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灣瞭望:2023第三季度實體經濟發展省域跟蹤報告-科創驅動(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灣瞭望:2023第三季度實體經濟發展省域跟蹤報告-科創驅動(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科創驅動 (20232023 第三季度)2 目 錄 引 言.3 一、浙 江.4 二、江 蘇.6 三、福 建.13 四、山 東.14 五、安 徽.16 六、湖 北.19 七、湖 南.21 八、江 西.24 九、陜 西.26 十、四 川.27 十一、重 慶.28 十二、遼 寧.30 十三、海 南.32 3 引 言 為更好地匯總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基于省域視角,聚焦東部發達地區、中部崛起地區和西部先進地區,及時掌握不同地區的最新動態、最新舉措、最新政策、最新做法,提煉實踐經驗、精煉典型案例、凝練發展舉措,對于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后發展地區吸收先進經驗、借
2、鑒有效做法,持續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實體經濟發展省域跟蹤報告(簡稱報告)基于產業、科創、人才高質量發展三大基準支撐,聚焦動能轉換、專精特新、科創驅動、人才為本、營商環境、智改數轉、市縣制造等領域,開展多領域關注、常態化跟蹤、寬視野分析,總結好做法,提煉新經驗,共促高質量?!翱苿擈寗印痹谟诳苿撘氐募?、科創平臺的搭建,需要一個過程,是從“量”到“質”的嬗變。東部發達省域正在集聚更多的科創資源、搭建更多的科創平臺,加之政策、環境等優勢,將形成更加顯著的“新質生產力”。本報告為實體經濟發展省域跟蹤報告科創驅動專題報告,通過對 2023 年第三季度東部發達地區、中部
3、崛起地區和西部先進地區推動“科技驅動發展,創新引領活力”領域的跟蹤,進一步匯總和梳理形成。4 一、浙 江 杭州市發布未來科技城行動計劃 2023 年 8 月 26 日,杭州市未來科技城發布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該計劃明確將重點發展未來網絡、未來醫療、空地一體、元宇宙、類腦智能、前沿新材料等六大未來產業,并輔以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支持。計劃通過 3 至 5 年的努力,集聚集聚 1010 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龍頭企業、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龍頭企業、100100家未來產業獨角獸企業,形成家未來產業獨角獸企業,形成 1 1 至至 2 2 個千億級未來產業集群、集聚萬名以上海個千億級未
4、來產業集群、集聚萬名以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內外高層次人才,構建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面向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杭州未來科技城設立 10 億元產業扶持基金,對未來產業高層次人才提供最高 800 萬元個人獎補;針對未來產業發展中購買算力、芯片設計工具、開展臨床試驗、飛行測試等進行專門補助。杭州未來科技城發布首批“未來網絡”“未來園區”“未來出行”“未來物流”“腦機智能”“未來醫療”“未來材料”七大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并向全社會征集產品和解決方案。首屆西湖未來論壇在杭州舉行 2023 年 7 月 26 日,首屆西湖未來論壇在杭州開幕。本屆論壇以促進未來未來技術、未來產業、未來人才技術、未來產業、未來人
5、才的培育發展為主旨,設置了三大平行論壇,分別是“未來材料論壇:材料創造美好生活”“合成生物論壇:合成生物改變未來”和“未來疫苗論壇:疫苗守護生命健康”。近年來,西湖大學大力投入未來科技研究,成立了未來產業研究中心,集結近 200 位優秀科學家,重點聚焦生命原理及未來醫藥、分子智造與功能、未來材料設計及創造等領域,希望從源頭上為培育未來產業提供支撐。寧波加快推進甬江科創區建設 2023 年 7 月,寧波市人大表決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甬江科創區建設的決定,明確構筑戰略科技力量等 8 項重點任務,從立法層面為甬江科創區定下“施工圖”。甬江科創區規劃面積 197 平方公里,涉及 4 個行政區、1 個功能
6、5 區,是寧波謀劃打造的重大標志性工程。作為浙江唯一的新材料省實驗室,是寧波謀劃打造的重大標志性工程。作為浙江唯一的新材料省實驗室,甬江實驗室已組建 10 個研究中心,引進 16 支科研團隊,在基礎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甬江實驗室牽手寧波諾丁漢大學,雙方將聯合組建科研團隊、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共建科技平臺等,助力打造世界級新材料創助力打造世界級新材料創新策源地新策源地。甬江科創區的目標定位為“立足寧波、服務區域、面向未來的世界“立足寧波、服務區域、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科創策源中心”一流科創策源中心”,主體功能包括“科創主平臺、人才新高地和都市未來城”。國際先進制造青年科學家大會在
7、紹興舉行 2023 年 7 月 30 日,2023 國際先進制造青年科學家大會在紹興開幕,開幕式上發布了 Emerald 全球先進制造領域高影響力學者榜單、中國自動化學會先進制造產業年度創新示范單位榜單、Emerald 全球杰出獎、JIMSE 全球先進制造青年科學家獎等。大會期間,涵蓋高端裝備、智能視覺、生物制藥、新材料等先進制造領域的 18 個人才項目、產業項目、戰略合作集中簽約落戶紹興。長三角海洋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成立 2023 年 7 月 6 日,長三角海洋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宣布成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擔任名譽主任,20 家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知名高校院所的專家團隊及企業加盟。該創新中心將重
8、點聯合國內生物領域知名高校院所的專家團隊及代表性企業,圍繞創新資源集聚、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產業創新服務、科技成果圍繞創新資源集聚、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產業創新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引培等五大功能定位轉化和創新人才引培等五大功能定位,建設覆蓋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研發、中試與生產的全鏈條一站式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力長三角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目前,該創新中心已在舟山建成海洋生物產業中試研發基地,可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化妝品及中醫藥產品等領域,為企業、高校院所和創業者提供多樣化的專業服務 6 中國(寧波)創業創新大賽在寧波啟動 2023 年第九屆“奇思甬動”中國(寧波)創業創新大賽在
9、寧波啟動。大賽始于 2015 年,累計征集項目近 3000 個。本次大賽重點圍繞“高精尖缺、全“高精尖缺、全職、海外、年輕”職、海外、年輕”引進目標,聚焦集成電路設計、新材料、數字經濟等領域人才和項目,設立芯谷專項組、創業組兩大賽道?!捌嫠拣畡印敝袊▽幉ǎ﹦摌I創新大賽是寧波人才科技周的主體活動之一,由浙江省委人才辦指導,寧波市委人才辦、寧波市經信局、鎮海區政府主辦,鎮海區委人才辦、寧波市大學科技園管委會承辦,浙江省人才發展集團協辦。溫嶺市與浙江大學共建浙江省高檔數控機床技術創新中心 2023 年 7 月 1 日,由溫嶺市政府和浙江大學牽頭共建的浙江省高檔數控機床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是
10、浙江省主動布局建設的 10 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實現了臺州在省級科創“塔尖重器”零的突破省級科創“塔尖重器”零的突破,重點布局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創業孵化、檢驗檢測、人才引育、精密制造、基金投資等功能。二、江 蘇 全力打造“綠色創新產業之心”2023 年 7 月,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會同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工業(經濟)信息化部門共同編制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正式發布。到 2025 年,高端高新的綠色創新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統籌協調的產業功能布局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產業合作機制不斷深化,示范引領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11、的作用初步發揮;到 2035 年,建成擁有高顯示度和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活力源”、創新生態“智力場”和江南水鄉“魅力湖”,構建國際一流的綠色創新產業體系,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三角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三角“綠色創新綠色創新產業之心產業之心”。7 規劃明確,構建綠色創新經濟新高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綠色創新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北斗+”“AI+”“5G+”“大數據+”等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打造數字化轉型發展先行區;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綠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科技示范應用,賦能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綠色金融、文化創意等與生態資源、創
