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界面:2023中國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CDI)研究報告(3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人大&界面:2023中國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CDI)研究報告(39頁).pdf(3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專家委員會委 員盧小賓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陸 偉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裴 雷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張久珍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初景利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李月琳 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教務部部長、教授張 洋 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李玉海 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組織機構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界面新聞界面商學院研制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支持單位馮惠玲 中國人
2、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主 任劉越男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數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楊東 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發展規劃處處長、教授副主任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研究團隊錢明輝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數字人文研究院秘書長、教授崔宇 界面新聞副總編輯、商學院院長 課題組負責人王名鈺 王 馳 潘 菲 許嘉元 李胡蓉 趙夢純 張裕恩 程周芳菲 王雅岳 劉 林 毛 盾 郝若揚 王子涵 鐘瑞玲 張辰萌 李蕙廷 徐志軒 樊安懿 郭佳璐 楊建梁 楊冠燦 黎煒祎 戴夢婷 徐占魁課題組成員袁 莉 四川大學公共
3、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馬 捷 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協舟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人事處處長、教授臧國全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丁華東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黃水清 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學科帶頭人、教授楊安蓮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軍事信息與網絡輿論系主任、教授蔚海燕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金勝勇 河北大學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教授田 豐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紀委書記、副院長、研究員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序言一、研究背景1.1 科技改造:重構傳統業態釋放創新動能1.2 政策
4、演進:從工程項目上升為國家戰略 案例分析:數智融合將喚活文化資源生成與重建1.3 場景拓展:科技矩陣打造文化場景聚合1.4 消費驅動:市場供需議價權利發生轉變二、研究方法2.1 數據來源:基于專利數據分析的視角2.2 測算方法: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指標體系三、研究結論3.1 北京居首、廣東第二、海南、四川、湖北進入前十 案例分析:北京全方位引領中國文化數字化發展 案例分析:廣東文化數字化服務創新驅動能力超過京滬 3.2 文化數字化發展與人才、知識產權布局高度協同 3.2.1 超過 65%地區的文化數字化與 IT、科研部門就業密切相關 3.2.2 超過 60%地區的文化數字化與高質量知識產權占比緊
5、密關聯3.3 文化數字化呈現地域分化和經濟分化 3.3.1 中南地區創新勢能突出,西北地區勢能有待喚醒 3.3.2 長三角地區集聚創新,泛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3.4 集群組合,各具特點 3.4.1 技術活力視角下的文化數字化產業創新 3.4.2 服務潛力視角下的文化數字化產業創新 案例分析:文化傳播“勝地”湖南省的數字化升級良策 3.4.3 文化數字化技術創新活力的密度與廣度 案例分析:技術創新密度第一的海南省如何厚積薄發?四、政策啟示040405070809360912141619202527202325262729303133140306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
6、CDI)研 究 報 告03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為全球最主流的發展趨勢之一。我國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也不斷增加,但是各省份之間在文化數字化創新能力上的差異較大。文化數字化創新能力指數評估能夠為數字化時代下的文化產業注入更多活力與動力,推進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展文化數字化創新水平的評估,對于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具備深刻意義。首先,文化數字化創新水平的評估能夠驅動數字文化基礎技術向縱深發展。通過對各省份文化數字化創新能力的評估,可以了解各個省份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技術進展情況,有助于各省份將自身文化數字化建設水平納入國家戰略與標準,積極拓展數字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和產業鏈條
