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媧人口研究: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3版(高等教育和留學篇)(3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育媧人口研究: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3版(高等教育和留學篇)(36頁).pdf(3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育媧人口研究2023/02專家團隊: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何亞福摘要1、高等教育投入:中國對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在選定國家中名列前茅,高于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僅次于挪威、丹麥、芬蘭等。2、容易松懈的本科教育:中國的高等教育剛剛邁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而大學本科畢業率卻非常高(90%以上),相比較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寬進嚴出”,缺乏足夠的壓力,容易松懈。3、碩士教育時間過長:發達國家的研究生學制為1年或2年,中國的研究生通常需要3年的學習時間,幾乎可以說是世界最長的碩士教育。4、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中國大學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非常明顯,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甚至超過美國的水平,但是在政府
2、對高??蒲蓄I域的投入還有待提升。5、留學流入質量與流出差距巨大:作為第一大生源國,中國為世界貢獻了最多的留學生,包括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理工科博士等);而作為目的地國,流入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質量差距較大,且回流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本報告提出如下建議:1)普及大學通識教育,提高大學階段教育質量;2)縮短研究生階段的學制,讓年輕人更早的走上社會;3)增加政府對高??蒲蓄I域的進一步投入,穩固中國科研領域的實力;4)提高作為留學目的地的吸引力,進一步開放吸收全球高技能人才。目錄1.高等教育投入1.1 中國高等教育基本數據1.2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開支占GDP比例的國際比較1.3 生均教育經費的國際比
3、較2.容易松懈的本科教育2.1 高等教育入學率和畢業率的國際比較2.2 大學生能力的國際比較2.3 大學生專業的國際比較3.碩士教育:年限過長3.1 碩士比例和國際比較3.2 碩士年數的國際比較4.博士教育:科研能力迅速提升4.1 大學科研投入的國際比較4.2 大學科研能力(論文數)的比較4.3 博士人口比例和國際比較4.4 博士專業分布和國際比較5.留學教育:質量差距巨大5.1 留學生流入數量和國際比較5.2 中國留學生來源國家分布(與美國的比較)5.3 留學生流出數量和國際比較5.4 中國留學生主要留學目的地5.5 中國各階段留學生數量變化情況(低齡,本科,研究生)5.6 留學人數占人口比
4、例的主要國家比較5.7 中國留學生回流數量5.8 留學的學費和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5.9 中國名牌大學學生去向5.10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的情況:博士學位6.政策建議6.1 普及大學通識教育,提高大學階段教育質量6.2 縮短研究生階段的學制,讓年輕人更早的走上社會6.3 增加政府對高??蒲蓄I域的進一步投入,穩固中國科研領域的實力6.4 提高作為留學目的地的吸引力,進一步開放吸收全球高技能人才正文1.高等教育投入1.1 中國高等教育基本數據根據教育部數據,2021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1238所(含獨立學院164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2所;高職(??疲W校1486所;成
5、人高等學校256所。另有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機構233所。2021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為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7.8%。研究生招生117.65萬人,其中,博士生12.58萬人,碩士生105.07萬人。在學研究生333.24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50.95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人。畢業研究生77.28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7.20萬人,畢業碩士生70.07萬人。普通本科招生444.60萬人,另有??破瘘c本科招生71.77萬人;在校生1893.1萬人,畢業生428.10萬人。高職(??疲┱猩?52.58萬人,在校生1590.10萬人,畢業生398.41萬人。中國的高等教育
