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2024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26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聯合國糧農組織:2024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264頁).pdf(26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藍色轉型在行動2024世界漁業和 水產養殖狀況越南。工人動手修補漁網。封面照片:Thirawatana Phaisalratana|S本旗艦出版物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之狀況”系列之一。引用格式要求:糧農組織。202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藍色轉型在行動。羅馬。https:/doi.org/10.4060/cd0683zh本信息產品中使用的名稱和介紹的材料,并不意味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對任何國家、領地、城市、地區或其當局的法律或發展狀況,或對其國界或邊界的劃分表示任何意見。地圖上的虛線表示可能尚未完全達成一致的大致邊界線。提及具體的公司或廠商產品,無論是否含有
2、專利,并不意味著這些公司或產品得到糧農組織的認可或推薦,優于未提及的其它類似公司或產品。ISSN 1020-5527(印刷)ISSN 2663-8622(在線)ISBN:978-92-5-138805-1糧農組織,2024年保留部分權利。本作品根據知識共享署名4.0國際公共許可(CC BY 4.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legalcode.zh-hans)公開。根據該許可條款,本作品可被復制、再次傳播和改編,但必須恰當引用。使用本作品時不應暗示糧農組織認可任何具體的組織、產品或服務。不允許使用糧農組織標識。如翻譯本作品,必須包含所
3、要求的引用和下述免責聲明:“本譯文并非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生成。糧農組織不對本譯文的內容或準確性負責。原英文版本應為權威版本?!北驹S可產生或與之相關的爭議和爭端均應友好解決。如果無法就爭端問題或仲裁之外的解決方式達成協議,相關各方應有權要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貿法委)的仲裁規定進行仲裁。根據上述規定作出的仲裁裁決為任何爭議的最終裁決,對各方具有約束力。第三方材料和照片。欲再利用本作品中屬于第三方的材料(如表格、圖形或圖片)的用戶,需自行判斷再利用是否需要許可,并自行向版權持有者申請許可。對任何第三方所有的材料侵權而導致的索賠風險完全由用戶承擔。本作品中可能包含的照片不屬于
4、上文公共許可范圍。所有照片的使用征詢應遞交至:photo-libraryfao.org。銷售、權利和授權。糧農組織信息產品可在糧農組織網站(https:/www.fao.org/publications/zh)獲得,也可通過 publicationssalesfao.org購買。商業性使用的申請應遞交至:www.fao.org/contact-us/licence-request。關于權利和授權的征詢應遞交至:copyrightfao.org。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藍色轉型在行動ISSN 1020-5489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羅馬,2024年2024目 錄前言 vii方法 x致謝 xii縮略語
5、 xv主要內容 xviii內容提要 xxi第1部分世界回顧 1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概況 1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 7水產養殖生產 12捕撈漁業產量 27漁業資源狀況 42捕撈船隊 54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就業情況 60水產品利用與加工 65水產食品的表觀消費量 73水產品貿易 82糧農組織負責監管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4指標的狀況和趨勢 100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統計數據 112第2部分藍色轉型在行動 119藍色轉型:路線圖 119可持續水產養殖業的行動 121提升漁業可持續性 146可持續貿易和價值鏈創新 167第3部分展望和當代問題 191水產食品健康膳食的“潛力股”191水產食品在氣候行動中的關鍵作用
6、 197厄爾尼諾現象對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 202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協定背景下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205漁業和水產養殖業預測,20222032 208術語表 220參考文獻 225表1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趨勢概覽42 全世界和各區域水產養殖產量及增長情況153 按區域和選定的主要生產國分列的世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174 2022年按區域和主要物種群分列的全世界內陸水產養殖以及海洋和沿海養殖產量225 全世界主要水產養殖物種及主要物種群的產量266 按主要生產國分列的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297 按主要物種和屬分列的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328 按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分列的捕撈
7、漁業水生動物產量349 按主要生產國和區域分列的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3710 1995-2022年按地理區域和分部門列示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就業情況61|ii|11 2021年水生動物食品表觀消費總量及人均量(按區域和經濟水平分列)7412 按通知需就指標14.4.1、14.6.1及14.b.1報告情況的國家數量與已報告情況的國家或地區數量10113船旗國監督下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已確認的捕撈活動重大追溯事件(CTE)和關鍵數據要素(KDE)示例17814 2032年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預測210圖1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52 世界漁業和水產
8、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及其利用情況63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量84 1950-2022年按區域分列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95 2022年各區域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以及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106 2022年按國際水生動植物標準統計分類法和按產量最高的十個物種品目分列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117 1991-2020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138 2000-2022年各區域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年增長率1692008-2022年主要生產國選定主要物種群的水產養殖產量1910 2000-2022年各區域水生動物養殖產量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總產量中所占比例2111 2016-2022年
9、世界海洋和沿海養殖的主要物種群構成2412 2000-2022年各區域投餌和非投餌養殖種類的產量2513 1950-2022年世界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2814 世界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3015 2020-2022年按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分列的世界捕撈漁業水生動物平均產量3116 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4017 2020-2022年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總產量中平均所占比例4118 1974-2019年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狀況全球趨勢4319 2021年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生物可持續和不可持續的魚類種群百分比4420 1950-2021年漁業上岸量的三種時間模式4
10、521 主要內陸漁業狀況5322 2022年按地理區域、國家收入組別和機動化狀況分列的漁船比例5423 1995-2022年全球機動化與非機動化捕撈船隊情況對比5524 2022年各地理區域機動化和非機動化漁船的比例5625 1995-2022年漁船的大小分布情況57|iii|目 錄26 1995-2022年已知總長度的漁船大小分布情況5727 2022年各地理區域機動化漁船的大小分布情況5828 1995-2022年各地理區域的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就業情況6229 2022年各地理區域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中的分部門就業比例6230 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按時間使用類別的報告情況
11、6331 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按性別細分的各分部門就業數據6432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品的食品及非食品用量所占比例6633 1962-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品利用情況6734 選定年份的魚粉和魚油利用情況7035 2022年用于加工魚粉和魚油的原材料比例7136 1961-2021年各區域水生動物食品表觀消費量7537 2019-2021年水生動物食品人均表觀消費量7638 1961-2021年各區域水生動物食品人均表觀消費量7739 2019-2021年水生動物食品對動物蛋白質人均供應量的貢獻率7840 2021年按經濟水平組別分列的水生動物食品人均
12、表觀消費量以及水生動物食品對動物蛋白質供應量的貢獻率7941 1961年和2021年按主要品種組分列的各區域水生動物食品表觀消費量8242 2022年水生動物產品出口額占所有商品出口額比例最高的30個國家和地區8343 1976-2022年世界所有商品出口額和水生動物產品出口額定基指數(1976年=100)8444 2010-2022年世界所有商品出口額、農產品出口額、水生動物產品出口額年增長率8545 1990-2023年糧農組織魚品價格指數每年變化情況8746 2022年全球十大水生動物產品出口國(按出口額計)8847 2022年全球十大水生動物產品進口國(按進口額計)9148 2022年
13、各區域水生動物產品貿易流向(占總進口額比例)9449 2022年水生動物產品出口量(以鮮重當量計)中主要產品形式所占比例9650 2022年水生動物產品出口額中主要品種組所占比例9751a 糧農組織能力發展活動及最新質保得分(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4.1)10251b 2018-2024年期間糧農組織港口國措施協定全球能力建設計劃的能力發展活動10352 2018-2024年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國際文書執行力度方面的進展(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6.1)106|iv|53 按可持續發展目標區域或分組分列的可持續漁業占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7.1)10754
14、 2018-2024年按區域分列的各國運用法律/監管/政策/體制框架認可并保護小規模漁業準入權執行力度方面的進展(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b.1)10955 2018-2024年按聯合國統計司分組情況記錄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4.1、14.6.1和14.b.1方面的報告率11056“藍色轉型”的全球目標和具體目標12057 漁情信息網絡17558 魚品損失和浪費的多維解決方案戰略流程18559 消除羅非魚損失和浪費現象,將其副產品變成食物19660 提交至2023年氣候公約年度海洋和氣候變化對話的水產食品案例研究和倡議概況19861 糧農組織實施的水產食品部門氣候變化適應性實地項目和計劃示
15、例20062 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厄爾尼諾風險分析20363 2023-2024年厄爾尼諾演變期間不同月份平均海表溫度異常情況20464 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預測,1980-2032年20965 全球水產養殖年增長率(產量),19802032年21166 水產養殖日益重要的作用212插文1 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挑戰與機遇22 評價糧農組織內陸漁業統計狀況393 關于加強按漁船類型進行全球報告的新指導594 糧農組織食物平衡表水產品部分的改善 805 糧農組織魚類價格指數866 中國:從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927 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4.1報告情況的區域分析1048 加強可持續性
