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15頁).pdf(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 YANGTZE RIVER DELTA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EX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1634號3號樓4-5層電話:021-53300890 網址: 郵箱:觀點篇以深層次創新協同引領長三角集成電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消除跨區流動壁壘,協調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發動長三角協同創新“引擎”,推動全產業鏈融合創“芯”以長三角技術集群建設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深化人工智能產業跨區域布局,賦能長三角協同創新從市場需求端推動和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長三角一體化正在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加
2、快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數據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整體進展創新人才結構優化,核心城市引領帶動科研合作全面覆蓋,基礎學科優勢集中技術轉移規模激增,技術領域前沿引領高新技術賦能產業,科技融資勢頭明顯創投資本加速集聚,科技創業倍受青睞0105071115171920212223242526Table of Content目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整體進展圖 2011-2022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0501001502002503000510152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8年2020年2022年圖 長三角區域協
3、同創新指數一級指標發展情況1002003004005000101總指數發展情況從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5個一級指標發展變化可以看出,12年間,長三角區域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環境支撐五個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一級指標發展情況分析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增長率(%)數據篇從5項一級指標變化情況來看,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從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增速達到29.17%;其次是資源共享指標,從2018年的197.51分增長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達到8.84%;第三是創新合作指標,從2018年的133.33分增長到2022年的186
4、.28分,年均增速達到8.72%;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指標發展增速稍顯緩慢。2011-2022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穩步提升,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2年的262.48分,同比增長8.98%,年均增速達到9.17%,尤其在2018年后,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長更是達到了11.17%,說明長三角一體化協同推進成效日益顯著,高質量創新發展邁上新階段。8.98%100262.4820112022同比增長9.17%年均增速達到100.00115.52129.54137.45145.00161.34171.86197.95219.96240.86262.481
5、03.3811.7512.146.115.4911.276.5215.1811.129.508.983.38資源共享創新合作產業聯動環境支撐年均增速8.84%277.14分 197.51分年均增速2.30%204.29分 186.52分年均增速2.47%201.43分 182.7分成果共用年均增速29.17%443.26分 159.24分年均增速133.33分186.28分 8.72%0102每萬人研發人員占比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財政科技撥款占政府支出比重長三角大型儀器共享數量高??蒲性核蒲薪涃M投入地區差異長三角區域科技論文合作網絡密度長三角區域科技論文合作數量長三角區域技術合同成交額長
6、三角區域專利轉移數量長三角區域合作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長三角區域合作PCT專利申請長三角區域國外技術合同引進制造業產業結構差異度高技術產業利潤國家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和鐵路密度長三角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長三角創業投資數量外商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科技機構數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排名排名增長率2.6%(0.4%)1016159121482131841967513112017增長率26.9%8.4%9.9%28.8%19.8%14.1%41.4%144.2%191.7%73.9%-8.7%49.2%
7、-19.4%47.5%41.9%48.0%17.3%21.1%-43.8%1.1%備注:各二級指標為近三年的累計增長率表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二級指標發展情況從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二級指標整體發展情況看,17個二級指標呈現正增長趨勢,20項指標3年累計的平均增長率達到36%,體現了指標增幅放緩但仍然有增長的持續動力。首先,近三年增長最快的二級指標集中在成果共用一級指標,長三角區域專利轉移數量、長三角區域技術合同成交額、長三角區域合作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指標近三年增長率位居前3名,體現了長三角區域內技術合作、轉移與交易活動的活躍程度持續增強,加速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促進技術的更新迭代并賦能產業發展
