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_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_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pdf(8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I 課題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李東榮 委員:初本德 陸書春 楊農 朱勇 何紅瀅 李倩 易琮 周國林 李如東 吳鉞 楊兵兵 課題負責人 楊彬 肖翔 陳龍強 熊福林 張挺 執筆人 楊彬 陳則棟 孫勝君 劉緒光 蘇莉 周子劍 居未偉 付大源 鄔肖玢 丁樹學 周見 葉俊顯 陳樹鴻 丁洋洋 逯柯 李南 盧抒寧 劉曉宇 張倩 符妍舢 劉昕 全星澄 澈格勒很 管正剛 孫天立 謝絢麗 王詩卉 李斌 盧麗珊 研究參與機構 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 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 案例支持機構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
2、公司、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富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網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百信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II 前言. 1 一、開放銀行發展現狀. 3 (一) 開放銀行的起源與興起. 3 (二) 開放銀行的定義. 4 (三) 國內外開放銀行比較分析. 6 1. 國外:監管政策和行業標準推動商業銀行開放 . 6 2. 中國香港:HKMA 發布銀行業 Open API 框架 . 11 3. 中國內地:尚未出臺開放銀行監管政策及行業標
3、準 . 12 4. 國內外開放銀行的差異 . 12 二、我國開放銀行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14 (一) 國家政策的引導. 14 (二) 思維理念的轉變. 15 1. 開放式創新:打破組織邊界,提高創新質量 . 15 2. 生態圈建設:資源能力互補,創造用戶價值 . 16 (三) 市場競爭的壓力. 17 1. 同業:競爭加劇 . 17 2. 跨界:競爭 VS 合作 . 18 (四) 市場需求的變化. 18 1. 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場景化服務,滿足客戶新需求 . 18 2. 藍海挖掘:服務長尾客戶,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 19 (五) 信息科技的支撐. 20 III 1. 技術實現方式:API、
4、SDK 等普遍應用,實現開放與共享 . 20 2. 金融科技:商業銀行應對復雜經營發展環境的有益舉措 . 21 三、開放銀行的核心能力. 22 (一) 共贏共生的開放戰略思維能力. 23 (二) 開放無界的生態構建能力. 25 1. 合作方管理能力 . 25 2. 客戶經營能力 . 26 3. 產品及服務能力 . 26 (三) 智能化、全方位的數據資產化能力. 27 (四) 平臺化、開放性的科技開發能力. 29 (五) 數字化、智慧化的基礎運營能力. 31 1. 運營能力 . 32 2. 風險能力 . 33 3. 合規能力 . 34 4. 資產負債管理能力 . 35 (六) 高效、靈活的敏捷組
5、織能力. 36 1. 快速決策、靈活調整機制的能力 . 36 2. 資源籌措、規劃及整合能力 . 37 3. 清晰的戰略目標和績效管理能力 . 38 四、開放銀行實踐案例. 39 (一) 國外開放銀行相關案例. 39 1. BBVA:數字化戰略、敏捷組織和基礎設施投資并行 . 39 IV 2. 星展銀行:核心業務數字化和 API 平臺開發 . 40 3. Fidor Bank:依托社交平臺,全面挖掘客戶需求 . 41 4. Kakao Bank:將金融服務嵌入 Kakao 社交生態 . 42 5. Yodlee:連接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 API 聚合平臺 . 42 (二) 國內開放銀行相關案例
6、. 43 1. 中國工商銀行:構建開放的智慧銀行生態體系 . 43 2. 中國銀行:中銀開放平臺 . 45 3. 中國光大銀行:雙向開放,構建開放銀行風險管理體系 . 46 4.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API Bank . 48 5. 中信銀行:聯合場景構建開放銀行生態圈 . 49 6. 中國民生銀行:依托直銷銀行開拓生態場景 . 50 7. 江蘇銀行:開放銀行產品負責制 . 51 8. 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放銀行 30 體系 . 52 9. 四川新網銀行:打造開放型數字銀行 . 53 10. 重慶富民銀行:多重賦能強化開放銀行能力 . 55 11. 中信百信銀行:發布開放銀行生態加速器 . 56
7、 12. 京東數科:全面開放分享業務、技術、場景和客戶 . 58 五、開放銀行的展望. 60 (一) 開放銀行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60 1. 信息安全的木桶效應 . 60 2. 合作伙伴的連接效率 . 61 3. 業務連續性風險 . 61 V 4. 數據的隱私保護 . 61 5. 組織文化的適配性 . 62 6. 行業標準的缺失 . 62 (二) 開放銀行未來的發展趨勢. 62 1. 銀行業務從“內部場景”向“外部場景”延伸 . 62 2. 銀行服務從“各自為政”向“合作共贏”轉變 . 63 3. 服務模式從“客戶服務”向“用戶服務”拓展 . 63 4. 服務客群從“二八定律”向“長尾效應”傾