12、新資源相契合的高端服務業;放大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溢出效應,引進培育一批功能性、科技型企業總部。江蘇省出臺政策措施支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 2023 年 7 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文件明確,省產研院獨立法人性質的專業研究所、產業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公司使用財政資金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涉及影響國家安全、國防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等事關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歸相應院所、公司所有;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可依法依規自行處置,不需履行相關報批手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主要
13、貢獻人員和團隊的獎勵,計入當年單位工資總額,不作為工資總額基數;對于職務科技成果,省產研院可按規定賦予完成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省產研院、專業研究所和產業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公司取得的財政撥款,符合規定的,計入不征稅收入管理。省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主管部門鼓勵符合條件的高等院校教師、科研人員等到省產研院兼職,學校認同其在省產研院的工作業績,并作為教師、科研人員學??己撕吐毞Q評聘等的依據。太湖灣高校媒體融合共享聯盟在無錫成立 2023 年 7 月 12 日,太湖灣高校媒體融合共享聯盟成立大會在無錫舉行。該聯盟由江南大學牽頭,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嘉興等環太湖城市 25 所普通
14、高校及職業院校共同發起,旨在搭建環太湖區域高校成員共創、共建、共管、共享平臺,探索教育媒體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校園媒體深度融合。8 新賽道孕育新空間:江蘇集成電路產業居全國首位 2023 年 7 月 20 日,2023 世界半導體大會在南京開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下行壓力。近年來,我國半導體企業不斷加快研發進程,在集成電路設計等部分領域形成較強競爭力。預計全球半導體將在2030 年形成萬億元規模的大市場。作為全國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江蘇省半導體產業發展動能強勁,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022 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收入達 4143 億元、同比增長 17.
15、5%。江蘇已形成集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裝備及其他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EDA 國創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獲批建設,先進封裝技術、碳化硅、晶體管、二極管等領域取得突破。江蘇省實驗室聯盟在南京成立 2023 年 8 月 17 日,江蘇省實驗室聯盟成立大會在南京舉行。聯盟將充分發揮“創新聯合體”作用,圍繞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一代通信技術等重點方向,聚焦高端芯片、基礎材料、基礎軟硬件等薄弱環節,全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實驗室深度參與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發揮高端平臺的“磁吸效應”,
16、促進高層次人才交流互動。首屆江蘇海歸創新創業大賽舉行 2023 年 7 月 11 日,首屆江蘇省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在蘇州舉行,路演項目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類別。西浦百度人工智能創新聯合體在蘇州成立 2023 年 9 月 2 日,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西交利物浦大學和百度集團聯合共建的西浦百度人工智能創新聯合體正式揭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協鑫智算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衡設計 9 集團等作為首批戰略合作伙伴與創新聯合體舉行簽約儀式。創新聯合體旨在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平臺,下設西交利物浦大
17、學飛槳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建立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蘇州)創新中心,成立西浦百度產業賦能中心,聚焦數智能碳、生物醫藥和智慧城市三大領域,為相關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第十八屆中國(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開幕 2023 年 9 月 9 日,第十八屆中國(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開幕式暨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頒獎大會在無錫舉行。江蘇將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支撐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作用,更大力度推進高質量創造,加強基礎前沿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利布局;以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更好支撐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更大力度加強高標準保護,助力江蘇建成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更大力度深
18、化高水平合作,集聚資源打造設計產業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向縱深發展。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開幕 2023 年 9 月 11 日,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在南京開幕。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前身是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江蘇省舉辦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堅持“四個面向”,搭建高端平臺,廣泛匯聚資源,促進強強聯合,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2023 集成電路(無錫)創新發展大會開幕 2023 年 8 月 9 日,2023 集成電路創新發展大會在無錫
19、舉行。本屆大會以“芯聯世界 錫創未來”為主題,3 天會期內將舉辦 1 場開幕式、1 場展覽展示、10 場系列活動和 15 場生態圈活動。一批國家級平臺、專項基金、集群試點和重點實驗室揭牌,一批產業項目進行集中簽約,簽約總金額超 200 億元。10 江蘇是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江蘇是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把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重點培育,產業規??偭勘3秩珖孜划a業規??偭勘3秩珖孜?。無錫高新區精筑創新產業鏈 2023 年 9 月,江蘇省科技廳發布全省高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排名,在全省 57 家國家和省級高新區中,無錫高新區連續 3 年名列第二。2
20、023年上半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 73.7%和 57%??苿撈髽I科創企業。生物醫藥是無錫高新區最活躍的新興產業,集聚各類生物醫藥企業 420 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2 家、全球制藥企業 50 強 4 家、全球醫療器械百強企業 5 家。阿斯利康、藥明生物、迪哲醫藥等一批企業在基礎創新、前沿技術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無錫高新區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推動無錫高新區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集聚區新集聚區??瓶苿撋謩撋?。無錫高新區構建了“科研院所重大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中心”區域研發“創新樹”。截至 2023 年 8 月,
21、高新區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 8 家、新型研發機構 30 余家、國家級檢測機構 7 家,建成國家重大創新平臺 12 家、企業創新聯合體 4 個。2022 年以來,無錫高新區與北京大學共建長三角未來技術生命健康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共建無錫電子設計自動化研究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苿撊瞬趴苿撊瞬?。無錫高新區人才總量超 31 萬,其中高層次人才近 6 萬人,累計引育國家級專家人才 130 余名,培育入選國省市區各類人才項目 1000 多個。無錫高新區做優人才“安居優行”保障體系,升級改建 4000 套人才公寓,出臺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體檢療養、購房購車補貼等保障舉措。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
