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4年度特別報告(7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4年度特別報告(73頁).pdf(7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預見2024Foresight 202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4 年度特別報告FORESIGHT2024市場信心的減弱 中國在2022年底宣布調整新冠防控措施,重新向世界開放。全球各國的資本市場都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抱有高度期待,有些樂觀預計認為2023年的經濟增長能夠達到6%。人們普遍期待中國的經濟能強勁反彈,商業快速復蘇,政府會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然而,當中國政府在2023年初宣布把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較為合理的“5%左右”時,這意味著新的一年將充滿挑戰。事實上,中國的GDP在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了5.2%,經濟復蘇較為溫和。在全球需求不振、產業鏈不斷重組的背景下,出口也沒有太
2、大起色。在2023年的前10個月里,中國的出口較一年前下降了約6%。國內需求和消費者信心起伏不定,始終在低位徘徊。投資在放慢,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中國政府采取了“穩中求進”的策略,發揮財政和金融政策的力量,謹慎推動房地產行業重組。在2023年10月,中國宣布增發1萬億人民幣(1370億美元)的特別國債以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是近年來國家預算政策上的重大調整,然而它更像是個權宜之計,而不是一整套的刺激政策。雖然很多人都在呼喚大規模投資以刺激經濟,但也許謹慎和分步走的策略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大規模的刺激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拉升經濟增速,但也可能再次造成新增產能供過于求,催生投機泡沫,
3、導致經濟在不久后再次斷崖式下跌。中國和它的經濟利益相關方需要習慣兩個新狀態: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中國人一直習慣于根據“五年計劃”按部就班式地發展,這樣的模式里可沒有這兩個狀態。鑒于經濟環境持續快速變化,全球地緣政治秩序不斷受到沖擊,經濟變得越來越難以掌控和預測。與此同時,當我們把各項統計指標放在一起分析時,也只能看到模糊的全景畫面:增長在持續,突破創新仍在涌現,工業現代化也沒有止步,但由于不確定性揮之不去,社會上充滿著焦慮的情緒。還有一些指標讓人十分擔心:青年失業率,低水平起伏不定的消費增長,以及偏低的總固定資產投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信心不足正在中國不斷蔓延。但如果我們看得再深入一些
4、,就會發現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表現反映了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包括短期內的全球經濟周期性下行,以及更重要的,中國經濟向“新中國故事”的艱苦而緩慢的轉型。這一切為何會發生為了避免掉入信心危機的惡性循環,我們首先要梳理清楚這一切為何會發生。一大關鍵原因是,中國經濟只是在“正?;倍?。它并不是突然發生的事情,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只是曾經被新冠疫情打斷了而已。如果回顧一下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我們會看到從2008-2009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GDP增速一直在放緩,可以預計明年的增速會更慢但如果考慮到中國經濟基數的規模之大,這其實并不是問題!每個成熟經濟體都要經歷這樣的“正?;边^程。如何順利完成轉型才是
5、最重要的。在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已經深深融入了全球經濟之中。它成為了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建立起了多項競爭優勢,并且有效地發揮了它們的作用:通過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讓Preface序 言穩住基本面,啟動新引擎勇敢擺脫“觀望”心態,直面改變與現實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自己與世界無縫鏈接起來;精心規劃和投資的制造產業鏈造就了無可匹敵的產業集群;用工制度靈活的巨大廉價勞動力資源;還有寬松的監管體系,從壞的方面說它讓環境污染趁虛而入,從好的方面說它成就了速度和創新。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和出口之源。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很多舊引擎正在逐漸熄火,但這個世界工廠仍將屹立!中
6、國的勞動力不再廉價,環境污染也被禁止了。固定資產投資正在從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轉向工業現代化、綠色能源轉型這樣的新引擎。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供業鏈重組和世界經濟放緩加速了這一轉變。國內消費將會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但這樣的轉型需要時間。消費需要人們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最終要靠人均GDP的提升,但要實現這兩個目標需要提高生產率,向國內和國際市場銷售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穩住基本面,啟動新引擎 總體來說,中國經濟的表現不錯,以強大的韌性頂住了諸多挑戰,包括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沖突,新冠疫情的沖擊,以及出口領域的大起大落,包括2020年的“中國制造支撐全球”,2021年的全球需求爆漲,以及最近的全
7、球需求放緩和各種地緣政治因素驅動的“去風險化”舉措。由于中國擁有不斷提高的生產率、完整的深度產業鏈集群和發達的基礎設施,中國曾經是,現在是,以后仍將是世界工廠。廣大的國內市場疊加強大的出口產業基礎讓中國很難被替代。雖然政府在推出短期刺激方面應該保持謹慎,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但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應當考慮在很多領域推出結構性的政策“組合拳”,繼續推進許多已經開始的改革工作。下面是10個例子:推動養老金改革,尤其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到目前為止個人養老金募集的資金有限,而且要確保募集到的資金投向了正確的金融產品;繼續醫療體系的全面改革;尤其在3-5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這將提升人們對社會保障網的信心,釋
8、放出更多資源用來消費;進一步發展面向大眾的長期投資產品。它們可以逐步替代房地產,或與房地產互補,成為公眾的長期儲蓄渠道,成為新的投資性收入來源;把實現“共同富?!钡墓ぷ骶劢沟阶尭嗳顺蔀橹挟a消費者上。不僅要實現全民脫貧,更要消除城鄉差別,創造更多消費力。隨著中國消費者的結構發生改變,將有1億新的消費者加入中產階層,他們不僅能支撐一些行業的發展,甚至能重塑它們的格局;繼續推進房地產行業的重組;確保資產由面向長期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打造健康的長期房地產資產管理與租賃行業;盤活中央和部分省、市國有企業及其控股平臺的龐大資產來解決債務問題??梢猿鍪鄄糠制髽I和優質資產,將回籠的資金投入經濟,推動增長?;旌?/p>
9、所有制改革也應該重啟,作為盤活資產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讓國企的體量與民企和創業公司的創新力、靈活快速和務實精神強強聯合。引導更多長期和短期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進入綠色能源轉型領域。通過啟動和資助大型項目(如碳捕捉和使用、綠色氫能、新材料生產和儲能設施),落實精細化改進舉措(如建筑與工業節能改造),綠色能源轉型進程將得到更強有力的推動。在這方面可能還需要同步配套官方政策的改變,例如推出和執行新的標準;言行一致地歡迎更多跨國企業參與中國的經濟轉型。外資企業可以推動更多創新在中國出現。中國政府應當允許他們更深度地進入中國的廣闊市場,參與諸多試點項目,歡迎它們從中受益。我們想再次重申,各級政府的工作應該
10、擺脫傳統的“招商引資”和量化KPI考核方式,轉為更有包容性的整體化思路。已經在中國的外企也應該將它們在中國獲得的收益繼續投資在中國,建立“在中國,為中國”的商業模式;與此同時,跨國公司也應該將源自中國的創新輸出到其它市場上,而不再只把中國看作是全球供應鏈上的一環。通過保持自己的“高端”質量策略,外資企業也能對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明確的貢獻,為中國企業發明新的全球化模式。中國企業的出海需要依靠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真正的全球化還要建立或收購海外資產,而不只是向海外出口貨物。我們發現電動汽車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新型全球化。從一方面說,這可能會給一些外國品牌在自己的國內市場上帶來挑戰
11、。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也給一些外國企業帶來機會,幫助他們通過新的伙伴關系獲得最新技術,迎來新的投資。在汽車和材料與加工行業的一些最新事件也反映了中國企業的新全球化模式。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的運營表現。要采用全方位的徹底舉措,戰略性地提升企業的運營績效。這一策略已經在光伏發電、電池等先進制造業企業中得到了出色的實踐這些企業壓低了成本曲線?,F在材料和化工企業也在復制這一策略,它可以讓企業提高利潤率,獲得更多資金用來投資在研發、創新和國內外擴張上。這就是“新中國故事”。盡管在短期內,經濟的轉型會帶來一些陣痛,但它的基本面仍是健康而強大的。2024年是轉型路上的重要一年。它是難得的窗口期,中國企業要抓
12、緊推進自己的轉型升級。許多企業應當借此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決定和制定未來的戰略(如“第15個五年計劃”),指導自己在未來的總體方向。企業一定要勇敢擺脫“觀望”的心態,直面改變與現實,開始采取具體的行動把轉型落到實處,做好充分的準備,讓自己更好地贏在未來。戴璞Denis Depoux羅蘭貝格 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熱點話題Hot TopicContents目 錄千行百業的AI智能體將成為可能 Towards the Industry-specific Intelligent Agent出海提速中的投資并購展望Prospects For Investment And Outbound M&A
13、Amid Accelerating Globalization Trend新一代制造的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Global Trends In 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And Chinese Practices動蕩的世界格局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Volatile World Order What Does That Mean to Chinese Companies消費出海正當時,中國企業如何破局How Can Chinese Consumer Goods Companies Find Breakthroughs In Their Going Global
14、Drive卓越數字化運營,提振利潤持續創效,致勝內卷時代Win the Era of Involution through Operational Excellence數字化如何驅動時尚企業的變革與發展Chinese Fashion Industrys Trends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可持續發展持續蓄力、穩中有進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Gathering Strength To Make Steady Progress1014162022242628行業趨勢Trends能源Energy信息技術、高科技與互聯網Technology&Int
15、ernet醫藥與健康服務Pharma&Healthcare汽車Automotive政府與公共Civil Economics消費品與零售Consumer Goods&Retail工業產品與服務Industrial Products&Services化工與材料Chemicals&Materials32384248545864681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動蕩的世界格局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中國經濟步入“正?;彪S著中國在取消疫情管控后全面放開,很多人都曾期待隨著商業活動能迅速恢復,中國經濟增長將迎來期待已久的結構性反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又回到了GDP 增速逐步放緩的長期
16、趨勢從 2010 年的 10.6%持續放緩到 2023 年的 5%左右。這一長期趨勢只是在過去幾年中被新冠疫情打斷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中國經濟正在“正?;?。它的增長將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由一個個五年規劃所拉動的投資熱潮,而是更多由轉型性因素所驅動,如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的增加值,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在經濟正?;倪^程中,內需會發揮重要作用,但一些舊引擎將難以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的內需消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受到了壓制。近年來,隨著就業不確定性加劇、人口快速老齡化和收入增長變得溫和,自 2019 年起儲蓄率就不斷升高。如果沒有新的政策增加家庭收入、緩解當前勞動力市場的錯配狀況,中國居民消費占
17、GDP 的比例(2022 年為 38%)仍將低于與經合組織的標準(通常為 60%左右)。同時,曾經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行業轉型速度較慢,不足有效支撐國內消費增長。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它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創造出了需求,還通過房產的不斷增值給人們帶來虛假的財務安全感,讓人們更愿意消費。然而當下,住房需求疲軟和開發商債務的高企將制約房地產市場的復蘇??梢灶A見,如果占 GDP 30%的房地產市場持續動蕩,它將拖累中國經濟的增長。同時,全球經濟放緩加上供應鏈重構和地緣政治因素,中國的出口市場正在向全球南方國家轉移。從 2018 年到 2022年,中國出口中銷往全球南方國家的比例從 37%增加到了Hot T
18、opicGlobalization熱點話題全球化41%。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動下,2022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占到了中國國際貿易總額的 45%。出口大量轉向新興市場的這一趨勢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已然發生改變。自 2021 年以來,中國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以創新驅動打造新的競爭力和生產力,加快中國向主要中間商品生產國的轉型。僅在一年之內,中國的機器人密度排名就從 2020年的全球第 9 位攀升至到了 2021 年的第 5 位。2021 年和2022 年,高技術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都超過了22%。在此推動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逐漸從大規
19、模生產驅動轉型為以研發驅動就像我們在全球芯片價值鏈中所看到的,中國公司從過去的僅參部分產業鏈環節到拓展至設計、生產到封裝的整合型產業鏈。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基本面依然穩固,但需要進行結構性轉型。這意味著需要提高生產率和增加附加值,通過人均 GDP 的增長拉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里,中國的經濟仍將保持增長但將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而且國內企業之間競爭將更為激烈。因此產品、定價和國內及國際市場的銷售通路將成為各家企業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與過去的發展模式大不相同。不斷變化的世界格局下,中國企業應選擇哪些國際市場從全球范圍來看,預計 2024 年世界經濟恢復較為緩慢,而且各
20、地區、各行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中國企業在尋找潛在市場時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專業的方法和對地緣政治因素的深刻理解。1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數據來看,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 3.5%,2023 年預計降至了 3.0%,2024 年將進一步下滑至 2.9%,這反映出全球增長逐步放緩的短期趨勢。其中,發達經濟體是導致增長低迷的主要原因,制造業的低產出抵消了服務業的反彈。然而,部分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仍相對樂觀,如印度、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預計 2024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 6.3%、5.9%、5.8%和 5.0%。歐元區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導
21、致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初步數據顯示,2023 年歐元區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小幅萎縮如果剔除愛爾蘭波動較大的數據,則保持持平這已是連續第五個季度表現低迷。受能源價格下跌和食品價格通脹放緩的影響,10 月份的整體通脹率降至 2.9%,為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核心商品和服務價格則出現了持續但溫和的通縮。歐洲中央銀行在最近一次會議上維持了利率不變,預示著可能會暫停升息;預計到 2024 年中期,通脹率將降至 2%以下,因此可能會進入降息周期,以減輕實際利率上升的風險。雖然歐洲經濟增長緩慢,但其技術和工業競爭力仍高度依賴進口。歐洲仍是一個對外開放、統一和透明的市場。從2018 年到 2022 年,歐盟 27
22、國與中國的年度貨物貿易差額逆差從 1547 億歐元加大至 3962 億歐元。而在服務方面,歐盟 27 國主要依賴美國,與美國的貿易差額逆差從 2018 年的 140 億歐元擴大到了 2022 年的 1130 億歐元。因此,歐洲市場對產品、服務和技術的需求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機遇,中國企業可以有選擇地進入歐洲市場。美國經濟前景依然不明朗。牛津經濟研究院已經把最新的2024 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修訂為微增 1.0%,反映了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影響,預計將導致經濟停滯但非萎縮。2024年的財政政策可能將會收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大幅減弱,這表明未來一年經濟將面臨挑戰,增長率可能低至 0.1%-0.3%。由
