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韋爾:2024“氣候燈塔”新篇章:氣候變化前沿科技最新洞見白皮書(3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羅克韋爾:2024“氣候燈塔”新篇章:氣候變化前沿科技最新洞見白皮書(38頁).pdf(3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2SUMMARY1目錄01.02.03.04.05.06.07.08.09.參考文獻 CONTENTS2165 8141824303235概要背景 愿景和目標 策略和范圍“氣候燈塔”樓宇“氣候燈塔”社區“氣候燈塔”制造“氣候燈塔”供應鏈“氣候燈塔”領航獎“氣候燈塔”評審委員會 22SUMMARY11現如今,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其負面影響,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已迫在眉睫。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承諾實現3060雙碳目標,展現出對全球氣候行動的堅定承諾;上海,作為國家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不僅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領先角色,同時也肩負著引領
2、氣候友好城市轉型的重任。作為首屆上海氣候周的重要行動項目之一,上海氣候周氣候公園之“氣候燈塔”由上海氣候周、羅克韋爾自動化共同倡議發起,致力于將最新的科技和發展趨勢與氣候行動相結合,全面推動城市在樓宇、社區、制造業和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綠色轉型。氣候燈塔的核心目標在于搭建一個更廣泛參與的平臺,通過聚焦氣候友好和燈塔引領,推動上海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最前沿的科技和發展趨勢被視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工具,創新技術和先進交互的應用,更是確保項目效果的重要手段?!皻夂驘羲辈粌H是對現有城市發展模式的挑戰和創新,更是對未來產業可持續升級轉型的一次
3、大膽預見和實踐。本白皮書匯聚了全球氣候行動的優秀典范和技術實踐,期望借此能為更多城市和地區采取有效的氣候應對措施提供參考范本和指導,共同邁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概要SUMMARY新篇章22 12背景SUMMARY上海氣候周的“氣候燈塔”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結合技術顛覆式創新和全產業鏈深度轉型的需求而發起的,旨在通過展示和推廣先進技術和創新模式,引領和促進經濟社會向更加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發展轉型。以下是該項目成立的背景和出發點。進入21世紀,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日益嚴峻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性的挑戰。極端天氣事件、生態系統退化等
4、問題,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這些極端事件與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有著密切聯系。全球變暖導致的極地冰蓋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對低洼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構成了巨大威脅。據 估 計,到 2 1 0 0 年 海 平 面 可 能 上 升0.260.77米,這將導致沿海地區的洪水風險顯著增加。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在全球氣候行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以氣候燈塔為錨,加速中國全社會綠色和環境友好轉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劇增BACKGROUND概要新篇章22 1SUMMARY技術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
5、關鍵力量,不僅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也能為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清潔能源、碳捕集、生物基材料和循環經濟等顛覆性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能效、減少廢棄物,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還能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皻夂驘羲敝铝τ谝牒屯茝V前沿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彰顯科技進步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顛覆式創新技術發展迅猛3新篇章22 14SUMMARY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是評估企業全面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關鍵框架,著重倡導企業在追逐經濟效益的過
6、程中,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履行以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F如今,綠色金融的發展為產業轉型提供了資金支持,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也越來越重視企業的ESG表現,綠色債券和可持續投資已成為趨勢。與此同時,近年來,國際社會對可持續供應鏈的監管力度持續增強,且政策覆蓋面不斷拓寬,從禁止非可持續產品貿易,到推行全新的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全球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已在多個層面對供應鏈施加了更為嚴密的管控,并加快了相應改革措施的落地節奏。想要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全社會、全產業鏈的深度參與從能源生產和消費、建筑設計和運營、工業制造和供應鏈管理,到交通出行和城市規劃,每一個環節都隱藏著可觀的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
7、空間。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正迫使各行各業尋求更加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以供應鏈上下游協同為例,從傳統的高碳排放模式轉變為低碳或零碳排放模式,企業也將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和最佳實踐,共同推動供應鏈的綠色轉型。為促進產業的綠色轉型,各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例如歐盟的綠色新政和中國雙碳1+N政策體系,都旨在推動經濟全面轉型,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愿景。對環保和可持續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促使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和分銷過程中將采取更加環保的做法,進一步催化了企業對ESG準則的采納與執行?!皻夂驘羲绷⒆阌跉夂蜃兓?,旨在更好地推動各產業供應鏈的技術革新和透明管理,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和可持續性。ESG及全產業
8、鏈轉型加速新篇章22 1SUMMARY5上海氣候周“氣候燈塔”在成立之初,就期望通過匯聚全球的智慧和資源,推動綠色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的發展和應用,在全球氣候行動中扮演橋梁和紐帶的角色?!皻夂驘羲钡拈L遠目標是通過集中展示和推廣具有示范效應的綠色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驅動全社會的可持續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并進一步促進國際間的知識交流和合作,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能力。氣候友好引領:推動樓宇、社區、制造業和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綠色轉型,通過實施最佳實踐,展現氣候友好的可能性。目標科技創新應用:利用最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提升效率、優化能源利用、減少碳排放。上海氣
