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2023供應鏈氣候行動CATI指數年度評價報告(3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IPE:2023供應鏈氣候行動CATI指數年度評價報告(30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3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2CONTENTS01/引言02/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介紹033.1 2023 年供應鏈 CATI 指數 Top 503.2 2023 年行業 CATI 得分對比3.3 2023 年區域 CATI 得分對比3.4 2022-2023 年 CATI 評價得分對比/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結果04發現一:超七成企業開展碳數據測算,碳數據披露整體提升但披露顆粒度尚不足發現二:領先企業以產品碳足跡測算披露引導減排,PCF 相關機制國際互認亟待推進發現三:超半數企業發布減排
2、/中和目標且多覆蓋范圍 3,亟待賦能供應商共同落實 供應鏈氣候目標發現四:龍頭企業推動供應鏈減排向上游延伸,進展緩慢與一批企業高調承諾差距顯著/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發現055.1 范圍 1、2、3 測算與披露5.2 產品碳足跡測算與披露5.3 碳目標設定與進展追蹤5.4 產品碳足跡測算、披露與應用5.5 與物流供應商合作開展減排行動5.6 利益方合作推動供應鏈碳管理向上游延伸/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良好實踐及解決方案06/展望與建議07/附錄附錄 I 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附錄 II 報告中的術語與定義附錄 III 范圍 3,類別 1外購商品和服
3、務排放量化方法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1引言近年來,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不斷加劇,高溫、熱浪、洪澇、山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23 年,連續 3 年出現的拉尼娜現象結束,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溫升高,7 月達到“厄爾尼諾”狀態,助推當月出現自歷史記錄以來的全球最高氣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2:氣候變化減緩提出,全球最遲需要在 2025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并在 2030 年前減排約 43%,2050 年初期實現凈零排放,才可能在本世紀末將溫升控制在 1.5左右1。為應對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大幅
4、增加的復雜形勢,中國于 2020 年提出“雙碳”目標并逐步確立“1+N”政策體系。2023 年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2,再次強調“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在 國 際 上,歐 盟 陸 續 出 臺 企 業 可 持 續 發 展 報 告 指 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等多項政策。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
5、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2023 年 6 月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3也明確提出,企業應披露范圍 1、2、3 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為減少價值鏈排放制定的行動方案和目標、供應鏈潛在氣候風險及應對措施等信息,以提升供應鏈氣候信息的透明度;同時也為企業全思考和制定去碳戰略等提供了系統的法學和思考框架。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已有近 150 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做出碳中和承諾。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主要經濟體持續將關注重點轉向保障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鏈安全,全球二氧化
6、碳排放量繼 2021 年出現大幅反彈后,2022 年再次創下新高4。為引導和激勵中外企業落實氣候目標,特別是針對供應鏈溫室氣體減排的承諾,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于 2018 年啟動氣候行動項目。2023 年,IPE 連續第六年升級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方法學,并將評價范圍擴展至 22 個行業的 742 家企業。在本期評價中,我們看到中外企業正在提速氣候行動,公開披露氣候方針、組織層級碳排放數據、全價值鏈氣候目標的企業數量顯著增加,同時更多企業披露了自身運營及供應鏈減排項目,引導供應商自主開展碳管理。近百家中外領先企業利用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創新解決方案,提高供應鏈碳管理效率,推動
7、供應商綠色低碳轉型。阿迪達斯、彪馬、思科、戴爾、富士康、蘋果、耐克、Inditex、Levi Strauss&Co.、馬莎百貨進入 CATI 指數 TOP10;富士康、立訊精密、聯想集團、鵬鼎控股、隆基綠能、安踏體育領跑大中華區企業。整體表現IPCC.Climate Change 2022:Mitigation on Climate ChangeR/OL.2023:2023-10-09.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3/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II_SummaryForPolicymak-ers.pdf.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
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 EB/OL.2023-07-11:2023-10-09.https:/ 648 家企業作出氣候承諾,400 余家企業開始識別氣候風險,將低碳議題納入商業決策和董事會監督職責。治理機制Ralph Lauren、家樂福、聯合利華、The Very Group 等 518 家企業已核算并披露其范圍 1&2 的碳排放數據,最近一年排放量總計約 6.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阿迪達斯、達能、亞瑟士、恒隆地產等 328 家企業測算并披露范圍 3的碳排放數據。彪馬、戴爾、蘋果、聯想集團、極星、隆基綠能等 50 家
9、企業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數據。測算披露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1.2.ISSB.IFRS S2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S/OL.2023:2023-10-09.https:/www.ifrs.org/projects/completed-projects/2023/climate-related-disclosures/IEA.CO2 Emissions in 2022R/OL.2023:2023-10-09.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3.4.01評價亮點2023 供應鏈 C
10、ATI 指數0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3丹麥綾致、松下、豐田汽車、露露樂蒙等 189 家企業在設定減排目標的基礎上,持續追蹤并披露范圍 1&2 目標完成進展。Primark、Tesco、惠普、佳能、樂高等 119 家企業披露范圍 3 目標完成進展。思科、蘋果、雀巢、H&M等30家企業披露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進展。碳目標績效戴爾、富士康、New Balance、太吉、舍弗勒等超過六成的企業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能效、減少逸散等方式開展針對自身運營的減排;隆基綠能、花王、達能等企業開啟“零碳工廠”建設。蘋果、耐克、微軟、鵬鼎控股等 161 家企業開始推動供應商開展節能減排行動。戴
11、爾、思科、Inditex、Levi Strauss&Co.、立訊精密等企業推動供應商自主開展針對自身供應鏈的碳管理,推動自己的供應商開展碳核算工作。阿迪達斯、彪馬、戴爾、馬莎百貨、Inditex 等 33 家企業推動 2225家供應商在本評價期發布了年度碳排放數據,最近一年范圍 1&2 排放總計達 5618.8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承諾減排量總計 272.0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行動盡管如此,本期評價的 742 家參評企業中,多數得分仍嚴重偏低,其中不乏供應鏈能耗偏高、范圍 3 排放占比大的企業;153 家明確做出范圍 3 碳中和承諾的企業,尚未有效開展供應鏈減排行動。能夠實質推動供應商測
12、算并公開披露排放數據、設定減排目標并追蹤溫室氣體減排進度的企業僅占 5%。更有品牌企業在宣傳達成碳中和產品的同時,在推動供應鏈碳披露上出現倒退。為協助各方務實推進氣候行動,遏制“氣候漂綠”,IPE 于 2022 年發布全球企業責任地圖,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記錄和呈現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公開做出的承諾、企業落實承諾的進展、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以及實際采取的行動,特別是推進供應鏈減排方面的行動。截至 2023 年 9 月底,IPE 通過全球企業責任地圖追蹤的 1504 家企業公開披露的最近一年范圍 1 和范圍 2(基于市場優先,可能涉及能源行業和其他工業行業重復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超過 51.61
1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 2022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9.78%5;公開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總計超過 5.49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應對全球嚴峻的氣候形勢,我們連續第六年開展的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希望能夠有效識別瓶頸和不足,同時發現進展,推廣企業最佳實踐,增進各方互信,促進國際合作。我們期待更多企業開啟零碳供應鏈建設,賦能供應鏈低碳轉型,助力中國達成“雙碳”目標,推進全球零碳沖刺,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綠色低碳產品。推動企業碳信息的公開披露企業應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測算和披露,設定基于氣候科學的碳標,推動身、關聯企業、供應商到產品層級的氣候信息公開,將全價值鏈減排及中和進展置于社會監
14、督之下,推動供應鏈更實質性的低碳轉型,杜絕氣候漂綠,切實激發多合真正落實減排動。完善碳數據核算及披露標準各應在現企業碳數據及產品碳足跡標準的基礎上,完善核算邊界、生命周期劃分式、核心數據統計口徑等要求,提升數據可比性;同時建立統一的產品披露標準,大推動產品碳足跡披露,促進數據應用,形成具備代表性的 LCA 因子以提升產品碳足跡核算效率。邁向零碳供應鏈具有供應鏈影響和氣候雄心的頭企業、業組織和重要機構應帶動供應鏈核心企業加零碳沖刺,同時推動更多中企業加全球氣候進程。社會各界應給予關注和持,攜推進供應鏈脫碳進程,助全球供應鏈所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低碳轉型,加速全球零碳沖刺,共同守護地球家
15、園。為此,我們倡議多方合力:IEA.CO2 Emissions in 2022R/OL.2023:2023-10-09.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https:/ 5.英特爾、C&A、迪卡儂、巴斯夫等 330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范圍 1&2減排目標,Gap、Lindex、華為、王子控股等 224 家披露范圍 3 減排目標。Lindex、安踏體育、雀巢、亞馬遜等 233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自身運營(范圍 1&2)的碳中和目標;馬莎百貨、優衣庫、沃爾瑪、三星等153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全價值鏈(范圍 1、2、3)碳中和目標。碳目標設定
1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5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維度示意圖“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后巴黎協定”時代提出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致力于實現“1.5溫控目標”?;诖吮尘?,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IPE 將 2018 年開發的供應鏈氣候行動 SCTI 指數全面升級為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從治理機制、測算披露、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和減排行動五個維度對中外企業的氣候行動開
17、展量化評價。2023 年,IPE 再次對 CATI 指數進行升級,增加“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的指標,旨在引導企業關注從原材料開采、生產、分銷、儲存、使用到廢棄或回收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在識別生命周期排放熱點的基礎上,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構建可信的監測、報告和核查(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MRV),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升級后的 CATI 指數 3.0 版全面對標全球主流的氣候治理體系和標準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負責任消費和生產以及氣候行動等相關目標)、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
