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尼: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2022)(1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科爾尼: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2022)(13頁).pdf(1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 Photo by Rachael Rinchiuso Kearney,Chicago隨著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駛過“拐點”、進入快速上升期,動力電池的需求也正在迎來強勁增長。我們看到在新一輪動力電池產能擴張的背后,不僅是量的飛躍,更是結構上在全球各主要新能源車市場的“再布局”。歐洲、美國都在不斷提高新能源產業鏈的本地化發展和自給率,中韓電池玩家不僅將邁入真正的全球化階段,還將面臨來自歐美本土電池“新勢力”的全新競爭。與此同時,科爾尼認為,產能擴張并不會迅速引發動力電池產品的同質化及整個行業被拖入紅海競爭。未來 5 年內動力電池行業仍存在顯著的技術門檻,技術仍是動力電池行業的核心競
2、爭要素。能夠不斷革新技術、堅持正確技術路線的電池企業,將保持領先,也將獲取超過行業平均的利潤。?IHS Markit?LMC?1?(CAGR 21-26)?37%45%50%38%04008001,2001,6002,000170?171862202419982225?26?20162188423431153661,9511,1766241,511 單車帶電量增加:從增速來看,動力電池需求增長將快于新能源車銷量增長,主要受單車帶電量增加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續航日漸增加,部分車企已發布續航里程超千公里產品,電池組容量相應增大,預計 2026 年單車電池容量將達到 2021 年的 1.61.8 倍。
3、其中美國大容量特征尤為顯著,主要受美國市場 SUV 及皮卡占比較高影響。近年來動力電池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預計 2026 年需求量將達到 2021 年的 5 倍,復合增速約 40%,(見圖 1)主要受兩大驅動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受各國新能源政策引導、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新能源 TCO 優勢日漸凸顯,以及各大車企激進的新能源戰略推動,預計未來 5 年新能源車銷量將保持 28%的增速。中、歐新能源銷量依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美國市場在拜登政府和本國車企的積極推動下,實現低位高增。一、全球動力電池市場3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2?58%?18%?65%24%?53%47%43%24%55%58%
4、02040608010020200%18%2%20212026E 日韓企業:相比較中國企業,以 LG、三星 SDI 和 SK 創新為代表的韓國動力電池企業技術起步早,全球布局具備先發優勢,而當下韓國企業緊抓全球新能源猛增機遇,進一步謀劃全球擴張,欲鞏固領先地位。反觀以松下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在當前“擴產潮”中逐漸落后于中韓企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車企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對動力電池普遍采取保守或遲緩的態度,而動力電池供應商也放緩了擴張計劃,而這或將使中日韓“三足鼎立”局面逐漸轉為中韓“雙雄對決”新格局。歐美“新勢力”:在各國政府對于動力電池積極的政策推動下,以 Northvolt,、Verkor、特
5、斯拉等為代表的歐美動力電池“新勢力”異軍突起,預計 2026 年該類玩家將占據全球動力電池產能的 18%。其中 Northvolt 歐洲在建電池廠總產能達 70GWh,并已獲取寶馬、大眾等領先企業訂單。為承接爆發式的增長需求,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加速擴張,行業迎來“擴產潮”,預計 2026 年動力電池產能將擴大至2021 年的 5.7 倍。而從目前電池行業主要玩家來看,可以劃分為中國、日韓以及歐美“新勢力”三大類(見圖 2)。中國企業:隨著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宣布全球建廠計劃,部分工廠已處于動工狀態,預計 2026 年中國企業將占據全球動力電池
6、產能的 58%。長期以來,國內生產的成本優勢是助力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暢銷全球的核心競爭力,綜合來看,中國比美國、歐洲等地區制造成本低近 20%(見圖 3)。但隨著歐美各國為降低對外國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形成屬于自己的新能源產業鏈,紛紛出臺政策推進動力電池本土化生產,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必須走出國門、邁出全球化布局的有力一步。其中歐洲正在計劃推出一項政策,即 2027 年后,若動力電池企業使用本土生產的原材料比例達不到 65%,將額外增加10%的稅收,這無疑會降低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而深化海外布局是關鍵的破局之路。但也不得不看到,當前歐洲動力電池行業仍處于培育期,產業鏈本土化存在一定短缺,同時當地制造成
