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研究院: 中國經濟“通縮”之辯(2024)(1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研究院: 中國經濟“通縮”之辯(2024)(13頁).pdf(1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倫敦經濟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范若瀅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2780 簽發人:陳衛東 審 稿:周景彤 梁 婧 聯系人:王 靜 劉佩忠 電 話:010 6659 6623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4 年 2 月 21 日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中國經濟“通縮”之辯 2023 年以來,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是否通縮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本文認為,當前中國物價只是暫時的、結構性的下跌,且貨幣環境較寬松、經濟
2、整體運行穩定,并沒有出現嚴格定義上的通貨緊縮現象。但中國經濟運行確實出現了一些困難,需求不足、市場信心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貨幣政策傳導受阻等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從歷史上國內外典型通縮時期的表現和應對中可得到啟示,對于經濟中出現的通縮趨勢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反應。建議政策上要兼顧短期穩增長、擴內需,以及長期促改革、調結構,推動經濟景氣度持續恢復。研究院 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1 中國經濟“通縮”之辯 2023 年以來,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是否通縮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本文認為,當前中國物價只是暫時的、結構性的下跌,且貨幣環境較寬松、經濟整體運行穩定,并沒有出現嚴格
3、定義上的通貨緊縮現象。但中國經濟運行確實出現了一些困難,需求不足、市場信心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貨幣政策傳導受阻等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從歷史上國內外典型通縮時期的表現和應對中可得到啟示,對于經濟中出現的通縮趨勢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反應。建議政策上要兼顧短期穩增長、擴內需,以及長期促改革、調結構,推動經濟景氣度持續恢復。一、歷史上的通縮及相關啟示(一)國內的歷次通縮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物價下跌的次數不多,能稱為通縮的情況更少。在少有的物價下行時期,中國政府均采取了及時的應對措施,較好地解決了物價下跌及經濟增速下滑的問題,并防范相關風險的發生。1.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亞洲金融危機后中
4、國出現通縮趨勢 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曾出現一段時間的物價下行以及經濟增速下滑。CPI 在1998 年 2 月-2002 年 12 月期間有 39 個月出現同比下降,1998、1999 年,GDP 平減指數分別下降0.9%和 1.3%。同時,GDP 增速也從1997 年的9.2%下降至1998 年的7.8%。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前期重復建設導致產能過剩。紡織等傳統輕工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大量企業出現虧損。根據當時國家國內貿易局對主要商品的統計分析,601 種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商品有 155 種,占 25.8%,幾乎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二是在控制銀行壞賬的過程中銀行信貸收緊。銀行貸款余額增速由
5、 1997 年及之前的 20%以上快速回落至 1998 年的 15%。三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全球經濟帶來較大沖擊,外需明顯走弱。1999-2001 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 GDP 增速的拉動持續為負(分別為-0.7、-0.04、-1.12 個百分點)。2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圖 1:中國物價波動情況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中國政府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應對內外沖擊,穩定了物價水平,并推動經濟增速回升。其一,宏觀調控政策及時轉向,擴大內需。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1998-2000 年連續三年增發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分別為 1000、600、500
6、 億元,占當年 GDP 比重分別為 1.17%、0.66%和 0.5%,主要用于農林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貨幣政策穩健寬松,央行多次下調各項基準利率,大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998 年 3 月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 13%一次性下調至 8%,并于 1999 年 11 月再次降至 6%。其二,積極推進一系列改革開放舉措。推進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下崗分流勞工,清理過剩產能,提升企業效益和盈利能力。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從1997年的11044萬人大幅降至2002年的7163萬人,降幅達35%。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補充四大行資本金,成