18、ets Initiative,SBTi)、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The GHG Protocol Corporate: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針對 24 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和 ISO 14025 三型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labels and declarations Type III environmental declarations
19、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和英國標準協會 PAS 2060 碳中和認證(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在信息披露方面,CATI 指數 3.0 版對標 GRI 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發布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編制的
20、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CDP 氣候變化問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 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21 年修訂)、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發布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和氣候信息披露指引。作為基于數據的獨立評價體系,我們希望 CATI 指數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參評企業氣候行動的進展及在雙碳行動中所處的態勢。我們同時希望 CATI 指數可以為企業提供一份開啟氣候行動的路線圖,引導其在制定氣候治理機制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從開展溫室氣體核算、創建溫室氣體清單開始,識別熱點排放源,設定量化的減排目標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減排方案,將
21、減排目標分解至主要生產環節及價值鏈,依據所在行業的減排路徑開展規?;瘻p排,追蹤并披露目標完成進展,同時帶動和賦能上下游合作伙伴探索從原材料開采、生產、分銷、儲存、使用到廢棄或回收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開啟氣候行動。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介紹圖 2-1 0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8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7 3.1 CATI TOP50(2023 年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詳見附錄 I)06771663.52654.63548.44545.20776.81763.42753.63747.647450876.41860.42852.83847.447450976
22、1958.32951.839474944.81075.62057.83051.64046.64944.8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結果030181.21169.42157.631514146.30279.812672257.43250.84245.80379.61366.42356.23350.44345.60379.61465.824563448.64345.60577.51565.22554.83548.44545.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09本期評價中,紡織與皮革、IT/ICT、零售、光伏設備、汽車零部件、日化等行業在氣候行動
23、上相對領先;自行車/助力車、白酒、家裝、房地產建筑等行業綜合表現相對落后。房地產建筑、光伏設備、家電、紙業、食品飲料行業各企業之間的分數差距較小,少量頭部企業遙遙領先于行業平均?;?、零售、醫藥、IT/ICT、汽車零部件行業各企業之間的分數差異較大,兩極分化較為嚴重。2023 CATI 行業得分對比圖 3-1圖例最高分平均分標準差CATI 得分歐洲、美洲和亞太地區(除大中華區)的企業較早開展氣候行動,氣候治理水平趨近。大中華區企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富士康、立訊精密、聯想集團、鵬鼎控股、隆基綠能、安踏體育、中興通訊、吉利汽車、華為等正在加速追趕,開始建立較為完整的碳管理體系,包括開展碳核算、設定減
24、排目標并追蹤績效,開展針對自身運營范圍內排放源的減排措施,同時賦能供應商企業低碳轉型。2023 CATI 區域得分對比圖 3-2圖例2023 最高分2023 平均分2023 年行業 CATI 得分對比3.22023 年區域 CATI 得分對比3.3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187.3%的參評企業在本評價期內公開披露氣候承諾,治理機制的平均分得分率達 51.5%,比2022 年提升 39%;超過半數的參評企業已在企業方針中納入氣候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和機遇,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與機制;更多參評企業開展組織層面的碳核算,摸清自身排放家底,識別排放熱點
25、,測算披露的平均分得分率同比增長近 21%,從 2022 年的 25.3%提升至 30.7%7;44.5%的參評企業設定范圍 1&2 減排目標,31.4%設定范圍 1&2 碳中和目標,30.2%設定范圍 3 減排目標,20.6%設定范圍 3 碳中和目標。目標設定維度整體的平均分得分率相較于2022 年小幅提升,從 2022 年的近 18%提升至 22%;參評企業中追蹤目標完成績效的企業仍為少數,碳目標績效仍是五個評價維度中的弱項,平均分得分率僅為 10.6%,與 2022 年基本持平,亟待加強;82.9%的參評企業開啟節能減排項目,其中約 1/4 的企業已將減排行動延伸到價值鏈。針對自身運營的
26、碳排放,參評企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非化石能源替代、能效提升、工藝升級、逸散排放源管控及碳清除(包括但不限于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等)。針對價值鏈的碳排放,參評企業著重引導核心供應商開展碳及能源數據管理、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及綠證采購、提升生產過程的能效。參評企業大多尚未披露自身運營或價值鏈減排項目的減排績效;與供應商的合作減排項目仍以試點為主,尚未擴展項目規模。雖然減排行動的平均分得分率同比增長近 25%,但平均分得分率仍僅有 7.3%,企業氣候行動的規模和廣度仍待擴展,并需要與供應商合作將氣候治理向更上游供應鏈延伸,加速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減排進程。參評企業
27、 CATI 得分年度對比圖 3-3圖例2023 年評價2022 年評價CATI 2022-2023 年行業平均分對比圖 3-5圖例2023CATI 分數行業平均分2022通過對 2022 和 2023 年 CATI 評價的五個維度的得分情況:注:平均分得分率=742 家參評企業的平均得分/總分 6.注:因“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指標為 CATI 3.0 中新增指標,分數權重為 4%,在對比兩年測算披露得分率時未納入該指標。7.本期評價期間,參評企業在全球氣候形勢的驅動下,逐步擴展企業氣候治理的廣度和深度,CATI 平均分從 2022 年的 14.68 分提升至 17.53 分,最高分(81.2
28、 分)相較于去年(78 分)也有小幅提升(圖 3-3)。另一方面,本期評價結果的標準差相較 2022 年評價期小幅減少,顯示企業之間的得分差距正在減小,相對落后的企業正在對標領先企業,從制定企業氣候方針開始,加速追趕。對比五個一級指標 2022 年和本次評價期的平均分得分率6顯示,除碳目標績效外,其他四個一級指標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治理機制和測算披露的上升幅度最高,減排行動僅有微小提升(圖 3-4)。2022-2023 年 CATI 評價得分對比3.4CATI 2022-2023 年評價各維度平均分得分率對比圖 3-4圖例2023 年評價2022 年評價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420
29、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3CATI 2022-2023 年評價各維度平均分對比圖 3-6圖例評價行業2022 治理機制2022 測算披露2022 目標設定2022 目標績效2022 減排行動2023 治理機制2023 測算披露2023 目標設定2023 目標績效2023 減排行動皮革、紙業、零售、玩具等 19 個行業 CATI 總分的平均分得分率相對 2022 年呈上升趨勢,同比平均增加 26%;在測算披露維度,零售、化工、皮革行業在本期評價的得分率8位居前三;對比 2022 年,白酒、紙業、光伏設備等 11 個行業中通過測算披露摸清排放家底的企業數量增加,平均分得分率同比增長 19.5
30、%;在目標設定和目標進展追蹤維度,零售、皮革、紡織、化工行業領先于其他行業;啤酒、食品飲料、汽車、光伏設備等 17 個行業在目標設定維度的平均得分率相對 2022 年同步增加 34.4%;餐飲、紡織、紙業11 個行業的更多企業追蹤并披露所設定目標的完成進展,同比平均增加 24.5%;在減排行動維度,IT/ICT、皮革、紡織、零售等行業在自身運營和引導供應商開展行動并自主開展碳核算方面領跑,仍在持續進步,得分較上一年有所提升。紙業、光伏設備、乳制品、日化等 19 個行業平均分得分率同比增長 24.5%,行業企業正在逐步落實減排行動。分行業對比兩年 CATI 評價各維度的平均分顯示,本期評價的 2
31、2 個行業中: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發現注:平均分得分率=742 家參評企業的平均得分/總分8.04范圍 1&2 核算披露情況測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是開展氣候行動的基礎。本期評價期間,約 70%的參評企業測算并通過官網、年度報告、新聞稿、蔚藍地圖網站等公開渠道披露范圍 1&2(自身運營)的溫室氣體排放,相較于 2022 年評價期同比增長近 13%。參評企業最近一年范圍 1&2 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 6.21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9。其中近 35%企業的排放量在 10 萬-100 萬之間,13 家企業排放量超過 100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4-1),主要來自 IT/ICT、化工、
32、食品飲料和紙業行業。各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 1&2)詳見圖 4-2。超七成企業開展碳數據測算,碳數據披露整體提升但披露顆粒度尚不足發現一注: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可能涉及重復計算。9.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5參評企業披露的范圍 1&2 碳排放量分布圖 4-1各行業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量(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4-2在披露范圍 1&2 排放量的基礎上,14%的參評企業還披露了下屬工廠、子公司、物流中心、數據中心等關聯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企業依據排放源統計和披露碳排放,可以針對不同地域的能源資源稟賦、各工廠業務及工藝的差異,發掘關聯企業的
33、減排潛力,形成有針對性的減排行動。企業也可以從低碳轉型領先的關聯企業中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示范,促進集團整體減排承諾的達成。WRI&WBCSD.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S/OL.2011:2023-10-09.https:/ghgprotocol.org/sites/default/files/stand-ards/Corporate-Value-Chain-Accounting-Reporing-Standard_041613_2.pdf.10.范圍 3
34、 及供應鏈核算披露情況隨著全球化和產業分工不斷深入,大部分企業都涉及產品和服務的采購,這意味著來自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企業排放總量中普遍占據較大比重。企業為實現全價值鏈的凈零排放,除了需要降低自身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還需要識別和核算范圍 3 的排放熱點,與價值鏈上的利益方,特別是供應商合作開展減排。本期評價中,44.2%的參評企業披露了范圍 3 的排放數據,較 2022 年評價期增長 6.8%,較 2021 年評價期增長超過一倍。但在披露范圍 3 排放量的企業中,超過 60%企業尚未披露范圍 3 核算方法學、第三方驗證信息以及各類別溫室氣體的排放數據,53%的企業高度依賴 LCA 數據庫因子
35、完成范圍3 的排放測算,尚未開始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根據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價值鏈(范圍三)核算與報告標準(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以下簡稱“GHG Protocol”)10,企業在核算范圍 3 排放量時,應先完成范圍 3 的系統性篩查(screening),確定價值鏈活動中的排放熱點,再分別計算出 15 個類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盡管企業可以自主決定所披露的范圍 3 類別,但我們建議企業將“與業務和經營目標相關的活動”以及“有可靠信息的活動”作為重點,確保所披露
36、的范圍 3 數據能夠反映企業實際排放,并包含熱點排放源。GHG Protocol 提 供 了 四 種 外 購 商 品 和 服 務 的 核 算 方 法,包 括:Supplier-specific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產品排放因子計算)、Hybrid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結合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排放因子計算)、Average-data Method(采用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排放因子計算)、Spend-based Method(采用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排放因子計算)(方法學詳見附錄 III)??紤]到數據精確度和核算實操性,我們建議企業盡可能收集核心供應商