9、候周“氣候燈塔”期望通過這些目標的實現,構建一個更加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未來,為全球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國際標準對標:參考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的最佳實踐,確保項目的全球領先性、國際兼容性和易拓展性。用例評價體系:構建完善的綜合評價體系,包括真實用例評估、綠色成效可衡量性、技術創新度等,以評選出最具影響力的“氣候燈塔”案例。愿景和目標VISION AND GOALS新篇章22SUMMARY16在宏觀層面,“氣候燈塔”的推動策略和目標,不僅是簡單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包括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等多個重要維度。為實現這些目標,
10、“氣候燈塔”聚焦樓宇、社區、制造、供應鏈四個關鍵領域,集中展示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碳減排和資源高效利用。項目不僅著眼于單個環節的技術創新和改進,更致力于推動全產業鏈的綠色轉型和升級,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策略和范圍STRATEGY AND SCOPE樓宇領域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建筑及建筑運營產生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總排放的28%。因此,推動樓宇的綠色低碳轉型,不僅可以顯著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還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社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平臺,直接關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整體福祉。聯合國環境規劃
11、署(UNEP)指出,社區級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對于減輕城市環境問題、提高城市適應性具有關鍵作用。制造業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部分。據IEA報道,制造業消耗了全球約1/3的能源,并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能效和材料利用率,制造業企業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供應鏈管理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同樣起著關鍵作用。一個企業的碳足跡往往不僅來自自身,還包括其上下游供應鏈的間接排放。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研究表明,供應鏈中的碳排放通常是企業直接排放的多倍。通過優化供應鏈設計、采購綠色產品和服務,企業可以有效降低碳足跡,促進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
12、。樓宇制造業供應鏈社區新篇章交互式創新變革圖1:“氣候燈塔”優選案例評選原則22 1SUMMARY7為了能更好地發揮燈塔引領作用,“氣候燈塔”更關注技術創新和真實用例。因此,項目將圍繞以下五個原則進行倡議和優選:借由這些行動策略,“氣候燈塔”不僅將推動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還促進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共同為實現低碳、可持續的未來作出貢獻。端到端價值實現革命性技術突破可衡量綠色低碳場景化真實用例新篇章22SUMMARY18樓宇發展趨勢“氣候燈塔”樓宇“CLIMATE LIGHTHOUSE”BUILDING建筑的運行和使用與人息息相關,因此除了建筑本體需要達到綠色、低碳的目標之外,還需要從智慧、健康
13、的角度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例如通過提高建筑室內空氣、水質、隔聲等健康性能指標,提升建筑視覺和心理舒適性,提升民生健康福祉,以及通過推動治理模式創新、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建筑等。以上這些舉措在提高運營能效、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對綠色、低碳目標的實現起到了支持作用。根據德勤調研,整理了健康、智慧、零碳三個維度進行進一步分析,政策方面近些年,中國政府在建筑領域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樓宇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新篇章22 19健康樓宇:以人為本健康樓宇雖以鋼筋混凝土澆筑,但落腳點始終在人上,需要以人為核心來指導樓宇建筑行業去設計和運營更加健康、舒適和有益于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建筑,就需要關
14、注空氣、水、舒適(熱舒適/光/聲環境)、健身活動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健康樓宇相關技術在國內外健康建筑的相關評價標準中也均有體現。目前,影響較廣的有美國的WELL建筑標準和中國健康建筑評價標準,二者評判模塊大多相通,側重點略有不同。表1:20202022年中國綠色建筑政策清單發布年份2020七部門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提升建筑視覺、心理、居住舒適性。納入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推進智慧建筑。從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倡導低碳、健康建筑理念,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天然采光等,降低住宅用能強度,提高住宅健康性能?!?/p>
15、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中共中央住建部20212022發布機構發布文件核心內容表2:美國WELL建筑標準和中國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側重點差異關注精神、社區及營養指標,營養、健康意識、利益相關者參與;注重健康社區的打造,包含有形的設施和無形的支持。關注人文+服務,主要從有形的基礎設施層面進行要求。特色點美國WELL建筑標準中國健康建筑評價標新篇章2SUMMARY110多年來,智慧樓宇有賴于科技的賦能,其中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在智慧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發揮巨大作用。智慧樓宇技術主要包括BIM技術(設計、施工、運維過程的使用)和智慧管理系統(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數字孿生技術等),這些
16、都能為建筑業插上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的“翅膀”。值得關注的是,智慧樓宇相關技術在國內外智慧建筑相關評價標準中也均有體現。目前,影響較廣的有萊茵與BRE聯合發布的智慧建筑評價體系,以及中國智慧建筑評價標準,二者在關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礎上,也都關注綠色與健康等復合目標。智慧樓宇:科技賦能以智慧化的視角關注建筑綠色性能、空間結構性能與室內健康舒適,引導建筑實現安全、舒適、綠色、智能的復合目標。提出信息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安全與防災、資源節約與利用、健康與舒適、服務與便利、智能建造等7類指標。以用戶體驗為發展重點,關注建筑空間品質的提升、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特色點BRE智慧建筑評價體
17、系中國智慧建筑評價標準表3:BRE智慧建筑評價體系與中國智慧建筑評價標準差異新篇章22 111零碳樓宇:端到端優化建筑領域碳排放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組成,主要包括建筑設計、建材生產、建筑施工、建筑運行及建筑拆除。據統計,全球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其中24.5%為建筑運行產生的排放,12.5%則為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帶來的排放。放眼中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的50.9%,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約為28.2%,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約為21.7%。建筑全過程建筑建造上游產業房屋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廠房等水泥土木工程建筑:鐵
18、路、道橋、隧道、水利水運等建材生產、運輸下游產業建材生產能耗邊界口徑一:當年建筑業消耗的建材生產排放口徑二:當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建材生產隱含碳排放所有的工程建設項目當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僅限于當年的建材消耗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耗量投入產出表法實物消耗測算法實物消耗測算法工程范圍年度測算方法建筑運行建筑業施工(維護、拆除)階段劃分類別劃分排放來源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直接電力發電間接熱力發電鋼鐵 鋁材城鎮住宅農村住宅公共住宅北方采暖玻璃 石灰 其他圖2:建筑全生命周期流程圖 新篇章2 112價值與體驗:走進“氣候燈塔”樓宇行動倡議在“氣候燈塔”樓宇中,創新技術的應用和跨界融合對于實現高效能、低碳排放和智能化管理