16、報告工作,加強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聯系:把指標14.4.1和14.7.1結合起來1089 ALART:糧農組織促進各國水產養殖法規改革的工具12210 水產養殖園區:可持續水產養殖生產的范例12411 AquaGRIS:改變水產養殖遺傳資源的知識基礎12712 海藻養殖的遺傳管理和遺傳改良挑戰 12913 糧農組織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和水產養殖生物安全參考中心13267 水產養殖占整個漁業比重,以及水生動物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合計比重,按區域和產量分列.21368 全球魚粉產量,1990-2032年.21469 水產食品進口和出口,按區域和產量分列218|v|目 錄14 可減少抗微生物藥物需求和防
17、止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替代品13415 投資沙漠和干旱地區水產養殖業:是空想還是機遇?13616 糧農組織和水產養殖數字化13817 液體魚蛋白:促進巴巴多斯循環經濟發展的優質飼料成分14018 數字化支持加勒比共同體的水產養殖業發展14119 水產養殖示范中心加速地中海和黑海區域的“藍色轉型”14320 全球可持續水產養殖推進伙伴關系14421 塔威塔威的可持續海藻養殖歷程14522 糧農組織漁獲物轉載自愿準則14823 應對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中的性別限制 14924“2022國際手工漁業和水產養殖年”的后續工作15225 水資源綜合管理以乍得湖的科馬杜古約貝河流域為例15426 公海資源管理
18、伙伴關系15527 漁業生態系統方法“南森計劃”:漁業管理和評估方面的成就15828 海洋漁業種群評估區域磋商會議16029 有助于增強海上安全的技術創新16530沙特阿拉伯漁業管理中的人工智能應用 16631 國際貿易優惠準入和可持續性16832 理解以可持續惠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漁業準入安排17033 多哥小規模漁業變廢為寶17234 金山嘴休閑漁業連接古今17335 藍色漁港倡議17636 沙特阿拉伯通過數字拍賣系統實現海產品的區塊鏈可追溯性17937“全球可持續海產品倡議”十周年18138 推進轉型變革的集體行動:科特迪瓦的FISH4ACP多方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18239 津巴布韋使用黑水
19、虻生產水產養殖飼料的潛力18340 斯里蘭卡可持續數天捕撈的船艇漁業減少損失的多維解決方案18641 小規模漁業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機遇 18742 微塑料對水產食品安全的影響18843 保障海藻類食品安全18944 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小型魚類19245“本地校餐”計劃19346 水產食品的成分數據19447 水產食品體系氣候沖擊和災害后預防、準備和重建19948 應對人口增長挑戰:對水產食品供應的影響216|vi|前言距離2030年還有不到六年的時間,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要么太慢,要么出現倒退,在嚴峻的挑戰面前黯然失色。沖突、極端氣候、環境退化和經濟沖擊,加上營養食品的高成本和日益嚴重的不平
20、等現象,持續威脅著糧食安全和營養。我們知道,超過31億人(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無法負擔健康飲食。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遍布世界各大陸和國家,且分布不均。當前的農業糧食體系又極易受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沖擊和破壞,導致不斷出現的不平等現象更是雪上加霜。今天,人們愈發意識到水產食品體系為糧食安全和營養安全的重大作用,但還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化程度更高的人口需求。水產食品體系有著豐富的多樣性,不僅能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也能提供健康膳食所必需的關鍵營養素,因而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解決方案,為當今世界以及子孫后代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帶來了愈發寶貴的機遇。然而,為了增加水產食品體系對可
21、持續發展的貢獻,轉型努力必不可少。2021年,糧農組織通過了“藍色轉型”愿景,它植根于糧農組織2022-2031年戰略框架的優先計劃領域,旨在盡可能地擴大水產食品體系為改善糧食安全、提高營養、減少貧困和支持實現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所作的貢獻。并且這些目標與糧農組織關于氣候變化、創新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戰略完全一致。此版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重點關注“藍色轉型在行動”,介紹了糧農組織如何有效利用其資源、專長和比較優勢,促進各成員、合作伙伴和關鍵利益相關方合作開展各項工作和舉措。這些努力通過 藍色轉型路線圖得以實施(并于2024年糧農組織區域會議上提出),重點關注實現三個全球目標的優先行
22、動:滿足人們對水產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有效管理全球漁業,使漁業種群更健康并保障公平生計;升級水產食品價值鏈,保障其社會、經濟和環境層面的可持續性。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的編制得益于數據收集、分析和評估工具以及方法的重大改進,從而能生成有關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況的更可靠和更大范圍數據。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達2.232億噸,創歷史新高,產值約4720億美元,提供的人均水生動物食品達20.7千克。在全世界人口所消費的動物蛋白質中,水生動物食品提供的蛋白質占15%,而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國家中,這一比例超過了50%。在過去三十年間,捕撈漁業產量大體保持不變,但水產養殖
23、業產量自2020年以來增加了6.6%,供人類直接食用的水生動物產品產量占此類產品總產量的57%以上。據估計,僅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初級生產部門就為6200萬人提供了工作機會?,F有的按性別分列的數據顯示,該部門總就業人數的24%為女性,女|vii|性就業者中53%為全職就業,而1995年全職就業的女性比例僅為32%,因此自1995年以來的進步顯著。水產品仍然是世界上貿易額最高的一類食品,把所有水產品納入考量,2022年有230多個國家與地區參與水產品貿易,貿易額達19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盡管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取得了上述重大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水資源短缺、污染、生物多
24、樣性喪失和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們應加快行動步伐,確保漁業種群100%得到有效管理,扭轉不可持續的做法,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并減少過度捕撈。今后,水產養殖的集約化和規?;l展都應將生態系統方法置于核心地位,對投入品和資源(尤其是水、土地和飼料)進行高效、多元和可持續的利用,同時提高產量,支持特別是最弱勢群體和社區的生計,從而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動物衛生和食品安全。盡管據報告,在水產食品的加工和利用方面出現了顯著的改善,但還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以減少水產品的損失和浪費,推廣糧農組織行之有效的舉措,促進創新技術,采取循環經濟解決方案,推動生產商(尤其是小規模生產商)打入區域市場和
25、國際市場,向所有消費者提供水產食品。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突顯了糧農組織肩負的重大職責,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14所涵蓋10個指標中4個指標的監管機構,糧農組織需要加快凝聚全球共識,促進全球各方攜手努力,實現健康膳食,保持海洋健康,確保海洋物產資源豐富。糧農組織正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各成員的實施能力,幫助成員監測和匯報實施進展,并通報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4與漁業及水產養殖業相關具體目標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水產食品體系被頻繁納入各類高級別活動和文書中,如: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對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昆明蒙特利爾全球
26、生物多樣性框架、在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關于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協定、世界貿易組織 漁業補貼協定 以及即將發布的關于應對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環境中的塑料污染)的國際協定,這表明全球各論壇平臺正逐漸認識到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到203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5億,這其中許多人居住在城市地區,約有6億人將面臨長期食物不足的威脅。要為日益增長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營養和生計,離不開大量投資。本報告強調,水產養殖業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非洲,該區域的水產養殖業潛力巨大,尚待充分發掘。我們需要牢牢把握各方面機遇,采取轉型行動,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前言|viii|聯合國
27、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惟有如此,才能在全世界實現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和更好生活,不讓任何人掉隊。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作為糧農組織的旗艦出版物,繼續就影響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當前及未來的挑戰和創新,提供基于實證的信息,以及政策和技術方面的意見建議。我希望2024年版的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能響應包括政策制定者、管理者、科學家、漁民、養殖戶、貿易商、民間社會和消費者在內廣大讀者的期待,幫助各方了解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在應對21世紀諸多挑戰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作出的重要貢獻。|ix|方法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的編寫工作從2023年4月開始,用時15個
28、月。此項工作由糧農組織副總干事兼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司司長任主席的編委會指導和監督,由該司信息和知識管理小組的核心執行小組和糧農組織新聞傳播辦公室的一名代表牽頭執行。編委會定期開會,設計、編制和完善報告的結構和內容,然后審查進度,解決核心執行小組提出的新出現問題。按照商定的結構,編委會成員各被指定負責一個專題部分。包括糧農組織各權力下放辦事處的同事在內,糧農組織的作者編寫了大部分內容,并酌情與外部專家開展合作(見第xii頁致謝)。編委會的工作得益于負責糧農組織旗艦出版物的團隊之間的廣泛磋商。2023年4-6月,各專題部分的負責人圍繞漁業及水產養殖司官員提供的眾多主題相互協調提案,并與糧農組織其他司
29、處官員及糧農組織權力下放辦事處官員進行磋商。編委會對提案加以審查,完善提綱,確保內容反映現有的和新出現的問題。編寫提綱考慮到糧農組織正在進行的活動如何體現已在開展的藍色轉型行動,如何與高級別全球和區域活動及倡議的成果保持一致,也與區域和國家層面的政策、規范和標準、技術創新、伙伴關系和結果等方面的相關切實成就保持一致。關于世界回顧、現狀和趨勢的第1部分長久以來得益于數據收集方法、工具和分析工作的改善,目前這部分內容的范圍擴大,納入了對糧農組織監管下可持續發展目標14各項指標的定期監測數據。第2部分介紹了全球和區域層面以及實地層面報告和展示藍色轉型行動的背景情況。第3部分介紹了前景展望和當前的問題
30、,并對前兩部分作出補充,為利益相關方提供信息,還為負責漁業和水產養殖的政策制定者及決策者提供參考。沿襲2022年版的做法,本報告包含一份概括介紹整個出版物的內容提要,以及一份經過增補的術語表。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首次采用信息圖表來說明關鍵信息和內容提要。2023年6月,根據各負責人的意見針對全部章節編寫了一份概要文件,并根據編委會的反饋意見予以修訂。概要文件先提交至漁業及水產養殖司管理層,然后于2023年7月提交糧農組織副總干事批準。該文件構成了指導作者起草此出版物的藍圖。第2部分全文以及第3部分的大部分技術和文字內容在2023年8-11月完成起草并經過編輯。第1部分全文以及第3部分有關預
31、測的章節在2024年1月1日-4月1日完成起草并經過編輯,因為這些內容基于糧農組織的官方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數據,此數據只有在構建數據的各種專題數據庫完成年|x|度統計后方可獲得。這是一個需要仔細整理、交叉檢查、修訂和驗證的過程。在沒有國別報告的情況下,糧農組織根據從其他權威來源或通過標準方法獲得的最佳數據進行估算。各部分內容經過編委會的一個分組審查,該分組由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司的管理人員組成。此外,第2和第3部分(不包括有關預測的章節)于2023年12月提交給一個外部專家小組,三名分別為水產養殖、捕撈漁業和價值鏈專業背景的外部專家審查了這些部分并提出建議(見第xii頁“致謝”)。按照商定的
