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2023年四季度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調查報告(2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2023年四季度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調查報告(25頁).pdf(2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1 2 0 2 3 年四季度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調查報告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和立信(重慶)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織開展的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調查 2023 年 4 季度調查結果今日在重慶發布。調查結果顯示,2023 年 4 季度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 為132.9,高于景氣臨界值 100。其中代表當前消費意愿的即期消費意愿指數為 118.6,高于景氣臨界值 100;代表未來消費意愿的預期消費意愿指數為 147.3,顯著高于景氣臨界值 100。該調查為全國性調查,覆蓋一線至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樣本量為 5000 個消費者。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并有嚴格的復核、檢驗程序,確保數據結果
2、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決 策 參 考總第(178)期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主辦 2024 年 1 月 29 日 中國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為反映消費者當前消費意愿的即期消費意愿指數和反映消費者未來消費意愿的預期消費意愿指數的算術平均數。指數值在 0-200 之間,指數值越大,代表消費意愿越強烈。其中,100 為景氣臨界值,即當指數值小于 100 時,指數處于弱消費意愿區間;當指數值大于 100 時,指數處于強消費意愿區間。1112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當前家庭經濟狀況基本滿意,當前消費意愿處于正常狀態;預期家庭經濟狀況改善,消費支出增加,消費意愿趨于積極。調查結果表明,2023 年在經濟面臨國內外多重壓
3、力的環境下,消費對穩經濟起到壓艙石作用。2024 年對經濟穩增長來說,消費可望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乃至較大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消費意愿結構分化比較明顯,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差異;消費者對市場價格普遍比較敏感;多數消費者認為房價依然偏高,房貸壓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需求的增長;消費者對當前的消費環境基本認可,期待消費環境的進一步完善;老年消費者消費意愿與中、青年消費者相比相對較低,老齡化進程加速對消費增長產生制約;子女教育、儲蓄、還房貸、醫療和旅游是消費者家庭余錢的主要使用方向;家電及數碼產品對消費者仍具有吸引力,服裝鞋帽箱包等常規日用品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旅游、教育培訓、休閑健身
4、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調查結果顯示,2024 年國內汽車銷量可望以一定幅度超過3000 萬輛,選擇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或者純電動)的消費者占比超過一半,表明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市場基礎。其中,選擇混合動力車型的消費者占比比選擇純電動的消費者占比超過一倍有余。消費者的購車預算比較集中,近半數消費者選擇 10-20 萬元價格區間的汽車,10 萬元以下車型的選擇比重遠不足二成。這些結果值得相關產業和政策部門重視。調查結果表明,穩定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收入,積極推進養老、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完善,積極推動銀發經濟戰略的實施,設法改善包括商家誠信度、消費3品品
5、質、服務滿意度等方面的消費環境,促進股市的回暖,有效緩解城鄉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負擔,增強城鄉居民對宏觀經濟增長的信心,是當前促進消費需求增長的一些重要著力點。要根據不同區域、收入、年齡等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特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舉措,更有效地促進消費需求總體量的提升和供求的匹配,實現消費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民營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體,也是絕大多數消費者獲得收入的源泉。不折不扣地抓緊落實中央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充分發揮新成立的民營經濟促進局的組織協調作用,切實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無后顧之憂,真正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發展之中,從而帶來企業盈利的增長,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向好