8、。其次,產業聯動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表現突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高技術產業利潤、國家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近三年增長率約45%,分別位居所有二級指標的第5-7名,說明在長三角各項科技創新政策助力下,區域內部科技與產業聯動逐漸加深,產業發展和企業效益均取得優異表現。第三,長三角創業投資數量、長三角區域合作PCT專利申請、制造業產業結構差異度等指標呈負增長趨勢,隨著政府與市場持續重視研發投入、各類創新主體更加活躍地參與創新活動中,長三角創新生態將會迸發強勁動力。二級指標發展情況分析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環境支撐No.20 No.11230304圖 2011、2014、2018
9、、2022年長三角R&D人員全時當量空間分布2011研發人員的長三角的空間分布上呈現集聚特征,呈現出由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構成的雁陣格局??傮w來看,長三角研發人員分布呈現兩大特征: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合肥為代表的核心城市持續吸引匯聚科技創新人才,帶動周邊城市地區的創新活力,增強區域創新實力。創新人才結構優化,核心城市引領帶動 02核心樞紐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50005001-1000010001-2000020001-5000050001-100000100001201450005001-1000010001-2000020001-5000050001-100000
10、100001201850005001-1000010001-2000020001-5000050001-100000100001202250005001-1000010001-2000020001-5000050001-10000010000101020304050607080長三角全國34.2338.1143.0248.5551.6353.9355.8357.3460.0667.9771.1876.201長三角擁有兩院院士、高被引科學家、研發人員等構成的人才梯隊,吸引與培養的人才總量不斷攀升,人才層次與結構不斷優化,促進人才高質量流動,打造長三角人才高地建設的扎實底座。長三角不斷強化人才高地
11、建設2長三角區域研發人員隊伍壯大且結構持續優化。長三角每萬人擁有R&D人員76.20人年,同比增長7.06%,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0.47人年,體現了長三角地區在研發人員方面具有較高的集聚度。從總量情況來看,長三角R&D人員全時當量12年間從73.84萬人年增長至180.2萬人年,年均增速7.56%。7.06%同比增長7.56%年均增速達到34.2376.2020112022圖 2011-2022年長三角每萬人R&D人員102030405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3.9825.9627.1327.3428.0529.
12、0231.4034.2937.0740.4621.4019.05單位:人年05 062011至2022年,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數量逐年增加,科研合作網絡趨向緊密,區域內人才、知識、信息等進行了多維度的交流與協同。2022年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密度為0.70,與2021年持平。以國際科技論文合作為例,2022年長三角地區共有41個地級以上城市參與到科技論文合作網絡中,與2011年相比實現了長三角區域科研合作網絡的全覆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在區域內尋求更多的創新合作機會,加強創新思想的交互與創新成果的迸發。從長三角地區科研合作網絡的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構建了科研
13、合作的核心框架,蘇州、鎮江、徐州、無錫等城市緊隨其后,不斷向核心圈層趨近。圍繞上海、杭州、南京核心城市建立了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核心城市中,上海的引領地位明顯,并以此為核心節點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線、“上海-杭州”G60沿線的科研合作主干線,合肥、蘇南城市(如蘇州)與浙北城市(如寧波)不斷融入科研合作的核心網絡。核心城市主導地位依然穩固,但隨著無錫、鎮江、徐州等大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長三角地區科研合作網絡密度顯著提高。此外,次級核心節點逐漸崛起,形成了“中心外圍、東稠西疏”的整體網絡格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鎮江、徐州、無錫、寧波和溫州的科研合作網絡不斷拓展,合作
14、密度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跨區域的“高密度、強關聯”的科研協同態勢??蒲泻献魅娓采w,基礎學科優勢集中0103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不斷密集圖 2011-2022年長三角科技論文合作數量及網絡密度圖 2011、2018、2022年長三角科技論文合作情況0200400600800100012000.20.30.40.50.60.70.8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22021合作數量網絡密度單位:次4804926296947688349249521008110811501148注釋:合作數量數指長三角內城市之間建立科研合作關系的數量0.380.4
15、20.470.510.560.580.610.680.700.700.300.292011年2018年2022年0708圖 2011-2022年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學科領域分布情況從四個省會城市來看,四個城市排名前三位的領域均為化學、工程學和材料學,研究領域相對均衡。2011至2022年間,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科技論文首要合作領域均為化學,合作論文數分別為14569、7104、11359、4596篇。其他主要合作領域還包括工程學、材料科學、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2022年,四大省會城市科技論文主要合作領域增加能源與燃料、細胞生物學兩大領域,上海
16、、南京、杭州與合肥在能源與燃料領域合作論文數分別為404、280、166、134篇。上海、南京、杭州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合作論文數分別為378、253、171篇。四個省會城市的國際科技論文合作以STEM基礎學科領域為支撐,引領省市科學技術交互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從國際科技論文合作的學科領域來看,2011至2022年12年間,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腫瘤學等領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論文合作數分別為29875、21799、17485、10988、9318篇,領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和生命健康門類的基礎學科,與長三角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的所需環節相匹配??蒲泻献黝I域