19、至關重要。這些建筑不僅要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還需要在可持續性、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等方面擁有卓越表現。結合“氣候燈塔”樓宇的發展趨勢,我們在此提出以下行動策略和關鍵技術融合應用趨勢:樓宇領域的減碳路徑應該根據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排放量和特性,做出相應的脫碳舉措。舉例來說,建材生產是構成全國建筑業碳排放的主要部分,因此需要加大對于該階段的主要碳排放源鋼鐵、水泥等建材生產過程的減排力度,主要路徑為前沿低碳生產技術替代,并配合碳捕集技術。而建筑運行階段作為建筑業碳排放的第二大組成部分,可通過能源結構優化、推進電氣化以及能效提升來實現大面積減碳。此外,其余階段的減排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業的整體減排效
20、率。例如建筑設計方案優化有助于維護結構性能、提升設備節能參數,在設計階段納入低碳戰略。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建筑施工和拆除量高,因此,開展綠色施工規劃,減少資源能源消耗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建筑拆除方式優化、廢棄建材的回收再利用,都可以有效減少下個建筑周期項目中建材生產階段的碳排放。新篇章22 113這些重要的技術發展趨勢,展示了樓宇在全社會氣候友好轉型中的潛力和責任,它們不僅有助于降低樓宇本身的碳足跡,也為整個城市乃至全球的氣候行動做出貢獻。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未來的“氣候燈塔”樓宇,將更加智能、綠色和可持續,成為城市綠色轉型的標桿。采用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優化設計:能確保從建筑的設
21、計、建造到運營維護全周期的低碳效益。數字孿生及BIM技術:創建建筑或生產線的虛擬模型,在虛擬環境中更高效地實現設計、建造和運營的模擬和優化。綠色建材研發和應用:結合生物技術開發環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如碳負排放的混凝土、可回收的建筑模塊等,推動建筑行業向循環經濟轉型。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借助VR和AR技術,完成建筑設計的可視化展示和施工過程的模擬,提高設計的準確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智能HVAC系統:采用先進的供暖、通風和空調控制技術,根據室內外溫度、濕度和人員分布智能調節,達到節能減排目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預測建筑能耗,自動優化能源使用,提升建筑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2、。BIM與物聯網:將BIM模型與樓宇中的物聯網設備相連接,實現對建筑生命周期中能源使用、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優化維護與運營策略。物聯網(IoT)與可再生能源:將物聯網技術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統相結合,實現能源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缙脚_的智慧建筑管理系統:可實現數據的集成分析和跨系統的協同工作,進一步提升建筑的智能化水平。關鍵技術零碳建筑技術趨勢智慧建筑技術趨勢關鍵技術新篇章2 114“氣候燈塔”社區CLIMATE LIGHTHOUSE COMMUNITY全球綠色社區政策主要集中在推動社區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減少碳排放,提高生活質量,并促進環境保護。其中,“C
23、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就是一個致力于推動全球城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組織,其通過“綠色繁榮社區”項目,促進著城市在綠色繁榮社區相關技術、政策、實踐等創新解決方案領域的交流互鑒。此外,“全球綠色新政聯盟”由政治領導人、投資者、企業、工會、年輕人、民間社會和受氣候危機影響嚴重的社區組成,旨在推動包容性氣候行動為核心的全球綠色新政,建設惠及所有人的繁榮社區。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綠色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的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中,也明確了綠色社區創建的目標和內容,旨在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如今,中國綠色社區建設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取得了
24、顯著成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路徑。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如與C40聯盟合作打造“C40綠色繁榮社區(近/凈零碳社區)”全球案例庫,征集和分享近零碳社區案例。全球綠色社區政策解讀中國綠色社區政策解讀綠色社區作為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廣。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行動計劃,推動社區層面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皻夂驘羲鄙鐓^發展趨勢新篇章22 115綜合來看,發展綠色社區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綠色社區通過推廣節能減排、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
25、解全球變暖趨勢。同時,綠色社區的建設還能夠提升居民的環境意識,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祉。此外,綠色社區還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推動綠色技術和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新篇章2 116“氣候燈塔”社區的構建,需要依托于一系列創新技術和實踐,以實現綠色低碳的目標,并推動社區層面的氣候行動。在“氣候燈塔”社區中,創新技術的應用和跨界融合不僅是推動社區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社區可持續性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以下是行動策略和創新技術應社區層面的可持續性規劃,包括綠色空間、共享交通系統和廢物管理。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教育,提高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參與氣
26、候行動的積極性。社區內的經濟活動和商業模式也傾向于支持可持續性,如共享經濟和本地生產消費模式。社區基礎設施和服務的設計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區域內的環境管理及優化?!皻夂驘羲鄙鐓^和“氣候燈塔”樓宇之間的聯系,在于它們共同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減少環境影響,并提升居住和工作空間的質量和效率。這兩個概念相互補充,共同打造了一個更廣泛和全面的可持續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愿景。行動倡議 創新與實踐:走進“氣候燈塔”社區新篇章智能能源管理系統:通過安裝在社區中的智能傳感器和控制單元,實時監測和調整能源消耗,優化能源使用效率。例如,某些社區通過智能電網技術實現了能源消耗的實時監
27、控,減少了15%的電力浪費。智能電網:利用智能電表和需求響應技術,實現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優化能源消耗,減少浪費。物聯網與AI:將物聯網設備與AI算法結合,實時監測和分析社區內的能源使用,自動調整能源分配,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數字孿生技術:建筑的數字孿生模型可以模擬建筑的能耗、人流等,為建筑設計和運營提供科學依據,優化建筑性能。環境傳感技術:結合環境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水質和水量,保障水資源的安全性和高效合理利用。智能交通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交通流量和行為模式,預測交通需求,實現更精準的交通管理和規劃。綠色出行計劃:哥本哈根的一個社區實施了綠色出行計劃,通過建設自行車道和鼓勵使用