22、術創新中心(南京)投產 2023 年 9 月 6 日,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市江寧開發區舉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一期項目竣工投產,該中心排出國家重點需求在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高壓輸變電、智能電網等五大 11 跑道,確定了攻堅“新能源汽車用高電流密度高可靠碳化硅 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產品”和“面向智能電網和高鐵應用的高壓大功率碳化硅電力電子器件”兩大方向,從碳化硅電力電子的基礎理論、材料生長、器件制備、系統應用等四個方面,聯合生態伙伴們一道攻關。徐工集團發布“領航攀登”行動計劃 2023 年 7 月 20 日,國家工程機械先進制造業集
23、群(徐州)創新發展大會舉行,徐工集團發布“領航攀登”行動計劃,提出實施“七大行動”,構建“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發展格局,加快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目前,徐工擁有超過 300 個海外經銷商、150 多個服務備件中心,營銷網絡覆蓋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徐州形成了全球最齊全完備的工程機械綜合產業鏈,工程機械產業營收約占全國同行業營收總額的 20%。作為鏈主企業,徐工的營業收入連續 3 年超千億元,集團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排名連續 34 年保持首位。江蘇建立省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 2023 年 8 月,江蘇省財政廳、省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印發江蘇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項下“蘇知貸”產
24、品工作方案的通知,標志著江蘇省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正式建立,將有助于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信貸支持?!疤K知貸”專項貸款產品主要用于補償合作銀行對中小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中發生的部分風險損失,單戶貸款額度最高 3000 萬元。其中,對于單戶貸款余額不超過 1000 萬元(含)的,省風險補償基金承擔 80%的貸款本金損失風險,合作銀行承擔 20%的貸款本金損失風險和全部利息損失風險?!疤K知貸”產品具有貸款期限長、使用成本低、企業畫像準、便利程度高、不良容忍強等顯著特點。江蘇省舉辦創意設計賦能品牌服裝家紡產業鏈活動 2023 年 7 月,江蘇省創意設計賦能品
25、牌服裝家紡產業鏈活動在無錫舉行。2022 年,江蘇省品牌服裝家紡產業鏈(按照紡紗織造、服裝制造等口徑)營業 12 收入達 6581 億元,占全國比重 16.2%;生產服裝 21.5 億件,占全國比重 10%;家紡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家紡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 50%50%,其中床上用品占全球近,其中床上用品占全球近 60%60%。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是全國紡織領域唯一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3 家企業入圍“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30 個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入選工信部重點培育紡織服裝品牌名單,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2022 年 9 月,江蘇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全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
26、干政策措施,提出要推動中小企業瞄準面料、紗線、裝備等細分市場專注創新能力與管理能力提升,推動紡織服裝領域數字化設計平臺建設,到 2025 年底,全省培育 40 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以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升級“江蘇制造”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核心作用是加強新型制造技術的聯合研發和商業推廣。2023 年 9 月 27 日,江蘇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舉行。自 2015 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和啟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來,目前江蘇省已形成“2“2 家國家家國家級中心、級中心、1212 家省級中心、家省級中心、2323 家省級培育領域家省級培育領域”的體系架構。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
27、。2019 年 6 月獲工信部批復組建的全國第13 家、江蘇省首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首次采用“公司+聯盟”模式,依托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運營。股東單位匯聚了聚酯纖維產業鏈、聚酰胺纖維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上的 15 家領軍企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現有聯盟單位 157 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全球首家以石墨烯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科研機構,改制前靠財政撥款,但石墨烯研發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2016 年,常州市對石墨烯研究院進行改組,降低國有資本比例,引入企業股東,于 2018 年獲批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從純科研單位轉向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形成“基礎研究+行業
28、共性研究+企業產品應用研究”完整技術創新能力。13 三、福 建 福建省以工業設計賦能“福建制造”截至 2023 年 8 月,福建省共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25 家,居全國第四位,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85 家。泉州、廈門、南平等地積極打造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引進頭部工業設計機構,賦能產業發展。星網銳捷工業設計中心星網銳捷工業設計中心。不只是改變產品外觀,更要用設計引領產品不只是改變產品外觀,更要用設計引領產品創新創新。星網銳捷工業設計中心(簡稱“星網銳捷”)成立近 30 年,當時華為、聯想還沒有工業設計部門。2003 年,成立第一個專業實驗室材料與色彩實驗室。目前,星網銳捷擁有 60 多名資深的
29、設計師和工程師構建的專業團隊。國內最大高檔水龍頭衛浴制造商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合作。2022 年,星辰系列智能開關獲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紅點獎”。浪尖設計浪尖設計。浪尖設計集團是國內工業設計領域規模最大的專業化全產業鏈設計創新服務商,客戶有華為、騰訊、阿里、保時捷、比亞迪,甚至還有空客、中國商飛。竹子是個大產業,但全中國的竹利用率不到 20%。即便是竹產業規模在全國數一數二的南平,企業大多還是又小又散又弱,產品附加值很低。2021 年,浪尖設計集團牽頭聯合南平竹木產業龍頭企業和國資平臺,成立了竹木產業工業設計研究院(福建)有限公司。設計賦能“竹設計賦能“竹+”。依托
30、南平竹產業,由浪尖設計集團設計“竹+”作品。一噸毛竹價格 400600 元,但如果通過智能機械裝備的賦能,做成坯板,每噸就超過 5000 元。浪尖建立“制竹智造”竹工機械研發中心,開發出竹山自動化平臺車、智能鋸竹機等竹前端設備。在“竹+運動健康”方面,來自浪尖設計集團意大利團隊用竹材取代傳統橡膠或金屬的啞鈴桿。福建專利導航為企業精準“指路”專利導航是以專利信息為切入點,全方位剖析產業的“大數據寶典”。專利導航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的知識產權信息分析,可以避開風險從其他領域去做布局。通過專利導航,能夠基于公開的專利信息,彌補盲點,發現潛在的競 14 爭對手或者合作伙伴,還能夠發現高?;蛘吣承┬袠I的領
31、軍人才。20172017 年,福年,福建省在全國首創以省市聯動方式實施建省在全國首創以省市聯動方式實施“1+10”“1+10”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創新計劃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創新計劃。福建省積極開展風電產業、中成藥制劑產業、光伏產業、Mini/Micro LED 產業、寬禁帶功率半導體器件產業專利導航工作,一系列“組合拳”政策的實施,推動自主研發專利技術實現由“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轉變。2019 年寧德啟動專利導航工作,助推企業海外布局,PCT 國際專利申請迎來高速增長。從2018 年 PCT 專利申請不到 100 件,到 2019 年 PCT 專利申請突破 900 件,再到2022 年 PCT
32、專利申請躍升至 2219 件,寧德市連續三年居全省首位。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廈門園區:聚“智”賦能 2023 年 7 月 22 日,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廈門園區獲授牌正式成立。作為福建省三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之一,廈門園區以軟件園三期 F 片區為載體,依托廈門市“4+4+6”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拓展應用場景,打造無人駕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軍事等優勢和特色智能產業集群。2022 年,廈門人工智能產業實現營收累計超 60 億元,作為主要產業承載地的廈門軟件園已聚集各類人工智能企業超 200 家。到 2025 年,打造基礎層集聚若干國內外頭部企業、技術層涌現若干行業大模型、應用層形