7、,推進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其次,文化數字化創新水平的評估能夠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跨地區合作與交流。通過評估結果的對比分析,各省份可以了解到相互之間在數字文化產業創新方面的差距,并吸取其他省份數字文化建設的創新經驗,提高文化數字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此外,文化數字化創新水平的評估能夠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與消費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評估結果有助于數字文化產業優化產品開發和服務內容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另一方面,評估結果也可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與消費者的直接連接,在數字化時代中構建更加緊密的文化共同體。序言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4一、研究背
8、景1.1 科技改造:重構傳統業態釋放創新動能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帶來了重大的支持和幫助,讓文化產業向支柱產業邁進成為可能。隨著科技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在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也逐步被重視并且得到改善。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從 2012 年的 18071 億元增長到 2022 年的 121805 億元,占 GDP 比重從 3.36%增長到 10.01%??萍紝ξ幕a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文化產業的經營模式和發展路徑,還能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不斷涌現出
9、一批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如數字文化、網絡游戲、虛擬現實等,這些新興產業正在推動著傳統文化產業的結構優化與升級。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行業營收增速超過傳統文化業態平均約 11 個百分點,為推動文化產業向支柱產業邁進提供重要力量。文化新業態營收從 2018 年的 2.1 萬億元增長至2022 年的 4.38 萬億元,其占文化企業營收的比重從 2018 年的 21.5%上升至 2022年的 36%,科技推動文化產業從數字經濟領域的相對滯后部門轉變成為先進部門。當前我國對文化數字化事業給予極高重視??萍嫉母脑?、政策的演進為文化數字化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和保障。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各類文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10、層出不窮,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豐富的文化體驗。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5研究背景一1.2 政策演進:從工程項目上升為國家戰略起步階段:2011 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鮮明指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進作用,并且要求“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推動文化科技融合進入起步階段。融合發展階段:2012 年出臺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列為專欄,要求推動實現“文化資源文化生產文化傳播”的全面數字化;2012 年“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寫
11、入黨的十八大報告,自此開啟了加速融合發展階段??v深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和 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等系列政策連續出臺,與此同時,多部門協同保障機制推動文化科技融合向縱深發展。國家戰略階段:2021 年 3 月 13 日,“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 年 6 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包括培育壯大線上
12、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強化科技在演藝、娛樂等傳統文化行業的應用。2022 年 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將文化數字化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意見提出了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依托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 5G 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形成國家文化專網等 8 項重點任務。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 2035 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
13、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當前我國對文化數字化事業給予極高重視??萍嫉母脑?、政策的演進為文化數字化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和保障。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各類文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豐富的文化體驗。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6研究背景一落地實踐階段: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加強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建設,賦能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2023 年 2 月,廣東、浙江、山西、安徽、山東、重慶、湖南、江蘇 8 個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推進文化數字化