17、主要集聚STEM基礎學科圖 2011-2022年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學科領域TOP2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其他科技主題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物理學數學藥理學與藥劑學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光學能源與燃料神經科學與神經學實驗醫學農業全科及內科免疫學2987521799174851607110988931887837489640352904755463644594221 41133706364830732785 2635上海論文合作領域TOP10杭州論文合作領域TOP10南京論文合作領域TOP10合肥
18、論文合作領域TOP10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其他科技主題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光學145691084490398826579144924289368235342623化學工程學其他科技主題材料科學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物理學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7104562442733748335026602402210514381340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其他科技主題腫瘤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物理學數學113591005367376551426241403856352026632043化學其他科技主題材料科學工程學物理學
19、計算機科學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光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4596280327552645180514051036962903894$(單位:篇)0910從專利轉移網絡看,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網絡的空間聯系更加緊密,創新走廊成為主要載體。在2011年城市間技術聯系以上海向近滬城市擴散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創走廊,技術轉移在蘇、滬、嘉、杭、合及沿線城市快速增長。其次,G42沿線的技術轉移也蓬勃發展,依托G60、G42等空間載體,長三角技術轉移與轉化不斷加速。從技術轉移熱點看,蘇州和杭州是長三角較為典型的技術樞紐型城市,技術創新活躍度非常高。上海是最典型的技術源泉型城市,在長三角技術輸出中占
20、據主導地位,其輸出專利數量顯著高于城市輸入專利數量。嘉興和南通相對更偏向為技術洼地型城市,通過大量引入新技術,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圖 2011、2014、2018、2022年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空間演化圖從專利轉移方向來看,2011年長三角專利轉移以上海輸出至三省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間的專利轉移呈現多元化趨勢。2022年相較2011年而言,浙江、安徽和上海技術輸出高于本地技術輸入,浙江輸出專利比輸入專利多814件,安徽輸出專利比輸入專利多1405件,成為長三角技術轉移的主要“貢獻者”;上海輸出專利比輸入專利多18件,技術輸入輸出情況基本持平;江蘇是長三角技術轉移的主要“受益者”,江蘇輸入專
21、利比輸出專利多2237件。2011年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為358件,到2022年增加至35504件,12年間增長幅度約99倍,2018年至2021年增速一直處于高位,2022年增速放緩,同比增速達14.65%,體現了長三角專利技術成果的規模與活躍度不斷增強。技術轉移規模激增,技術領域前沿引領0104長三角專利技術轉移規模持續加大圖 2011-2022年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1(單位:件)780912173184583096835
22、50441023027254520971148748358 表 2011和2022年長三角專利輸入、輸出情況對比2011201420182022上海江蘇浙江安徽20112022201120224910463274427852268763442134574474445628576904847輸入專利總數(件)省市輸出專利總數(件)1112圖 2018-2022年長三角主要城市技術轉移熱點圖從四個省會城市來看,上海與杭州主要轉移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南京主要轉移新材料產業,合肥主要轉移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體現了長三角在技術轉移領域方面的產業鏈協同布局情況,為長三角產業協同攻關提供指引與支撐。
23、從三省一市間專利轉移的產業領域來看,2011至2022年間,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前五名的產業為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生物產業,專利轉移數量分別為14210、10394、8847、8680和5955件,前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成為引領,是引導長三角重點產業領域技術迭代與產業鏈互補的重要方向。技術轉移領域主要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杭州市蘇州市嘉興市南通市南京市溫州市寧波市湖州市金華市宣城市蕪湖市合肥市X:專利輸出100030005000700090001100013000Y:專利輸入:技術爆炸區技術洼地技術樞紐技術源泉:技術迸發區:技術涌動區1000-100
24、030005000700090001100013000注釋:橫坐標為專利輸出量、縱坐標為專利輸入量,球形面積大小代表了城市內部專利轉移數量規模,紅標為G60科創走廊城市。圖 2011-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間專利轉移產業趨勢0200040006000800010000(單位:件)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效節能產業電子核心產業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先進有色金屬材料智能電網產業先進環保產業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裝置、配件制造前沿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和復合材料生物醫學工程產業86801684409828938146528663073
