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邁向智能世界白皮書2023-云核心網(6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華為:邁向智能世界白皮書2023-云核心網(61頁).pdf(6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智能原生核心網持續使能新商業 邁向智能世界白皮書2023云核心網01云核心網摘要:自2021年3GPP建立5G-Advanded項目,以及華為提出5.5G Core理念以來,產業對5.5G的研究已經經歷了 2 年時間,在這兩年里,標準有了長足的進步,R18 已經立項接納了 28 個課題,同時產業各方也在積極創新、實踐,以找出真正的技術價值方向。華為云核心網在2022年發布了 核心網邁向智能世界 白皮書,指出了核心網演進的8大趨勢,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今年,我們結合與產業伙伴在5.5G Core上的創新、實踐以及新的洞察,在此發布新一版白皮書,提出我們對產業的思考和建議,為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2、20222023趨勢一:按需部署的 MEC 成為行業剛需,并進入商業正循環趨勢一:行業市場新的增長機會顯現,MEC 成為運營商發展 toB 業務的利器勢三:VoLTE 是 5G 網絡演進的必然選擇趨勢三:5G 規模商用加速 VoLTE價值兌現,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趨勢五:運營商視頻加速向 OTT 化轉型,TV 大屏發展到 OTT 多屏,同時基于網絡增強,帶來了超高清視頻體驗的升級趨勢五:裸眼 3D 跨越拐點,將引爆新一波移動媒體流量,超大流量處理和智能體驗保障成為下階段技術熱點趨勢七:電信云作為電信業務平臺演進的最佳實踐將進一步契合運營商的發展需求趨勢六:5G 核心網 100%基于電信云部署,云
3、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面向未來演進的融合極簡、標準化、自動化成為技術方向趨勢八:將 AI 作為核心網關鍵技術成為必然趨勢七:以大模型為標志,AI 發展進入快車道。5.5G 核心網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網絡智能,抓住AI 技術變革重大機會窗,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趨勢四:新通話將重構面向未來的話音業務趨勢四:通信能力開放再起波瀾,新通話成為典型場景趨勢六:空間視頻和社交視頻是運營商視頻業務未來演進的方向趨勢二:MEC 將走向多業態、全互聯趨勢二:RedCap、AIoT、通感融合等新技術進入標準化階段,相應的場景化應用進入培育期MEC to X新聯接新通話新通話新視頻新視頻電信云智能化電信云智能化表
4、 1 2022 年與 2023 年核心網關鍵趨勢02云核心網2023年核心網趨勢洞察趨勢一:行業市場新的增長機會顯現,MEC 成為運營商發展 toB 業務的利器MEC 已經在多個行業領域,如工業、能源、交通和泛政務等,展開了 5G 專網的應用探索,為行業客戶創造了價值,促進了 5G 專網的規?;渴?。全球已有 1.7 萬張 5G 專網,在中國覆蓋了 90%的地市,形成了多種專網場景,如 MEC to 移動辦公,MEC to 電力,MEC to 礦業,MEC to 制造等。這些專網場景支撐了 2 萬多個 5G 行業數字化項目,為運營商的政企業務收入帶來了超過 30%的增長。MEC to 移動辦公
5、:移動VPN業務基于MEC的智能分流能力,已經服務了1300家企業客戶,300 萬用戶,為學校、政務、大中型企業等提供了移動辦公的能力,實現了優質的體驗、易用的連接、高可靠的網絡和易維護的服務。運營商利用全程全網的優勢,在MEC南北向下沉地市的基礎上,增強了東西向互聯,為行業用戶打造了專屬的、多平面的全國一張網,支持了數據歸屬地管理、安全策略集中管控、業務應用就近接入等能力。MEC to 電力:電力是 5G 在廣域場景的主流應用領域。傳統電力通信網絡中,配電環節站點的光纖直達率不足20%,需要建設無線專網。5G相比4G,具有安全隔離、低時延和大帶寬的特點,能夠支持新型電力系統的源網荷儲一體化。
6、自 2020 年起,我們開展了基于 5G 大網的電網切片虛擬專網的試點,覆蓋了 274 家電力企業,部署了 300 余套 MEC,涵蓋了配電遙測、遙信、自動化抄表、分布式光伏、配網差動保護等應用。預計在 2024 年,運營商將啟動 5G 電力切片專網的規?;渴?。MEC to 礦業:運營商為以煤礦為代表的礦山行業提供了一站式話音數據融合通信方案,通過MEC 下沉部署到礦區,并且與小型化的 IMS 解決方案集成,可以實現井下人員之間的隨時通話,以及井上井下、公網專網互通等功能,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安全生產水平。已經成功在50 余家煤礦商用,使能智慧礦山應用,支撐礦山無人化、少人化、智能化,
7、讓井下工作效率提升了 175%。MEC to 制造:MEC 已經在 1000 多家工廠中部署,為工業企業提供了多種基礎應用,如工業質檢、數據采集、AR標準作業輔助、生產安全監控等。MEC支持了5G實現無線替換有線的價值,為工業組網 PLC 北向應用提供了基礎聯接。同時,MEC 的應用場景也從輔助應用向生產核心深入,為 PLC 南向應用提供了工業聯接。隨著 5G LAN、低功耗高精度定位等技術的成熟,支撐高節拍、高密度、高可用、高穩定的 OT-UPF 逐步投入商用,5G 全連接工廠的一網多用,一網多能的愿景正逐步成為現實。03云核心網趨勢二:RedCap、AIoT、通感融合等新技術進入標準化階段
8、,相應的場景化應用進入培育期5G 網絡還沒有相應使能技術,匹配中低速和超低速物聯應用場景;當前蜂窩物聯通信技術受限技術和架構,整體功耗和成本偏高,競爭力不足。5G-A 網絡需要演進,支持各種物聯網接入:RedCap:通過降低帶寬、減小天線數、半雙工通信等措施簡化終端復雜度,通過引入 eDRX支持終端省電,實現降低 RedCap 終端芯片、模組的成本和降低終端功耗等目的。Redcap 已在3GPP R17、R18 完成標準化制定工作,同時,產業也在積極推動 RedCap 終端芯片。RedCap的商用推廣,從而使 5.5G 進入智能電網、視頻監控、工業園區等中等速率物聯網行業應用市場。A-IOT:
9、無源物聯網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傳統的無源物聯網技術(如 RFID)因通信短距短帶來的需要人工掃描難以自動化管理,或難以實現大規模連續覆蓋等問題,基于蜂窩通信的A-IOT 技術可提供相對傳統 RFID 更廣的覆蓋距離以及蜂窩提供連續覆蓋和組網的優勢,可滿足廣域局域室內室外各種場景的萬物互聯需求。為使能無源物聯的極低功耗和極簡終端訴求,需要設計輕量化的 NAS 協議和標簽接入管理,輕量化的安全機制等。通感融合:面向 5G advanced,華為提出了使能 5G advanced 的關鍵技術之一通信和感知融合,5G-A 網絡將復用通信信號來實現感知功能,對目標進行檢測、測距、定位、識別等功能。為了
10、實現執行感知控制,感知數據的 AI 計算,感知數據脫敏和安全隱私處理,感知數據的能力開放和計費等處理,5G-A 核心網需要引入通感功能 SF(Sensing Function)NF。趨勢三:5G 規模商用加速 VoLTE 價值兌現,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5G 時代,VoLTE 作為確保 2/3/4/5G 語音業務連續性的關鍵連接紐帶,已從可選項演進為必選項。不僅如此,5G 網絡的規模商用,正在驅動運營商紛紛加速 VoLTE 用戶發展,以幫助其對2/3G 頻譜進行重耕,優化運營商核心頻譜資產。領先運營商在 VoLTE 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持續進行業務創新,擴大 VoLTE 網絡價值,創造新的用戶體驗。
11、據 GSMA 智庫統計,截至 2022 年 Q4,全球 VoLTE/VoNR 聯接數已達到 39 億,到 2025年,全球 VoLTE/VoNR 聯接數將達到 50 億,持續增長。VoLTE 發展加速的客觀條件已經滿足,一是VoLTE終端更加普及,VoLTE已成為終端默認開啟的功能,隨著消費者智能終端的更迭換代,運營商在發展用戶時,更加容易將用戶的通話業務遷移至 VoLTE 網絡。二是全球 LTE 覆蓋率已經接近 GSM,更加成熟的覆蓋保證 VoLTE 的用戶體驗。VoLTE 發展中的市場,運營商已經或正在實現用戶遷移實現頻譜重耕,實現頻譜資產的優化和頻譜價值的提升。例如某印尼 S 運營商,其
12、通過將 UMTS 上的話音業務遷移至 VoLTE,將04云核心網5.3MHz2.1G 頻譜重耕為 LTE 后,帶來 4G 數據業務體驗提升和收入增長,每用戶 DOU 平均增長 34%,收入業務收入增加 3.3M USD/年。VoLTE 較為發達的市場,用戶對視頻、互動等更豐富的通話形式訴求強烈。用戶存在強烈的體驗提升訴求,但原有通話業務無法匹配用戶訴求。發達運營商普遍圍繞音視頻通話,面向龐大的VoLTE用戶基礎,打造音視頻通話粘性戰略,構建以通話為入口的平臺產品,提出了新通話的概念。面向未來,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廠商及行業分析師們已經達成產業共識,要加速打造VoLTE 基礎音視頻網,大力發展新
13、通話。趨勢四:通信能力開放再起波瀾,新通話成為典型場景新通話產業蓬勃發展,商用進程加速。2023 年 1 月中國移動啟動了商用試點和友好用戶招募。6 月中國移動正式宣布在 2023 年內實現千萬級用戶容量的新通話網絡部署。這個過程中,華為聯合中國移動孵化出若干新業務,例如趣味通話、智能翻譯、點亮屏幕等。隨著試點驗證階段接近尾聲,新通話在中國移動集團將走向正式商用。新通話給運營商帶來的價值正在逐步體現,正在使能運營商從分鐘運營,走向視頻和內容運營。在 MWC 2023 期間,NaaS(Network as a Service)再次成為行業熱點。新通話的幾個顯著特征,被行業認為是 NaaS 能力開
14、放的關鍵抓手和典型場景。內容生態運營的需要:以 toC 業務的點亮屏幕業務為例,它是在語音通話的黑屏呈現用戶定義的個性化卡通形象,使能用戶傳遞情感,表達個性。對此類 toC 業務而言,豐富的內容是業務成功的關鍵。通過標準 API 接口將網絡能力抽象化出來,與多樣化內容生態相結合,無論 PGC,UGC,甚至 AIGC 等,帶來源源不斷的新業務體驗。幫助運營商實現一號一個性的內容運營。面向行業應用的需要:新通話作為通話為入口的平臺型業務,面向千行百業做到一號一應用。新通話將撥號、認證、甚至交互等網絡能力進行抽象化聚合,向金融保險、交通物流、呼叫中心等行業開放,使能行業降本增效。例如車險定損業務,傳
15、統的線下事故定損人工及時間成本高,而基于 APP 等遠程定損方案因操作繁瑣也未能普及,精友科技針對以上問題聯合華為等公司推出 5G視頻定損技術,在系統中直接向車主發起運營商原生視頻通話,車主只需接聽視頻電話,即可利用AR標記指導用戶完成受損部位的拍攝,截取圖像、生成報價,平均定損時長由2小時縮短到5分鐘,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讓客戶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定損服務。業務快速迭代的需要:新通話作為平臺業務的最大特點,就是業務形態與網絡能力相解耦,在應用創新、快速迭代的同時,保持基本通話網絡的高穩可靠,保護用戶的基本通話不受影響,因此行業各方需要基于網絡、業務分離的目標網絡思路來建設新通話網絡。05云核心網
16、趨勢五:裸眼 3D 跨越拐點,將引爆新一波移動媒體流量,超大流量處理和智能體驗保障成為下階段技術熱點長期以來,3D 視頻受限于內容生產的瓶頸,端到端都沒有發展起來,隨著 2D 轉 3D 的技術的采用,大量的 2D 內容可以轉為 3D 效果,解決了 3D 內容的瓶頸,同時,隨著裸眼 3D 屏幕技術的成熟推動了終端價格的大眾化,5G網絡的能力也已經具備,裸眼3D已經跨越拐點,即將爆發。裸眼 3D 的爆發也將推動整個空間視頻產業的發展,例如 XR 視頻等,XR 設備出貨也保持著快速增長,據預測,今年的出貨量高于 2022 年 17%,另據 GIV 預測,2030 年將有 10 億 XR 用戶。3D
17、視頻、XR,連同日益普及的云游戲、云直播等業務將帶來新一波移動媒體的爆發,對網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下行超大帶寬卸載的需求:3D 視頻和 XR 的沉浸式體驗對網絡提出極其嚴苛的要求,帶寬高達單用戶 10Gbps,這就需要網絡建設專門的大流量媒體卸載節點,并且以最短的路徑連接到終端,用戶面形態、網絡調度機制都將為此發生變化。上行大帶寬保障的需求:同時,近些年來,直播帶貨、綜藝直播、時事直播等各種直播高速發展,據統計,中國有 7000+直播運營機構,萬粉播主 6000 萬+,催生 GMV 1.2 萬億。直播的效果直接影響(尤其走播/戶外等場景)帶來的流量價值和用戶體驗,網絡卡頓會造成觀看人數急劇減少