6、,帶來消費者收入的穩定增長,顯得極其重要和迫切。此外,在目前的企業增收普遍存在壓力,從而消費者通過薪資上升增加收入短期來看相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由財政直接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不失為一項可供選擇的應急舉措,以此為杠桿之一,撬動雙循環中內循環的加速運行。一、消費意愿結構分化比較明顯,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差異 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以及中部地區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指數值分別為 135.9、135.2 和 133.3,下同)明顯高于西部地區消費者(127.5)。分城鄉看,城市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135.4)明顯高于農村消費者(124.1)。其中城市消費者中,一線至四線的各級城市消費者消費意愿差別不大,消費
7、意愿指數分別為 135.2、136.9、134.6和 135.5,其中二線略高,三線略低。不過,不同城市的即期和預期消費意愿差異相對明顯,一線城市的即期消費意愿指數(126.8)4明顯高于二線城市(123.8)和四線城市(121.3),更高于三線城市(118.9);從預期消費意愿看,則二線城市(150.1)、三線城市(150.2)和四線城市(149.6)明顯高于一線城市(143.6)。換句話說,當前一線城市消費者更愿意花錢消費,其他城市的消費者未來消費意愿比較積極。分收入看,消費者消費意愿與家庭年收入高低關聯最為密切。其中,高收入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為 152.2,中等收入為 137.1,低收入
8、為 121.9。其中城市高收入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為 156.0,中等收入為 141.7,低收入為 124.4;農村高收入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為144.3,中等收入為 123.2,低收入為 107.0。分年齡看,34 歲及以下和 35-59 歲的消費者消費意愿指數(指數值分別為135.3和133.5)明顯高于60歲及以上消費者(128.2)(見圖一)。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調查結果表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首先與收入關聯密切,提振消費的關鍵在于增加收入。城鄉消費意愿較大差異的背后的決定性因素可能也是收入差異,東、中、東北地區消費意愿明顯高于西部地區也部分與收入差距相關。此外,60 歲以上老人消費意5
9、愿明顯降低,在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特別值得關注。農村消費者消費意愿低與農村地區老人占比較高也有關系。二、預期家庭經濟狀況改善,消費支出增加關于當前家庭的經濟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4.3%的消費者認為“良好”,51.8%認為“還行”,13.9%認為“不太好”。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太好”多20.5個百分點。其中,東北地區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太好”多 32.8 個百分點,高于東部(26.7)、中部(15.9)以及西部(8.5)消費者的相應結果;一線城市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太好”多31.4個百分點,高于二線(28.0)、四線(24.8)、三線(21.3)城市消費者的相應結果。農村地
10、區 23.8%的消費者認為當前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僅比認為“不太好”略高 2.2 個百分點。(見圖二)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關于對一年后家庭經濟狀況的預期,55.8%的消費者認為會“變好”,36.3%認為“不變”,7.9%認為“變差”,凈變好的比重為47.9%(即認為“變好”的比認為“變差”的多47.9個百分點)。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消費者認為一年后家庭經濟狀況會凈變好的比重分別為 49.1%、48.3%、46.4%和 46.5%,東、中部地6區略高,西部、東北地區略低。城市內部凈變好比重大小依次為:三線城市(51.9%)、二線城市(49.8%)、四線城市(49.3%)和一線城
11、市(46.2%),一線城市相對略低。農村地區有 51.5%的消費者預期一年后家庭經濟情況會“變好”,10.5%的消費者預期會“變差”,預期凈變好的比重為 41.0%,明顯低于城市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農村消費者和一線城市消費者預期未來一年家庭經濟狀況會“變差”的比重相對較高,分別為 10.5%和 9.7%,表明這兩個區域內部的預期分化相對較大(見圖三)。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關于家庭當前的消費意愿,調查結果顯示,28.6%的消費者認為消費意愿“比較強”,59.6%認為“不強不弱”,11.8%認為“比較弱”,認為“比較強”的比認為“比較弱”的高 16.8 個百分點。其中,東北地區認為家庭當前的消
12、費意愿“比較強”的比認為“比較弱”的多 19.8 個百分點,高于東部(19.1)、中部(17.8)和西部(10.6)地區的相應結果;一線城市認為家庭當前的消費意愿“比較強”的比認為“比較弱”的多 22.2 個百分點,高于二線(19.8)、四線(17.9)和三線(16.6)城市的相應結果;農村地區 25.0%的消費者認為家庭當前的消費意愿“比較強”,15.0%認為“比較弱”,7認為“比較強”的比認為“比較弱”的多 10 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城市消費者的相應結果。(見圖四)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關于一年后的家庭消費支出,54.1%的消費者認為會“增加支出”,38.4%認為會“保持不變”,7.5%認
