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消費投資良性循環:邏輯、潛力與路徑研究報告(1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研究院:2024消費投資良性循環:邏輯、潛力與路徑研究報告(16頁).pdf(1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倫敦經濟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李佩珈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4312 簽發人:陳衛東 審 稿:王家強 聯系人:王 靜 劉佩忠 電 話:010 6659 6623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4 年 2 月 23 日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消費投資良性循環:邏輯、潛力與路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中國正處于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2、具備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潛力。未來,實現我國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關鍵是適應消費轉型升級的新趨勢,加大對具有消費潛能的領域的投資,實現消費需求與供給的有機結合。一是多措并舉,從穩定預期、優化環境、創新政府投資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以提振其消費意愿。二是因勢利導,針對農村地區消費意愿好于城市的新趨勢,加大農村地區消費基礎設施投資,激發其在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潛力等。三是進一步釋放居民在汽車、住房、綠色消費等領域的消費潛能。四是把握老齡化趨勢,加大對“銀發經濟”投資。五是加大對人工智能、養老護理、文化創意等公共教育投資,實現人力資本提升和促進消費的雙重目的。研究院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3、524 期)1 消費投資良性循環:邏輯、潛力與路徑 消費和投資是一個貨幣的兩面,本身就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當前,構建“消費-投資”良性循環,既事關消費潛能的釋放,也事關政府投資方向的錨定和內需市場的啟動,對宏觀經濟穩增長、經濟結構轉型都意義重大。本文在回顧“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理論和歷史基礎上,剖析當前我國“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建議。一、“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理論邏輯 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該比例關系也會隨之變化。通常來看,當一國人均 GDP 達到一定水平后,工業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相應地會帶來大量基礎設施、工
4、業等投資需求,這時投資率趨于上升,而消費率趨于下降;當工業化、城鎮化基本完成后,消費率開始上升而投資率將會下降。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曾提出,多數國家在經濟“走向成熟階段”后,很快便會開啟“大眾消費時代”。從各國歷史看,歐美國家都走過了一條先以“投資為主”再轉向“消費為主”的發展歷程,這里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例如,美國就是典型的“消費至上”“無債不歡”的經濟模式,這帶來制造業外流和居民負債過多等問題??偟膩砜?,消費是生產的根本目的,也是投資的最終歸宿。GDP 支出法將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作為三大獨立變量加以解釋,這一分類的根本目的是區分當期消費和延遲消費,從而估算本年度全社會財富創造力。
5、事實上,投資是為了更好滿足未來的消費,是延遲了的消費,只有滿足未來消費需求的投資才是有價值、有效益的投資,否則將出現產能過剩等。從這個意義上看,消費和投資本身是一個貨幣的兩面,具有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功能。即消費是投資的唯一的、最終的牽引,決定了投資的方向;投資也有利于形成新供給并帶來新需求,即“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19 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語)。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消費領域的巨大變革,并重塑零售行業競爭格局。例如,隨著通信技術從模擬信號、數字信號再到3G、4G、5G技 2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術的演變發展,消費電子產品也從最初的電報、BP 機、大哥大、
6、功能機發展成為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穿戴設備等,未來還將向著車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更加廣泛的領域發展。摩托羅位、諾基亞、三星、蘋果、華為等手機設備廠商各領風騷數十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比較重視投資驅動。這主要因為我國正處于由農業向工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政府通過加強對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為工業的起步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但過度倚重投資驅動也容易導致消費與生產、消費與投資出現背離。一方面,消費需求轉向國外市場,影響內需市場的形成。另一方面,供給跟不上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加劇消費需求的流失。當前我國經濟仍處于后疫情時代的經濟修復期,居民消費意愿不足、能力偏弱等問題更加顯現,消費增長動