23、于更嚴格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影響還未全部顯現出來,美國的經濟前景仍不明朗。雖然基線預測排除了在未來 12 個月內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但人們也承認預測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一些全球南方國家經濟增長仍呈現良好勢頭在過去三十年中,全球南方國家經濟總量占世界 GDP 的份額從 1990 年的 20%迅速上升到了 2022 年的 40%,大幅超過了工業化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全球南方國家已成為投資的主要目的地。2022 年,全球南方國家吸收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 71%,而 1990 年時這一比例還不到 20%。其中,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吸引外資方面領先于其他全球南方地區。在地緣政治緊張和
24、經濟主權不斷得到重視與加強的宏觀背景下,目前的供應鏈重構將使一些能夠建立競爭優勢的國家受益,如印度、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從不同地區來看,新興亞洲市場表現領先。內需增長和貿易全球化推動了它們在后疫情時代的復蘇,預計 GDP 增速將達到 4-6%。亞洲地區供應鏈重構和貿易區域化將成為地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中國正日益成為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市場重要的技術、知識和投資來源。印度在服務業和建筑業發展的推動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一些“中國友好”但較為分散的東歐和中亞市場也具有一定的潛力。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海灣國家推動了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增長,國內需求的蓬勃發展
25、為工業本地化發展提供了大量機遇。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由大宗商品(如農業、金屬礦產資源)驅動,但市場分散,并且會受到融資和產能周期的影響。南美洲雖然經濟增長較為緩慢,但全球南方或全球價值鏈的整合將幫助它們找到機遇,實現經濟發展。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取得成功中國正在形成以技術和創新為驅動力的新型競爭力,逐步取代傳統的成本競爭優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不斷發揮勞動力優勢,利用持續涌入的資本打造了無可比擬的成本競爭力。在當下的新時代中,中國極具韌性的工業體系和基本面將繼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性和生產競爭力。同時,龐大的消費群體和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所帶來的規模效應也將不斷增強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力。
26、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國技術和創新驅動的新型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正在多個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在過去幾年中,經過不斷推動和創新,中國企業已在整個電池價值鏈、電動汽車、數字與互聯(如 5G)、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領域建立了強大的全球競爭力。與此同時,一些在中國創新和培育成功的商業模式也通過本地化復制推廣到了全球市場,如電子商務(產品、品牌、渠道)、物流與倉儲、社交媒體與游戲、服務(如支付、IT 服務)等。面對日漸式微的傳統全球化模式,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新的模式發揮新的競爭優勢。1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自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不斷增長的出口是中國經濟取得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7、在這種傳統的全球化模式下,各個國家尋求最大化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跨國企業統一調動各國勞動力,根據能力完成專業分工,不斷消除全球貿易和物流壁壘。然而,在全球需求疲軟、地緣緊張局勢加劇和供應鏈重組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中國企業的傳統出口模式競爭力正在弱化,亟需向新的全球化發展模式轉型。這種全球化發展的新模式建立在數十年積累的出口傳統模式之上,不過,更加重視區域化和更為深入的本地化發展模式。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市場、更多的發展機遇,以及更強的本地競爭力。通過區域化發展,中國企業一方面可以為國內過剩的產能找到更多的銷售市場,還在“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金磚+”
28、等國家戰略及倡議的推動下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中國企業還可以利用各區域市場的其他優勢(如成本、關稅政策等),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本地化,中國企業不僅可以提升對當地資源、銷售渠道網絡的深入了解,增強公司在當地的競爭力,還可以給當地市場帶來更多直接益處(如就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使自己作為一家外國公司更加貼近當地市場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提升企業與當地市場的相關性和影響力。然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和各國利益的分化給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帶來了新的掣肘中國企業在探索全球化發展時需要更為謹慎地應對。以下是一些例子:經濟制裁和行業法規:迄今為止,制裁性立法主要由西方國家推動(
29、如 反海外腐敗法、“實體清單”等)。同時,中國發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 和歐洲的 GDPR 等結構性行業法規,也需要從事國際業務的公司深度理解、嚴格遵守。供應鏈風險:在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和烏克蘭戰爭期間,全球供應鏈風險暴露無遺。企業需要快速采取行動,通過“去供應鏈瓶頸”、供應來源多元化、供應鏈區域化布局等方式來降低風險。企業脫碳:氣候競爭力(企業脫碳)已成為企業全球競爭力的另一個衡量標準。國際國內政府、企業的降碳/脫碳要求會促使貿易流向更短的線路,以盡量減少排放,與此同時,隨著去碳化監管壓力與人們綠色發展意識的不斷上升,客戶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需要企業重新審視與規劃自身的
30、供應鏈、技術和產品等重要問題。戰略敏感性:如果企業所處領域、行業較為敏感(如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的領域或業務),或企業與本土市場的特殊企業具有高度競爭關系(如與本土國有控股公司構成直接競爭關系),戰略敏感性將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變得更為重要,企業需要具備極高的應對能力。經濟主權:強調“經濟主權”、“經濟自主”對于中國來說并不是新鮮話題(如“實現自給自足”、“雙循環”發展模式),但在新冠疫情時期,西方國家意識到了供應鏈瓶頸和高度依賴性進口所帶來的問題,因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開始著重強調“經濟主權”、“經濟自主”。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年動蕩的世界格局、緊張的地緣政治影響和激烈的競爭格局影響下,美
31、國及一些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的消極看法不斷加劇,因而中國企業在海外業務布局與發展需要更為審慎與宏觀的考量。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的調查報告,2018 年以來,美國、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以及其他一些經濟體(如印度)對中國的看法陡然變得更加負面。然而,拉美國家(如阿根廷、墨西哥)、非洲國家、一些中東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對中國的看法則更為積極。對中國看法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市場對中國企業或品牌的情緒,給以“中國品牌”身份出海的中國企業在市場進入戰略、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方面帶來了一定顯性和隱性的障礙和困難。因此,
32、中國企業需要采取具體措施,解決一些地緣政治制約因素,最大程度地發揮競爭優勢。對于準入門檻較高的市場,中國企業可以通過間接/部分準入的方式進入,如通過第三方國家。以美國市場為例,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多年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直接進入美國可能較為困難。但墨西哥在出口美國市場方面具有近距離和多種優勢,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與其他 50 多個國家簽有自貿協定、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相對成型的產業集群、IMMEX 計劃等。目前,墨西哥已聚集了約 90 家全球汽車整車廠,近年來我們看到了中國汽車供應商有逐漸圍繞整車廠聚集的趨勢,尤其是在新萊昂州和阿瓜斯卡連特斯州。隨著全球商業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企業必須仔細甄別其
33、價值鏈,以預測并降低潛在風險。這包括來自中西方的制裁1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和監管合規風險、戰略敏感性、供應鏈韌性和本地資源能力等。對于涉及關鍵技術(如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等)或國家利益、關鍵基礎設施與資源(如軍事、航空航天與國防、能源等)的高戰略敏感性行業,企業需要格外謹慎地考慮價值鏈定位以及如何與國外市場互動。例如,企業可以考慮向供應鏈上游轉移(如由一級供應商轉為二級供應商),以盡量減少或避免直接暴露在風險中(如最終用戶風險);或通過與當地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建立保護屏障;或將較為敏感的業務從組織架構或所有權中剝離出來,以控制風險,降低風險。此外,技術已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
34、關鍵優勢之一,中國企業必須通過增強中外技術和創新的力量來實現影響力的最大化。我們已經在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些新領域中看到了這種模式的成功應用,如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光伏、風力渦輪機等。未來,我們可能會在更多領域看到這種模式,如人工智能、航天、醫療等。這是培育強大的中國品牌并在全球市場上產生影響的最大杠桿。最后,中國企業應轉變觀念,從“具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轉變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幾十年來,許多中國企業通過拓展海外市場開始了全球化發展之路。然而,與歐美等全球跨國巨頭相比,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新的階段里,中國企業必須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這需要企業建立不同
35、的思維、技能和治理方式,并加強本地足跡,擴大當地影響力、獲得當地利益相關者的高度認可。為此,中國企業不僅需要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如本地伙伴關系、本地生態系統、與大學合作等),還需要創造出社會價值(如就業、培訓、技術/知識轉讓、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并通過強化本地化管理(如本地高級管理層、KA 管理)以及深度本地化(如獨立身份、價值鏈的部分轉移等)提高組織與管理的適應性。對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道路的啟示隨著俄烏沖突與中東加沙地帶沖突不斷持續,全球需求低迷,世界經濟面臨著新時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給企業發展發展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和障礙。盡管面臨多重挑戰,全球市場仍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結構
36、性機遇。全球南方地區(如東南亞、部分海灣國家等)仍蘊藏著大量發展機遇,值得我們重新關注全球南方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不應僅局限于全球南方國家其他市場,如歐洲部分國家,仍對產品、技術和服務具有穩定需求,中國企業可能需要采取更加成熟、專業和本土化的方法與策略參與到這些市場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企業需構建其自身本地化的新模式(如多元化/區域化供應鏈、本地品牌、生態系統等),并努力成為真正的跨國企業。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在當下全球化道路上必須更加謹慎,采取具體行動組合預測、降低與化解風險。必要時,企業需要在靈活調整價值鏈/供應鏈定位,(比如從原始設備制造商轉變為供應商),并通過增強中外技術
37、合作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力。過去幾十年,我們見證了中國成功的發展歷程。在新的時代里,我們相信,憑借中國的經濟實力、技術創新、成本優勢和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中國企業將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消費出海正當時,中國企業如何破局歷經前階段的持續發展,中國消費市場增速放緩(含消費品、零售和餐飲,下同),并在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呈現發展停滯及下滑危機。同時,全球消費市場需求空間廣闊、機會多樣。在此背景下,海外業務拓展已成為中國領先消費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本文將重點解析當前中國消費企業出海時面臨的三大問題“為什么出?!?、“出海去哪里”及“如何進入
38、”,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和啟發。為什么出海:“內推外拉”,結合政策利好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下滑,甚至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出現負增長,整體需求呈現疲軟態勢。同時,新生人口連年下滑,2022 年全國人口出現負增長,給未來的國內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增長帶來挑戰。因此,在國內需求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國內消費市場競爭加劇、出現“內卷”現象。與此同時,由于新冠疫情對全球消費品市場供需關系的重塑以及數字化變革進程的不斷發展,加之中國企業在市場經驗和能力上的積累,中國企業已從“貿易出?!?、“產品出?!?,進入“品牌出?!钡男码A段。反觀海外市場,整體人口基數和需求空間巨大,部分地區人口結構也
39、更加年輕。而且,由于種族、文化、購買力水平等差異的存在,全球市場的需求也更為多樣,帶來豐富的細分賽道和發展機會。以鄰國日本為例,消費行業就有諸多成功出海的案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面臨經濟下行周期、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宏觀增長壓力的背景下,日本企業正是通過出海的方式,建立Hot TopicGlobalization熱點話題全球化了第二增長曲線。時至今日,日本企業在全球食品飲料、美妝、服裝等眾多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也孵化出比如日清、三得利、資生堂、優衣庫等全球著名品牌。另外,從國家政策角度,“雙循環發展格局”鼓勵企業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及諸多稅收、跨境結算相關倡議和
40、政策支持,也為中國企業的國際拓展提供政策便利。出海去哪里:明確目標市場優先級,設計出海拓展路徑明確目標市場優先級是企業制定海外拓展路徑的基礎。首先,出海企業需調研目標市場潛力,包括需求空間、消費者畫像、及其他相關社會文化特征。其次,研究當地供應鏈基礎、政治穩定性、合作伙伴背景等影響業務運營的關鍵要素,判斷市場成熟度。特別的,在全球政治經濟震蕩波動的大背景下,包括中美戰略博弈、俄烏戰爭等因素將極大影響海外業務發展,因此須關注地緣政治因素。最后,需判斷目標市場與企業自身的匹配度,包括企業自身業務特點、發展目標、能力現狀等。通過綜合判斷市場潛力、市場成熟度、自身匹配度三方面因素,判斷各目標市場的優先
41、級,設計國際業務拓展的路徑。羅蘭貝格團隊基于過往項目經驗以及對中國消費企業的長期觀察,對其出海的主要路徑做出以下總結:1.優先布局核心市場,并持續深耕:對市場潛力大、成熟度高、匹配程度高的核心市場,可以作為出海的“試驗田”與“橋頭堡”,率先進入,并從品牌、產品、運營、合規等角度初步1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建立國際業務的商業模式,完成基礎的組織管控與能力體系建設。同時,針對當地消費者需求,在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不同環節進行本地化創新。2.其次逐步向潛力市場拓展:在完成核心市場布局之后,逐步拓展至其他潛力市場,持續驗證和優化國際業務的商業模式。3.最后對其他市場選擇性進入,重點考慮戰略布局:對
42、于市場空間有限的國家和地區,可以適度投資,以完成全球化布局,通過曝光度高的營銷觸點,反哺全球化品牌建設。如何進入海外市場:因地制宜,選擇進入方式和經營模式在完成市場優先級評估以及出海路徑設計之后,出海企業需結合目標市場的潛力空間、經營難度以及自身能力水平,選擇市場進入方式。1.自建直營:直營模式可以實現“強管控下的穩妥擴張”,以保障企業的核心資源及收益。尤其針對潛力較大的核心市場,直營模式可以幫助出海企業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實現深耕細作。2.兼并合作:通過兼并收購或合資經營,出海企業可迅速獲取有利于其進入當地市場的核心技術、市場通路、品牌等相關重要資源。同時,關注兼并收購后的戰略整合,保障海外投
43、資的可持續收益。3.加盟商/分銷商:加盟商和分銷商模式適合經營難度較高的國家的地區,合作伙伴的渠道通路、營銷經驗等優勢,可幫助出海企業有效應對因社會文化和消費者行為差異帶來的經營挑戰,實現快速擴張。4.跨境電商:新冠疫情的爆發帶來跨境電商發展機遇,使之成為國際化行銷渠道的有效補充。近幾年,隨著 DTC(Direct-to-consumer,直達消費者)的興起,DTC+平臺“雙渠道”電商運營模式逐漸成為主流,可以幫助企業更全面地建立消費者檔案及畫像,為精準營銷奠定基礎。案例分享:名創優品聚焦東南亞和北美,建立大本營市場,再逐步擴張實現全球布局名創優品創立于2013年,在國內市場經歷了兩年穩步發展
44、后,于2015 年開啟全球化戰略,率先出海東南亞市場、北美市場。在后續國際拓展過程中,根據當地市場潛力和經營難度,差異化地選擇進入和經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截至 2022 年,名創優品的國際化版圖已布局超過 100 個國家,全球門店超5,000 家,其中海外市場門店數量占比超 40%。國際業務拓展有哪些風險1.固守成功路徑,不善改變:部分出海企業使用與當地語言、文化和市場條件不相符或者會引起歧義的品牌名稱、宣傳標語,甚至出現與當地品牌重名、諧音的尷尬局面,使得當地消費者無法清晰理解品牌主營業務、產品以及競爭差異點,影響品牌營銷效果。2.缺乏 IP 版權意識:部分中國企業在進入海外市場時,為了凸
45、顯產品供應鏈優勢,或者快速打造當地消費者熟悉的產品,在產品設計和研發過程中存在抄襲、盜用的現象。一旦面臨 IP 持有人的訴訟,企業的財務收益和品牌形象都將受到影響。3.忽略監管合規風險:不同市場在食品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存在法律和監管差異,出海企業初入當地市場缺乏經驗,合規把控不嚴格,容易造成事故,影響業務發展與品牌形象。國際業務需構建哪些組織能力1.差異化管控模式選擇:國際業務拓展時,企業需要根據發展階段、當地市場狀況以及組織能力水平等因素靈活地選擇和調整業務管控模式,包括財務管控、戰略管控和運營管控。2.人才獲取和能力提升:出海早期,可通過輪崗等方式依托本土人才進行海外業務開發,后期需加強