18、、掉粉、成交下降,故此直播等業務對網絡提出了大上行訴求。網絡內生智能媒體處理的需求:據 DIGITIMES 統計,自 2021 年開始,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 7 個季度呈現減少趨勢,手機換機率明顯下降,如何在不換手機情況下仍然獲得體驗上的提升?由網絡側提供算力的云輔助手游、云拍照等業務逐漸興起,通過將智能識別、實時渲染等媒體處理能力上移到網絡邊緣,將大大提升算力有限的手機的體驗。持續優化網絡傳輸時延,協同云、邊、端提供最佳算力,是保障用戶體驗的基礎。這對 5.5G網絡提出如何一跳計算、一跳直達的技術需求。趨勢六:5G 核心網 100%基于電信云部署,云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面向未來演進的
19、融合極簡、標準化、自動化成為技術方向1、云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5G 核心網 100%基于云化部署在過去幾年中,電信云繼續高歌猛進,完成了全球 20 萬+服務器的大規模交付,5G 核心網100%基于電信云部署,預計到 2028 年伴隨傳統設備生命周期退網,核心網云化比例達到 100%。06云核心網同時,運營商、標準組織與設備廠家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已圍繞 IT 硬件構建了電信級級的高可靠性、高性能能力。異構計算已經規模商用:電信云已經同時支持 X86 和 ARM 計算架構,在不改變組網架構、資源配置等前提下,已經實現一朵云同時管理兩種計算資源,支持平滑的演進和升級。2、公有云在電信場景的部署仍
20、處于未知探索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需要繼續解決在過去的一年中部分 Hyperscaler 針對 ETSI 架構發布了對接方案以適應電信場景,例如AWS 針對與 ETSI 標準對接提出的 Telco Network Builder。這些新的運維思路、自動化工具等啟發著電信產業前進。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基于公有云部署的運營商及場景屈指可數,其商業價值仍然存疑,面臨的技術、成本、數據主權、運維運營模式等問題仍然需要繼續解決。同時更多的實踐表明,電信類應用彈性空間小,和其它 APP 共享資源困難。因為電信業務的特點是永久在線,例如 5G Core 中PCF 等業務,同時電信級 APP 需要彈性擴容時,又
21、需要確保其所需資源 100%可獲得,和其它APP 共享資源困難。3、融合極簡的建網模式 容器演進是運營商演進最關注的話題。電信行業如何引入容器?是基于現有云擴容還是新建背靠背部署一套新的云?如何既要兼顧 Openstack 面向資源管理的優勢,又疊加 K8S 等面向應用的管理靈活性等成為關鍵話題。我們認為,NFV 當前的架構和存量網絡,是多年以來與運營商組織能力、網絡架構、人員技能經過多年磨合后形成的最佳實踐?;诋斍熬W絡,平滑擴容支持容器,不破壞現有組網架構、不丟失已經取得的成果(集約化、軟硬解耦等),不推翻當前已經完成的接口對接,成為必然選擇。一套云靈活調度虛機、容器、裸金屬等多種資源,同
22、時共享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平滑擴容支持新能力。該方案已經逐步在中國移動、沙特 STC 現網中試點。4、基于意圖驅動實現電信云原生自動化,兌現云化價值電信網絡需要同時考慮CNF級、網絡級自動化。不僅僅關注集群和網元,要能實現跨網元聯動,滿足 5G 切片,專線開通等電信業務場景。同時進一步簡化當前電信云配置復雜度。通過自動網設、配置,基于意圖翻譯,將配置參數減少 90%。通過北向標準化,屏蔽廠家實現差異,并通過配置 DryRun、仿真驗證,將配置錯誤提前攔截。07云核心網實現電信云場景真正的 E2E 自動化,包含全場景,基于意圖驗證的健康檢查、自動化測試、基于意圖監控的在線值守。匹配運營商組織和
23、能力要求,將簡單留給運營商。運營商維護人員聚焦業務和網絡運維,產品的運維通過 AI 代替專家,實現自主決策、自動閉環。5、遵循 ETSI 標準,平滑演進ETSI NFV 提出 10 年,是產業合力共同推動的 10 年,也逐步形成了適合運營商組織能力、網絡架構、人員技能的最佳實踐。ETSI 的參考架構及大量互聯互通驗證、認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伴隨容器演進、新硬件引入、自動化新要求等演進,產業界所有參與者仍然要基于ETSI NFV 標準進行演進,產業合力共同發展,避免新的技術再次形成封閉的“煙囪”,導致運營商陷入新的 Vendor-lock-in。繼續做好南北向互通標準化:伴隨硬件通用化
24、,硬件驅動也應逐步走向標準化、開放化,減少廠家間互相認證、交叉測試,云平臺可以快速集成、對接各種硬件。同時,過去的 MANO 重點聚焦 LCM 等核心能力,伴隨著 ETSI 標準在 2023 年 Q2 R6 定義中將立項 MANO 演進課題,重點研究增強數字化、智能化運維能力。趨勢七:以大模型為標志,AI 發展進入快車道。5.5G 核心網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網絡智能,抓住 AI 技術變革重大機會窗,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2022 年被認為是大模型的元年,由于大模型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徹底變革 AI 供給模式,大幅度降低供給方適應多種業務場景的復雜度,AI 技術到了一個即將大規模產業化的臨界點。以
25、小模型為代表的 AI 1.0 時代快速演進到以大模型為代表的 AI 2.0 時代。核心網進入 5.5G 時代,云原生和全融合持續演進,云化網絡規模與復雜度快速提升,同時核心網還需要通過業務創新和網絡優化,持續提升用戶業務體驗。結合 AI 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性發展,5.5G 核心網需要抓住 AI 技術變革重大機會窗,實現全面的智能化轉型,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網絡智能,使能新業務體驗,持續推動網絡升級。08云核心網1.概述.101.1 5.5G 核心網經過初步的產業探索,即將進入商用部署階段.111.2 在基礎網絡能力增強的基礎上引入AI原生技術將成為5.5G Core的關鍵特征.122.趨勢一
26、:行業市場新的增長機會顯現,MEC 成為運營商發展 toB 業務的利器.142.1 MEC to 移動辦公.152.2 MEC to 電力.172.3 MEC to 礦業.182.4 MEC to 制造.203.趨勢二:RedCap、AIoT、通感融合等新技術進入標準化階段,相應的場景化應用進入培育期.223.1 概述.233.2 A-IoT.233.3 通感融合.244.趨勢三:5G規模商用加速VoLTE價值兌現,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264.1 5G 規模商用加速全球 VoLTE 發展和價值兌現.274.2 VoLTE發展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295.趨勢四:通信能力開放再起波瀾,新通話成為典
27、型場景.305.1 新通話從概念加速走向商用.315.2 新通話成為運營商能力開放的典型場景.32目錄08云核心網09云核心網6.趨勢五:裸眼 3D 跨越拐點,將引爆新一波移動媒體流量,超大流量處理和智能體驗保障成為下階段技術熱點.346.1 以裸眼 3D、XR 為代表的空間視頻成為媒體發展趨勢.356.2 下行超大帶寬的需求.366.3 上行帶寬保障需求.376.4 媒體傳輸新技術-MoQ.396.5 面向最佳視頻體驗的 5.5G 核心網技術趨勢.407.趨勢六:5G 核心網 100%基于電信云部署,云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面向未來演進的融合極簡、標準化、自動化成為技術方向.417.1 云化
28、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5G核心網100%基于云化部署.427.2 公有云在電信場景的部署仍處于未知探索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需要繼續解決:.427.3 未來走向融合極簡的建網模式:.437.4 基于意圖驅動實現電信云原生自動化,兌現云化價值.447.5 云化規范遵循ETSI標準,支持平滑演進.458.趨勢七:以大模型為標志,AI 發展進入快車道。5.5G 核心網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網絡智能,抓住AI技術變革重大機會窗,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468.1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快速發展,5.5G智能核心網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478.2 運維智能:定義大模型驅動的運維智能副駕,結構性優化核心網運維效
29、率、保障網絡高穩和體驗提升.488.3 業務智能:通過 AIGC 使能 5.5G 新通話業務持續演進,持續提升用戶業務體驗.508.4 網絡智能:網絡數字孿生+網絡大模型,構建實時閉環的網絡自治系統.549.總結和展望.5809云核心網10云核心網1概述11云核心網1.1 5.5G核心網經過初步的產業探索,即將進入商用部署階段3GPP 在 2021 年 建 立 了 5G-Advanced 項 目,以 進 一 步 完 善 5G 的 標 準 定 義?;?于5G-Advanced 標準,并融合了更多的 ICT 新技術,5.5G Core 被提出來,目的是為打造一個可持續使能新商業的移動網絡。在各方的
30、積極合作與推動下,5.5G Core 產業在創新實踐、生態發展和標準推動上逐步深化,即將進入商業部署階段。在新技術的創新實踐上,我們聯合了運營商、產業伙伴,通過對新場景和新機會的探索,來驗證 5.5G Core 新技術的價值。toC業務方面,我們與中國移動聯合推出了高吞吐量的UPF樣機,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高清視頻、XR 以及裸眼 3D 業務帶來的高并發、大流量的沖擊,通過動態多核聚合、智能卸載等技術,實現了動態背景流量下單用戶高達 10Gbps 的吞吐率,并將媒體并發容量提升了 3 倍以上。toB 業務方面,我們聯合運營商與行業伙伴,實現了基于 OT-UPF 的 5.5G 柔性產線,通過5G L
31、AN、多路雙發選收以及UPF毫秒級熱備等技術,提供高可靠、低時延、確定性的工業組網,以實現 PLC 集中部署和產線靈活調整,降低了 50%的 PLC 部署成本,并將產線調整時間從7 天縮短到 15 分鐘,綜合生產效率提升了 12%。話音業務方面,我們已經在多個省份實現了新通話業務的試用,預計年底前將實現全國商用?;?1+3+N 解決方案架構,新通話幫助運營商構建以通話為入口的平臺產品,為消費者提供超清、智能和交互的差異化業務體驗,通過在通話中閉環業務,使能千行百業。在新通話與線上保險理賠業務相融合的創新實踐中,通過一個電話完成理賠閉環,將保險業務處理時間從 2小時降低到 5 分鐘,大大提升了
32、業務處理效率。在生態發展上,通過產業上下游的合作與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漸消除,為 5.5G 的商用建設奠定了基礎。例如,在 DataChannel 的生態建設上,我們聯合 GSMA、全球領先運營商以及產業伙伴,成立了新通話Foundry項目,推動解決新通話產業鏈上的關鍵瓶頸、繁榮產業生態,經過產業伙伴的共同推動,預計今年 Q4 會有支持 DataChannel 能力的原生商用終端面市。在 5G-Advanced 標準制定上,產業各方非常關注并積極響應,作為 5G-Advanced 第一個版本,R18 在 2021 年 12 月確定了 28 個研究課題,引入了媒體能力增強、新通話、行業場景
33、使能等新技術。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標準進展有所延遲,R18 計劃將在 2024 年上半年發布。同時,為應對更多的新需求,R19 的制定也已經開始,將圍繞新媒體能力、智能化、網絡開放、新物聯以及通感融合等技術來進一步增強移動網的商業使能能力。12云核心網經過兩年多的技術探索以及生態和標準的推進,5.5G Core 已經顯現出其技術價值與潛力,產業方向明確,商用條件初步具備,我們預計 5.5G 將在 2024 年啟動商用部署,我們也將推出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來支持運營商的網絡建設。1.2 在基礎網絡能力增強的基礎上引入AI原生技術將成為5.5G Core的關鍵特征為實現 5.5G Core 的商業價值