13、為會“減少支出”,凈增加比重為 46.6%(即認為“支出增加”的比認為“支出減少”的多 46.6 個百分點)。其中,中部消費者預期消費支出凈增加的比重為 51.2%,高于東部(45.9%)、西部(44.3%)和東北(44.3%)地區消費者的相應比重;二線(50.3%)、四線(49.8%)、三線(48.5%)城市消費者預期消費支出凈增加的比重高于一線(40.9%)城市消費者的相應比重;農村地區 51.5%的消費者預期一年后家庭消費支出會“增加”,39.9%認為會“保持不變”,8.6%認為會“減少”,預期凈增加的比重為 43.0%,明顯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見圖五)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8 調查結
14、果表明,整體來看,消費者對當前家庭經濟狀況基本滿意(超過一半消費者認為家庭經濟狀況“還行”,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太好”的多 20.5 個百分點),當前的消費意愿處于正常狀態(近六成消費者認為其當前消費意愿“不強不弱”,其余消費者認為消費意愿“比較強”的比“比較弱”的多 16.8 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2023 年在經濟面臨國內外多重壓力的環境下,消費對穩經濟發揮了壓艙石作用。這與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即“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82.5%,比上年提高 43.1 個百分點”這個結論是一致的。與此同時,消費者對 2024 年的家庭經濟狀況持樂觀的態度,超過九成的消費者認
15、為一年后家庭經濟狀況會變好(55.8%)或保持不變(36.3%)?;诖讼鄬酚^的經濟狀況預期,多數消費者(54.1%)認為未來一年消費支出會增加,明顯超過認為會減少的比重(7.5%)。調查結果表明,2024 年對經濟穩增長來說,消費可望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乃至較大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消費者的當前家庭經濟狀況及未來預期均相對較低,導致消費意愿相對較弱。三、消費者認為當前市場消費價格及房價均顯偏高關于當前市場的消費價格水平,調查結果顯示,59.8%的消費者認為“偏高”,37.1%認為“正?!?,3.1%認為“偏低”。分地區看,西部消費者認為消費價格水平“偏高”的比
16、重達 66.4%,明顯高于東部(59.8%)、中部(58.3%)和東北地區(49.3%)消費者的相應比重。城鄉消費者認為消費價格水平偏高的比重相差不大,分別為 60.0%和 58.9%。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消費者對消費價格水平的判斷也沒有顯著差異,認為“偏高”的比重分9別為 59.5%、60.4%、59.8%、60.7%。(見圖六)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事實上,政府統計部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23 年消費價格總體十分平穩,比上年微漲 0.2%,分月同比數據基本處于逐月回落態勢,四季度三個月同比全部下跌,全年環比有 7 個月出現下跌。社會上甚至有一些人在議論中國經濟是否進入通縮。
17、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數消費者仍然認為市場物價“偏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 CPI 統計中包含很多因技術快速更新換代而出現價格持續下跌的產品,比如統計部門公布的 2023 年交通工具價格(主要是汽車)下跌 4.0%,通信工具(主要是手機)價格下跌 2.4%,家用器具(主要是家電)價格下跌 1.1%,拉低了 CPI。這些商品所占權重不低。但這些商品老百姓并不經常購買,所以感受不明顯。與此同時,食品價格基本保持平穩(全年微漲0.3%),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這類體現消費結構升級的消費服務比如旅游價格全年大幅上漲 9.0%,與民生關聯密切的醫療保健產品和服務比如中藥價格上漲 5.0%,這些或許讓消費者感
18、覺印象深刻。二是消費者對價格高低的判斷與主觀感受有關,一方面消費者對價格下跌不敏感,但對價格上漲往往會比較敏感;另一方面即便消費者也感覺消費價格沒怎么漲,但在經濟疲弱、收入增長放緩的背景下,10可能仍然會認為消費價格“偏高”。這里就牽涉到“購買力”的概念,比如即便西部地區市場價格水平未必比其他地區高,但由于西部地區消費者收入相抵較低,導致其購買力相對較弱,因而西部地區消費者感覺市場物價水平“偏高”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三是消費者對消費價格都抱有價格低的期待,甚至降價的期待,如果市場消費價格高于其所期待的價格,也可能會因此認為消費價格“偏高”。針對不少價格敏感性的消費者,部分企業采取讓消費者拼
19、團購買獲得更低價格等經營模式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呼應了這種期待。從前述不同地區看,東北地區消費者認為消費價格“偏高”的比重明顯低于其他地區,這一定程度上構成東北地區消費者消費意愿相對較強的原因。新年前后哈爾濱的旅游火爆,或許與東北地區消費價格相對比較低有關。關于當前的房價水平,調查結果顯示,70.1%的城市消費者認為其常住地區的房價偏高,其中23.8%認為“很高”,46.3%認為“比較高”;27.0%認為“正?!?;2.8%認為偏低,其中 2.6%認為“比較低”,0.2%認為“很低”。分城市看,一線城市消費者認為房價“很高”的比重達到 38.3%,明顯高于二線(20.6%)、三線(21.3%)和