8、斜 . 63 (三) 我國開放銀行政策建議. 64 1. 建立監管框架,避免一哄而上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 . 64 2. 制定行業標準,充分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 . 64 3. 發展監管科技,探索建設統一的監管平臺 . 66 4. 加強行業自律,實現監管與自律的有機結合 . 67 結束語. 69 參考文獻. 70 附錄. 73 附錄 A:圖匯總 . 73 附錄 B:表匯總 . 73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1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興起,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正在 發生深刻的變革, 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給銀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科技與金融的關系,從支持、支撐,到驅動、引領,科技甚
9、至開始改 變金融服務形式。在此背景下,“開放、合作”成為銀行業應對各類 挑戰的有益舉措。當前,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已成為金融科技 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并在全球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開放銀行強調以 用戶為中心,利用 API、SDK 等技術實現方式,通過“走出去”、 “引 進來”雙向開放的形式深化銀行與第三方機構業務連接和合作,將金 融服務能力與客戶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度融合,從而優化金融資源配 置、提升服務效率,實現雙方或多方合作、共贏。 縱觀全球,諸多與開放銀行相關的監管政策、業務創新在英國、 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紛紛落地實施。在中國內地,一些商業銀行已 將開放銀行作為戰略推進。中國
10、互聯網金融協會通過對 51 家各類型 商業銀行調研發現,65%的商業銀行已建立開放銀行平臺與合作伙伴 深入開展合作,逐步探索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開放與共享打造銀行生 態圈??傮w上來看,開放銀行還處在發展的初期,“如何認識開放銀 行”、“開放什么”、“開放給誰”、“如何開放”等問題,還需進 一步探索和研究。 盡管如此, “開放” 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開放” 的趨勢已經形成、“開放”的道路會越來越寬廣。 2 為順應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需要,立足“服務監管、服務 行業、服務社會”的職責定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組織編寫了開 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 (2019 年) 。 報告主要從開放銀行發展驅動力、
11、 國外開放銀行監管政策、國內外實踐案例開展研究,總結我國開放銀 行發展現狀,分析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與成功關鍵因素,探討未來 發展方向、實現途徑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并提出政策建議。 因研究者水平有限, 報告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 敬請批評指正。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3 (一)開放銀行的起源與興起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興起,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 開始發生深刻的變革。依托互聯網思維的推動和科技實力的不斷 增強,商業銀行從 Bank1.0 逐步發展到 Bank4.0,實現從物理網 點、電子銀行到互聯網銀行再到開放銀行的跨越式發展。 圖 1:開放銀行的發展歷程 Bank1.0
12、 是商業銀行物理網點擴張階段,追求規模效應,但 投入產出比不斷降低。Bank2.0 是商業銀行物理網點與電子銀行 并存階段,通過積極發展線上渠道,提高柜面替代率,提升服務 能力和客戶粘性。Bank3.0 是直銷銀行與互聯網銀行興起階段, 商業銀行不設立物理網點,業務全線上化,全面運用互聯網技術 開展金融服務。Bank4.0 是開放銀行探索階段,商業銀行主動開 展跨界融合,全面運用金融科技變革服務模式,通過開放應用程 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簡稱 API)、 軟件開發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簡稱 SDK)等