7、立四大資管公司以解決四大行不良資產問題。推進住房制度改革,推進商品房制度,引入住房按揭制度,發展房地產市場。推動對外開放,中國于 2001 年加入 WTO,對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2.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出現短暫的物價下跌 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也曾出現短暫的物價下跌,2009 年 2 月-9 月,中國 CPI 同比-10-5051015202530CPIPPIGDP平減指數%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3 連續9個月下跌,同時GDP增速也從2007年的14.2%大幅下跌至2008、2009年的9.7%和 9.4%,其中,2009 年一季度 GDP 增速僅為 6
8、.4%。與此前不同的是,本次的物價下行主要是由外部沖擊導致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明顯承壓,外需走弱,中國出口增速從 2008 年的 17.4%大幅跌至 2009 年的-16.1%。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也給當時中國帶來較大的輸入型通縮壓力。RJ/CRB 商品價格指數從2008 年 7 月初的高點 470 左右迅速下降至 2009 年的 230 左右,降幅超 50%。在此次危機的應對中,中國政府實行了一攬子應對政策以強化對經濟的逆周期調節力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出“萬億刺激計劃”,主要投向民生基建領域,通過基建投資穩住了內需,穩住了經濟。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松,自
9、 2008 年 9 月至2008 年底共5 次降息、3 次降準,最終降息幅度達216 個 BPs、全面降準 2個百分點。2009年M2增速高達27.68%,比2008年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陸續出臺汽車、鋼鐵、紡織、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汽車產業,涉及購置稅減征、汽車下鄉等政策,有效地拉動了汽車消費。(二)國外的幾次典型通縮分析 全球范圍內比較典型的通縮包括 20 世紀 30 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蕭條”,以及 20 世紀 90 年代后日本“失去的 30 年”,等等。這些通縮持續時間更長、產生的危害更大,也具有更大的警示意義。1.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
10、出現嚴重通縮 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是歷史上典型的通貨緊縮時期。以股市崩盤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暴跌,是大蕭條的導火索。道瓊斯工業指數從 1929 年的高點 320 以上迅速下滑至 1933 年的低點 50 左右,降幅達 85%左右。股市暴跌引發經濟全面衰退,而當時美聯儲并未及時行動,導致市場流動性緊缺引發通貨緊縮。1930-1933 年,美國 CPI分別下降 2.3%、9.0%、9.9%和 5.1%,年均下降 6.6%。同時,銀行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市場恐慌情緒引發擠兌潮,導致大量銀行破產?!皞鶆?通縮”螺旋深化了通縮程度。通貨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顯著加重了 4 2024 年第 12
11、期(總第 523 期)企業實際債務負擔。企業過度負債進而導致投資與消費需求下降,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的深度,陷入“債務-通縮”螺旋。根據計算,1933 年美國整個社會的真實負債比 1929 年初大約上升了 40%。針對大蕭條時期的多重問題,羅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是加大政府調節力度,以提振需求、創造就業。尤其是更大程度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擴大財政支出。成立公共工程管理局,推動私人企業承擔高速公路、公共設施等大型項目建設。實施“以工代賑”計劃,為失業者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二是實施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恢復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頒布格拉斯斯蒂高爾法,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
12、開,避免把住戶存款用于投機。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居民存款提供保障。設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強股票市場監管。三是取消金本位制度。1933 年 4 月,羅斯福宣布取消金本位制,大大提高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同時,通過美元貶值,推動美國對外貿易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羅斯福新政期間,1938、1939 年美國仍出現了物價下跌情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啟,大幅拉動美國國防工業需求,美國才真正走出通縮困境。2.20 世紀 90 年代后,日本經歷長期通縮、經濟陷入“失去的 30 年”20 世紀 90 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陷入了長期的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主要原因在于:其一,資產價格暴跌導致居