33、成若干“AI+行業”的示范園區。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廈門園區將按照“1+1+N”的模式,通過打造一個產業載體,一個協同創新中心,依托 N 個龍頭企業打造若干行業大模型,構建有利于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打造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高水平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四、山 東 山東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達 7 家 總數全國第 2 2023 年 8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 2023 年新增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簡稱“雙跨”平臺)名單,火石(國網山東電力)、云帆(東營勝軟)、檸檬豆(青島檬豆)3 個平臺全部入選,新增數量與廣東并列全國第 15 一。山東省
34、“雙跨”平臺達到 7 家(前 4 家為海爾卡奧斯、浪潮云洲、藍海、橙色云),總數由全國第總數由全國第 3 3 躍升至全國第躍升至全國第 2 2。目前,山東省已培育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 29 個(全國第一)、省級重點平臺 200 余個,省級以上平臺累計服務企業 300 萬家。為進一步發揮好工業互聯網平臺牽引整個產業鏈價值鏈協同共進、優化升級的操盤手作用,山東省將融合應用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引領企業、行業、區域數字化轉型。截至 2023 年6 月底,山東省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 117.5、關鍵業務環節數字化率 70.5%、生產設備數字化率 58.7%,均排名全國第 2 位。山東高新區:1.2%土地面
35、積創造 13%地區生產總值 2023 年 7 月,山東省科技廳印發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將進一步在高新區集聚創新資源,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根據措施,山東省將指導高新區重新核定主導產業,開展管理體制改革;在全省經濟基礎條件好、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的縣域,布局建設一批省高新區,年內新建省高新區 5 家以上;支持全省高新區根據發展需求進行調區擴區,積極支持高新區開展跨區域產業合作。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高新區已成為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以占以占全省全省 1.2%1.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的土地面積創造了 13%13%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值,集聚了全省超過
36、五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有效發明專利,建設了全省 60%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山東實施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 2023 年 8 月,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 年)。通過實施十大專項行動(創新平臺賦能、產學研協同創創新平臺賦能、產學研協同創新、新技術新產品推介、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優質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促進、新、新技術新產品推介、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優質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促進、機器人賦能、人工智能賦能、工業互聯網賦能、虛擬現實賦能、數據賦能機器人賦能、人工智能賦能
37、、工業互聯網賦能、虛擬現實賦能、數據賦能),建立起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發展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強化科技成果有效 16 供給,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力爭到 2025 年,發布 2000 項以上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1000 項以上高校院所創新成果,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到中小企業落地轉化;力爭解決 100 項以上“卡脖子”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引導中小企業強化數據采集、傳輸、存算、管理及應用,力爭到 2025 年,推動 10000 家左右的優質中小企業實施數據賦能專項行動,培育一批技術先進、質量可靠、模式創新、競爭力強的“數據賦能”優秀產品(方案),形成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典型示范性強、應用成
38、效明顯、經濟效益顯著的數據驅動型數字經濟“晨星工廠”,建設 50 個左右具備“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支撐能力的“產業大腦”。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獲批籌建 2023 年 8 月,市場監管總局批準山東省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成為第 3 家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和廣東)。中心將立足山東、面向全國、重點服務沿黃各省區,著力打造國家級碳計量技術研究和服務示范樣板。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將以聊城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山東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區域計量中心)為主體,聯合山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共同籌建,聚焦重點行業碳排放數據準確性、溯源性、一致性的計量需求,選擇有色金屬行業為切入點,以關鍵環節帶動全局,
39、逐步向化工等領域拓展。五、安 徽 安徽省與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23 年 7 月 7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約儀式在合肥舉行。根據協議,三方將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把中國科大建設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17 安徽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2023 年 7 月 18 日,安徽省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在合肥啟動,發布第一批“共同成長計劃”推薦企業名單?!肮餐砷L計劃”是由銀企雙方通過簽署“貸款協議+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承諾函”模式,為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
40、提供成本更低、期限更長、額度更高的融資支持,開展中長期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戰略合作,解決科創信貸風險收益不匹配、科創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讓科創企業獲得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服務?!肮餐砷L計劃”聚焦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弱項,賦予了金融機構和科創企業雙向奔赴的巨大動能。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安徽省分行以及徽商銀行、合肥科技農村商業銀行已對接合作意向企業 454 戶,授信 23.22 億元。安徽省組建 9 家產業創新研究院 2023 年以來,安徽省制定出臺安徽省產業創新研究院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試行)。產研院聚焦安徽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鼓勵龍頭(骨干)企
41、業或名校名院名所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等,整合創新資源,共同“揭榜”組建。9 月份首批組建的 9家產研院分布于新能源汽車集成技術、銅產業鏈綠色發展、先進功能膜材料、先進光電子材料及系統、數字健康、精密科學儀器、數字文化、現代中藥、空天信息等領域,力爭未來五年達到力爭未來五年達到 100100 家左右家左右。產研院采取省市聯動、以市為主方式建設,以組建單位和市縣投入為主,省財政依據其研發投入、創新績效等給予支持。對以“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競爭賽馬”等方式牽頭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的產研院給予優先支持,并給予其省科技攻堅計劃等單獨申報資格。支持產研院參與科技和產業規劃及項目指南
42、編制。賦予產研院“自主薦才權”,省有關科技人才計劃給予優先支持。對省委、省政府重點引進或組建的產研院,省市可通過“一院一策”“一事一議”方式共同給予支持。18 皖港科技聯合創新合作論壇在合肥舉辦 2023 年 7 月 19 日,皖港科技聯合創新合作論壇在合肥舉辦,皖港科技合作基礎良好,前景廣闊。皖港兩地將推動科技創新頂層規劃對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儲能等優勢領域開展聯合攻關。進一步深化兩地人才交流,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團隊來皖創新創業、更多香港科研成果在皖落地轉化。推進皖企入“港”借船出海,開展境外上市融資等業務,推動港資港企來皖參與基金組建、投資科創企業,共享發展紅利。中電科汽