34、,持續使能 toC、toB 以及話音業務上的新場景,并進一步向toG、toH 等新領域拓展,我們認為 5.5G Core 目標網需要在兩個方面構建新能力。一個方面是基礎網絡能力的增強,這里包括了:拓展更多的聯接:為了簡化行業應用在物聯、感知和通信上的多重網絡建設,R19 定義了低功耗物聯 AIoT 技術和通信與感知融合的通感一體技術。對于 AIoT,核心網通過引入 TMF 來實現海量標簽的安全接入與管理,對于通感一體,核心網引入了 SF 來實現多維度信息的融合感知,從而實現 5.5G 的一網多用。建設融合的架構:為了使能更多場景的行業專網,通過引入廣域 5G LAN 等技術實現層三與層二融合的
35、組網;為了一站式使能邊緣應用,通過算力原生來實現聯接能力與計算能力的融合;為了提供最佳的媒體體驗,通過引入MoQ、XRM等媒體技術實現通信能力與媒體能力的融合。提供敏捷的資源:為了基礎設施平臺的容器化、服務化演進,現有的虛機電信云平臺將向融合資源平臺演進,通過虛機與容器的雙棧能力,使云化資源的供給更加靈活。另一方面,5.5G Core 將引入 AI 技術,通過 AI 原生來使能更多的商業場景。5G 的普及激發了消費者和行業客戶的更多的需求,也給 5G 的演進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隨著新通話的應用,用戶希望體驗更多的新模式和新內容,通信業務的創新速度面臨挑戰;對于用戶的體驗保障,網絡如何實現實時
36、多維度感知和閉環優化面臨挑戰;由于云化網絡越來越復雜、業務對網絡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如何自動化地實現云華網絡的規建維優也是是一個很大挑戰。而得益于機器學習和大模型的快速發展,AI 在內容的快速生成、基于學習的感知和自動化上顯現出越來越強的能力,5G 網絡演進與 AI 技術的結合將給核心網帶來巨大的提升和改變。通過 AI 與業務相結合,通信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動作、表情、聲音、語義等信息的識別與表13云核心網達變得更加多樣,在未來,越來越多的智能數字人會參與到通信中來,將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帶來巨大的變化。通過 AI 與網絡相結合,AI 的算力和應用將按需、及時送達各個場景和各類應用,使智能
37、無處不在,同時,通過 AI 原生,將實現人與數字人、人與機器人之間的自然交互,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通過 AI 與運維相結合,AI 助理可以協助運維人員處理海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實現對復雜網絡拓撲與配置的規劃和管理,大幅提升運維效率,并通過意圖驅動來簡化人機界面的交互,實現真正的自動化通過增強基礎網絡能力,引入 AI 原生技術,我們將構建基于業務智能、網絡智能和運維智能的 5.5G 智能核心網,來持續使能更多的新商業,助力各行各業共同邁向智能世界。圖 1 5.5G 智能核心網理念5.5G智能核心網業務智能新通話-A網絡智能NWDAF智能面Mesh/內容入網運維智能數字助理數字專家超分布移動VPN
38、,智能車間MEC群組全聯接RedCap通感全云化高穩高安14云核心網2趨勢一行業市場新的增長機會顯現,MEC 成為運營商發展 toB 業務的利器15云核心網5G 商用 5 年來,簽約用戶數持續增長,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34 億,占移動用戶的 54%。同時,MEC 在多個行業領域,如工業、能源、交通、泛政務等,展開了 5G 專網的應用探索,為行業客戶創造了價值,促進了 5G 專網的規?;渴?。全球已有 1.7 萬張 5G 專網,在中國覆蓋了90%的地市,形成了多種專網場景,如 MEC to 移動辦公,MEC to 電力,MEC to 礦業,MEC to 制造等。這些專網場景支撐了 2 萬
39、多個 5G 行業數字化項目,為運營商的政企業務收入帶來了超過 30%的增長。5G 作為數字經濟的新型基礎設施,已經加速融入到實體經濟中。在不同的行業場景,MEC提供了多種 5G 專網方案,滿足了行業客戶的不同需求。例如,在 MEC to 移動辦公場景,5G 實現了“不換卡不換號”訪問企業內網,移動 VPN 方案擴展了企業專網網絡邊界,實現了互聯網業務和企業業務的平滑銜接。在 MEC to 電力場景,5G 電力切片專網,控制面隔離獨立建網,滿足了電力行業對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支持了三遙、分布式光伏、秒級負控、差動保護和精準負控等應用場景。在MEC to 礦業場景,5G實現了數據話音全融合,一號
40、通方案支持公網專網互聯互通,實現了井下井上、公網專網的一號可達。在 MEC to 制造場景,5G 提升了穩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時延,層二專網方案支持設備二層互聯技術,實現了制造業工廠無線替換有線,一網多用,一網多能。2.1 MEC to 移動辦公隨著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類智能終端的普及,各個行業的移動辦公、混合辦公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移動辦公的人群數量高速發展。MEC 結合 5G 能夠實現靈活部署、按需下沉、智能分流,為移動辦公用戶提供優質、高效、安全的網絡服務。連接易,體驗優,高可靠,易運維,價值突顯在智慧城市領域,MEC 結合 5G 為政務辦公提供更高效的接入方式,以某區政府 5G 政務專網
41、為例,移動應用數量從 2019 年的 5 個增長到 2022 年的超過 20 個,支持三維地圖大文件高速下載,多路高清視頻快速瀏覽,每人每天平均可節省 15.3 分鐘網絡接入時間,網絡建設和運維整體成本下降了 20%。在智慧教育領域,MEC 跨地市互聯,接入到教育科研專網,以某教科網 5G 教育專網為例,為 168 所高校構建了一體化泛在校園網,實現教育專網、互聯網的“跨域”服務。網絡訪問速率由傳統 VPN 接入的 56Mbps 提升到 784Mbps,提升 13 倍,讓全息課堂、Cloud VR 等智慧校園應用體驗大幅優化。16云核心網截至 2023 年 6 月,智慧城市、智慧教育項目已經覆
42、蓋 31 個省市,簽約項目超過 7000 余個,部署 MEC 超過 1500 余套,服務用戶超過 300 萬。移動 VPN 解決方案實現 MEC 東西向互聯,構建層次化 Mesh 網絡支撐移動辦公行業場景的是華為移動 VPN 解決方案,該方案支持 4/5G 接入,靈活就近分流和全網漫游等能力。運營商可以增強 MEC 的東西向互聯,按客戶、行業的維度形成一個層次化的Mesh 網絡。后續可引入 SRF(service routing function)網元,基于業務的成本、安全、數據合規等策略,選擇最佳錨點和分流點,為網絡中的會話構建最佳網絡路徑。從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擴展行業邊界,滿足多行業移動
43、辦公需求5G專網產品在行業適配邊界上不斷延伸,從最初的教育、政務行業,已逐步發展到醫療、金融、工業園區、景區博物館等多個行業。面向醫療行業,應用于院前急診救治、院內導診、院內外網協同辦公等場景;面向金融行業,應用于5G備線、5G POS等場景;面向工業園區,應用于資產監控、移動巡檢、協同辦公等場景;面向景區和博物館,應用于沉浸式的 ARVR 游覽等場景。隨著運營商邊緣節點東西向互聯互通的覆蓋率逐步提升,多行業的移動辦公用戶數將實現百萬級的規模增長,并且進一步推動 MEC 在地市節點的覆蓋率、專有平面的覆蓋率和園區節點的入駐率全面提升。圖 2 MEC to 移動辦公組網架構圖共享UPF園區地市園
44、區UPFUPF專網UPF專網UPF專網UPF專網UPFSMFSRFAMFPCFNWDAF17云核心網2.2 MEC to 電力電力的變電站、配電站,分布廣,站點多,傳統上建設單獨的光纖網絡,建設維護成本高,也很難做到深度覆蓋,以中國為例,35KV 以下的配電站光纖覆蓋率不足 20%。在 4G 時代,電力行業采用專頻專網建設,存在頻譜干擾,帶寬小,產業不成熟等痛點斷點問題。同時,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也帶來了新能源電力發電不穩定,受氣候天氣影響等新的制約因素。為支撐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標,需要一張先進的基礎無線通信專網。典型應
45、用快速發展,規模商用在即新型電力系統從傳統電力的“發、輸、配、用”轉到“源、網、荷、儲”。在“源”側,5G助力電力行業提升作業效率;在“網”側,5G 配電三遙、配網差動保護助力電網配網自動化和光伏安全并網,提升配網的效率;在“荷”側,通過 5G 秒級精準負控,保障居民用電。5G 在電力行業已經從 2020 年的試點,逐步啟動規模商用,目前運營商攜手華為等產業伙伴已完成首批 RedCap 商用試點。比如,在杭州率先完成全球首個“5G 電力”場景的 RedCap端到端商用試點,推進 RedCap 在電力行業的規模應用,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5G 電力切片專網,保障電力基礎通信網絡安全可靠5G 為電
46、力行業用戶打造定制化的“切片專網”服務,相比于傳統的 4G 技術,基于網絡虛擬化功能,支持端到端的切片,物理網絡實現資源隔離,可以更好地滿足電網業務的安全性,支持電網生產控制的 1 區、2 區,與管理信息的 3 區、4 區的業務隔離,實現業務帶寬、時延的差異化服務保障,進一步提升了電網企業對自身業務的自主可控能力。圖 3 MEC to 電力組網架構圖電力生產控制I區和II區業務電力管理信息III區和IV區業務電力抄表業務UPF/MEC 電力專用UPF/MEC電力專用UPF/MEC300 ms,100 Mbps1 s,10 kbps10 ms,2.5 Mbps5GC for 電網18云核心網基于
47、 5G SA 的組網架構,選擇在運營商資源池獨立建設的 5G 核心網控制面,確保了廣域大規?;镜倪B接,能夠支持海量配電網絡的節點的接入,同時方案簡單,與公網共用基站,支持標準的模組切片選網,共享公網上下游產業鏈的芯片、模組生態。在 5G SA 組網架構下,控制與轉發分離,支持轉發面的單獨就近部署,能夠保障對于低時延的毫秒級負荷控制業務的服務質量,也能夠避免大帶寬業務流量迂回,支持電力網絡省、地市、變電站所分層分區部署,提升傳輸效率。5G 新場景持續演進,助力低碳高質量發展5G 為電力行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機遇,MEC 在電力行業的應用已經從試點示范向規模推廣發展。隨著 5G 技術的不斷成熟和
48、優化,以及更多頻譜資源的釋放和利用,未來 5G 電力行業的應用將更加豐富和深入,從當前以配網智能化覆蓋千萬級配電節點為主,到覆蓋源網荷儲等各個環節實現上千套 MEC 的分布式部署,支持更低時延的 5G 應用,如差動保護、分布式 FA、百毫秒級負控、可調負載充電樁等,實現新型電力系統的高可靠、高效率、低碳化運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2.3 MEC to 礦業語音為基礎的調度系統是礦業專網的一個剛需,可以廣泛應用于煤礦、金屬礦、非金屬礦、井工礦、露天礦等行業。目前傳統專網方案存在著信號覆蓋不全、網絡帶寬低、通話質量差、功能單一等不足,5G 專網成為礦業智能化數字化的剛需。價值場景呈現
49、,實現降本增效全球運營商在該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中國某煤礦,來自運營商的 5G 專網覆蓋煤礦廠區、生活區、井下覆蓋采掘工作面、固定硐室、主要運輸大巷等區域,實現了 5G 融合通信一張網;通過部署 5G+礦山智能遠程操控,無人巡檢、無人礦卡、融合調度通信等應用,產量增加 21%,生產效率提升 20%,調度效率提升 50%,現場作業人員減少 12%。在海外某大型露天礦,運營商為其提供了 5G 專網,部署了礦卡調度系統、礦卡油耗監控、司機疲勞駕駛監控、員工訪客話音數據通信等數字化生產力工具,實現調度效率提升 60%,礦卡能耗節省 10%。截止 2023 年 4 月,5G 智能化礦山已經覆蓋中國