28、公共交通,減少了汽車使用,降低了15%的汽車碳排放。社交網絡與移動應用:開發社區服務和活動的移動應用,通過社交網絡加強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高社區凝聚力。社區碳中和項目:通過植樹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抵消社區碳排放。例如,某社區通過本地植樹項目成功實現了年度碳中和。關鍵技術智能能源數字技術綠色交通社區開發22 117通過上述技術的應用和跨界融合,“氣候燈塔”社區能夠有效地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環境友好、社區互聯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持。創新技術新篇章2 118制造領域發展趨勢“氣候燈塔”制造CLIMATE LIGHTHOUSE MANUFACTURING制造業是全球能源消耗和
29、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IEA的報告,制造業的能源消耗約占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17%,其中約一半的能源消耗來自電力使用。一項研究表明,通過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管理措施,制造業的能源消耗可以減少約30%。如今,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制造業的碳排放及其減碳路徑成為了研究和實踐的重中之重。新篇章22 119工業4.0工廠“工業4.0”的概念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一面耀眼的旗幟,它以智能制造為主導,強調通過高度數字化和連接的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工業4.0中涉及的前沿技術包括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以及自動化和自主機器人等:物聯網是工業
30、4.0的基石,通過將各種設備和系統連接到互聯網,能實現數據的實時收集、交換和分析,這種連接性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使得遠程監控和維護成為可能。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能夠通過分析大量數據,優化生產流程、減少浪費和提高產品質量。利用AI系統,制造企業可以預測設備故障和維護需求,從而減少停機時間和維護成本。自動化技術和自主機器人在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機器人能夠執行重復性高、危險或需要高精度作業的任務,根據國際聯合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報告,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在2018年增長 了 6%,達 到 創 紀 錄 的422,000臺。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企業將生產過程中收集到的海量信
31、息,轉化為有價值的數據資產,這些數據可以用于預測市場趨勢、優化資源分配和改善產品設計等。云計算為工業4.0提供了靈活性和擴展性,使企業能夠根據需要快速增加或減少資源。此外它還支持遠程訪問生產數據,能促進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協作。工業4.0物聯網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 自動化和自主機器人大數據和分析云計算新篇章2 1202018年,來自各部門的政商領袖齊聚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提出了“全球燈塔網絡”倡議,旨在甄選全球的領先制造企業,以肯定他們作為先行者,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創新中彰顯出的領導力。自世界經濟論壇牽頭并聯合麥肯錫啟動倡議
32、后,專家評委會經過層層遴選,最終從全球數千家制造企業中鎖定了首批16家燈塔工廠。2018年至今,獨立的專家評審團已甄選出了132家燈塔成員,覆蓋消費品、流程工業、先進工業以及醫藥和醫療產品等行業?!盁羲S”的本質是一場生產的數字化變革,核心是構建智能制造體系的戰略能力,通過自動化、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5G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資源需求和規劃管理、柔性生產、物流運輸、客戶服務等全價值鏈體系進行精益管理。在“氣候燈塔”制造或工廠中,引入創新技術和實現技術跨界融合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環境影響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世界經濟論壇設立的全球燈塔網絡(Global Lighthouse Netw
33、ork)是一個跨行業的合作平臺,匯聚了全球領先的制造企業和供應鏈,這些企業已經成功地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關鍵技術整合到工廠的日常運營中,成為行業內部以及與外界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和學習的模范。該網絡旨在促進知識共享,鼓勵更多企業采納創新技術,并加速全球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偟膩碚f,燈塔工廠和全球燈塔網絡,展示了在全球制造業中如何通過采用和擴展數智技術來推動創新、效率和可持續性的提升,以及應對和解決時代新挑戰的方法論。燈塔工廠新篇章22 121中國智能制造中國制造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門類,能夠生產從基礎原材料到高技術產品的各種商品,這種產業結構的完整性,使得中國制造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適應性。
34、縱觀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強的產業中低端產業幾乎全覆蓋,中端產業覆蓋率在50%以上,高端產業在國際市場雖存在競爭,但技術實力仍在不斷提升。中國智能制造政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以提升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兩步走”戰略:“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政策部署了智能制造技術攻關、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智能制造裝
35、備創新發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智能制造標準領航等六個專項行動,旨在通過這些行動推動智能制造的高質量發展。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還提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強調了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重要性,而智能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產業變革和優化升級的關鍵。2024年,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行動計劃強調堅持需求牽引、注重實效,試點先行、重點突破,有效市場、有為政府,開放融合、安全有序等4方面基本原則,明確了到2026年底的工作
36、目標,并選取工業制造、現代農業、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文化旅游、醫療健康、應急管理、氣象服務、城市治理、綠色低碳等12個行業和領域,推動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其中,數據要素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在智能制造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策鼓勵通過數據的多場景應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通過以上這些政策措施,中國政府希望能夠構建一個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體系,以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發展數字經濟、構筑國際競爭新
37、優勢提供有力支撐。新篇章在智能制造勢不可擋的發展浪潮下,未來的制造業將更加依賴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實現更高效、更靈活、更可持續的生產。這一趨勢不僅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氣候燈塔”聚焦的五大原則,我們提出以下行動及技術革新倡議:推廣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和生產服務:構建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綠色設計平臺,強化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協同關鍵技術供給,拓展綠色設計在多行業、多場景的應用。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大對減碳零碳負碳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深度融合數字化與綠色化:采用工業互聯