46、海外本地化的人才招聘,建立國際雇主品牌形象,增強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并完善人才發展與保留機制的建設。3.全球化供應鏈建設:出海企業需充分考慮包括供應鏈布局、物流成本、各地市場監管規定等因素,評估國內已有的供應鏈對目標市場的延伸覆蓋能力,分階段建立適合企業國際業務發展的全球化供應鏈體系。1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卓越數字化運營,提振利潤持續創效,致勝內卷時代2023 年,普遍希望看到的經濟大幅反彈并沒有出現。在可見的未來,結構優化、穩中向好將持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展望 2024 年,經歷了四年的市場波動和緩慢復蘇,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深刻地意識到,不能再寄希望于“等待”市場紅利回歸、依靠旺
47、盛的下游需求和全面高企的市場價格帶動企業盈利,而更應該主動出擊,一方面主動調優產品結構,抓住市場結構性調整中的增長機遇,另一方面狠抓運營,引入更領先、系統、科學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挖掘運營中的利潤點、提升紅海市場中的競爭力。運營優化,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價值創造是所有新理念思路、工具方法、管理體系的“試金石”,只有帶來實實在在業績指標提升的優化項目,才是企業應該追求的轉型方向。要做到價值創造,一是建立關鍵運營業績指標分解體系和業績對話機制,明確客觀基線、設定合理目標,準確衡量優化舉措的效果和價值,確保資源和精力集中在高價值優先舉措的推行上;二是技術、管理、理念、能力深度融合,例如精益生產管理工具方法需
48、要與工藝技術問題的分析解決深度結合,加深工藝技術理解、從根源上解決工藝技術問題、優化工藝標準化體系;三是進一步打破部門墻,協同優化,例如在推動采購降本中,需要與生產等需求部門深度協同,抓住需求管理、需求整合、規格管理機會,最大化采購降本效力;四是遵循敏捷轉型準側,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推進,及時總結逐步迭代,不斷體現轉型效果樹立信心。采購,技術舉措與商務舉措并重在傳統的企業運營體系中,采購的角色往往是收集需求、低價中標的被動“支持部門”。在這樣的定位下,采購部門往往難以真正發揮好保供、提質、降本的作用,例如簡單采用最低價中標策略,導致備品備件的質量問題給生產帶來損失,“最低價”并不低價。領先的采購不
49、僅具有高效的運營采購職能,更具備卓越的戰略采購、供應商管理職能,幫助企業掌握市場趨勢、不斷引入和合作全球高質量供應商、支持產品和服務創新并持續優化全成本,是主動價值創造部門。持續降本是采購的核心價值創造之一。在卓越采購體系建立的初期,領先的商務工具方法能夠在保供保質前提下很好地實現短期采購成本下降,而隨著降本工作的深入,只有充分引Hot TopicOperations&Performance Improvement熱點話題卓越運營與績效提升1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入技術舉措,才能充分挖掘更大的采購降本潛力,如同羅蘭貝格的采購顧問往往和生產顧問或營銷顧問聯合工作,幫助我們的客戶從“需求、規格
50、、價格、貨量”四方面挖掘采購降本潛力。例如,在工業產品包裝降本中,從尺寸,版面,材料以及客制化設計方面聯合優化,降低 8%包裝采購成本;在電梯制造企業,通過產品拆解和零部件選型優化并結合商務舉措,實現低層帶式電梯 20%的成本降低;在自備電廠,通過引入配方優化模型并在買驗配儲用環節端到端優化,落地 14%的煤炭采購降本。在傳統商務舉措的基礎上,技術舉措將賦能采購創造更大的價值。生產,精益管理與工藝技術深度融合創效“精益生產”概念盛行已久,現場 5S、看板、A3 報告模板等工具,對不少工業企業的生產現場風貌、規范化管理起到促進作用,給業績的提升帶來積極效果。隨著生產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既定工具模
51、板本身的作用已難有實質突破,而生產業績的進一步提升,需要將工具方法與工藝技術深度結合,實質性地分析工藝、優化工藝,提升生產現場的工藝技術水平。例如,在具體產量指標的提升中,我們應用工具方法邏輯,結構化分析工藝技術問題,找到背后工藝控制中的問題,通過科學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方法,找到最優控制邏輯和參數范圍;在產線業績考核管理中,一個重要話題是“指標的有效拆解”,即將產量消耗等大業績指標,拆解到班組崗位可控操作指標,避免員工背大指標帶來“大鍋飯”問題,有效引導員工優化操作提升操作精度,這同樣需要對生產過程有深度理解,背后是業績指標到工藝關鍵控制點的逐層分解,并確保下一層的關鍵控制點能夠有效支撐上一層控
52、制指標。生產的進一步優化,不僅需要管理思路和手段,只有“深入梳理”工藝、和工藝技術、生產現場完全融合,幫助生產團隊不斷加深對工藝技術本身的理解、融匯在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中,“形”變成“實”,才能真正發揮工具方法的威力,達到卓越生產的狀態。營銷,以全局最優視角挖掘利潤提升潛力隨著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單純依靠客情關系的營銷模式困境凸顯,以全局視角提升營銷的專業度和體系化,重塑營銷能力1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至關重要。從對市場行業的深刻分析引領銷售布局,到對客戶畫像認識的豐富和客戶管理的全面提升,定價的迭代優化,以及對營銷各模塊體系化全方位的籌劃推動卓越營銷提升。更進一步,在銷售理念的建立上,與客
53、戶的“雙贏”如何實現,如何真正抓住“市場”需要企業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迭代。羅蘭貝格項目經驗證明,通過對營銷體系的全盤籌劃與優化,即便在大宗品領域,也可以獲得 12%的利潤提升空間。例如,在市場端,充分發揮引領與賦能的價值,脫開“以我為主”的理念,真正了解市場需求與動向,通過優化分析研究框架、構建數據信息庫、固化分析流程和方法,充分理解市場需求和趨勢,深度了解競對策略和動態,清晰識別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定位,真正打通市場分析工作對產品開發、定價和銷售端的引領賦能作用,做好“指揮人”。在客戶管理端,摒棄“客戶只在乎價格”的固有思維,通過對于客戶畫像的深度理解,基于“價值”優化客戶分級與引導策略,
54、通過協同組隊完成的關鍵客戶管理,并結合組織設計、績效考核的調優,提升客戶管理體系化的同時,進一步向價值營銷轉型。產品高端化、產品到解決方案,對研、產、銷協調聯動提出更高要求傳統基礎材料企業,往往通過大宗品量和價完成直接的“材料銷售”。但隨著產業鏈下游的集中度提升、需求差異化演進和升級,中國正在從以人力成本優勢到供應鏈優勢到創新優勢的路徑上邁進,較多的進口材料,設備都在進行大量的升級和國產替代,乃至引領世界。制造環節的品質管理,精度管理的重要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轉變研產銷模式,并進一步驅動企業內部協同,實現大宗基礎材料生產銷售向高端定制材料生產銷售轉變,甚至是“解決方案服務”,成為眾多材
55、料制造商的緊要課題。例如,羅蘭貝格幫助國內領先的銅板帶客戶,重塑內部組織和團隊能力構建,打通研產供銷鏈路,以大客戶為中心,進行聯合開發及解決方案設計、建立或優化高附加值產品的質量管理體系,強化“質量門”管理,優化售后服務體系,最終真正與下游企業形成強協同,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海外運營能力加速構建隨著中國汽車、新能源等產業全球布局加速,以及企業競爭力的逐年提升,各行業領先企業持續深耕國際市場、不斷拓展海外布局,過去依托渠道和銷售公司的模式,也在逐步深化為供應鏈、產能甚至品牌的本地化,精耕海外當地市場和客戶。在戰略布局進一步全球化的過程中,海外運營能力也需要加速構建,包括適應當地的組織架構和
56、管控模式、符合總部及當地要求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當地員工能力建設和文化融合機制、穿透一線到總部的業績看板和業績對話。以電子產品為例,供應鏈的遷移通常是組裝先行、簡單零組件隨后,但整體速度并不快。我們認為在文化、工人素質、產業鏈配套等差異之下,產業鏈遷移并不會一蹴而就。例如,羅蘭貝格近期幫助國內領先儲能企業研究出海策略,包括海外建廠的進入門檻,如何融合更復雜的文化、理解當地政策與法律環境、高效管理當地的基建項目、快速建立當地的合作伙伴網絡。廠區建設完成之后,如何進行本地員工的培訓、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建設、當地供應商與中國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的協同配合、迅速進入穩定經營運營狀態并持續提升效率。大數據賦能運
57、營價值進一步釋放經過多年努力,領先企業關鍵運營數據已大多實現實時采集,數據庫中也積累了海量的歷史數據。持續挖掘數字資產價值是領先企業數字化的下一階段重點。采用成熟的算法,如決策樹,隨機森林等,基于這些海量數據,能夠在端到端價值鏈上創造出廣泛的應用場景:如結合大宗市場、工藝和產銷策略的原料配方優化,復雜供應鏈體系的計劃和決策優化,復雜工藝的持續尋優,關鍵設備的預測性維護,環保裝置的排放預警和自動參數優化等等越來越多的領先企業基于自身業務特點,引入大數據模型,高效利用企業數字資產,提高實時預測和優化能力,并完成人腦無法實現的復雜供應鏈、生產工藝、銷售策略尋優,指導全價值鏈運營優化和業績的進一步突破
58、,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1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中國時尚產業作為全球引領者之一,在后疫情時代正處于全新的變革與發展階段。面臨產業規?;驏|南亞國家轉移、市場細分玩家增多、競爭愈發激烈的疊加挑戰,如何進行升級與突圍、如何借力數字化將效率與響應發揮到極致、時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有哪些?本文將拆解一二。從宏觀視角來看,我們看到全球及中國時尚產業呈現五大趨勢:首先是從“消費”時尚到“閱覽”時尚,數字時尚單品與數字化驅動下的時尚體驗的出現,打破了過去只能通過時尚單品的購買才能擁有時尚品味的局限。其次是從“跨界”聯合到“無界”融合,價值要素的創新與重組無限度打破品牌的固
59、有形象,為品牌煥新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動力。第三是從審美“升級”到審美“自由”,逃脫固定程式下的審美“綁架”,小眾審美可大眾化,大眾審美可再分型。第四是從“創意品牌”到“創意產業鏈”,過去由個別品牌的設計師創意主導的時尚趨勢將轉變為由創意產業鏈上游共同驅動。最后是從“快”時尚到“敏感”時尚,時尚無所謂快與慢,企業制勝關鍵在于對消費者生活方式保持靈敏嗅覺,未來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將會提速,企業決策更需敏捷,時尚風頭的斗轉星移更需要時新的溝通。在這五大趨勢之下,我們認為時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變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是通過數字化積蓄品牌勢能。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開始思考線上渠道對
60、品牌的長期戰略價值,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平衡”品牌建設和生意增長。品牌營銷重心應當進行戰術性優化,即充分利用全觸點數字化營銷工具在“對的時間,對的氛圍,對的場景”,向多元化的消費者提供“對的內容,對的價位,對的產品”。與此同時,品牌回歸到長期主義視角下的品牌建設與消費者心智構建,變化的只是全新的營銷與溝通方式,以及不可或缺的數字化加速抓手。面向未來的品牌勢能不僅需要考慮人群資產和商品組合,更需要在此基礎上升維,引入長期視角積蓄品牌勢能:長期主義是指跳出單一的生意思維,從更高的維度來洞悉全周期的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有意無意的互動形成的品牌勢能消長,意味著需要對目標用戶群組進行跨期、可對比的品牌心智評
61、估,并結合品牌全局品牌戰略,不斷優化調整營銷方式和觸點。第二是借力數字化帶來沉浸式體驗。數字化為消費者提供極具科技感的體驗,以便捷方式欣賞產品設計細節;線上時裝秀不僅是疫情時期的權宜之計,更是未來時尚新趨勢。虛擬場景打造則是以興趣為中心的審美社交,用戶不僅可以進行 UGC 創作和展示,還可以為 3D 虛擬形象購買產品、選擇妝容等。形態豐富的深度交互為消費者帶來更深刻的品牌認知及沉浸式、多感官的體驗,拉進與新一代消費者的距離,同時通過“云看秀”、時裝周直播等的數字化新方式,更好地傳播品牌新季度產品,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更多可能。第三是通過數字化打造個性化服務。例如,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新事件、定制化服務
62、彰顯個性、VIP 專享服務表達用戶關懷等。世代交替,受益于數字化原住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線上參與個性化服務變得越來越普遍:時尚品牌一方面更樂意將部分線下核心服務能力上翻至線上場景,同時結合線下門店的新零售預約功能、物流快遞動態追蹤口令等創新方案,將“絲絲潤滑”的服務體驗推向更廣闊的消費者群體和場景。第四是通過數字化加速產業上下游的變革。時尚產業可謂是消費品大類中最為復雜的體系,面對非標、效率低、供需Hot TopicDigital熱點話題數字化數字化如何驅動時尚企業的變革與發展2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不平衡、精準預測難等痛點,以數字化能力為基石的時尚產業變革正悄然發生并將持續推進。有數字化解
63、決方案能力的服務商正在切入供應鏈不同階段,并嘗試改造生產與銷售體系,打破產業鏈信息孤島(設計開發與面料、與銷售渠道、與制造商等),構建新增值空間。時尚企業應通過嘗試與這些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合作,共同探索和加速產業鏈整體的提效。第五是通過數字化提效內部工作流程。使用統一的數字化系統將會議、培訓、人事、審批等工作線上化,提升組織敏捷度和運行效率,如某服裝品牌圍繞數字零售、供應鏈管理打造統一數字化工作平臺,并覆蓋經銷商、供應商、工廠,實現全流程同平臺業務協同。第六是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數字化時代下,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持續深度滲透各行各業。時尚企業面臨針對創意內容、媒介多元、數字化轉型和渠道模式改變的
64、主要趨勢,同時需進行端到端整合實現通過自動化、高度個性化和動態透明度來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包括評估 AI 驅動的端到端自動化機會,以提升面向消費者界面的綜合效率;厘清 AI所涉及的賦能場景與交叉的業務流程,致力于降低運營全局的復雜性;對標提升技術部署(包含觀念轉變、人力儲備與組織轉型),最大程度實現智能化與自動化。在激烈競爭且消費者行為不斷演進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必須保持嗅覺靈敏、意識開放,以面對 AI 驅動下的未來沖擊,提前抓住未來浪潮背后的潛在機遇。展望未來,中國時尚品牌機遇與挑戰并存。消費者需求正在變得更加多元,Z 時代崛起、自我意識覺醒和數字化購物方式都為時尚產業和品牌帶來了嶄新的機遇
65、;與此同時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創新的品牌和模式層出不窮,傳統營銷手段已無法打動消費者,時尚品牌在供應鏈、渠道、用戶運營等方面均面臨日新月異的挑戰。因此,時尚企業應當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抓住數字化帶來的機遇,應對市場的挑戰。2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展望 2024 年,中國產業界與企業界的可持續發展將進入“深水區”:一方面,企業經營、供應鏈管理、產業園區建設等都將越來越重視并融入 ESG、低碳等關鍵發展要求;另一方面,監管尚待進一步強化,降碳等技術的成熟度與經濟性仍需提升,這將是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熱潮的驅動力所在。首先,綠色驅動阻力仍存,中國產業界與企業界將“由淺入深”積極發展。當前,中國企業
66、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障礙并存。驅動要素方面,歐盟可持續發展政策“靴子落地”,碳邊境調節機制、新電池法等最終確定或開啟實施,國內企業對其關注度明顯上升,爭相考慮建立海外的本地化工廠、降低出口產品碳足跡等應對之道。相比海外,國內可持續發展政策出臺及落地的力度或有限,更重要的驅動力將來自于企業下游客戶對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以及行業競品企業的綠色實踐。阻力方面,可持續發展正進入“深水區”,這對企業能源結構、生產工藝技術、經營管理模式提出了深層次的變革創新要求,推動成本與技術不斷優化。其次,企業經營將“由表及里”融入新招。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已從不了解可持續發展、ESG、碳中和等相關概念,發展到
67、應對外部要求進行基礎性回應的主要階段,典型舉措包括在市場營銷中融入綠色概念、發布 ESG 報告等。展望2024 年,羅蘭貝格認為,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深入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與內容,并著手考慮從營銷層面的工作深入到企業戰略和管理過程中:一方面在業務選擇、產品開發、生產運營等方面評估各項可持續與低碳工具的經濟性與潛力;另一方面,在組織管理上,建立健全 ESG 管理架構、體系與實踐機制,并逐步趕超國際領先實踐。再次,供應鏈綠色鏈條將“由量到質”實現綠色合規。當前,供應鏈 ESG 管理仍缺乏成熟標準與準則,重點原因是各大企業面臨的供應鏈可持續挑戰各不相同:供應鏈合規方面面臨海外監管政策的挑戰,推動
68、供應鏈降碳方面面臨諸多需要解決的技術與成本難題,供應商的優勢地位導致落地進程中形成阻力等等。然而,近年先發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持續發力,形成一系列優秀實踐。2024 年或是相關思考與實踐探索由量到質提升的關鍵時期,在部分產業鏈條中,龍頭企業跑通供應鏈可持續管理,形成一整套策略、推進辦法以及落地效果。最后,開發標準“由虛務實”,進而實現低碳導向。實現產業園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碳排放比例占全國 30%以上。作為碳排放的主陣地、城市降碳減排的重要實驗田,近幾年園區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提出選擇 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
69、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重點任務。然而,零碳園區面臨標準缺位、認證缺失等瓶頸,導致園區建設“千園千面”。展望 2024 年,一方面,由虛務實持續探索零碳園區領先舉措,如依托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光伏發電、節能建筑等優化源頭能源供應,推廣電動車輛與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促進廢物及能源回收等循環經濟落地;另一方面,將持續推動通用且權威的園區碳足跡核算與認證體系落地,指導零碳園區標準化、系統化發展。Hot TopicSustainability&Climate Action熱點話題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持續蓄力、穩中有進2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從通用技術邁向垂直領域,生成式
70、人工智能將愈發聚焦行業價值創造。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行業已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23 年以來各類入局企業近 500 家,作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通用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已逐漸向各垂直行業滲透;而從需求側出發,我們認為對于廣大的企業而言,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不僅是跟隨時代步伐,更是自身提升效率、促進創新、擴大競爭優勢的重要機遇。首先,應用價值牽引、產業生態漸全是驅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垂直領域深度融合的動因?;赝?2023 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或正準備推出符合自身行業屬性、企業基因的定制化大模型。智能手機、智慧出行、工業制造、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積極投入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正在經歷蛻變,