25、3151366143524391445672437900圖 2011-2022年長三角省會城市專利轉移產業情況上海專利轉移產業TOP8杭州專利轉移產業TOP8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532632501516142312419643456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產業數字創意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3011128216251120807282341441南京專利轉移產業TOP8合肥專利轉移產業TOP8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創意產業數字創意
26、產區相關服務業16971691144511439233759323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數字創意產業83275068052840025417826上海市1314圖 長三角上市企業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從長三角區域內上市企業異地投資流向來看,截至2023年9月,長三角地區上市企業對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達5389家。上海是各省市異地投資企業首選地,浙江、江蘇、安徽在上海投資企業數占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比重分別為49.15%、53.32%和36.96%;江蘇作為全國的制造業大省和經濟大省,成為上海和安徽上市企業異地投資的第一選擇,上海
27、、安徽在江蘇投資企業數占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比重分別為52.60%和39.46%。高新技術賦能產業,科技融資勢頭明顯0105從各省市異地投資企業行業分布來看,核心熱門行業集聚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72家)、制造業(1265家),被投資企業數占比分別為25.46%和23.47%,占據了半壁江山,體現了長三角上市企業對硬科技實力企業的投資意愿高,且對產業鏈的協同有全局謀劃。圖 長三角上市企業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量占比情況圖 長三角上市企業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行業分布情況安徽441江蘇1446上海1730浙江1772安徽823江蘇1694上海1805浙江1067上海上市企業對外投資情況浙江上市
28、企業對外投資情況安徽上市企業對外投資情況江蘇上市企業對外投資情況浙江省 35%江蘇省 53%安徽省 12%江蘇省 35%上海市 49%安徽省 16%浙江省 25%上海市 53%安徽省 22%上海市 37%江蘇省 39%浙江省 24%137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778批發和零售業32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8815211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6477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265制造業100112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1516從獲融資企業投資機構地區分布情況來看,除本地投資活動之外,上海是各地投資機構開展投資活動的主要地區,浙江、江蘇和安徽
29、投資機構在上海開展投資活動分別占區域內異地投資的62%、65.36%和41.79%;各地在浙江、江蘇開展投資活動分布平均,上海投資機構在江蘇、浙江開展投資活動分別為43.25%和51.32%;江蘇、浙江兩地相互投資活動占區域內異地投資的30%左右;安徽在江蘇、浙江開展投資活動分別為34.83%和23.38%;各地在安徽開展投資活動較少,占比5%左右從獲融資企業行業分布情況來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成為投資機構投資的熱門行業,獲融資企業數量均超過1000家,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高達3628家,體現了投資資本對科技創新領域的追逐。圖 截止2023年9月長
30、三角地區融資企業投資機構地區分布占比情況表 長三角地區投資機構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從投資區域內企業數量看,截至2023年9月,長三角三省一市投資機構投資區域內企業數達7838家。上海投資機構向江蘇、浙江、安徽共4053家企業進行了投資,占長三角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51.71%江蘇投資機構向上海、浙江、安徽共1484家企業進行了投資,占長三角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18.93%浙江投資機構向上海、江蘇、安徽共2100家企業進行了投資,占長三角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26.79%安徽投資機構向上海、江蘇、浙江共201家企業進行了投資,占長三角區域內異地投資企業數的2.56%。創投資本加速集聚,科技創
31、業倍受青睞0106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88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45制造業56圖 長三角獲融資企業行業分布情況安徽201安徽390江蘇1484江蘇2865上海4053上海2356浙江2100浙江2227上海投資機構投資情況浙江投資機構投資情況安徽投資機構投資情況江蘇投資機構投資情況浙江 43%江蘇 51%安徽 6%江蘇 34%上海 62%安徽 4%浙江 29%上海 65%安徽 6%上海 42%江蘇 35%浙江 23%362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7金融業15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421批發和零售業35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718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加速提升產
32、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在集成電路領域,長三角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和扎實的產業基礎,江、浙、滬、皖在集成電路設計與驗證、生產制造、封裝測試、下游應用與產業化等不同的產業鏈環節各具特色和優勢,具備堅實的產業合作基礎。目前,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一期已正式投產,2023年6月30日,二期項目也已開工建設。華虹無錫項目是華虹集團依托上海、布局全國的首個制造業項目,是華虹集團貫徹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重點工作。進一步推動長三角集成電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面向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長三角應加速深化集成電路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協同,探索布局一批面向集成電路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的聯合攻關,以