32、時間安排,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英語草案終稿分批提交,翻譯成糧農組織的其他五種官方語言,并交由新聞傳播辦公室進行編校、排版和制作。漁業和水產養殖領域的最新發展伴隨著相關術語的顯著增多,因而有必要進行徹底審查,以確保報告全文中術語使用的一致性。新的版本拓展了2022年編制的術語表,采用了糧農組織權威來源或其他來源提供的定義。成立了一個術語表工作組,負責完成此項任務,為作者提供協助。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草案終稿已提交至糧農組織副總干事辦公室和糧農組織總干事辦公室,以供批準。|xi|致謝2024年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在糧農組織副總干事兼漁業及水產養殖司司長ManuelB
33、arange及其領導的編委會總體指導下編寫而成。編委會成員包括LahsenAbabouch、VeraAgostini、DianaFernandezReguera、CarlosFuentevilla、MarianneGuyonnet、AudunLem、AlessandroLovatelli、FelixMarttin、MarcTaconet、JogeirToppe、StefaniaVannuccini和XinhuaYuan。編委會成員各自牽頭并協調每個部分的編寫工作。編寫工作在MarcTaconet的監督下展開,并得到LahsenAbabouch(項目經理和技術編輯)、EmmanuelBlonde
34、l(制圖)和DianaFernandezReguera(司級支持團隊)的支持,以及MarianneGuyonnet(聯絡)、TamsinVicary(詞匯)和KiranViparthi(信息學)的協助。主要作者(除非另有說明,均為糧農組織人員):第1部分世界回顧(協調員StefaniaVannuccini)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概況:LahsenAbabouch(第一作者)和StefaniaVannuccini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StefaniaVannuccini(第一作者)水產養殖產量:周曉偉(第一作者)捕撈漁業產量:JamesGeehan(第一作者)漁業資源狀況:RishiSharma(海
35、洋漁業部分第一作者)、FelixMarttin(內陸漁業部分的第一作者)、TarubBahri、PedroBarros、NicolasGutierrez、MereteTandstad、MarceloVasconcellos、HilarioMurua(國際可持續海產品基金會)、RobertArthur、VarunTandon、AbigailLynch(美國地質調查局)、GretchenStokes、SamuelSmidt、JesseWong(佛羅里達大學)、ValerioCrespi和PhilippeTous(非洲開發銀行)。捕撈船隊:OrsolyaMikecz(第一作者)、PierreMaud
36、oux和RaymonvanAnrooy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就業情況:OrsolyaMikecz(第一作者)和PierreMaudoux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的利用和加工:StefaniaVannuccini(第一作者)、AnsenWard、OmarRiegoPearubia和JogeirToppe水產食品表觀消費:AdrienneEgger(第一作者)、FernandaGrande、BridgetHolmes和VictoriaPaduladeQuadros水產品貿易:AdrienneEgger(第一作者)可持續發展目標14指標的現狀和趨勢:MarcTaconet(第一作者)、Anne-EliseNi
37、eblas、RishiSharma、StefaniaSavor、GiulianoCarrara、PieroMannini、MatthewCamilleri、WilliamGriffin、MarcioCastrodeSouza、MeleTauati和NicoleFranz第2部分:藍色轉型在行動(協調員ManuelBarange)藍色轉型:路線圖:ManuelBarange(第一作者)和CarlosFuentevilla|xii|可持續水產養殖業在行動:XinhuaYuan和AlessandroLovatelli(協調員)制定糧農組織 可持續水產養殖業準則 方面的進展:KwangsukOh(第一
38、作者)、XintingShao、BlaiseKuemlangan、JuliaNakamura和BubaBojang為水產養殖業供應優質苗種:GrahamMair(第一作者)、DanielaLucente、DomitillaPulcini(農業研究和經濟理事會)和KiranViparthi有效實現水產養殖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的途徑:MelbaReantaso(第一作者)和EstherGarrido創新的水產養殖系統和水產飼養解決方案:FernandaGarciaSampaio(第一作者)、SamanthaBrynBeckert、AntonEllenbroek、MohamedElSyedMohame
39、dMegahed、YvetteDieiOuadi、OmarRiegoPearubia、JogeirToppe、OmardathMaharaj、PhilLashleyAlessandroLovatelli和ValerioCrespi伙伴關系對發展可持續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MatthiasHalwart(第一作者)、AustinStankus、LionelDabbadie和HousamHamza改善漁業可持續性(協調員VeraAgostini和FelixMarttin)實施糧農組織 港口國措施協定 方面的進展:MatthewCamilleri(第一作者)和AliciaMosteiro實施糧農組織
40、糧食安全和消除貧困背景下保障小規模漁業自愿準則 方面的進展:FranzNicole(第一作者)、MeleTauati、LenaWestlund、DanielaKalikoski和JenniferGee管理共享的漁業資源:區域漁業機構的作用日益顯著:PieroMannini(第一作者)、EszterHidas、KimStobberup、KathrinHett、StefaniaSavor、AurelianoGentile和ViktoriaVargaLencses管理海洋漁業以改善可持續性重點關注 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NicolasGutierrez(第一作者)、FelixMarttin、Meret
41、eTandstad和VarunTandon轉變我們的海洋漁業種群狀況評估方法:RishiSharma(第一作者)、FelixMarttin、MarcTaconet、DianaFernandezReguera和Anne-EliseNieblas內陸漁業管理的優先重點:FelixMarttin(第一作者)、ValerioCrespi、VarunTandon和JohnValvo-Jrgensen可持續漁業領域的技術和創新:RaymonvanAnrooy(第一作者)、AntonEllenbroek、MarcTaconet、JonathanLansley、FlorencePoulain、PedroGue
42、mes和AhmedAlMazrouai可持續貿易和價值鏈方面的創新(協調員AudunLem和JogeirToppe)世貿組織 漁業補貼協定、漁業種群的可持續性和糧農組織的作用:AudunLem(第一作者)、MarcioCastrodeSouza和PinarKarakaya|xiii|致謝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社會可持續性:MarianaToussaint(第一作者)、MarcioCastrodeSouza、AudunLem、JenniferGee、MatteoLuzzi、RachelMatheson和NianjunShen全球漁汛:40年市場監測和營銷情報:AudunLem(第一作者)、Hasan
43、Abdullayev和JosEstorsCarballo糧農組織的可追溯性和認證標準制定:NadaBougouss(第一作者)、AurelianoGentile、NianjunShen、PedroGuemes和AhmedAlMazrouaiFish4ACP:通過價值鏈方法改善水產食品體系:GillesvandeWalle(第一作者)、GretaBarbera和MaartenRoest食物損失和浪費的多維解決方案:AnsenWard(第一作者)、OmarPearubia和NianjunShen水產食品安全:EstherGarridoGamarro(第一作者)、JogeirToppe和Markus
44、Lipp第3部分:前景展望與當前的問題(協調員ManuelBarange和VeraAgostini)水產食品:潛力有待發掘的健康膳食:JogeirToppe(第一作者)、MollyAhern、FernandaGrande、DorisRittenschober、BridgetHolmes、YukoNanjo、RosRolle、TiKianSeow、FatimaHachem和AndreaPoloGalante水產食品在氣候行動中的關鍵作用:XuechanMa(第一作者)、DianaFernandezReguera、FernandaGarciaSampaio、JoseAguilarManjarrez
45、、TarubBahri、AngelaLentisco、JeffreyKinch、JoseParajua、FlorencePoulain、FelixMarttin、JeffyGomez、VascoSchmidt和IrisMonnereau厄爾尼諾現象對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的影響:IrisMonnereau(第一作者)、DimitriGutirrez(秘魯海洋研究所)、SalvadorEmilioLluch-Cota(西北生物研究中心)、VeraAgostini和ManuelBarange全球生物多樣性協定范圍內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KimFriedman(第一作者)、PieroMannini、Amp
46、aroPerezRoda、VeraAgostini和DianaFernandezReguera2022至2032年漁業及水產養殖預測:StefaniaVannuccini(第一作者)和AdrienneEgger本出版物還得益于以下人員的外部審查:i)JamesIanelli(美國阿拉斯加漁業科學中心、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ii)AlbertG.J.Tacon,糧農組織前官員、水產養殖營養和飼料專家;iii)CarlChristianSchmid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漁業政策司前司長、現任海洋及漁業問題咨詢顧問。感謝這三位知名專家作出的巨大貢獻。本報告的內部審核由M
47、anuelBarange、VeraAgostini、AudunLem、XinhuaYuan、編委會以及糧農組織其他技術司和部門的同事完成。糧農組織領導機構服務司語言服務處提供翻譯。糧農組織新聞傳播辦公室出版和圖書館處為所有六種官方語言版本提供編輯支持、設計、排版以及制作方面的協調。|xiv|縮略語ABMT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ABNJ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 ACP非洲、加勒比及太平洋ADC水產養殖示范中心AI人工智能AIS自動識別系統ALART水產養殖法律評價和修訂工具ALDFG遺棄、丟失或以其他方式拋棄的漁具AMR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qGR水生遺傳資源AquaGRIS水生遺傳資源全球信息系統BBN
48、J Agreement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BMSY恢復到最大可持續產量所對應的生物量水平BPI藍色漁港倡議CARICOM加勒比共同體CBD生物多樣性公約CCRF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MM養護和管理措施COFI漁業委員會COFI:AQ漁委水產養殖分委員會COFI:FT漁委魚品貿易分委員會COP締約方會議CPUE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CRFM加勒比區域漁業機制CTE關鍵追蹤事件CWP協調工作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l-PCB二噁英樣多氯聯苯 DRM災害風險管理DRR災害風險削減DSF深海漁業EAA水產養殖生態
49、系統方法EAF漁業生態系統方法EEZ專屬經濟區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PA二十碳五烯酸EUMOFA歐洲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市場觀察機構EUROFISH歐洲漁業和水產養殖發展國際組織EUROSTAT歐盟統計局FAD集魚裝置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BS食物平衡表FFRC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FIN魚品信息網絡FIRMS漁業和資源監測系統FLW糧食損失和浪費FPI糧農組織魚品價格指數GBC性別限制GBF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V性別暴力GCA+20千年+20全球水產養殖大會GCF綠色氣候基金GDP國內生產總值|xv|縮略語GDST全球海產品可追溯性對話GESAMP海洋環
50、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FCM地中海漁業總委員會GIES全球信息交流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GRSF全球種群和漁業記錄GSA可持續水產養殖業準則GSAAP全球水產養殖推進伙伴關系GSSI全球可持續海產品倡議GST全球階段成果總結GTA轉變性別觀念的方法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GSF自產食品學校供餐計劃IACG機構間協調小組 ICES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FFO海洋原料組織IHH闡明隱藏收獲ILO國際勞工組織IMO國際海事組織 INFOFISH亞洲及太平洋區域漁產品銷售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政府間組織INFOPCHE非洲漁產品銷售信息及合作服務政府間組織INFOPESC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51、漁產品銷售信息和咨詢服務中心INFOSAMAK阿拉伯地區漁產品銷售信息和咨詢服務中心INFOYU中國漁業信息與貿易促進中心IRCS國際無線電呼號ISSCAAP國際水生動植物標準統計分類ISSF國際海產品可持續性基金會IUU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 IWRM水資源綜合管理IYAFA國際手工漁業和水產養殖年KDE關鍵數據元素LDCs最不發達國家LIFDC低收入缺糧國LOA全長MDS多維度解決方案MoEWA(沙特阿拉伯)環境、水和農業部MPL海洋塑料垃圾MSP多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MSY最大可持續產量MU管理單位NACA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絡NAOHS國家水生生物衛生戰略NAP國家適應計劃NCT養分轉化表N