38、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賦能綠色制造,建立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臺,推動數據匯聚、共享和應用。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加快制定涵蓋能源、資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數據信息的綠色低碳基礎數據標準,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庫,統籌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加大財稅金融支持:鼓勵地方財政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力度,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工業綠色發展項目,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深化國際綠色合作:推動建立綠色制造國際伙伴關系,進一步拓展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建設,
39、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在綠色制造領域的合作交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中外合作綠色工業園區,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在國內轉化落地。行動倡議提質與增效:走進“氣候燈塔”制造2 122新篇章22 123通過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和跨界融合,不僅能夠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能促進企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為更好、更快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ESG發展目標做出貢獻。技術革新產品生命周期評估:對產品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評估,以識別和減少環境影響。先進自動化設備:引入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線等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料產生。數字孿生技術:建立生產線的數字孿生模型,模擬生產過程,能優化生產布局和流程,減
40、少物料浪費。人工智能(AI)技術:利用AI技術實現生產過程優化、質量控制和預測性維護,減少故障和停機時間,降低能耗。人機協作:協作機器人和智能輔助系統,能顯著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用于員工培訓和設備維護。固碳技術:在制造過程中引入該技術,能夠減少碳排放到大氣中,探索碳資源化利用途徑。清潔生產技術:采用低碳生產技術和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廢物轉化為能源:將工業廢物轉化為能源,如通過厭氧消化產生。生物固碳技術:利用微藻等生物系統進行CO2的生物固定,并轉化為生物質能源或其他有用產品。物聯網(IoT)與能源管理:結合物聯網技術和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工廠能源消耗
41、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優化,動態調整能源使用策略。智能電網:利用智能電表和需求響應技術,實現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優化能源消耗,減少浪費。物聯網與AI:將物聯網設備與人工智能算法結合,對工廠內的能源使用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自動調整能源分配,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物料循環利用:推進生產廢料的回收利用,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生物基材料,實現原料和資源的循環使用。廢水和廢氣處理技術:采用先進的廢水處理和廢氣凈化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廢物資源化。大數據與循環經濟:運用大數據分析確定資源使用和廢物產生的模式,優化物料使用和廢物回收流程,提升資源效率。3D打印技術:可輔助新產品設計、縮短開發流程,減少原材料浪費,還能滿
42、足企業定制化生產的需求。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共享產品或服務,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技術革新智能制造和自動化低碳能源和能效提升循環經濟和資源高效利用碳捕捉和減排技術新篇章2 124“氣候燈塔”供應鏈“CLIMATE LIGHTHOUSE”SUPPLY CHAIN“氣候燈塔”供應鏈發展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疊加后疫情時代全球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形勢與多變的政治格局相互交織,企業供應鏈的穩健性和戰略價值日益突顯。根據2021年可持續商業報告(“Sustainability Business Report 2021”),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可持續性作為核心戰略,其中報告
43、顯示85%的公司認為可持續性是長期價值創造的關鍵。新篇章22 125全球可持續供應鏈政策解讀近年來,國際社會對可持續供應鏈的監管力度持續增強,且政策覆蓋面不斷拓寬。從禁止非可持續產品貿易到推行全新的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全球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已在多個層面對供應鏈施加了更為嚴密的管控,并加快了相應改革措施的落地節奏。針對可持續供應鏈盡職調查的強制性要求不斷加碼。2023年,德國實施了供應鏈企業盡職調查法,規定盡職調查義務貫穿于整個供應鏈;歐盟2 0 2 4 年 頒 布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盡 職 調 查 指 令(CSDDD),不僅針對歐洲公司,而且對全球向歐盟市場銷售的公司,明確了其負責任的商業
44、行為的約束性義務。增強供應鏈上游產業信息透明度,規范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歐盟于2023年頒布了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新法規規定了與電池相關的有害物質要求、可再生原料使用、電化學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換性以及安全性等要求。此外,還新引入了電池護照和碳足跡聲明等要求。強制的產品貿易禁令推動供應鏈的可持續性。2023年,歐盟歐洲零毀林法案正式生效,目標是促進“零毀林”產品的消費、減少因歐盟需求引發的毀林現象;在勞工問題上,美國自2015年已收緊了進出口貿易規定,禁止進口使用強迫勞動制造的商品。新篇章2 126中國加速構建綠色供應鏈政策體系ESG理念推動中國出海企業供應鏈轉型策略現階段,為應對氣候變化
45、的戰略任務,我國已構建起“1+N”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深度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格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視角,矢志不渝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此背景下,綠色供應鏈相關政策制定的步伐顯著加快,從體系建設到標準設定等多個層面,我國密集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為綠色供應鏈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政策導向引領供應鏈發展:近年來,國家與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綠色供應鏈發展的政策。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22年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規范;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