6、有一個特點是,在年輕人口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男性。根據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34歲人口中,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共有5894萬人,其中男性有2788萬人,占47.3%;女性有3106萬人,占52.7%。1.2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開支占GDP比例的國際比較根據中國教育部公告顯示,2020年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3999億元,2020年我國GDP為1013567億元;據此計算,中國高等教育總投入占GDP比例為1.38%。而根據OECD數據庫,下圖也補充了其他國家高等教育階段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對比來看,中國對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在選定國家中名列前茅,高于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7、,僅次于挪威、丹麥、芬蘭等。圖1:國家對高等教育階段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資料來源:OECD、教育部、育媧人口1.3 生均教育經費的國際比較下表是部分國家大學生2018年生均教育經費(單位美元),數據來源:OECD,短周期大學生相當于??茖W生,長周期大學生相當于本科學生。表1:部分國家大學生2018年生均教育經費(美元)資料來源:OECD,育媧人口2019年和2020年全國和各省份普通高校的生均教育經費,2020年中國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為8119.51元,本科四年共32478元,折合美元約為4974美元(按2020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6.53)。資料來源:教育部。表2:2019年和202
8、0年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情況資料來源:教育部、育媧人口2.容易松懈的本科教育2.1 高等教育入學率和畢業率的國際比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定義,高等教育入學率,是指不論年齡大小,大學(ISCED 5 和 6)在校生總數,占中學之后 5 年學齡人口總數的百分比。國際上,高等教育入學率通常用來表示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2012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才剛剛達到30%,經過多年的發展,2019年,這一指標越過了50%這一關鍵節點,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
9、歷史性“轉變”。但是從下表可以看到,相比較日本、韓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國還有較大的差距。根據OECD的定義,高等教育畢業率是指在達到規定的年齡上限之前第一次從高校畢業的概率或比例(以百分比表示)。OECD國家高等教育的畢業率普遍較低,即“寬進嚴出”,而根據部分高校2019-2020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中國高校的本科生畢業率普遍在90%以上,這樣會導致大學生因為缺乏足夠的壓力而放松學習。下圖中的畢業比例我們用了毛入學率乘以各國的畢業率,大體代表了該國年輕人中的大學畢業人口比例,以中國為例,雖然本科畢業率達到90%,但是實際的毛入學率只有50%-60%,因此實際大學畢業人口也只有50%左右。圖
10、2:部分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畢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OECD、網絡資料注:部分國家如中國、韓國、日本等的畢業率為根據網絡資料預估如果同樣只看本科階段,下表選取了部分中國高校,列出了2020年對應學校本科畢業率。表3:2020年部分中國高校的本科畢業率(%)資料來源:各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育媧人口下表是2019年部分OECD國家本科畢業(分男女),其平均值為:男生24.5%,女生37.2%,比中國本科畢業率低很多。表4:2019年部分國家男生和女生本科畢業率(%)資料來源:OECD、育媧人口2.2 大學生能力的國際比較相比較中學教育,大學的學習階段中可以提供的課程更加豐富,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
11、專業進行深造,國際間關于大學生能力的橫向比較并不是太多。Prashant Loyalka等,在論文中,對理工科專業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面進行了測評。測評中作者一共抽樣了中國 36所學校(有7所重點大學,29所非重點),印度50所學校(8 所重點和 42 所非重點院校),俄羅斯34所學校(6 所重點和 28 所非重點院校),學校的選擇是根據區域特點隨機抽樣。最終,來自中國的 5,102 名新生和4,145 名三年級學生,來自印度的8,232 名新生和9,223 名三年級學生,以及來自俄羅斯的2,607名新生和2,096名三年級學生參加了比賽。中、印、俄三國樣本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分別在相同時間
12、點參加了Critical Thinking的測評,得出了考試分數,考試時點分別是大一初,大二末、大三初、大四末。而美國不同,作者直接使用了由美國教育考試中心(ETS)收集的20162018年不同時間內參加過“批判性思維能力考試”的理工專業本科生的數據,共1598的學生(嚴格意義上來說,和其他國家的連續性抽樣測試相比有局限性)。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中國學生在大學第一學年的表現,和美國學生相比其實差異不大,且高于俄羅斯,遠高于印度;但是在大二之后,能力卻下降了,在大學四年級的測評中被俄羅斯追趕上來,而且大學最后一年相比較大三,退步幅度是俄羅斯和印度等三個國家中最大的(如下圖)。圖3:中國、印度、俄羅
13、斯、美國大學生在指定測試中的成績表現對比 資料來源:Skill levels and gains in university STEM education in China,India,Russiaand the United States.2.3 大學生專業的國際比較我們再看不同國家大學生對于專業的偏好,下表展示了部分選定國家近年來理工科畢業生的數據,盡管不同國家對于理工科的界定有些差異,但是總體來看,中國本科畢業生中理工科的占比已經接近了50%。表5:部分國家大學理工科畢業生比例(%)3.碩士教育:年限過長3.1 碩士比例和國際比較 碩士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學位,擁有碩士學位者