50、27 個省,500 余家采礦企業,累計建成19云核心網1043 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77 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部署 MEC 約 400 余套。一號通專網提供一站式話音數據融合通信方案針對傳統專網的痛點,華為基于 MEC 推出了一號通專網方案。通過 MEC 內置 5GC 和 IMS集成部署到礦區,再與公網對接,可以實現井下人員之間、井上井下、公網專網實時互通。同時與調度系統對接,實現井上調度員,對礦區的生產安全進行實時融合調度指揮。在一號通專網解決方案下,礦山工作人員可以不換卡、不換號,使用運營商公網號碼實現語音和視頻電話,確保礦工在井下也可以隨時隨地與外界保持聯系,有效提高了溝通效率,減少
51、了調度等待時間,為礦山的智能化、生產安全和效率提供了可靠保障。圖 4 MEC to 礦業組網架構圖公網5GCIMS遠程操控無人巡檢專網語音數據通信I-SBCVoLTE/NR智能礦燈UCN(IMS)UEG-L(MEC)調度系統礦卡/膠輪車井上井下20云核心網未來可期,規模高質量發展全球有 3 萬余家礦業企業,急需智能化升級。一號通專網未來基于 VoNR 技術,不斷強化IMS 能力和數據通道技術,以實現行業內人與物、物與物的泛在連接和實時交互。這樣,未來可以支持更多語音通信增強應用場景,如遠程指導、AR 輔助維修、應急救援線路推送等,與生產場景深度融合,構建人物融合互聯、人機協同交互的有機整體,推
52、動礦業領域的全交互的一體化、智能化應用。2.4 MEC to 制造工業制造領域已經廣泛部署了 1000 余套 MEC,實現了從生產輔助到核心生產的 5G 賦能。通過切片和 MEC 技術,我們可以支持多個行業外圍輔助應用場景,如 5G 車間智慧監控、5G 工業視覺、5G AR 標準作業、5G AMR 一鍵運料、5G 數據采集和 5G 動作識別等,這些應用場景已經在家電制造等行業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同時,我們也在探索 5G 在生產核心環節的應用,從PLC北向的應用逐步拓展到PLC南向的應用,進入到工業控制領域,滿足高節拍、高密度、高可用、低容忍等新的網絡需求。從外圍輔助,到核心生產,一網多用以電氣設
53、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高度定制化的工廠,對于產線的柔性有更高的要求,通過 5G 替換有線,產線可以實現布局、電氣、通信、工藝全部柔性,設備投資和維護能夠節省 80%。PLC 可基于 5G 專網集中部署,利用率從原來的 20%提升至超過 80%,產線占地面積節省 40%,產線調整時間縮短 75%,產線的產能提升 12%。在汽車制造、醫藥等高附加值制造業中,自動化,機器人的引入占比越來越高,在關鍵生產環節,C2IO 運動型應用場景多。60%的 IO 設備存在持續的移動、扭曲、插拔,導致線纜老化、脫落,平均每月造成停機 1-2 次,損失產能 4 小時。在使用 5G 改造后,帶來了兩方面的商業收益,第一是一
54、網增效,降低投資,無線替換有線,同時支持實時(RT)與非實時(NRT)全業務,減少新廠房的布線時間 7-15 天;第二是助力產能提升,5G 進入 PLC 南向的現場級 OT 網絡,去除有線束縛,減少故障停機時間每年平均 50 小時;設備實時在線,減少設備調整重啟時間,單工位生產節拍提升 500ms,促進產能提升。層二專網賦能 5G 全連接工廠,構建融合一張網面向工業制造場景,推出了“層二專網”,簡化了工廠網絡架構,為全連接工廠提供融合一張網解決方案,支持生產輔助,生產管理(PLC 北向),生產控制(PLC 南向)等全場景的工業互聯。21云核心網圖 5 MEC to 制造組網架構圖支持 5G L
55、AN,以及 5G LAN 的 QoS 增強,將不同數據流類型(NRT、RT)映射不同QFI,支持工業實時業務與非實時業務一網承載。支持跨層協同 XSO,實現 5G 與工業設備的雙向交互,工業協議動態監測感知,空口調度配置參數交互,提升 URLLC 調度容量 3-8 倍,時延的確定性從 4 個 9 提升到 6 個 9。支持 N19 接口,實現廣域分層互聯,支持跨 SMF 的 N19 接口,將單園區的車間層二專網,擴展到多園區層二專網,實現多分支間的靈活極簡組網。支持業務自愈高可用,雙 UPF 雙發選收,實現 E2E 高可用雙發選收鏈路,業務故障零丟包,保障生產可靠。輕量化終端加快落地,5G 工廠
56、建設走向規模預計 2025 年 RedCAP 終端成本可以降低到傳統終端的 20%,有效解決 5G 行業終端成本高的痛點。中國運營商和工業制造、智慧電網、電子制造等多個行業完成 RedCAP 商用能力驗證。輕量化的 RedCAP 行業終端,將助力 5G 工業互聯走向億級規模發展。面向制造業,MEC 在局域深入核心和廣域互聯互通兩個維度驅動智能化轉型?;趯佣>W的5G全連接一張網,助力先進制造業、高附加值行業超過1萬個項目持續落地,帶動萬億級經濟價值增長。行業數字化轉型機會顯現,5G 要成為生產力,必須成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5G 也只有成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實現行業的規模應用。MEC
57、服務于移動辦公、電力、礦業、制造等行業場景,實現了超過3000套的規模部署,給行業客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成為運營商發展toB業務的利器。PLC工臺1工臺2工廠1MECMECMEC工廠2層二專網工廠n層二專網N19N19N19N19N19AMFTSCTSFPCFSMFNEFUDMMEC(OT-UPF)MEC(OT-UPF)5G LANNRTRT22云核心網3趨勢二RedCap、AIoT、通感融合等新技術進入標準化階段,相應的場景化應用進入培育期23云核心網3.1概述 物聯已超人聯,未來連接增長主要驅動力是物聯。為了支持泛在物聯,5.5G 物聯將覆蓋從高、中、低速到無源全場景,持續做低聯接成本
58、,3GPP R17/R18 標準已完成 RedCap 標準化工作,推動 RedCap 生態鏈成熟并規模商用,3GPP R19 將開始 Ambient IoT 標準化工作。面向 5G advanced,以華為為主的產業界提出了使能 5G advanced 的關鍵技術之一通信和感知融合。除了繼續沿用 5G 現有空口技術來實現通信功能外,聚焦無線信號感知,獲得對目標對象或環境信息的感知,完成定位、測距、測速、成像、檢測、識別、環境重構等功能,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感知探索。3.2 A-IoTAmbient-IoT 作為一種環境使能物聯技術,覆蓋無源、半無源、有源三大類物聯終端類型,結合蜂窩網絡,對比現有
59、NB-IoT,標簽型終端具有更低功耗甚至零功耗,使蜂窩無源適用于更多物聯場景,使能行業全場景互聯,實現千億聯接新市場。萬物互聯,低功耗場景催生 Ambient IoT 需求,主要包括如下三大類應用:1.標識類聯接(資產標識識別),典型場景包括制造和物流行業的物品或資產管理。2.微型傳感類聯接(傳感數據采集),典型場景包括能源電力、畜牧業、工業領域的無線傳感網絡。3.低功耗下行聯接(數據下行推送),典型場景包括工業領域、商超零售、辦公等應用場景的ESL(Electronic Shelf Labels)類應用。為使能無源物聯的極低功耗和極簡終端訴求,需要對 5.5G 核心網架構和協議棧進行簡化設計
60、:TAGRANAFLight-NASUDMNEFLMFTMFAMFCHFAAA ServerRelay(UE)圖 6 A-IoT 架構24云核心網圖 7 通感融合AF/NEFSF-URAN1RAN2UPFAMFSF-URAN1RAN2UPFAMFSF-CSF-CUE2SF-USF-UUE2UE1UE15.5G 核心網架構新增 TMF(Tag Management Function)邏輯網元,提供 A-IoT 標簽的接入管理和通信。引入輕量化 NAS 協議,精簡消息結構和信元,輕量化標簽接入和移動性管理,降低終端的復雜性。引入輕量化且靈活的安全機制,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不同標簽能力對安全的差異化訴
61、求,便用戶能夠在終端復雜度、成本、功耗與安全性上進行權衡和取舍,滿足不同行業客戶需求。通過能力開放接口,提供對標簽的管理、盤點、訪問、定位等網絡能力。支持 A-IoT 功能的 RAN 和核心網與現有 5G 網絡共存共部署,保護運營商對 5G 基礎網絡的投資。通過 TMF 管理,能力開放和計費等機制,確保 A-IoT 網絡和業務可管可控可運營。3.3 通感融合通感融合包括廣域場景與局域場景兩類。其中廣域場景包括無人機低空安防、公路/鐵路入侵檢測、環境檢測、邊防管控、車路協同等。局域場景包括智慧家庭(包括健康檢測,家庭入侵檢測),智慧工廠(工廠自動制導車輛的檢測與追蹤),動作姿態識別等。為實現通信
62、感知融合,5.5G 核心網引入運營商管控的 SF(Sensing Function)邏輯網元,收集通感基站、終端、路邊設備、RSU 等上報數據,執行感知計算處理1:核心網新增感知控制面功能(SF-C)和感知用戶面功能(SF-U)。SF-C 與現有 5GC 控制面網元交互,并通過 AMF 傳遞感知控制信息到 RAN/UE,實現感知業務的鑒權/授權,感知QoS 控制,感知精度/類型/區域控制,感知計費,感知能力開放等感知控制,以及負責 SF-U25云核心網的選擇和 SF-U 感知計算的控制;SF-U 負責收集通感基站、終端和攝像頭等上報的感知數據,執行感知計算處理,得出感知結果和上報。SF-U 可
63、針對多站上報的蜂窩感知數據,疊加終端側感知數據以及攝像頭設備在內的非 3GPP 感知數據,實現多維感知數據融合。由于感知可能涉及到用戶隱私安全,核心網需進行安全隱私脫敏,包括基于用戶授權的感知執行,感知區域的管控,敏感目標的模糊化處理等。SF-U 根據基站或終端上報的感知測量數據,基于 AI 計算資源,執行感知 AI 計算,識別感知目標,成像,環境重構等?;诟兄?AI+計算,構建 SF-U 通感融合的核心網 AI 計算硬件平臺和 AI 計算軟件架構,使能智慧低空、智慧交通,數字孿生等價值場景。參考文獻1 5G-Advanced 通感融合網絡架構研究報告26云核心網4趨勢三5G 規模商用加速V
64、oLTE 價值兌現,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27云核心網4.1 5G規模商用加速全球VoLTE發展和價值兌現在過去的十年里,VoLTE 為運營商提供了更高的網絡效率和網絡經濟性,幫助運營商網絡實現完全 IP 化,顯著提升話音服務質量。隨著 5G 走向規模商用,傳統 2G/3G 網絡開始逐漸關閉,VoLTE 將變得更加重要,是運營商提供核心服務的必要基礎,對于 5G 的規模商業化至關重要。VoLTE 建設的主要驅動力將從前一個十年的提高網絡效率轉變為下一個十年的助推 5G 商業化。隨著 5G 的廣泛應用,話音業務需要從上一代 CS 基礎設施遷移到 IMS,VoNR 也是基于IMS 核心網的,這將是未來
65、話音服務的基礎,運營商應及早部署 VoLTE 以免影響其話音服務質量,從而導致推遲其網絡演進。據 GSMA 智庫統計2,到 2022 年底,全球 VoLTE 滲透率將達到46%,終端數量也已極大豐富。到 2025 年,全球 VoLTE 和 Vo5G 聯接數將達到 50 億,VoLTE滲透率將達到 75%,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更多運營商正在實現 VoLTE 價值兌現。體驗提升:1)VoLTE呼叫接續時延大大縮短,只需1-3秒即可接通,呼叫接通速度是CS呼叫的23倍;2)高清語音和視頻編解碼的引入顯著提高了通信質量,能享受到高保真、更真實的語音服務;3)通話時數據業務不中斷,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
66、玩游戲,通話時導航不中斷,顯著提升用戶體驗,據統計,VoLTE 用戶發展好的運營商,有助于其 P3 測試得到更高的分數。但是,語音業務比數據業務對無線覆蓋要求更高,運營商在 VoLTE 規模商用前,必須要考慮4G 覆蓋的補齊增強。為匹配客戶 VoLTE 發展節奏和投資節奏,華為定義了 VoLTE 的基礎體驗、成熟體驗、極致體驗各階段的建網標準。在 2021 年,華為與 A 國 T 運營商合作將 VoLTE 分階段建網標準進行落地,基于這個建網標準,T 客戶已經成功商用了 VoLTE 業務,良好的 VoLTE 體驗支撐了用戶順利發展。華為建立 VoLTE KQI 體系,幫助運營商從打得通、接的快
67、、聽得清、不掉話的維度,建立用戶感知到網絡指標和網元指標系統化的映射,基于這個KQI基準體系去優化VoLTE體驗。2016年,華為助力中國移動進行 VoLTE 全國“百日會戰”,各關鍵 KQI 指標大幅改善,甚至優于其 2G 網絡。優質體驗支撐了中移動的用戶快速發展,成就全球規模最大的 VoLTE 網絡。28云核心網頻譜重耕提效:LTE 頻譜效率是 2/3G 網絡的 2-3 倍,相同頻譜帶寬下 LTE 能夠支持更多的用戶接入。例如:在 5MHz 頻譜的帶寬下,一般 2G一個小區支持大約 32 個用戶,3G 網絡下大約是 50 個用戶左右,而在 LTE 網絡下,支持的用戶數超過 119 個。得益
