29 ? ? ? ? ? ? ? ? ? ? ? ? ? ? ? ? ? ? 2000-2017? ? ES and report 22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摘要 對于所有發達經濟體而言, 提高研發領域的公共和私有投資力度對于維持出口優勢至關重 要。 貿易政策需要解決與跨境數字化流動 ( 包括數據隱私、 網絡安全和市場
28、準入) 、 服務貿 易的非關稅壁壘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問題。 最后, 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必須解決遺留事務, 為此前在全球化時代中承擔了過高成本的社 區和勞動者提供幫助 (參見附文2, 貿易對就業和工資水平的影響 ) 。 這就需要在遭受 重大沖擊的社區中實施更大膽的經濟發展計劃, 打造更有效的 “教育-就業” 體系。 此外還 要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確保其在當地經濟受到外部沖擊時發揮作用。 鄰近大型消費市場或者具備貿易型服務專長的發展中國家也將獲益 未來幾年內, 一些發展中經濟體的制造業勞動者可能面臨顛覆性沖擊, 這既因為部分生產 活動向低工資國家轉移, 也因為自動化將替代某些類型的勞動。
29、提高生產率和技能水平是 發展中經濟體打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元素, 具體包括: 在制造和物流領域緊跟科技的進 步。 例如, 中國正在大力發展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 以此向更高價值的全球創新者群體 穩步邁進。 培養專業能力有助于發展中經濟體在具體的行業價值鏈中開拓一席之地, 并吸 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資 (FDI) 。 但這些國家的低技能勞動者也許很難在新經濟中找到工作。 歷史上, 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一直都是中低收入國家趕超的唯一途徑。 現在, 隨 著自動化技術逐漸侵蝕了低工資勞動力的規模優勢, 這條路徑可能已經逐漸收窄, 但尚未 完全封死25。 孟加拉國、 印度和越南等發展中經濟體正在努力推動
30、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 的穩定增長; 中國也在持續發展知識密集型行業。 堅持這條路徑的國家應大力投資于交通 和物流基礎設施, 還要建設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 高技術工廠 。 區域加工價值鏈作為 一條多元化路徑, 也許頗具前景。 其中, 某些發展中國家擁有一項重要優勢: 它們的地理位置鄰近發達經濟體的大型消費市 場。 隨著自動化技術改變了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平衡, 很多跨國企業都考慮在鄰終端消費 市場附近投資建立生產基地, 以加強供應鏈的協調能力, 縮短運輸時間。 墨西哥就是美國 的近岸生產目的地; 土耳其等東歐國家也已經與西歐價值鏈建立了聯系;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在與亞太高收入國家的
31、關系中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 這一趨勢也可能促使中國 在制造領域加大對鄰國的依賴。 另一組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型商務流程外包和IT服務領域具備專業技能, 這些國家包括菲律 賓、 摩洛哥、 哥斯達黎加和印度。 服務貿易的增長將為它們帶來機會, 但也將造成挑戰, 因 為人工智能和虛擬代理的不斷普及很可能侵蝕離岸后臺服務市場的規模。 這些國家未來不 妨進軍軟件和網絡開發、 圖形設計和數據分析等價值更高的服務領域。 非洲、 拉丁美洲和中亞很多國家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很低, 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 人員 和數據流動也較少 。 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是尋找新的機會窗口, 積極創造必要的商業環 境、 基礎設施、 政策基
32、礎和人力資本。 25 Dani Rodrick, “New technologies,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 繁榮之路委員會 (Pathways for Prosperity Commission) 背景文件系列,1號文件,2018年9月。 23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全球化轉型: 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圖景 附文2.貿易對就業和工資水平的影響 1 Branko Milanovic, “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 哈佛大
33、學出版社,2016年。 2 David H.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 Hanson, “The China shock: Learning from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to large changes in trade” , 經濟學年度評論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6年10月, 第8卷。 3 Daron Acemoglu等, “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 sag of the 2000s” , 勞動經濟學雜志 (Journal
34、of Labor Economics) ,2016年1月, 第34卷, 第S1號。 4 Daron Acemoglu和Pascual Restrepo,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 , 美國國民經濟調查局工作底稿第23285號,2017 年3月。 5 Wolfgang Dauth、Sebastian Findeisen和Jens Suedekum, “ The rise of the East and the Far East: German labor markets and trade integration” , 歐
35、洲經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6期。 6 David H. Autor等, “Trade adjustment: Worker-level evidence” , 經濟學季刊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年11月, 第129 卷, 第4期。 7 Joao Paulo Pesso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 英國倫敦經濟績效中心 (CE