43、車芯片技術發展研究中心華東應用創新中心在合肥揭牌 2023 年 7 月 6 日,中電科汽車芯片技術發展研究中心華東應用創新中心在合肥揭牌。目前,安徽省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伏等一批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需要匯聚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研發機構、位居行業前列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中電科汽車芯片技術發展研究中心華東應用創新中心是中國電科依托中電博微打造的“產學研用”新型研發機構,致力于為貫通國產汽車芯片自主可控全產業鏈、支撐汽車芯片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發展提供電科智慧和電科方案。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擴圈擴容”2023 年 8 月 30 日,
44、2023 年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大會在天長市舉行,滁州、臺州、鎮江等 3 個創新創業活躍區域加入聯盟,滁州市加入“雙創券通用通兌”試點,成員單位從最初的 25 家擴容至 43 家。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前身為“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自 2018 年成立以來,促進了全國創新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長三角”創新創業工作經驗?!伴L三角創業地圖”作為聯盟實事項目中首個落地項目,以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需求為導向,為企業提供找辦事、找人才、找場地、找資金、找訂單、為企業提供找辦事、找人才、找場地、找資金、找訂單、找研發、找政策、找項目等找研發、找政策、找項目等“創業八找創業八找”
45、服務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19 第二屆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舉辦 2023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第二屆安徽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馬鞍山市舉辦。全省共有 388 個符合條件的博士后及團隊項目報名參賽,其中“創新項目”370 個,“創業項目”18 個,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安徽安徽省省將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作為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高位推進將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作為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高位推進“萬名博士萬名博士后聚江淮后聚江淮”行動行動。目前,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科研工作站 688 家,累計
46、招收博士后 8065 名。2022 年新進站博士后 1219 名,同比增長近 30%。博士后在站期間累計承擔 1800 多項國家級、3500 多項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 3700 多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 1300 多億。第二屆安徽省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省博士后管理工作辦公室等單位承辦。安徽省與工信部部屬高校深化合作 2023 年以來,為落實安徽省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簽訂的產教融合合作協議,安徽省經信廳與工業和信息化部 7 所部屬“雙一流”高校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達成 333 個意向性產教融合合作項目,合同金額總計 2.5 億元。其中,
4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3 個、北京理工大學 52 個、哈爾濱工業大學 60 個、哈爾濱工程大學 23 個、西北工業大學 33 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56 個、南京理工大學 76 個。333333 個意向性合作項目按類型分,科研成果轉化類個意向性合作項目按類型分,科研成果轉化類 3232 個、產學研個、產學研合作類合作類 245245 個、人才培養與交流類個、人才培養與交流類 3838 個、研發平臺建設類個、研發平臺建設類 1818 個個。六、湖 北 離岸科創園:打造區域協同創新“橋頭堡”目前,黃石、荊州、黃岡、咸寧、天門、荊門、鄂州 7 個城市在光谷布局建設離岸科創中心。離岸科創園將深度融入光谷
48、科創大走廊,著力建設成為研發試驗中心、招商引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企業孵化中心、成果轉化中心。20 湖北省將高水平謀劃、高標準建設離岸科創園,用好武漢人才和產業集聚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補齊產業發展短板;積極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聚焦細分領域,明確戰略布局,攻關核心技術,尋求錯位共同發展;高質量服務、高效率利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大力引育高端創新人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科研、孵化和創新創業條件,打造區域協同創新的“橋頭堡”。湖北省“科改企業”總數居全國第二 自 2020 年實施“科改行動”以來,湖北省國資委探索以高標準改革、高水平創新驅動高
49、質量發展的路徑,涌現出一批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改革尖兵。2022年研發投入強度最高達到 24.23%,平均達到10.57%,超出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近 9%。湖北“科改企業”已由 2 家增加至 26 家(不含中央在鄂企業),總數位居全國第二,涵蓋信息傳輸、軟件、建筑、制造、租賃和商業服務等行業。截至 2023 年 8 月,湖北“科改企業”擁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11 個,擁有專利和專有技術 122 項,主持、參與制定國家、行業等標準 15項,科技成果投入產出比達 496.77%。湖北省首家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 2023 年 2月,湖北省印發 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北斗產業三
50、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著力把湖北打造成為全球北斗高端人才集聚地、全國北斗原始創新策源地、全國北斗規?;瘧孟刃械睾腿珖倍樊a業發展高地。9 月 8 日,湖北省首家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北斗及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在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北斗及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成員單位共 44 家單位,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技術攻關、教學資源開發、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合作,以創新拓寬產教融合為主線,產學研用相結合,打造教育鏈和產業鏈的融合平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增強高校培養人才的適應性,帶動北斗及應用相關產業突破性發展。21 華工科技光電子信息產業研創園落戶武漢新城
51、 2023 年 9 月,總投資 50 億元的華工科技光電子信息產業研創園項目簽約儀式在光谷舉行。該研創園規劃面積約 110 畝,擬建設華工科技及其子公司華工正源“雙總部”和中試研發場地等,圍繞硅光模塊、下一代光模塊、車載超級網關和移動式儲能等產品開展研發生產。華工科技是光谷本土成長起來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鏈龍頭企業,聚焦激光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的創新和發展。2023 年 5 月,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進入實體化運營,目標打造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高素質人才集聚平臺、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規模增長超千億元。七、湖 南 長沙吹響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號角 2023 年 8
52、 月 2 日,長沙市發布中共長沙市委、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和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簡稱若干政策)。實施意見提出,將長沙建設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增創發展新優勢。實施意見明確,到 2025 年,長沙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速 13%以上,各類創新平臺 2600 家,其中世界 500 強企業研發中心、領軍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等五類研發企業(中心)200 家以上,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3 個,人才總量 350萬,上市企業 100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0
53、 家,“4+4 科創工程”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力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江科學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整體創新能力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2 到到 20302030 年,各類創新平臺年,各類創新平臺 30003000 家以上,研發企業(中心)家以上,研發企業(中心)500500 家以上,家以上,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入國際價值鏈高端,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入國際價值鏈高端,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初步建成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初步