71、從誕生之初的通用型技術向垂直細分領域融入,從而創造行業價值。我們認為,其本質原因在于行業應用需求的牽引,以及產業生態逐步成熟所帶來的紅利。一方面,通用模型缺乏垂直行業認知支撐,而缺乏行業數據樣本集進行訓練、調優的算法模型無法在研究、工序、業務流程等專業領域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也就失去了其在垂直行業內創造價值的能力;另一方面,幫助企業進行模型訓練的產業生態也逐步成熟,從基礎模型庫、訓練框架、壓縮工具到開發者社區、實操案例等,使得定制化模型訓練的門檻不斷降低。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更深地融入行業以創造商業價值將指日可待。與此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垂直行業的融合將呈波次狀推進,應用價值空間和技術可
72、行性是關鍵考量。我們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的第一波次將是互聯網與高科技、金融和專業服務行業等。以互聯網與高科技行業為例,其通常依賴先進的信息系統開發軟硬件產品,并且其規模龐大的用戶基礎帶來海量的數據存儲需求,因而往往具備靈活、可擴展的數據中心和云基礎設施,有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部署。第二波次將是教育、通信、醫療服務、公共服務、零售、文娛傳媒和消費品行業等,盡管信息化投入相對較少,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價值空間廣闊,驅動企業抓住機遇提升競爭優勢,而具備敏捷開發實踐或技術集成經驗的企業將率先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價值賦能。此外,農業、材料、先進制造、建筑業、能源等行業由于受生成式人工智
73、能技術的影響較小,加之當前整體數字化程度依然不高,數據多源異構、采集難度大并需要投入大量信息建設資源以保障算力支撐、技術集成、業務框架融合等,因而落地進程或將受到挑戰。此外,數據來源合規、數據隱私安全、生成結果可靠等是企業需考量的核心風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與風險并存。首先,模型開發依賴大量數據收集用以訓練和驗證,這些數據涉及到用戶隱私、版權、行業監管等重要合規問題,企業及數據提供商需嚴格做好數據來源合規性管控。其次,企業可通過私有化部署數據服務器,引入隱私計算技術等手段有效規避數據泄露或使用不當的風險。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黑箱”性質,企業在輸入側應借助數據服務或內容安全審核產品過
74、濾不良內容與垃圾信息;在輸出側,企業應在對信息準確性和可靠性要求嚴格、容錯率低的領域加強人工審查,避免依賴輸出結果而直接采取行動,審慎防范信息偏誤帶來的高風險。Hot TopicAI熱點話題人工智能千行百業的 AI 智能體將成為可能2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525252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中國投資市場經歷了極具挑戰性的一年。中國經濟的復蘇不及預期,且經濟占比較大的房地產行業遭遇挑戰,引發各行業對未來預期的普遍擔憂以及部分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同時,資本市場,尤其是美元基金,因地緣政治等因素在募、投、退等環節都受到顯著影響。而同時,從中國成熟企業出海到原生全球化的初創企業涌現,我們觀察
75、到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存在感愈發增強。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各類投資人都在努力求變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我們認為,中國市場長期增長的動能未變,本土市場對于跨國和初創企業的吸引力長期不減;未來技術驅動的生產力增長和居民消費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谥袊镜厥袌龊椭衅螽a業鏈出海新趨勢下的全球化投資機會將是未來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動量。能在低谷期厘清自身發展方向且構建新一代核心能力的投資機構,才能為未來的反彈和機遇打好基礎。針對不同類型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從業者,羅蘭貝格提出 2024 年思考建議。對于全球及亞太大型基金,需要以全球視野為基礎,在中國和全球市場兩個層面重塑參與模式,發揮跨區域的資源能力優勢。中
76、國市場層面,重新定位中國投資布局,革新參與模式是當務之急??傮w而言,全球性的大型基金以及領先的亞太并購基金仍然看好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但在當前投資趨勢向硬科技轉換,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之下,企業對美元資本顧慮漸顯。我們觀察到,這些領先基金一方面在募資端目標設定更為審慎,調整不同市場、資產類別之間的投資側重。在項目類型上,領先基金更多尋求控股型并購機會,涉及不限于中國內地市場的業務范圍,以發揮復雜性全球交易的賦能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積極探索新的中國資本市場的參與模式。政策上,隨著 QFLP 試點區域的擴大、準入門檻的調整、投資范圍的拓寬,同時,發行人民幣基金也是可行方向之一,但需要在內
77、部管理上進一步本土化,以適應人民幣 LP 的訴求。全球市場層面,如何發揮中國能力經驗,賦能中企出海和全球投資是未來重點。中國長期作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而全球性大型基金在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也將從多方面反哺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的投資決策。首先,亞太地區將有望復制中國在諸多領域的成功路徑,對中國相應生態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全球布局的大型基金抓住相關投資機遇。其次,中國的產業升級趨勢明顯,相對低端產業的海外轉移將給當地帶來相關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對于在中國相關產業已有布局的并購基金來說,更容易提早識別相關機會。隨著中國企業的出海提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對亞太甚至全球的外溢效應將會愈
78、發明顯。如何參與中企的全球化進程,發揮全球及亞太投資機構的全球視野和多區域優勢,協同當地資源能力和產業生態,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投資和賦能方向。對于關注早期的風險投資機構,在新一輪的創新創業環境中,如何在當前挑戰中發掘階段性機會是機構存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中國模式外溢出海將是階段性機會。2023 年,風投市場競爭態勢依舊激烈,賽道聚集仍較為明顯,并以硬科技、AI、生物科技等為主。在各種本土市場紅利消弭殆盡的形勢下,潛在出海機會值得關注。在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的創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copy-to-China”逐漸發Hot TopicOutbound Investment and M
79、ergers&Acqusitions熱點話題投資與并購出海提速中的投資并購展望2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展為依托中國完善的產業鏈優勢,在成熟階段開始走向海外。目前,簡單地向新興市場照搬中國模式“時光機效應”已然失靈,這一趨勢更進一步,具有全球化原生思維的新初創企業成為新的亮點。中國背景的原生全球化創業者對當地市場理解、國際化團隊管理以及中國特有優勢的輸出(如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將成為其成功的關鍵。同時在投資端,鑒于海外市場來自地域、行業的分散性,全覆蓋式賽道視角的項目發掘模式效率下降,也帶來新的投資策略要求。依托企業的產業投資人如何厘清定位、構筑核心能力、賦能全球化戰略實現是核心關注。首先,產
80、業投資競爭態勢演進促使產業資本定位更加細分。產業投資正向著縱向深耕型和圈層拓展型兩個方向分化,也更加早期化和市場化。這要求目前的產業資本在設立之初即有周詳的全局性產業投資板塊定位,明晰的投資戰略側重,以適應目前愈發專業化的競爭。在戰略定位上,首先需要充分匹配母公司的現有戰略動態和發展側重(如全球化布局、供應鏈深化、新技術布局等),明晰產業投資板塊的戰略定位;并且在與母公司的風險隔離、外部資金引入、投資協同策略等方面做出相應的合理規劃,充分發揮產業資本的作用:在兼顧財務回報的基礎上夯實主業生態布局,構建企業長遠競爭力。同時,行業發展不斷成熟推動賦能能力要求不斷升級。目前,優秀的產業資本已經超越了
81、單純的訂單扶持等直接資源對接。產業資本需對不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被投企業針對性地設立差異化的合作機制,在獨立發展、深度綁定甚至并購整合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最大化地提升賦能效率,實現產投基金目標。下一階段成功的產業資本需要能在發展前期通過為初創企業提供匹配的應用場景,快速試錯,少走彎路;在發展中后期輸出管理體系,加速成長。尤其是在出海體系搭建等大型企業有先天優勢的特定課題上賦能被投企業。以產業技術理解為基礎,產業資本未來需著力發展兩方面能力,既能做到因地制宜的能力輸出,又能拓寬基于產業的生態構建。作為地方金融生態系統的中堅力量,地方金控和引導基金如何更好地與政府的產業戰略深度融合,發揮產業導向
82、下的資本協同和企業賦能作用將更為突出。一方面,在投資機會開發上,需要結合產業戰略,精準發掘投資標的。地方金控通過與政府產業戰略的密切協同,能更加有力地支持和推動當地產業的蓬勃發展,實現雙贏。在目前高確定性賽道稀缺的背景下,投資人在發掘標的時,需要進一步厘清當地政府產業稟賦、投資需求,在招商引資的大背景下精準推薦契合標的?;诹_蘭貝格的經驗,地方政府在產業規劃的基礎之上,往往還有帶動產業人才發展等多方面考量。如何更好地平衡與助力地方政府產業發展與基金整體收益最優,精準滿足多維度需求,將會成為成功投資人的關鍵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標的賦能協同上,需要構建多方信任,強化被投企業管理?;谡尘盎鸬?/p>
83、招引使命,投資人需要在構建多方信任的基礎上,協助 LP 加強對被投企業的影響及管理。在前期積累上,投資人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當地招商落地全流程,積累相關資源,以更好地賦能被投企業項目落地。在投資過程中,需要在交易框架及治理結構設計上兼顧企業及LP 的不同訴求,構建長效信任關系,平衡“高估值”、“控制權”、“股權集中”等關系,最大化雙方的協同效應。在項目落地后,能基于當地產業資源,在產業協同、生態共建、合作出海等關鍵課題上形成合力,賦能被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2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化趨勢推動了新興國家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全球跨國企業通過選擇低成本國家、實施精益管理和外包供應鏈
84、等策略來提高競爭力,實現了成本領先。雖然全球供應鏈的有效分工降低了制造成本,但也導致了復雜的全球生產和供應鏈結構。近年來,全球化背景的變化對現有的全球制造分工和生產網絡架構提出了挑戰,迫使全球跨國企業重新調整其生產布局。在 2020 年,羅蘭貝格提出了“新一代制造”(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NGM)戰略,該戰略基于全球制造業的六大關鍵趨勢,包括可持續性、產業顛覆、本地化價值、個性化生產、社會政治敏感性和數字化連接,提出了全球化企業在制造布局和運營模式方面的發展方向。具體來說,新時代下的全球跨國企業需要重新考慮制造基地的布局和流程,將傳統的制造部門從“成本負擔
85、”轉變為“核心資產”,不僅考慮成本,還要綜合考慮全球生產基地布局、按需生產模式、數字化管理、生產過程的碳足跡、ESG 評級、風險管理等多維因素。羅蘭貝格對歐洲制造業進行的調查顯示,77%的受訪者認為“新一代制造”為制造業的重新布局提供了重大機遇,67%認為它能夠使制造業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平臺,并增強競爭力。在中國,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認識到“新一代制造”對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性,在全球制造網絡布局、工廠數字化升級、ESG 評級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和創新。2023 年,眾多中國企業在重塑全球制造版圖和供應鏈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遠見和行動力。從基礎材料到新能源汽車、電子零部件和工程機械等行業
86、,企業通過加強關鍵產業的本地化生產和優化全球資源配置,有效地規避了貿易壁壘和反傾銷調查,實現了供應鏈的精簡和成本全球最優化。展望 2024 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將面臨國際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和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而“新一代制造”戰略將為中國企業提供前瞻性的指導。全球制造網絡布局加速,關注頂層戰略設計展望 2024 年,中國企業海外制造布局保持持續、快速擴張,東南亞、中東、美國、墨西哥、土耳其和東歐國家仍然是中國企業海外制造基地的主要選擇。選擇這些地區不僅是為了規避貿易壁壘和反傾銷調查,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服務歐洲和美國市場,縮短供應鏈,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在全球制造網絡布局方面,中國企業面
87、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如何短期內支持海外市場的銷售增長,還需要考慮所在地的長期挑戰,如地緣政治風險、法律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不足等。在這種背景下,羅蘭貝格認為,中國企業在構建全球制造網絡時需要考慮三個關鍵因素。1.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企業在不同經濟體建立制造工廠時,必須考慮當地供應鏈的支持能力和成熟度。這要求企業在全球網絡布局中推動現有供應商一起“走出去”,同時審慎評估自制或外包策略(Make VS.Buy),確定哪些制造環節保留內部生產能夠更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爬坡速度。2.全球產品分配:優化產品與工廠間的分配,增強多樣性潛力。合理的產品分配策略能夠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市場適應性,同時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88、。Hot Topic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熱點話題新一代制造體系新一代制造的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2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3.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估:相應全球可持續發展趨勢,綜合考慮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利用和廢物減排指標。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提高海外經營的靈活性和效率中國企業海外制造網絡的擴張需要全球供應鏈的支持。歐洲和美國市場對供應鏈穩定性和可追溯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市場準入限制、本地化制造比例、終端客戶對品質一致性的要求等。與此同時,如何使供應鏈與新建的綠地工廠的快速生產爬坡相協調,也成為企業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這要求企業在海外建
89、立本地化的生產、制造、研發和供應鏈體系。在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同時,中國企業需要重視對上游供應商和委外企業的深度賦能和把控。通過實施嚴格的門控和關鍵控制點管控體系,企業能夠在全球范圍內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精度,同時優化成本和效率。這不僅包括工廠內生產物流的管理,也擴展到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對關鍵的上游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深度賦能。首先,企業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標準化關鍵制造環節,確保品質和效率。這包括在海外市場建立本地化的生產、制造、研發和供應鏈體系,以應對市場準入限制和本地化制造比例的挑戰。其次,與全球供應商的合作不僅幫助企業在新市場快速建立供應鏈,還有助于縮短產能爬坡周期,保持供應鏈的穩
90、定性。此外,與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本地企業深度合作,不僅能夠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還能提高對當地市場的敏感度和適應能力。融合海外生產運營能力構建與數字化全面轉型,創造全球競爭優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制造業企業正從傳統制造向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的轉型,不僅可以提高運營效率和降低成本,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還響應了政府的鼓勵和政策,發展和培養具備新思維和能力的人才,以及滿足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望。然而,這一轉型過程并不容易。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生產現場準確的數據收集體系缺乏、運營流程和關鍵管控點缺失、組織架構難以支撐數字化運營、組織缺乏數據分析能力等。30羅蘭貝格中國行
91、業趨勢報告羅蘭貝格認為,企業需要制定明確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和“三步走”方法,更有效地幫助企業解決轉型中面臨的挑戰。首先,企業應強化精益管理內力,包括在海外工廠中實施。這意味著系統梳理影響生產全過程效率、成本和質量的關鍵工藝和流程控制點,并將這些控制點融入到全球化的數字化轉型基礎中。其次,在建立數字化運營模型時,企業應考慮如何有效集成海外工廠的數據,實現 MES/ERP 軟件的系統耦合,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數據和操作的一致性。最后,中國制造業企業不僅需要關注國內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還應重視海外生產運營能力的構建。這包括適應當地的組織架構、建立符合總部及當地要求的工藝和管理標準化體系、發展當地員工
92、的能力建設機制、實現從一線到總部的業績看板系統。這包括篩選適合全球化運營的數字化用例,并在全球范圍內推進企業的數字化升級。打造綠色基礎設施,加大可持續發展力度與過去市場關注產品和成本的評估相比,隨著國際終端客戶對供應鏈 ESG 審核的加強以及對碳減排要求的提高,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成為市場認可的關鍵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可持續發展,走上了綠色制造之路。羅蘭貝格認為,中國制造企業出海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加大可持續發展力度。具體來說,企業應制定系統性減排戰略,通過建設節能的制造工廠、開發新能源產品、采用綠色運輸方式等措施來實現。其次,企業應推動循環經濟,全面回收并利用
93、可再生能源,開發可回收產品,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效益和品牌。長期來看,改造制造工藝是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核心。需求制造平臺嶄露頭角,探索制造業創新模式需求驅動制造平臺,也稱為按需制造(MOD),作為一種新興概念,通過云技術和平臺化手段簡化了制造流程。這種模式僅在需求產生時生產特定數量的商品,從而消除了大量的最小訂單和庫存存儲需求。與傳統制造方法相比,需求驅動制造平臺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們能夠提供實時報價,提高供應商管理效率,并改善供應鏈中訂單的可見性。這些平臺還通過自動化買賣雙方的互動,顯著減少了傳統制造流程中的延遲和低效。由此帶來的時間和效率優勢,不僅降低了供應鏈成本