7、本相對較高,因此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擴張時,需要謀定而后動,尤其在供應鏈本土化策略、制造效率管理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4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3?0204060801001201401600(0.1%)5(4.0%)5(4.0%)5(4.0%)117(75.4%)113(76.1%)117(74.6%)7(4.8%)6(4.4%)7(4.8%)15(9.5%)17(13.9%)17(11.2%)17(11.7%)17(11.1%)0(0.1%)0(0.1%)0(0.1%)?18-25%?13(8.4%)11(7.7%)148134125155148157?15(10.2%)4(2.8%)?125(8
8、4.7%)125(93.5%)5(3.7%)8(5.1%)5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ESS?ESS?ESS?4?47%57%40%84%41%44%41%65%58%68%62%57%16%1,80085516171819202124E23E22E26E25E801001802001,1005803502101,450?技術先進的供應商,而隨著第一、第二梯隊供應商產能擴張、動力電池供應充足,車企不再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尾部供應商,而這類企業產能利用率將持續下降,甚至低于20%。如上所述,第一、第二梯隊企業產能擴大的同時,依舊維持高位產能利用率,而規模的增大使其成本優勢更加顯著;此外該類企業具備雄厚的
9、資金實力,可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推動電池技術的迭代升級,從而能夠更好滿足車企對產品成本及性能的需求;而這將更有效地促進產能及訂單的正向循環。無疑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呈現強者恒強現象,預計 2026 年第一、第二梯隊電池企業將占據 96%市場份額,進一步蠶食其他小企業市場(見圖 6)。2021 年以來,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預期發展,另一方面動力電池在過去幾年受過度擴張導致的階段性過剩、激勵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各大企業放緩擴產計劃,導致 2021 年出現周期性供需錯配,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第一梯隊整體產能利用率達88%,車企一度出現供應短缺、甚至停產。而未來隨著頭部企業產能再次擴張
10、,預計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 2021 年 5 倍(見圖 4),車企電池供應缺口將得到有效緩解,產能利用率整體將呈現緩和趨勢。但不同梯隊玩家呈現“產能利用充沛”及“產能過?!钡慕Y構性差異,“冰火兩重天”現象升級(見圖 5)。由于動力電池與整車質量、安全性密切相關,車企會優先選擇質量穩定、二、中國動力電池市場6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6?2021-2026?17%10%8%6%5%4%83%90%92%94%95%96%020406080100202620232021?202220252024?5?7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7?(GWh)?(GWh)371530508720047560069
11、302004006008002022e2017201620182019202020212023e2024e2025e2026e35010122334711251942774636080200400600800222016367172018192123242526歐洲電動化加速,本土動力電池發展迎來紅利期,預計2026 年歐洲動力電池需求超 690 GWh,近 2021 年總需求量的 8 倍。在旺盛的需求驅動下,各大動力電池企業加快歐洲產能布局,未來歐洲當地產能將與需求協同增長(見圖 7)。從歐洲動力電池參與者來看,LG、三星 SDI、SK 創新三家韓系電池企業率先在歐洲布局,占據當前主要市場份
12、額(見圖 8)。而隨著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以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國軒高科、遠景動力等為代表的企業亦加入歐洲市場“圍獵“隊伍。其中寧德時代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已經獲得電芯生產許可,正處于設備安裝階段,有望在短期內投產使用;遠景動力宣布將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分別建設一座零碳電池工廠;國軒高科歐洲首個電池生產運營基地落戶德國哥廷根,2022 年底啟動改造。未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將成為歐洲市場中堅力量之一,預計 2026 年貢獻本地產能將超 30%。三、歐洲動力電池市場8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8?82%61%54%45%35%29%18%21%24%27%30%32%4%5%