13、民和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并經歷了長時間的資產負債表衰退。1990 年,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出現歷史性崩盤。東京日經 225 指數從 1990 年的高點 38000 點快速下跌至 15000 點左右;東京房價指數則從 1991 年的高點 248.3 點持續下跌至 100 點以下。居民財富嚴重縮水,消費意愿持續低迷,大量企業破產,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均在收縮,內需長期難以提振。居民、企業部門杠桿率從上世紀 90 年代的 70%和 140%左右逐漸下降至 2016 年的 60%和 90%左右。其二,日本社會出現“工資-預期-物價”負循環,并長期無法打破。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發生的情況是:各公司
14、商品價格每年保持不變消費者生活成本每年保持不變勞動者工資不上漲也能維持生活,工會在生活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也難提出漲薪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5 的要求由于人工成本每年保持不變,因此企業也無需“成本轉嫁”。1995-2015 年間,日本工資水平不升反降,雇員薪資總額從 233.52 萬億日元降至 211.99 萬億日元。圖 2:日本雇員工資和薪金情況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中國銀行研究院 其三,日本海外資產規模持續攀升,但在此過程中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影響國內經濟活力。受國內經濟不景氣、日元貶值等因素影響,日本企業和居民加快了將資產轉向海外的步伐。截至 20
15、22 年底,日本海外凈資產高達 418 萬億日元(同年國內 GDP 總額為 545.8 萬億日元),連續 30 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日本 GNI 與GDP 的差距也持續擴大。大規模的海外資產雖然為日本企業開拓了新的增長點,但對日本國內經濟的貢獻有限,大量海外收益并沒有回到國內而是繼續投資海外。同時,在此過程中日本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問題,削弱了經濟長期增長動力。在應對“經濟泡沫”破滅以及隨后的通縮過程中,日本政府在政策決策上出現了偏差,也導致日本經濟長期陷于通縮困境。財政政策方面,“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擴張性財政政策并未一以貫之,雖然在 1990-1995 年間推出了多次經濟刺激對策,但由于財
16、政壓力加大,1996 年后又重新推行緊縮財政政策,將消費稅從 3%提高到 5%,導致需求再次萎縮。在財政擴張方向上,主要還是投向生產型基礎建設為主,效率較低,對提振需求的生活型公共投資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投資并未給予重視。日本教育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十億日元 6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 1989 年的 17.64%降至 2021 年的 7.43%。貨幣政策方面,日本央行耗時 5 年才將基準利率下調至 0.5%的低點,與美國應對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超低水平相比,日本央行當時的應對
17、政策無疑過于謹慎,速度也偏慢。此外,由于居民、企業部門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持續去杠桿,市場主體持有現金的傾向明顯提高,導致貨幣的信用派生能力持續下降,后期“寬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日本貨幣乘數從 19 世紀末的 10 以上降至 2023 年的 2 以下。圖 3:日本貨幣乘數走勢 資料來源:日本央行,經作者計算整理,中國銀行研究院(三)相關啟示 綜合歷史上國內外典型通縮時期的經濟表現及應對可得到一些啟示。其一,對于經濟中出現的通縮趨勢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應對。從歷史經驗來看,通縮的初期往往并不容易被識別,其負面影響一般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但通縮的危害極大,對居民就業、金融系統穩定等多方
18、面都會造成嚴重沖擊,因此需要對通縮的早期現象給予高度關注。以日本為例,在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政府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上并未一以貫之,貨幣政策的放松節奏也過于謹慎,甚至直到2009年日本央行才首次承認日本處于通縮狀態。政府應對不及時,錯過了政策的最佳窗口期。其二,從應對通縮的效果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往往要比貨幣政策更有效。以日024681012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7 本為例,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導致政策效果不足。美國羅斯福政府針對當時“
19、大蕭條”的情況加大了財政政策支出,并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推動就業、刺激需求,取得較好效果。當然,形成通縮的原因較為復雜,需要深入分析,針對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貨幣緊縮等不同成因,應采取不同的應對之策。其三,要防止物價下行與預期、工資等變量形成負循環。日本的經驗教訓中,通縮與工資、預期等因素形成了互相強化的惡性螺旋,居民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背景下消費、投資等活動收縮。政策始終未能找到突破口來打破這一負循環鏈條。因此在治理通縮的過程中,政策除了關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外,還需要關注微觀主體的感受與福利,及時向市場傳遞政策意圖。其四,反通縮政策還要兼顧短期與長期的效果。物價是經濟運行的結果而非原因。通縮