52、DC國家自主貢獻Ne有效種群規模NFP國家聯絡點NGO非政府組織NPOA-SSF國家小規模漁業行動計劃 OACPS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組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PICTs太平洋島嶼國家和領土PMP/AB改進水產養殖業生物安全漸進管理路徑PSMA港口國措施協定|xvi|QA質量評估RAE視黃醇活性當量RAOHS區域水生生物衛生戰略RE視黃醇當量RFAB區域漁業咨詢機構RFB區域漁業機構RFMA區域漁業管理安排RFMO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TA區域貿易協定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SIDS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oSI糧農組織種群狀況指數SSF Guidelines糧食安全和消除貧困背景下保障可持續小規
53、模漁業自愿準則SST海面溫度SUA供應利用帳戶TAB陸生動物生物安全uFISH糧農組織/國際食品數據系統網絡魚類和貝類全球食物成分數據庫UN聯合國UNCLOS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E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SA聯合國魚類種群協定UNFSS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UVI船舶唯一識別碼VME脆弱海洋生態系統WHO世界衛生組織WOAH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TO世界貿易組織|xvii|要點12022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量創歷史新高。應該推廣成功的舉措,以鞏固水產食品在全球糧食安全、營養和生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2022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量飆升至創紀錄的2.232億噸,其
54、中水生動物產量達1.854億噸,藻類產量達3780萬噸。在水生動物總產量中,89%供人類食用,人均消費量為20.7千克。其余部分則用于非食品用途,主要用于生產魚粉和魚油。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初級生產部門從業者人數估計為6180萬,大多數從事小規模生產。根據現有按性別分列的數據,該部門總就業人數的24%為女性,其中62%從事捕撈環節后的工作。有230多個國家參與水產品國際貿易,貿易額達19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較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加19%。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水產品凈貿易總額達450億美元,超過了所有其他農產品貿易額的總和。需要進一步采取轉型措施和適應行動,促進提高水產食品體系的韌性,鞏固
55、其在應對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2 水產養殖業可以滿足對水產食品日益增長的全球需求,但水產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優先重視可持續發展問題,并為需求最突出的區域和社區帶來惠益。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1.309億噸,貿易額達3.128億美元,占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的59%。在水產養殖業生產的水生動物總產量中,內陸養殖業產量占62.6%,而海洋和沿海養殖業產量占37.4%。就水生動物產量而言,水產養殖業產量達9440萬噸,首次超過捕撈漁業產量,占世界水生動物總產量的51%,其中供人類食用的部分占總產量的57%,創歷史新高。水產養殖業仍然主要由一小部分國家主
56、導,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許多低收入國家尚未發揮全部潛能。在730種養殖品種中,17種的產量就占全球水產養殖總產量的60%。應該在最需要援助的區域(特別是非洲),制定針對性的政策,進行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和負責任的投資,以加強可持續水產養殖業。|xviii|3全球捕撈漁業產量保持穩定,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狀況令人擔憂。應采取緊急行動,加快對漁業種群的養護和重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在每年8600-9400萬噸的范圍內波動。2022年,捕撈漁業產量達9230萬噸,價值1590億美元,包括9100萬噸水生動物產品和130萬噸藻類產品,其中在海洋中捕撈的水生動物產品達
57、7970萬噸,在內陸水域中捕撈的水生動物產品為1130萬噸。海洋捕撈漁業仍然為全球水生動物總產量的一個主要來源,占比達43%。2021年,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捕撈的海洋種群比例降至62.3%,較2019年下降2.3%。如使用產量值進行加權計算,則2021年上岸量中來自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的種群比例為76.9%。有效的漁業管理能促進種群恢復和增加漁獲量,因此亟需采取緊急行動推廣行之有效的政策,扭轉下降的可持續發展趨勢。4全球對水產食品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加。擴大可持續生產,對確保從健康的海洋、湖泊和河流獲取健康膳食至關重要。2022年,全球水生動物食品表觀消費量大約達1.625億噸,自1961年以來
58、的增長率為世界人口年增長率的近兩倍。全球水生動物食品每年人均表觀消費量由1961年的9.1千克上升至2022年的約達20.7千克。水生動物食品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占全世界人口所消費的動物蛋白質的15%,蛋白質總量的6%,還提供歐米伽-3脂肪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關鍵營養素。水生動物食品有著進一步促進糧食安全、營養和減貧的巨大潛力,這一點正在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和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等主要全球論壇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必須繼續開展各項工作推廣水產食品,以實現從健康的的海洋、湖泊、河流中獲取健康膳食。5在水產養殖業擴張和捕撈漁業恢復的推動下,水生動物產量有望到2032年增加10%。藍色轉型路線圖
59、旨在確保漁業和水產養殖可持續增長的同時,推動利益公平分配和環境保護。在水產養殖擴張和捕撈漁業恢復的推動下,到2032年,水生動物產量預計將增長10%,產量將達到2.05億噸,其中1.11億噸來自水產養殖業,9400萬噸來自漁業。高達90%的產量用于供人類食用,人均消費量約為21.3千克。預計各大陸的水生動物產品人均消費量都將有所增長,但非洲可能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撒哈拉南部非洲,該區域的大量人口主要通過水生動物食品獲取營養。水產品出口量將有所增長,到2032年,水產品總產量的34%將用于出口,低于2022年38%的比例。|xix|要點 糧農組織 藍色轉型路線圖 為可持續增長、促進公平利益和扭轉環
60、境惡化鋪平了道路。6小規模漁業是數百萬人營養和生計的重要來源。需要更多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和行動,以支持這些社區,為其賦權。小規模漁業漁獲量估計占全球總漁獲量的40%,該部門的從業人數占捕撈漁業總從業人數的90%,而其中女性從業者占水產價值鏈女性總從業人數的40%。小規模漁業是約5億人賴以為生的生計,其中5300萬人從事自給型捕魚,45%為女性。保障可持續小規模漁業自愿準則 于十年前獲得批準,然而小規模漁業的重要作用仍未得到充分認可。必須通過共同管理方法加強對小規模漁業的認識和管理,以確保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公平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為所有人提供平等機遇。7必須加強在改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面所作的努力
61、。這些努力至關重要,有助于推進循證政策制定進程以及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有效管理。糧農組織與各成員和合作伙伴協調,投入了大量資源,用以加強能力,改善數據收集、分析工具和方法,以有效管理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漁業種群評估的改進、社會經濟數據和技術數據的修訂,以及數字創新,提供了更為精準的見解,推動實現“藍色轉型在行動”。改進數據和分析為全球政策辯論提供了參考,也為糧農組織在全球、區域、國家層面實施旨在推動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有效管理的倡議提供了指導。8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與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有關的具體指標采取了有力措施,但進度必須加快。糧農組織敦促國際社會加大力度,支持實施 藍色轉型路線圖。2030年可持續
62、發展議程 的實施進展仍然緩慢而不均衡。有關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以及支持小規模漁業的指標評估工作表明,一些國際準則和政策正獲得越來越廣泛的采用。然而,增加可持續海洋漁業的經濟利益方面的指標評估卻顯示進展滯后,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的漁業種群比例持續低于既定目標。糧農組織鼓勵各國實施 藍色轉型路線圖,推動水產食品體系的變革,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增長,推行有效的漁業管理,并升級價值鏈。要點|xx|內容提要消除饑餓、營養不良和貧困仍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各項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的核心要義。水生系統可為此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包括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減輕貧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對全球范
63、圍內的很多沿海沿河社區而言,同時還能保持較低的環境足跡,因而越來越得到各方的認可。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分析了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現狀、趨勢和預測。本期報告主題為“藍色轉型在行動”,介紹了糧農組織與各成員、伙伴和重要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牽頭實施多項合作行動及倡議,引導全球政策進程,分享良好做法,支持可持續水產養殖集約化和規模擴大,開展有效漁業管理,以及升級水產食品價值鏈。全球回顧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2.232億噸,其中水生動物1.854億噸(以鮮重當量計),藻類3780萬噸(以濕重計),比2020年增長4.4%??偖a量中,62%來自海洋地區(其中69%來自
64、捕撈,31%來自養殖),38%來自內陸水域(其中84%來自養殖,16%來自捕撈)。亞洲國家生產了全球70%的水產動物,其次為歐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各為9%)、非洲(7%)、北美洲(3%)和大洋洲(1%)。中國繼續保持主要生產國的地位,在總產中占比為36%,隨后為印度(8%)、印度尼西亞(7%)、越南(5%)和秘魯(3%)。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再次刷新紀錄,達到1.309億噸,產值為3130億美元,總產量之中水生動物為9440萬噸,藻類為3650萬噸。亞洲產量占全球的91.4%,其次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3.3%)、歐洲(2.7%)、非洲(1.9%)、北美洲(0.5%)和大洋洲(0.2%
65、)。前十大生產國(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孟加拉國、菲律賓、大韓民國、挪威、埃及和智利)的產量合計占全球總量的89.8%以上。2022年,水產養殖產量(51%)首次超過捕撈產量,其中內陸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動物養殖總量的62.6%。2020年,總體增量(7.6%)絕大部分來自亞洲(占總增量的87.9%),其次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7.3%)、歐洲(3.5%)和非洲(0.8%)。產量增量主要來自有鰭魚類養殖(58.1%),其次是甲殼類(24.6%)和軟體類(15.6%)。2022年,全球捕撈漁業產量為9230萬噸,包括9100萬噸水生動物和130萬噸藻類。中國仍是最大的捕撈漁業生產國(14.3
66、%),隨后為印度尼西亞(8.0%)、印度(6.0%)、秘魯(5.8%)、俄羅斯聯邦(5.4%)、美國(4.6%)、和越南(3.9%)以及日本(3.2%)。2022年,海洋捕撈的水生動物產量為8000萬噸,仍是全球水生動物的主要來源(43%)。海洋捕撈產量中約有85%為有鰭魚類,主要是鳀魚(490萬噸)、阿拉斯加狹鱈(340萬噸)和鰹魚(310萬噸)。高價值品種捕撈量持續增長,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物種產量創下830萬噸的紀錄,頭足類為390萬噸,對蝦和龍蝦為330萬噸。內陸捕撈產量為1130萬噸,主要集中在亞洲(63.4%)和非洲(29.4%),這些產量對于|xxi|保障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