37、的實測數據,采用實測數據與 LCA 排放因子相結合的方式,核算外購商品與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此,企業需要推動供應商核算并公開披露碳排放數據,提升范圍3排放數據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并將核算與披露工作向供應鏈上游延伸。此外,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能源結構和工業生產模式上的差異,我們建議企業引導供應商使用可信的、最小區域邊界的排放因子,以減少核算誤差。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8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72023 年,IPE 首次在 CATI 指數中增加“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的指標,旨在引導企業關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助力消費者做出綠色選擇。本期評價中,聯想集團、戴爾
38、、蘋果、阿迪達斯、彪馬、微軟、立訊精密、隆基綠能、Levi Strauss&Co.等來自 IT/ICT、紡織與皮革、光伏設備等 14 個行業的 50 家企業測算并披露其主要產品的碳足跡數據。在組織邊界內,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產品(包括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包括產品原材料的獲取、設計、生產、運輸、交付、使用和壽命終止的末端處理階段,貫穿企業的全價值鏈。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nalysis,LCA)是一種國際公認的環境管理工具和環境足跡分析方法?;谏芷谠u價方法,量化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PCF)可以協助企業梳理其單一產品生命周
39、期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量,從產品原材料開采到末端報廢處理或循環再生的碳排放,定位高碳排放的過程、工藝和材料。同時 PCF 結果有助于企業理解其產品全生命周期階段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對標行業平均和領先水平落實更有針對性的減排措施。領先企業以產品碳足跡測算披露引導減排,PCF相關機制國際互認亟待推進發現二大多數企業公開了第三方機構簽發的 ISO 14047 證書,雖然證書格式不盡相同,但大多涵蓋了產品的基本信息、產品碳足跡數據和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足跡、核算方法學、系統邊界、數據驗證信息;少 數 企 業 公 開 披 露 了 完 整 的 LCA 研 究 報 告 或 環 境 產 品 聲 明(Envi
40、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EPD),涵蓋生產工藝流程、原始數據收集方法、數據代表性說明、PCF 的不確定性分析、同類產品比較等詳盡的信息,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產品碳足跡描述;部分企業僅公開了產品碳足跡一個數據。盡管領先企業已經開展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和披露工作,但本期評價中已披露 PCF 的 50 家企業信息披露程度參差不齊:為協助各檢索企業公開披露的產品碳足跡數據,IPE 于 2023 年開發并上線產品碳足跡披露與索引平臺(PCFD)。本評價期內,PCFD 平臺總計收錄了 37 家參評企業的 1983 條參評企業的 PCF 數據。其中,1/5 數據時間為 2022
41、年,超過 90%的產品碳足跡研究的系統邊界為全生命周期階段(從搖籃到墳墓),并披露了核算法學、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排放等信息。此外,本期評價中還有部分企業雖然在報告中提及開展產品碳足跡的測算工作,但并未披露具體數據。部分企業提出產品碳足跡數據涉及產品屬性、特殊工藝、客戶指定原材料等涉密信息,因此僅會向客戶和利益相關方定向報送,暫時不會選擇公開產品碳足跡數據。隨著中外監管機構陸續出臺產品層級碳排放核算相關的政策法規,各方對 PCF數據質量和透明度的要求逐漸提高。但企業在核算和報告碳足跡時仍面臨核算和核驗標準(包括核算邊界、排放源篩選、原始數據質量要求等)不統一、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等問題,導致同類產
42、品的 PCF 數據缺乏可比性。此外,一些企業還表示,其生產所在地的產品排放因子不被海外客戶或進口國監管機構認可。這些問題提示各方亟待增進交流溝通,提升 PCF 相關機制的國際互認和有效銜接。在信息披露方面,雖然當前國際主流的產品碳足跡核算、環境產品聲明、產品環境足跡、生命周期評價等相關標準,均提及數據報告和利益方交流,部分還提出建議性披露框架,但并未明確提出“公開披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氣候治理相關的主流標準或指引也未涵蓋產品碳足跡披露相關的指標,除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Regulation on 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外也沒有強制產品碳足跡公開披露的法律
43、法規。這導致部分企業不披露,或僅披露產品碳足跡一個數據。采購方、投資者和消費者在無法全面了解生產工藝及原材料等詳盡信息的情況下,很難全面客觀的判斷產品是否“低碳”、“環?!?。這提示各方亟待推動建立統一的產品碳足跡披露標準,通過充分的信息公開,提升產品碳足跡的可信度和可對比性。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192023 年 10 月 1 日起生效的 CBAM 明確提出向歐盟出口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氣的企業需要報告產品碳排放信息11,2026 年 1 月 1 日起,出口企業還需要根據產品隱含碳支付碳關稅,稅賦價格將與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掛鉤。產品碳足跡
44、和 CBAM 產品隱含碳核算方法對比詳見下表 4-1。除 CBAM 外,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12要求自 2024 年 7 月起,在歐盟市場的電池經營商,包括出口到歐盟的電池企業,必須提供碳足跡聲明和標簽并公開披露。電池出口企業要搜集和計算從上游礦產、材料到電池生產、回收以及再利用各個環節的碳排放數據,并通過“電池護照”(Battery Passport)記錄電池全生命周期數據,增加電池價值鏈透明度與數據可信度。法 國 能 源 監 管 委 員 會(Commission De Rgulation Fe Lnergie,CRE)要求出口法國市場的 100kW 以上的光伏發電項目需提交“簡化產品碳足跡
45、報告(Evaluation Carbone Simplifie,ECS)13”,光伏組件碳足跡需低于 550kgCO2e/kWp,并根據該基準以下的產品碳足跡高低,為競標產品的“碳影響”打分。在中國,從國家部委到地方主管部門發布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14 “十四五”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規劃15等多份政策文件也多次提出“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環保轉型”、“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庫”等。專題:產品碳足跡或產品層級碳數據核算和報告政策CBAM 和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對比表 4-1產品名稱CBAM 產品隱含碳產品碳足跡邊界設施邊界,生產過程階段系統邊界:按照
46、生命周期階段劃分,包括搖籃到大門、搖籃到墳墓排放源和產品生產過程相關的直接排放變成產品及攜帶產品走完其生命周期環節的直接和間接排放核算溫室氣體種類CO2、N2O、PFCs 過程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方法學CBAM Proposal Annex IIIISO14067/PAS 2050/GHG Protocol等核算方法學生產過程階段碳強度(的疊加),不計算采礦和運輸過程排放;聲明單元以單位重量計系統邊界內所有單元過程,遵循取舍原則(“cut-off”criteria);功能/聲明單元以單位產品或單位產出計,根據產品功能、壽命、質量等特性確定數據報告和產品生產過程相關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在產地國家
47、征收的碳價按照認證標準及相關方要求輸出數據和相關指標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Regulation(EU)2023/95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0 May 2023 establishing a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Text with EEA relevance)EB/OL.2023:2023-10-09.https:/eur-lex.europa.eu/legal-
48、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23R0956&qid=1696504384958.11.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Regulation on 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S/OL.2023:2023-10-09.https:/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PE-2-2023-INIT/en/pdf.French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Appel doffres portant sur la rali
49、sation et lexploitation dInstallations de production dlectricit partir de lnergie solaire Centrales au sol EB/OL.2023:2023-10-09.https:/www.cre.fr/documents/Appels-d-offres/appel-d-offres-portant-sur-la-realisation-et-l-exploitation-d-installations-de-production-d-electricite-a-partir-de-l-ener-gie-
50、solaire-centrales-a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EB/OL.2021-10-24:2023-10-12.https:/ EB/OL.2022-07-29:2023-10-12.https:/ 供應鏈 CATI 指數2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1本期評價中,約 55%的參評企業設定并披露了氣候目標,碳目標設定維度的平均分得分率達 22%。參評企業中,44.5%的參評企業設定范圍 1&2 減排目標,31.4%設定范圍 1&2 碳中和目標,比 2022 年評價期分別同比增加 9.9%和 11%。30.2%設定范圍 3 減排目標,20.6
51、%設定范圍 3 碳中和目標,比 2022 年評價期分別同比增加 14.4%和 30.4%。在市場需求逐漸向“綠色”和“可持續”傾斜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發展戰略規劃,制定氣候方針,并設定與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相一致的、可量化、可執行的氣候目標。不僅如此,領先企業在設定減排和碳中和目標時,逐漸提高氣候雄心,參考 IPCC 提出 1.5 度溫控目標背后的氣候科學,設定基于科學的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SBTs)16。本期評價中,Inditex、Tesco、舍弗勒、雀巢、樂高、吉利汽車、宜家、隆基綠能17等 19 個行業的 208 家參評企業設定的目標已通
52、過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的批準,占參評企業總數的比例超 1/4。在設定范圍 3 目標的基礎上,阿迪達斯、彪馬、思科、富士康、蘋果等 32 家領先企業還承諾推動供應商企業設定自己的氣候目標。例如,思科在 2022 Cisco Purpose Report18中披露其要求“超過采購額占比 80%的組裝廠、原材料制造商和物流服務商在 2025 年之前公開披露其設定的絕對減排目標”,并披露了該目標在2022 年財年的完成進展(78%的供應商已設定目標)。阿迪達斯要求戰略供應商需在 2022 年做出 SBTi 承諾,2023 年確定基
53、準年并進行碳盤查,到 2024 年取得 SBTi對其科學碳目標的批準。阿迪達斯19在 IPE 網站分享的品牌故事顯示,截至 2022 年底,已有來自 35 個供應商的 126 家工廠向 SBTi 承諾將設定基于科學的碳目標。此外,本期評價期內,阿迪達斯、彪馬、思科、戴爾等 33 家參評企業共推動近千家供應商開始嘗試制定碳減排目標并通過蔚藍地圖碳數據表進行公開披露。在上述設定碳減排目標的供應商企業中,652 家企業設定了絕對減排目標,但承諾減排量僅占這些供應商近一年排放總量的 14.2%,近四成供應商企業年平均減排比例小于 1.23%,尚不滿足 2 度溫控目標。這顯示出當前供應商企業設定并落實減
54、排目標能力尚且不足。品牌企業應著力賦能并激勵供應商在制定企業減排方針的基礎上,通過核算摸清排放家底,基于合理的減排基線,量化氣候承諾,設定科學的、可行的、可追蹤的氣候目標,追蹤并披露目標的落實情況,量化評估減排績效。超半數企業發布減排/中和目標且多覆蓋范圍 3,亟待賦能供應商共同落實供應鏈氣候目標發現三除氣候目標外,本期評價中,我們還觀察到部分供應商企業在客戶的要求下,承諾在給客戶生產時 100%使用綠色電力,以降低特定產線的碳排放量,協助客戶實現指定產品的“碳中和”。當前全球范圍內,能源轉型仍在負重前行。在主要供應鏈中心地區,可再生能源裝機雖然持續增長,但綠色電力在電網所占比重依然有限。這意
55、味著多數行業的供應鏈還難以大規模直接接入可再生能源,或通過綠電、綠證的購買間接實現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僅依靠有限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和綠證抵扣,減少個別產線的化石能源和外購電隱含的碳排放尚不可持續20。供應商的減排進程更有可能隨著訂單衰減、客戶變更而終止,年度碳排放量甚至面臨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因此,客戶企業應引導其供應商從能源管理、生產能效、技術升級、能源替代等方面全盤考慮,構建氣候轉型框架,將低碳轉型融入發展戰略,科學設定減排及中和目標并持續追蹤績效,以真正實現綠色低碳轉型。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EB/OL.2023-10-09.https