14、通常象征具有基礎的獨立思考能力。下圖展示了2010-2019年,每年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的研究生畢業數量,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的碩士畢業生數量增長速度較快,從2010年不到40萬,到2019年已經超過了60萬。美國每年碩士畢業生人數比中國高出20萬左右,但增速已經在放緩。圖4:2010-2019年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的碩士畢業人數資料來源:育媧人口、中國國家教育局、日本文部省、韓國統計廳、美國統計局我們對比了以下幾個國家2019年當年碩士畢業生人數和25-34歲適齡年輕人口的比例。中國這一比例目前約為0.3%,目前略低于日本,與韓國、美國相差4-6倍。隨著招生錄取人數的近一步增加,未來幾年
15、,如果年輕人口規模不變,這一比例將會進一步縮小。從招生錄取的角度來看,2021年中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已達到了105萬,那么可以預測,2-3年后中國碩士畢業生的規模將達到每年100萬人。表6:部分國家碩士畢業人口與年輕人口比例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統計暑、中國國家教育局、日本文部省、韓國統計廳、美國統計局3.2 碩士年數的國際比較在我國,普通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均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形式)兩種,一般來說讀完學術型碩士需要3年的時間,前兩年通常是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時間,第三年用來完成畢業論文、實習和求職。而針對專業型碩士,原本大部分院校的時間設置為兩年,但是近年來不少高校
16、將專碩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比如中南大學在2021年發表的聲明中提到:我校研究生學制:碩士生學制三年,博士生四年,優秀碩士生可以提前半年畢業。這也就意味著,中南大學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上,學碩與專碩皆為3年學制。而華中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多所雙一流高校,都將一些專碩專業原本2年的培養年限,調整為3年。通常為人熟知的專碩2年、學碩3年的概念,將會發生變化。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報告,自2017年起,全國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始終高于學術學位碩士。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81.1萬人,其中專碩招生規模達47.4萬人,占比為58.5%,越來越多的學校將擴大專碩招生,減少學碩名額??梢钥?/p>
17、到,一方面,專碩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其學制也迎來變化,并逐漸向3年的學碩看齊。但是,碩士的學習真的需要三年這么久嗎?從和其他國家的研究生年限對比(下表)可以看出,很多國家的碩士研究生只要1年或者1-2年就可以畢業,如德國、美國、英國等,亞洲的韓國和日本的研究生一般也只需要讀2年,碩士學習時間3年幾乎可以說是最長的。同時,再對比所選國家的本科學習年限,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一個學生18歲高中畢業,想要完成本科、碩士的學習,在中國需要6-8年,但是在其他國家最快4年就可以完成。表7:部分國家本科和研究生學習年限(年)注:數據根據各國教育局網站、網絡資料等整理而成;不同國家的不同地區和學校,會
18、在學制設計上有差異,此表僅列出了常規情況。4.博士教育:科研能力迅速提升4.1 大學科研投入的國際比較 根據北京大學周程等的論文政府擴大高等學校的研發經費占比,中國將 6 成以上的政府研發經費投給了政府屬研究機構,只將2成的政府研發經費投給了高等學校,這在世界主要國家中稱得上是一個特例。2018 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已達2.2%,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已達19657 億元。但是,中國高等學校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之比近年來一直在7%上下徘徊,而英國、法國的這一比例超過了20%,德國、美國和日本也都超過了12%(圖5)。中國高等學校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明顯偏低,與政府投給高等
19、學校的研發經費占比過低有著很大的關聯。2017 年,中國政府投給高校的研發經費只占其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的23.1%,低于美國的32.2%和日本的41.7%,不到英國、法國和德國的一半。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政府研發經費投入總量中的 63.5%流向了政府屬研究機構,而美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只有4成多一點,德國、法國和英國則更少。圖5:高校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例(%)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指標2019、育媧人口4.2 大學科研能力(論文數)的比較一個大學的科研能力,往往可以通過其產出的高質量論文數量來衡量。20102020年,中國大陸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301.91萬篇,居世界第二;美國4
20、20.59萬篇,居世界第一。根據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的統計,2019年,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大學中,中國大陸有四所進入十強,分別是:第二名清華大學、第五名浙江大學、第六名上海交通大學、第十名北京大學。美國同樣有四所進入十強,分別是:第一名哈佛大學、第三名斯坦福大學、第八名華盛頓大學、第九名密歇根大學。下圖展示了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最多的大學前二十名。表8:2019年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最多的大學前二十名資料來源: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育媧人口再看另一個代表全球大學科研實力的指標SCImago排名。SCImago是期刊文獻計量指標,全名SCImago Journal Rank。這一排名用