46、導意見中強調了供應鏈建設的重要性。推進標準制定保障落地實施:近三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規范、采購控制、逆向物流等國家標準,在企業實現綠色供應鏈的關鍵管理節點提供實施方法指導,幫助企業落實綠色供應鏈管理、提升競爭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步入新時代,中國企業需要以前瞻新視野構建新能力。隨著海外市場可持續監管全面提速,尤其在歐洲等發達國家,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企業可持續性報告指令(CSRD)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不僅倒逼中國出海企業必須盡快建立起較強的ESG管理能力,更對其供應鏈的碳排放、水資源使用、員工福利待遇、
47、社區參與和多元化、隱私數據安全等議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國出海企業供應鏈策略急需轉型,企業和供應商之間應從以產品為中心的供求關系,轉變成以互相成就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戰略伙伴關系,并在價值整合的過程中實現共贏。新篇章22 127可持續供應鏈面臨三大挑戰挑戰一提升內部供應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需要時間。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和采購活動牽涉眾多職能單元。根據德勤調研報告顯示,盡管企業在整體層面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但在供應鏈層面的可持續管理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的孤立性,即高層決策者對此領域的戰略性布局尚不夠充分。打造“氣候燈塔”供應鏈,不僅是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途徑,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推動
48、著企業和社會向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的未來發展。透明及可持續:走進“氣候燈塔”供應鏈挑戰二挑戰三推動供應鏈透明化阻力重重。建立綠色供應鏈要求企業對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審視與管控,涉及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勞工權益保護、環境保護效能、碳排放狀況以及負責任采購策略等。鑒于供應鏈體系的復雜性以及信息流通的不對稱性,企業在尋求實現供應鏈透明化管理的路徑時,會面臨嚴峻考驗。投資回報的壓力。構建綠色供應鏈意味著企業在原有投入的基礎上,需要額外付出資源和成本,諸如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廣環保型包裝方案、引入環保技術創新、采用綠色原材料等實踐,這些短期內可能會造成供應商生產管理成本的攀升?!皻夂驘羲敝圃?/p>
49、指的是在制造過程中實施的一系列可持續和減碳措施,這些措施能夠成為其他企業效仿的典范,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減少廢物和循環利用資源。而“氣候燈塔”供應鏈涵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物流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供應鏈過程中的可持續實踐,旨在確保整個鏈條的環境影響最小化,這也要求制造企業不僅要著眼自己的生產活動,還需要推動其供應商和合作伙伴采取環保實踐。新篇章2 128行動倡議“氣候燈塔”供應鏈追求在抵御氣候變化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燈塔引領,即示范項目和最佳實踐的展示,“氣候燈塔”供應鏈旨在影響和激勵整個行業和市場向更環保的方向轉變。這包括促進清潔技術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廢物和碳
50、排放,以及推動經濟向循環經濟模式的轉型。結合“氣候燈塔”的整體宗旨,以下是“氣候燈塔”供應鏈倡導的行動策略及技術方向:1.明確發展戰略意義,持續發力搭建面對構建可持續供應鏈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企業領導層應當展現出堅定不移的決心,自上而下地構筑全面的可持續供應鏈戰略體系首先確立清晰的發展目標與實施路徑,并指導各級部門逐層細化執行,再將可持續供應鏈建設,切實納入企業整體戰略規劃藍圖,適機加大人力資源、物資資源以及其他必要資源的投入力度。此外,企業還應不斷提升供應鏈的合規警覺性,堅持進行供應鏈合規性的動態跟蹤,同步適應并整合下游客戶對可持續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變化標準,確保企業在實際運作中嚴格遵守各項
51、環保法律規章制度及國際通行標準。另外,企業應當定期進行供應鏈風險的深度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可持續供應鏈工作的優先級和重要性安排,以確保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推動供應鏈朝著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穩步演進。2.加強“對內”風險管理,增強“對外”生態合作企業要強化自身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管理,緊跟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深入剖析并提前識別和預防潛在的可持續發展風險,進而科學制定應對風險的策略與行動計劃。同時,企業應積極攜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享資源、共謀發展,例如通過聯合研發創新技術來降低成本等。強化與供應商、協作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合作,可以借助舉辦供應商大會等活動形式,共享行業內
52、優秀的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以此激發供應鏈所有參與方,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持續投入和共同努力。此外,企業需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精準洞察客戶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需求,主動推動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以及供應鏈配置等方面的綠色低碳轉型;通過供應鏈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減少對非可再生資源的依賴,以提供更貼合市場需求和低碳要求的產品與服務。為全面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企業必須要從源頭設計到終端產出的全鏈條貫徹低碳理念,才能在可持續發展的大潮中勇立潮頭。新篇章22 129原料追溯:隨著消費者和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增加,企業正越來越多地使用區塊鏈和物聯網(IoT)等技術來
53、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使消費者能夠追溯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物聯網(IoT):可實時監控供應鏈過程,包括物料運輸狀態、倉儲條件等,并優化庫存管理和物流效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和實時信息,預測市場趨勢,優化供應鏈決策過程。數字化和智能化供應鏈: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跨公司協同,能夠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響應能力,幫助企業更好地預測需求、優化庫存管理和降低運營成本。產品設計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選擇可持續、低碳或再生材料,考慮產品的回收、維修和再利用的便利性,以減少環境影響。供應商的可持續性績效評估:賦能供應商開展充分的ESG披露,同時建立綠色采購制度和供應商ESG評估
54、機制,通過評估結果和采購訂單激勵,推動整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供應鏈碳核算與減排:企業正采用數字化工具核算并追蹤其供應鏈的碳排放,并通過引導供應商采購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低碳技術應用等減少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綠色物流和運輸:探索更環保的物流和運輸方式,包括使用電動車輛、優化運輸路線以減少碳排放,以及通過共享運輸資源來提高效率。循環經濟創新: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減少廢物和資源使用,如減少或更換包裝材料,優化產品設計以提升產品回收利用率。工業共生:在相鄰工廠見或工業園區內共享資源和能源,以實現資源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包括廢物交換、能源共享、基礎設施共享及協同。綠色金融和轉型金