56、:/sciencebasedtargets.org/.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 隆基綠能氣候變化白皮書 R/OL.2022:2023-10-09.https:/ Cisco Purpose ReportEB/OL.2022:2023-10-09.https:/ Institute.REACTION:APPLE UNVEILS ITS FIRST CARBON NEUTRAL PRODUCTSEB/OL.2023-10-09:2023.https:/newclimate.org/news/reaction-apple-unveils-its-first-carbon-neu-tral-
57、products.2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321.8%已推動供應商開展碳管理或能源管理項目,開展年度碳核查或能源管理體系認證;14.4%已通過生命周期評價(LCA)等方法識別上游原材料中的熱點供應商,并據此開展減排項目;21.7%已與物流供應商合作減少產品運輸與分銷過程的排放;紡織與皮革、IT/ICT、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的馬莎百貨、安踏、戴爾、富士康、立訊精密、舍弗勒、維他奶等 33 家企業推動供應商測算并通過蔚藍地圖公開披露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和氣候目標(如圖 4-3)。其中,Levi Strauss&Co.21在本評價期間不僅推動 103
58、家在華供應商填報并公開披露碳數據,還試點推動柬埔寨供應商開展數據披露,并推動嘉興康龍紡織有限公司22和宜興樂祺紡織集團有限公司23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分享減排案例和績效。蘋果、思科、戴爾、Levi Strauss&Co.、New Balance、Tesco 等 22 家企業引導供應商將供應鏈碳管理持續向上游延伸。其中,蘋果陸續推動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科森科技、藍思科技等開展供應鏈碳管理;上高縣中杰鞋業有限公司在客戶 New Balance 的推動下,已累計推動 39 家供應商完成碳披露24。在本期評價中,超過 1/5 的參評企業已經開展供應鏈減排行動。其中:供應鏈脫碳是企業達成全價值鏈凈零
59、排放的關鍵也是難點。參評企業披露的碳排放數據和學術文獻均顯示,供應鏈是多數行業范圍 1、2、3 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但供應鏈碳管理有其特殊性:全球采購,層層外包,供應商數量龐大且分散,高排放環節又常常在供應鏈上游。如何觸達并獲取可靠的排放數據仍存在困難,各行業一些關鍵脫碳技術也仍待研發或完善。因此,供應鏈減排既需要行業龍頭企業引領和示范,也需要終端客戶的推動以及各利益方間密切合作,合力推進全產業鏈低碳轉型。龍頭企業推動供應鏈減排向上游延伸,進展緩慢與一批企業高調承諾差距顯著發現四推動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領先企業圖 4-3盡管如此,參評企業中披露其正在推動供應商測算并通過不同渠道(包
60、括但不限于官方網站、年報、CSR報告、ESG報告等定期報告、官網、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的CDP氣候變化問卷回復)公開披露排放數據、設定減排目標并追蹤溫室氣體減排進度的參評企業僅占評價總數的5%。此外,本期評價期間供應商企業在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的最近一年碳排放(范圍 1&2)不及 2022 年,主要原因之一為關鍵企業推動供應商碳數據披露出現倒退。Levi Strauss&Co.攜手十年,展望未來:2023 Levi Strauss&Co.可持續發展工作回顧及分享 EB/OL.2023:2023-10-09.https:/ Carbon Leadership(CLP)項目的公示 EB/OL.202
61、3:2023-10-09.https:/ EB/OL.2023:2023-10-09.https:/ 寫好環境保護“答卷”EB/OL.2023:2023-10-09.https:/ 供應鏈 CATI 指數2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52023 年企業氣候行動良好實踐及解決方案05開展組織層級碳核算摸清家底,建立核算清單,是企業開展碳管理并落地減排行動的基礎。針對范圍 1、2、3 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CATI 指數特別關注企業是否披露排放清單、核算方法學、第三方核查情況等,并在披露總排放量的基礎上將排放數據向下分解,披露工廠層級或熱點排放源數據。范圍 1、2、3 測算與披露5.1中國三
62、星.綠色工廠 EB/OL.2023:2023-10-09.https:/ 5-1三星子公司環境報告書和三方核查聲明圖 5-2在企業自身運營數據的披露方面,三星25等參評企業除了披露其范圍 1&2 的碳排放,還推動在華子公司通過定期公告、環境報告書、各省市區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統、IPE 碳數據披露表等方式披露各工廠層級數據。這些子公司結合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全國及地方碳市場等信息披露要求,不僅披露年度碳排放量,還披露了能源使用情況、碳減排量、節能減排措施等信息。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8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7達能披露的范圍 3 排放清單圖 5-3Danone.ANN
63、UAL FINANCIAL REPORT 2022 R/OL.2023:2023-10-09.https:/ Kao.Decarbonization(Kao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3)R/OL.2023:2023-10-09.https:/ 隆基綠能氣候變化白皮書 R/OL.2022:2023-10-09.https:/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報告 EB/OL.2023:2023-10-09.https:/ 3 的排放清單,涵蓋供應鏈(類別一,外購商品和服務)以及上下游運輸環節(類別四、九,上下游運輸和分銷)等排放熱點?;ㄍ跖兜姆秶?3 排放清單圖 5-4隆基綠能披
64、露的范圍 3 排放清單圖 5-5聯想集團披露的范圍 3 排放清單圖 5-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29在本期評價中,一批領先企業核算并披露了主要產品的碳足跡數據。IT/ICT 行業的戴爾、蘋果、微軟、聯想集團、惠普等均通過官網發布其核心產品的碳足跡數據。其中蘋果發布的主要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信息,還包括各代產品的減排進展以及相關的減排措施30;聯想集團在其官網發布的上千款產品的產品碳足跡報告書中,詳細展示生命周期各階段排放、核算方法學、功能單元、不確定性分析等信息31 32。產品碳足跡測算與披露5.2Apple.Product Environmenta
65、l Report iPhone 15 Pro and iPhone 15 Pro MaxEB/OL.2023-10-11.https:/ DeclarationsEB/OL.2023-10-11.https:/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PCF)Information SheetR/OL.2015:2023-10-11.https:/p4-ofp.static.pub/ShareResource/compliance/eco-30.31.32.iPhone 15 系列產品的產品碳足跡信息圖 5-7聯想 ThinkPad 8 產品碳足跡信息披露圖 5-8中國鋼鐵產業于 2
66、022 年 5 月上線面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平臺鋼鐵行業EPD 平臺33。該平臺由中鋼協組織領導、中國寶武等企業共同參與、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并運維,旨在激勵中國鋼企加速綠色低碳發展,積極響應國際貿易新規,同時協助客戶基于實測數據開展鋼鐵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截止 2023 年 9 月底,寶鋼股份等鋼企上市公司或其關聯企業通過鋼鐵行業EPD平臺向社會公開披露了45份環境產品聲明,均包括產品碳足跡信息,產品類型涵蓋鐵精礦、熱軋帶肋鋼筋、不銹鋼冷軋板等;中汽碳(北京)數字技術中心有限公司開發了全球首個汽車全產業鏈的碳足跡信息公示平臺中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CPP)34,旨在帶動汽車行業提
67、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以數字化賦能低碳化,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同時推動碳足跡信息國際互認,跑贏以“碳排放”為核心的國際貿易新賽道。截止 2023 年 9 月底,CPP 平臺已公示 20 余家企業的近 1400 款在售乘用車、其零部件、車用材料三大類產品的碳排放數據,其中包含碳足跡、碳減排量、碳標簽等十多項數據信息;由瑞典環境保護署(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EPA)牽頭建設的 EPD International 平臺35,公開發布了包括建材、化學品、金屬制品等超過 4000 份 EPD 報告36,其中包括產品碳足跡數據,促進利益方間基于
68、公開可信的產品環境足跡開展交流。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EPD 平臺或產品碳足跡披露平臺,以協助企業和行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測算、披露和對標,例如:除上述平臺外,由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運營的建材工業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37、由多家三方機構聯合建設的 ChinaEPD 平臺38、臺灣地區環保署搭建的產品碳足跡資訊網39等,也在持續推進企業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數據,協助企業以更加綠色低碳的優質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同時協助下游客戶基于實測數據開展終端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中鋼協、中國寶武、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等.鋼鐵行業 EPD 平臺 EB/OL.2023-10-10.ht
69、tps:/www.cisa- EB/OL.2023-10-10.http:/cpp.auto- International EPD SystemEB/OL.2023-10-10.https:/ 指產品環境聲明,是基于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和產品環境足跡方法(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PEF)的環境足跡的量化分析并,旨在分析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排放的影響,并基于 ISO 14025 標準對該產品的環境聲明進行驗證。EPD 中包含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用產品碳足跡(PCF)衡量。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建材工業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 EB/OL.2023-
70、10-10.http:/ 促進中心.EPDChinaEB/OL.2023-10-10.http:/ EB/OL.2023-10-10.https:/cfp-calculate.tw/cfpc/Carbon/WebPage/visitors/FLProductinfo.aspx.33.34.35.36.37.38.39.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1 IPE 與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也于 2022 年聯合創建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CPCD),旨在協助中國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分析、輔助企業開展范圍 3 外購商品和服務等類別的核算。中國產品全生
71、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圖 5-9IPE 還于 2023 年開發并上線產品碳足跡披露與索引平臺(PCFD),持 續 收 集 近 6000 條 中 外 企 業 自 主 披 露 的 產 品 碳 足 跡 數 據,并 與 The International EPD System、中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CPP)等達成數據合作,方便利益相關方在 PCFD 平臺檢索產品碳足跡信息。產品碳足跡披露與索引平臺圖 5-10掃描二維碼,訪問CPCD 系數庫掃描二維碼,訪問PCFD 平臺在本期評價中,一批領先企業核算并披露了主要產品的碳足跡數據。IT/ICT 行業的戴爾、蘋果、微軟、聯想集團、惠普等均通過官網發布
72、其核心產品的碳足跡數據。其中蘋果發布的主要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信息,還包括各代產品的減排進展以及相關的減排措施30;聯想集團在其官網發布的上千款產品的產品碳足跡報告書中,詳細展示生命周期各階段排放、核算方法學、功能單元、不確定性分析等信息31。碳目標設定與進展追蹤5.3隆基綠能承諾以 2020 年為基準年,2030 年 范 圍 1&2 溫 室 氣 體 排 放 降 低60%,外購原材料每噸碳強度降低 52%。隆 基 綠 能 還 加 入 RE10040,EP10041和EV10042倡議,承諾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效,并通過年度報告披露減排進展。針對范圍 3 中主要外購原材料中隱含碳排放的減排難
73、題,隆基綠能于 2022 年發起“供應鏈綠色伙伴賦能計劃”,協助供應鏈建立企業碳管理體系,賦能供應商開展碳盤查、制定碳減排目標和路徑規劃、開展節能減排行動,提高可再生能源投入比例。案例:隆基綠能設定科學碳目標,賦能供應商減排范圍 3 Climate Group RE100.RE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re100.org/.Climate Group EP100.EP100EB/OL.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p100.Climate Group EV100.EV100EB/OL.