33、重大項目、重大任務為牽引,進一步深化產業協同和產學研合作,實現強強聯合,互相賦能,加速形成科技和產業創新合力,持續補鏈、固鏈、強鏈。以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支撐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突圍。深入推進跨區域要素流動,進一步打破阻礙區域科技創新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藩籬,積極探索跨區域的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強部門協同配合,集中力量支持各領域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龍頭企業、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院所成立創新平臺或創新聯合體;打通集成電路行業高水平人才在企業、高校、院所間的流動渠道,完善豐富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培養路徑,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和人才梯隊。歷任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
34、事、電氣總公司副總裁,上海金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等職。張素心 華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觀點篇觀點篇曾任賽諾菲集團副總裁兼亞洲區藥政與醫學政策主管,曾就職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歷任審評員、資深審評員、審評主管及分部主任等職。在新藥研發,臨床研究與藥品科學審評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強化環境支持,需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建設。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發展優勢明顯,但選擇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依舊有同構現象,同一個技術在領域扎堆發展,低水平重復和產能過剩,導致同質化競爭加劇形成內卷及資源浪費。因此,在各行業領域中,梳理區域優勢,理順產業鏈
35、條關系,在長三角內聯合發布需求榜單,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以市場化方式聯動產業鏈上下游,跨區域組建聯合體進行技術攻關任務。同時,還需要新的科研管理機制,將企業從經費管理、項目評審中解放出來,更好的調動企業等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產業鏈跨區域協同,利用企業高度的市場敏感性及高校院所踏實地技術研究提升研發效率,帶動創新成果的轉化,用好產業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強化產業聯動,需努力實現成果共用、資源共享。就資源方面,長三角地區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跨區聯動有待提升,需要摒棄互挖人才、互搶資源的做法。在人才方面,進一步擴大研究型大學在STEM(科學、技
36、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招生規模,并向STEM領域的學生提供定向獎學金、更高額度的低息助學貸款和海外留學資助。擴大理工科教育供給,提高理工科教育質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創新人才。在資源方面,將“科研研發量產市場”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活動一體化布局,區域內各方結合自身優勢形成互補的產業集群,集群內部通過產品、知識、技術等要素的互動,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此外,科技創新的高風險高回報離不開政府資金和投資機構的支持,需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激勵的作用,跨區域協調運用財政、稅收和獎勵等手段,進一步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等向硬科技企業流動,不斷完善
37、多元立體的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李寧 君實生物首席執行官 進一步消除跨區流動壁壘,協調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以深層次創新協同引領長三角集成電路高質量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長三角地區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集成電路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持續推進,三省一市的科技創新合作成效顯著,創新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明顯增強,要切實發揮好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力量就必須在環境和產業兩個方面來發力。1920先后在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等單位從事半導體相關技術、管理和規劃工作。在國內知名專業刊物上發表 建設微電子強
38、國的思考 等多篇論文,并承擔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以及省市等半導體發展戰略課題研究。發動長三角協同創新“引擎”,推動全產業鏈融合創“芯”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產業鏈最齊全、產業規模最大、綜合競爭實力最強的地區。在長三角地區聚焦集成電路產業,積極響應國家深化科技創新一體化戰略,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跨區域創新聯合體的構建,促進全產業鏈的協同融合創新,實現集成電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黃安君 研究員,無錫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一是各省市立足自身已有的基礎和優勢,差異化發展。長三角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各環節領域的完整產業鏈,且各省市的產業各具特點