68、于 VoLTE 更高的頻譜效率,運營商通過將 2G/3G 話音用戶遷移至 VoLTE,將 2G/3G 徹底退網,從而在無線側釋放頻譜資源,頻譜重耕提升 LTE 覆蓋與容量,反哺 4/5G 的發展。據 GSA 產業報告顯示,全球有 135 個運營商已經或計劃關閉 2G或 3G 網絡,將在 2025 年達到退網高峰。5G 網絡演進:要保障用戶語音體驗和數據體驗,5G 大規模商用需以完善的 VoLTE 網絡為前提。5G的普及,牽引 VoLTE 加速發展。3GPP 定義的標準不支持語音從 5G 回落到 2/3G CS。進入 5G 時代,傳統 2/3G CS 語音正逐漸被“拋棄”,VoLTE 作為確保
69、2/3/4/5G 語音業務連續性的關鍵連接紐帶,成為 5G 時代的語音基礎網,VoLTE 是 5G 網絡演進的必然選擇。5G 有 NSA 非獨立組網和 SA 獨立組網兩大選項。在非獨立組網下,業界主流方案是通過VoLTE提供話音業務。在獨立組網模式下,有 EPS FB(Fallback)回 落 至 VoLTE 和VoNR 兩種方式,對 EPS FB 而言 VoLTE 是必選。即使對 VoNR 目標方案,VoLTE 仍然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話音基礎網角色。據 GSMA統計,當前 95%以上的 5G 運營商已經建設了 VoLTE 網絡。29云核心網4.2 VoLTE發展走向體驗升級新階段4G 時代運營
70、商基于 ViLTE 的視頻通話沒有得到普及。5G 時代,運營商話音業務出現了重大轉折機會,視頻通話正在或已經具備成為基礎業務的基礎。支持視頻通話的終端正在普及,視頻與語音同包同價解決了用戶對資費的擔憂,另外 VoLTE 漫游與跨網互通逐漸普及。這些變化,讓 ViLTE 或 ViNR 視頻通話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商用的基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幫助個人用戶已經養成了視頻通話的使用習慣,如中國的視頻通話用戶數超過 12 億,在移動網絡下的 OTT 視頻通話時長每月有 300 分鐘。運營商視頻通話相比OTT,具備支持陌生人通話、專有承載保證的高質量、撥號盤原生入口等優勢,運營商視頻通話具備獨特的發展機會。
71、例如中國移動已經將視頻通話作為基礎業務進行發展,2023 年初中國移動集團制定了全年視頻通話的發展目標,希望在年底將視頻通話占比提升至 10%。當前,中國移動對視頻通話做的體驗優化,用戶資費優化和套餐調整,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參考文獻2 GSMAi:Building on 10 years of VoLTE30云核心網5趨勢四通信能力開放再起波瀾,新通話成為典型場景31云核心網數字時代的高速發展,讓人們對溝通的需求不斷提高,僅僅視頻通話已不能滿足,用戶希望有疊加了更多內容、可交互可互動的通話形式。OTT 廠家有很多創新的通話形式,比如微信中的多方視頻通話,暢連可以替換背景和一鍵美膚,抖音能添加
72、 AR 表情,讓個人用戶的通話更有趣有感。在行業市場上,企業普遍希望能在一個電話中完成交易,用戶不必跳轉到三方應用進行注冊認證等繁瑣操作,才能閉環事務。比如在保險行業,能否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進行遠程報案和定損,不用派員到現場,從而大幅提升線上化率;在設備裝維領域,能夠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遠程裝維指導,從而提升行業效率。為滿足用戶需求,補齊網絡短板,華為攜手中國的領先運營商基于音視頻通話推出全新的 5G特色應用,打造以通話為入口的平臺產品:為每一路通話賦予超清、智能、交互的能力,把通話從簡單的話音工具變成基于碼號的價值入口,為個人碼號關聯個性,為行業碼號關聯應用,通過從語音,到視頻,再到內容的運營
73、,進一步釋放話音網無限潛力,實現商業成功。5.1 新通話從概念加速走向商用作為新通話產業的先行者,中國移動在 2022 年 4 月已經正式將新通話定位于集團戰略產品。2023 年 1 月中國移動已在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開展了趣味通話、點亮屏幕、通話字幕、中英翻譯等業務的現網友好用戶招募和試商用驗證。經過試商用驗證和用戶體驗打磨,在2023年北展上,中國移動宣布在 2023 年內實現千萬級用戶容量的新通話網絡部署。有望在年內實現商用。當前階段,走向商用的新通話業務包括趣味通話、點亮屏幕、智能翻譯業務。趣味通話業務是指,用戶雙方通話接聽后,可以在對方手機上呈現虛擬背景替換效果,交流中還可以根據特
74、定詞語實時產生“表情雨”動效,在通話中表達自我,傳遞情感。例如,對著視頻那端的親友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后,即可實時出現拜年動畫效果。點亮屏幕是指雙方在語音接聽后,可以在手機屏上呈現用戶預設的短視頻,企業還可以定義自己的企業宣傳短片,這樣,手機屏就由黑屏變成了平均 90s 時長的移動新媒體(類似視頻彩鈴的接聽前 15s),為個人用戶表達個性,企業用戶傳遞價值,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間。運營商通過趣味通話和點亮屏幕這類業務,也可以實現內容運營和變現。智能翻譯業務讓語音內容可以被識別,翻譯,并以文字的形式顯示在視頻通話界面上,不僅適合跨語種交流,還可以大幅改善聽障群體的通話體驗,讓溝通跨越語言鴻溝
75、??梢栽陔p方通話時在屏幕上疊加跨語種翻譯和大字顯示,實現助老助殘,更好地履行社會責。32云核心網圖 8 趣味通話/點亮屏幕/智能翻譯除了中國移動,其他運營商也在加速新通話商用進程。2023 年 Q2,中國廣電和中國電信也已在部分試點省份完成了新通話業務的首呼。海外市場,由中國移動、華為、TLF 等產業伙伴參與的 GSMA 新通話 Foundry 項目,已在2023MWC 的新通話產業論壇上成立。2023 年 10 月,GSMA 在 Network X 新通話峰會上發布新通話產業白皮書,向業界展示新通話 Foundry 的產業進展。2023 年,部分歐洲、亞太運營商已經啟動新通話的 POC 創新
76、項目,例如,泰國 AIS 已經在 9 月完成首個海外市場的新通話 POC 驗證。2023 年成為新通話在海外市場的元年,新通話已經從概念走向商用。5.2 新通話成為運營商能力開放的典型場景NaaS 不是新話題,運營商探索網絡能力開放和變現已經多年,典型的有短信和語音通話能力開放,如快遞員通過 APP 撥打收貨人虛擬電話號碼就是調用運營商的語音通話能力,APP 服務提供商基于 API 調用次數給運營商付費。通話業務是運營商網絡能力開放方面最成功的典型場景。以中國運營商為例,過去電信領域 95%以上的收入來自話音的能力開放。新通話通過在音視頻網絡上疊加超清、智能、交互三大類新能力,引入包含表情、字
77、幕、翻譯、XR、AI 等新內容,為個人、政企等用戶提供趣味、實時、交互的新體驗。為運營商網絡能力開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帶來更大的市場想象力。運營商把新通話定位以通話為入口的平臺產品,將會把新通話的平臺能力開放給廣大開發者和行業伙伴,讓他們能快速的創新業務場景、豐富數字內容,并著力升級用戶體驗、開辟出新的廣闊市場空間。傳統話音網絡能力開放的對象是實時語音、實時視頻通話能力,新通話相較于傳統話音,又多了 IMS DC(data channel)的帶來的實時數據交互、實時 XR 和實時 AI 能力?;?DC 的新通33云核心網話讓用戶在通話時享受到OTT相似的使用體驗,比如可以點擊屏幕進行交互,
78、傳遞圖片,位置信息,數字簽名等。因此,新通話能夠面向各行各業的溝通場景進行應用定制,運營商為行業客戶創造多種多樣的產商品。例如,新通話網絡能力開放給企業用戶后,企業呼叫中心可以調用視頻通話和 DC 交互能力,應用在客服維護指導、遠程保險定損等場景,運營商則可以基于 API 的調用次數向企業收取費用。華為已聯合中國移動和精友科技,將新通話應用在保險行業的遠程車險定損場景。用戶在汽車發生故障后,撥打視頻電話,共享攝像頭,由企業端建立單邊 DC 的方式,進行 AR 遠程標注,進而生成定損保單,一個電話就搞定報案定損。保險公司不用派業務員到現場,定損時間可由兩小時縮短到 5 分鐘,大幅降低成本并提升線
79、上化率。目前,因為受限于 DC 終端的普及度,一般采用建立單邊 DC 的方式來進行單向交互,交互式的新通話應用還比較受限。2024 年后原生 DC 終端將逐步走向商用后,新通話網絡能力 API 與 DC 終端相結合,各種交互式新通話應用將更加繁榮。比如,銀行、酒店等企業傳統的語音 IVR 客服升級為可視的交互式菜單,就可以帶來數億的新市場空間。這是運營商的新通話能力開放的第一個階段。展望未來,新通話網絡結合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和多模態通信能力后,將有更多新通話業務形態橫空出世,為網絡能力開放帶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結合 AIGC 可以為用戶創造數字人分身
80、,可以讓用戶自由 DIY 與自己高度擬合、表情同步的數字人形象,讓每個用戶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數字人,在通話時充分個性化展示。未來,運營商可為企業用戶提供數智助手圖 9 遠程協作業務,創造符合其行業風格和企業文化的數字人分身形象。企業用戶在與客戶進行視頻通話時,數智助手可以把視頻通話轉換為符合行業特點的視頻風格,根據客戶類型來變換數字人服飾裝扮,甚至如果交流雙方的語言不同時,也可以提供同聲傳譯能力,為交流創造最佳效果。AIGC 大模型和多模態通信將開啟新通話能力開放的更高級階段,將使能人與人為主的通信,擴展到人與數字人,甚至數字人與數字人的通信,為溝通帶來革命,為產業帶來騰飛。34云核心網6趨勢
81、五裸眼 3D 跨越拐點,將引爆新一波移動媒體流量,超大流量處理和智能體驗保障成為下階段技術熱點35云核心網在元宇宙、AIGC 等新應用的推動下,視頻內容在生成、傳輸和呈現上不斷有新技術產生,將重構人與人、人與世界的交互,同時也給網絡帶來新的挑戰。6.1 以裸眼3D、XR為代表的空間視頻成為媒體發展趨勢通過圖像和視頻還原真實世界一直是人類的追求,雖然早在 1830 年查爾斯惠斯登爵士就提出了利用雙眼視差實現立體視覺的概念,但受限于技術的發展,一直沒有形成規?;?、可持續的商業應用。而近期在裸眼 3D 技術上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空間視頻爆發拐點的顯現,在終端方面,原生支持裸眼 3D 顯示的屏幕開始商用
82、,并可以實現 2D 和 3D 之間的顯示切換,解決了終端普及的問題,同時,AI 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精準動眼跟蹤,擴大了裸眼 3D 觀看范圍,有效提升了觀看體驗;在內容方面,以華為的靈境 3D 技術為代表,實現了 2D 內容向 3D 的轉換,使得海量 2D 內容可以轉換為 3D 內容,甚至可以實時將 2D 直播轉變為 3D 直播,解決了 3D 內容匱乏問題;在網絡方面,當前使用雙目視差 3D 技術的視頻相比 2D 視頻,帶寬提升要求在 2 倍以下,當前網絡已經滿足。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裸眼 3D 端到端的瓶頸已經消除,爆發即將顯現,并進而推動空間視頻的內容、應用和相關技術的發展。過去現在3D 內容
83、3D 視頻內容匱乏基于 AI 的自動轉碼技術,可將現有的海量 2D 視頻以及直播的 2D 視頻實時轉換成 3D 視頻終端成本專業的 3D 顯示設備價格高昂多款支持 3D 顯示的 PAD 已經上市,價格低于 500美元觀看體驗低分辨率和固定視角使得觀看裸眼3D 的體驗很差高分辨率終端和智能眼動跟蹤技術大大提高了裸眼3D 的體驗兼容性屏幕不能在 2D 和 3D 之間切換,影響 2D 觀看效果引入了動態控制技術的屏幕可隨時在 2D 和 3D 模式間切換,不影響 2D 觀看體驗XR 是虛實結合技術與應用的典型代表,隨著 5G 的普及,以及 AIGC 等新技術的興起,XR將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據 Pre
84、cedence Research 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 XR 在垂直行業的普及率急劇上升,教育、娛樂、游戲和培訓等行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2022 年至 2030 年的 XR 行業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 33.09%,預計到 2026 年,全球范圍內的活躍 VR 頭顯設備數量將達到 7000 萬臺。另據高盛公司預測,到 2025 年,僅虛擬現實軟件應用的規模就將達到 350 億美元??臻g視頻和高清視頻的發展和普及將媒體內容的編碼、傳輸提出更高的要求。表 2 裸眼 3D 產業快速發展36云核心網6.2 下行超大帶寬的需求空間視頻的發展必然帶來超大帶寬的需求,例如,為實現最佳的裸眼