20、的形成往往是經濟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長期積累的體現。如果只注重短期經濟刺激,雖能一定程度緩解通縮,但長期可能給經濟留下更嚴重隱患。需要通過根本性的改革措施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注入動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例如,中國在20世紀末21 世紀初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僅助力經濟走出通縮困境,更為中國經濟之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二、對當前中國經濟是否通縮的爭議與判斷 目前國內外定義“通貨緊縮”并無統一標準。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單要素論,即通貨緊縮是物價總體水平的普遍、持續的下降;二是雙因素論,即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是指物價和貨幣供應量的持續下降;三是三要素論,即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
21、幣表現,包括物價水平、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的三方面特征。持續時間方面,有的觀點認為物價由正轉負即為通縮,有的觀點以物價持續下跌半年為界,有的觀點則以 1 年為界。通常來看,短期物價水平的波動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現象,涉及多重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全面評估與研判。(一)從嚴格定義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并未出現通縮 第一,不能將暫時的物價下跌簡單地定義為通貨緊縮。2023 年全年 CPI 上漲 0.2%,8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整體保持穩定,僅在四季度出現同比下跌。從趨勢上來看,當前中國物價下行只是暫時的,在穩增長政策和補庫存周期等因素作用下,未來我國需求有望提振,物價
22、也將逐漸溫和回升。預計 2024 年 2 月份 CPI 同比漲幅將轉負為正,且全年呈“前低后高”走勢。圖 4:中國 CPI 走勢及 2024 年預測 資料來源:Wind,作者計算整理,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二,中國物價并不是普遍性的下降,導致物價下行的大部分原因是結構性的。從 CPI 結構來看,食品煙酒、交通通信是主要的下降項目,通過計算,2023 年四季度,CPI 平均同比漲幅為-0.33%,食品煙酒、交通通信對 CPI 同比漲幅的貢獻分別為-0.21和-0.63 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豬油共振”對 CPI 漲幅的拖累較大,剔除二者影響后的 CPI 同比漲幅將是正的。我國 CPI 構成中,食品項
23、目權重較大,豬肉價格波動較大,因此一直以來豬肉價格對 CPI 漲幅影響明顯。由于我國養豬模式從過去的農戶散養為主轉變為企業規?;B殖為主,養豬成本明顯下降,且企業抗跌能力強導致本輪豬肉產能去化較慢,豬肉價格持續低迷。截至 2023 年末,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為20.45 元/公斤,較年初下降了 21.4%,較 2022 年 10 月高點下降了 42.7%。此外,國際原油價格高位回落,也是導致 CPI 下跌的重要因素。全球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疊加-1.5%-1.0%-0.5%0.0%0.5%1.0%1.5%2.0%2.5%3.0%新漲價因素翹尾因素CPI同比(實際)CPI同比(預測)宏觀觀察 202
24、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9 全球供應鏈恢復,前期原油市場供需矛盾得以緩解。同時,全球流動性持續收緊,拖累原油市場表現。截至 2023 年末,WTI 原油期貨收報 71.65 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收報 77.04 美元/桶,分別較年初下降 6.9%和 6.2%。圖 5:中國 CPI 漲幅及各分項貢獻度測算 資料來源:Wind,作者計算整理,中國銀行研究院 第三,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平穩,貨幣環境較為寬松,并不滿足雙因素論和多因素論定義的通縮。從歷史上國內外典型的通縮時期經濟表現來看,通縮往往伴隨著貨幣政策收緊以及經濟增速的明顯下滑,但我國并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2023 年,我國GD
25、P 增長 5.2%,宏觀經濟保持平穩恢復。M2 同比增速為 9.7%,全年累計降準 2 次共0.5 個百分點,貨幣環境較為寬松。(二)需要關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不足、預期走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貨幣政策傳導受阻等問題 正如前文所言,物價是經濟運行的結果而非原因。當前市場討論中國經濟是否通縮,其實是對經濟整體運行狀態的一種擔心。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運行確實出現了一些困難,正面臨“類通縮”壓力。-10123456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其他用品和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務居住食品煙酒衣著整體CPI同比漲幅 10 2024 年
26、第 12 期(總第 523 期)第一,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消費方面,由于收入增長放緩、資產價格下跌,居民消費意愿不足,居民消費傾向持續低于疫情前水平。2023 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8%,仍低于疫情前水平(2017-2029年均值在 70%以上)。此外,房地產市場低迷拖累住房相關消費表現。投資方面,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形成制約,基建投資增速有所放緩。房地產企業資金鏈持續收緊,銷售趨冷、融資受阻,導致房地產投資連續兩年出現較大跌幅,2022、2023 年分別下跌 10%和 9.6%。出口方面,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整體外需不振。逆全球化背景