7、力不足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這不僅帶來產能過剩、重復投資等問題,也制約了投資增長的空間?;仡櫳鲜鰵v史與理論,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一是我國投資率偏高具有合理性。這既是過去我國成功的經驗,也是未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關鍵階段,堅持制造業立國既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鏈和價值鏈向全球中上游攀登,也有利于避免歐美一些國家產業空心化的教訓。二是適當提高消費率,不能照搬一些國家過度依賴于消費驅動的發展模式。經濟水平、文化習俗、社會保障、人口結構、技術變革是影響消費需求的關鍵變量。借鑒他國教訓,我國不宜盲目追求消費水平的絕對提高,而應與我國國情、發展階段、經濟周期、資源環
8、境承受能力相適應,避免掉入“消費主義陷阱”。三是要以消費新供給更好滿足消費新需求。從供給角度看,當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對教育、醫療、旅游、娛樂文等服務型消費需求攀升;科技創新和低碳轉型背景下,居民消費理念、行為、方式、場景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并深刻影響零售市場的發展格局;部分高品質產品供給不足,部分消費需求依賴于國外;養老用品及服務供給缺口巨大,我國零售企業利潤率低、全球競爭力不足。因此,通過投資于具有消費潛能的領域,有利于實現消費需求與供給、外部需求與內部需求、消費潛力與投資效益的良性平衡和有機結合。四是我國具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3 有消費-投
9、資良性循環的獨特優勢。不同于世界上其它多數國家,我國既是消費品制造大國也是消費大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人口和中等收入群體,這為消費需求的釋放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需求方面,國內消費市場規模位居全球前列,消費需求日益注重個性化、綠色化、健康化;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新需求。在供給環節,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現有規模以上消費品企業18 萬家,100 多種消費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本土品牌崛起將帶來海外消費回流,服務業就業規模及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位,數字技術全球領先也助于改變全球零售行業競爭版圖??偟膩砜?,促進我國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核心含義是改變政府投資過度偏向于基礎設施
10、、過度倚重外部市場等做法,通過加大對服務、養老、教育等領域投資以及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以實現消費投資的良性循環。與基礎設施投資不同,零售行業投資能夠帶來直接的商業回報,既有利于適應居民消費轉型升級的新趨勢,又有利于改變各地低水平重復建設帶來的投資效率下降問題。在此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消費供給端的完善,通過加大對消費基礎設施、國貨品牌培育等,助推中國零售產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轉變;要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以促進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二、我國“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近年來,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自2011年至今,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
11、每年保持在 50%以上(除 2020 年),2023 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更是達到 82.5%,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23 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47.1 萬億元,約合 6.66 萬億美元,占美國的 79.9%)(圖 1)。當前,促進消費向投資轉化既面臨有利的條件,也面臨不利的因素。(一)消費-投資轉化的有利條件 第一,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相關產業投資帶來機遇。2023 年,我國人均 GDP 已達到1.27萬美元,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關鍵時期,居民消費結 4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構轉型升級將為相關產業投資帶來新機遇。一是服
12、務消費占比提升。2023 年,居民消費用于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服務支出占比達到 41.8%,相比 2013 年提高了 3.6 個百分點(圖 2)。預計到 2030 年我國服務型消費占比將達到 55%-60%,到 2035 年有望達到 65%左右。二是消費類電子產品增長迅速。近年來,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家居設備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行業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消費類電子產品制造國和消費國。近年來,通訊器材零售額增速持續高于總體商品零售額增速,幾乎 1/3 以上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都是中國生產的。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中國消費 2030報告預計,到 2030 年智能家電滲透率將從 20
13、19 年的 20%提升到 2030 年的 100%,平均每家智能家電將達到 7 個。三是直播帶貨等消費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方式深度變化,線上購物、直播帶貨等消費新形式和零售新業態不斷出現。2023 年,居民網上零售額占比從 2005 年的 10.8%提升至 20.7%。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用戶規模達到 5.26 億人,2023 年直播電商行業交易規模預估到 4.0 萬億元以上。到 2029 年中國直播電商交易規模有望達到 19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0