54、建成。實施“七大工程”實施“七大工程”。重點實施研發企業(中心)集聚工程、戰略平臺支撐工程、創新能級提升工程、產業集群賦能工程、成果轉化增效工程、科技人才強基工程、創新環境優化工程“七大工程”。2020 條具體措施條具體措施。從集聚研發企業(中心)、強化科技賦能產業、打造戰略創新平臺、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加快重點片區建設發展等六個方面推出 20條具體措施。如對在長沙落地的世界 500 強企業研發中心,按“一事一議”給予最高 10 億元支持,按每年研發投入增量部分的 10%給予最高 1000 萬元支持;新建外資研發中心和保稅研發中心,按投資的 10%分別給予最高 500 萬元、200 萬元支持;對
55、新獲批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按投資的 10%給予最高 5000 萬元支持等。螞蟻集團中南研發中心入駐湘江新區 2023 年 8 月,螞蟻集團中南研發中心落戶湖南湘江新區洋湖總部經濟區,將打造中南技術研發中心、中南數字運營中心。螞蟻集團是全球領先的科技和金融創新型龍頭企業,在數字政務、以數助實、促消費、鄉村振興等多領域參與湖南數字化建設。中南技術研發中心、中南數字運營中心將以技術研發、智能安全審核為核心業務,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撐、數據安全保障等服務。長沙城發集團作為長沙產業升級排頭兵,近年來持續引進優質產業資源,推動“三類 500 強企業”總部數量增加、能級提升
56、。目前,其開發建設的洋湖總部經濟區已入駐總部型企業 40 余家,包含全國總部 10 家、省級總部 30 家。湖南省干細胞工程中心落戶長沙 2023 年 9 月,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發展論壇在長沙舉行,湖南省干細胞工程中心授牌成立,宣布落戶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志遠等 23 4 位專家獲聘為湖南省干細胞工程中心專家顧問,中心成立后將主要從事干細胞治療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轉化。由于具有基于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特性,干細胞被醫學界稱為“萬能細胞”,在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病、肝病、腎病、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等臨床治
57、療上擁有廣闊前景,全球潛力市場規??蛇_到 4000 億美元。目前,中國在該領域申請的干細胞專利(族)數量達 4535 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專利(族)總量的 7.93%。生物醫藥產業鏈是湖南 20 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2023 年 3 月,長沙市發改委印發長沙市生物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 2000 億元,把長沙建設成為具有全國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生命健康之城。工業設計助湖南制造業升級 工業設計是指對工業制品的外觀、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二次加工”,工業設計是指對工業制品的外觀、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二次加工”,讓產品讓
58、產品更美觀、更實用、更符合消費者使用習慣,進而創造高附加值。更美觀、更實用、更符合消費者使用習慣,進而創造高附加值。湖南省大批優勢企業均高度重視工業設計,如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牽頭組建工業設計協會軌道交通分會,建成行業內首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安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在工業設計上投入上千萬元,多個系列產品在海外市場全面開花。有 60 多年歷史的夢潔擁有全國家紡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擁有全國家紡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產品多次斬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中國紡織產品十大創新獎等重磅獎項,在同在同質化嚴重的家紡市場脫穎而出質化嚴重的家紡市場脫穎而出。湖南工業設計基礎扎實,擁有湖南大學
59、、中南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工業設計學科優勢院校,其中湖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長期在全國名列前茅;湖南省是全國少數幾個開展工業設計專業職稱評定的省份之一,已有已有 1010 人獲評高人獲評高級工業設計師職稱級工業設計師職稱。長沙雨花經開區中國(長沙)創新設計產業園是湖南省第一家創新設計專業園區。湖南省累計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8 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120 家,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 3 家,工業設計專業園區 2 個。24 湖南省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湘潭舉行 顛覆性技術是“可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技術,以創新思維為根本,開辟新型技術發展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將超越原有技術并產生替代,具有另辟蹊徑
60、改變技術軌道的演化曲線和顛覆現況的變革性效果。2022 年,湖南省首次啟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開啟通過科技競賽“發現-遴選-培育”顛覆性技術的新探索。2023 年 8 月 28 日至 29 日,2023 年湖南省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決賽在湘潭市雨湖區舉行。第八屆中歐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行 2023 年 7 月,第八屆中歐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行。本屆論壇由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中歐生命科學聯盟、長沙市政府共同主辦,以“開放信任合作發展”為宗旨,旨在推動中歐生命科學領域新發現、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深度交流,促進中歐生命科學研究的合作與創新。長沙依托生物經濟產業集聚區,拓展現代中藥、化學藥、醫藥裝備、高端拓
61、展現代中藥、化學藥、醫藥裝備、高端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優勢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優勢,構建生物醫藥中高端產業鏈,建成湖南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預計到 2025 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 2000 億元。八、江 西 全國首個中藥光電技術檢測實驗室揭牌 2023 年 8 月,全國首個中藥光電技術檢測聯合實驗室在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公共研發中心揭牌。該實驗室由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與江西省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成立,將在中藥材光譜成像檢測技術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研究創新,推動中藥材光電檢測應用產業化發展。江西省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與贛江新區聯合組建的檢測和研究機
62、構,圍繞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與質量標準制訂,以及中藥大數據匯聚、檢測認證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打造國內權 25 威中藥材檢測平臺。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具備國內領先的光電制導技術、激光引信與測量技術,聚焦光電傳感器及應用系統、智能裝備等兩大方向。新鋼成功軋制全球最薄寬幅無取向電工鋼,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2023 年 6 月 28 日,世界最薄電工鋼領域的“手撕鋼”厚度 0.1 毫米的寬幅超薄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在中國寶武新鋼集團軋制成功,這是國內該規格產品的首次突破,也是全球鋼鐵行業首次實現 1250 毫米寬幅、0.1 毫米超薄無取向電工鋼的全流程生產,標志著我國在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領域的研
63、發和標志著我國在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領域的研發和生產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生產達到世界最高水平,中國寶武新鋼集團成為全球首個具備年產萬噸 0.1 毫米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能力的企業,年生產能力躍居全球第一。圍繞“打造圍繞“打造精品硅鋼和高品質厚板全球雙一流示范企業”戰略目標精品硅鋼和高品質厚板全球雙一流示范企業”戰略目標,2023 年 3 月中國寶武新鋼集團成功軋制國內最薄的 0.15 毫米高牌號無取向硅鋼。0.10.1 毫米寬幅超薄毫米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可運用于高效電機、高端無人機、高端家用電器、高端新能源無取向電工鋼,可運用于高效電機、高端無人機、高端家用電器、高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此前我國