21、來衡量學術期刊的科學影響力,既考慮了期刊收到的引用次數,也考慮了這些引文來源的期刊的重要性或聲望。2022年SCImago全球大學科研力排名前100的大學中,排名前三名的分別是美國、中國和英國,其中美國有43家大學入選,中國有23家。圖6:入選SCImago全球科研力前100名的大學所在國家資料來源:Scimago Institutions Rankings,2022下圖展示了2022年SCImago的全球大學科研力排名前二十的學校和其所在國家。表9:2019年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最多的大學前二十名資料來源:Scimago Institutions Rankings、育媧人口 4.3 博士人口比
22、例和國際比較 與碩士一樣,我們對比了以下幾個國家2019年當年博士畢業生人數和25-34歲適齡人口的比例(如下表),可以看到,中國這一比例目前還較低,日本、美國是中國的4倍左右,韓國是中國的8倍。表10:2019年博士畢業生人口數及占年輕人口的比例(%)資料來源:中國國家教育部、日本文部科學省、韓國統計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而如果看近年來博士畢業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化,可以發現,中國每年畢業的博士人口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如下圖7),而且差距在2016年后進一步拉大。圖7:2010-2019年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的博士畢業人數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統計暑、中國國家教育局、日本文部省、韓國統計廳、美國
23、統計局4.4 博士專業分布和國際比較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這一概念由美國提出,雖然各國之間目前沒有一致的“STEM”定義,但是它通常被用來指代理工科相關專業,而理工科的人才培養對國家未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和建設意義重大。下圖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美國和韓國、日本理工科博士畢業生的占比概況,中國博士畢業生中有80%左右都是理工科學生,美國大約是60-70%,韓國和日本在30-50%之間。圖8:部分國家理工科博士畢業生占比(%)注:由于各國對理工科的定義不同,上圖涉及國家及選取專業有差異份,分別是:中國包括理、工、農、醫專業,美國包括Social scienc
24、es在內,韓國指自然科學或工程專業的專業,日本則包括理、工、農相關專業。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發表的最新研究預測,到2025年,中國每年所培養的STEM博士畢業生將達到8萬名左右,屆時美國則只有近4萬名,中國將大約是美國的兩倍。實際上,2000年,美國大學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學位共18289個,中國大學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學位為9038個,也就是說在22年以前,美國大約是中國的兩倍。但從2007年開始,情況逐漸發生變化,中國授予的STEM博士學位首次超過美國;而到了2010年,中國大學的STEM 博士畢業生擴大為34801 名,而美國大學只有26076名。從2010年至今
25、,這個差距一直在增大,2019年,中國大學培養了49498名STEM博士畢業生,而美國只培養了33759 名。當然,由于不同國家定義不同,該報告也比較了當理工科涵義不同時,中國和美國理工科博士生的對比情況。表11:中國和美國理工科博士生授予數量的預測資料來源:CSET,China is FastOutpacing U.S.STEMPhD Growth,2021 5留學教育:質量差距巨大5.1 留學生流入數量和國際比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留學生是指“出于教育目的跨越國界或領土邊界,現在在其原籍國以外就讀的學生”。根據聯合國數據,從2015年到2019年,全球留學生數量在穩步上升,2019年
26、達到606萬左右。事實上,國際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平均每年增長 4.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 年)。從 2008 年到 2018 年,全球流動學生人數增加了 240 萬,但大部分增長(150 萬學生)發生在過去五年。圖9:2015-2019年全球留學生數量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育媧人口從留學目的地來看,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數據,2018-19學年全球十大留學目的地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德國、日本和西班牙,中國是世界第三的留學生目的地國。表12:2018-2019年部分國家留學生人數資料來源:美國國際教育協會,Project Atlas,20195
27、.2 中國留學生來源國家分布(與美國的比較)作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目的地國,中國在2018年共接收了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長比例為0.62%(以上數據不含港、澳、臺地區)。按學生類別統計: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258,122人,占來華生總數的52.44;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85,062人,比2017年增加12.28,其中,博士研究生25,618人,碩士研究生59,444人。2018年,非學歷生留學生234,063人。從來源國家看,來中國留學的學生來源國前10名是:韓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老撾