20、四線(16.7%)城市消費者的相應比重;東部地區消費者認為房價“很高”的比重為29.4%,顯著高于中部(19.6%)、西部(20.8%)和東北(17.0%)地區消費者的相應比重。(見圖七)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11調查結果表明,2023 年在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8.5%,絕大多數城市商品住宅價格普遍下跌的背景下,仍有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認為所住城市房價高,一定程度上表明前些年房價出現了非理性上漲,目前仍處于消化的過程中。各類城市房價的感覺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一線城市認為房價很高的消費者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事實上一線城市的實際房價也確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二線、三線城市消費者對房價的判斷相
21、差不大,或許表明二、三線城市消費者的收入與當地房價的比價基本一致。相對來說,四線城市消費者認為房價正?;蛘叻績r低的比重最高,超過四成,比其他城市高 10 個百分點以上,這與近年來四線城市房價下跌更為明顯可能存在一定關聯。四、消費者對當前的消費環境基本認可,東北地區相對最滿意消費環境比如商家的誠信度、消費品質量、服務滿意度等是影響消費者消費意愿的一個重要因素。關于當前的消費環境,調查結果顯示,13.9%的消費者認為“非常好”,35.4%認為“比較好”,40.7%認為“還行”,8.7%認為“比較差”,1.3%認為“非常差”。消費者認為消費環境好的比重比認為差的比重多 39.2 個百分點。分地區看,
22、東北地區消費者對目前的消費環境最滿意,認為消費環境好的比重比認為差的比重多 46.8 個百分點,東部、中部和西部消費者認為消費環境好的比重比認為差的比重分別多 41.3、38.2和 32.9 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市消費者認為消費環境好的比重比認為差的比重多 41.0 個百分點,比農村消費者的相應數字(多32.5 個百分點)高 8.5 個百分點。不同城市之間(一線至四線城市)消費者對消費環境的判斷差異不大。(見圖八)12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調查結果表明,消費者認為消費環境好(“非常好”+“比較好”)的比重尚不足一半,表明通過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增長,尚有很大的政策空間。五、子女教育、儲蓄、
23、還房貸、醫療和旅游是消費者家庭余錢的主要使用方向,不同年齡與收入水平的家庭余錢使用方向存在一定差異關于家庭目前將日常消費開支之外的余錢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比重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子女教育”(比重為 48.3%,下同)、“儲蓄”(47.4%)、“還房貸”(33.7%)、“醫療”(32.2%)和“旅游”(27.0%)。其他用途按選擇比重大小依次是:“投資股票、基金、保險”(18.9%)、“美容、養生保健”(15.0%)、“還車貸”(11.8%)、“購買保值商品”(9.6%)、“房租”(9.4%)、“家政服務”(6.4%)。此外,11.4%的消費者表示在日常消費開支之外“沒有余錢”(
24、見圖九)。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13分年齡看,34 歲及以下消費者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儲蓄”(49.5%)、“子女教育”(43.8%)、“還房貸”(38.6%)、“旅游”(28.1%)和“醫療”(26.5%);35-59 歲的消費者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子女教育”(58.7%)、“儲蓄”(45.3%)、“還房貸”(36.7%)、“醫療”(31.2%)和“旅游”(26.9%);60歲及以上的消費者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儲蓄”(48.7%)、“醫療”(42.9%)、“子女教育”(32.5%)、“旅游”(25.7%)和“還房貸”(19.8%)(見圖十)。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
25、分收入看,高收入群體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是依次是“儲蓄”(57.6%)、“子女教育”(54.1%)、“旅游”(43.8%)、“還房貸”(36.6%)和“投資股票、基金、保險”(35.1%);中等收入群體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子女教育”(53.2%)、“儲蓄”(51.1%)、“還房貸”(38.5%)、“醫療”(33.5%)和“旅游”(29.5%);低收入群體使用余錢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子女教育”(42.0%)、“儲蓄”(40.3%)、“醫療”(30.3%)、“還房貸”(28.7%)和“旅游”(18.3%)(見圖十一)。14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調查結果表明,相對最多的消費者(尤其是中年消
26、費者)將家庭日常開支之外的余錢用于子女教育,一方面說明我國家庭高度重視子女教育和培養,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表明現階段子女教育對一個家庭的經濟壓力是比較大的,這或許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目前我國出生率不夠高的原因。這一點值得有關部門高度關注。選擇“儲蓄”的比重較高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消費理念,即量入為出,有備無患。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2023數據,2017 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 2153 元,當年末個人存款余額人均比上年末增加 3033 元;2022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 1756 元,當年末個人存款余額人均比上年增加 12741 元。與此同時,2016 年我國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占