67、生產國為印度(190萬噸)、孟加拉國(130萬噸)、中國(120萬噸)、緬甸(90萬噸)、印度尼西亞(50萬噸)。這些國家收集數據難度較大,因此內陸漁業的數字很可能低估了實際水平。盡管一些區域的海洋漁業資源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人們對海洋漁業資源狀況的關切持續存在。2021年,生物可持續水平范圍內的海洋漁業種群比例降至62.3%,比2019年下降2.3%。按產量水平加權計算,2021年糧農組織監測種群的上岸量中估計有78.9%來自生物可持續種群,遠高于62.3%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樣地,86%的主要金槍魚種群數量處于生物可持續水平。這些例證表明,有效的捕撈管理利于種群恢復和漁獲量增長;在此呼吁各方
68、采取緊急行動,擴大漁業管理的執行范圍,以扭轉資源量下滑的趨勢。內陸漁業種群可以從高死亡率的狀況中快速恢復。由于捕撈涉及很多人群,因而捕撈壓力居高不下,但環境因素對于生產力和恢復力的影響更大。此外,國家能力和資源的缺乏以及對內陸漁業不夠重視是監測和管理內陸漁業的主要障礙。糧農組織近期數據表明,對于內陸漁業具有重要意義的主要流域中,有47%的流域面臨“較小壓力”,40%面臨“中等壓力”,13%面臨“較大壓力”?;谶@些結果,可以在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大背景下確定各項干預措施的優先次序。2022年,全球漁船船隊估計有490萬艘漁船,其中2/3為機動漁船。亞洲漁船數量最多(占全球總數的71%),其次是非洲
69、(19%)、拉丁美洲及加勒比(5%)、北美洲和歐洲(各為2%)以及大洋洲(不到1%)。亞洲的機動漁船(80%)和非機動漁船(54%)數量均居世界首位,非洲的非機動漁船數量居于全球第二。很多捕撈國(例如中國、日本和歐盟成員國)都在持續削減漁船數量。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就業人數約為6180萬(2022年為6280萬),其中54%從事捕撈,36%從事水產養殖。亞洲就業人數占全球總數的85%,其次是非洲(10%)、拉丁美洲及加勒比(4%),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就業人數合計僅占1%。多數水產養殖工人集中在亞洲(95%),其次是非洲(3%)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2%)。從捕撈漁業來看,77%的全球
70、就業人員集中在亞洲,16%在非洲,5%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在按性別分列的數據中(占整體數據的66%),漁民和養魚戶中女性占比為24%,其中內陸漁業為28%,從事加工環節的占比62%。53%的女性為全職就業,男性為57%。然而,性別不平等問題仍然存在,包括薪酬差異,女性對該部門的貢獻得不到充分認可,以及性別暴力。水產品的利用和加工不斷完善,2022年水生動物產量中供人類消費的產量占比高達89%。其余部分為非食物用途,主要是用于生產魚粉和魚油(83%)。水產動物食品中以活、鮮或冰鮮的形式分銷的部分占最大比例(43%),其次是冷凍(35%)、預制和保存處理(12%)以及腌制(10%)??傮w而言,高收
71、入國家的水產食品主要為加工品,而在許多其他國家,傳統的保鮮工藝也正越來越多地被增值工藝所取代。過去被視內容提要|xxii|作廢棄物而丟棄的魚副產品正越來越多地用于制作食品和非食品產品。例如,2022年魚粉和魚油產量中分別有34%和53%來自魚副產品。2021年,全球水生動物食品表觀消費量為1.625億噸,自1961年以來一直保持著3%的年均增速,超過所有陸生動物肉類的總體增速(同期年均增速估計為2.7%)。亞洲仍是最大表觀消費區域(71%),其次是歐洲(10%)、非洲(8%)、北美洲(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4%)和大洋洲(1%)。人均消費量由1961年的9.1千克提高至2021年的20.6
72、千克。1961年至2021年,歐洲、日本和美國水產食品消費量合計占全球總消費量的比例由47%下滑到18%。同期,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的合計占比由17%提高至51%,僅中國一個國家就消耗了全球36%的水產食品。2021年,全球范圍內水產動物食品來源的蛋白在動物蛋白中的占比約為15%,在所有蛋白中占比為6%。在32億人的人均蛋白供給中,源自水產動物食品的蛋白占到所有動物來源蛋白的至少20%。相較于高收入國家,非高收入國家通常更依賴水生動物食品提供的蛋白。這表明,水產食品具有可負擔、可供應和可獲得的優勢,成為很多非高收入國家飲食傳統的不二選擇。全球水產品貿易持續擴大,涉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
73、22年貿易額創下1950億美元的紀錄;占農產品貿易總額(不包括林產品)的9.1%以上,占商品貿易總額的1%左右。而在法羅群島、馬爾代夫、塞舌爾這些國家和地區,這個比例超過了商品貿易總額的30%。受系列利好因素拉動,包括貿易自由化政策、運輸費用下降,以及技術、物流和倉儲的改善,水生動物出口額由1976年的79億美元激增至2022年的1920億美元,名義價值年均增速為7.2%,實際價值年均增速為4.0%。中國仍是水生動物產品的出口大國(出口額占比為12%),其次是挪威(8%)、越南(6%)、厄瓜多爾(5%)和智利(4%)。歐盟是水生動物產品進口的最大單一市場,進口額為627億美元,其中295億美元
74、為歐盟內部貿易。進口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17%),其次是中國(12%)、日本(8%)、西班牙(5%)和法國(4%)。2022年貿易量最大的水生動物產品為有鰭魚類(占貿易總額的65%)、甲殼類(23%),以及軟體類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11%)。從品種來看,鮭科魚類價值最高(價值占20%),其次是蝦和對蝦(17%),鱈魚、無須鱈和黑線鱈(9%),金槍魚、鰹魚、旗魚(9%),以及頭足類(7%)。糧農組織支持成員和其他行動方合力實現若干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具體目標,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目標14(“水下生物”)中與漁業和水產養殖相關的具體目標,并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框架衡量和報告進展??傮w而言,在糧農組織
75、的監管下,各國在采納可持續發展目標14監測和報告的框架方面進展良好,涉及糧農組織監管的4項漁業指標所涵蓋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方面。糧農組織有力支撐了這些指標及其監測和報告方法的開發,以及相關的能力拓展。|xxiii|內容提要采納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文書(指標14.6.1)以及支持小規模漁業發展文書(指標14.b.1)方面取得可喜進展,表明各國對國際政策和規范總體認同;然而,文書實施方面仍需開展很多工作。另一方面,提高可持續海洋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指標14.7.1)進展遲滯,生物可持續水平范圍內漁業種群占比指標(指標14.4.1)仍與目標相去甚遠。成員全面實施和報告正在向前推進,但
76、仍需克服多重挑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此外,不能因為部分國家報告順暢就忽視仍無法進行報告的國家,包括很多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糧農組織鼓勵各國實施 藍色轉型路線圖,推動水產食品體系變革,實行有效的漁業管理,促進價值鏈升級。藍色轉型在行動藍色轉型:路線圖2021年,糧農組織發布了 藍色轉型愿景,提出要充分把握水產食品體系帶來的機會,加強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消除貧困,助力實現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根據糧農組織 2022-2031年戰略框架 及其總體戰略,a糧農組織通過了 藍色轉型路線圖,提出了明確的總體目標、具體的優先行動以及可以量化的具體目標,旨在引導、監測和報告為實現愿景而開
77、展的全球行動。a 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戰略htt p s:/o p e n k n o wle d ge.fa o.or g/handle/20.500.14283/cc2274en;糧農組織科學與創新戰略https:/openknowledge.fao.org/handle/20.500.14283/cc2273en;糧農組織農業部門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戰略https:/openknowledge.fao.org/handle/20.500.14283/ca7722en推進可持續水產養殖糧農組織與成員及全球從業人員和專家網絡合作,共同支持各項舉措,推廣創新和技術,旨在建立更加健康、高效和安全的水產養
78、殖模式。相關舉措包括通過談判制定 可持續水產養殖業準則,用以引導可持續水產養殖規模擴大和集約化生產;實施 糧食和農業水生遺傳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和開發全球行動計劃,促進水生遺傳資源的合理有效管理;推廣水生遺傳資源全球信息系統;采納和實施針對水產養殖業生物安全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漸進管理路徑;編制國家或區域水生生物衛生戰略,實現生物安全,應對疾病挑戰;試點創新系統和技術的轉讓與實施,將水產養殖拓展到新的區域,改善投喂管理、水產飼料供應以及利用本地原料或液體魚蛋白在養殖場自制的水產飼料,鼓勵水產養殖數字化轉型;建立全球水產養殖推進伙伴關系,基于這個平臺強化水產養殖的科學基礎,推動持續創新。提高漁
79、業可持續性糧農組織牽頭實施多項舉措,希望通過支持采納和實施國際文書及可持續做法,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公平生計。這些舉措包括加強國家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的能力;制定和實施參與性的 國家小規模漁業行動計劃,將其納入更廣泛的農業糧食體系、可持續發展和生計政策;加強區域漁業機構應對新締結協議帶來的各種挑戰的能力,例如漁業補貼,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以及塑料污染;運用可靠的數據收集協議,借助參與|xxiv|性、綜合性方法以及傳統知識,升級用于評估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狀況以及內陸漁業威脅的科學方法;推廣經濟有效的技術和創新,涉及負責任捕撈、加工和分銷,海上安全,能源效率以及可靠數據和數據
80、收集系統等方面??沙掷m貿易和價值鏈創新為升級水產食品價值鏈,保障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性,糧農組織支持各成員遵守貿易協定,滿足市場準入要求。具體舉措包括支持實時漁業管理系統,應對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確保各成員履行世貿組織 漁業補貼協議,尤其是關于禁止與過度捕撈種群以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有關的補貼的規定;制定漁業和水產養殖價值鏈社會責任全球指南,以此應對性別平等、體面工作和職業安全等相關問題;推廣端對端可追溯指南,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合法性和可持續性;基于匯集各類公共和私營利益相關方的多利益相關方平臺,采納多維度解決方案以減少水產食品體系中的食物損失和浪費;支持專家磋商,并就新出現的
81、化學污染物有關的水產食品消費風險和益處提供科學建議。展望和當前問題水產食品被認為是最為健康的食物,有利于改善公眾健康。漁業和水產養殖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圍內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表明水產食品體系在改善糧食安全、推動健康膳食、促進經濟發展和助力環境保護方面擁有很大潛力。水產食品:健康膳食的“潛力股”食用全魚可為低收入人群提供重要的必需營養物質尤其是歐米伽-3脂肪酸、礦物質和維生素,且相對價格低廉,能夠確保低收入人群對營養食物的獲取。加工過程中,很多被認為不能食用的部分通常會被丟棄。這些部分富含微量營養素,采用干燥、煙熏、發酵或碾磨等簡單的低成本技術就可以將這些部分轉化為可負擔、有營養的產品。糧農組織
82、支持自產食品學校供餐計劃,利用本地生產的小魚或漁獲物副產品制成的魚粉生產水產食品。例如,加納用金槍魚骨制成的干魚粉和危地馬拉用羅非魚整魚制成的魚餅接受度都很高,這些產品有利于增加食物供給,改善營養,降低每餐成本,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為促進水產食品消費,提高公眾對水產食品營養和健康益處的認識,糧農組織已編制基于國家或區域食品消費數據的全球營養素轉換表,計劃將其用于糧農組織供應利用賬戶。全球營養素轉換表提供相關數據,以生成水產食品熱量、宏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多不飽和脂肪酸和歐米伽-3脂肪酸方面的統計信息。水產食品在氣候行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系統下的政策一直著
83、眼于氣候變化、水生生態系統和糧食生產之間的聯系。2023年UNFCCC海洋對話承認了水產食品在提供關鍵氣候解決方案方面的重要潛力,并表示將其納入國家和多邊氣候行動相關進程非常|xxv|內容提要重要。糧農組織在各區域實施水產食品系統推動氣候變化適應實地計劃,支持高度脆弱的沿海和沿河社區減輕脆弱性,增強韌性,建立多樣化的本地食物體系和生計。這些計劃納入了在特定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傳統知識,提供了關于最適應變化環境的本地物種的重要見解,并讓青年、婦女和土著人民等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獲得氣候融資對于水產食品部門來說難度很大尤其對于小規模生產者而言,他們既不了解融資的可能性,也缺乏獲取資金的專業知識。糧農
84、組織編寫了氣候融資培訓材料和指南,幫助各國政府和利益相關方評估氣候風險,整理氣候論據,開發適應行動,并擬定適應融資建議。厄爾尼諾現象對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事件會引起海面溫度和上升流的變化,進而造成海洋自然環境改變,影響魚類和其他海洋物種的食物供應和棲息地適宜性。厄爾尼諾現象與各種漁業產量下降有關,例如北太平洋和中國東海漁業產量下降,以及高度洄游種類和東太平洋的秘魯鳀產量下降。厄爾尼諾現象會影響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養殖生物;例如,厄爾尼諾現象會嚴重影響菲律賓養殖海藻的存活和生長,而這個行業支撐著近20萬個家庭養殖場。糧農組織回顧性分析(1950年至2023年)表