14、;2023 年 6 月 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 年 6 月 19 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 2023 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案例征集評選工作的通知,征選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北斗導航、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創新應用的示范案例。案例分析:數智融合將喚活文化資源生成與重建各大文化機構正在加速將海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數據資源。2023 年 2 月,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北京大學等單位研發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
15、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上線;湖南博物院聯合天津大學共同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基于知識圖譜的博物館展覽展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創設“高山流水遇知音湖湘音樂史”展項;2023 年國際博物館日,故宮“數字文物庫”向社會最新公布 2 萬件數字文物影像,總錄入的文物總數已超過 10 萬件;2023 年 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24個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開發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為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基于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的號召,2023 年 9 月,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
16、舉行,集中展示文化數字化建設、元宇宙、數智文旅等領域的新產品、新服務、新體驗、新業態。針對文化企事業單位在文化數字化建設中面臨的數據體量大、處理成本高、數據處理效率低等問題,提出了文化大模型解決方案,即通過文化大模型的自動智能化標識、圖像元素自動提取、文生圖和圖生文的多模態能力可以有效解決。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7研究背景一1.3 場景拓展:科技矩陣打造文化場景聚合文化從“系統內循環”向“社會大循環”邁進,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顯現外溢效應,賦能實體經濟。新業態特征呈現多樣化延伸至與文化大類相關的媒體、出版、動漫、娛樂、體育、電信、廣告營銷及
17、消費等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當中,包括廣播電視集成播控,互聯網搜索服務,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數字出版,其他文化藝術業,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游戲服務,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增值電信文化服務,其他文化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廣告服務,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版權和文化軟件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設備制造等 16 個行業小類。場景聚合化實現增量發展。當前,人工智能、XR、5G、大數據、AIoT 等數字技術已逐漸矩陣化與聚合化,加速了文化科技融合場景的更新,有效實現了場景的增量擴張。一是 5G 與云計算鏈接海
18、量云上文化資源;二是 XR、新型智能硬件等提升文化表現力;三是人工智能與 LBS 應用促進文化場景的智能交互;四是大數據與算法讓文化知識圖譜化;五是 AIoT 使文化場景更具感知力。從方法上,文化大模型幫助文化機構在多個應用場景高效完成各種工作,包括數字人對話、基于NLP的知識問答和搜索、多模態知識圖譜生成、AIGC文生圖自動標注、畫作鑒真、長視頻拆條自動處理等;從用途上,以老電影修復為例,用人工智能技術,使用基于生成式的人像修復模塊,在保持人像真實特征的前提下,可以進行高清五官重建。對低分辨率、多次壓縮損傷以及拍攝環境(如暗場景和拍攝過程抖動)等造成的模糊、失焦、噪聲、馬賽克等畫質損傷。將中
19、華民族積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數據,成為文化大模型訓練數據,不僅可以補齊當下大模型訓練數據短缺的短板,而且可以作為依據解釋人工智能為人類帶來何種實際益處的難題,并能夠大幅提升文化機構的效率和效能。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8研究背景一1.4 消費驅動:市場供需議價權利發生轉變隨著文化消費主體的需求逐漸向個性化、定制化、碎片化演變,消費者的交互意愿不斷增強,以消費為中心的供需議價權地位開始轉變,個性需求的出現倒逼文化供給側提質升級。定制文化產品逐漸興起,很多文化公司開始提供基于用戶個性化需求定制的文化產品,如愛奇藝會員可以
20、選擇不同類型、不同語言、不同地區的內容進行觀看,滿足用戶個性化的文化需求;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人們更加追求互動和交流,對于文化產品也有了更高的交互要求,如“抖音”短視頻平臺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同時還帶來了用戶之間的互動和分享;隨著個性化需求的增強,文化創意產品開始興起。一些文化企業圍繞卡通形象、影視 IP 等打造周邊文化產品,滿足人們對于個性化文化產品的需求,如“敦煌詩巾”等文化“爆款”產品,以敦煌元素為基礎,借助定制 DIY 合成算法,為消費者提供“千人千面”的絲巾定制功能,并推出“一條起訂”的輕量化生產模式,實現了線上 DIY 設計需求和線下個性化產品供給的貫通。2023 中 國 文
21、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09二、研究方法2.1 數據來源:基于專利數據分析的視角科技創新以創造新需求為目的,利用新技術作為實現路徑,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學者創造力的能動性來推進社會發展。近年來,專利指標作為一種“尺度”可以定量測度創新活動效果。創新的線性模式顯示這樣的規律,即新技術的發展將遵循一個清晰的時間次序,起源于研發,包括新產品發展階段,直至到達產業化和商品化,每個階段都活躍著專利的身影。專利信息分析可以提供發明創造過程當中的清晰線路,可以揭示相關產業和技術領域的整體狀況及其發展趨勢、行業技術創新熱點及專利保護特征,可以了解競爭對手在不同地域或國家的市場經