74、2023-10-09.https:/www.theclimategroup.org/about-ev100.40.41.42.隆基綠能三個“100”倡議圖 5-12隆基綠能科學碳目標圖 5-11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3Levi Strauss&Co.43賦能全球核心成衣和面料供應商(覆蓋全球超過 70 家供應商的 140 多家工廠,超過全球采購量的 80%)使用其自主開發的氣候路線圖工具,制定清晰、可執行的減排計劃,并追蹤每個供應商碳目標的完成進展。使用該工具的 50 家中國供應商在2022 年通過 IPE 碳數據披露表公開披露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75、;12 家供應商的 17家工廠確定了路線圖和行動計劃,與 Levi Strauss&Co.合力共同推動供應鏈綠色轉型。案例:Levi Strauss&Co.賦能供應商制定減碳計劃,引導供應商公開披露年度減排進展Levi Strauss&Co.氣候路線圖工具圖 5-13掃描二維碼,查看Levi Strauss&Co.品牌故事為協助企業設定基于氣候科學,對標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等國際主流機制的氣候目標,IPE于 2023 年開發并上線“企業碳減排目標設定工具”。該工具依據科學碳目標設定方法論,為企業生成可供選擇的減排目標方案。
76、該工具能夠賦能中小企業設定適當的基于科學(與 1.5 度、遠低于 2 度、2度溫控路徑相一致)的減排目標。企業僅需輸入基準年的排放數據,結合所屬行業、地區、政策要求等,工具就能夠幫助企業輕松模擬其范圍 1&2,以及范圍 3 的減排目標。企業碳減排目標設定工具圖 5-14另一方面,為推動企業承擔減污降碳主體責任、遏制“氣候漂綠”,IPE 開發并上線了“全球企業責任地圖”。截止 2023 年 9 月底,該地圖上記錄并呈現 1504 家中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公開做出的承諾、目標完成進度、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以及推進在華供應鏈減排方面的行動。全球企業責任地圖圖 5-15202
77、3 供應鏈 CATI 指數3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5為引導企業關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助力消費者做出綠色選擇,IPE 于 2023 年評價期間在 CATI 指數中增加“測算并披露產品碳足跡”的指標,重點關注企業是否通過全生命周期評價,識別排放熱點,與供應鏈合作開展關鍵脫碳技術研發,合力推進產業鏈低碳轉型。產品碳足跡測算、披露與應用5.4彪馬在Annual Report 202244中披露的對比數據顯示,橡膠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占范圍 3-外購商品和服務類別基準排放(2017年)的 33%,皮革占 21%,可以被視為排放熱點。通過替代使用更加可持續的EVA 和聚氨酯材料
78、,橡膠生產相關的排放在 2022 年已大幅度下降至10%。與之對比,聚酰胺材質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由 2017 年的 12%上升至 18%,成為新的排放熱點。這意味著彪馬需要將替代聚氨酯、皮革和聚酯纖維作為范圍 3 減排新的重點。案例:彪馬跟蹤產品碳足跡排放熱點變化,采取對應減排措施PUMA.Annual Report 2022R/OL.2022:2023-10-09.https:/annual- 5-16PUMA 球鞋產品碳足跡數據對比表 5-1產品名稱conventional SUEDERE:SUEDE重量0.831 kg0.763 kg產品碳足跡11.5 kg CO2e8.66 kg CO
79、2e能耗196.64 MJ169.44 MJ能耗來源:電力196.64 x 20%=39.33 MJ169.44 x 24%=40.67 MJ材料麂皮:196.64 x 41.25%=81.11 MJ主要使用沸石鞣制的麂皮:169.44 x 33.73%=57.15 MJ合成橡膠:196.64 x 36.21%=71.20 MJ可生物降解的 TPE 材料:169.44 x 29.16%=49.41 MJ包裝未說明169.44 x 10%=16.94 MJ其他196.64 x(1-95.54%)=8.77 MJ169.44 x(1-96.89%)=5.27 MJ除了識別產品原材料的排放占 比,彪
80、 馬 還 根 據 ISO 14040和 ISO 14044 生 命 周 期 評 價 標準,對 conventional SUEDE 和RE:SUEDE 兩款球鞋的全生命周期足跡進行分析,數據對比詳見表5-1。相較于 conventional SUEDE,RE:SUEDE 的產品凈重下降近 0.07kg,產品碳足跡減少2.84kgCO2e。如上表所示,使用可生物降解的 TPE 材料45代替合成橡膠、使用沸石鞣制的麂皮46代替一般麂皮,是 RE:SUEDE 產品碳足跡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彪馬在報告中也提到,使用可生物降解的TPE 材料,可以減少末端回收處理階段的碳排放。注:TPE 原料(Ther
81、moplastic Elastomer)是具有硫化橡膠物性、具有熱塑性塑料加工性能特征的環保材料,環保安全性、硬度范圍廣,觸感柔軟,耐候性、耐疲勞性和耐溫性好、加工性能好,不需要硫化,可回收利用降低成本的塑料和橡膠優點的組合。來源:https:/ 注:沸石鞣制的麂皮的環境效益包括:污染更少,廢物和廢水中的化學物質排放更少,不使用鉻或戊二醛(GDA)以及提高鞣制材料的生物降解性。來源:https:/ 供應鏈 CATI 指數38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7Polestar.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R/OL.2022:2023-10-09.https:/ cycl
82、e assessment 2021-Carbon footprint of Polestar 2 variantsR/OL.2023:2023-10-09.https:/ Report 202247中提出“Polestar 0 project”,承諾 2030 年前在不使用碳抵消的情況下實現“氣候中性“產品。鑒于上游供應鏈排放占極星價值鏈排放總量的 65%,極星一方面推動供應商提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和能效提升,另一方面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 LCA 分析計算各類原材料的減排潛力。極 星 通 過 官 網 公 開 披 露 的Polestar 2 生命周期分析報告48顯示,根據 2020 年全球電力平均排放
83、因子計算,Polestar 2 每行駛 20萬公里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較于Volvo XC40 減少 8 噸二氧化碳當量。在 100%使用風電進行充電的情況下,Polestar 2 的產品碳足跡不足 Volvo XC40 的一半。案例:極星通過 LCA 分析定位汽車原材料排放熱點,推動上游鋁材供應商開展減排行動Polestar 2 碳足跡降低趨勢圖 5-17Polestar 2 和燃油車 Volvo XC40 的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碳足跡排放圖 5-18Polestar 2 和燃油車 XC40 的原材料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圖 5-19根 據 圖 5-19 可 知:Polestar 2 上游供應鏈的排
84、放主要來自鋰電池組件的制造(29%),以及鋁材(29%)和鋼鐵(17%)的冶煉及壓延;而 Volvo XC40 主要來自鋁材(34%)和鋼鐵(34%)的冶煉和壓延。因此,無論是電車還是傳統燃油車,上游金屬材料相關的排放占產品原材料開采和制造環節的碳足跡均在 46%以上,是車企上游供應鏈低碳轉型的關鍵。當前極星正在推動鋁材供應商在冶煉過程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比例,并持續披 露 Polestar 2“從 搖 籃 到 墳 墓”的減排進展。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39除了外購商品和服務中隱含的碳排放,上下游運輸過程也是企業價值鏈的排放熱點之一。為達成凈零排放,
85、企業需要與物流供應商合作,降低物流環節的碳排放。與物流供應商合作開展減排行動5.5鵬鼎控股49通過整合各園區的物流配送地址,提高物流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2022 年鵬鼎控股進一步推進深圳園區、秦皇島園區及淮安園區整合貨運需求,對供應商車輛進行合理并車,降低整體載運次數共 13,100 車次,共節省柴油、汽油3,083,264公升(詳見表5-2),減排 6,876 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成效同比增長近 150%。案例:鵬鼎控股開展園區綠色物流管理鵬鼎控股.鵬鼎控股物流環節環境績效提升 EB/OL.2023:2023-10-09.https:/ EB/OL.2023:2
86、023-10-09.https:/ 5-2 達能50脈動武漢工廠自 2021年起將低碳責任延伸至下游物流供應商,通過自建配套充電樁,為電車提供 100%綠色電力,規劃最優線路,提高車輛周轉率等工作,降低物流環境的碳排放。以武漢城市配送為起點,2022 年純電車配送覆蓋武漢市全部 13 個行政區,運行超 60 萬噸公里。案例:達能降低城市配送環節物流碳排達能武漢綠色物流項目圖 5-20掃描二維碼,查看達能品牌故事利益方合作推動供應鏈碳管理向上游延伸5.6約 2/3 的企業年度碳排放量在 100 噸到 10000 噸之間,107 家企業排放量大于 100 萬噸(企業排放量分布詳見圖 5-21)。1
87、919 家企業使用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核算其溫室氣體排放;261 家企業在碳核算的基礎上開展溫室氣體三方核查,并上傳核查報告,其中超過 50%(141 家)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企業分別來自紡織相關行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行業;在核算并披露企業范圍 1&2 排放的基礎上,175 家企業已核算并披露范圍 3 排放量;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評企業意識到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的重要性,持續推動直接和間接供應商披露碳數據,本評價周期內,在 IPE 和 33 家中外企業的推動下,2225 家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其碳排放數據,同比增長 15.