13、方式嵌 入生態合作場景。 4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一詞起源于歐美,但在全球 多個國家和地區早有開放 API 等形式的金融服務開放實踐。2004 年,PayPal 推出 PayPal API,被視為金融領域服務開放的先聲。 2007 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歐洲支付服務法案 (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簡稱 PSD),旨在建立統一的歐洲 支付市場。2013 年 7 月,歐盟委員會對法案進行修訂,發布支付 服務指令 2(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簡稱 PSD2),成為歐 盟國家開放銀行的立法基礎。2016 年 1 月,
14、PSD2 正式生效。 2013 年 6 月,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簡稱 CMA)推出 Open Banking 計劃。2015 年 8 月,英國財政部牽頭成立開放銀行工作組(Open Banking Working Group, 簡稱 OBWG),研究制定開放銀行框架與標準,并 于 2016 年 3 月發布開放銀行標準(The Open Banking Standard)。2018 年 1 月,CMA 要求包括匯豐銀行在內的 9 家機 構實現數據共享,英國成為首個落地實施開放銀行的國家。 2003 年 10 月,淘寶推出支付寶
15、服務,各家商業銀行陸續開 放 API 接口支持本行客戶通過支付寶進行支付,中國的移動支付 駛入快車道。2013 年,中國銀行正式發布中銀開放平臺,開放了 1600 多個接口。自 2018 年以來,先是浦發銀行推出 API Bank 戰 略,之后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等都對外明確釋放了打 造開放銀行的信號。 因此, 2018 年被視為中國開放銀行發展元年。 (二)開放銀行的定義 開放銀行由英文“Open Banking”翻譯而來。2016 年 8 月, CMA 發布報告正式明確了開放銀行的概念:開放銀行可以給包括 小企業在內的消費者提供共享信息的全新安全通道,允許新興和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
16、告(2019) 5 現存的公司提供超高速支付方式和創新銀行產品(Open Banking is a brand new, secure way for consumers including small businesses to share information, allowing new and existing companies to offer super-fast payment methods and innovative banking products)。CMA 提出,開放銀行的目 標是促使公司能夠更加容易地提供不同的創新服務,同時豐富消 費者獲取金融服務時的選擇,加強其對
17、自身資金和財務信息的控 制。 開放銀行這一名詞引入國內之后,行業參與者進行了許多理 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但目前尚無行業共識的統一定義。部分機構 和學者認為,開放銀行是一種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 創新平臺化商業模式;亦有一些觀點認為,開放銀行不僅是一種 商業模式,更將成為商業銀行的“新業態”,是銀行在數字化社 會深化演進過程中的發展方向。 而對于開放模式, 有觀點認為 “走 出去”是開放銀行的主流模式,商業銀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將 金融產品和服務嵌入到合作方的場景和平臺當中,向外輸出服務 能力,觸達更廣泛的客戶,實現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當你需 要金融服務時,它恰好就在那里”;而另有觀點認為,
18、開放銀行 應是同時包含“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開放模式,商業銀 行在向外賦能的同時,建立并開放自身的生態和場景,引入外部 合作方到自有平臺共建生態,包括行業企業、金融同業、金融科 技公司等。此外,仍有其他不同的觀點和爭論。 我們認為,“開放”也是當前討論國內開放銀行定義應遵循 的態度。國內開放銀行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應鼓勵行業參與者 積極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更加適合于國內市場的開放銀行定義。 6 我們相信,經過行業參與者的不斷探索,開放銀行的定義也將更 加清晰。 因此, 我們將兼容并包地定義本報告所研究的 “開放銀行” 。 即,開放銀行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用 戶為中心,
19、以 API、SDK 等技術實現方式為特點,通過雙向開放的 形式深化銀行與第三方機構的業務連接和合作,將金融服務能力 與客戶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度融合,從而提升金融資源優化配置 和服務效率,實現雙方或多方合作共贏。 (三)國內外開放銀行比較分析 監管機構在推進開放銀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承擔 著監督、引導開放銀行規范發展的重要職責。目前,歐盟、英國、 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均出臺了較為完善的 監管政策,監管機構主導開放銀行相關的監管政策、行業標準的 制定和落地實施。而我國內地雖然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開放銀行的 監管政策和行業標準,但相關政策一直都在鼓勵、支持銀行業的 開放。 1.