64、只能依賴進口汽車等領域,此前我國只能依賴進口。國家級中醫藥產業創新中心在贛江新區立項 2023 年 9 月,國家中藥先進制造與現代中藥產業創新中心項目在贛江新區立項,項目總投資 16 億元,分兩期建設,建設內容包括中藥先進技術創新平臺、中藥智能制造創新平臺、中藥質量與大數據創新平臺、聯合廠房等。該中心于 2022 年 7 月獲批,是全國第九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也是中醫藥領域全是全國第九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也是中醫藥領域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國唯一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由江西現代中藥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進行實體化運營,圍繞現代中藥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將先進制造單元核心技術、質量標準化關鍵
65、技術、裝備自動化與技術集成等類型的科技成果產業化。26 九、陜 西 秦創原總窗口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聯盟成立 2023 年 9 月 6 日,秦創原總窗口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咸新區舉辦。聯盟共征集首批成員單位 69 家,其中服務端單位 24 家,涉及美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需求端單位 45家,主要為西咸新區范圍內各類產業園區、孵化載體及科技型企業。大會發布西咸新區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基地管理辦法西咸新區離岸創新創業平臺認定管理辦法西咸新區關于在自貿區內開展外籍人才創新創業試點的工作方案。同時,秦創原總窗口首批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需求清單公布,清單上的
66、 38 條需求涉及光伏、氫能、智能網聯汽車等多領域。西安交大團隊破解氫氣儲運難題 氫儲運是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氫氣儲運效率低、安全隱患大、成本高氫儲運是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氫氣儲運效率低、安全隱患大、成本高等難題,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等難題,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2012 年,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圍繞儲能與能量轉換從材料進行原始創新,該中心開發出一種石墨烯界面納米閥技術,在微米的金屬氫化物上實現納米石墨烯的封裝,成功解決金屬氫化物空氣安全和可控釋氫難題,研制出可以放在手上的復合儲氫材料,可以滿足氫氣大規模存儲與運輸需求,能廣泛用于工業制氫、電力儲能、移動應用等場
67、景,為氫能儲、運、用提出了新方案。依托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氫化物石墨烯復合固態儲氫材料”原創成果,成立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3 年 7 月,該公司兩條日產百公斤級鈉鈣基和鋁鈉基復合儲氫材料循環中試線建成投產,實現“金屬制備金屬氫化復合材料制備釋氫副產物回收利用”全技術鏈條驗證,材料儲釋氫重量密度最高 14%以上,可為氫氣大規模存儲與遠距離運輸提供更有效解決方案。27 中國能建西北院與隆基綠能簽訂戰略協議 2023 年 9 月 3 日,中國能建西北院與隆基綠能在西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進一步發揮產業協同作用,形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業務生態模式,提升市場競爭
68、優勢。中國能建西北院與隆基綠能將合作建設突尼斯凱魯萬 100 兆瓦項目,實現簽約后首個合作項目海外落地。十、四 川 四川省啟動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強計劃”2023 年 7 月 7 日,四川省印發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強計劃”打造科技創新體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4 年)(簡稱“三強計劃”)?!叭龔娪媱潯碧岢?,到 2024 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1.15%,力爭瞪羚企業突破 300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 1.7 萬家,備案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 2.2 萬家,加快構建加快構建“強領軍、強主干、強強領軍、強主干、強基礎基礎”的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體
69、系的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提出強化培育領軍企業,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行動;強化壯大創新骨干,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擴容倍增行動;強化夯實創新基礎,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行動等重點任務,以及落實創新型企業財政獎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和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等支持舉措。德陽啟動建設中國裝備科技城 2023 年 7 月 6 日,四川省科技廳與德陽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中國裝備科技城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中國裝備科技城、打造德陽大學科技園、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成果轉移轉化主陣地、引育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等 7 個方面開展深度
70、合作。德陽的核電、水電、火電設備研發制造能力全國領先,創造了多個世界級的中國之首、省內第一;成功研制 8 萬噸模鍛壓機、“華龍一號”核電機組、50 兆瓦 28 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國之重器”。截至截至 2 2023023 年年 7 7 月月,德陽已建成,德陽已建成 2929 個國家個國家級、級、200200 個省級創新平臺。個省級創新平臺。四川發布“揭榜掛帥”重大科技項目榜單 2023 年 9 月,2023 年四川省科技計劃“揭榜掛帥”項目榜單發布,其中重大科技項目榜單共 22 個,涉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醫藥健康、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 6 個領域,分為技術攻關類行業共性技術攻關項目、
71、技術攻關類企業出題項目、成果轉化類項目,其中,行業共性技術攻關項目采取前補助方式支持揭榜方,揭榜方可不配套資金。單個項目財政支持額度最高可至500 萬元。企業出題項目及成果轉化類項目均采取后補助方式予以財政資金補助,單個項目財政支持額度最高可至 1000 萬元。川港創新發展主題論壇在蓉舉行 2023 年 8 月 1 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與四川省香港商會共同主辦的川港創新發展主題論壇在成都舉行。雙方圍繞科技應用、數字化轉型、商業模式創新3 個主題,探討川港兩地協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合作新路徑。香港是四川最大香港是四川最大外資來源地,外資來源地,截至 2022 年底,香港在川累計投資落地 6500
72、個項目,總投資占四川累計外商直接投資額約六成,截至 2023 年 8 月,40 家川企在香港上市。十一、重 慶 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新高地 2023 年 7 月 10 日,重慶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提出,要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強以西部(重慶)科學城為引領的科創核心承載區。2023 年以來,中子科學研究院(重慶)在科學城揭牌投用、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二期種質創制團隊入駐運行,多維度的高端創新主體加快集聚。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 3 個原創引領型平臺、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 6 個應用支撐型平臺、三峽生態環境技術創新中心等 20 個產業轉化型平臺,硅基混合集成
73、創 29 新中心獲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累計引進重大科創平臺 33 個,培育升級市級以上科創平臺 60 個,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 7 個、高端研發機構 9 個??茖W城將堅持創新制勝工作導向,聚焦四大科創高地建設,以科技創新賦能集成電路、軟件信息、生命健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重點打造 4 條協同創新產業鏈,將重點實施組織、智庫、空間、人才、金融要素、體制機制 6 項保障措施,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促進平臺實體化運行,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新高地。重慶出臺 30 條措施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 2023 年 7