55、融:綠色和轉型金融機制正成為推動供應鏈可持續性改進的重要工具,企業可以獲得專門用于實施環保項目和技術的資金,幫助其實現環境目標。技術引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低碳及可持續性技術引領綜合來看,“氣候燈塔”供應鏈在減少企業價值鏈碳排放、減少產品碳足跡、提高資源效率的同時,還能夠增強企業整體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形象,促進整體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先進技術的持續迭代和廣泛應用,未來還將涌現更多創新技術和管理策略,助力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藍圖的實現。新篇章CLIMATE LIGHTHOUSE PILOT AWARD2 1“氣候燈塔”領航獎在2024年度氣候燈塔
56、領航企業的評選過程中,采取了一套綜合且嚴格的評審機制,以確保選出的企業真正代表了行業內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為了進行專業評審,特別組建了一個由14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這些專家可能來自環保、工業、經濟、標準制定等不同領域,確保評審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專家委員會通過多輪評審,對參賽企業進行細致的評估,這可能包括資料審核、討論和投票等環節。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提供了其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及企業氣候行動CATI指數評價結果,以支持評審過程。相關信息被用來對企業的供應鏈環境表現和氣候行動進行檢索和對比。經過評審,最終選出了20個氣候燈塔項目,其中一個是行業先鋒獎,這些項目涵蓋了一百多項先進用例
57、,代表了各自領域的綠色創新和實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輪胎行業中有5家企業聯合獲得了行業先鋒獎,這表明了輪胎行業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集體努力和成就。評選出的“氣候燈塔”年度領航企業不僅是對它們過往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成就的認可,也體現了對它們未來繼續作為行業領導者、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的期待。30新篇章22 1312024“氣候燈塔”樓宇領航 北京國壽金融中心國壽遠通置業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新怡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萬物云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怡濱置業有限公司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無錫藥明
58、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迪慶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濰坊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美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英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英科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立訊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立邦投資有限公司耐克體育(中國)有限公司中銀香港香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金陵中環達實大廈麥當勞中國綠色餐廳中國人居住宅社區能源管理創新西岸金融城漕河涇科技綠洲生物藥綠色生產轉型 綠色智慧礦山項目打造乳業全球首個凈零排放污水處理廠氫能源全生命周期創新生態鏈項目英科醫療高端醫用
59、手套全鏈條低碳轉型項目稻殼炭熱聯產循環利用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可再生塑料高值化蝶變之旅綠色制造體系創建氣候友好的輪胎智能制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綠色低碳工廠轉型氣候友好的綠色低碳輪胎工廠5G全連接助力環境友好普利司通E8承諾下的輪胎綠色智造立邦綠色智造及供應鏈管理耐克綠色供應鏈的可持續創新2024“氣候燈塔”樓宇領航 2024“氣候燈塔”樓宇領航 2024“氣候燈塔”樓宇領航 2024“氣候燈塔”樓宇領航 2024“氣候燈塔”社區領航 2024“氣候燈塔”社區領航 2024“氣候燈塔”社區領航 2024“氣候燈塔”社區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
60、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2024“氣候燈塔”供應鏈領航2024“氣候燈塔”供應鏈領航2024“氣候燈塔”制造領航 行業先鋒獎項名稱項目名稱公司名稱“氣候燈塔”領航獎名單新篇章2 1“氣候燈塔”評審委員會32朱鵬揚執行總干事 上海氣候周戰略與設計中心朱鵬揚博士擁有20多年咨詢服務經驗,曾任職于國內外頂級咨詢機構。在城市ESG、區域戰略、產業規劃、公司戰略、并購重組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作為上海氣候周戰略與設計中心執行總干事,全面負責氣候周戰略規劃、研究咨詢
61、等工作。董鵬美國注冊能源管理師(CEM)EVO全球注冊能效評估師(CMVP)美國 LEED AP BD+C德國 DGNB 審核師智能制造成熟度評估師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委員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總監羅克韋爾自動化 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董鵬先生擁有20年作為綠色與可持續性領域解決方案領導者的經驗,曾參與過多項地標團標的制訂及評審工作,關注資產績效、能源卓越、智能制造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整體優化咨詢服務,以及數智化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旨在幫助客戶規避風險、持續實現提質增效和節能降本,通過開源節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高質量發展。魏玉劍正高級工程師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學
62、術委員會委員EATNS碳管理體系評定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特聘導師上海大學MBA中心雙碳方向首席顧問與產業導師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總經理魏玉劍先生主要從事節能低碳、綠色發展相關工作,牽頭負責上海市30余項在節能規劃、綠色發展、能效檢測、節能技術與方法等重大課題研究,提出了節能診斷“TERR”分析法,榮獲“上海市“十一五節能減排標兵個人”榮譽稱號。曾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終端能效項目辦及世界銀行聘為節能專家,牽頭負責多項中歐合作節能減排項目。李棟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院長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李棟先生擁有20多年的非常豐富的專業技術、業務及管
63、理經驗,歷任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北方區控制&軟件事業部經理、南區渠道經理、中國區OEM事業部總經理。多年來,李棟帶領團隊助力眾多中國制造業客戶將數字化戰略與企業愿景、業務戰略緊密銜接,在實現智能制造轉型的同時,創造了SEEE(安全、環保、節能、高效)可持續價值。新篇章22 133吳昌華公眾環境中心全球高級顧問杰里米里夫金辦公室亞洲事務主任亞太水論壇執委會主席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副主席全球基礎設施巴塞爾基金會董事世界經濟論壇氣候治理專家委員會成員吳昌華女士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專家和政策分析師,政府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顧問,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參與清潔能源轉型的策略師,以及氣候領導的倡導者
64、,長期專注于中國的環境與發展策略分析專家,擔任多個頭部企業可持續發展顧問。曾被評為2019年時代雜志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的全球女性領導人之一。她曾擔任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全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理事長、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中國環境報英文版編輯。黃衍維香港中國商會青委會(籌)委員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會員戴德梁行亞太區可持續咨詢服務主管戴德梁行大中華區估價及顧問服務部咨詢服務主管黃衍維先生從事估價及顧問服務工作超過19年,專職負責盡職調查、審計、投資、上市評估及融資為目的之物業評估及顧問服務。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咨詢版務方面經驗豐宮,當中包括ESG 評級服務、全球房地產可持續標準