94、,還減少了庫存開銷。此外,需求驅動制造平臺提供了定制化選擇??蛻艨梢陨蟼?CAD 模型,獲得即時報價,并在生產前輕松進行設計變更。這一特點使得需求驅動制造尤其適用于需要定制制造的行業,如醫療和航空航天。展望 2024 年,我們看到全球出現越來越多的需求驅動制造平臺,實現更靈活、高效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交付。3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3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下,2023年見證了諸多突破創新的機遇與宏觀變局的挑戰。在這一年中,我們再次看到了中國汽車產業在新經濟常態下的發展韌性和自主崛起,感受到智能電動化浪潮下的創新活力和模式出新,也欣喜于全球化布局下的銷量突破和產業融合。與此同
95、時,我們也感受到內卷競爭和銷量背后對于車企、零部件和經銷商等的短期盈利挑戰。不可否認的是,在汽車產業的“智能化下半場”,變革升級、模式創新、格局重塑和效率卓越將是多年不變的趨勢和主線。2022年,羅蘭貝格汽車團隊提出“自主市場市占率”、“新能源車滲透率”和“整車出口規?!比齻€里程碑式革新;2023年,我們強調了“全球開放共贏新主題之下的中國影響力”。面向2024年,羅蘭貝格汽車團隊提出以下針對不同類型產業參與者的戰略舉措和核心能力。TrendsAutomotive行業趨勢汽車3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3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乘用車整車廠:八大能力全面致勝 直連客戶的業務深化能力
96、:車企通過 APP、小程序、社媒自營賬號等觸點,已經逐步構建起直連客戶的渠道,并初步完成了會員、積分、社群等基礎工具的建設。面向 2024 年,車企需進一步思考已經構建起的直連,如體系從制度和工具層面還有哪些優化空間,??腿绾芜M一步促進活躍以增強增購/置換/轉介紹的引導能力并增加精品/附件的銷售,潛客如何更好地拉新與促活以進一步引導潛客到店、試駕和成交轉化,如何更好地做好用戶之聲(VOC)的全面收集與反饋等。公/私域營銷投放的多元能力:在新一代購車用戶消費觀革新、信息媒介渠道多元、新媒體平臺紛雜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營銷預算的有效運用和精準分配是一大挑戰。傳統媒體渠道、效果廣告、垂媒等公域渠道的投
97、放效果成本越來越高,投放效果仍然不可清晰評價,而私域觸點已逐步建立。整車廠在 2024 年可重點關注建設營銷投放效果全面評價的 KPI 體系和監控工具,并對營銷費用進行更合理化的分配。圍繞場景的精準數據挖掘能力:大部分車企已經完成基礎的數據平臺建設(包括用戶數據平臺、車輛數據平臺等)。2024 年,在線索管理、??瓦\營等場景下的數據標簽將進一步完善,基于結果數據的分析將更切中業務痛點,并開始基于數據和挖掘出的痛點展開歸因分析不僅能找出哪里有改善空間,還能自動歸因造成弱項背后的原因。全體系數字化轉型的閉環管理能力:各車企的數字化轉型舉措已經躍然紙上,面向 2024 年,數字化轉型項目的進度管理、
98、實施過程檢核及優化等能力需進一步加強。企業需拿出更大的勇氣、決心與定力“快刀斬亂麻”,對組織、流程、管理工具等進行相應的調整。打造支撐業務韌性增長的渠道管理能力:渠道建設是支撐主機廠業務增長的基石性及保障性舉措之一。2024 年,主機廠在渠道運營管理中既要考慮現有渠道運營如何滿足成熟業務的發展目標,也要考慮如何通過渠道變革及創新助力高增長業務的快速拓展。因此,打造數據驅動的穿透式渠道運營洞察能力、數智技術支撐的零時差渠道運營決策能力、創新渠道形態的快速落地能力、新世代人才培養能力,以及以“用戶網絡”與“生態網絡”為代表的新渠道探索能力等將是主機廠在2024 年重點關注的能力建設議題?;诒镜囟?/p>
99、察的產品定義研發能力:車輛產品的設計需要整車企業離本地用戶更近,對不同畫像用戶需求的理解更深,并能準確及時地傳遞至產品設計。這其中需要用戶反饋產品痛點和改建建議的渠道,需要設計反饋流程和閉環機制。國內整車廠的數字化研發升級已經發生但仍需提速,而合資整車廠的本地化產品研發策略的調整更為迫在眉睫為了匹配中國速度,合資整車廠需要優化研發周期,縮短產品概念定義到量產的周期。這將涉及研發流程的重建、全球/本地組織管理體系的變革等一系列能力建設,也更需要“在中國設計為中國”的管控適配。訂單管理及柔性化生產能力:為適應更加客制化的中國消費者需求和用戶訂單,并逐步構建整車廠直接獲取用戶的訂單基礎,整車企業在
100、2024 年需進一步提升訂單柔性化生產的能力,包括基于訂單的排產流程和工具優化、“插單生產等”業務流程的設計、設備磨具夾具檢具的柔性化等。海外業務拓展和全球運營魄力:過去三年,大部分自主乘用車企業(包括新勢力車企)都完成了海外目標市場的選擇。進入 2024 年,海外業務將進一步細化、深化到落地階段。除了要求企業具備全球視野外,無論是選擇貿易形式還是開始異地建廠,都需要整車廠組織團隊開展更實際的工作,并構建更加屬地化的海外運營能力。海外業務的治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邏輯、KPI、相應的流程和工具等都需要開始逐步建設。3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2國產零部件企業:五大動作把握轉型機遇 優化
101、前瞻技術布局,重點關注:在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進入全新技術階段之際,應把握下一代核心智聯智駕技術,如基于 Bird Eye View 與 Transformer 大模型技術的感知算法、多模態交互、區域控制器等。除了加大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優化相應組織結構,搭建供應鏈生態以分攤風險、分享收益外,應充分利用主機廠電子電氣架構革新的窗口期,加深與其技術互動、聯合開發、共享產權等。加速軟件生態轉型,商業創新:軟件定義汽車已進入深水區,供應鏈上除了傳統的 Tier-1,2,3,也出現了諸如 Tier-0.5,Tier-1.5 等角色。本土供應商應加大軟件投入力度,在現有產品基礎上提升軟件價值,轉變產品
102、形態;同時,在軟件進一步標準化、抽象化及主機廠需求多樣化的趨勢下,積極探索角色轉型,拉進與主機廠的供應距離,獲取更高的集成價值;此外,應創新商業模式,積極探索 SaaP(Software as a Product)、Licensing 授權、軟件定制集成服務(Engineering and Integration Service)等軟件變現模式,在助力主機廠加強應用層軟件定制化的同時,擴大自身的軟件標準化收入規模。踐行全球化深度布局,客戶突破:本土供應商應充分借力與自主品牌/國內新勢力的供應關系,跟隨頭部自主品牌主機廠協同出海(尤其是同一汽車集團內);同時,應把握質量與合規紅線,尤其在自動駕駛
103、領域,企業需要制定完整的“智駕出海合規之路”,在數據收集、應用分析、傳輸、隱私保護等方面規避合規風險;此外,本土供應商出海應不只以區域視角進行市場突破,更應以主機廠視角進行大客戶突破。這需要深入了解全球主機廠未來的平臺與技術規劃、精確的時間窗口、復雜的總部-區域決策流程、潛在的組織動態,并配以自身高度協同的產品、銷售、服務團隊等,方能事半功倍地開辟和維系全球性主機廠客戶。持續推進研發數字化,布局長遠:應以企業戰略與研發目標為指引,以組織、流程為業務基礎,以研發能力和流程作為場景切入點,以資源布局、管理機制為體系保障。建議企業通過“五步走”加速研發數字化:1-梳理研發價值鏈,確定數字化研發目標與
104、業務架構藍圖;2-深刻分析應用架構、數據集成、技術架構等現狀;3-基于現狀并結合目標,進行應用架構、數據集成、技術架構的藍圖設計;4-設計推動落地舉措;5-規劃變革路徑,包括投資收益、實施路徑、項目卡片設計等。探索國內外并購機會,加速調整:汽車零部件和技術服務企業的投資并購如火如荼,國內市場在過去幾年涌現了不少圍繞智駕和座艙服務的軟硬件初創企業,國外市場上也不乏全球零部件供應商調整下的分拆、剝離和合資契機。國內的汽車零部件如何借力投資并購和資本運作,把握全球汽車供應鏈調整下的加速入局破局機會,也將是 2024 年的關注重點。3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3國際零部件企業:四大舉措應對本地
105、變局 構建更適合中國市場的新戰略、新組合和新體系:中國汽車產業和車企需求的變化之快、要求之高遠勝于其他區域客戶。為應對中國市場快速變化及中國車企提速變革的需求,國際零部件企業需要考慮通過一系列的管控優化與組織變革使其亞太區或者中國市場總部具備更加高效、完備的獨立自主決策能力,合作產業合作模式、提高市場響應能力。加碼智能電動技術的技術開發,構建本地新方案:全球創新技術演進推動全球零部件企業加碼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投入,以搭建未來核心競爭力。隨著中國市場本身需求升級以及本地人才及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國際零部件企業應持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發展創新業務,發布新一代具備本地引領性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加強
106、對中國技術企業的投資并購,探索資本合作新模式:中國汽車零部件投資并購金額及數量在過去三年屢創新高,新能源動力、電子板塊優質標的炙手可熱,但收購主體仍以中國零部件企業為主。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國際零部件企業也應加入到對優質標的的追逐之中,加強投資并購工具的使用,運用投資參股、控股并購、合資合作等多樣化的資本運作手段參與其中。加深與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合作,從“走進來”到“走出去”:相比歐、美、日、韓車企在華銷量動能不足,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勢頭正盛。國際零部件企業的客戶結構將從以外資車企為主逐步加大自主品牌比重,且進一步加強業務綁定,利用其全球供應鏈資源與布局助力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出海。趨勢04經
107、銷商服務企業:三大措施提升盈利能力,重塑競爭優勢 數字化助力門店向 4C 運營模式升級,提升業務效率及盈利能力:提升業務轉化效率、降低業務運營成本是經銷商門店在當前存量市場中面臨的最重要的競爭壓力之一。在 2024 年,經銷商門店亟需進一步深化數字化運營能力,打破傳統門店端單點式的業務運營壁壘,將門店端全業務鏈圍繞“業務轉化”進行鏈接,實現蓄力全量線索資產(Conquer)、活力線索鏈(Connection)、助力業務轉化(Conversion)、及全力激活??蛢r值(Customer Value)的門店 4C 運營模式升級。建設區域性能力中心,打造集團資源規模性競爭優勢:過去三年,經銷商集團在
108、業務創新、營銷創新及運營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多方位的積極嘗試。2024 年,經銷商集團亟需將創新經驗在能力層面進行深度沉淀,最終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以“二手車運營中心”、“汽車金融服務中心”、“客戶運營中心”、及“新媒體營銷中心”為代表的區域性業務運營能力中心,及以“財務共享中心”、“售后技術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區域性業務保障能力中心建設將是經銷商集團最大程度實現資源的規模性效應、降低業務運營成本并提升對門店端業務賦能效率的關鍵舉措。拓展本地化用戶運營生態,激活用戶資產價值:近三年,用戶運營已經成為汽車零售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對比線上用戶數字化生態運營,以用車、養車、玩車及補能等場景為代表的線
109、下運營場景在用戶關系建立的深度及業務價值的實現等方面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經銷商可充分發揮對用戶的本地化鏈接及運營服務能力,面向后市場、車生活及新能源補能體系等領域進行本地化生態合作拓圈,激活用戶資產價值。3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5 趨勢06后市場服務企業:三層思考應對結構變化 客戶結構新思考:全面電動化對汽車后市場的影響不僅限于產品結構的變化,其所催生的主機廠授權模式的變化也將改變傳統后市場參與主體與 2B 客戶結構。同時,電動化也提升了主機廠及其授權渠道對后市場服務的技術與資質門檻,使其重拾后市場服務格局的主導權。對后市場玩家而言,除了需要日漸加強對終端客戶運營的主動權
110、(D2C 用戶生態運營模式)以外,如何重新把握不同 B端客戶,包括主機廠、電池廠商和保險公司等的授權、合作機會將是未來持續優化客群結構的重要命題。業務模式新調整:昔日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快修快保類業務在電動化產品上逐步式微,而隨著用戶對個性化的關注,包括洗美精品、車衣車膜、專業鈑噴等服務類項目的興起,“業務結構”與“客戶結構”的變化深刻影響著后市場從業者“能力結構”的轉型。服務能力新升級:現有后市場玩家或尋求集約化(規模成本節降),或追求差異化(突出品牌特性與 2C 競爭力),以實現業務擴張并提升盈利表現。但如何基于既有合作模式,結合企業本身的業務特色與“基因”,找準能力構建方向,構筑新能源時代的
111、“護城河”,是對企業經營智慧的重大考驗。商用車及非道路企業:四大環節全面升級 國際本地發展:2023 年的道路及非道路市場雖有所修復,但仍面臨較大的增長和盈利挑戰。商用車及工程機械企業均在 2023 年實現快速增長,頭部企業在全球范圍的產供、銷服和研發用戶洞察等領域積極布局本地化戰略,紛紛在南亞及東盟、拉美、中東非洲、獨聯體等區域布局本地制造和供應鏈體系,并探索發達國家市場發展。同時,加強本地營銷網絡、渠道管理能力和模式的升級,加強本地人才團隊建設,構建本地化金融能力,并探索前置部分研發、用戶洞察職能,逐步構建全價值鏈的國際本地化能力,從出口業務增長、向全球運營企業躍遷。新能源新模式:隨著產業
112、鏈價值鏈轉移和新能源等新產品、新技術驅動的新生態出現,以整機為支點、以生命周期服務為核心、以客戶為流量端口的新商業模式和生態閉環涌現。圍繞貨的物流貨運平臺、圍繞車的租賃+(購用管修換)全周期服務業務、圍繞能源的換電及電池銀行等服務逐漸成為主機廠的新競爭力。細分機會把握:圍繞電氣化與智能化的下一代平臺的推出需進一步提速,以提升整體產品競爭力。領先企業需積極抓住礦卡、特種車、天然氣等細分市場機會,推出針對性的競爭力產品,并在營銷、服務網絡上加速布局,搶占增量細分市場機會。敏捷研發落位:隨著智能化、軟硬結合進一步發展,以及領先企業向國際一流邁進,研發體系升級、敏捷數字化研發的能力構建逐漸落位到具體能
113、力提升、組織流程等。通過研發和管理效率的數字化賦能,促進組織管理效率的提升。邁入產業生態深度創新、競爭格局加速調整的 2024 年,羅蘭貝格汽車團隊期待與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參與方,圍繞戰略調整、營銷創新、運營提效、組織優化、資本運作、數智賦能等一系列課題深化合作、攜手共進。3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歷經地緣政治、貿易沖突、疫情沖擊等重大事件影響,舊全球化早已趨勢不再,經過數年磨合探索,新全球化格局已然框架漸穩。中國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有穩中求進的總體應對,又有新發展理念的戰略突進,疊加全球治理的主動參與,正在成為引領新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產業經濟的新發展機遇,蘊含于新格局下全球資本的再配置,
114、蘊含于新理念下新型資源的大競爭,蘊含于新治理下產業布局的新平衡。TrendsCivil Economics行業趨勢政府與公共3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394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4 趨勢05 趨勢06 趨勢02 趨勢03外資流向總體呈現結構性分化全球經濟格局變遷下,中國外資流入仍保持穩定增長,但外資流向的結構性分化仍將持續。輕重分化,在中國發展態勢較好、更具競爭力的外資企業加碼投資,表現一般的企業逐步退出。地區分化,非歐美經濟體的投資流入加速,中東、金磚等相關國家的資本加快中國布局,且產業資本比重大幅上升。產金分化,金融資本相較產業資本而言,流出趨勢更為明顯。中企出海呼
115、喚產業集群式打法全球經濟趨向區域一體化擴大了中企出海需求,集群協同式出海路徑更優。各國政策推動更多產業鏈環節近岸建設,形成集群出海的現實需求。以產業鏈為載體,龍頭企業協同拓展,匯聚經濟外交、跨國商務、在地供應鏈、產業金融等各方資源整合,避免單打獨斗或惡性競爭。一線城市以此為契機,吸引企業落戶海外總部,結合金融、供應鏈及各類專業服務資源,強化產業全球影響力和供應鏈樞紐功能。大樞紐大綠色導引產業新布局陸海大通道建設強化中西部樞紐地位,疊加清潔能源優勢,將加速先進制造產業布局。全球碳政策進入實質階段,疊加能源危機影響,更多高排放企業基于碳足跡重估地區產能布局。繼人力、土地、資本、制度等要素之后,清潔
116、能源在全球及國內產業鏈重組中扮演重要推手。圍繞供應鏈遷移重組需求,帶來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多式聯運樞紐中心所在區域的產業發展大機遇。集約化綠色基建催生零碳園區伴隨著企業碳足跡認證需求擴大,亟需以園區綠色基建來集約化解決企業減碳的共性問題。探索園區標準,試行國際認可核算建設標準,為國際互認互通奠定基礎。突出場景思維,深度識別園區碳排放環節,場景化思搭建零碳園區脫碳路線圖,把控全局與重點領域的發展規劃。優先能源統籌,謀劃新型綜合能源基建及分布式能源供給基建,并通過建設智能高效的零碳智慧能源網絡,優化能源輸配與使用。外資研發創新類機構持續加碼受益于中國產業鏈的整體優勢,外資研創型機構將加速集聚并進一步
117、提升能級。外資研發中心加快在中國布局,選址從只考慮一線城市,轉向也考慮貼近產業集聚地的中心城市。存量外資研發中心的能級持續提升,研發投入規模加速擴張,獲取更大獨立決策權限。更多面向全球市場的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驗證被放到中國,中國技術路線和創新生態更多牽引全球。新興經濟體產業資本潮涌中國中東、金磚等相關新興經濟體資本加快流向中國,帶來一線城市門戶效應和優勢產業集群的新增投資動能。企業層面,表現為一些過往以布局歐美為主的大型企業,開始在中國進行產業布局。資本類型,從以往貿易型資本轉向產業資本投資實體項目和對中國企業的股權投資。區域層面,表現為一線城市布局總部機構和投資機構,對應產業腹地落戶實業項目
118、。4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9 趨勢 10 趨勢07 趨勢08區域國資的產投升級產業運營區域國資已成為產業投資市場的主力,需提升產業運營能力,不僅追求產投規模,更追求產業競爭力。做好資本樞紐,借力社會資本拓寬產業資源和企業協作,以優質股權投資改善資產結構和替代基建城投業務。運營產業資源,以產業平臺形式打通資本與實業的通道效應,產投助力新業務整合與孵化,實體企業接盤實現市場化退出。協作龍頭產業鏈整合目標,推動行業性收并購和新領域投資提升產業公地能級。城市文商旅重運營激引新消費城市文商旅高地從看重城市更新形態建設,轉向更追求可持續業態運營。開發策略多元目標再平衡,地產市場下行讓傳統財務回
119、報失去依托,開發策略需要考慮流量牽引、業態時序、運營托底等多元目標來保障總體平衡。策劃理念貫穿始終,建立機制體系保障策劃思想延續到空間、建筑、運營等全鏈條,在多方專業力量整合中保持主線。創新治理機制,構建多方主體參與公議和專業協作的治理體系,保障長期繁榮。存量產業創新貢獻增長新動能歷經多年發展,不同區域已形成各具特色、規模巨大的優勢產業,存量產業創新發展能更快產生增長動力。拓展海外針對性收購,重點獲取先進技術、專利、關鍵部件等,嫁接技術、產能和市場。以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聯動開拓新領域、新技術、新場景,補鏈創鏈。以產業投資聯合體,推動優勢企業進行橫向行業收并購,提升產業集群
120、的量級和能級,改善供應鏈韌性??苿撀摵象w整合產學研創新力通過綜合科創聯合體,深化跨產業、跨學科的科研資源聯動機制,形成區域創新中心科創網絡。統籌重點實驗室等科學設施布局和產業門類與科研方向聚焦,以多層次實驗室形成科創網絡。打造科技服務平臺,瞄準技術前瞻導入科研大協作機制,更高效聯通策源研究與轉化創新。針對性導引新型研發機構,構建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研發平臺模式,形成需求牽引、資本助力、收益分配的產學研轉化體系。4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3年對中國消費品和零售企業是頗具挑戰的一年。解封后的停擺讓“開門紅”成為泡影,重啟后的“報復性消費”并未如期而至,社零增速下滑則月月接踵,社融和投資等宏觀
121、數據增長乏力。對很多消費品企業來說,略顯寒冷的體感讓2023成為觀望的一年,即便是最進取的那些企業,也放慢了腳步,謹慎前行。在細分行業方面,具有保值作用和投資機會的黃金珠寶、硬奢等在2023年取得快速增長,成為消費中的一抹亮色。而在其他細分市場中,量的增長阻力巨大,頭部品牌商尚可通過漲價提升銷售額,其他廠家則不得不面對艱難時局。新一輪電商平臺出海已經從拓展海外市場演進到2023年的全面核心運營出海,可見消費品和零售行業企業對于增長的渴望。翹首2024年,進入“存量時代”的共識已經形成,消費品和零售企業已經或早或晚地從等待和觀望中走出,尋找常態下的增長機遇。品牌更加精細地打磨產品和服務,通過更精
122、準的洞察客戶、更有效地匹配需求來實現性價比,并積極探索經濟下行期“趣價比”、“品價比”的追求,通過悅己和情緒價值擴大自己的錢包份額。展望2024年,頭部品牌將擁有前所未有的擴大市場份額的機遇。羅蘭貝格拋磚引玉,為企業如何危中見機,逆勢成長提出建議。TrendsConsumer Goods&Retail行業趨勢消費品與零售4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4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3 趨勢04 趨勢02消費降級下的“機會升級”面對未來不確定的形勢,謹慎的觀察者認為消費降級不可避免,即便樂觀者也僅能用消費分化來定義市場。面向未來,我們認為消費走向必然受到企業經營利潤、股指和房價等影響