88、5%。這些企業最近一年碳排放(范圍 1&2)總計達 5618.8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51。其中:本評價期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碳排放數量級分布圖 5-21 注:由于供應商企業間可能存在包含或供應關系,因此該數據可能涉及重復計算51.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1947 家企業開始嘗試制定碳減排目標。其中,652 家企業設定絕對減排目標,同比增長了99.4%,承諾減排量總計約 272.0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313 家企業設定強度減排目標。盡管相較于 2022 年,更多企業開始嘗試設定減排目標,但承諾減排量仍然較低,反映出供應商的減排雄心仍有待提升;從
89、行業分布來看,披露碳數據的企業來自 39 個行業52,主要包括紡織相關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其中,來自紡織業及紡織服裝、服飾業的 887 家企業排放總量達 1620.69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337家企業,碳排放量總量高達2129.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注:在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企業的行業分類標準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部分企業缺失的行業信息由 IPE 參考企業主要產品劃定,僅供參考。52.本評價期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行業排放量分布(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5-22本評價
90、期通過蔚藍地圖進行碳披露的企業的行業分布(個)圖 5-23在“雙碳”戰略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需要開展碳核算,向監管機構或利益方報送碳數據,或公開披露碳數據。為解決中小企業缺乏核算能力、外包成本較高的障礙,IPE 于 2020 年與合作伙伴開發,并持續升級“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該核算平臺依據發改委發布的24個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開發,將適用于中國企業的不同種類化石燃料、電力、熱力排放因子等納入計算器自動參數,并通過計算流程設置引導供應商識別排放源,提高核算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能夠協助供應商企業高效低成本地“摸清家底”。IPE 還進一步升級碳數據披露平臺,實
91、現數據核算、報送與披露流程的自動化。其中多數供應商已經可以自主開展數據核算和填報,連續多年測算并通過 IPE 網站進行數據披露,追蹤溫室氣體減排進展。但供應商企業仍需進一步提升環境與能源數據管理能力,確保填報數據的質量滿足自身統計披露或數據報送方的要求。專題:IPE 與中外企業合力賦能供應商企業開展碳管理 IPE.邁向零碳供應鏈倡議EB/OL.2023:2023-10-09.https:/ 于 2023 年發布邁向零碳供應鏈倡議53,呼吁具有供應鏈影響力和氣候雄心的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重要機構率先加入倡議,帶動供應鏈核心企業加入零碳沖刺,同時推動更多中小企業加入全球氣候進程。IPE 同時呼吁金
92、融機構、政府、研究機構、公眾/消費者對倡議給予關注和支持,攜手推進供應鏈脫碳進程。截止 2023 年 9 月底,聯想集團、隆基綠能、立訊精密和富士康已經加入倡議,承諾推動供應商企業開展碳數據的測算和披露,設定減排和中和目標,追蹤并披露減排進展。我們期待更多利益方加入倡議,加速全球零碳沖刺,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圖 5-2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3為應對嚴峻的氣候挑戰,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全球近 150 個國家和地區已做出碳中和承諾;近千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做出碳中和承諾。然而減排承諾的快速增加,與巨大減排差距形成鮮明反差。如何落實承諾,開展務
93、實行動,正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企業界尤其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其承擔的責任重大。為引導和激勵中外企業落實氣候目標,IPE 連續第六年開展的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顯示:中外企業正在提速氣候行動,近百家領先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創新解決方案,開展高效的全價值鏈碳管理,推動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盡管如此,仍有一批供應鏈能源消耗大、范圍 3 排放占比高的企業,亟待兌現應對氣候危機的承諾,推動供應商測算并公開披露排放數據,更加實質性地追蹤溫室氣體減排進度,以逐步邁向零碳供應鏈。展望與建議06推動企業碳信息的公開披露企業應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測算和披露,設定基于氣候科學的碳標,推動身、關聯企業、
94、供應商到產品層級的氣候信息公開,將全價值鏈減排及中和進展置于社會監督之下,推動供應鏈更實質性的低碳轉型,杜絕氣候漂綠,切實激發多合真正落實減排動。完善碳數據核算及披露標準各應在現企業碳數據及產品碳足跡標準的基礎上,完善核算邊界、生命周期劃分式、核心數據統計口徑等要求,提升數據可比性;同時建立統一的產品披露標準,大推動產品碳足跡披露,促進數據應用,形成具備代表性的 LCA 因子以提升產品碳足跡核算效率。邁向零碳供應鏈具有供應鏈影響和氣候雄心的頭企業、業組織和重要機構應帶動供應鏈核心企業加零碳沖刺,同時推動更多中企業加全球氣候進程。社會各界應給予關注和持,攜推進供應鏈脫碳進程,助全球供應鏈所在的發
95、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低碳轉型,加速全球零碳沖刺,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為此,我們倡議多方合力:充分認識供應鏈碳減排的重要性,將其有效融入企業治理和供應商管理機制;測算并披露企業碳數據;對于范圍 3 中的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核心環節,逐步以供應商實測數據為基礎進行測算;開展產品碳足跡的測算和披露;對標全球溫控目標和各國自主貢獻目標,科學設定企業碳中和目標,并公開披露年度進展;將供應商氣候行動表現納入采購考量,推動供應商開展碳核算、科學設定減排目標并披露進展狀況;推進行業脫碳路徑和脫碳技術研究,并以此賦能供應商有效開展碳減排行動;支持探索基于自然的供應鏈減排方案,協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行動。我們建議
96、開展全球采購的企業和行業組織: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5完善氣候信息公開,構建氣候數據基礎設施;結合國際機構倡議及氣候信息披露經驗,制定與國際接軌、適合中國企業的氣候信息披露框架和標準,確保披露要求能夠反映企業在氣候治理上做出的努力,推動企業碳數據定期強制披露,賦能企業碳管理能力建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供應鏈碳管理,包括:加強產品低碳設計,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健全企業環境和碳信息披露政策,賦能企業氣候管理能力建設,推動氣候風險的量化測算;完善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以促進產品碳足跡之間的可比性,并合作制定產品碳
97、足跡信息披露格式要求,增加國際標準交流,促進核算及標準標準形成國際互認。我們建議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科學設定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氣候目標,測算范圍 3 投資類別的碳排放并披露年度減排進展;完善融資企業氣候信息披露要求,引導企業定期公開披露自身、價值鏈以及融資項目的相關氣候信息;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減排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依托龍頭企業為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價值鏈上的低碳轉型;針對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和排放特征,制定相應的氣候投融資方案,開發多元化的融資機制和工具支持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為供應鏈零碳轉型過程中規模大、借款期長的項目資金需求提供支持。我們建議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
98、者:推動企業將氣候承諾落實到供應鏈,持續促進企業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切實遏制氣候漂綠行為;推動在企業 ESG 評級標準中,充分考慮其供應鏈氣候表現及信息披露程度;識別、傳播和推廣供應鏈氣候行動的最佳實踐;支持數字化等創新解決方案開發,賦能供應鏈高效脫碳;關注零碳供應鏈建設,推動制定有利于供應鏈加速脫碳的政策和規章。我們建議基金會、研究機構和環保 NGO 組織: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8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7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阿迪達斯81.2Tendam47華為39.6Zalando33.2嘉吉29.2彪馬79.8家樂福46.6百事公司39.