20、 國外:監管政策和行業標準推動商業銀行開放 歐盟:以立法形式強制推行 PSD2,引領全球開放銀行監管 圖 2:歐洲開放銀行監管歷程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7 2007 年,歐盟委員會發布 PSD,為建立單一歐元支付區 (Single Euro Payments Area,簡稱 SEPA)提供了法律基礎。 從政策執行效果來看,支付行業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得到加強, 交易成本逐步下降,交易效率提高。但隨著歐洲經濟的數字化進 程發展,部分新興企業也提供網上支付,PSD 在部分領域難以跟 上支付行業創新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步伐,與個別法規之間存在 一定沖突,無法滿足現有支付的監管需求。為維護支
21、付安全,促 進公平競爭,2013 年 7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 PSD2 提案,成為歐 盟國家開放銀行立法的基礎。2015 年 11 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 事會正式發布 PSD2,并于 2016 年 1 月 12 日起正式生效。根據相 關要求,歐洲經濟區內各國(包括 28 個歐盟成員國以及 3 個歐洲 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必須在 2018 年 1 月 13 日前將 PSD2 轉化 為相關法律。2017 年 2 月,歐洲銀行管理局發布客戶身份驗證、 安全通信和公共信息等方面的最終草案。2017 年 5 月,西班牙對 外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簡稱 BB
22、VA)開放 8 個核心銀行 API,成為第一個部分實施 PSD2 的歐盟銀行。2018 年 11 月,客戶身份驗證、安全通信和公共信息等法案正式生效。 在 PSD2 中,主要針對信貸機構、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服務 提供商等相關支付類機構和企業提出相應規范性要求,從三個方 面建立開放銀行核心監管要求。 一是將新興第三方支付納入監管體系。將支付發起服務提供 商和賬戶信息服務提供商兩類新興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納入監 管體系。新興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將在歐盟層面注冊、獲得許 可并接受監管。 8 二是制定支付賬戶開放規則。要求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 機構向第三方開放用戶的賬戶和交易數據,同時要求降低電子
23、交 易欺詐的風險,加強對消費者數據的保護。 三是強制實施用戶認證體系。要求對歐洲各大銀行及支付公 司強制施行線上付款認證體系,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并更好地保護其在歐洲的支付交易。 英國:CMA 與 OBWG 共同制定開放銀行監管框架 圖 3:英國開放銀行監管歷程 2013 年 8 月,CMA 發布面向個人和中小企業的商業銀行服務 情況市場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客戶在使用銀行金融服務時,更 換銀行的比率極低,新興銀行和中小銀行無法與傳統大型商業銀 行競爭,使得客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支出高于合理值,市場競爭不 充分。2014 年 6 月,英國政府委托開放數據研究所(The Open Data
24、Institute,簡稱 ODI)針對個人活期賬戶和中小企業貸款 領域開展“通過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開放數據對于銀行業和 用戶的影響”的課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對數據的運用和建立 API 標準,有助于增進銀行業競爭,對商業銀行、第三方合作伙伴 以及用戶均會帶來正面影響。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9 英國財政部在 2015 年財政預算中宣布, 將牽頭組織制定開放 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標準,并推動在英國銀行業落地實施。 為此,2015 年 8 月,英國財政部牽頭成立 OBWG。OBWG 由來自銀 行、開放數據服務商、消費者和商業團體的相關代表組成,以確 保代表不同領域的專家意
25、見,旨在制定開放銀行框架和標準,規 劃三年實施計劃表。OBWG 于 2016 年 3 月發布開放銀行標準, 英國標準協會于 2018 年 11 月發布支持金融科技公司與金融機 構合作-指南(PAS201:2018)。 澳大利亞:制定開放銀行實施計劃,分階段推動銀行開放 澳大利亞在 2017-2018 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要實施開放銀行 計劃,具體執行計劃分為發布調查意見、政府對調查意見進行反 饋、立法通過/規則發布、公布標準、銀行公開技術沙盒測試、開 放銀行生效六個階段。2017 年 12 月,開放銀行調查建議對 外發布,建議充分借鑒英國開放銀行發展的經驗,在澳大利亞推 行開放銀行計劃。2018
26、 年 5 月,澳大利亞政府發布開放銀行實施 計劃,可開放的數據范圍包括客戶提供的數據、交易數據、增值 數據和聚合數據等。澳大利亞政府委派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評估 數據保護權利規則,基于競爭與消費者法令(2010)和隱 私法案完善消費者數據權利立法,并與信息專員辦公室以及其 他監管機構協作,共同研究制定開放銀行與消費者數據保護權利 的具體規則。 根據澳大利亞開放銀行實施計劃,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西太 平洋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澳新銀行等四大銀行要在 2019 年 7 月前實現信用卡和借記卡、 儲蓄和交易賬戶數據的開放, 在 2020 10 年 2 月前實現按揭貸款數據的開放,其他銀行在后續 12
27、個月內 完成數據開放。 新加坡:API Playbook 引導開放銀行發展 2016 年 11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聯合新加坡銀行協會發布 金融服務:API 指導手冊(API Playbook),在 API 選擇、設 計、使用環節給出相應指導,提出相應的數據和安全標準建議, 引導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實現數據共享。 (1)API 分類 API Playbook 根據 API 所代表的業務類型、提供者以及在價 值鏈中的重要性,將 411 個 API 分為 6 大類。其中,產品類 55 個、市場類 5 個、銷售類 97 個、服務類 52 個、支付類 2 個、監 管類 200 個。 (2)三大標準 AP