36、P) , 討論論文第1411號,2016年3 月;Damoun Ashournia、Jakob Munch和Daniel Nguyen, “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 penetration on Danish fi rms and workers” , 德國勞 動研究所 (IZA)討論底稿第8166號,2014年5月。 上一輪全球化推動了全球數十億居民收入增長、 社會繁 榮。 但發達經濟體中卻有很多中產階級勞動者丟掉了工 作, 或者工資水平多年不變1。 根據經濟學家David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anson在1990-2007年間
37、記錄的數據, 隨著來自中國的 進口競爭壓力日益加強, 美國制造業和社區在沖擊下損失 的崗位數量遠高于中國的制造業行業和社區損失的崗位 數量2。 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勞動力市場流動性極高而導致 的, 但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這些經濟學家發現, 那些被取 代的制造業勞動者并沒有順利找到新的工作。 本地社區 的失業狀況仍然集中存在, 而且由此產生的影響一直持續 了10年以上。 根據Daron Acemoglu等人的研究估算,1999-2011年 間, 美國共減少了580萬個制造業崗位, 其中有240萬個 崗位是因來自中國的進口增長而消失的3。 他們計算后發 現, 進口競爭對就業的影響是機器人技術的3倍 (
38、但技術 因素的影響力在未來可能會更加重要) 4。 西班牙、 挪威、 巴西等很多國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 但德 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1991-2008年, 來自東歐和中國的 進口競爭壓力不斷加強, 德國制造商大幅增加了對這兩個 市場的出口, 對中國出現了較為溫和的貿易赤字, 對東歐 則實現了貿易盈余。 德國由出口創造的就業基本抵消了 因為中國的進口競爭而減少的就業; 在與東歐的貿易關系 中 , 德國的就業實現了凈增長5。 貿易競爭也影響到了發達經濟體的工資水平。 上文提 到的多項研究發現, 受進口競爭沖擊較大的本地勞動 市場的工資增長更為乏力, 而工資最低的勞動者首當其 沖。Autor等人在另外一
39、項研究中發現, 如果某些勞動者 所在的行業從1991年開始就受到貿易競爭的沖擊, 那么 到了2007年, 他們的累計收入將遠低于同齡人; 此外, 他 們將經歷更劇烈的崗位變動, 而且更有可能依賴傷殘津 貼。 相比之下, 高收入勞動者并未經受同樣的沖擊6。 針對 其他國家工資水平進行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7。 企業和行業的興衰起伏總是伴隨著各個經濟體之間的 資源再分配。 雖然長遠來看, 社會生產率和人們的生活 標準終將會提高, 但各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卻會出現輸 贏的分化, 并且經歷陣痛。 如果人們認為全球化趨勢應當 維持, 那就需要正視和解決某些個體和社區所承擔的高 昂成本。 24麥肯錫全球研究
40、院摘要 麥肯錫研究院近期的一項研究也強調了市場競爭以及產量可觀的大企業對創造良性增長 循環的意義26。 對于與外界聯系最少的國家而言, 區域融合或許是一條出路。 拉丁美洲和非 洲不妨進一步深化現有的貿易圈, 為區域貿易創造更多機會, 尤其是在食品和飲料以及區 域加工等行業。 雖然全球經濟數字化讓發展中經濟體面臨更大的挑戰, 但移動應用、 云計 算和數字金融也為其提供了跨越式增長的良機。 當前, 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等發展中經濟體正在逐步完善供應鏈。 再加上新 一代技術相繼上線, 給全球價值鏈帶來了深刻變化, 從而影響到全球企業的競爭地點和 競爭方式。 這一轉型期也為很多國家創造了機
41、會, 使得他們能夠開拓新的專業能力、 在價 值鏈中扮演新的角色。 不過, 在積極擁抱未來之際, 政策制定者也務必關注全球化可能引 發的失調與錯位。 26 領跑全球: 高增長新興經濟體及推動其發展的企業 (Outperformers: High-growth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companies that propel them) ,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8年9月。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與 麥肯錫公司相關研究 智慧城市: 數字技術打造宜居家園 (2018年6月) 該報告對近六十個智慧城市應用如何在不同類型 的城市場景下發揮作用進行了分析, 提供了目前 最為完善
42、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指南。 中國的選擇: 抓住5萬億美元的生產力機遇 (2016年6月) 該報告表明, 通過從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轉為生 產力主導的增長模式, 中國經濟可以度過當前的 困境, 并且實現可持續增長和家庭收入的增加。 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 (2015年10月) 中國的創新高度如何?中國需要達到怎樣的創 新程度?這是該報告提出的根本問題。 答案多少 有些出人意料。 在許多方面, 我們發現中國的產 業創新程度高于人們的普遍看法。 領跑全球: 高增長新興經濟體及推動其發 展的企業 (2018年9月) 該報告探究了某些新興經濟體比其他新興經濟 體增長更快、 更協調的原因。 這些成功故事應歸 功于
43、政府制定的促增長政策, 但大型企業也在 其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數字時代的中國: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 經濟(2017年12月)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球領先者, 是世界消費領域數字技 術的主要投資國以及領 先的技術應用國。 該報告著力于探究數字化的三 種推動力 (去中介化、 分散化和非物質 化)如何 重塑價值鏈以及在此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力。 數字全球化: 全球流動的新時代 (2016年2月) 全球數據流與信息流劇增所帶來的經濟價值現 已超過商品貿易的總價值。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部分報告的電子版可以通過研究院官網、亞馬遜Kindle書 店和蘋果iBooks Store獲取。 您可以在iTunes或 上下載或收聽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播客。 封面圖片:版權 歸Dan Prat/E+/Getty Images所有。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2019年4月 版權歸McKinsey & Company所有 McKinsey_MGI McKinseyGlobal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