85、 3D 體驗,網絡需要 10倍的帶寬提升。裸眼 3D 的顯示主要包括雙目視差技術和光場技術,雙目視差技術就是將視頻流分為左右眼兩路,然后通過光柵遮擋或者柱狀透鏡的方式將兩路視頻分別投射到左右兩只眼睛,通過視差來實現立體效果,這種方式實現裸眼 3D 效果相對簡單,對網絡要求也不高,相對于之前的 2D 視頻,這類視頻的帶寬需求介于 1 倍到 2 倍之間,當前網絡已經能夠實現,但雙目視差只能提供入門級體驗,為實現更好的體驗,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視覺輻輳調解沖突(VAC)問題:也叫調焦沖突,是指單眼視覺焦點和雙眼空間焦點不重合,長時間觀看就會產生視覺疲勞和眩暈感。移動視 差問題:利用雙目視差技
86、術實現的裸眼 3D,無論在哪個角度看,立體效果是一樣的,不會象真實世界一樣,隨著移動看到不同的視角。多人觀看問題:在雙目視差方式中,為了調整兩路視頻與雙目的對準,需要配合動眼跟蹤技術,隨著觀看者的移動調整顯示位置,當多人觀看時這一機制就失效了,無法有效顯示立體效果。為解決以上問題,光場技術被提出,光場把一個屏幕分成多個視點,在不同視點會看到不同視角的圖像,光場技術提供的裸眼 3D 效果會更自然、更舒服,并且可以支持多讓同時觀看。在視頻流的傳輸和顯示上,光場 3D 視頻將多個視點的圖像疊加到一幀里,形成光場切片,這種方式可以重現多點立體效果,隨著視點越多體驗會越平滑,但同時視頻流量也會大大增加,
87、對網絡提出更高的傳輸要求。片源分辨率視點數帶寬要求無壓縮H264(100 倍)H265(350 倍)3840*216060fps30333.7Gbps3.3Gbps976Mbps60667.4Gbps6.7Gbps1952Mbps表 3 4k 視頻對網絡傳輸帶寬要求極高37云核心網分辨率720P1080P2K4K上行帶寬3Mbps5Mbps10Mbps20Mbps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多視點的光場 3D 視頻帶寬可高達 6.7Gbps,實現裸眼 3D 的普及和體驗保障對網絡提出巨大挑戰。同時,XR 的普及也將帶來超大流量需求。6.3 上行帶寬保障需求近些年來,直播帶貨、綜藝直播、時事直播等各種直
88、播高速發展,直播產業成為娛樂和電商的主要形態,主播數量和價值空間巨大。據統計,中國有 7000+直播運營機構,萬粉以上播主達到6000 萬+,催生 GMV 1.2 萬億。目前非常流行的直播帶貨、短視頻直播等應用,非常依賴更高的上行速率以支持多終端直播,并提高視頻清晰度和移動直播的流暢度。同時,人們越來越從以前的單向下載變得更樂于主動分享,呼喚更通暢的網絡和更快的上行速度,尤其是在演唱會、熱點事件、體育賽事等人員密集的活動現場,上行業務量的激增給網絡帶來巨大挑戰。直播的分辨率和幀率是影響直播所需帶寬的兩個重要因素。分辨率是指視頻的清晰度,一般以像素值來表示,如 720p、1080p、2K、4K
89、等。幀率則是指視頻中每秒鐘包含的畫面數量,通常以 fps(Frames Per Second)為單位來計算。視頻幀率至少需要達到 30fps,才不會有卡頓感,在此幀率標準下,不同分辨率所需上行帶寬如下表所示:如果要求更加流暢的視頻體驗,視頻幀率為 60fps,則上行帶寬需要翻倍。VR 技術在手機端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對上行帶寬的要求,22 年 9 月抖音在手機端開通 VR 直播功能,上行提升35 倍。網絡對直播的效果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戶外直播、走播等場景,難免遇到人員密集場所,上行網絡卡頓會造成觀看人數急劇減少、掉粉、成交下降,直播間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粉絲上量,而無法沉淀好內容、好口碑、好粉絲
90、關系的直播間,難以持續維持粉絲圈,建立優秀的主播 IP。為保證直播效果,接近四成的主播為直播付費,有 5%的用戶每月付費超 1000 元,直播對上行體驗保障的需求非常強烈。除了個人網絡直播,超高清現場轉播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新型業務形態。比如,大型賽事的表 4 分辨率越高所需上行帶寬要求越高38云核心網應用終端形態視頻分辨率幀率上行速率要求VR 視頻采集CPE+360 VR 球機VR 球機:4K-8K30 FPSVR 360 直播:45-75 Mbps自由視角采集Outside-In 多相機陣列單相機:1080P30 FPSFVV:9-45 Mbps三維重建云服務智能手機1080P-2K-4-
91、24Mbps實時三維重建云服務XR 頭顯720P+Depth-8-24Mbps體積視頻直播采集Outside-In 多相機陣列1080P+Depth30 FPS24 Mbps實時三維重建云服務XR 頭顯2K+Depth-32-96Mbps體積視頻直播采集Outside-In 多相機陣列1080P+Depth60FPS48 Mbps實時三維重建云服務XR 頭顯4K+Depth-64-192Mbps4K 多視角互動直播,一般 5G 網絡可以滿足單個 4Kp50 機位 35-50Mbps 的網速要求,如需同時進行多路多視角的并行傳輸,則需對拍攝現場進行 5G 上行的特殊保障,不僅要保障 N 倍上行帶
92、寬的訴求,并且需要保證不同視角間畫面切換時的同步性(前后畫面無縫銜接)。XR 應用則是上行體驗保障的另一個重點業務。以上行寬帶 XR 媒體業務為例,典型業務有XR 視頻直播(VR360、自由視角)、體積視頻直播、基于云計算的對象三維重建,其應用對上行帶寬的要求如下表所示:另外,視頻會議、游戲、大文件傳輸等應用同樣對上行體驗保障提出了訴求,上行體驗保障已成為核心網發展的必要趨勢。然而,網絡中總的帶寬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人員密集場所,網絡資源更加寶貴,不同用戶和業務對網絡上行帶寬訴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要實現差異化的上行體驗保障,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就變得愈加重要。表 5 典型業務對上行帶寬要求39云核
93、心網圖 10 上行帶寬體驗保障6.4 媒體傳輸新技術-MoQ在過去的20年,互聯網上的各類媒體業務蓬勃發展,也驅動了各式各樣的媒體傳輸技術,例如,視頻會議通常使用 webrtc 技術,長視頻點播及直播常用的 DASH 和 HLS 技術,上行的直播分享則常用RTMP技術,等等,各式各樣的傳輸技術帶來了媒體業務的復雜性,尤其是混合媒體流業務。在 Google 內部就有多個團隊在研究不同的媒體傳輸協議,各類媒體傳輸技術融合成為一種趨勢。另一方面,出于版權保護、隱私保護等目的,內容加密越來越普遍,當前,互聯網的加密流量占比已經超過 90%,由于當前的傳輸協議僅支持端到端的加密傳輸,中間的網絡只能透明傳
94、輸,這使得網絡無法對媒體進行傳輸過程中的優化,無法發揮網絡對于業務體驗保障的能力?;谝陨蠁栴},IETF 提出了 MoQ(Media over QUIC)的媒體協議,希望通過 MoQ 統一媒體傳輸協議,同時對于加密視頻,MoQ 在架構中引入了可信的 relay 節點,通過業務與網絡的協同,從而使網絡能夠根據網絡情況以及業務需求來保障業務體驗。5G5G CoreUPF直播流保障用戶普通用戶40云核心網圖 11 MoQ 內容分發架構在 MoQ 架構中,媒體源(例如 XR server)發送給 Relay 節點的 MoQ 流媒體中,除了媒體內容,還提供了元數據,以標識媒體的屬性。relay 節點將感
95、知網絡的擁塞程度,結合媒體內容特征進行優先級調度、cache、依賴關系和選擇性丟棄等傳輸優化動作,來保障視頻體驗。3GPP 也在積極響應,將 MoQ 納入 XRM 后續版本已經放入了標準討論范圍。6.5 面向最佳視頻體驗的5.5G核心網技術趨勢基于以上媒體優化的需求,5.5G 核心網將呈現以下幾個變化:從包級別調度到幀級別調度:針對空間視頻、高清視頻等媒體業務,將關鍵流與非關鍵流進行分層編碼,5.5G 核心網對不同流給以不同 QoS 保障,并將關鍵流優先調度,將保障大帶寬媒體的體驗。從靜態 QoS 保障到動態智能策略:為將 AI 能力引入網絡,3GPP 定義了 NWDAF,通過智能的識別和閉環
96、控制,可實現用戶體驗實時評估和動態優化。從單用戶大帶寬到高并發大流量卸載:隨著裸眼 3D、XR 等大帶寬媒體業務的普及,網絡需要具備高并發大流量的能力,所以 UPF 需要通過轉發算法的優化和智能網卡的卸載等技術,來實現高并發下大帶寬的保障,同時,由于業務的不均衡性,5.5G 核心網需要維護網絡處理能力拓撲,并通過智能選路將超大業務流調度到專用節點,以便提升整網的處理效率。從網存分離到分布式算存一體:為降低業務時延,減少視頻流在終端與云端的反復發送,網絡應原生支持存儲與計算能力,在邊緣實現媒體渲染等能力。Huawei Proprietary-Restricted Distribution14趨勢
97、五:裸眼3D跨越拐點,將引爆新一波移動媒體流量,超大流量處理和智能體驗保障成為下階段技術熱點中文英文UPF(Relay2)UPF(Relay1)UPF(Relay3)CDNUE1UE2源站Pub/Sub使用Pub/Sub機制共享內容Pub/SubPub/Sub圖MoQ內容分發架構Figure 6.4 MoQ content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eUPF(Relay 2)UPF(Relay 1)UPF(Relay 3)CDNUE 1UE 2OriginPub/SubContent sharing using Pub/Sub Pub/SubPub/Sub41云核心網7趨
98、勢六5G 核心網 100%基于電信云部署,云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面向未來演進的融合極簡、標準化、自動化成為技術方向42云核心網7.1 云化成為主導的建網方式,5G核心網100%基于云化部署從 2012 年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理念誕生,面臨技術、組織、文化、流程等多方面的挑戰,歷經十年,5G 核心網 100%均基于電信云部署,根據 ETSI 2021 年 9 月全球運營商調研,“資源池化、軟件分布化、運維自動化”等最初的 NFV 預期價值也基本兌現:全球已完成超過 20 萬服務器的大規模交付,僅中國就有超過 6.6 億 5G 連接 100%
99、基于電信云部署,預計到 2028 年伴隨傳統設備生命周期退網,核心網云化比例達到 100%。同時,運營商、標準組織與設備廠家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已圍繞 IT 硬件構建了電信級級的高可靠性、高性能能力,例如基于云化網絡的八級容災體系、磐石解決方案等,使構建在 COTS基礎上的可靠性滿足電信級 5 個 9 要求,完成了全球首個跨數據中心千萬級用戶容災倒換。同時基于虛擬化技術,構建了 CPU 綁核、SR-IOV、DPDK、大頁內存、Openstack 大規模調度優化等電信級增強,使得虛擬化性能損失降到最低,進而促進電信云大規模部署。電信云的演進也更加開放,軟硬解耦已經規模商用,圍繞 ETSI 規范的
100、互聯互通已經基本成熟穩定,超過 70%運營商認為 NFV 避免了 Vendor lock-in。新的硬件形態,例如異構計算能力(一個云平臺同時支持 X86 和 ARM)也已在中國區現網商用。7.2 公有云在電信場景的部署仍處于未知探索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需要繼續解決過去的一年,基于公有云部署的電信場景仍是鳳毛麟角,電信業務與普通 IT 應用相比有明顯差異:公有云部署架構和網絡拓撲無法滿足電信級高可靠要求,例如公有云 Region 級故障(過去一年公開報道超過 40+),在多 AZ 部署下無法有效阻止故障蔓延,至少需要兩個 Region 才能做到真正的容災。然而目前公有云的部署除了美國外,幾乎沒
101、有國家可以具備多 Region 基礎設施條件。另外一些方案,為減輕故障蔓延風險,采用了“入駐式”部署的模式,然而這種方案其實又成為私有云,公有云的入駐式方案成本比部署在region 高出4050%(新增獨占硬件、新增機房占地等),公有云集約化共享的優勢消失。從運維角度看,服務等級協議(SLA)被視為云廠商對其服務質量的承諾。然而,幾乎所有的公有云廠家并不能像期望的那樣“兜底”,可用性普遍在 99.5%99.99%,與電信級要求,特別43云核心網圖 12 Source:ETSI NFV MWCSH 圓桌現場調研(2023 年 6 月)是核心網高穩高可靠要求更相距甚遠。同時,電信行業特別是核心網領
102、域,經過10年大量的NFV云化實踐,將CT經驗與IT技術結合,這些深入的磨合在公有云需要重新適配和探索。數據主權、數據安全、多廠家對接等等仍未有效解決公有云還沒有證明其相對于現有電信云的明顯優勢,運營商主要還是采用電信云部署模式。7.3 未來走向融合極簡的建網模式 容器如何在電信網絡引入是運營商最關注的話題。通過 ETSI NFV 及 CNCF 的調研,超過75%的企業反饋未來的 應用部署平臺是混合模式,即電信云平臺需要提供虛機、容器、裸金屬服務器等資源。如何在電信網絡中引入容器?是基于現有云擴容還是新建背靠背部署一套新的云?如何既要兼顧 Openstack 面向資源管理的優勢,又疊加 K8S