99、6朝日啤酒33優時比29思科79.6雷諾46.3Moncler39The Very Group33通威股份29戴爾79.6CHANEL45.8阿克蘇諾貝爾38.6味之素33VELUX28.8富士康77.5MANGO45.6極星38.5邦吉33路虎28.8蘋果77高露潔-棕欖45.6瑪氏38.4陶氏公司32.6百威英博28.5耐克76.8優衣庫45.2斯伯丁38REI32.4珀萊雅28.5Inditex76.4希捷45.2麥德38卡夫亨氏32.2歌爾股份28.5Levi Strauss&Co.76Stora Enso45皇家飛利浦37.7asos32.2諾和諾德28.2馬莎百貨75.6愛立信45
100、Church&Dwight37.5利潔時32.1Peak Performance28.2微軟69.4豐田汽車44.8本田汽車37.2彼歐32.1塔塔汽車28.1立訊精密67可口可樂44.8阿特斯36.8蒙牛乳業32普利司通27.8Primark66.4H&M44.6歐姆36.8科萊恩32索爾維27.8New Balance65.8AEO44.4亞馬遜36.4麥當勞31.8吉利德27.8聯想集團65.2Sainsburys44.4家樂氏36.4胡椒博士31.8阿科瑪27.7鵬鼎控股63.5迪卡儂43.6奔馳36.1參天制藥31.6TCL 中環27.6太吉63.4樂高43.6喜36ABOUT YO
101、U31.6山鷹國際27.4隆基綠能60.4星巴克43.3阿瑪尼36迪士尼31.4陽光電源27.4花王58.3西門子43.1東芝35.7米31.4Abercrombie&Fitch27Lindex57.8HUGO BOSS42.8王子控股35.4尤妮佳31.4晶澳科技26.8VF57.6露露樂蒙42.8Woolworths35SMCP31.2na-kd26.6Tesco57.4Guess42.8漢堡王34.6泰森食品31BROOKS26.6英特爾56.2高絲42.5默克34.6漢高30.9阿爾樂26.5Gap56聯合利華42.5安道拓34.6金光紙業30.8晶科能源26.4達能54.8拜耳42.
102、5杜邦34.5Kontoor30.8渤健26.4舍弗勒54.6三星42.4福耀玻璃34.4華碩30.8愛信26.4安踏體育53.6中興通訊42.2沃爾瑪34.4阿斯利康30.4倍耐26.2丹麥綾致52.8吉利汽車41.8Zebra34菲拉格慕30.4固特異輪胎25.9雀巢51.8Prada41.6巴斯夫33.9寶潔30.3歐舒丹25.9亞瑟士51.6PVH41.6AMOREPACIFIC CORPORATION33.9Deckers Brands30.2Esprit25.8松下51Lojas Renner41.4福特33.8佛吉亞30.1高樂士25.8芬歐匯川50.8沃爾沃40.9哥倫比亞33
103、.6明治30Macys25.8惠普50.4宜家40.8Ted Baker33.6恒隆地產30天合光能25.8歐萊雅48.6Natura&Co40.7資生堂33.47-Eleven29.8博世25.5Ralph Lauren48.4Arelik40.3好時33.4日產29.7River Island25.4佳能48.4肯德基40.1羅氏33.2Tiffany29.6Bang&Olufsen25.2采埃孚47.6Burberry40安德瑪33.2通用磨坊29.6伊士曼25.1C&A47.4金佰利39.8梯瓦制藥33.2科森科技29.5TCL 實業25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附錄
104、 I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李爾24.9Facebook22三菱汽車19.6長城汽車17.2仙鶴股份14.6李寧24.8金魚22達美樂19.5現代摩比斯17.1中國奧園14.6荷美爾24.8惠而浦21.9德國電信19.4朗詩綠色管理17LG 化學14.5阿里巴巴24.8TCL 科技21.83M19.2領益智造17賽多利斯14.4三得利24.6信義光能21.8Seasalt19.2廣汽集團16.9The Childrens Place14.4desigual24.6馬達21.7藍月亮集團19米其林輪胎16.9三棵樹14.3伊利股份24.5雅培21.6德司達19農夫山泉1
105、6.8德信中國14.2寶馬24.5JD Sports Fashion21.6谷歌19億滋國際16.8上海醫藥14.2Kohls24.4Viessmann21.6百時美施貴寶19Oatly16.8濰柴動14.2遠洋集團24.4嘉士伯21.5聯邦制藥19夏普16.6伊萊克斯14賓堡24.2kathmandu21.4Salomon19奧林巴斯16.6韓泰輪胎14太古地產24.2LVMH21.4OPPO18.8太興集團16.6Orion14通用汽車24Stellantis21.3艾伯維18.8現代16.5中國海外發展14賓利23.7現代牧業21The Kroger Co.18.8可果美16.4帝斯曼1
106、3.9大陸集團23.7Suitsupply21沙18.6綠城中國16.4富俊13.8武田制藥23.6榮耀21施維雅18.6玖紙業16.4鵬汽車13.8新加坡電信23.4斐樂20.8咖世家18.5無印良品16.4Allbirds13.8精工愛普生23.4羅技20.8電裝18.5正泰新能源16.2宏達電13.6宏碁23.4強生20.7IBM18.4雷蛇16.2海爾智家13.6VAUDE23.4百特20.6富士通18.4HanesBrands16.2冠豪高新13.6大眾汽車23.2豐益國際20.6凱德18.4青島啤酒16中梁控股13.6Next23.2瑞安房地產20.6麥格納18.4比亞迪15.8五
107、菱汽車13.6Mammut23.2華潤啤酒20.5美的集團18.2特步國際15.8DeLonghi13.6camper22.8carters20.4輝瑞18.2VTECH HOLDINGS15.8樂扣樂扣13.5沃達豐22.8AMD20.4Pentland18北京汽車15.7今世緣13.5卡洛馳22.8G-Star RAW20.4葛蘭素史克17.8京東15.5立邦13.4Western Digital22.8斯巴魯20.4理光17.8賽諾菲15.3理想汽車13.3默克/默沙東22.6美津濃20.2亨斯邁17.8孩之寶15.2Arcteryx13.2Morrisons22.6上海家化20.2協鑫
108、科技17.8新秀麗15.2禹洲集團13.2索尼22.6Delta Galil20.2LG 電子17.7敏實集團15.2湖集團13.2東陶22.5恒天然20特斯拉17.6首程控股15中國金茂13.2諾基亞22.4味好美20A.O.史密斯17.6久久王15妮維雅13.2先正達22.4豐田合成19.9PPG17.6石藥集團15禮來13萬科企業22.2東海理化19.9恒安國際17.6英國電信14.8五糧液13京東集團22.2榮成19.8千百度17.5諾華14.8藍思科技13太古食品22.2慧與19.8new look17.4SK 海士14.8越秀地產13J.C.Penney22.2維他奶19.8鈴木1
109、7.4蔚來14.8舍得酒業13太陽紙業22.2Costco19.6patagonia17.4理文造紙14.6宣偉12.9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49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中國旺旺12.8保利發展11.4嘉士利集團9.6棒約翰8.1Lafuma6昂高12.8雙匯發展11.2古井貢酒9.5新特能源8捷安特6SHEIN12.8晨光股份11.2恒銘達9.5太極集團7.8富地產6艾拉廚房12.8佐丹奴國際11建業地產9.4達芙妮國際7.8太極實業6網易嚴選12.8永豐余11哈啰9.4碧桂園7.8棲霞建設6聯康生物科技集團12.8中國
110、移動11中國飛鶴9.4國瑞健康7.8華僑城6呷哺呷哺12.8新乳業11達利食品9.4美泰7.8中順潔柔6華潤三九12.8白云山10.8Gymshark9.4泡泡瑪特7.8浪奇5.9保利置業集團12.8普洛斯10.8雅芳9.2萬城控股7.8云南白藥5.8保時捷12.7橫店東磁10.6海天味業9.2零跑汽車7.7農心5.8美的置業12.6耐克森輪胎10.6金鷹商貿集團9.2蒙娜麗莎7.6Quiksilver5.8華潤置地12.6蘇寧易購10.6雷士國際9.2長安汽車7.6MICHAEL KORS5.8大全能源12.6高儀10.5五洲特紙9.2boohoo7.6好麗友5.8東瑞制藥12.6洋河股份1
111、0.5中國中藥9.2燕京啤酒7.5榮事達5.8海信家電12.5招商蛇口10.4雅迪控股9Etam7.4天士5.6COACH12.4康泰倫特10.4中環新能源9無限極7.4屈臣氏5.6Kate Spade12.4中國華君10.4鄂爾多斯9361 度7.2海瀾之家5.6岳陽林紙12.4Mulberry10.4中國一汽8.9華眾車載7.2勁霸5.6晨鳴紙業12.4永旺10.4上海鳳凰8.9Thai Union7.2奧克斯5.5科勒12.3旭輝控股集團10.4百樂嘉麗寶8.8錦湖輪胎7.1水井坊5.5維達國際12.2獅王10.3唯品會8.8歐派家居7愛瑪科技5.4維多利亞的秘密12.2大悅城10.2紅
112、星美凱8.7Hylo7斯凱奇5.4康尼格拉12.2五礦地產10.2中糧糖業8.6雅戈爾7居然之家5.2美團12.2明輝國際10.2大唐集團控股8.6三元股份7hellyhansen5.2CJ12.2周黑鴨10.2綠景中國地產8.6vivo6.8納愛斯5.2LACOSTE12佐敦10.1浙江世寶8.6燦盛制藥6.8歐普照明5.2上汽集團12波司登10創維數字8.5Jollibee Foods6.7珠江啤酒5??低?1.9上坤地產10信義玻璃8.5美利達6.6傳音控股5萬代11.8中國聯通10瀘州老窖8.5山西汾酒6.5愛慕股份5弘陽地產11.8雨潤食品10MEC8.4海底撈6.5牛欄山5愛旭股
113、份11.6Canada Goose10新華制藥8.4信義置業6.4森馬服飾4.8統一11.6光明乳業10蘇泊爾8.4中鹽6.4蘇州騰暉4.8康師傅控股11.6起亞10莊臣8.4中國醫藥6.4Hush Puppies4.8奇瑞11.6溫氏股份9.8今麥郎8.4康佳6.3同仁堂4.8貴州茅臺11.5fenix outdoor9.6大發地產8.4金嗓子6.2居易國際4.8浪潮信息11.5深圳控股9.6味全8.2華潤萬家6.2ALDI4.8丸美股份11.5杉杉品牌9.6雅居樂集團8.2天大藥業6.2立白4.6澳優11.4中國電信9.6Home Depot8.1四川長虹6.2東風汽車4.62023 供應
114、鏈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附錄 I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紅豆股份4.5浙江永強3.2正大2固鉑輪胎0綠源0奧康4.5合盛硅業3.2久盛地板2中策橡膠0臺鈴0水星家紡4.5報喜鳥3.2綠地控股0椰樹集團0新蕾0ecco4.4東日升3.2中國聯塑0西鳳0比德文0安琪酵母4.4大成長城3Rivian0盼盼食品0博洛尼0格電器4.4不二家3ST 中利0百草味0欖菊0海馬汽車4.3卡賓3珈偉新能0華遠地產0哪吒汽車0特變電工4.2貝因美3京山輕機0天泰集團0威馬汽車0索菲亞4.2倍加潔3金辰股份0新地集團0瑞幸咖啡0勃林格殷格翰4Clarks2.8太平鳥0海信地產0高樂雅
115、咖啡0真維斯4愛康科技2.8君樂寶0東渡國際0正新輪胎0九陽股份4弘元綠能2.8魅族0金大地0豪悅護理0穩健醫療4晶科科技2.8德克士0大漢城建0金僑控股0太平洋咖啡4貝納通2.8福汽集團0寧夏中房0令牌集團0iRobot4美邦服飾2.8森啤酒0榮華控股0澳海集團0采筑4金螳螂2.8青源啤酒0祥源0陜建地產集團0安彩高科4七匹狼2.8完達山0儒辰集團0戴森0開米4Ann Taylor2.8輝山0大愛城0一德集團0Mothercare4世聯2.6百雀羚0奧克斯地產0協信0寶駿4格蘭仕2.6然堂0華建地產0愛家集團0銀鴿實業4奧普家居2.6韓后0九如城集團0維科集團4兩針2.6御泥坊0雅荷地產0宜
116、賓紙業4大然家居2.6天友0老干媽0民豐特紙4拓日新能2.6泉林0熊電器0佳通輪胎3.8愛仕達2.6新亞紙業0集美0福斯特3.8白貓2.6弘安紙業0飛雕0海普瑞3.8匯源果汁2.6雙燈紙業0萬家樂0果園老農3.6探路者2.5和平乳業0青桔單車0恒林股份3.5三雄極光2.3金健牛奶0天一仁和0圣農發展3.5美團單車2.2上好佳0東海地產0Sephora3.5不凡帝2.2金星啤酒0大家房產0億晶光電3.4華倫天奴2.2高新地產0雨潤地產0清源股份3.4娃哈哈2.2萬通發展0宏寶萊0柏曼3.3良品鋪子2.2紅豆置業0水塔0江鈴汽車3.2玫琳凱2北科建0思念0三只松鼠3.2Charles&Keith2
117、天鴻地產0四季沐歌0日出東3.2大亞圣象2EuroGroup0富士達0江淮汽車3.2歌思2樂純0新日股份0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2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1報告中的術語與定義附錄 II供應鏈: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提供給最終用戶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包括多層級供應商。供應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組織,包括但不限于下屬工廠等關聯企業、生產代工廠、原材料提供商、與生產相關的服務提供商(如污水處理廠、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單位)、物流供應商等。利益方:與企業的決策或活動有利益關系的組織,包括但不限于消費者、股東、投資機構、環保組織、供應商、合作伙伴等。環境合規:企(事)業單