27、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 71.8%,2022 年這一比重下降到 66.5%。五、六年來居民儲蓄意向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消費傾向相應減弱,這個現象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此外,年輕消費者(34 歲及以下)家庭的余錢首選支出方向是“儲蓄”,與社會上常流行的說法即現在年輕人消費觀念與長輩有很大區別,更傾向于吃光花光的說法有不小的差距。事實上,從表示“沒有余錢”的消費者年齡結構也能看出這一點,34 歲及15以下和 35-59 歲的消費者表示“沒有余錢”的均占一成左右(比重分別為 10.6%和 10.5%),比 60 歲及以上消費者(14.6%)低 4 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目前年輕人的儲蓄觀念與其上一輩
28、并沒有顯著差異?!斑€房貸”的選擇比重較高(33.7%),與選擇“房租”的比重相對較低(9.4%),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體現了我國住房市場以購房為主、租房為輔的這樣一個顯著特征。這個結果表明過去多年房地產市場在購房驅動下快速發展在對當時的經濟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制約當今消費提振的因素之一。將來做好房地產業市場的購買與租賃之間的協調,產業發展與社會消費的平穩增長之間的協調,顯得十分重要。醫療支出具有顯著的年齡差異。60 歲及以上的老年消費者選擇余錢用于“醫療”的比重(42.9%)明顯高于中年消費者(31.2%)和青年消費者(26.5%)。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余錢用于醫療的消費者
29、比重會持續上升,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對穩消費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的選擇體現出顯著的城鄉差距與收入差距。調查結果顯示,29.1%的城市消費者將余錢用于旅游,比農村消費者(19.8%)高近 10 個百分點。在城市消費者中,是否將余錢用于旅游又體現出非常明顯的收入差異:50.7%的高收入消費者選擇將余錢用于旅游,比中等收入消費者(32.6%)和低收入消費者(19.7%)分別高18.1 和 31.0 個百分點(見圖十二)。調查結果表明,促進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于提升中低收入消費者的收入水平。16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收入群體選擇將余錢用于“投資股票、基金、保險”的比重
30、差異懸殊。城市高收入消費者選擇的比重達到42.9%,比城市中等收入消費者(24.0%)和低收入消費者(12.0%)分別高 18.9 和 30.9 個百分點(見圖十三)。2023 年股市的低迷造成眾多投資者的財富損失,對家庭年收入20萬以上的中產階層(本項調查對城市高收入消費者的定義)的消費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因此,保持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對于提振大眾信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從“沒有余錢”的消費者分布中,可以進一步發現收入對消費的關鍵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 20 萬元及以上、10-2017萬元、4-10 萬元、4
31、萬元以下的消費者表示“沒有余錢”的比重依次為 2.6%、5.1%、12.1%、29.0%。東、中、西部地區消費者沒有余錢的情況,一、二、三、四線城市及農村消費者沒有余錢的情況均因為背后收入的原因,占比依次遞增(見圖十四)。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六、超四成消費者未來半年有購買家電及數碼產品、服裝鞋帽箱包的消費需求關于未來半年內消費者打算購買哪些商品或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家電及數碼產品”(比重為 42.0%,下同)、“服裝鞋帽箱包”(42.0%)、“旅游”(39.6%,其中出境旅游為8.2%)、“教育培訓”(33.3%)和“休閑健身”(24.4%)。消費者其他打算購買的商品或
32、服務按選擇比重大小排列依次是:“金銀珠寶首飾”(20.2%)、“文化娛樂”(19.9%)、“建材家居用品”(18.3%)、“汽車”(11.6%)、“高檔營養品”(9.1%)等(見圖十五)。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18調查結果表明,家電及數碼產品對消費者仍具有吸引力,服裝鞋帽箱包等常規日用品仍將保持平穩增長,兩者或將成為推動消費增長,釋放消費動能的重要領域。旅游則是除了購買商品之外首選的服務項目,意味著國內旅游行業具有較大的開拓空間。其中,高收入消費者選擇旅游的比重高達 60.1%,明顯高于中等收入消費者(43.2%)和低收入消費者(28.3%)的相應比重,再次說明收入增長對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意