103、 等面向應用的管理靈活性等成為關鍵話題。我們認為,NFV 當前的架構和存量網絡,是多年以來與運營商組織能力、網絡架構、人員技能經過多年磨合后形成的最佳實踐。我們建議采用平滑的演進方案更符合運營商演進路徑:新建變擴容:基于當前網絡,平滑擴容引入容器層,對外提供容器資源,不需要新建一朵獨立的容器云。實現了不破壞現有組網架構、不丟失已經取得的云化成果(集約化、軟硬解耦等),不推翻當前已經完成的接口對接,引入容器從新建云變為擴容一部分新的計算資源。TCO 最優:在擴容支持新的容器能力后,可以共享計算服務器、共享存儲和網絡設備,不需要調整網絡架構和組網,不需要額外的對接和驗證,不需要基礎設施的重復投資。
104、同時從維護兩朵44云核心網云到維護一朵云,一個入口就可以靈活調度虛機、容器、裸金屬等多種資源,這種簡化運維的方式是運營商需要的帶來了極大的 TCO 節省,這種建網模式對運營商最為有利。目前中國移動、沙特 STC 等運營商正在現網積極部署,成為新的趨勢。7.4 基于意圖驅動實現電信云原生自動化,兌現云化價值由于云化的復雜性,如何高效運維電信網絡,減少人工介入,同時降低復雜度及避免人工錯誤引入,更好的發揮自動化的價值。電信網絡的運維是個全局的、整體的工作,不僅僅某個部件,某個網元單個功能。例如,電信網絡不僅僅需要考慮單個網元的擴容,還需要對應網絡的自動化聯動。部署某個業務功能,不僅僅要關注集群和單
105、網元的部署,要能實現跨網元聯動,以滿足 5G 切片,專線開通等電信業務場景。簡化運維的第一個切入點,就是進一步簡化當前電信云配置的復雜度,減少人為干預:1.配置參數簡化:通過意圖驅動將配置意圖翻譯為網絡操作,自動完成網設和配置,配置參數減少 90%。2.接口標準化:通過北向接口標準化,屏蔽不同廠家實現差異,最大程度的支持跨廠家對接。3.沙箱預驗證:通過配置的 DryRun、仿真驗證,將配置錯誤提前攔截掉,將動網操作給現網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另外一個維度是實現電信云場景真正的全場景自動化,包含基于意圖驗證的健康檢查、自動化測試、基于意圖監控的在線值守。最終的目的是匹配運營商組織和能力要求,通過意
106、圖驅動和智能將“簡單”留在運營商,將“復雜”消化在系統內部。運營商維護人員聚焦業務和網絡運維,產品的運維通過AI代替專家,實現自主決策、自動閉環。45云核心網圖 13 電信網絡運營商實現云原生的選擇7.5 云化規范遵循ETSI標準,支持平滑演進ETSI NFV 提出 10 年,是產業合力共同推動的 10 年,也逐步形成了適合運營商組織能力、網絡架構、人員技能的最佳實踐。ETSI 的參考架構及大量互聯互通驗證、認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也看到層出的云協議棧,帶來的新的技術分裂和新的“煙囪”,從 ONAP、Nephio、Sylva、各種公有云等多種技術棧,帶來新的復雜。未來,伴隨容器演進、
107、新硬件引入、自動化新要求等演進,產業界所有參與者仍然要基于ETSI NFV 標準進行演進,產業合力共同發展,避免新的技術再次形成封閉的“煙囪”,導致運營商陷入新的 Vendor-lock-in。繼續做好南北向互通標準化:伴隨硬件通用化,硬件驅動也應逐步走向標準化、開放化,減少廠家間互相認證、交叉測試,云平臺可以快速集成、對接各種硬件。過去的 MANO 重點聚焦 LCM等核心能力,目前,ETSI 標準在 2023 年 Q2 R6 定義中已經立項 MANO 演進課題,重點研究增強數據化、智能化運維能力。46云核心網8趨勢七以大模型為標志,AI 發展進入快車道。5.5G 核心網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
108、、網絡智能,抓住AI技術變革重大機會窗,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47云核心網8.1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快速發展,5.5G智能核心網實現全面智能化轉型2022 年已成為 AI 大模型的元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迎來爆發期。作為大模型在自然語言 領 域 的 代 表,ChatGPT(全 稱 聊 天 生 成 預 訓 練 轉 換 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在 2022 年 11 月底一經推出,就創造了消費級應用程序用戶增長速度記錄,在短短 5 天內實現了用戶突破百萬大關,2 個月內其月活用戶已經突破 1 億。ChatGPT 能取得如此轟動性的成果,是
109、由于其能逼真模仿人類對話,并對用戶提示做出詳細的回應。2023 年 3 月,GPT-4的發布則進一步展示了大模型超強的潛力,以考試能力為例,在大多數專業和學術考試中,GPT4 表現出了人類水平的表現,鑒于 GPT-4 能力的廣度和深度,微軟認為 GPT-4 可以被合理地視為人工通用智能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系統的早期版本(但仍不完整)?;谏鲜龇治?,我們認為由于大模型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徹底變革 AI 供給模式,大幅度降低供給方適應多種業務場景的復雜度,AI 技術到了一個即將大規模產業化的臨界點。以小模型為代表的 AI 1.0 時代快速演進到以
110、大模型為代表的 AI 2.0 時代。核心網進入 5.5G 時代,云原生和全融合持續演進,云化網絡規模與復雜度快速提升,同時核心網還需要通過業務創新和網絡優化,持續提升用戶業務體驗。如下圖所示,5.5G 核心網結合 AI 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性發展,聚焦運維智能、業務智能、網絡智能,實現全面的智能化轉型,使能新業務體驗,持續推動網絡升級,并通過網絡能力開放,全面激活 NaaS 商業機會。圖 14 5.5G 智能核心網遠程輔助保險定損行業專網電力切片數字人直播保障5.5G Intelligent CoreOpen Gateway網絡注智云化集中控制面超分布轉發面新通話媒體面運維智能 專線/專網開通 切
111、片開通 QoD Location 網絡智能業務智能 媒體渲染 內容交互 智能業務識別 智能策略生成網絡智能 背景分割 手勢識別業務智能 意圖驅動 運維大模型運維智能48云核心網8.2 運維智能:定義大模型驅動的運維智能副駕,結構性優化核心網運維效率、保障網絡高穩和體驗提升業界領先的 ICT 公司,加速將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副駕(Copilot)引入主力產品,大幅提升了產品的使用效率,包括微軟在 Power Platform、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 和 Visual Studio 2022 內置 Copilot,谷歌對標微軟 Copilot,推出 AI 編程 Proje
112、ct IDX。在核心網運維領域,同樣有引入 Copilot 智能副駕的強烈需求,支撐運維人員提升效率。結合運營商運維作業流,華為推出核心網運維智能副駕 ICN Master 方案,并建議分階段逐步構筑運維大模型能力,第一階段,聚焦監控排障和投訴處理的語義理解和 API 查詢能力,減少多系統間調用切換次數。第二階段突破復雜故障根因分析等高階場景。下面我們分別以監控排障、日常變更為例,詳細描述 ICN Master 方案。監控排障運營商對于監控排障,主要關注告警處理時長,工單處理及時率。包含兩個主要場景:告警分析助理、信令分析助理,下面分別予以介紹:-告警分析助理運營商現網告警分析主要痛點是告警量
113、大、處理時間長,處理耗時耗力。為解決該問題,通過引入 ICN Master,提供 3 個關鍵能力:1.通過告警信息,給出告警解釋、告警影響范圍分析、告警處理建議以及之前出現過的類似案例參考;2.根據告警發生的時間段、網元設備等信息,進行告警關聯聚類和統計;3.基于告警處理建議進行指令編排后進行相關信息查詢、調用運維輔助工具,最終給出告警的詳細處置建議。-信令分析助理運營商在現網會部署撥測系統,對現網業務進行撥測,如果出現撥測失敗則自動觸發工單,撥測任務 7X24 小時持續進行,一旦出現異常,需要人工介入分析,處理效率很低。為解決該問題,通過引入 ICN Master,提供 2 個關鍵能力:49
114、云核心網1.針對撥測失敗工單,通過對失敗號碼進行重新撥測,并記錄相關信令,對信令流進行分析,分析輸出業務失敗根因和建議處置方案;2.對于投訴用戶,可以進行模擬撥測,對信令流進行分析,確定投訴用戶業務失敗的根因。日常變更運營商對日常變更主要關注局數據配置成功率,主要痛點包括:腳本自動化生成比例低,場景適應性差,大量場景需人工配合;局數據配置腳本生成后,需人工進行審核,工作效率低;為解決該問題,可以基于自然語言交互,結合具體網元和網絡配置,自動生成局數據腳本,并通過仿真驗證配置的正確性。圖 15 核心網運維大模型如上圖所示,華為核心網運維大模型基于華為盤古通信大模型構建,基礎模型能力強,支持萬億級
115、參數規模,采用稠密稀疏混合 MoE(Mixture of Experts,混合專家網絡)架構,是面向通信領域優化的基礎大模型?;诟哔|量的基礎預訓練 L0 模型,由核心網經驗豐富的開發人員參與生成高質量重訓練語料和 SFT(Supervised Fine Tuning,有監督微調),覆蓋大量設備級正、負向語料和樣本,完成面向核心網領域的 L1 模型訓練;在 L1 模型的基礎上,由核心網資深專家參與生成場景化高質在線微調ICN Master-智能副駕駛交互式入口UI三種形態:語音入口,Side bar,APPICN Master Controller盤古通信大模型(L0)Plugins框架OMC
116、 Plugins容災仿真Plugins測試Plugins意圖動網Plugins故障處理高效運維OMC/MDAF/COSSCC/CDE核心網運維大模型工單處理客戶系統對接領域模型(L1)場景模型(L2)UDMC 統一數據底座50云核心網量重訓練語料和高階微調包括 COT(Chain Of Thought,思維鏈)、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和 Toolformer(訓練大模型使用工具),覆蓋高階、復雜網絡問題分析和處理,最終形成場景化的 L2 模型。在模型上網運行后,為保證模型對不同局點的適應性,還會基
117、于現網數據進行重訓練和微調,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8.3 業務智能:通過AIGC使能5.5G新通話業務持續演進,持續提升用戶業務體驗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意為 AI 生成內容,包括 AI 生成文本、代碼、圖像、視頻、3D、音頻等,又稱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當前業界 AIGC 模型分為語言大模型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和煙囪式的媒體單模態生成式模型(圖像、視頻、3D、音頻各自獨立生成),業界知名的媒體單模態生成式模型包括:圖像生成:Midjourney、Bing Creator、Stable Diffusion、
118、Dall-E2視頻生成:D-ID、RunWay3D:Magic 3D、DreamFusion音頻:JukeBox、MusicLM這些模型生成的內容質量很高,已經在影視制作、游戲制作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從 Facebook、華為公司 2012 媒體院等研究機構的分析,媒體生成模型會逐步從現有煙囪式的單模態模型逐步演進為多模態的統一媒體生成式大模型,可以基于一個模型,實現圖像、視頻、3D、音樂等媒體內容的統一生成,多模態輸入、多模態輸出。與此同時,隨著 5G 網絡覆蓋持續提升,網絡質量不斷得到優化,以中國運營商為例,5G 小區邊緣上行普遍按照 2Mbps 進行規劃,可以流暢的支持 720p 視
119、頻呼叫,由此 VoNR 視頻呼叫滿足了成為基礎業務的條件。將 AIGC 和 VoNR 視頻呼叫深度結合,使能 5.5G 新通話業務,已逐漸成為業界對 5.5G 智能化核心網的共識。我們認為 5.5G 新通話主要分為 3 個階段:51云核心網階段 1:趣味通話圖 16 趣味通話圖 17 VoLTE 基礎網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通過網絡側提供的 AI 能力進行內容的增強,主要的應用場景包括:視頻呼叫背景替換、頭像替換、表情語和手勢識別等。這個階段對 AIGC 媒體大模型沒有需求。支撐階段 1 的網絡架構如下,可以看到主要是在 VoLTE 的基礎網上疊加了新通話的能力,包括控制面的新通