39、。上海產業鏈完整,江蘇封測業全國第一,浙江以設計為主,安徽具備整機優勢等,通過更加切合自身實際的定位,最大限度利用區域優勢資源,形成各具特色、差異化競爭、錯位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環境。二是凝聚長三角產業發展合力,推動全產業鏈協同、融合和創新發展。發揮區域全產業鏈的綜合優勢,聚焦基礎和前沿領域,推動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協同、融合、創新發展,在后摩爾時代搶占技術制高點,打造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群,引領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三是打造長三角集成電路生態圈,構建區域“內循環”體系。從長三角視角來看,已形成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皖三省各有側重又相互協作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生態圈。推動長三角集成電路一體
40、化發展走在前列,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暢通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內循環的戰略樞紐。主要研究領域為產業創新、結構變遷和經濟發展與轉型。主要研究成果發表于 經濟研究管理世界Energy Policy 等期刊。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加速技術集群建設,充分發揮集群創新優勢,打造國際科技創新高地。長三角各城市之間的創新協同加速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技術集群特征。集群內各城市之間的技術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逐漸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合肥等城市為核心的“中心-外圍”結構技術集群。以科教資源為支撐的“中心”城市中心化程度加強,蘇州創新優勢越來越突出,合肥技術中
41、心逐漸形成,在“中心”城市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外圍”城市加速融入,集群“外圍”從東到西沿“滬寧徐線”向南北擴散。長三角技術集群建設需要突破傳統理論桎梏,對標國內外創新高地,學習鼓勵創新、研發管理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地區基礎設施、政策保障,推動基于技術鄰近性、技術互補性等技術聯系構建的長三角城市技術集群。整合長三角科技資源,推動區域內技術分工互補,提升技術集群創新協同水平。長三角各城市之間的技術互補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2000年之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長三角城市之間的技術互補水平相對較低,城市之間的技術分工協同處于初級階段。2000-2014年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期伴隨快速的工業化發展,長三
42、角制造業形成了區域性的分工集聚,城市之間的技術互補性大幅提升。2015年以后進入到第三階段,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這一時期,長三角地區技術發展進入以“技術互補為主、技術競爭為輔”的發展階段,地區間技術分工互補逐漸成為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主要路徑。因此,需要從區域層面統籌協調區域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打破限制創新資源流動的行政壁壘與市場分割,優化技術協同互補的創新模式,形成創新合力,加速推動區域分工協作水平的提升。加強中高端制造業創新投入,關注不同行業差異化發展需求,推動各行業創新聯動。以2016年為分界線,長三角城市間的技術聯系在不同技術強度行業層面上表現出兩階段特征。2016年以
43、前,長三角各城市之間中高技術制造業和其他技術類型制造業技術鄰近性增長速度較快,快于高技術制造業;2016年以后,高技術制造業技術鄰近性快速上升,高技術制造業技術鄰近性水平與其他技術強度行業開始分化,遙遙領先于其他行業。這一現象標志著長三角創新發展進入高技術制造業創新驅動的技術集群發展階段。長三角創新集群建設中,需要進一步擴大中高端制造業(高技術、中高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加強相關政策支持,促進后發地區吸收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和產業外溢,加強后發地區高技術、中高技術制造業的研發投資和產業擴張。同時,也應當關注到不同技術強度行業發展的差異化需求,制定針對性發展戰略,提供合理政策引導,推動長三角
44、不同技術強度行業之間的創新聯動。鄭江淮以長三角技術集群建設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南京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院院長 2122現任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網絡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會長。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和浙江省“151工程”人才培養計劃第一層次。從市場需求端推動和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蔡寧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三角區域滬蘇浙皖四地實現協同創新的成效顯著:一是長三角技術交易增長迅猛,區域技術市場一體化快速發展。隨著跨區域園區共建、研發飛地等一批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發展,跨區域技術
45、交易日益活躍,技術交易效率顯著提高。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量超過2.5萬項,技術交易額高達1863.4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0.3%、112.5%。二是專利轉移活動繁榮,長三角技術擴散的空間聯系日益密切。自2011年至2022年,長三角地區專利轉移數量從358件增長至35504件,12年間增幅約99倍,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網絡的空間聯系日益密切。三是長三角產業的差異化布局不斷優化,產業分工協作持續深化。杭州重點布局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信息軟件等三大產業;蘇州聚焦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南京依托強大科研實力致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裝備等產業。長三角具有協同創新的