14、%。圖 1:中美消費市場規模對比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0%20%40%60%80%100%12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32008201320182023億美元美國中國中國零售市場/美國零售市場(右)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5 圖 2:服務消費占比變化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二,跨境電商加快發展,為本土零售企業走向國際帶來機遇。近年來,跨境電商作為迅猛發展的一種商業模式,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和全球物流的高效性打破地域限制,中國“買全球、賣全球”方面優勢和潛力被
15、持續釋放。一是跨境電商正在成為中國貿易新形式,并帶動相關產業出口。2023 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 2.38 萬億元,增長 15.6%。其中,跨境出口規模為 1.83 萬億元,增長 19.6%(表 1)。以速賣通AliExpress(隸屬阿里)、希音 SHEIN、Tiktok Shop(隸屬抖音)與 Temu(隸屬拼多多)為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出?!八男↓垺?,正在海外挑戰亞馬遜等全球電商巨頭的地位1,國際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2023 年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出海白皮書預估,到 2030年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將達到 2 萬億美元以上。二是“新三樣”產品出口表現亮眼。2023 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 13.92
16、萬億元,增長 2.9%,占出口總值的 58.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 1.06 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 29.9%。三是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2023 年,我國汽車出口達到 522.1 萬輛,同比增加 57.4%,首次超越日本(2023 年約為 430 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120.3 萬輛、同比增長77.2%。四是“中國制造”品牌全球美譽度不斷提升。2023 年,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已 1 信息來源國際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2023 年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出海白皮書 0%20%40%60%80%100%2
17、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食品衣著居住服務消費 6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經出口至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關產品出口增長 9.3%,占出口總值的比重較上年提升 1.7 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出口的自主品牌產品 66.4%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2,“中國品牌”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表 1: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億元人民幣)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出口規模 7981 10850 13918 15500 18300 進口規模 4922 5370 5319 5600 5483 進出口規模 129
18、03 16220 19237 21100 23783 出口增長率(%)30.5 35.9 28.3 11.4 19.6 進口增長率(%)10.8 9.1 -0.9 5.3 3.9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中國銀行研究院 表 2:我國汽車出口情況 汽車出口(萬輛)新能源汽車 出口(萬輛)出口增速 新能源汽車 出口增速 2020 108.2 7 2021 201.5 31 86.2%101.9 2022 311.1 67.9 54.4%119.0%2023 522.1 177.3 57.4%161.1%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三,國貨品牌強勢崛起,帶來海外消費的回流。近年來,居民
19、消費理念深刻變化,愈來愈多的人青睞國產品牌,這不僅帶來海外消費的回流,也使得中國零售企業對全球消費市場的影響加大,助力我國由消費品制造大國向消費品強國轉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家庭消費等許多領域,國產品牌后來居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 年“雙十一”期間,網絡零售額排名前20 的品牌中,國產品牌占據 11 席。天貓數據顯示,2023 年“雙十一”共有 402 個品 2 2024年1月12日,國 務 院 新 聞 辦 就2023年 全 年 進 出 口 情 況 舉 行 發 布 會 政 策 解 讀,https:/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
20、24 期)7 牌成交破億,其中有 243 個是國貨品牌,占比超 60%。2023 年瑞幸咖啡已反超星巴克,成為中國咖啡市場份額第一品牌。完美日記、珂拉琪(Colorkey)、Y.O.U 新興國貨美妝品牌集體出海東南亞,通過 Shopee、Tik Tok 小店等電商平臺實現品牌和市場的積累,相繼斬獲多個品類排行榜第一。RCEP化妝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出口至 RCEP 成員國的化妝品總額達 15.1 億美元,同比增長 53.8%,占中國化妝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至 26.4%。圖 3:城鎮與農村消費意愿對比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四,農村地區消費意愿強、潛力大,“下沉市