13、6%7%15%18%23%29%32%0204060801002022e2024e0%0%20212023e3%2025e2026e與此同時,歐洲本土企業也在快速崛起,加入動力電池市場爭奪大戰,如瑞典 Northvolt、法國 ACC、法國 Verkor、英 國 Britishvolt、挪 威 FREYR、挪 威 Morrow、意 大 利Italvolt 等。這些企業憑借當地政策扶持,以及車企訂單資源傾斜,市場份額攀升,2026 年有望達 32%。盡管歐洲本土企業曙光初現,但規劃能否成功落地依舊面臨著歐洲地區電池供應鏈不成熟、礦產資源“先天不足”等挑戰,目前也僅有瑞典 Northvolt 正式
14、出貨。未來歐洲本土企業仍有較多困難需克服,才能真正擺脫被動力電池“卡脖子”的局面。除上述電池企業以外,歐洲車企也開始謀求動力電池產業布局新思路,通過股權投資或合資方式與歐洲本土電池企業達成合作,部分車企甚至向動力電池上游礦產資源滲透,以保障穩定的產能供應、加強對于產業鏈的控制。如大眾宣布與合作伙伴在歐洲建設 6 座電池工廠,并成立新公司PowerCo 負責大眾全球動力電池業務;寶馬積極與礦商接觸,尋求更大量甚至是獨家供應性質的合作,來保障原材料供應。9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01020304050607080?9?20162017201820192020?20162017201820192020美
15、國動力電池模組本土自給率近幾年維持在 90%水平;而電芯相比較模組本土自給率略低,但隨著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投入使用,電芯外購需求逐漸降低,本土自給率 2020年達 70%(見圖 9)。這一現象主要由于美國新能源銷量在過去幾年相對平穩,日韓企業早期產能布局能夠基本滿足本地需求。長遠來看,美國政府為推動本土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加強本土電池生產和研發能力,出臺一系列動力電池激勵政策,而這一風向標給全球電池企業極大的信心在美國進行產能布局,預計未來美國動力電池自給率將進一步提升。從美國動力電池競爭格局來看,松下目前占據主導地位,主要得益于特斯拉這一超級大客戶(見圖 10)。但在韓國動力電池企業的激進產能擴
16、張,以及特斯拉自建電池工廠的壓力下,松下壟斷局面將有望打破。從目前在北美落地的動力電池企業來看,與車企合資建廠是主要布局策略,如松下與特斯拉、LG 與通用、LG 與斯特蘭蒂斯、SK 創新與福特等。對于新進入者來說,美國車企集中度較高,部分車企和電池企業已通過合資深度綁定,未來如何撬動現有市場、尋求新窗口將面臨較大挑戰。四、美國動力電池市場10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0200100300400500600?10?11%4%2119%44%8031%9%8%15%10%10%17%1%26E530?SK?LG?40%?11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結語:動力電池行業格局展望綜上不難看出,動力電池行業正在迎來新一
17、輪的、遍布全球各主要市場的產能擴張。那么,這是否會迅速引發行業競爭的白熱化?未來 5-10 年的行業格局將何去何從?科爾尼分析認為,動力電池的行業格局將面臨 3 種可能的場景(見圖 11):1.技術驅動:行業仍存在顯著的技術門檻,領導者能夠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獲取超過行業平均的利潤;2.規模效果:技術路線已成定局,產品開始同質化,行業巨頭依靠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取勝;3.紅海競爭:產品全面同質化,下游整車廠重新掌控話語權,從而形成以整車廠系統為區隔的區域性競爭市場??茽柲嵫信?,未來 5 年內動力電池的行業格局仍保持“技術驅動”場景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三元體系、鐵鋰體系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取代對方、成
18、為壓倒性的技術,固態電池、鈉離子等還在發展中、尚不足以成為顛覆性的新技術;另一方面,市場需求對不同續航里程、電池能量密度的需求結構也還沒有定型。因此,供需兩側的同步探索將使技術在未來 5 年內繼續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核心競爭要素。在這一場景下,能夠不斷革新技術、堅持正確技術路線的企業,將保持領先,也將獲取超過行業平均的利潤。動力電池企業必須打造以技術競爭力為核心的戰略運營體系,甚至開展服務于技術需求的兼并購。而展望未來 10 年,科爾尼認為動力電池行業將邁入從“技術驅動”向“規模效應”場景的轉折。屆時,1-2 種主導的技術路線已成定局,而技術趨同必然導致產品趨同,規模降本將逐步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場景下,能夠掌控供應鏈和生產效率、打造規模優勢的企業,將占據行業的龍頭地位。動力電池企業必須注重內部管理,持續提升運營和成本精益化水平,并通過適時的產業鏈整合加速規模門檻的形成。12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11?01?02?03?5?10?13動力電池關鍵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