22、營活動以及競爭企業間的技術合作、技術許可動向。本報告采用專利信息分析方法,在文化數字化創新視角下,借助專利信息作為研究對象,將有效分析數字化創新的基石和轉化路徑,把握新業態創新能力的根本來源。在我國有關專利法律的規定中,已將專利保護的對象統一稱之為發明創造。關于專利的分類,在專利法中明確規定將其分為三大類,即: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我國專利類型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0研究方法二本報告數據采用大為 innojoy 專利搜索引擎平臺中 2011 年至 2022 年的專利申請數據以及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的有效專利數據,評估
23、對象為中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報告根據國家的產業分類目錄、文化產業企業經營范圍、新聞媒體中提取的文化科技融合各類新業態形式,構建起以“文化”“數字化”“文化數字化融合”為主題的關鍵詞詞典,并由此形成專利檢索式檢索,得到 44914 條發明專利、19668 條實用新型及 11779 條外觀設計專利信息。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1研究方法二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2研究方法二中國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CD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Innovation I
24、ndex)體現了一個地區在某一階段在文化領域積極融合多項數字化技術并使其得以創新發展的能力,客觀評價了全國與區域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及空間分布特征,對文化產業戰略布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乃至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指標評價體系下設 3 項一級指標、8 項二級指標及 23 項三級指標,從不同角度評估了文化產業數字化創新的能力及效果。2.2 測算方法: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指標體系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3研究方法二1.高質量專利指的是innojoy DPI(Dawei Patent Index)評分大于70分的專利2.專利
25、的權項數指的是專利文件中列出的權利要求的數量,描述了專利權利人對發明或創新的要求和要求的保護范圍。較多的權項數可能意味著專利涵蓋了更多的技術領域或變體,具有更廣泛的保護范圍。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的得分及排名計算基于三項一級指標得分的加權求和,每項一級指標下均有2-3項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得分基于二級指標得分的加權求和,一級和二級指標間均采用專家打分賦予權重,加和為100%。每項二級指標下均有2-4項三級指標,各指標間權重由熵值法確定。由于熵值法可以實現動態賦權,即權重可依據實際數據包含的信息相應調整。具體來說,指標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被賦予的權重越高,其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四級指標數據處理時,原
26、則按照采用歸一化處理,將所有的數據放在0,1 的區間內,使各指標內數據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1。由于部分指標數據分化較嚴重,超一線省份(直轄市)與發展中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數據不在一個量級,按歸一化線性處理后將難以區分,導致該項指標的解釋力度變弱,所以先將各項指標進行去偏取對數處理,原始數據替換為數據在正態分布下累積概率,并進一步做歸一化處理??傊笖导胺猪椗琶梅志鶠榘俜种?。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4三、研究結論3.1 北京居首、廣東第二、海南、四川、湖北進入前十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27、 告15研究結論三我們對8項二級指標進行多維標度法分析并結合 k均值聚類后發現,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5個省份(市、自治區)在技術創新活力、服務創新潛力、產業創新效益等三個方面均表現優異,總得分居前,歸類為第 1 類;以海南、湖北、山東、天津、西藏、新疆為代表的 6 個省份(市、自治區),技術創新活力得分較高,服務創新潛力居中,但產業創新效益有待提升,歸類為第 2 類;以福建、四川、湖南、陜西、重慶為代表的 5個省份(市、自治區)在技術創新活力、服務創新潛力、產業創新效益等三個方面均表現較為平均,但處于第二層次,較第 1 類有較大提升空間,歸類為第 3 類;除以上省份外吉林、遼寧、江西
28、等 21 個省份(市、自治區)在技術創新活力、服務創新潛力、產業創新效益等三個方面處于第三梯隊,歸類為第 4 類。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6研究結論三在 2023 中國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CDI)測評結果當中,北京以 87.82 分高居榜單第一名,其中技術創新活力和產業創新效益分別以89.41 分和 90.51 分超越全部其他省份位居第一,產業創新高出第二名廣東 8.27 分。在技術創新活力上,全國 35452 個文化數字化發明專利當中有 5135個申請人來自北京,覆蓋 134 個 IPC 分類號和 32 個新型產業,權項數大于 10 的專
29、利比例超過 40%,位居全國第一名;在專利價值上,Innojoy DPI 價值大于 70 的被認為是具備高質量的專利,占比超過 18%,位居全國第一,發明專利平均授權期限為 2.6 年;三種專利呈現龍頭引領的申請效應,如百度、奇虎科技、愛奇藝等大型互聯網傳媒科技企業專利申請超過 150 個,文化數字化類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占總營業收入超過 10%,企業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為未來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案例分析:北京全方位引領中國文化數字化發展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17研究結論三在政策布局上,北京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為指導,