123、,但對于不同人群和品類的影響又有著較大的差異。對于超高和高收入人群來說,由于他們往往是經濟刺激政策的受益者,且消費在其支出中占比較低,消費行為變化較小,對奢侈品和黃金珠寶等具有粘性、無可替代、甚至在通脹壓力下有一定保值作用的商品將依然保持強勁的需求。對于大眾消費來說,對于家居家電等購買行為中先定預算的品類將不可避免地因其預算和房價等原因受到影響,但強化設計和功能等高端理性屬性以及快樂、舒緩等情緒價值的產品依然可以通過承接從“品牌溢價”支撐較弱的品牌“降級”的消費者需求。對于非耐用來說,由于在大眾消費者總體收入中占比較低,口味/功能、顏值和情緒價值等兼具的產品因“趣價比”和“性價比”雙擊依然存在
124、升級的可能性。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領先企業也開始采取產業鏈向上延伸、精益運營和渠道扁平等“無悔行動”,以具備更好的兼并整合能力來擴大份額、改善競爭環境。媒介“H2H 營銷真實取勝”:興趣電商再出發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消費者的“眼球時間”將更多轉向線上免費內容。隨著線上流量的聚集,消費者花費在直播/短視頻等 APP 的時間持續增加,H2H(human to human)營銷由于其真實性愈發具有感染力,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目前已成為品牌心智占領的重要陣地,娛樂化/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正在改變著消費者旅程以及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模式。品牌商已經意識到抖音、小紅書等強大的品宣及溢出效應,其影響著包括線下
125、在內的全盤生意。因此,品牌方需要結合全盤生意特征,思考評估如何在內容平臺布局發展。此外,如何找到適合的商品、尋找話題感的內容、構建全新的消費者互動模式,是放在品牌面前的另一重要課題。消費者訴求向體驗消費、情感連接和價值共鳴升級,帶動卓越零售轉型在過去的傳統零售模式里,消費者主要關注產品的基本功能、性能、互聯網等帶來的豐富選擇和高效購買體驗。如今,消費者希望購物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期待與品牌建立深刻聯系的感官體驗、情感互動和價值共鳴的機會。這使得消費品品牌聚焦人、貨、場,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和數字技術與消費者建立深層互動和共創。品牌對空間也持續升級,門店不再是貨品陳列和銷售的場所,而逐漸升級為消費
126、者體驗品牌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關鍵場域。隨著未來進入卓越零售 3.0 時代,眾多品牌基于深刻的品牌哲學和敏銳的消費者洞察,通過情感連接和價值共鳴深化與消費者的互動,增強參與感和認同感,這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忠誠度,也為消費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捌放葡蛏稀焙汀捌放葡蚯啊边^去 10 年的品牌溢價往往是由“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所驅動。品牌在外觀設計和智慧功能上發力,或輔以民族自豪感的打造,獲取消費者更高的支付意愿。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我們認為溢價邏輯中的“悅己”并未改變,但消費者會更加理性,功能設計需要更直接地體現健康、舒適、天然等利益,同時,感性價值會從“自豪”、“享受”等自我的訴
127、求進一步轉向“進取堅持”、“溫馨幸?!钡葘崿F人格躍升的利他訴求。品牌向上的同時還需要品牌向前,一是通過品牌年輕化或是年輕線預先抓住年輕消費者,二是在旅程中加大前置內容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潛在客戶的精準觸達,提升品牌健康度。4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6 趨勢07 趨勢05品牌與生產要素的不斷升級、產業鏈解耦與敏捷響應驅動時尚產業發展全球及中國的時尚產業正面臨從“消費”時尚到“閱覽”時尚、從“跨界”聯合到“無界”融合、從審美“升級”到審美“自由”、從“創意品牌”到“創意產業鏈”、從“快”時尚到“敏感”時尚五大發展趨勢激發的深層次變革。時尚產業將向品牌與生產要素升級、產業鏈解耦、極致的敏捷響應
128、三大方向升級發展上游側重工藝與材料創新,中游實現更為靈活的企劃與設計的解耦、設計與款式的解耦、期貨與現貨的解耦,下游則偏重對消費者需求的敏捷響應提速。未來,專業化多品牌經營集團與價值觀單品牌必將共存,時尚品牌應當錨定自身特性與愿景,選擇順應自身的發展路徑兼顧“破”與“立”,在勇于打“破”設計舒適區不斷創新的同時,保持品牌基因持久屹 立”不倒;進行“實虛相生”的賦能與改造,關注數字/虛擬化交互的同時也注重零售實體回歸;把握一“縱”一“橫”的選擇,既能縱向產業鏈整合提質增效,亦可橫向拓展緊握“品牌與體驗價值”的增量生意。數字化經營環境激發奢侈品/高端消費行業長期品牌勢能升級數字化環境為奢侈品的不凡
129、、優雅、從容提供了全新的璀璨舞臺。數字化豐富的分析工具使奢侈品/高端消費以前所未見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理解與激發品牌勢能,捕捉最前沿消費者的細微生活方式及品味變化趨勢等,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前瞻性“嗅風”,與更多先鋒消費者深度共鳴。面對未來多元的消費需求和多樣的渠道創新,奢侈品牌應考慮最大程度建立協同作戰機制,以統一渠道(one marketplace)思維做好全局性的經營布局,與此同時,日趨精益與數字易感的經營環境也要求奢侈品品牌不僅堅守傳統優勢,還需積極創新,走進中國本地消費者(DTC),以更廣闊的胸襟(inclusiveness)和更靈活(agility)的策略,探索持續品牌建設下,數字化
130、賦能長期品牌勢能轉化所帶來的新立體(holistic)增長空間。收益管理助力“顆?;鲩L”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包括增量空間收緊、成本壓力激增、消費需求加速細分等,快消品企業需從粗放的增長模式轉換為更精細化的增長模式。更加精細化且注重各環節增長效率的收益增長管理(RGM,revenue growth management)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增長拓展路徑。收益增長管理是洞察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認知、細分客戶并匹配精準鋪貨、優化市場費用投入以驅動銷售、推進系統收入最大化的業務流程。作為實現收益增長管理的基礎,快消企業需要加強數據體系(全業務流程的數據顆粒度和準確性),工具和方法(有效的分析模型、指標體
131、系和分析方法)以及流程和配套(高效的跨部門協作、執行及反饋體系)。趨勢08耐消行業從“跑馬圈地”式組織向“解決方案”型組織轉型在過往幾年房地產行業的狂飆突進期間,家電家居建材行業以品類為主導的獨立事業部制運營模式可幫助企業快速跑馬圈地拓商,帶動業務上量,而這一模式正在逐步失效。隨著中國進入存量市場,進店流量明顯下滑,這倒逼企業在提高客單價和降低運營成本上下功夫。而原來以品類為主導的事業部制帶來橫向協同上的種種掣肘,不利于企業推出整體解決方案從而推動客單價上行;同時,各自為政的組織設計在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存在運營成本高企的問題。頭部企業開始帶頭打破品類事業部制藩籬,整合拉通團隊,面向終端用戶提供
132、一站式解決方案。4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 10 趨勢 11 趨勢09消費出?!癗 帶 N 路”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下滑,人口紅利式微,老齡化加劇,為國內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帶來一定挑戰。反觀海外市場,整體人口基數和需求空間巨大,部分地區人口結構也更加年輕。此外,由于種族、文化、購買力水平等差異的存在,全球市場的需求也更為多樣,帶來豐富的細分賽道和發展機會,出??捎?N 帶 N 路。在此背景下,海外業務拓展已成為中國領先消費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當前,中國消費企業出海時需結合目標市場的潛力空間、經營難度以及自身能力水平等,考慮如何既延續品牌核心競爭力,又貼合終端市場的
133、特征。同時,應規避在當地政策法規、IP 版權、供應鏈等環節的潛在風險。最后,中國消費企業應思考如何選擇并構建差異化的管控模式,提升人才獲取和能力,并建設全球化供應鏈體系,從而成功實現出海??沙掷m發展重塑消費品市場游戲規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問題是當今各行各業高管們最關心的問題,消費品行業也不例外。目前,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即來自消費者的壓力和來自政府的壓力。后者以監管和稅收的形式展現,而對于前者,未來的可持續消費者將把可持續性和健康視為核心生活理念,更喜歡二手商品,根據需求而不是欲望進行購買,對二手或者修理過的物品有偏好。他們非常了解自己購買的產品所使用的成分和材料,也愿意為環保產
134、品支付額外的費用。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需要采取系統的方法,包括建立可持續發展基礎、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定位關鍵舉措和燈塔項目等,最后實施可持續發展治理。隨著來自消費者和監管機構的壓力不斷加大以及消費品市場的洗牌,可持續發展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由之路。從產品到“場景解決方案”到“整裝交付”再提速幾乎所有家電家具建材頭部企業都有一個“整裝夢”。但整裝因裝修鏈條長、施工管理難度高而遲遲未有最優解。在流量干涸的背景下,頭部企業加速從賣產品向賣“場景解決方案”轉型,并以此為能力構建基礎,進一步向整裝交付邁進。而這背后不僅是對品牌商能力的重塑,也是對龐大經銷商體系能力的重建,能率先帶領經銷商完成第一步“場
135、景解決方案“轉型的企業無疑將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拔得頭籌。4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4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3年,中國工業制造企業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和堅定的決心:以半導體國產化和新能源裝備領域為例,中國企業緊緊追隨著綠色和智能化的升級趨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同時,積極應對全球地緣政治和國際貿易的挑戰,加速海外制造基地的建設,重新定義了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然而,中國工業制造企業仍然面臨著雙重挑戰,即國內市場競爭的升級和海外市場壁壘的突破。因此,在產品升級方面,他們將聚焦于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進而增強自身競爭力。在內部能力的提升上,他們將專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確保質
136、量,以增強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可靠性。同時,積極擴展海外業務,建立全球供應鏈,以降低風險和擴大市場份額。我們認為,這將是中國工業制造企業不容后退的選擇。展望2024年,羅蘭貝格認為,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應該堅守“戰略向前引領,產品向上升級,能力向內補強,產業向外布局”的發展理念,為中國制造業的繁榮和全球產業的進步注入新的動力。我們期待著見證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在戰略引領下迎接更多挑戰、抓住更多機遇,為中國制造業的繁榮和全球產業的進步貢獻力量。TrendsIndustrial Products&Services行業趨勢工業產品與服務4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5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137、趨勢02把握碳中和發展大勢,持續推進戰略升級全球碳中和趨勢已成為工業制造企業的未來發展主線。這一趨勢帶來了電氣化升級、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脫碳等深刻變革,對制造業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當前全球產業環境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品制造企業迫切需要跳出成本競爭陷阱,追求差異化競爭。預計 2024 年和更長的周期,中國工業制造企業必須積極把握碳中和發展趨勢,實施戰略升級,以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例如,工業產品將迎來電氣化升級的迭代浪潮,各大工業制造企業將加速推出新產品和技術。為滿足供應鏈脫碳的需求,中國工業品制造企業需要積極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采取回收原材料、研發高性能產品、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品組合等措施
138、。這將成為制造業的新發展方向和領先實踐。同時,要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和數字化轉型,積極布局新技術和產品。從工程機械裝備的電動化改造到船舶綠色化燃料的商用化,再到高效工業節能電機和工業熱泵高溫熱泵的技術突破,各領域都呈現出電氣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因此,中國工業制造企業需要提前規劃技術儲備和產品升級,特別關注工業裝備中的電氣化和智能化領域。一、戰略向前引領基礎材料市場極化,戰略定位更為急迫產業升級推動著中國大宗基礎材料行業兩級分化。一方面,基礎材料企業將推動戰略升級,因為客戶需求呈現兩級分化。在下游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大宗類工業產品(基礎材料)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客戶將更加注重極致的性價比。一些成品品類將在
139、主要原材料價格的基礎上增加加工費作為定價基準,因此,規?;瘜⒊蔀閷崿F成本優勢的關鍵。另一方面,高端市場將繼續增長,企業需要通過提供極致性能、品牌價值和客戶價值傳遞來脫穎而出。羅蘭貝格認為,在這個分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并深耕目標細分市場。2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靈活應對市場的不同需求,以保持競爭力。趨勢03外資企業中國業務重塑,本土企業把握市場整合機遇 2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制造業將迎來新的挑戰與機遇。在本土企業崛起、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國際貿易關系重構的背景下,跨國企業正重新審視并調整在華業務。部分材料和高端裝備供應商已開始剝離
140、中國業務并尋求買家,為本土企業帶來并購實現跨越式增長和產品組合優化的新機遇。然而,企業在并購過程中需全面評估自身能力、交易價格、協同效應及并購后整合問題。與此同時,部分行業領先企業基于自身規?;l展需求和國內供應鏈保障戰略考慮,將全產品線作為發展策略。但在當前競爭環境下,這些企業面臨低端產品原料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以及高端產品與專業化企業或國際巨頭的實力差距。因此,尋求突破方向至關重要。展望 2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需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抓住并購機遇,優化產品線,以應對外資企業中國業務重塑帶來的新挑戰和機遇。5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二、產品向上升級 趨勢04產品即服務模式嶄露頭角,
141、數字化改造再創價值 工業裝備市場的周期性變化一直是挑戰,歐美日韓的工業裝備企業紛紛尋求從一次性銷售模式向后端延伸,追求持續的收入和利潤來源。這一趨勢在 2024 年將繼續演化,成為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應當重點關注的發展方向。借鑒歐洲、日本和美國的成功經驗,這些國家的能源裝備、建筑裝備、工程機械和機床裝備制造企業已經成功實施了“產品即服務”模式。他們通過數字化改造和服務延伸,贏得了市場份額,例如在能源裝備領域提供智能化維保服務,或者在機床裝備領域提供定制的機器租賃方案,為客戶提供持續的價值,確保持續的收入流。針對這一趨勢,中國企業應考慮產品升級,將產品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更智能、高效的
142、解決方案。這可能包括提供遠程監控和維護服務,制定定制化的租賃計劃,或者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實現雙方的共贏。2024 年將是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邁向“產品即服務”模式的重要一年,積極應對市場挑戰,不斷創新,將為持續的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趨勢05開啟工業產品模塊化轉型,提升系統化解決能力 中國工業產品企業在發展擴張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產品矩陣和下游應用的擴張,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數量越來越多,產品形態更加復雜。隨著產品復雜度和功能性的提升,企業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產品設計復雜度提升、產品工程設計響應時間變長,生產和供應鏈管理復雜,庫存增加,這些都使得企業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利潤下降、內部流程效
143、率降低。因此,復雜性削減策略的實施變得更加重要。中國工業產品企業在2023年已經開始了模塊化轉型的道路,以應對產品矩陣和下游應用的復雜性。然而,在 2024 年,這個趨勢將進一步深化。企業將更加注重系統化解決方案,以提升其競爭力和實現持續發展。中國工業產品企業將更加注重通過簡化產品線并專注于核心產品來實現復雜性削減。企業也將更加重視系統化解決方案,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這包括提供一站式服務,從產品設計、生產、供應鏈管理到售后服務,都能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此外,變革管理的重要性也將進一步提升。企業需要有紀律性的變革管理方法,以確保變革的順利進行。展望 2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企
144、業將在模塊化轉型的道路上深化探索,系統化解決方案將成為提升競爭力、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的關鍵策略。5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三、能力向內補強四、產業向外布局 趨勢06 趨勢08產品升級與解決方案創新,引領企業變革新征程 在 2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明顯地體現在產品升級和解決方案創新兩個方面。產品升級的趨勢將繼續深化,企業將更加注重品質管理和精度管理,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優勢和創新優勢的推動下,企業將大力推動國產替代和自主研發,以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解決方案創新的趨勢也將更加明顯。企業將從單純銷售產品轉變為銷售以產品為載體的綜合解決方案