28、I Playbook 涵蓋的標準包括三種:數據標準、API 標準和 安全標準。數據標準,統一定義通過 API 傳輸的數據(消息)語 義、語法,為開放銀行提供通用的交流語言;API 標準,統一規范 API 架構、開發與部署、授權和版本等,以形成行業統一的 API 設 計語言;安全標準,保護通過 API 傳輸的信息,確??蛻魯祿?隱私安全。 (3)治理模式 API Playbook 提議建立具備新加坡金融市場特色的治理模式, 以確保 API 使用的一致性、有效性、安全性。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11 2. 中國香港:HKMA 發布銀行業 Open API 框架 圖 4:香港開放銀行監
29、管歷程 香港開放銀行監管主要由金融監管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簡稱 HKMA)負責。2017 年 9 月,HKMA 宣布七項重要 舉措,助推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制定開放 API 框架即為其 中一項重要舉措。2018 年 1 月,HKMA 發布香港銀行業 Open API 框架咨詢文件 , 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咨詢。 2018 年 7 月, HKMA 發布開放式應用程序接口(Open API)架構,并于 7 月 23 日起逐 步開放 50 組金融數據與信息。2019 年,HKMA 將陸續開放剩余 80 組金融數據與信息。 香港金融監管局以“風險為本”為基
30、本原則,制定“四步走” 戰略,先易后難、分類開放,落實開放 API 框架的策略。第一步, 在 6 個月內開放第一類 API,主要為用于查閱銀行產品和服務信 息的 API,如存款利率、信用卡優惠等。第二步,用 12-15 個月 的時間開放第二類 API,主要為銀行產品和服務申請 API,如申請 信用卡、旅游保險等。第三步,開放第三類 API,主要為讀取或更 改賬戶咨詢類 API。第四步,開放第四類 API,主要為付款轉賬交 易類 API。 12 3. 中國內地:尚未出臺開放銀行監管政策及行業標準 目前我國內地監管機構及行業自律組織尚未就開放銀行治理 框架、 業務管理以及行業技術等發布專門的監管政
31、策及行業標準。 2018 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相關負責同志在第二屆中國 互聯網金融論壇上發表演講,針對如何引導開放銀行規范發展提 出了相關意見, 其指出, 金融業要充分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 加快制定服務接口與安全規范,引導相關業務規范發展;金融機 構要把風險管理作為發展業務的根基和命脈,加快建立安全管理 體系;金融業要加強監管科技研究與應用,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成 果,優化監管手段,探索新型監管范式,不斷提升金融監管的專 業性和穿透性。其表示,人民銀行將在平衡安全與發展關系上, 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實際,建立健全相關業 務規則與監管框架,加快出臺指導意見。 2019 年 9
32、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 規劃(2019-2021 年),指出以促進金融開放為基調,深化金融 科技對外合作, 加強跨地區、 跨部門、 跨層級數據資源融合應用, 推動金融與民生服務系統互聯互通,將金融服務無縫融入實體經 濟各領域, 打破服務門檻和壁壘, 拓寬生態邊界, 形成特色鮮明、 布局合理、包容開放、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4. 國內外開放銀行的差異 國內外開放銀行發展在諸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驅動 力不同。國外開放銀行的發展主要由政府牽頭推動,銀行、第三 方公司等共同參與,政府制定實施計劃和標準框架,各參與方需 接受嚴格監管,在有標準、有約束的情況下發展開放銀
33、行;國內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13 開放銀行的發展主要由市場驅動,銀行基于提升自身競爭力等商 業訴求,尋求金融生態合作伙伴,促進金融業務跨界融合。二是 開放內容不同。國外推行開放銀行,主要以開放數據為主,通過 數據共享,挖掘銀行數據所蘊藏的經濟價值,促進同業及跨行業 間的良性競爭,從而提高市場活力,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為客戶 提供更好的服務。國內銀行開放的主要是產品和服務,通過借助 金融科技手段,將金融產品和服務嵌入合作方的應用程序和場景 中,基于合作場景,拓展金融服務渠道,輸出金融服務能力,更 直接的觸達更廣大的人群,實現獲客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并未開 放銀行的核心數據。 總體上來
34、看,“開放銀行”一詞雖然起源于國外,但是中國 在開放銀行領域的實踐并不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而且得益于金 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在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上甚至處于國際領先地 位。 14 (一)國家政策的引導 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新時 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 自 2014 年起,原中國銀監會開始批準設立民營銀行。截至 2019 年 9 月,19 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民營銀行常態化設立,標 志著我國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開放進入了全新階段,對于促進民 營經濟發展和進一步深化我國金融業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 要(2016-2020 年