30、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搭建、數字文化普及教育、數字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等為主要方向,加強數字文化建設,在構建數字文化產業“三條鏈”(數字內容創造、數字技術集成、數字服務應用)的同時,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 年,科技部等 5 部門公布了第四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單,共認定了 25 家單體類示范基地,北京有 6 家機構在名單之列。至此,北京地區已有 11 家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包括 1 家聚集類示范基地和 10 家單體類示范基地。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發達的數字技術,北京高估值的數字文娛型獨角獸企業繼續領跑全國。2021 年的獨角獸企業榜單顯示,北京數字文娛獨
31、角獸企業共 11 家,在全國占比約為 60%。關于促進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產業發展的若干支持政策指出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數字文化產業園,吸引國內外一流游戲企業研發機構聚集,對入住中關村科學城數字文化產業園的辦公企業的辦公用房給予補貼。截至 2022年末,海淀區符合市級“雙 70%”(園區入駐率達 70%;文化企業占比達 70%)標準的文化產業園區數量共計 12 家。海淀區持續開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工作,支持海淀區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技術平臺建設、數字文化產業集聚區認定、精品原創游戲開發、游戲及電競理論研究、電競場館建設、電競賽事舉辦、數字文化產業活動舉辦等領域的發
32、展。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1研究結論三數字技術人才是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的源頭活力。統計顯示,在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排名當中,有 5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排名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排名相一致,17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排名差距小于 5 名,二者合計占比超過 70%;有 7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排名與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排名相一致,13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排名差距小于 5 名,二者合計占比超過 65%。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涉及到
33、 IT 行業和科學研究行業的許多關鍵技術突破來引領文化數字化發展升級。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文化娛樂生態系統,需要研發包括圖像處理、聲音處理、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依賴大量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參與和 IT 產業的推動力。文化娛樂人才是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的持續力量。統計顯示,在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排名當中,有 5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排名與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排名相一致,13 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排名差距小于 5 名,二者合計占比超過 55%。文化娛樂就業機會和效益與文化數字化發展呈現互相促進的態勢。一方面,文娛人才驅動文化數字化得以實現,如在數字游戲開發
34、領域需要大量的程序員和美工,在數字影視領域需要專業的后期剪輯人員和特效制作人員等;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創作者可以更好地表達想法和實現創意,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服務,整個產業鏈更加高效地運轉,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2研究結論三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4研究結論三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5研究結論三在區域表現上,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35、海南所在的中南地區在六大地區當中排名第一,呈現出較強的崛起態勢,主要歸因于技術創新活力評分平均78.47分位居第一、服務創新潛力評分平均 75.18 分位居第一,說明以上省份在知識產權布局和創新上具備深厚積淀,尤其深圳市、廣州市、武漢市、長沙市等經濟發達城市不斷創新文化知識產權形式。但該地區產業創新效益分數為 74.42分,位居第三,四大直轄市均不位于中南地區,缺乏集聚的文化龍頭企業和人才吸引力,因此并未形成更有優勢的知識產權商業轉化成果;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其中北京高度引領華北地區文化數字化活力,但天津和河北創新能力較為落后,有待加強。西北地區各省份(包括
36、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均處于榜單后 10 名,該地區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總評分僅有 70.91 分,文化知識產權創新能力不足,且缺乏大型信息數字化企業形成技術轉化。3.3 文化數字化呈現地域分化和經濟分化3.3.1 中南地區創新勢能突出,西北地區勢能有待喚醒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6研究結論三而從城市群的劃分角度來看,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形成的長三角地區集聚式引領文化數字化發展,三項一級指標均以 2 分以上的優勢超過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已累計建成 5G 基站 43 萬個,約占全國四分之一,長三角組織實施的“5