74、月 18 日,重慶印發重慶市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若干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 1 萬家、科技型企業超過 6.7萬家;到 2027 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在 2022 年基礎上實現“雙倍增”,分別超過 1.28 萬家、8.6 萬家。措施從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支撐產業技術升級、引育科技創新人才、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6 個方面推出了 30 條措施。重慶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 2023 年 7 月,重慶市召開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提出科技創新“1458”工作體系,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未來 5 年,
75、全市科技創新將錨定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1”“1”個個總體目標總體目標,明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重要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先行區、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地“4”4”個發展定位個發展定位,聚焦四大科創高地建設實現突破、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成勢、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等“5”5”個主要目標個主要目標。實施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行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行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行動等“8”8”大行動大行動。30 2023 年 16 月,重慶市新增科技型企業 5849 家、已通過審核的高新技術企業 845 家,分別完成全年目標的 82.8%、76.9%。截至
76、 6 月底,重慶市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 48838 家、6401 家。重慶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將組建一批產教聯合體 2023 年 9 月,重慶市印發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深化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通知),要求分層級組建產教聯合體,建立產教聯合體實體化運行機制,構建供需對接資源共建模式,建立多元共育人才培養體系,拓展教產互促服務發展方式,推動數字賦能智慧治理,打造全國職業教育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發展引領區。通知提出,由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產業園區、行業企業、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牽頭,圍繞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及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產業
77、集群發展,分級分類組建多跨協同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到 2027 年,實現市級以上重點園區、高職院校、規模以上企業參與產教聯合體全覆蓋,申報建成國家級產教聯合體 5 個、產教融合試點區縣 2 個、產教融合型企業 3 家,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占比達到 45%;搭建起中高本碩縱搭建起中高本碩縱向貫通、職普橫向融通的“立交橋”向貫通、職普橫向融通的“立交橋”,實現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建成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市職業全市職業教育綜合實力領跑中西部、位居全國前列教育綜合實力領跑中西部、位居全國前列。十二、遼 寧 遼寧省上半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 6509 家 2
78、023 年上半年,遼寧省新增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 6509 家,總數達 29551家,同比增長 62.7%。遼寧省制定實施提高科技型企業增長率方案,構建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高效配置培育政策,精準提供科技服務,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省科技型企業數量實現較快增長。近三年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率達 45.3%和 26.1%。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省累 31 計培育“雛鷹”“瞪羚”“獨角獸”等新經濟企業 4498 家。遼寧省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省科技計劃項目,2021 年和 2022 年,企業牽頭項目資金占比分別為70.8%和 71.3%,在機器人、IC 裝備、儲能等方
79、面取得一批重大技術成果,新松機器人、拓荊科技、融科儲能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壯大。支持企業做盟主,牽頭組建省級典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 400 個,匯聚 1200余家骨干企業、1100 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2022 年,全省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達 7052 戶,同比增長 43.8%;稅前加計扣除金額 239.26 億元,同比增長 63.6%。沈陽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半年破千億 2023 年上半年,沈陽市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達 1029.62億元,同比增長 10.62%;出口總額實現 80.07 億元,同比增長 19.63%。沈陽市出臺沈陽
80、市提高科技型企業增長率實施方案,篩選梳理潛在的科技型苗企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評價模型,大力培育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截至 2023 年 8 月底,全市科技型企業總數達 20558 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4443 家,均保持東北地區首位。沈陽、大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進入“國家隊”2023 年 7 月,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大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獲批建設全國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成為唯一獲批兩個平臺的省份,標志著遼寧省兩家算力中心已納入全國人工智能算力戰略體系。沈陽市、大連市于 2021 年 11 月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來,緊扣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
81、、算法、算力”三大要素,夯實人工智能算力發展的“根技術”,構建形成包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以及公共算力服務、應用創新孵化、產業聚合發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的“一中心、四平臺”架構。通過打造“政產學研用”閉環,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創新、產業集聚和人才梯隊建設。2022 年 8 月,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大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上線投入使用,成為東北首個接入全國算力網絡的節點。32 目前,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完成 300P 人工智能算力建設,大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成 100P 人工智能算力和 5P 高性能算力。下一步,沈陽市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平臺建設,以人工智能推動制造業轉型
82、升級。具體舉具體舉措包括:通過推進算措包括:通過推進算力、算法的基建化和一體化,強化算力平臺可持續發展基力、算法的基建化和一體化,強化算力平臺可持續發展基礎。推動算力資源有序高效開放,持續提升算力平臺服務能力礎。推動算力資源有序高效開放,持續提升算力平臺服務能力。遼寧省成立工業母機創新中心 2023 年 8 月 9 日,遼寧省工業母機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通用技術集團沈陽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舉行。遼寧省工業母機創新中心由通用技術集團沈陽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牽頭,聯合通用技術集團大連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大連光洋科技集團、遼寧黃海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東北大學等 30 余家產業鏈上下游單位共同組建。
83、將聚焦攻克核心功能部件、開發高端工業母機、帶動重點裝備發展等五大目標,集聚優勢創新資源,建設完備的技術創新供給體系、產學研用多維度協同攻關體系、市場與研發無縫對接的成果轉化體系,解決工業母機整機和功能部件發展“卡脖子”問題。十三、海 南 海南首個“雙向孵化器”揭牌成立 2023 年 9 月,海南省首個“雙向孵化器”上海張江集團-??趪腋咝聟^在??谒幑壬镝t藥創新綜合體揭牌成立。雙向孵化器以“飛地經濟”合作示范區為核心,共同挖掘??诩皬埥膬炠|企業,推動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半p向孵化器”將積極促進引導張江科學城的檢驗檢測、CRO、CDMO 等專業服務平臺落地海南自貿港,助推國外新上市藥品器械品種充分享受自貿港政策紅利,加速企業在??诟咝聟^、張江科學城地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