27、下,部分產業鏈外遷,也影響出口增長。2023 年,中國出口金額同比下降4.3%。需求不足背后反映的是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走弱。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下跌導致財富收縮。公募基金首次出現連續兩年虧損,2022、2023 分別虧損 14500、4300億元。2024 年后,A 股更是順勢跌破了 2700 點大關。此外,部分負面消息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并放大,也導致市場負面情緒進一步強化。第二,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既包括水泥等傳統行業,也包括新能源等新興行業。在房地產市場低迷的背景下,水泥、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加大。光伏、鋰電池、芯片等新興行業也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光伏產業為例,近
28、年來國內光伏產能擴張迅猛,產品價格快速下跌,上游硅料價格已跌超 70%,大量中小企業面臨虧損,行業格局加速洗牌。第三,貨幣政策傳導受阻,更能反映經濟活躍度的 M1 增速持續放緩。2023 年以來,我國“高貨幣與低物價”持續并存,M2 保持較高增速,但物價持續走低。從 M21構成來看,推動近期M2增長加快的主要力量來自個人存款和單位定期存款,而流通中的貨幣和單位活期存款反而有所收縮,出現了“M2-M1 剪刀差”擴大的現象。截至2023 年末“M2-M1”剪刀差高達 8.4 個百分點,位于歷史較高水平。與 M2 相比,M1 能更好地反映微觀主體預期和終端市場需求,也與物價水平關系更加緊密?!癕2-
29、M1 剪刀差”擴大表明,盡管貨幣政策穩健寬松,但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淤積”或“空 1 M0=流通中的現金;M1=M0+單位活期存款;M2=M1+個人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宏觀觀察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11 轉”,并沒有作用到微觀實體經濟領域。貨幣政策傳導受阻,導致其提振內需的效果大打折扣,物價持續走低。三、防范相關風險的幾點建議 綜合來看,當前中國物價下跌只是暫時的、結構性的,但確實面臨需求不足、市場信心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貨幣政策傳導受阻等問題。本輪物價低位運行主要是受國內自身經濟運行的影響,這與2009、2020年物價下跌主要受外部沖擊影響存在明顯的不同
30、。未來物價走勢很難出現快速低位反彈,更大概率將溫和恢復。而且物價的恢復程度取決于經濟的修復程度,需要政策持續發力。(一)短期來看,要加大穩增長政策力度,推動經濟景氣度持續恢復 進一步打開財政政策空間。從國際對比來看,中國中央政府杠桿率處于較低水平,可通過中央政府加杠桿來實現地方政府、居民部門杠桿轉移的效果,為未來經濟發展拓展空間。進一步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提升財政可持續性。財政支出方面需要堅持有保有壓,更多向民生、科創、綠色等領域傾斜。財政收入方面,可考慮適當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積極盤活存量資產。繼續實施穩健偏寬的貨幣政策,通過降準、擴大使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方式投放流動性,保持市場流動性合
31、理充裕??紤]到銀行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建議不要盲目降息。當前主要癥結點并非企業融資可得性或融資成本高低與否,而是企業對經濟恢復信心是否可持續,要避免單向降息導致存貸款利率倒掛。持續促消費、穩投資,進一步發揮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保障經濟持續增長,穩定居民就業,推動居民收入平穩增長,鞏固居民消費基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社保待遇水平差距。助力新能源車拓展下沉市場,進一步完善城市周邊及縣城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布局與建設。著力釋放有效投資需求,提前做好重大工程項目等儲備工作,加快國債和地方專項債資金落地進程,以政策前置發力鞏固經濟復蘇基礎。12 2024 年第 12 期(總第 523 期)多措
32、并舉穩定市場預期。保持政策穩定性與一致性,在政策出臺過程中強化統籌、充分調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保持嚴肅性、穩定性,避免不同部門間、中央與地方間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的現象。適度引導相關媒體輿論,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在全民網絡化的時代,過度的干預反而可能讓一些過激觀點通過不當渠道發酵,削弱政府公信力。(二)長期來看,通過啟動新一輪一攬子改革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凝聚改革共識,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我國經濟優劣勢,在改革過程中要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支持科技創新,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推動行業內部兼并與重組以加快優化產業結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推動我國產業鏈的進一步躍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運用法治化思維,保護私人產權,穩定企業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