21、場”前景良好。相比城鎮居民,農村地區居民房貸壓力小,再加之近年來收入增長快于城市地區,這使得其無論是在消費意愿還是消費能力都好于城鎮居民。從消費意愿看,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一直高于城市城區,2023 年更達到 83.8%的歷史較高水位(圖 3);從消費能力看,2023 年,我國農村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分別同比增長7.6%和 5.7%,高于城鎮居民的 4.8%和 4.4%。預計未來十年,以縣域地區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消費增速將快于一、二線城市。一是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遠未飽和,距離城市還有較大追趕和升級空間。2022 年,農村居民的家用電腦、空調、洗車機、彩色電視機、抽油煙
22、機平均每百戶擁有量為 25、92、97、117 和 38.5 臺,分別為城鎮居民的38.8%、56.4%、96.2%、96.6%和46.3%(圖4)。二是農村地區現代物流發展相對落后,50%55%60%65%70%75%80%85%9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城鎮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8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主要特點的新型消費發展空間巨大??h域的冷鏈、配送中心等流通設施建設和運輸條件存在短板,既不利于農村地區消費升級,也妨礙了農產品的銷售。三是農
23、村地區消費環境改善空間大。相關調查表明,目前農村地區假冒偽劣商品多,售后服務差,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圖 4:農村地區耐用品情況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5:我國養老機構及床位數3 資料來源:民政部,中國銀行研究院 3 2014 年至 2022 年數據來自于民政部歷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其中 2020-2023 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為計算所得;2023 年數據來自于民政部新聞公告,為截至 2023 年 9 月數據。24.6 92.2 96.8 116.5 38.5 0%20%40%60%80%100%120%020406080100120140家用電腦空調器洗衣機彩
24、色電視機抽油煙機農村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左,臺)占城鎮居民擁有量的比重577.8672.7730.2744.8727.1754.6820.1815.9829.4820.6 1520253035404550055060065070075080085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養老床位(萬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右,張)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9 第五,人口老齡化提速,養老用品、護理、家政等消費需求巨大。人口老齡化既是全新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消費機遇所在。據測算,2035 年左右,我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
25、口將突破 4 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 30%,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這將帶來巨大的養老、護理、醫療、保健、家政等消費需求。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預測顯示,到 2050 年,中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費市場規模將增加至 106 萬億元左右,占 GDP 的比例將增長至 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一是適老化改造投資空間巨大。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床位820.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不足40張,遠低于發達國家 50-70 張/千人的水平(圖 5)。居家養老是我國主流的養老方式,但相關調查表明,近 6 成老年人住
26、宅建成時間在 2000 年以前,這將帶來巨大的家庭適老化改造需求。淘寶發布的2023 中國居家養老空間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者想小規模改造或購買適老化家居/家電等居家產品進行改善。近年來,適老化改造消費潛力已開始顯現,阿里消費洞察數據顯示,2020-2022 年居家養老空間銷售金額復合增長率近 20%,2022 年銷售規模超百億元。二是養老用品、養老護理等供給嚴重不足。中國老齡協會發布的需求側視角下老年人消費及需求意愿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康復輔助器具)有 6 萬多種,但我國僅有 2000 多種,在高科技產品、無障礙設備、生活自助類產品、家居環境改造、文體娛樂等方面的產品基
27、本處于空白。老年用品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低,基礎、核心和前沿技術,大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北京大學研究顯示,2030 年我國失能老人將超過 7,700 萬,這將帶來巨大的養老護理需求。據測算,目前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大概3000萬左右,實際需求超過 5000 萬4;目前各類養老服務設施中的護理服務人員不足 100 萬,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 3:1 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 1300 萬護理員。三是老年旅游市場增長快、需求大。相比年青人,當前老齡人更有錢與閑。得益于改革開放紅利,我國建國后第一批嬰兒潮(即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至 70 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收入水平較高、財富積累較