85、明,19個糧農組織主要漁區中有11個區域的海洋漁業受到強至超強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影響因地理區域、目標物種以及捕撈或水產養殖作業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有不利影響,也有有利影響。例如,2023年厄爾尼諾現象摧毀了秘魯鳀的生境和糧食供應,導致秘魯鳀的上岸量相比2022年減少50%。另一方面,2023-2024年厄爾尼諾現象卻給太平洋島嶼國家和領地專屬經濟區的鰹魚及黃鰭金槍魚捕撈帶來利好。氣候模型顯示,全球變暖將導致厄爾尼諾極端事件更加頻繁。因此,實施適應性漁業管理措施刻不容緩,例如基于近實時監測動態調整捕撈期,限制進入漁場。全球生物多樣性協議背景下的捕撈和水產養殖生物多樣性公約 作為一項多邊條約
86、,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確保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公平可持續使用,且遺傳資源產生的惠益能夠實現公平分享。在 生物多樣性公約 2050年遠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指引下,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于2022年通過了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蒙框架)這個里程碑式文件,各國將據此編制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水產食品體系與 昆蒙框架 下的多項具體目標直接相關,例如水域空間管理,降低物種滅絕風險,野生水生物種可持續利用和貿易,以及預防和減緩外來入侵物種影響的行動。糧農組織正與各利益相關方合作,明確在水產食物體系中及時實施該框架的機遇和挑戰。|xxvi|2023年,聯合國成員就國家管轄范圍以外
87、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達成了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該協議覆蓋了64%的海洋面積,約占全球地表面積的一半。該協議著眼于應對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威脅,推動相關機構協調合作,包括區域漁業機構。該協議可提供有益契機,進一步鞏固相關機構現有的政策工具、進程和工作。為應對塑料污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牽頭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正在就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環境中的塑料污染)編制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糧農組織積極參與磋商過程,就漁業和水產養殖提供技術咨詢。2022至2032年漁業及水產養殖預測糧農組織對漁業和水產養殖展望預計,2032年之前全球產量、表觀消費量和貿易量均將呈增長態勢,但增速慢于過
88、往幾十年。2032年,全球水生動物產量預計將達到2.05億噸,其中1.11億噸來自水產養殖,9400萬噸來自捕撈,增幅分別為17%和3%。水產養殖產量將占到水生動物總產量的54%,占供人類消費水產食品總量的60%;據估算,供人類消費水產食品總量將達到1.84億噸,占總產量的90%。到2032年,水生動物食品的人均表觀消費量將增長12%,達到21.3千克,主要得益于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進程,收獲后處理技術和分銷措施的改進,以及膳食發展趨勢。遺憾的是,非洲的人均表觀消費量將持續下滑,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在此區域,很多人依賴水產食品滿足自身營養需要,尤其是動物蛋白和微量營養素。水產品出口將持續
89、擴大,但2032年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將僅為34%,比2022年38%的水平略有下滑。預計到2025-2027年,名義價格和實際價格將持續小幅下降,之后將逆勢回升。|xxvii|美國浮 動 養 魚 場 的 網 箱 養殖。Tolga Aslantrk第1部分世界回顧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概況水產食品體系非常多樣,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環境、經濟及社會效益和服務。這日益得到全球層面以及各國社區的認可,因為水產食品體系帶來的營養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有助于維持健康膳食和水生生物多樣性。水產食品體系比以往更能代表可行的解決方案,提供了改善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增強生計并保護環境的機會。鞏固水產食品體系的這種作用需要加
90、快轉型變革,以實現可持續、公平的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2021年,糧農組織提出“藍色轉型”愿景作為“更好生產”計劃重點領域之二(BP2),b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產食品體系所帶來的機遇,加強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消除饑餓,并支持實現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糧農組織制定了 藍色轉型路線圖,以澄清相關概念,并就各項目標和優先行動提供指導。c 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介紹了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現狀,展示了糧農組織b 更多詳細信息可參見2022-2031年戰略框架:https:/www.fao.org/3/cb7099en/cb7099en.pdfc 見:https:/doi.org/10.
91、4060/cc0459en如何通過“藍色轉型行動”與各成員和伙伴開展協調,促進合作努力,實施各項倡議,以支持可持續的水產養殖集約化和規?;l展,有效管理全球漁業,并升級水產食品價值鏈。在改進數據收集工作并采用更先進的分析和評估工具方法(插文1)之后,對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生產和利用狀況相關數據進行了修正和擴充。2022年,全球水生動物產量達到歷史新高1.85億噸(鮮重當量),比2020年增長了4%。其中水產養殖業產量估計為9400萬噸,占總產量的51%,首次超過捕撈漁業產量(9100萬噸,占總產量的49%)。海洋地區產量為1.15億噸(占總產量的62%),其中69%來自捕撈漁業,31%來自水產
92、養殖。內陸水域產量為7000萬噸(占總產量的38%),其中84%來自水產養殖,16%來自捕撈漁業(表1和圖1)。全世界捕撈船隊數量延續了從2019年峰值530萬艘下降的趨勢,2022年估計為490萬艘,其中三分之二屬于機動化船舶。2022年全球水生動物產量首次銷售價值估計為4520億美元,其中捕撈漁業貢獻了1570億美元,水產養殖貢獻了2960億美元。2022年水生動物總產量為1.85億噸(圖2),其中大約1.646億噸(89%)供人類食用,估計人均消費量20.7千克。其余2080萬噸用于非食用用途,主要是生產魚粉和魚油(1700萬噸,約占83%)。水產養殖業對人類食用用途的貢獻|1|第一部分
93、世界回顧 插文1 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挑戰與機遇數據在循證決策、監測和績效評估中的關鍵作用取決于其可獲取性、可靠性和相關性。多年來,大多數國家已制定收集和分析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數據的系統。遺憾的是,在很多國家,數據收集的廣度和頻率方面仍然存在挑戰。所采用程序的非標準化,再加上薄弱的數據收集、存儲、數字化和分析能力,而且不同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協調有限,導致跨機構的收集工作碎片化和數據離散化。具體挑戰如下:很多國家不做漁民和漁船登記,影響了就業及船隊統計數據的質量。小規模、自給性和休閑漁業以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活動往往沒有記錄(糧農組織,2023)。海上船舶轉載和外國港口的上岸量一樣難以追蹤,
94、妨礙了漁獲量數據及貿易統計數據的收集。國家住戶或勞動力調查往往未能涵蓋必要的漁業和水產養殖信息,導致數量質量低下。因此,缺乏充分的證據證實漁業和水產養殖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及關鍵貢獻。這會削弱水產食品體系的影響,造成水產食品體系在國家、區域或全球層面的針對資源分配和國際發展的政策及決策進程中被邊緣化。2022年糧農組織舉辦的一系列會議討論了上述問題,代表120個負責向糧農組織提供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數據的國家聯絡點的約500名人員參加了這些會議。一項關鍵成果就是呼吁盡快制定新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全球戰略1。此外,會議強調了有必要支持制定國家統計戰略,強化制度和技術能力,并改進統計系統,以更好地
95、設計、監測和評價各項政策、干預措施和計劃的有效性。在此方面,糧農組織應加強工作,與其他國際和區域組織開展合作,同樣在由糧農組織擔任秘書處的漁業統計協調工作組框架范圍內,努力改進和開發適用的方法和工具,用于收集不同類型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數據。為實現這一雄心勃勃但至關重要的計劃,糧農組織努力調集必要資源,加強國家、區域和全球各級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數據收集計劃。糧農組織被其成員授予定期提供最新可靠信息的任務,具體方法為收集和整理全球統計數據以及研究和分析報告,并通過糧農組織的各種渠道傳播此類信息,為循證決策、監測和績效評估提供服務(Ababouch等,2016)。糧農組織是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信
96、息的唯一來源(糧農組織,2022);其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庫(FishStat)涵蓋了就業、船隊、生產、利用、貿易及消費數據,主要采用每年從國家來源收集的數據。在沒有國家報告或數據不足或不一致的情況下,糧農組織根據從其他權威來源獲得的最佳數據,采用已批準的方法進行估算。通過這些估算,可以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各層面進行有意義的匯總??傮w而言,2022年,估算數據的比例為:生產16%,貿易6%(相比之下往年為2%),就業48%,船隊44%。雖然這些比例每年都會變化,但就業和捕撈漁船相關數據的收集工作對很多國家來說仍是一大挑戰。糧 農 組 織 從 1 9 5 0 年 起 收 集 和 傳 播 的Fis
97、hStat數據反映了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數據收集工作的發展變化,所收到的數據質量差異很大。數據的精細度,例如物種信息的詳細程度,對于監測漁業資源開發及其在價值鏈上的經濟效益非常關鍵。一方面,糧農組織的產量統計數據精細度得到大幅改善:20世紀50年代初有660個物種品目,到2022年約有3600個物種品目(捕撈漁業數據集約有3400個物種品目,水產養殖數據集約有730個物種品目);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產量數據(2022年這一比例為20%,而在20世|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插文1 (續)紀90年代為24%)在物種層級仍是缺失的,僅有較寬泛類別的報告數據,即科或更高分類級別。表格顯示了
98、2022年高收入國家按較寬泛類別報告的數據占總產量數據的6%,相比之下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為52%。修訂版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中表T.8和表T.9詳細分析了這些趨勢的變化。貿易數據也呈現相似的趨勢:精細度在逐漸改善(20世紀70年代按主要種類組報告的貿易數據占比約為32%,而到2022年這一比例約為15%),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注:*最近的成果于2003年取得(糧農組織,2003)。*參見: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資料來源:Ababouch,L.、Taconet,M.、Plummer,J.、Garibald
99、i,L.和Vannuccini,S.2016?!皬浐峡茖W與政策之間的鴻溝 幫助所有人提高漁業知識: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案例研究”。載于:Bertrum,H.,MacDonald,B.H.,Soomai,S.S.,DeSanto,E.M.&Wells,P.G.合編。加強科學、信息和政策之間的關聯,促進有效開展沿海和海洋管理。美國博卡拉頓,CRC出版社。https:/doi.org/10.1201/b21483。糧農組織。2003。改進捕撈漁業狀況和趨勢信息的戰略。Stratgievisantamliorerl informationsurlasituationetlestendancesdes
100、pchesdecapture.Estrategiaparamejorarlainformacinsobrelasituacinylastendenciasdelapescadecapyura.羅馬。糧農組織。https:/www.fao.org/fishery/en/publication/11495?lang=en。糧農組織。2022。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努力實現藍色轉型。羅馬。https:/doi.org/10.4060/cc0461en按科或更高分類級別的通用項目報告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數據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2020212022世界22.9
101、24.222.921.520.919.919.9非洲 35.9 33.1 30.6 27.3 28.6 27.9 26.9 美洲 8.8 6.9 5.6 5.4 5.1 4.3 4.3 亞洲 37.9 37.4 31.2 26.7 25.4 24.4 24.2 歐洲 7.9 5.8 5.7 4.5 3.6 3.4 3.3 大洋洲 33.4 23.5 15.1 13.1 11.0 9.5 9.3 高收入國家 10.5 8.6 7.2 6.3 5.7 5.9 5.6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30.1 28.1 21.4 18.0 16.3 15.1 15.1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53.9 45.5 41.