28、、日本、哈薩克斯坦,以亞洲國家為主。下圖展示了2018年來中國留學的前十五名生源國。表13:2018年來華留學生來源國情況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再來看世界第一大留學生目的地國美國。根據OpenDoors在2018學年公布的數據,中國、印度、韓國是來美留學生最多的三個國家,留學生數量占比已經超過了50%,除了亞洲國家,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也位列生源國前十名。表14:2018年美國留學生來源國/地區情況 資料來源:Opendoors,20185.3 留學生流出數量和國際比較傳統的學生流動,一般來說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或從全球南方流向全球北方。2019年,中國依然是
29、國際學生的第一來源地,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數據,有100萬左右的中國留學生目前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留學學習。印度是第二大國際學生來源國,有40 多萬名學生,主要就讀于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院校。越南、德國、法國位列生源國前五名,均派出超過10萬名學生出國求學。下圖展示了聯合國公布的高等教育階段目前留學生數量最多的十個生源國。圖10:2019年高等教育階段生源國前十名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地在過去二十年中也發生了變化。例如,2000 年,國際學生的前五名來源地是中國(7%)、韓國(3%)、印度(3%)、日本(3%)和希臘(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
30、)。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來自中國(18%)和印度(7%)的學生比例都有所增加。來自中國的學生比例增長了 11%(從 2000年的 7%增加到 2020 年的 18%)。來自印度的學生比例增長了 4%(從 2000 年的 3%增加到 2020 年的 7%)。如果看第一留學目的地美國,2020 年,中國和印度學生占美國所有國際學生的 53%(Open Doors,2020)。中國和印度還占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國際學生的 50%以上,以及英國國際學生的四分之一以上(ProjectAtlas,2020)。5.4 中國留學生主要留學目的地中國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學生每年出國留學的數量從
31、2010年的28.5萬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70.35萬人,留學規模穩步擴大,留學后回國人數進一步增長,從2009年的10.83萬人增加到了58.03萬人。下圖展示了近10年來,每年出國留學和回國人數的趨勢變化。圖11:2010-2019年中國每年出國及回國留學人數情況資料來源:教育部、育媧人口2020年,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十個國家分別為美國(372532人)、澳大利亞(165809人)、英國(129045人)、加拿大(98565人)、日本(94047人)、德國(39871人)、俄羅斯(37515人)、法國(28436人)、新西蘭(19950人)、荷蘭(4697人)。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留
32、學生數量位居第一,已經成為國際留學生中的主力,中國也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地。表15:中國留學生目的地分布前十名,2020資料來源:CCG全球化智庫、美國國際教育協會、育媧人口5.5 中國各階段留學生數量變化情況(低齡,本科,研究生)從學歷層次看,教育部2016年度公布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占七成(本科生30.56%、碩博研究35.51%);從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的調查數據看,2021年本科及以上的留學占比69%,高中約25%。即本科、碩士階段仍然是留學的主流階段,且各年齡留學需求相對穩定。圖12:中國各階段留學生數量情況 資料來源: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育媧人口
33、2021年就讀于國際學校、國際班的人數較2019年提升了28.57%。受到國內“普職分流”政策的影響,預計未來就讀國際學校、國際班的人數還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調查顯示,目前有69%的高中及以下階段意向留學人群家長,計劃讓子女就讀國際學?;驀H班,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提前接觸國際化教育,為日后出國讀書打下基礎。以中國去美國讀書的留學生為例,中國、德國和韓國是輸出中學生(6-12年級)赴美留學前三名的國家。由于缺乏總量數據,我們來看下中國留學生目的地中前三名國家(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近年接收的中國留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數量情況。首先,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一留學目的地國,其國際高中生總數從 201
34、3 年到2016 年增長了 12%,但年增長率從 2013 年的 8%放緩至 2016 年的 1%。而中國學生幾乎占美國國際中學生總數的一半。從 2013 年到 2016 年,來自中國的學生人數增加了 48%。2019 年秋季共有 69,518 名國際學生就讀于美國高中,比 2016 年秋季的81,981名國際高中生的峰值下降了 15%,中國學生相比較2016年下降了30%。圖13:2013-2019年在美國中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 資料來源: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育媧人口再看英國。由于數據原因,我們選取了英國私立學校的情況來查看數據趨勢。在英國私立協會的成員學校中(包括英國私立小學、英國私立