33、義。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3 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 3000 萬輛,創歷史新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11.6%的消費者表示未來半年打算購買汽車,粗略按全國 5 億戶家庭計算,意味著有 5000 萬輛汽車的購車意向(當然這里可能包含二手車,也可能有意向但屆時因各種原因未必實際購買車輛),一定程度上表明 2024 年國內汽車銷量仍可望以一定幅度超過 3000 萬輛,可視為汽車行業的一個積極信號。2023 年全國汽車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 19.4%,也反映出汽車生產廠商的樂觀預期。在未來半年內打算購買汽車的消費者中,選擇“燃油類”汽車的比重為 40.3%,選擇“混合動力”汽車的比重為 35
34、.5%,選擇“純電動”汽車的比重為16.8%,7.4%的消費者表示“沒想好”選什么車(見圖十六)。調查結果表明,選擇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或者純電動)的消費者占比超過一半,表明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市場基礎。其中,選擇混合動力車型的消費者占比比選擇純電動的消費者占比超過一倍有余,這一結果值得相關產業和政策部門重視。19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關于計劃的購車價格,接近一半的消費者(比重為 49.3%,下同)選擇“10 萬-20 萬元”,其他選擇比重依次為“20 萬-30 萬元”(19.7%)、“10 萬元以下”(17.3%)、“30 萬-50 萬元”(9.7%)、“50 萬-100 萬元
35、”(1.9%)、“100 萬元以上”(0.9%),另有 1.2%的消費者表示“沒想好”(見圖十七)。調查結果表明,消費者對汽車的價格區間選擇是比較集中的,選擇 10 萬-30 萬的消費者占比接近七成。其中,10 萬-20 萬區間的中價位車型是相對多數消費者的首選,也可能是競爭最激烈的區間。選擇 10 萬元以下低價位車型的消費者比重并不高(只有17.3%),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消費者在汽車消費方面所表現的消費升級意識很強,消費者認為汽車不完全是代步工具,而是越來越多地考慮了汽車消費中的社會、文化、多功能(比如智能座艙)等其他屬性。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20七、增加居民收入是提升消費意愿的關鍵當
36、問及在什么情況下消費者會增加消費支出時,調查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收入增加”,占比為 72.1%。此外,在“物價更便宜”(40.9%)、“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37.8%)、“就業形勢穩定”(36.7%)、“家庭成員身體更健康”(35.8%)等情況發生時,也能促進消費者增加支出。消費者認為會促進消費支出增加的其他選項比重大小依次是:“無房貸壓力”(28.8%)、“職業前景更好”(24.5%)、“宏觀經濟形勢良好”(24.1%)、“商家促銷活動”(17.8%)、“心情好”(16.7%)、“股票價格上漲”(6.9%)(見圖十八)。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分城鄉看,在前五位中,城鄉消費者均將“收入
37、增加”和“物價更便宜”排在第一、第二位。城市消費者將“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38.4%)和“就業形勢穩定”(38.4%)并列排第三位,而農村消費者將“家庭成員身體更健康”(39.2%)排第三位(見圖十九)。調查結果提示我們,在農村地區,身體健康與否與消費意愿的強弱之間的關聯更加密切,需要更加關注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問題,防止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21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分年齡看,年輕消費者的選擇與中、老年消費者的選擇有較大區別。調查結果顯示,34歲及以下消費者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收入增加”(77.5%)、“就業形勢穩定”(43.4%)、“物價更便宜”(38.8%)、“無房貸壓力”(35.0%)
38、和“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34.0%),也就是說,年輕人將“就業形勢穩定”排在第二位,將“無房貸壓力”排在第四位。35-59 歲和 60 歲及以上的中、老年消費者的選擇順序差別不大,但選擇比重有差異:老年人對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的選擇比重(42.1%)明顯超過中年人(38.5%),中年人對“就業形勢穩定”的選擇比重(37.7%)明顯超過老年人(24.8%)。此外,對價格的敏感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選擇“物價更便宜”的比重依次是:38.8%、40.9%、44.1%;選擇“商家促銷活動”的選擇比重依次是 16.1%、17.2%、21.7%(見圖二十)。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
39、院22分收入看,除了前述的比較一致的選擇以外,相對來說,高收入者更多關注“宏觀經濟形勢良好”(34.8%,選擇此項的中低收入者比重分別為 26.6%和 17.7%),較少關注“物價更便宜”;中低收入消費者更關注“物價更便宜”(見圖二十一)。調查結果表明,高收入消費者可能經常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并根據形勢的判斷形成預期,這種預期會影響其消費行為。數據來源:立信數據研究院以上調查結果表明,要提振消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確保穩定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邊際消費傾向更大的中低收入消費者的收入,從而解決消費者有錢消費的問題。民營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體,也是絕大多數消費者獲得收入的源泉。據政府統計部門最新