102、9 35.5 34.0 37.6 36.8 低收入國家 79.9 68.4 59.0 52.3 51.9 50.7 51.5 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數據,“1950-2022年全球產量來源”。2024年3月29日訪問。見于FishStat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表 1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趨勢概覽1990s2000s2010s202020212022年均值百萬噸(鮮重當量)生產捕撈漁業:內陸7.19.311.311.511.411
103、.3海洋81.981.679.878.380.379.7捕撈漁業合計88.990.991.189.891.691.0水產養殖內陸12.625.644.854.556.459.1海洋9.217.926.733.234.735.3水產養殖合計21.843.471.587.791.194.4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總計110.7134.3162.6177.5182.8185.4利用*食用 81.6109.3143.1157.4162.5164.6非食用29.125.019.520.120.320.8人均表觀消費量(千克)14.416.919.520.220.620.7貿易*出口量 39.351.260.8
104、63.867.870.0出口量占總產量比例(%)35.438.337.535.836.937.6出口額(10億美元)46.676.4141.8151.0176.6192.2就業(百萬人)*水產養殖12.1 15.9 21.9 22.2 22.3 22.1 捕撈漁業24.4 29.1 31.9 34.3 33.4 33.6 不明7.2 6.8 7.0 6.3 6.1 6.1 漁船(百萬艘)*漁船4.5 4.7 5.0 5.3 5.1 4.9 注:生產、利用和貿易方面的數據均針對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經四舍五入處理,可能
105、有一定出入。*2020-2022年利用量數據為初步估算值。這些數據可能與表觀消費數據有出入,因為沒有納入貿易。*出口數據包括再出口數據。貿易占總產量的比例數據不含再出口數據。貿易數據不含蛙類和龜類。*就業人數僅指初級部門就業人數。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基于1995-1999年數據。*20世紀90年代的漁船數據基于1995-1999年數據。資料來源:生產方面: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參見:FishStatJ.www.fao.org/fishery/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
106、/en許可號:CC-BY-4.0。貿易方面: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參見:糧農組織。2024。全球水產品貿易統計數據。https:/www.fao.org/fishery/en/collection/global_commodity_prod許可號:CC-BY-4.0。就業方面: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用于計算人均表觀消費量的人口數據基于聯合國人口司。2022。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2023年1月13
107、日訪問。https:/population.un.org/wpp|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度有所提升,2022年供應了超過57%的水生動物食品(鮮重當量)。幾十年來,全球水生動物食品的表觀消費量大幅增長,每年增速高于世界人口增速。1961年至2021年期間,水生動物食品的表觀消費量每年平均增速為3.0%,而同期世界人口每年增速為1.6%。人均水生動物食品消費量每年平均增長1.4%,從1961年的9.1千克(鮮重當量)增至2021年的20.6千克。人均消費量的持續增長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推動:供應量的增加,保存和分銷技術的進步,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以及收入的上漲。2020年水生動物產品
108、貿易額因COVID-19疫情降低了6.7%,但在全球供需強勁復蘇以及商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下,水生動物產品貿易額從2020年底開始快速恢復。這導致2021年和2022年水生動物產品貿易額明顯回升,與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2022年貿易額增長了19%。2022年全世界共出口7000萬噸(以鮮重當量計)的水生動物產品(占總產量的38%),圖1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
109、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百萬噸200160120804001950195819661974198219901998200620142022水產養殖捕撈捕撈漁業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海洋水域水產養殖內陸水域水產養殖海洋水域|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價值1920億美元(表1),占當年農業貿易總額(不計入林產品)的9.1%以上,約占當年商品貿易總額的1%。這一數值創下世界歷史新高,打破了2018年1650億美元的記錄。1976年水生動物產品貿易
110、總額為79億美元,其后年均名義增速達7.2%,實際增速為4.0%(按通貨膨脹率調整)。2022年藻類出口另外貢獻了16億美元;其他水產品,如海綿、珊瑚、貝類和非食用副產品,則另外貢獻了9億美元。2022年全部水產品的總出口額達19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為許多沿海社區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支持著當地生計。2022年,約有6200萬人以全職、兼職、臨時工或未標明狀態的勞工從事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活動。這一人群中,約有54%從事漁業,36%從事水產養殖業,其余10%無法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之間細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從事手工和小規模漁業活動。n 圖2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
111、及其利用情況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人口數據源自聯合國人口司。2022。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2023年1月13日訪問。https:/population.un.org/wpp利用量(百萬噸)千克/人均16018014012010080604002024211815129
112、6032040水生動物食品人均表觀消費量(右軸)2022201420061998199019821974196619581950食用非食用|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幾十年來,水生動物總產量在提高,從1950年的1900萬噸(鮮重當量)增至2022年的超過1.85億噸,創歷史最高記錄,平均每年增長3.2%。2022年首次銷售總額估計為4520億美元,其中2960億美元來自水產養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的總體增長情況正常,除了少數年份略有下降。最近一次下降出現在2019年(比2018年降低了0.8%),緊接著2020年產量保持不變,隨后在20
113、21年和2022年分別增長了3.0%和1.5%。2019年至2020年捕撈漁業產量增長停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2020年中上層物種(尤其是鳀魚)漁獲量波動;中國的漁獲量減少;COVID-19疫情對捕撈產業的影響。全球捕撈漁業產量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相對穩定,每年在8600萬噸到9400萬噸之間波動,2018年達到峰值9600萬噸。同一時期,水產養殖業產量增長顯著(圖3),但近20年增速較慢。21世紀頭十年水產養殖業年均增速為6.1%,第二個十年為4.4%,2020-2023年為3.7%。造成增速放緩的因素眾多,包括中國近年來政策轉向側重于環境保護的影響,以及傳統生產地區及國家適合水產養殖
114、的可用土地、水資源及場址減少。1950-1970年期間水產養殖產量占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比例約為4%-5%,此后快速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達到20%,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達到44%。2022年水產養殖貢獻的水生動物產量在史上首次超過捕撈漁業產量。2022年全球水生動物總產量為1.85億噸,其中51%(9400萬噸)來自水產養殖,49%(9100萬噸)來自捕撈漁業。分部門看,2022年水產養殖產量位居史上第二高,僅次于2018年捕撈漁業的超過9600萬噸產量。2022年的水生動物總產量當中,62%(1.15億噸)來自海洋地區(69%來自捕撈漁業,31%來自水產養殖),38%(7000萬噸)來
115、自內陸水域(84%來自水產養殖,16%來自捕撈漁業)。過去幾十年,水產養殖業的擴張促進了內陸水域產量的總體增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后期,內陸水域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生動物總產量的比例在12%上下波動。隨著水產養殖產量增長,這一比例逐步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達到18%,21世紀第一個十年達到26%,第二個十年達到35%。然而,海洋地區捕撈漁業仍是水生動物產量的主要來源,2022年占總產量的43%;但這一數字已遠低于1950-1980年期間的比例(87%)。海洋捕撈漁業還是一些物種最主要的生產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產量一直穩定保持在8000萬噸左右,年際波動幅度在300萬噸
116、至400萬噸之間。上述總體趨勢并未反映各個大洲、區域及國家之間的重要差異。2022年,亞洲國家產量占全球水生動物總產量的70%,位居其后的是歐洲(9%)、拉丁美洲及加勒比(9%)、非洲(7%)、北美洲(3%)和大洋洲(1%)國家d??偟膩碚f,過去幾十年里,多數大洲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均大幅增長(圖4)。但歐洲(20世紀80年代后期產量逐步下降,但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后期起稍有恢復,存在一定的年d 上述比例數值加總之和不等于100%,因為包含國家不詳(其他/其他地區未包括的)的數據,且存在四舍五入的問題。|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3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
117、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水生動物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藻類以濕重計。*水生動物。*水生動物及藻類。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百萬噸250200150100500250200150100500水產養殖產量包括藻類*捕撈漁業產量總計百萬噸不包括藻類*202220142006199819901982197
118、41966195819502022201420061998199019821974196619581950際波動)、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產量達到峰值后多次起伏,主要因鳀魚漁獲量有所波動)屬于例外。非洲和亞洲過去二十年的總產量幾乎翻了一番。2022年,中國繼續保持主要生產國地位(產量占全球水生動物總產量的36%),位居其后的是印度(8%)、印度尼西亞(7%)、越南(5%)和秘魯(3%)。2022年,這5個國家產量合計占全世界水生動物總產量的59%左右。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對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也存在差異。e近幾十年來,非高收入國家e 本出版物按收入國別開展的分析基于