46、廣泛市場需求和強大協同動力,為全面和深入推動長三角的協同創新,未來需要準確地把握協同創新趨勢和特征:一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成果中技術交易增長迅猛和專利轉移活動繁榮表明了協同創新的需求旺盛,協同創新的動力將更加強勁;二是產業構成的差異化格局為長三角協同創新創造了強大的產業基礎,跨行政區域協同創新的利益共享機制將更為完善;三是長三角區域研發投入和論文產出等研發活動在有效支撐協同創新上仍有巨大空間,為持續提升協同創新成效,未來應給予高度關注。根據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特征,推動和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著力點在于:筑牢企業是創新主體的理念,從市場需求端切實拉動和實施跨區域協同創新。首先,進一步以產業需求為
47、指引,實施跨區域聯合技術攻關。面向長三角區域重點產業的需求,通過產業聯合、高校院所合作和政府聯合攻關等方式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引導激勵創新型科技領軍企業爭當原創技術策源地,聯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協同創新。其次,進一步降低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的交易成本,營造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生態。充分發揮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的作用,瞄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問題痛點,建設好成果轉移轉化的交易平臺,推動長三角在科技成果供需精準匹配對接、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優化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構建一體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最后,進一步深化跨區域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堅
48、實的技術基礎支持。建立面向區域內企業的長三角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機制,不斷完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等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與合理流動。探索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分類通用通兌和標準化管理,加快推進三省一市間政策協同、管理協同、服務協同。首先,長三角需要加強大語言模型開發的跨區域協同布局??紤]到大語言模型對計算能力的日益增長的需求,長三角需加快推動國產的AI模型和算力硬件開發。一方面,長三角應當加強對算力資源整合與協同布局。面對國家層面的芯片貿易封鎖,企業主體在購買高端GPU芯片時往往難以維持穩定的采購渠道,為解決這一問題,長三角亟需通過構建人工
49、智能科技創新共同體來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通過整合長三角政產學研各界資源打開突破口。另一方面,長三角應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的協同分工布局。減少同質化競爭和算力浪費,通過差異化的產業布局提升創新效率,如在上海重點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在浙江加大對大模型語料訓練庫的建設,江蘇重點加強對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工業制造的開發,安徽側重大模型語義識別的研究。其次,需要關注人工智能大模型對長三角區域科研合作模式的影響。當前,科研活動與大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之間還存在著脫節,有大量潛在結合空間有待挖掘和探索。一是如何加強跨區域知識和數據的共享與流動。作為計算材料領域的研究人員,需要繼承和發揚前人的研究成果,“站
50、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每次都從零開始。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加強跨區域知識和數據交流,健全跨區域數據共享和交易規則,不斷完善面向人工智能產業的數據安全保障舉措。二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來優化傳統的科研模式。許多研究領域的問題都是復雜的,例如在材料計算中,由于參數眾多且關系復雜,大量的偏微分方程無法通過解析方法求解,傳統的數值解法由于大量的近似方法而忽略了方程背后的物理原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正在探討使用神經網絡重構物理系統的領域知識,利用深度神經網絡的結構描述物理系統中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將物理的先驗知識嵌入到神經網絡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大幅提升大數據的處理效率和能力,為加強跨區域數據
51、合作和利用夯實理論和技術基礎。綜上所述,AI具有顛覆性的潛力,它將對科研、經濟、生產和生活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作為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探索與AI融合的科研路徑和方法。在這個由AI引發的新科技浪潮中,誰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一革命性的工具,誰就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引領未來的發展。承擔長三角聯合攻關任務:基于新一代自主可控高性能處理器與多層次編程模型的示范應用構建,主要從事計算材料的理論和數值算法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產業跨區域布局,賦能長三角協同創新”傳統科學領域正在經歷一場由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引發的變革,新的科研模式如AI4SCI正在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大型語言模型,如GPT4的誕生
52、,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這種有能力改變世界的新突破,長三角應當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充分整合三省一市科技創新能力和優勢資源,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楊樹祥 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研究專家2324一、賦能既有產業全面升級。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要勇于擔當,率先示范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力推進“圍繞著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賦能既有產業全面升級。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瞄準既有產業鏈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集中長三角科研力量進行科技攻關。通過科技力量注入既有產業鏈,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風險,奮力追趕產業先進技術,實現產業技術自立自強,以滿