28、多,有較好的經濟基礎,有望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4 數據來自于商務部朱光耀在 2024 年 1 月 22 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的講話,http:/ 10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老齡人已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力量。全國老齡委調查顯示,2016年2020年,我國老年人文旅消費年均增速達 23%,2021 年超 7000 億元。我國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數已經占到全國旅游總人數的 20%以上。中國旅游報數據顯示,預計到 2050 年,老年人口旅游消費總額將達 2.4 萬億元以上。(二)消費-投資轉化的不利因素 盡管2023年我國消費明顯復蘇且長期消費潛力巨
29、大,但消費不足仍是當前最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消費意愿不強。受就業不確定性上升等影響,近來年居民消費意愿低迷,這是制約當前消費向生產、投資轉化的最主要問題。2023 年,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人均消費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為 0.49,相比 2022 年明顯上升,但仍較 2015-2019 年均值低 3.8 個百分點(圖 6)。與此同時,居民“存多貸少”現象持續,消費者更愿意儲蓄而不是借貸。這從側面表明,相比收入不足問題,消費意愿不強才是制約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2023年,新增居民存款為16.67萬億元,是新增居民貸款的3.85倍。存貸比雖然相比 2022 年(4.66 倍)有所下降
30、,但仍為近年來高點(圖 7)。圖 6: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68.6%69.2%68.6%68.7%67.2%66.5%66.3%61.6%63.9%61.7%63.7%56%58%60%62%64%66%68%7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元)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右)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11 圖 7:居民存貸比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
31、究院 二是消費能力偏低。消費是收入和預期的函數,受居民收入的影響最為直接。疫情沖擊之下,我國居民收入進一步放緩。2020-2023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為 5.77%,較疫情前低了 1.89 個百分點。此外,居民債務余額不增增長,其占GDP 及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等,對居民當期消費產生了一定擠壓。2023 年,居民部門債務余額為 78.25 億元,其占 GDP 的比重為 62.1%,仍為近年來高點;人均負債 55507 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為 42.1%,也為近年來高點(圖 8)。圖 8:居民債務余額及占 GDP 比重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1.52 1.26
32、 0.82 0.98 1.31 1.44 1.254.663.85 012345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01020142016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新增居民戶存款(左,億元)居民戶存貸比(右)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0%10%20%30%40%50%60%70%20072011201520192023居民部門債務余額(右,億元)居民部門債務余額/GDP人均負債/人均可支配收入 12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三是住房消費下降嚴重。2023
33、年,住房銷售面積為 9.48 億平方米,已回落至2010 年及之前水平,僅為高點時期(2021 年)的 60.6%。住房消費下降既與我國房地產供需格局根本變化有關,也與當前居民對住房消費的愿意不足及部分地區住房消費仍存在需求抑制等有關。不過,住房消費意愿的下滑也為居民轉向其他領域消費創造了條件。四是高品質消費供給不足。居民對于營養品、母嬰保健、化妝品、珠寶首飾、鐘表眼鏡、乘用車等進口意愿依然較為強烈,2023 年我國進口消費品達到 1.95 萬億元,是2010年的25倍(109.1 億美元)。在銷量前100大的進口品牌商品中,電腦辦公、美妝護膚、個人護理、母嬰和家用電器品類的知名進口品牌數量最
34、多,前 100 大品牌個數達到64個。此外,健康、文化、旅游、文化等高品質服務供給不足。比如,我國還缺少能比肩好萊塢大片、格萊美音樂、南美足球等文化消費供給。三、促進消費投資良性循環的具體建議 第一,多措并舉激發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居民消費意愿不振是影響消費潛力釋放最主要原因,要從提振預期和強化保障等多個方面入手以提振其信心。一是千方百計穩就業,通過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以穩定收入預期。繼續實施就業補貼政策,對吸收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就業的中小企業實施就業補貼政策,并通過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等專項計劃拓展就業空間。二是創新政府投資方式,更加注重向就業吸納能力強的行業傾斜。加大對餐飲
35、業、制造業、養老護理等領域的支持力度,讓這些主體能夠更好地吸納就業人員。加大養老、醫療等新興服務業對社會資本的開放,加大對消費基礎設施、物流設施等領域的投入,更好滿足居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三是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者信心。針對旅游、醫美等服務消費投訴的重災區,出臺更加明確的服務標準,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第二,加大農村地區消費相關投資,促進三農群體消費潛力釋放。針對農村消費市場存在的消費商品、服務、場景供給不足,農村消費基礎設施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進一步加強引導和促進投資。一是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構建為縣為中心、以城帶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13 鄉的縣域商