145、,這需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度協調和聯動。這種轉變不僅能提升企業的價值導向和產品特點的傳達,也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羅蘭貝格認為,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將在產品升級和解決方案創新的雙重驅動下,迎接企業變革的新征程。本土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從“是否出?!钡健叭绾纬龊!?024 年,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將更加關注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隨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不斷拓展,企業已經從“是否出?!边~向“如何出?!?,在全球市場上樹立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此外,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市場拓展等手段,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146、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關注全球市場的變化趨勢,把握行業發展的脈搏,以及與全球合作伙伴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這不僅要求企業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還需要企業在全球化戰略布局、組織架構調整、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策略規劃。此外,企業還需關注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應對潛在的風險和挑戰。趨勢07緊抓市場導向營銷變革機遇,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營銷競爭力隨著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風光儲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對于制造業企業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客戶名單的變遷,更是客戶采購行為和需求的升級。例如,汽車行業采購流程繁復、耗時久、要求高,對流程性行業研產供銷及一體化統籌協調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對于部分行業領軍企業而
147、言,過去的行業緊俏供需促成了以生產為中心的高速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向內發展趨勢。然而,在行業結構及供需變革下,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而以營銷為牽引帶動企業的全面變革將成為構建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展望 2024,中國工業產品制造企業將在市場導向的營銷變革的推動下,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迎接企業變革的新征程。5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9國際能力謀劃已是迫在眉睫,全球組織適配尚需“中國路徑”雖然大部分中國企業已在國際化方面提出明確目標或方向規劃,但從母國本土經營向國際化布局乃至全球運營的過渡期間,中國企業如何適應新的發展環境、避免原有經營模式及
148、管理慣性帶來的發展限制,仍是未來需要深入思考和長期實踐的現實難題。羅蘭貝格認為,這要求企業從組織能力布局、組織架構適配兩方面深度考量。一方面,伴隨國際化業務深入及本地化部署要求,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合理延伸研、銷、產、供一系列價值布局,需要中國企業對組織能力進行前瞻性、系統性謀劃。另一方面,要保證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與國際化業務的不斷演進適配,需要中國企業持續思考如何構建高效穩定的業務線/事業部與區域組織的角色分工,如何根據不同區域價值定位匹配差異與共性并存的區域組織,以及如何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和加強總部能力和權威價值。從領先全球企業的經驗來看,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組織建設不存在固定模式和理論終局,不同
149、文化和發展背景下的企業組織能力發展及架構演進呈現出獨特的路徑選擇。因此,未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如何走出“中國路徑”,尚需廣大業界同儕同心聚力、砥礪前行。5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3年以來,地緣政治緊張態勢持續、全球宏觀經濟修復緩慢,國內地產與基建等主要下游投資放緩、需求疲弱。同時,逆全球化態勢下貿易壁壘加劇、產品出口承壓,化工行業面臨嚴峻挑戰,整體呈現低迷態勢。展望2024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短期而言,“穩增長”將是化工行業的主要發展基調。但與此同時,身處其中的化工企業仍需著眼長期,主動謀變,推動卓越運營、研發創新、綠色發展,增強自身在全球新格局下的競爭力。
150、TrendsChemicals&Materials行業趨勢化工與材料5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55555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3 趨勢04 趨勢02穩增長為短期發展主基調,長期行業基本面向好2023 年經濟下行與去庫存趨勢下,全球及中國化工行業整體景氣度較低。盡管能源與原材料價格較2022 年有所下調,多數企業仍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態勢。工信部、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 石化化工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提出在 2023-2024 年,石化化工行業主要目標為行業保持平穩增長,年均化工增加值增速 5%左右。穩增長、調結構將是短期內的主基調。邁入 2024,行業供需狀況預計將有所回暖。
151、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行業高端化發展等長期性趨勢仍將持續。核心技術之爭日趨激烈,自主創新緊迫性不斷提高逆全球化態勢下,歐美發達經濟體對于保持或重構其全球技術領導力愈加重視。以生物制造為例,美國將其視為提升先進制造業領導力的重要手段。在 2022 年 9 月啟動 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計劃 的基礎上,于 2023 年進一步發布 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明確目標,提出將投資超過 20 億美元促進從生物前沿技術、生物制造能力到產品應用推廣的生物制造全產業鏈發展??梢灶A見,未來化工行業的技術之爭將愈加激烈,高端技術的引進難度將不斷提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化工行業已在部分高壁壘領域取得技術突
152、破(如己二腈、丙交酯、茂金屬聚丙烯等),但在眾多新材料與高端化學品領域自給率仍然較低,如高端聚烯烴材料與單體、電子化學品等。未來仍需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國產替代??沙掷m發展趨勢深化,綠色低碳成為重要商機與競爭力盡管經濟下行趨勢下,穩增長成為短期內的第一要務,綠色低碳轉型仍將是化工行業發展的長期主旋律之一。一方面,新能源等下游行業保持快速發展,拉動上游各類材料與化學品需求;另一方面,隨歐盟碳邊境稅、美國清潔競爭法案等政策的制定與逐步落地,綠色低碳亦日益成為重要的競爭壁壘。長期以來,中國化工企業更多依托規模與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未來應主動謀變,加快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步
153、伐,推動原料、生產過程與終端產品的綠色化與低碳化,以提升企業在中長期的國際競爭力。例如,以巴斯夫、科思創等為代表的全球化工巨頭,均已提出自身凈零排放目標與實施路徑,通過積極投資低碳生產技術(如合作研發電加熱蒸汽裂解裝置)、開發綠色產品解決方案(如采用回收廢棄物、生物基、二氧化碳基等碳源原材料替代傳統石化基原料)、推動引領行業標準建立(如促進質量平衡法及相關認證在生物基產品中應用)等多元舉措,在技術、產品、品牌等多個層面構筑綠色領導力。精益運營能力至關重要,降本增效助力企業紓解困境面對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短期內降本增效成為眾多化工企業的首要任務之一。例如,巴斯夫在 2023年重點聚焦歐洲基地(尤
154、其是路德維希港一體化基地)的成本結構優化。預計到 2024 年底,降本計劃將帶來每年超過 5 億歐元的成本節降。行業下行周期內,未來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中短期內有效提升企業的精益運營能力,對于增強成本競爭力、改善企業經營業績至關重要。5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5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3年,世界雖加速走出疫情陰影,卻在發展中進入愈加VUCA的環境中。全球經濟復蘇未及預期,地緣政治紛爭不斷加劇,人類社會共識在全球沖突碰撞的基調中尤為難得。氣候作為曾經的“公地危機”議題,卻在能源轉型與氣候災害的洪流中上升為國際社會認知高度統一的共識。無疑,能源轉型和新能源相關賽道是當前混沌復雜的世界中確
155、定性最高的行業之一。中國已坐擁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和新能源產業鏈,在規模、資本、成本、技術等諸多維度優勢凸顯。然而,如何將這些產業優勢轉化成為競爭勝勢,將成為2024年能源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1)VUCA,即 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和 模糊(Ambiguous)TrendsEnergy行業趨勢能源5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59596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2煤電新建潮進入最后黃金期,功能轉換的序幕已拉起中國新建煤電基礎仍在持續增加。2021 年以來,國內多地出現電力供應緊張,而 2023 年夏季,四川、浙江
156、等省份最高負荷更是屢創新高。為確保能源安全,國務院發布了“確保能源安全,推動能源革命,立足能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總方針,進一步明確了煤電在現階段電力保障中“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在此背景下,2023 年延續了上一年煤電裝機強勢反彈的趨勢,上半年總核準煤電裝機 5,040 萬千瓦,全年有望超越 2022 年再創新高,行業迎來碳達峰前的最后一波黃金期。煤電向支撐性與調節性電源定位的轉變加速。2023 年 11 月,國家發改委及能源局出臺的 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 是煤電定位從基荷性電源向調節性電源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根據規定,2024 年開始煤電容量電價
157、調整為兩部制,各省份通過容量電價回收的固定成本比例可達 30-50%(合每千瓦 100-165 元人民幣/年)。此舉無疑將幫助煤電企業逐步改善盈利,穩定存量運營預期和增量投資預期,更好激發“三改聯動2”。對于煤電企業而言,提升電站數字化運營、深化靈活性改造、前瞻布局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做好設備可靠性管理等才是未來長期競爭的重點戰場。油氣市場震蕩波動,但供需格局逐漸清晰預計國際油氣供給中長期逐步寬松。2023 年全球油氣市場已在 2022 年基礎上大幅回落,但受巴以沖突這一“黑天鵝”事件的影響,短期內油氣價格預計仍將持續震蕩。然而,基本面格局已逐漸清晰,尤其在以卡塔爾為主的中東國家和
158、國際能源公司(IOC)重新加碼上游氣田開發投資的策略調整下,預計產能將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集中釋放,推動全球液化天然氣供給逐步寬松。同時,中國油氣進口基盤上升,且呈多元化發展趨勢。2023 年,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反彈明顯,同比增加 10-15%。一方面,供應格局多元化,氣源逐漸從卡塔爾、澳大利亞等傳統地區向“一帶一路”國家擴展;另一方面,交易模式多元化,合同規則從傳統長約向短期合同、現貨市場交易和差價指數定價等更為靈活方式快速轉變。未來,如何構建強抗風險的國際貿易能力以匹配發展趨勢,將成為油氣企業關注的焦點。國內終端需求側亦在低迷中尋求發展。這一年中國城市燃氣企業仍在復蘇軌道上。
159、在工業用氣疲軟、地產市場低迷以及制造業減速等因素疊加下,天然氣消費難以實現快速反彈。未來,預計在購氣價格下行和居民氣順價兩大因素刺激下,2024 年城燃企業也有望與火電類似,逐步進入困境反轉通道,加速向非燃氣業務拓展。面向未來,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勢不可擋,而如何打造 C 端綜能品牌、定制化方案及運營服務的能力將成為城燃企業轉型的關鍵。2)煤電“三改聯動”是指針對煤電機組進行的三種技術改造,包括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6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3)指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常規水電、抽水蓄能等電力裝機 趨勢03集中式風光一體化大勢所趨,儲氫算成關鍵配套集中式風光項目盈利性有待破局
160、。2023 年,全國新能源新增裝機再破紀錄,繼年初可再生能源總體裝機3以 12.13 億千瓦歷史性超越煤電之后,年中光伏總體裝機又超越水電,成為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焖僭鲩L的背后,新能源消納情況仍有挑戰-棄風棄光率在西北等區域出現邊際上升,疊加強制配儲要求的執行,風光大基地的內部收益率仍在低位,為業主企業帶來巨大經營壓力。如何提供最優的風光火儲氫算一體化布局方案正在成為差異化致勝的焦點。利用棄風棄光實現電解水制綠氫的應用正快速成熟。綠氫通過轉換成甲醇和氨的方式有效規避了氫儲運的技術壁壘,并且融入本地的化工消納和綠色燃料體系,減少終端產業的碳足跡。目前,已經宣布的綠氫一體化項目超過 30 個
161、,預計2024 年將維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拉動綠氫年產能超過 100萬噸。與此同時,新型超級算力配套機遇亦在醞釀。隨著 ChatGPT 等 AI 大模型應用橫空出世,全社會智能算力需求飛速增長,預計未來五年算力總需求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50%。作為算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IDC)建設需求提速,疊加其高耗電特征,將引發巨大的用電量缺口。在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引領下,西部地區風光大基地的增量消納與新型算力設施的耦合建設將成為新的投資關注點。趨勢04工商業分布式能源如火如荼,挑戰與機遇并存 分布式光伏持續領跑零碳電力裝機,但市場競爭亦進入白熱化階段。2023 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以 67.14GW 裝
162、機增量超越集中式光伏?;陧椖块_發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大量跨界玩家爆發式涌入新能源領域。具備良好終端屋頂開發資源的企業紛紛親自下場,參與到市場蛋糕分配當中,導致電站建設和運營同質化競爭加劇,行業深陷價格戰。同時,高滲透區域的配電網容量已迫近極限。山東近期對于新增項目并網的限制已釋放出明確的信號,預示著 2024 年工商業電站的配儲要求也將推行。工商業儲能剛剛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的一年。峰谷價差的拉大與盈利模式的逐步清晰直接推動用電企業削峰填谷需求的快速常態化。近期,湖北出臺的對日間谷電的調整建議更加凸顯出儲能為企業電量時移的重要性。隨著未來收益渠道的拓寬,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融合是必然方向,儲能將
163、成為用戶側的樞紐性資產,成為企業自發自用和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關鍵設備。電力體制的改革亦呈現加速的跡象。期盼已久的隔墻售電終于迎來突破蘇州工業園區的 12MW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年內順利投運之后,其他隔墻售電模式也在江蘇和浙江逐步試探??梢灶A見的是,源荷一體的新型能源主體一旦誕生,電力交易管理將成為電能服務企業的全新競爭力。6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5 趨勢06用戶側低碳訴求快速覺醒,能源服務需求升級 雙碳全面推行,產品脫碳成為剛需。隨著全國全行業雙碳目標逐步落實,鏈主龍頭企業先后通過降碳雄心提升品牌價值。2023 年 10 月起,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進入試行期,
164、領先的出口型企業已經未雨綢繆,開始制定系統性碳中和戰略。其中,范圍二的綠電采購成為關鍵抓手。然而,目前國內市場化綠電交易量仍極低,相較于快速上升的需求而言可謂杯水車薪。近期,歐盟明確只認綠電購電協議(PPA)不認綠證的要求更加劇市場電證合一產品供不應求的格局。如何解決綠電采購將成為企業未來2-3 年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挑戰。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在 2023 年繼續成熟,成為新能源和城燃企業的共同焦點。其中,高電耗的數據中心、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企業更加關注綠電供應和節能管理,而高熱耗的食品飲料、化工、醫藥等企業更加關心對傳統熱源的替代,例如移動儲熱、熱泵等低碳解決方案進入視野。深度理解行業的能源畫像、
165、定制化設計能源方案,將是能源服務商的致勝要素。零碳產業園將成為高端產業集群零碳一攬子解決方案的重要載體。未來,零碳產業園有望成為地方政府和能源公司打造立體合作生態的典范,在全國多個地區開啟建設。預計在國內多個出口外向型的區域會涌現數個“零碳特區”,幫助企業直接對接海外市場,打造綠色零碳發展新模式。能源數智化轉型加速,虛擬電廠迎來拐點能源上中游資產側的數字化管理需求也在快速提升。在上游供給側和中游輸配網側,重點以大型資產為主,無人化運營、數字孿生、預防性維護、機器人巡檢等工具的應用持續滲透和普及。未來,智慧電廠的管理、儲能電站失效監測、微型逆變器、電力算力耦合、能耗和碳監測、天氣預測等智能數字化
166、技術將作為新型能源系統的必備要素快速突破,成為能源企業和投資人重點關注的場景。在下游用戶側,借力“比特”輔助聚集“瓦特”的虛擬電廠也進入了市場的拐點期。借助于光儲充一體化普及、用電設備互聯互通以及電力市場進一步開放,虛擬電廠作為主體參與交易已成為現實。2023 年,廣東對于需求側響應的多次邀約已為具備虛擬電廠集成能力的企業帶來了可觀收入。隨著今年充電網絡的快速擴張,車網融合(V2G)的新興話題進入視野。盡管由于雙向送電以及電池循環等障礙影響,電動車普遍參與電網交易還有待時日,但諸如聯網商用電動車隊等不同模式的探索已經開始部署。同時,電池護照、電池梯級利用、電池銀行等新模式的落地也將進一步促進車
167、主利用電池循環次數獲取額外收益的嘗試。63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7 趨勢08新能源制造的“加拉帕戈斯”效應 爆發,產能過剩和擴張并存聚焦能源的制造業環節,國內白熱化競爭催化生態超前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最大設備供應國之一,在風光儲氫四大領域擁有不同程度的領先地位。經歷了三年疫情的內部競爭和自我迭代,2023 年整個行業處在產能過剩和產能擴張的拉扯和困境中。以光伏為例,組件價格已從 2023 年初的 1.8 元/W 跌破 1.0 元/W,而這或許才是全產業鏈進入成本壓力區的開端。未來一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能命運的將是運營的優化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例如 TopCon 和異質結電池(H
168、JT)的競爭也將在 2024 年進入終局之戰。領先玩家布局加注下一代技術研發,路線迭代與淘汰加速。不同于資源驅動的傳統能源,新能源產業本質是制造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領先企業紛紛布局下一代技術的布局和研發,例如鈣鈦礦、薄膜電池、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槽、儲氫設備、高溫熱泵等。這些賽道的企業既是未來一年的投資熱點,也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并接受量產化的檢驗。在殘酷的迭代和淘汰過程中,預計將有一批中國龍頭企業突出重圍,破繭而生。海外市場機遇廣闊,產業鏈出海是必由之路2023 年,全球低碳化進程持續推進,歐美等主要市場需求創下新高。中國企業的出口額再破紀錄,光伏電池片、儲能、逆變器等產品分別增長 35%、3