35、中學和英國私立高中),有5.6萬名非英國國籍的學生,其中,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英國私校的第一大生源國,2020年中國大陸共有10864名學生就讀,占全部非英籍學生的19%。從近年的趨勢也可以看到,中國低齡留學生前往英國私立學校就讀的數量逐漸增加。圖14:2013-2018年英國私立學校中中國大陸學生的數量 資料來源:英國私校協會,ISC CENSUS AND ANNUAL REPORT再看高等教育階段,以中國第一留學目的地國美國為例。2010年到2019年中國去美國留學的本科生數量穩步增加,2019年接近15萬人,在全部美國國際本科生中,中國學生的比例從20%增長到35%。而到了研究生階段(含碩
36、士、博士等),2010年中國有7.68萬人赴美讀研,2019年增長到了接近14萬,占所有美國國際研究生數量的37%,超過了三分之一。圖15:2010-2019年中國在美留學本科和研究生人數 資料來源:美國國際教育協會、育媧人口表16:2010-2019年中國在美留學本科和研究生人數及占比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教育協會Opendoors,20205.6 留學人數占人口比例的主要國家比較下表展示了2020年各國的國際留學生占該國高等教育階段人口比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的留學生占該階段人口比例最多。而相比較發達國家,中國目前接收的國際留學生數量相比該階段年輕人口,僅占比1.2%。表17:部分國家國際
37、學生占高等教育階段人口比例(%)資料來源:美國國際教育協會,Project Atlas,2020.5.7 中國留學生回流數量下表更詳細的展示了近20年留學人數的變化,可以看到,累計留學回國的人數與出國人數的差值在2019年仍有233萬,但是兩者的比例,已經從10年前的不到40%,增長到了65%。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1978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490.44萬人已完成學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6.28%。表18:部分國家國際學生占高等教育階段人口比例(%)資料來源:
38、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國家教育部5.8 留學的學費和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根據匯豐銀行2013年的一項分析,留學生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學習本科課程的總費用范圍每年從 109,314 美元到 165,231 美元不等,每個國家學生的總費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學費,另一部分是生活費??傎M用的計算是基于平均的學習年限,再基于各大學平均學費和生活費加總得到。學費是根據各國最大的十個大學數據計算。每個國家/地區學生的年度生活費用來源于第三方網站E(2015)。相比來看,在中國留學的本科學生,預計需要花費5萬美元,而在美國留學的本科學生,預計總計要花費16.5萬美元。表19:部分國家年學費、生活費和本科
39、課程總費用資料來源:匯豐銀行教育報告、Expatistan.5.9 中國名牌大學學生去向985工程,俗稱“985院?!?,是指中國國家教育部原為了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著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教育計劃。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即:九校聯盟),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傮w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傆?9所。根據2021年清華大學的數據,本科生畢業后,約有64%的學生選擇在國內繼續讀書深造,13%左右的出國/出境讀書;22%的學生選擇就業。表20:清華大學2021年畢業生去向情況資料
40、來源:清華大學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根據北京大學為例,根據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北京大學的本科生畢業后,約有52%的學生選擇在國內繼續讀書深造,接近20%選擇出國/出境讀書。20%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就業,其中75%選擇企業就業。表21:北京大學2021畢業生的去向情況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下表列出了近年來985高校本科畢業生的留學率(除國防科技大學)。38所國內985高校,共有18,914名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境外留學率最高的是中國人民大學,2614名本科畢業生中,有794人選擇出國留學,占比超過30%。在出國絕對數方面,中山大學以1268人占據第一,
41、也是國內唯一一所畢業當年出國人數超千人的高校;第二名是電子科技大學是996人;第三名是浙江大學的963人;第四名是武漢大學的933人,第五名是四川大學的905人。表22:985院校的近年本科畢業境外留學率資料來源:各高校畢業生質量報告,報告年份略有不同5.10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的情況:博士學位根據美國科學工程中心的數據,下表展示了臨時簽證持有者中,被美國授予博士學位最多的十個國家。2019年,共6305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攻讀SE領域的有5,730人,非SE領域博士學位獲得數為607),468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所以共計就是6805人。表23:美國授