53、足國家產業安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以科技賦能產業。二、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內在含義就是要能夠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高質量發展。這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長三角區域應該勇擔的歷史重任。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系統,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帶動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萍紕撔潞彤a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輻射全國,發揮帶動作用。通過總結體制機制創新經驗以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好做法,逐步擴展到整個長江經濟帶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三、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ǖ马f爾定律認為,“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只能維持短暫的時期。幸運的是,由于各國領導人
54、都支持創新,迄今為止,總會有一個或幾個國家接過創新的火炬”。長三角擁有創新的生力軍,應該率先“舉起創新的火炬”,在原始創新、顛覆式創新、突破性創新上要培育幼苗,樹立典型。長三角擁有兩個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科技基礎和資源極其豐富,在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領域底蘊深厚,在技術上有創新能力,在產業創新上有扎實的制造業基礎。長三角應該勇擔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重擔,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產業技術前沿,通過跨區域協同創新,真正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地。四、開放合作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長三角區域具有良好的國際合作基礎,應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大力推進與世界一流研發組織和科學家合作,面向
55、世界前沿開展科學研究,共同解決世界級科學難題;大力推進與世界一流企業合作,引入國際產業資源;大力推進與世界各類民間社會組織合作,深入交流和商討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尋求合作解決辦法。響應國家倡議,極力開拓一帶一路,與各國形成廣泛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聯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創造機遇,也為中國科技和產業走出去探尋廣闊空間。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走過五年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許多深層次問題有待進一步破解。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為此,需要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深化區域協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安徽省發展
56、戰略研究會會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科大創新研究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加快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劉志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未來5年,通用人工智能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均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顛覆式的改變,其戰略意義可比肩個人電腦、互聯網。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承擔著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重任,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先進的科技產業和創新氛圍,具備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開創引領的基礎優勢,包括源頭技術創新、建設自主可控的安全平臺、產業生態打造和應用場景探索等方面。語音及語言信息處
57、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正在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劉聰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在賦能產業鏈合作創新。近年來,服務長三角企業間交流合作的協同發展平臺不斷豐富,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技術、人才、資金加快流動整合,為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重大技術聯合攻關提供了重要舞臺。對于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技術,一個地區的企業可能難以完成所有研發和產業化任務,需要長三角地區各類高校、科研院所和大量企業共同參與攻關環節,同時能率先在攻關成效的應用中進行實踐,從而更好地推動重大技術的聯合攻關和快速落地應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各地國際化合作提供了重要通道。長三角一體化不斷為各地企業提供參與國際化的舞臺和渠道,大量企業通過長三角合作,融入到全球化的合作發展網絡中,更多的考察合作活動,更頻繁的貿易規則學習、投資產業政策培訓,對豐富各地企業提升國際化水平有著巨大的幫助。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