169、6%、72%。2024 年,表前市場和 B 端客戶仍是主要戰場;繼歐洲之后,美國的表后戶用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擁有更加領先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方案的提供商將會脫穎而出,率先占領客戶心智。高速增長的背后也為明年市場預埋了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方面,強勢出口超過目的市場的裝機計劃已導致歐美部分區域的光伏和儲能庫存節節攀升;另一方面,各國產業保護政策逐步加碼,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IRA)細則陸續出臺、歐洲凈零工業法案(NZIA)及電池法案的推出,意味著留給中國新能源企業出口的窗口正在收窄,供應鏈整體出海成為破局共識。出海拓展將成為成長型新能源企業的一大全新挑戰。許多國內新能源企業自身尚在高速
170、成長期,面對復雜的海外市場缺乏經驗和資源,遇到諸多挑戰和壁壘。例如對于 IRA 和 NZIA 法案的深層次解讀、出海風險評估、海外廠址篩選、海外供應鏈體系搭建、售后服務體系建設、C 端品牌和營銷戰略、國際化組織、資源對接和落地等,都將是橫亙在投資決策前的關鍵議題,也是亟待構建的核心能力。對于這些企業而言,2024 年將是關鍵的一年,率先轉型成功的中國企業將成長為新一代的全球化巨頭,成為低碳發展時代真正的領導者。3)“加拉帕戈斯”效應,指相對封閉環境下市場參與者獨自進行發展“最適化”而產生與域外市場割裂進化的現象64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作為中國經濟產業格局中最具活力及創新性的“引擎”,科技產
171、業不斷賦能其他各類垂直行業的發展。放眼2024年,我們可以看到數字化賦能千行百業的進一步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一步垂直整合、中國企業出海的下半場格局,以及中國自主技術生態成熟所帶來的新興產業機會。TrendsTechnology&Internet行業趨勢信息技術、高科技與互聯網6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65656566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2數智化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繼續深化,工業、能源、醫療等第二波浪潮蓄勢待發以計算、通信、AI、軟件等為代表的數智化技術將對千行百業起到賦能革新的作用,但由于不同行業原有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數據資產完備度良莠不一,因而其進程必然存在波次差異
172、。過往,數智化技術為互聯網、金融、泛科技類等企業帶來了第一波變革紅利,利用其較為完備的密集數據資產、業務快速反應過程中積累的信息化基礎,在業務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提升、業務模式創新等方面收獲頗豐。未來,以工業、能源、醫療、教育、消費等為代表的企業將在業務價值的牽引下形成第二波數智化浪潮,推動數智化進程的進一步演進。生成式 AI 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聚焦行業價值創造從GPT大模型開始,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技術已逐漸為企業和普通民眾所熟知。其在生文、生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可同時也被詬病在缺乏專業數據支撐的前提下難以在垂直細分領域提供有質量的內容反饋。然而,鑒于各行各業在垂直應用、垂
173、直模型領域的產出增多,定制大模型所需的基礎工具、訓練框架、開發者社區等配套生態逐步成熟,數據合規、隱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政策逐步完善,生成式 AI 在垂直領域的內容質量將有跨越式提升,進而在研發創新、質量控制等方面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趨勢04 趨勢03中國自主技術生態正逐步成形,有望形成全新產業增量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推進、政府信創等項目支持,中國企業在半導體、數字化基礎設施、通信技術、關鍵電子元器件、操作系統等各項平臺型技術方面均取得不俗進展,將有望構建一套圍繞中國自主技術標準、規則運作的產業生態。以操作系統為例,新語言、架構、系統權限定義意味著與之配套的開發組件、開發方式、運作
174、機制,將對產業生態提出全新的需求,進而構建新的產業增量。中國企業出海進入下半場,本土化策略打磨成為關鍵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浪潮從未停止,但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從單純的產品出口轉向技術能力復制+本地打法策略的組合拳,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精細的商業運作。以游戲及電商行業為例,其一直是出海政策的切實奉行者,但由于不同國家/地區文化風俗、監管政策、基礎設施水平、產業生態等差異,我們將看到游戲中出現更多本土化角色、皮膚、地圖等,而在電商平臺上看到更多本土商家、品類等,從而契合不同市場的偏好;與此同時,游戲及電商行業在過往的高速業務發展進程中,構建了健全的技術框架并培育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儲備,從而也大大加速了推向全
175、球化市場的時間。67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6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作為新冠全面恢復后的第一年,2023年的醫療健康行業顯示了較大的周期性與波動性?!疤豳|、保供、控費、糾偏”立足眼下,放眼未來,2024年醫療健康行業將持續存量競爭,增量博弈的態勢,并將重塑更為理性的基本面和價值體系。TrendsPharma&Healthcare行業趨勢醫藥與健康服務69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69696970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1 趨勢02人口老齡化達到拐點,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醫療需求不斷上升且呈現多元趨勢2022 年全國人口減少 85 萬人,61 年來首次負增長,其中 65 周歲及以上
176、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 14.9%。隨著人口老齡化達到拐點,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醫療需求不斷上升,不均衡的人口分布要求醫療資源在不同區域之間進行更合理的分配。同時,各類疾病的發病率保持上升趨勢,疾病的類型也呈現年輕化和復雜化的特點。這不僅挑戰了現有的醫療體系,也對診斷率、治療率以及全病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一個多元化的醫療需求時代,不僅要求我們改進和增強現有的醫療服務,還需要在政策和資源分配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應對日益增長的醫療挑戰。醫療反腐在全產業鏈鋪開,關鍵少數、關鍵崗位成為嚴控重點,未來將持續常態化監管醫藥領域關系廣大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健康權益,加強醫藥領域反腐敗工作是
177、推動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當下,為期一年的反腐運動在 2023 年 7 至 8 月份達到了高峰期,并逐步在整個產業鏈中鋪開,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治理模式。不僅僅是醫療機構,包括藥品生產、分銷、醫療器械供應等所有環節都將受到嚴格監控,以確保整個行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這種模式特別強調對“關鍵少數”和“關鍵崗位”的嚴格控制,將這些領域作為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決策層和關鍵管理崗位上的人員,如醫院管理層、藥品采購負責人等,成為了監管的重點對象。未來,醫療行業反腐工作預計將繼續維持高壓態勢,不僅僅是一次性或短期的行動,而是轉變為一種常態化的管理方式,以促進整個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趨勢03藥械
178、帶量采購趨于常態與溫和,綜合平衡成本與質量、供應穩定與結構優化2023 年 3 月國家醫保局發布 關于做好 2023 年醫藥集中采購和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續擴大藥品集采覆蓋面,到 2023 年底國家和省級集采藥品數累計達到 450 種,進一步向 2025 年達到500 種的目標前進;同時,扎實推進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繼續探索體外診斷試劑集采。2023 年內完成第八批、第九批藥品集采,第三批、第四批耗材國采,持續推進規則完善,在保障市場供應同時兼顧中選企業利益,不斷完成“查漏補缺”。未來藥械帶量采購必然按照既定節奏持續擴面提質,實現國家和地方上下聯動,不斷優化招標規則設計,同時規范企業投
179、標行為,加強采購量的執行,實現招采精細化管理。趨勢04醫保支付端改革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和效率提升多項嘗試全國醫保結存率自 2012 年起持續下降,抗擊新冠疫情、老齡化加劇等因素都使醫保面臨巨大壓力,催生醫保支付端改革不斷加碼和創新。2023 年 2 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通知支持定點零售藥店開通門診統籌服務,截止 8 月,全國已有超 14 萬家定點零售藥店開通了門診統籌報銷。門診統籌有利于增強醫保共濟功能,完善對常見病、多發病的保障,合理化醫?;鹗褂?。門診統籌向零售藥店延伸是一次積極的探索,未來醫保支付端改革將以盤活使用效率、優化保障格局為主旨,進一步全面鋪開。與此同時,醫?;鹗冀K以增進人民
180、健康福祉為大前提,對于符合人民需求的醫療產品和服務加強支付支持,從而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2023 年各地醫保局陸續出臺了對創新產品的醫保支付支持政策,比如北京的 DHS-DRG 除外支付、湖北的單獨支付、上海的多元支付機制等,預計將對創新藥在臨床終端的銷售放量產生積極影響。7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5 趨勢06 趨勢07醫療企業發展之路,道阻且長,業務聚焦和卓越運營將成為主旋律 新冠之后,大部分醫藥板塊企業的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緩,且利潤率承壓,對于現金流的要求進一步提升。而在供應鏈穩定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核心要求下,業務聚焦和卓越運營成了所有企業考慮的重要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部分制藥與
181、器械企業都開始對非核心業務進行拆分剝離,以希望母子公司都能在各自細分賽道里,獲得進一步成長和資本市場認可。未來,隨著市場需求進一步細分,競爭加劇,航母級企業的規模效應將有所式微,而不斷瘦身轉型及補強,形成賽道王者的打法將成為常態。在診療復蘇下各賽道的恢復情況呈現分化,創新驅動、消費驅動的健康子行業實現穩增長,各細分領域進入經營效率改善的周期,盈利性亦成為未來發展重要的關注點。創新驅動,國產替代全面加速,產業鏈上下游均受益于結構化轉型 2023 年以來,藥審改革加速深入,藥監局藥審中心(CDE)針對創新藥發布 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范(試行)等文件,對創新藥明確審評審批提速,同
182、時規范臨床試驗設計和實施標準,提升藥企創新質量,擯斥同質化競爭和低效創新。2023 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其中創新藥成功入選 23 個,創新藥談判成功率較高、平均降幅低于預期。在續約方面,政策也給予了穩價預期,70%的創新藥實現原價續約,從支付角度為國產創新藥保障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器械板塊,國產創新和替代也從低值耗材向高值耗材、設備等高端產品突破。國家以創新為導向,頒布多項文件支持創新醫療器械發展,國內企業在政策支持下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創新器械上市數量快速提升。國內企業正逐步在各類醫療器械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在醫學影像、電生理、外科/心血管耗材、診斷儀器等創新型器械賽道,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國
183、產創新和替代浪潮。醫療出海的大趨勢下,跨境產業鏈布局,海外市場準入、組織能力轉型成為關鍵藥品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23 年中國創新藥 License-out 交易接近 40 起,交易規模接近 300 億美元,二者均達到 2020 年以來的最高峰。腫瘤、免疫以及相關慢病領域的小分子、抗體偶聯藥物(ADC)藥物仍然是交易熱門。中國領先藥企逐步建立對海外市場的認知,并完善市場準入能力,同時逐步增強與全球領先藥企的合作;從地域上看,從傳統的歐美發達市場向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市場“下沉”的步伐也已邁開,未來幾年將是中國藥企國際化加速的核心階段。器械板塊,過去十年以來不斷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在大部分細分
184、領域推進甚至完成國產替代,疊加新冠疫情因素,出海已經成為領先國產醫療器械廠商當前和下一階段的發力重點和增長引擎。2023年上半年受新冠相關需求回落影響,中國醫療器械出口規模萎縮至約 1600 億元人民幣,但排除新冠影響,我們觀察到領先國產械企仍在不斷加碼。2022 年,68 家醫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海外收入 916億元,占這些企業總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 28%,其 18 家海外業務占比達到營收的 5 成以上。隨著出海繼續深化,中國械企需要建立精準明晰的市場定位和出海目標,因地因時制定發展模式,并從研發、準入、營銷等方面構建強大的能力支撐體系。72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趨勢08 趨勢09院外市場
185、與消費健康大放異彩,藥械企業加速探索步伐伴隨著帶量采購、醫保談判、DRG/DIP 等政策的縱深推進,處方外流提速,原有的產業鏈條和業務模式被重塑,院外市場逐漸成為新的陣地。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后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健康意識和醫療保健需求也拉動了消費健康品類的快速增長。在院內營收和利潤雙雙面臨挑戰的新形勢下,廣袤的院外市場受到了藥械企業們前所未有的重視。院內市場相對集中,而院外市場分散、多元、多變,需要企業拿出一套全新且又高效的市場打法。首先,充分發揮現有品類的基礎和優勢,結合院外的目標人群、場景、需求、偏好等,延伸出更加適合院外市場的產品,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組合。腸胃藥品牌試水益生菌保健食品、專業
186、醫療器械企業涉足家用醫療器械等都是經典例子。第二,制定面向消費者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打造、傳播和運營。不同于院內市場醫生占據主要話語權,院外市場和消費健康品類以消費者為中心,成功搶占消費者心智將是企業成功的關鍵。第三,采用數字化營銷模式,主動、精準、高效地觸達消費者,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深入洞察用戶的畫像和需求,做好用戶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合作生態圈內各類型行業伙伴,包括零售藥店、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電商平臺等,搭建完整的市場通路,暢通產品的銷售渠道,積極探索嘗試新的商業模式。醫療投融資仍處于相對低位,投并購市場集中于技術驅動賽道,估值趨于理性全球融資成本上升,政策收緊,資本市場劇烈波動,以
187、及地緣政治及產業恢復前景存在不確定性,都導致了對于醫療方面的投融資處于相對低位,融資總額持續走低,小額融資數量增加,市場態度保持謹慎。預期大面積起底回暖仍有待時日。即便如此,資金頻繁和集中的關注點仍在于:第一,前沿技術驅動的細分賽道,如自免、核藥、細胞基因技術、創新器械等;第二,在先進制造和已具備商業化能力的成熟單體,如研發制造外包、生物醫藥服務商,及慢病消費類醫療賽道布局;第三,全面賦能產業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等技術方案。這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和政府引導產業基金已成為國內創投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并且在之后的配套政策,設施,產業鏈對接和市場準入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以形成產業集群為重要
188、依托。延續往年的傳統,在2024年伊始羅蘭貝格重磅發布了 羅蘭貝格“預見2024”中國行業趨勢報告,我們的咨詢專家通過對行業的長期觀察與研究,囊括了羅蘭貝格專業團隊在汽車、政府與公共、消費品與零售、工業產品與服務、化工與材料、能源、信息技術、高科技與互聯網、醫藥與健康服務等多個重點商業行業領域的前沿洞見,其中包含新聞熱點話題觀察、趨勢走向解讀與研究成果總結等。并且在今年的版本上,我們還特別加入了針對中國市場上熱門話題的主題文章,例如對中國企業出海、行業數字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內容探討,希望能為行業領域從業者帶來啟發。今年已是羅蘭貝格發布“預見”系列年度報告的第五個年,從2020年開始羅蘭貝格依
189、次發布了 羅蘭貝格“預見”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的2020、2021、2022、2023年版本,獲得業界客戶一致好評。我們希望在2024年,繼續通過專業的戰略分析與內容分享,能夠為不同領域的企業家、企業高層管理者、行業意見領袖、政策制定者等相關行業資深從業者提供前瞻性思考與行之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您也可以掃碼以下二維碼,獲得完整中英文線上電子版本。關于羅蘭貝格 預見 系列年度特別報告2020202220232021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2020年度特別報告預見 2020Foresight 20207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微信官方訂閱號微信官方服務號官方網站:微信官方訂閱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 微
190、信官方服務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 微博官方賬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知乎賬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領英官方賬號:rolandberger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全球頂級咨詢公司中唯一一家始于德國、源自歐洲的公司。我們擁有來自35個國家的3000名員工,并成功運作于國際各大主要市場。我們的51家分支機構位于全球主要商業中心。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是一家由近320名合伙人共有的獨立咨詢機構。以簡馭繁過去50年中,羅蘭貝格攜手全球客戶成功把握變革:展望未來50年,我們致力于支持更多客戶再攀新高。通過提供靈活高效、先人一步的戰略咨詢,羅蘭貝格將以簡馭繁,助客戶實現基業長青。關于我們版權聲明本報告僅為一般性建議參考。讀者不應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報告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動。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將不對任何因采用報告信息而導致的損失負責。2024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版權所有。如您有任何問題,歡迎咨詢羅蘭貝格聯系我們請發送郵件至: 或致電:+86 21 5298-6677 78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羅蘭貝格亞太總部中國上海市山西北路99號蘇河灣中心辦公樓23層200085+8621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