65、(GRESB)、氣候相關財務揭器(TCFD)、能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綠色健康建筑認證服務等侍大衛戴德梁行中國區項目管理服務部主管、董事總經理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服務平臺聯席主管侍大衛先生在工程項目管理方面擁有出色全面的專業知識,憑借豐宮的項目開發行業經驗,在亞太區及大中華區擁有成功交付項目的杰出表現。作為資深建筑及房地產服務行業專家,Corenet,RICS,IFMA會員,擁有豐富的房地產行業及建筑領域的項目管理經驗,如企業房地產開發,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商業,工業,教育及綜合類項目),工料測匱及城市更新項目。孫大明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智慧建筑研究中心副主
66、任孫大明先生從事智慧建筑、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生態城市領域科研和應用工作。涵蓋軟件研發、工程項目咨詢和實施、承擔各類科研課題、節能建材檢測和綠色建筑運行實效檢測。參加多項國標及地標團標的制訂,負責研發的建筑節能系列軟件,獲住建部華夏二、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陜西省建筑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負責“十二五”既有建筑綠色化綜合診斷和評價研究子課題,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計算工具課題。徐亞敏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中國區策劃人明日城市中國研究院院長徐亞敏先生擁有18年智慧城市,能源,工業,物聯網科技等領域的豐富經驗。曾任世界經濟論壇城市轉型中心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區域首席代表,專職負責城市數字化發展、低碳轉型
67、和創新孵化等領域的政商學國際合作?,F負責大會在中國以及亞洲地區主要活動的主題和議程制定,促成相關領域的政商學深度合作,推動城市在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的可持續發展。新篇章2 134張崟建筑技術研究專業高級工程師暖通通風空調專業高級工程師中國綠色建筑青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綠建委綠色金融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副會長上海建筑信息技術(BIM)推廣中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理事德勤中國 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合伙人張崟先生擁有近20年在建筑咨詢領域資深工作經驗,曾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及中建研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院院長,是我國綠色建筑、健康建筑、低碳建筑行業專家。
68、近年來,張崟已主持完成多家頭部地產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編制,并帶領團隊為企業提供產品戰略策劃、產品體系研發、設計標準制定、新產品新材料研究、供應鏈體系建設、營銷體系打造等方面研發服務工作。張嘉駿高級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暖通)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高層建筑人居環境學術委員會機電專項 理事香港置地 中國區機電設計負責人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合伙人張嘉駿先生于2002年開始從事機電設計工作,作為設計院機電負責人、機電顧問及開發商機電設計負責人參與了幾十項項目,代表性工程項目有虹橋火車站、置匯旭輝廣場、西岸金融城等項目,參與規劃制定香港置地中國內地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及相關企業標準,并推動各項目踐行可持續設計
69、策略。方舟正高級工程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院、上海市綠色建筑標識評審專家LEED AP WELL AP綠色節能與低碳創新研究院院長助理,雙碳發展總監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方舟女士長期從事綠色建筑與低碳建筑領域工作,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上海市科委重點課題十余項,包括高品質綠色建筑設計關鍵技術研究、需求導向的綠色建筑BIM綜合運營平臺開發及示范等,并參編了多個標準的編制工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項、華夏建設科技進步獎4項、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2項、上海市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3項等。張欣高級工程師英國綠色建筑BREEAM APCCAA 認可溫室氣體人核查員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基礎設施與工程管
70、理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欣女士擁有24年建筑工程領域工作經驗,20年從事建筑產品與建筑工程專業檢驗檢測認證工作經驗。自2012年起任德國萊茵TV建筑產品與基礎設施認證技術簽證官,并參與了多項中國國家及建筑工程行業標準編制,主持與英國建筑研究院BRE中國分院聯合制定了多項建筑領域雙碳、智慧化相關標準和合格評定認證服務。史一鋒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輪胎分會秘書長1987年畢業于青島化工學院橡膠機械專業,就職上海大中華橡膠廠工程技術人員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后就職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部,2013年就職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任職輪胎分會副秘書長和秘書長,2016年起任中國橡
71、膠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輪胎分會秘書長至今。新篇章1.IPCC,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18.2.Nerem,R.S.,et al.,Estimating Mean Sea-Level Change from the TOPEX and POSEIDON 3.AltimeterMiss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13,no.C3,2008.3.國際能源署(IEA).(2020).2020 Glo
72、bal Status Report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4.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18).Sustainable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for India:Policies,Practices,and Performance.5.國際能源署(IEA).(2019).Energy Efficiency 2019.6.世界資源研究所(WRI).(2016).Scope 3 Inventory Guidance.7.2022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pdf(landleaf-)8.國際能源署(IEA).(2020
73、).Net Zero by 2050: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9.循環經濟與建筑行業白皮書.(2018).Towards a Circular Economy in Construction。10.智慧建筑技術聯盟.(2019).Smart Buildings:Using Smart Technology to Save Energy in ExistingBuildings。11.智能電網技術在城市社區節能應用的研究12.綠色交通網絡.(2021).哥本哈根綠色出行計劃評估報告.全球綠色交通論壇。13.城市社區碳中和實踐案例研究14.IEA,Energy&Climate Change,201915.McKinsey&Company,Decarbonization of industrial sectors:The next transition,202016.國際聯合機器人聯合會(IFR).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報告.參考文獻22 135新篇章2 1中國行動上海氣候周 氣候燈塔郵箱:LighthouseShanghaiC網址:www.climateweekshanghai.org亞洲聲音CHINA ACTIONASIA VOICE世界標準GIOBAL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