42、予博士學位最多的十個國家資料來源:美國科學工程中心、育媧人口從2010年到2020年間,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數量從3,744增長到了6,337人,漲幅高達70%。中國畢業生,在2020年有90.4%學的是科學與工程專業,9.6%學的是非科學與工程專業;近十年的平均為科學與工程專業92.12%,非科學與工程專業為7.88%。表24: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和香港學生數量資料來源:美國科學工程中心、育媧人口按照國籍來看,2020屆畢業生,中國籍博士學位獲得者留美工作的占80.1%,留美意向強烈。印度籍博士學位獲得者86%留美工作,韓國籍留美工作的博士生占65.2%。有73%持有臨時簽證的國
43、際學生在取得博士學位后獲得選擇留在美國就業或做博士后,大部分選擇留下的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和地球科學的畢業生。而在2014年至2020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總計40,277名中國籍學生中,有80.7%選擇留在美國。6、政策建議6.1 普及大學通識教育,提高大學階段教育質量如果能夠實現普及大學教育,并且把大學本科教育通識化或者去名牌化,讓絕大部分有資格的學生都能接受均等化的本科教育,就能大幅度減輕高考的壓力。只要沒有高考名校這一誘惑所形成的巨大壓力,那么中小學階段的學習進程自然就會加速,學生們不必花這么多時間刷題備考,縮短學制就水到渠成。既然大學教育成為通識教育,而通
44、識教育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標準化拉平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的教育質量。這樣一來,名牌大學的本科失去了掐尖生源的理由,也就不應該讓高考分數決定名牌大學的名額分配(可以抽簽錄?。?。如果名牌大學的本科不能掐尖生源,那么大學本科的牌子就變得不再重要,全社會現在只看大學牌子的習慣就會改變。這樣針對名牌大學的激烈競爭就會明顯緩和,整體教育的壓力和效率就會改善。從公司招聘角度,大學生畢業考試比高考更能反映大學生當時的能力,考核的科目也更會匹配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這樣一來,大學階段高考就可以變成像英語考級一樣,有點像雅思和SAT,可以每年多次的進行語文,英語,數學的考試,考試的內容以是不是能夠完成大學的課程作為考
45、試的依據,而不是以篩選為目的。到了研究生階段和找工作階段,可以由各家研究生院和企業依照標準能力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標準。對于一般的工作,可能更注重語言和邏輯,年齡不是太需要考慮的因素??傊?,各家研究生院和企業在擇優錄取過程中,可以決定如何參照標準能力考試的成績。而這一做法,也能更好的提高大學階段的教育水平和質量,避免“嚴進寬出”的局面。6.2 縮短研究生階段的學制,讓年輕人更早的走上社會根據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研究生學制的比較,中國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通常需要3年才能畢業。按照18歲上大學,再讀完7年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一名中國學生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要在25歲左右才能畢業,而如果能早點完
46、成學業,不僅可以更早的走上社會,在工作和實踐中積累經驗,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組織家庭,生兒育女。如果在學習階段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再有一兩次失敗的戀愛,就一下子到了三十歲了,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就是在三十歲之前。如果提前兩年走上社會,而不是浪費在刷題上,可以讓更多的女性能夠取得家庭和事業雙重成功。這一點對于男性來說也是一樣的。6.3 增加政府對高??蒲蓄I域的進一步投入,穩固中國科研領域的實力中國大學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非常明顯,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甚至超過美國的水平,但是在政府對高??蒲蓄I域的投入還有待提升。如果能夠進一步投入并增加政府對高校特別是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的科研投入,將有助
47、于進一步穩固中國在科研領域的實力。6.4 提高作為留學目的地的吸引力,進一步開放吸收全球高技能人才作為世界第一大生源國,中國為世界貢獻了最多的留學生,包括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理工科博士等),但是有大量的人才在留學后選擇留在了當地;同時,作為留學目的地國,我國高等教育階段流入的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質量差距較大,且回流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建議可以進一步增加來華留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機會,優化相關學生、工作簽證的流程,進一步開放吸收全球高技能人才。參考文獻:1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教 育 部.2021 年 全 國 教 育 事 業 發 展 統 計 公報.http:/ for Security a
48、nd EmergingTechnology.https:/cset.georgetown.edu/publication/china-is-fast-outpacing-u-s-stem-phd-growth/4北京大學: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5清華大學: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6Loyalka,P.et al.Skill levels and gains in university STEM education inChina,India,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7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卓越論文科技報告2019.8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