118、位的建設、生產、經營、搬遷轉移等過程符合國家和或地方環保法律法規要求。環境違規:由官方發布的、企(事)業單位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違反國家和地方環保法律法規的相關信息,以及官方確認企(事)業單位存在問題的公眾投訴舉報信息。公開說明(要求、發布、披露):通過政府平臺、企業網站、IPE 網站、傳統媒體、自媒體等渠道,以書面形式發布信息。價值鏈:在本報告中,價值鏈指與報告主體運營相關的上游/下游活動,包括產品使用階段和產品報廢處理。價值鏈排放:與報告主體運營相關的上游和下游活動產生的排放量。產品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對產品壽命周期中的每一步的影響(如溫室氣
119、體排放)進行的評估,包括資源開采、生產、使用和廢物處置等。溫室氣體:在本報告中,溫室氣體指京都議定書中的七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全球變暖潛值(GWP):描述一單位特定溫室氣體相對于一單位 CO2而言,產生的輻射影響力(對大氣的有害程度)的因子。二氧化碳當量:表示七種溫室氣體全球升溫潛勢(GWP)的普遍適用的測量單位,以一單位CO2e表達。它用來在同一個共同的基礎上評估(避免)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碳中和/凈零排放(在本報告中泛指二氧化碳中和/凈零排放或溫室氣體中和/凈零排放):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
120、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源/排放源:將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物理單元或過程。直接排放:由報告主體所有或控制的源產生的排放量。間接排放:由報告主體運營導致,但是發生在由其他公司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范圍 1 排放:企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范圍 2 排放:企業外購電力、供熱/制冷,或蒸汽自用而產生的間接排放量?;谑袌龅姆秶?2 核算方法(Market-based Method):根據簽署購電合同的供應商的排放量或其他能源屬性證書抵消量的方式量化范圍 2 排放?;?/p>
121、地點的范圍 2 核算方法(Location-based Method):根據地方、區域或國家電網平均排放因子量化范圍 2 排放的方法。范圍 3 排放:除了范圍 2 以外的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 3 的排放是一家公司活動的結果,但并不是產生于該公司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開采和生產采購的原料、運輸采購的燃料,以及售出產品和服務的使用。絕對目標:一段時間范圍內實現絕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總體目標,例如,到 2030 年,企業在 2020 年基礎上減排范圍 1+2 排放的 25%。強度目標:以排放量和業務度量標準的比率定義的減排目標,例如,到 2025 年,企業在 2018 年的基礎上每噸水泥 C
122、O2排放量降低 12%。目標基準年:用來定義一個溫室氣體目標的基準年。目標年/目標完成年:確定目標承諾期結束的日期/年份?;鶞示€:假設沒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或活動存在的情況時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鶞誓昱欧牛河糜诒容^企業長期排放量的歷史數據(一個特定年份或者多年平均值)。碳強度:表示每單位物理活動或經濟價值產生的溫室氣體影響(例如,單位發電產生的 CO2排放量)。強度比率與生產率/效率是相反的。碳匯:任何儲存溫室氣體的物理單元或過程,通常指森林和地下/深海 CO2庫。碳交易:所有購買或出售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抵消量和信用的活動。配額:排放一定量溫室氣體的權利。IPCC:由氣候變化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機
123、構,職能是評估有關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從而了解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風險。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4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33.Average-data Method:采用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計算式中:E i Qi EFA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數量或重量(如,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i 種商品的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
12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E=Qi*EFAi(3)4.Spend-based Method:采用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計算式中:EiQiEFS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量,以經濟指標度量(如,萬元產值);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i種商品的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產值)。E=Qi*EFSi(4)WRI&WBCSD.Technical Guidanc
125、e for Cal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version 1.0)R/OL.2011:2023-10-13.https:/ghgprotocol.org/sites/default/files/standards/Scope3_Calculation_Guidance_0.pdf.注:如果供應商無法提供某個或某幾個過程的實測數據,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量,將用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外購商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排放因子,減去已知過程的排放計算。注:指“分配”(Allocation)后的供應商范圍 1&2 排放數據,關于“分配”的方法,詳見
126、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中第八章 Allocating Emissions1.2.3.1.Supplier-specific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產品碳排放因子計算式中:Ei Qi EF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量(如,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供應商實測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
127、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E=Qi*EFi (1)2.Hybrid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結合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排放碳因子計算2式中:E i ES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如,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供應商范圍 1&2 排放數據3(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制造第 i 種商品的原材料的種類;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制造所需第 j 類原材料的消耗量(如,千克)
128、;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制造所需第 j 類原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原材料的運輸方式;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j 類原材料的運輸距離(如,千米);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j類原材料通過第k類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米/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廢棄物產生量(如,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廢棄物處理過程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商品和服務相關的其他排放(如適用)。E=ESi+QMij*EFMij+QMij*DMjk*EFT
129、jk+Wi*EFWi+EO (2)j QMij EFMij k DMjk EFTjk Wi EFWi Eo 范圍 3,類別 1外購商品和服務排放量化方法1附錄 III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62023 供應鏈 CATI 指數55關于 IPE免責聲明編寫組成員特別鳴謝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自 2006 年成立以來,IPE 開發并運行蔚藍地圖數據庫(),2014 年上線“蔚藍地圖”APP,推動環境信息公開,賦能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助力企業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促進多方參與環境治理,共同守護地球家園。本研究報告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撰寫,研究報
130、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 IPE 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IPE 將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IPE 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 IPE,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及最終解釋權均歸 IPE 所有。朱紫琦,丁杉杉,張慧,馬軍,黎萌,徐昕,李赟婷,馬瑩瑩陳雙麗,石歡本報告得到多家基會的持。本內容及意僅代表作者的個觀點,與基會的場或政策
131、關。感謝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南昌青贛環境交流中心、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實習生龔蕊、王荷敏、馬一凡、司曉冬、劉山、熊雅文、魏娜、藺海祥、高瑀、李楚源、Amelia Linton,兼職杜姍、趙燁軒、唐文藝、朱鳳婷、徐文平、崔香瑛、段林帥、馬文靜的貢獻。注:本報告評價期為:2022 年 10 月 1 日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評價信息來源:企業官方網站、年報、CSR 報告、ESG 報告等定期報告、官網等公開渠道發布的信息、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集的可信源發布的數據,以及企業公開披露的 CDP 氣候變化問卷回復;本報告所引用的阿迪達斯、蘋果、鵬鼎控股、達能、花王、聯想集團、Levi Strauss&Co.、隆基綠能、極星、彪馬、三星的部分,如與原文不一致,應以企業官網報告為準;如本報告的中英文版本出現不一致,請以中文版為準;本報告采用環保再生紙印刷。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