36、貿物流體系。二是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大力發展下沉市場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體系等。加大力度支持城鄉物流、城鄉電網、城鄉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商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激發農村地區對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的消費潛力。推進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民購車給予補貼。開展 5G、綠色節能等產品的補貼推廣活動,深度激發城鎮居民的綠色大家電需求,促進大家電更新換代。四是推動農產品地理溯源,形成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多運用數字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地理溯源,實現農產品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五是優化農村消費環境,提高農村消費者的信心和滿意度。進
37、一步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行為,為農村居民擴大消費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第三,進一步釋放居民在汽車、住房、電子、綠色等消費潛力,培育消費“新燃點”。針對部分城市汽車消費不暢問題,從需求與供給兩端發力。在需求方面,鼓勵各地調整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鼓勵限購地區號牌指標數量配置向新能源汽車傾斜,給予購置新能源汽車綜合性獎勵;在供給方面,落實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科學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換電模式推廣應用,有效滿足居民出行充換電需求。全力推動住房消費預期恢復,促進潛在需求釋放。更大力度地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特別重視加大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支持力
38、度。支持商業銀行依法合規為專業化、規?;淖》孔赓U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降低住房租賃企業資金成本,助力緩解新市民住房壓力。落實好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要求,幫助居民降低購房負擔。針對綠色消費、電子產品等消費新熱點,進一步優化供給,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開展 5G、綠色節能等產品的補貼推廣活動,深度激發城鎮居民的綠色大家電需求,促進大家電更新換代。加大小家電宣傳推廣力度,通過行業協會評優等方式推動小家電加速滲透。第四,把握老齡化趨勢,加大對“銀發經濟”投資。銀發經濟5是向老年人提供產 5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39、2024 年 1 月 15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辦發20241 號)首次對銀發經濟的內涵做出明確界定 14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主要涉及養老護理、養老用品、養老消費、養老住宅、養老金融等多個領域。一是加大適老化改造投資,激發家庭適老化改造的消費潛力。政府在加大適老化改造支持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政府和居民出資比例,引導居民同步加大居家養老改造消費。例如,可考慮政府購買服務的份額與居民家庭自費購買服務的份額比例應當是 1:9 或者是 2:
40、8 左右。二是增加養老服務供給,使其成為吸納就業、促進投資的重要領域。養老服務覆蓋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包括看護護理、家政服務等。當前無論看護護理還是家政人員都存在巨大的人員缺口。未來要完善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教育培訓制度,使其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三是豐富保健藥品、醫療器械和監護設備等養老用品供給。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可穿戴健康管理設備等智能機器有利緩解居家養老監測難和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成本高的痛點,有望成為解決居家養老護理難問題,未來可引導社會機構加大相關領域投資。四是提高老年旅游服務質量,讓老年消費者更好地享受“詩和遠方”。目前市場上專門針對老年游客的旅游產品還不夠豐富
41、,商業模式比較單一,針對老年人的“低價團”宰客現象屢禁不止。為此,要進一步豐富老年旅游產品供給,構建多樣化、差異性老年旅游消費體系并強化監管。第五,加大公共教育領域投資,適應智能新時代要求??平涛男l等公共投資兼具投資和廣大消費的雙重效應,既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積累人力資本,也有利于帶動教育、服務等領域消費,未來切實推進科教文衛等領域投資。近年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應試考試為核心目標的學科輔導類機構受到較大沖擊,但不同年齡層次用戶教育需求依然旺盛。一是深化 AI 教育相關投資。隨著 AI、大數據、VR 等智能新社會的到來,各行業的職業技能都需要轉型,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技能教育等其它各類教訓培育機構的支持力度,可安排地方教育附加等方面的經費,應當將其中可用于職業教育的資金統籌使用,發揮失業保險基金作用,支持職工提升職業技能等。二是加大養老護理教育培訓投資。失能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老年護理人員極度短缺,未來要加大社會的養老護理技能培訓和投資。三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3 期(總第 524 期)15 是加大體育、文化、創意、旅游等領域投資,培育體育、文化創意、旅游等領域的高端消費供給人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