120、話平臺網元(NCP:New Calling Platform)和媒體面的統一媒體網元(UMF:Unified Media Function):新通話疊加網VoLTE基礎網NCPUMFATS+CSC+SBC+音視頻驅動業務控制52云核心網新通話疊加網VoLTE基礎網NCPUMFATS+CSC+SBC+MCF音視頻生成音視頻驅動語義理解與交互業務控制AIGC驅動網階段 2:數字人通信圖 18 數字人通信圖 19 支撐階段 2 的網絡架構這個階段,會引入數字人形象,比如用戶自定義的卡通形象,這些數字人形象屬于 2D 形象,使用 AIGC 媒體大模型可以生成個性化數字形象和個性化的媒體內容。在這個階段
121、,主要的業務場景包括:人和語音驅動的數字人交流;語音驅動的數字人之間的交流。支撐階段 2 的網絡架構如下,可以看到主要是在新通話疊加網的基礎上疊加媒體控制功能(MCF: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進一步增強了 AIGC 和業務開放的能力:53云核心網圖 20 多模態交互階段 3:多模態交互這個階段,會引入數字助理,支持對多種模態輸入信息的語義理解和轉換,2D 數字人也會升級為真實度更高的 3D 數字人。AIGC 媒體大模型,會被用于更多場景化的文本、語音、視頻生成,實現交流內容更為個性化,體驗進一步得到升級。階段 3 的網絡架構,會在階段 2 的架構
122、上持續演進增強。5.5G新通話的大發展,必將為6G沉浸式通信打下堅實的基礎,而6G沉浸式通信將為“元宇宙”提供基礎的通信能力。華為公司作為 5.5G 新通話的主要廠商,聯合運營商,持續推動 5.5G 新通話產業的發展,從2020 年北京通信展,在業界首次展示新通話技術原型引起巨大反響,到 2023 年中國四大運營商均高調展示了新通話的商用計劃,尤其中國移動在北京通信展新通話產業論壇上,向全球正式宣布5000 萬建網及商用計劃。5.5G 新通話發展進入快車道。AI多模態轉換文字音頻視頻圖片數字形象3D模型文字音頻視頻圖片數字形象3D模型屏幕音響XR眼動.鍵盤攝像頭XR.麥克風公共數字人(客服/公
123、共服務)靈動機器人人人個體數字人個體數字人54云核心網8.4 網絡智能:網絡數字孿生+網絡大模型,構建實時閉環的網絡自治系統NWDAF(Network Data Analytics Function,網絡數據分析功能)是 3GPP 定義的 5G 核心網的重要功能,可向網絡提供網絡數據分析服務。NWDAF 作為 5G 核心網架構的組成,最早在3GPP R15 引入,將網絡數據匯聚和 AI 分析功能標準化,具有實時性高、支持閉環控制等特性,NWDAF 的提出開創了標準化網絡 AI 系統的先河,為 AI 賦能 5G 網絡數據分析提供了基礎,具有重大意義。3GPP R15 定義的 NWDAF 功能很有
124、限,僅能夠提供網絡切片的分析信息,在隨后的 R16和 R17,NWDAF 的網絡分析架構和網絡分析能力得到了加強。尤其是在 R17,將 NWDAF 的架構做了重大調整,功能被擴展為 5 個邏輯功能,初步形成一個網絡智能面的基礎,這 5 大功能定義如下:MTLF:NWDAF containing Model Training Logical Function,NWDAF 提供模型訓練功能AnLF:NWDAF containing Analytics Logical Function,NWDAF 提供數據分析功能,從MTLF 獲取模型DCCF:Data Collection Coordinatio
125、n Function,在 NWDAF 和其他 NF 之間收集和開放數據,具備數據匯聚作用ADRF:Analytics Data Repository Function,數據存儲功能,可以存儲收集的原始數據和分析結果MFAF:Messaging Framework Adaptor Function,消息總線,主要用于 NWDAF 相關功能的消息傳遞,包括數據收集、存取、分析數據的存取等消息3GPP R18,NWDAF 在架構上沒有進一步的擴展,主要是新增了對一些場景的支持,包括:提高模型和分析結果精準度;輔助應用檢測;輔助 URSP 決策;增強 QoS 預測等。在 3GPP R19,重點考慮的仍
126、然是一些新的場景,包括信令風暴、節能、推薦、在線學習、強化學習、縱向聯邦以及和和 RAN 的協同。我們認為NWDAF的整體架構需要進一步演進,從而真正構建5.5G核心網完整的智能面功能,在完整解決目前 3GPP 協議框架定義的場景外,可以支持更多的復雜場景,比如:55云核心網1.高精網絡地圖,使能流量、體驗實時可視如前面章節所述,面向 5.5G 演進的核心網網絡規模持續擴大,業務持續豐富,對網絡的可視、可管、可控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基于智能面架構,我們首先就要實現高精網絡地圖,使能流量、體驗的實時可視。圖 21 高精度網絡孿生地圖Restricted DistributionE2E仿真平臺交互
127、框架感知框架仿真框架分析框架集成框架網絡大模型業務模型:流量、用戶、屬性、協議網絡模型:鏈路拓撲、負載、可用性網元模型:轉發行為、信令配置可視網絡孿生地圖 全網地圖全息地圖預測優化價值業務場景業務感知體驗度量網絡提效用戶GIS、應用互聯、信令交互、拓撲流量趨勢、資源消耗、軌跡變化最優策略:性能、負載、能耗AI內生網絡天氣預報全網狀態預警業務智能選路多維度智能選路QoE體驗地圖用戶體驗追蹤用戶精準營銷套餐/廣告推薦能力開放數據及服務開放如上圖所示,基于 AI 內生、網絡大模型、E2E 仿真平臺構建高精度網絡孿生地圖,支持多個價值業務場景。下面對關鍵的技術和應用場景進行描述:網絡孿生地圖:獲取網絡
128、和業務實時數據,將數據進行結構化轉換,實現全息地圖呈現。通過運籌學、網絡演算等算法,對復雜組網下的資源進行最優分配,對網絡符合、業務體驗進行精準預測??缬蛉珮I務網絡模型:對 ToC/ToB 各種復雜流量進行自適應建模,對網絡功能進行建模,對網絡拓撲和負載進行建模,對端網云協同進行跨域建模,構建業務場景的完整白盒模式庫,形成E2E 網絡仿真的基礎能力。56云核心網E2E 網絡仿真平臺:構建核心網、無線、IP 承載網的跨域全系統仿真平臺,對關鍵業務進行E2E 定量仿真,支撐問題分析、體驗優化等業務場景,滿足離線、在線靈活的部署需求。2.空口協同的體驗智能閉環保障現場數據采集業務特征解析5G2B醫院
129、專網RAN配置數據空口測量數據訪問基站MML空口話統接口導入仿真平臺前端優化仿真評估診斷仿真結果判斷是否滿足KQI需求優化參數優化目標仿真任務評估結果尋找業務SLA敏感參數多目標參數尋優仿真結果 業務SLA滿足度 關鍵可優化參數 優化參數值建議 業務特征描述 參數配置 環境信息 組網拓撲業務報文現網客戶端業務抓包/網絡配置數據業務特征描述文件5G應用層/傳輸層配置RAN配置環境測量數據組網拓撲圖 22 空口協同的體驗智能閉環保障如上圖所示,在行業專網遷移到 5G 網絡后,可以基于智能面提供如下關鍵的能力:業務遷移至5G網絡后,可能存在SLA劣化的問題,可以基于智能面對現場數據進行回放、仿真、分
130、析定位,找出導致業務 SLA 劣化根因;基于客戶不同的 SLA 要求(如性能最優、資源消耗最優等),尋找最優的參數組合,這些參數除了核心網的參數,還可以擴展支持應用層的配置、無線空口的配置;3.網絡效率提升5.5G核心網,用戶面不斷下沉,在用戶面超分布、異構的大趨勢下,如何進行高效、智能的選路,成為一個關鍵的需求。57云核心網圖 23 NWDAF/智能面如上圖所示,5.5G 核心網承載了 toC、toB、toH 豐富、靈活的業務,包括移動 VPN、多園區廣域互聯、家庭多域互聯、內容/算力網絡,需要通過智能面和新引入的業務路由功能網元(SRF:Service Routing Function)協
131、同,實現面向業務的網絡和算力綜合調度,使能客戶業務極致體驗。其中智能面主要提供網絡實時感知、分析和決策功能,SRF 在智能面的協同下,基于多維度完成智能選路,這些維度包括終端和業務類型、用戶和業務接入點位置、應用和路徑狀態、業務卸載能力和算力卸載能力等,在滿足用戶業務需求的同時達成網絡效率的最大化。30基礎接入分流平面SMFSRFAMF公有云/邊緣云基礎接入分流平面toB政企toB政企PCFtoB金融toH家庭NWDAF/智能面智能面58云核心網智能時代已來,AI 技術將改變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改變行業的生產、管理和交易,進而改變整個社會,而隨著網絡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網絡與 AI 的結合,
132、聯接將無處不達、智能將無處不在。本白皮書重點介紹了面向智能世界演進的核心網網絡架構、業務需求及技術趨勢,為 5G 網絡的下一階段發展提供指導。通過網絡能力增強,基于全云化、全聯接、超分布的核心網將持續優化網絡基礎服務,通過業務智能、網絡智能和運維智能,核心網將進一步使能新商業。在我們對 5.5G 展望的同時,6G 技術的研究已經開啟,智能化將成為網絡演進和業務使能的重要引擎,驅動技術與商業的有機結合,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構建產業共贏。本白皮書的發布,希望為面向智能世界的核心網發展提供可參考的場景需求和技術方向,促進產業形成共識,共同推動移動網絡發展進入新階段。9總結和展望Aabbreviati
133、onFull SpellingXSOCross-layer Service Orchestration5GC5G Core Network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 accountingAFApplication Function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CHFCharging FunctionLMFLocation Management Function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FNetwork FunctionNWDAFNetwork Data Analyt
134、ics FunctionRANRadio Access NetworkSFSensing FunctionTMFTag Management Function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UPFUser Plane FunctionVoLTEVoice over LTEVoNRVoice over New RadioCSCircuit SwitchedVo5GVoice over 5GKQIKey Quality IndicatorEPS FBEPS FallbackViLTEVideo over LTENaaS
135、Network as a Service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XRExtended Reality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DCData ChannelAIGCAI Generated Content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MoQMedia over QUIC縮略語版權所有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2023。保留一切權利。非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書面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摘抄、復制本手冊內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播。商標聲明免責聲明 HUAWEI 華為 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商標或者注冊商標。在本手冊中以及本手冊描述的產品中,出現的其他商標、產品名稱、服務名稱以及公司名稱,由其各自的所有人擁有。本文檔可能含有預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關未來的財務、運營、產品系列、新技術等信息。由于實踐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可能導致實際結果與預測信息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本文檔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要約或承諾。華為可能不經通知修改上述信息,恕不另行通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郵編:518129電話:+86 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