37、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項目 1300 余項,41 市 GDP總量超 13.44 萬億元,約占全國的 24%。泛珠三角地區(廣東、福建、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廣西、貴州、云南)雖然在文化數字化總體均分上落后于環渤海地區,但由 3D 圖可知呈現集聚效應,除廣州外的 8 個省份沒有明顯分化效應,且 6 個省份均位于榜單前10,該地區省份產業交流十分活躍,如開展“泛珠大會”并聯合發起“數字泛珠行動”,共同提升泛珠三角區域在 互聯網+、電子政務、智慧社會、數位經濟、大數據等領域的發展應用能力和交流合作水準,著力打造經濟文化、社會民生、人才培養上的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文
38、化數字化平均分位于第二位,主要由于北京基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極發揮第三產業數字化形式,其他 4 個省份(直轄市)均未進入前 10。從地區創意企業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來看,環渤海支柱行業仍以電信軟件、設計服務、咨詢策劃等為主,占據總量的 70%以上,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年營業收入低于 50 萬的企業數量占據總數的 60%。處于較為落后位置的為泛西北地區(陜西、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其中4個省份為榜單后4位,主要受產業結構、經濟環境制約,經濟動能相對不強,地區文化數字化技術驅動能力和產業轉化能力不足。3.3.2 長三角地區集聚創新,泛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2023 中 國
39、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7研究結論三3.4 集群組合,各具特點為進一步分析各個地區的文化數字化發展趨勢和歸因,我們以產業創新效益為結果,將技術創新活力和服務創新潛力等分項指標為切入點,利用散點圖進行集聚分析。3.4.1 技術活力視角下的文化數字化產業創新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29研究結論三3.4.2 服務潛力視角下的文化數字化產業創新我們從服務創新潛力和產業創新效益兩個一級指標中提取服務創新質量和產業創新價值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其中服務創新質量得分由三級指標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的平均維持時間、字數、有效權專
40、利占比、高權項數專利占比指標構成,產業創新價值由三級指標專利技術轉化頻次、文化新業態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等 3 個指標得分構成。統計發現,31個省份在兩個維度集聚為4類。其中,北京、廣東聚為一類,在服務創新質量方面表現突出;湖南省的服務創新質量較為中等,但產業創新價值位于全國第二,說明其底層知識產權技術在商業價值轉化當中表現優異,體現出卓越的產業價值。在其他類別上,服務創新質量與產業創新價值在各城市間并未體現出強相關性,城市數據較為分散。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30研究結論三案例分析:文化傳播“勝地”湖南省的數字化升級良策報告結果
41、顯示,湖南省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總排名位居 12 名,但其產業創新效益成為繼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后的第五名,單項得分 78.36 分,其中 I3.3.3 文化數字化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位居全國第一名,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在全國數字文化產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擁有廣泛的用戶和客戶群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價值和商業模式創新。從第一家傳媒行業上市公司,第一家手機動漫上市公司,第一家出版傳媒全產業鏈整體上市公司,第一家民營出版發行業上市公司;到第一家文化主題館空間藝術設計領域上市公司,第一家國有控股節目制作類上市公司,第一家國有互聯網視頻平臺上市公司長沙文化創新不斷引領全國風氣之先。目前,湖南正加快數字
42、化賦能,培育壯大“新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改造提升“老字號”?!靶伦痔枴蔽幕a業依托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的首個文化產業園,站在產業發展的制高點。3000 多家視頻文創企業落戶于此,其中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視覺特效、數字媒體制作,為了人民、新聞大求真、尋夢蒙達爾紀等新聞節目,聲臨其境、少年說、中餐廳等原創綜藝節目,都從這里走向熒幕。堅持“文化+科技”發展路子的馬欄山,正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支持文博、歷史街區、工程機械數字化呈現“原字號”文化形式。作為由國家五部委聯合認定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明和廣電掌握了全息幻影成像技術、3D Mapping 光雕投
43、影技術、沉浸式環境交互技術等高端技術,建立了完善的研發創新系統激勵機制,圍繞文化演藝裝備、系統集成、智能化解決方案等開展攻關,現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200 余項。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31研究結論三“老字號”圖書印刷、出版領域借助數字化技術煥活新活力。中國印刷雜志社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書刊印刷業競爭力報告(2022)顯示,長沙書刊印刷業綜合競爭力指數達到 0.6747,位列北京、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名,遠高于其他城市。長沙印刷行業形態已從勞動密集型轉型為資金密集型,環保原輔材料使用率達到 80%、市級智能制造試點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行業占比達到 1