35、)提出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要求面向社 會資本擴大市場準入,擴大金融等領域開放,擴大民間資本進入 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 2018 年 8 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關于廢止和 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 , 廢除了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的股比限制, 大幅放寬了金融業外資準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潛在競爭者進入 中國銀行業的壁壘, 削弱了“金融牌照”對中國商業銀行的保護, 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 2019 年 9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 規劃(2019-2021 年),指出要拓展金融服務渠道,借助應用程 序編程接口(API)、軟件開發工
36、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 作,借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范式,實現資源最大 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15 (二)思維理念的轉變 1. 開放式創新:打破組織邊界,提高創新質量 Chesbrough 于 2003 年提出 “開放式創新 (Open Innovation) ” 概念,即,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僅僅依靠內部資源進行高成本 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以及快速變化的 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在傳統封閉式創新的模式下,研發完全在 企業內部完成,需要耗費大量財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需要較長 的研發周期。開放式創新
37、是相對封閉式創新模式而言的,強調在 創新過程中打破企業的邊界,企業利用內部和外部的資源進行技 術或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一方面可以 將研發過程“模塊化”,多個企業共同推進研發提升創新速度; 另一方面,通過吸收融合外部的創新資源與市場資源,緩解企業 研發成本的壓力。企業之間具有不同的知識存量(Knowledge Stock) , 開放式創新可以通過企業之間知識存量的重新組合 (Re- combination),擴大創新范圍、提升創新質量和提高顛覆式創新 出現的概率。 商業銀行通過與同業及跨界企業等合作,不僅能夠提升創新 速度、降低創新成本,還能夠拓展創新邊界、提升創新績效。從
38、 開放式創新的視角來看,采納開放銀行設計有助于商業銀行創新 能力的提升,具有內驅力。但是開放式創新中的搜尋成本、多主 體之間的協調成本以及核心技術泄露的風險成本都可能對創新效 果帶來消極的影響。商業銀行應把握適度原則,克服開放式創新 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出現內部創新資源投入過度分散,甚至對 外部形成技術依賴等問題。 16 2. 生態圈建設:資源能力互補,創造用戶價值 Adner 于 2006 年 提 出 “ 創 新 生 態 系 統 ( Innovation Ecosystem)”,即,多個企業通過協作安排將各自的產品部分組 合成一個統一的、面向客戶的創新解決方案。創新生態系統具有 “1+12”
39、的特征, 可讓企業能夠創造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單獨創 造的價值。在數字經濟時代,以生態為創新主體已經成為各個行 業發展的趨勢。在復雜創新的情景下,創新要素之間具有較強的 相互依存關系 (Interdependence) 和互補性 (Complementarity) , 需要各方參與者在創新中共同協作才能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創新產 品或服務。金融科技創新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需要專業的金融能 力與前沿的技術能力有機融合。因此,傳統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 公司的跨界融合將有效發揮互補性資源的價值, 實現“1+12”的 雙贏局面,創造更大價值。 傳統商業銀行通過長期積累已經具備一定的客戶和數據基礎, 越來越多的商
40、業銀行開始自主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但是受限于 較高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要求、金融科技應用的系統性與復雜性以 及技術開發與改造的高昂成本,使得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速度 較慢、成效有限。此外,雖然部分商業銀行已經投入大量成本開 發和改造網上銀行等客戶端軟件,但是客戶使用頻率低、長尾客 戶觸達有限等問題依然存在。商業銀行積累的客戶數據主要與金 融交易相關,難以與客戶的日常生活行為、社會網絡信息相貫穿 形成完整的用戶畫像,相關數據難以發揮真正價值,更難以實現 客戶服務水平的提升。從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看,金融科技創新 業態的發展,特別是普惠金融的實現,依賴于對客戶歷史行為數 據的分析。但金融科技公司沒有金融牌照,不能開展金融業務, 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 17 對金融業務的理解也不夠深入, 即使擁有前沿的大數據分析工具, 也無法提供金融服務,反而增加了金融風險。 因此,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實際上是金融創新生態系統 中具有互補性的兩類參與者,若能夠通過融合實現互補性資源與 能力的共同演化,將創造更大的用戶價值。 (三)市場競爭的壓力 1. 同業:競爭加劇 自20世紀90年代起, 利率市場化進程就在不斷推進和深化。 2013 年 7 月,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下限, 由銀行自主決定貸款利率。2015 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逐步放開 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于 2015 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