40、公布的數據,2023年,民間投資比上年下降0.4%,而同期國有控股企業投資比上年增長 6.4%;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 3.1%,同期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 5.0%。這一結果一定程度表明民營經濟發展信心不足。因此,不折不扣地抓緊落實中央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充分發揮新成立的民營經濟促進局的組織協調作用,切實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無后顧之憂,真正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發展之中,從而帶來企業盈利的增長,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向好,帶來消費者收23入的穩定增長,顯得極其重要和迫切。此外,在目前的企業增收普遍存在壓力,從而消費者通過薪資上升增加收入短期來看相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由財
41、政直接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不失為一項可供選擇的應急舉措,以此為杠桿之一,撬動雙循環中內循環的加速運行。二是積極推進養老、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完善,從而解決消費者有錢時沒有后顧之憂而敢于消費的問題。要充分考慮老齡化加速演進的局勢,系統完善養老制度、文化、設施、人力資源等的配套部署,盡快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的戰略舉措;要高度重視青年群體就業問題,穩定社會就業預期;要在采取多項措施杜絕醫保資源的無謂消耗和浪費的同時,想方設法減輕消費者醫療負擔。三是想方設法通過法律、行政、文化教育等多種手段,完善當前的消費環境,培育誠信、品質、綠色、安全的消費理念,提供適應消費者動態需求變化的高質量消費品
42、和服務,從而解決消費者愿意消費的問題。四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提振民眾對經濟增長的信心。消費行為與心理預期關聯密切,心理預期與民眾對未來的判斷直接相關。一個重要的抓手就是股市。當前股市已處于較長時期的底部區域,大量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均已明顯超過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甚至很多優質的上市公司的股價都已低于其凈資產,極具投資價值。但因多重因素(包括投資者相對普遍的恐懼心理,包括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定位的疑慮、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誠信度的疑慮等等)股市依然彌漫著相對不樂觀的氣氛。決策部門此時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的體制機制優勢,不妨采取特殊的提振股市的行動,通過股市24的回暖向好來提振民眾信心,從而促進經濟的回暖并同時帶
43、動消費的增長。要根據不同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特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舉措,更有效地促進消費需求的提升。比如通過進一步加強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村社保制度,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比如緊緊抓住旅游、汽車這樣的消費熱點,嚴厲整治旅游環境,規范旅游市場,促進旅游消費的良性循環與有序升級;積極開展汽車技術研發與消費需求的銜接研究,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的汽車產品,促進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四成的消費者認為物價更便宜時會促進消費。結合前述調查結果,即近六成的消費者認為目前市場消費價格依然偏高,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消費者對消費價格穩定的比較強烈的期待。事實上,2023 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
44、 0.2%,表現十分平穩,這樣的物價環境是有利于消費的,應該珍惜這樣的物價環境,因為它也為穩增長、穩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其他的行政手段等)提供了比較大的騰挪空間。26聯系人:高 平 電 話:01082036381 18600893724 總 印:200 份地 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甲 18 號院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國資委、有關部委、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中國商業聯合會送:協會領導,高級顧問,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組成單位發:協會理事以上單位,服務中小企業先進機構決策參考是向中央和有關部委領導、相關部門以及協會理事會成員反映的重要情況、意見和建議的內部刊物,由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秘書處主辦。所刊載內容(除我會特別署名的調研報告和專題外)不代表本刊觀點,僅供參考。如領導同志對決策參考有批示,煩請告知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秘書處。聯系電話:01082036381 1860089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