44、0%。作為一家以版權為基礎的文化創意內容提供商,天使文化在網絡文學出版領域穩居全國第一,重點布局 3D 動畫產業,旗下公司現已取得相關發明專利、軟著等 25 項,引領國內引擎動畫技術發展,致力打造國內最大動漫制作基地。3.4.3 文化數字化技術創新的密度和廣度我們將技術創新廣度作為橫坐標,該指標由發明專利申請規模、類別覆蓋廣度、新興產業覆蓋廣度、申請人規模等三級指標構成;技術創新密度作為縱坐標,該指標由發明專利授權平均年份、有效發明專利占比、高質量發明專利占比等三級指標構成。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33研究結論三案例分析:技術創新密度第一的海
45、南省如何厚積薄發?報告結果顯示,海南省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總排名位居 7 名,其技術創新活力成為繼北京、廣東、上海后的第四名,單項得分 81.89 分,其中T1.3 文化數字化創新密度位居全國第一,主要由于 T1.3.1 文化數字化專利權維持時間和T1.3.3文化數字化高質量專利占比等2個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海南省申請的 102 項專利當中,平均專利權維持時間為 2.7 年,超過全國平均維持時間 69.8%,innojoy DPI 評分超過 70 的專利占比約 30.8%,這表明海南省在文化數字化領域擁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實力。高質量專利的占比越高,說明該地區對于新技術的研究和創新投入越多,同時
46、也反映出該地區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技術創新水平和競爭力。近年來,國家和地區大力推進海南省文化產業基礎技術發展。商務部等 20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海南建設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支持創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鼓勵創新服務貿易國際合作模式等,有利于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優勢文化產業。1988 年海南建省以來,海南文化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海南已經形成了以文化演出、廣電傳媒、出版印刷、體育競技、娛樂休閑為主的文化產業結構?!笆濉睍r期,旅文系統共撥付 2.23 億元旅游發展資金,31.52 億元公共文化設施資金,5.91 億
47、元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資金,3.73 億元廣播電視發展資金,10.34 億元體育公共服務和全民健身資金,較有效滿足群眾旅游和公共文化體育需求。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廣電體育發展規劃印發,提出到 2025 年,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文化強省、智慧廣電、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旅游文化廣電體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海南參與國際高端競爭的強大力量。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34研究結論三但放眼全國,海南文化產業發展相比發達地區仍有較大差距。產業創新效益為 28 名,較總排名第 7 名有較大差異,從產業示范基地來看,海南仍未建立國家文
48、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從文化數字化類上市公司來看,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僅 2%,在創新研發驅動上仍有待提升,上市公司平均市值 334 億,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企業營業收入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僅 4%,對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缺乏產業規劃和運作。從項目實踐來看,海瑞墓、冼夫人廟、東坡書院、瓊臺書院、古崖城、王佐故居等歷史遺跡雖作了修復,但在招引文化項目、設計文創產品、打造遺址 IP 方面力度不夠。2023 中 國 文 化 數 字 化 創 新 指 數(CDI)研 究 報 告36四、政策啟示第一,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需要加大信息技術相關領域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吸納。超過 65%地區的文化數字化與 IT、科研就
49、業情況較為協同。文化數字化發展需要依托數字技術,而 IT 行業就是數字技術的核心領域,專業人才可為文化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持,如軟件開發、數據存儲、網絡建設等方面,為文化數字化的推進和實現提供堅實的支撐。各省份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首要問題即解決數字化 IT 和科研人才引進問題,具體措施包括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加大對數字化人才的招聘力度、鼓勵優秀人才返鄉創業等。第二,并不是所有的差距都意味著落后,應以平常心看待文化數字化創新發展的區域差距。在數字化浪潮中,各省份之間的發展水平有所差異是無可避免的。一些地方擁有更好的文化資源和政策環境來推動數字化創新,而另一些地方則面臨著文化積淀不足、數字化進程仍處于
50、早期階段的挑戰和機遇。我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城市在文化數字化創新發展方面存在的短板,有助于各城市政府精準施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增強文化數字化能力。比如,西北地區應在基礎技術、服務和產業上全面發力,煥活源頭技術研發并實現有效產業轉化,關注就業人才吸納問題;湖南、海南等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一級指標中單項得分較為突出的省份可因地制宜提升評價指標中薄弱環節,驅動第三產業煥發新活力。數字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全球最主流的發展潮流,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也需要積極響應。隨著國家數字化建設不斷加強,地區可從技術基礎、服務模式、政策支持、企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大力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經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有如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