119、世界銀行的收入國別分類(2024年修訂版),此分類法將全世界經濟體劃分為四個收入組別: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組別。有關此分類法以及四個組別各自國家構成的更多信息可參見:https:/datatopics.worldbank.or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the-world-by-income-and-region.html|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4 1950-2022年按區域分列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
120、為提高趨勢的可讀性,采用了不同的比例尺。*歐洲的數據包含了1950-1991年期間蘇聯的數據。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百萬噸706050403020100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中國亞洲
121、(除中國外)百萬噸百萬噸302520151050歐洲*百萬噸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百萬噸14121086420北美洲百萬噸非洲百萬噸210水產養殖產量內陸水域水產養殖產量海洋地區捕撈漁業產量內陸水域捕撈漁業產量海洋地區大洋洲706050403020100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195019661958198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1950196619581982
122、19742006199819902014202230252015105014121086420|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按 2024年世界銀行的分類)的水生動物產量在全世界總產量中的占比不斷增加,從20世紀50年代的大約33%提高至2022年的84%。2022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貢獻了水生動物總產量的56%,其次是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6%)、高收入國家(16%),最后為低收入國家(2%)。2022年按糧農組織主要漁區所作的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數據分析揭示了一些重大差異。水生動物總產量中,約34%來自亞洲內陸水域,22%來自西北太平洋,10%來自中西太平洋。值得強調指出的是,雖然20世
123、紀50年代總產量中有40%以上來自大西洋和鄰近海域,但與之相比,2022年在總產量中占比最高的是太平洋(41%),而大西洋僅占13%(圖5)。各區域的產量差異還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沿海國家的發展程度能否使之利用與遠洋捕撈國家之間的捕撈協定以充分開發其漁業資源;已實施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管理措施;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活動的數量;漁業種群狀況;內陸水域的可用性和生產率;以及捕撈的物種。以捕撈物種為例,在部分漁區,若漁獲量以中上層小型魚類為主,則捕撈漁業產量差距可能更大,因為中上層小型魚類更易受氣候變化影響,所以產量更會大幅波動。南美洲東南太平洋的鳀魚漁獲量正是這種情況(見“厄爾尼諾現象對海洋漁業
124、和水產養殖的影響”,第202頁)。圖5 2022年各區域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量以及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圖中各區域基于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水產養殖產量捕撈漁業產量30020106
125、040507080百萬噸太平洋亞洲內陸水域大西洋及鄰近海域印度洋非洲內陸水域南美洲內陸水域歐洲內陸水域北美洲內陸水域南大洋大洋洲內陸水域41%34%13%7%3%1%1%1%1%1%|1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6 2022年按國際水生動植物標準統計分類法和按產量最高的十個物種品目分列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注:國際水生動植物標準統計分類。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不包括物種品目“其他地區未包括的海洋魚類”和“其他地區未包括的淡水魚類”。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
126、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水產養殖產量捕撈漁業產量百萬噸706050403020100水產養殖產量捕撈漁業產量淡水魚類83%17%海洋魚類5%95%洄游魚類21%79%甲殼動物68%32%軟體動物75%25%A)國際水生動植物標準統計分類法B)產量最高的十個物種品目*65432107南美白對蝦其他地區未包括的巨蠣屬牡蠣草魚(即白鯇)尼羅羅非魚鰱魚鳀魚(即秘魯鳀)菲律賓
127、蛤仔卡特拉魮鯉魚阿拉斯加狹鱈(即白眼狹鱈)百萬噸其他水生動物73%27%|1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多年來,捕撈物種數量的變化較大,不同區域之間差異顯著。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有鰭魚類一直占水生動物總產量的大約90%,相比之下,2022年其占比為75%;這是因為水產養殖產量的增長導致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產量的占比上升。2022年,海洋魚類占魚類總產量的50%和水生動物總產量的38%,淡水魚類占魚類總產量的44%和水生動物總產量的33%。2022年,主要生產的種類分組是為鯉魚、鲃和其他鯉科魚類,占水生動物總產量的18%;位居其次的是其他淡水魚類(11%)和鯡形目魚類(10%),如鯡魚、沙丁魚和鳀魚。
128、就物種而言,南美白對蝦(Penaeus vannamei)產量為680萬噸,位居2022年各物種產量之首,緊隨其后的是巨蠣屬牡蠣(未納入別處,Crassostrea spp.,產量620萬噸)、草魚(即白鯇,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產量620萬噸)、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產量530萬噸)、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產量510萬噸)和鳀魚(即秘魯鳀,Engraulis ringens,產量490萬噸)。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產量最高的五個物種來自水產養殖,以及產量位居前十的水生動物物種中的8個均由水
129、產養殖業貢獻(圖6)。2022年藻類產量達3800萬噸(以濕重計),其中97%來自水產養殖。這一數字比2020年增加了4%,延續了過去幾十年的迅猛增勢,而2000年產量僅為1200萬噸。亞洲國家產量占全球總量的97%,單是中國就占藻類總產量的60%,其次是印度尼西亞(25%)、韓國(5%)和菲律賓(4%)。另外,水產養殖和捕撈漁業還貢獻了1.042萬噸其他水產品,包括海綿、珊瑚、貝類和珍珠。2022年藻類、水生動物及其他水產品加起來的總產量創下2.23億噸的歷史最高紀錄,與2021年相比總體增長了1.9%,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4.4%。2013年起,水產養殖業取代了捕撈漁業成為主要生產來源,
130、2022年在全球總產量中占比達到59%(圖3)。在全球2.23億噸的總產量中,亞洲國家產量占比75%,位居其后的是歐洲(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8%)、非洲(6%)、北美洲(3%)和大洋洲(1%)國家。中國進一步確立了其全球最大生產國的地位,在全球總產量中占比40%,其次是印度尼西亞(10%)和印度(7%)。2022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總價值為4720億美元。n 水產養殖生產總體產量現狀與趨勢202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未受COVID-19疫情干擾,保持增長態勢。不同區域、國家和地區的增長模式有所差別,主要體現在生產規模、分銷、養殖技術、績效及管理方面。2022年全世界水產養殖產
131、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達1.309億噸(以鮮重當量計),比2020年的1.228億噸增加了810萬噸。2022年養殖場首次銷售額估計為3128億美元,比2020年的2785億美元增加了342億美元。其中包括水生動物9440萬噸(以鮮重當量計,價值2957億美元)和藻類(大型海藻和微藻)3650萬噸(以濕重計,價值170億美元),貝類和珍珠另外貢獻了2700噸(價值1.385億美元)。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在史上首次超過捕撈漁業,估計達9100萬噸。事實上,2022年水產養殖業的水生動物產量為9440萬噸,這一數字高于1950年后任何一年|1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132、的捕撈漁業產量 唯有2018年例外,當年捕撈漁業的水生動物產量為9650萬噸。2022年養殖水生動物的產量相比2020年增長了670萬噸(增幅7.6%)。這一凈增長主要歸功于亞洲,亞洲產量(590萬噸,占總產量的87.9%)遠高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44.83萬噸,占總產量的7.3%)、歐洲(23.21萬噸,占總產量的3.5%)、非洲(5.05萬噸,占總產量的0.8%)、北美洲(2.65萬噸,占總產量的0.4%)和大洋洲(1.01萬噸,占總產量的0.2%)。從物種組別來看,這一凈增長主要由有鰭魚類(390萬噸,占總產量的58.1%)貢獻,其次是甲殼動物(160萬噸,占總產量的24.6%)、軟體動
133、物(100萬噸,占總產量的15.6%)和其他水生動物(12.18萬噸,占總產量的1.8%)。圖7 1990-2022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水生動物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藻類以濕重計。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世界海洋和沿海水產養殖世界內陸
134、水產養殖世界水產養殖產量199019942002199820142010200620182022199019942002199820142010200620182022百萬噸70806050403020100百萬噸120140100806040200百萬噸1990199219961994200220041998200020142016201020082014200620182020202270806050403020100有鰭魚類其他水生動物藻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1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2022年全球養殖藻類產量達3650萬噸,比2020年的3510萬噸增加了140萬噸(增幅4.1%)。這一增幅
135、是中國引領的生產擴大化的結果,緊跟中國腳步的有馬來西亞、菲律賓、坦桑尼亞、俄羅斯等一些國家;但遺憾的是,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及其他一些小生產國的產量下降(按產量降幅從高到低排序),抵消了部分增量。圖7展示了19902022年間內陸、海洋和沿海水產養殖業主要養殖水生動物物種群的產量細分情況及趨勢。2022年全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比2000年的4300萬噸增長了8790萬噸,增幅達204%(平均年增長率為5.2%)。同一時期,養殖水生動物產量從3240萬噸增長了6200萬噸,增幅191%(平均年增長率為5%)。養殖藻類產量同期達到原來的三倍。各區域在水產養殖規模及增長模式上表現出巨大差異(表2)。
136、各區域不同國家的生產規模和年際變化模式也各不相同。圖8說明了2001-2022年期間六個區域的年際變化趨勢。分析使用的水產養殖數據來源糧農組織的水產養殖產量統計數據涵蓋了全世界208個生產國家和地區。這些構成了全球水產養殖發展狀況和趨勢分析審查所采用的主要數據來源。按照糧農組織的標準做法,基于最新獲得的信息和證據,已對部分國家的數據予以修訂。例如,2020年全球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經修訂的數據為8770萬噸,比修訂前報告的8750萬噸高出20萬噸。然而,即使對某些數據匱乏的國家所作的修訂幅度較大,甚至極大,也并未改變基于此前報告的全球和區域規?;蜈厔輸祿贸龅?結論。很多國家沒有報告水產養殖數據
137、,這一問題仍然值得關注。此外,保密數據可能未被納入國家數據報告,這一事實也加大了糧農組織面臨的操作難度;對于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對于高收入國家而言,按照要求的詳細程度展示水產養殖的真實規模頗具挑戰性。例如,2022年,全世界208個水產養殖生產國或地區當中,約有一半未向糧農組織報告數據。各區域未報告生產者與總生產者之比分別為:非洲2752,北美洲和南美洲2548,亞洲2248,歐洲840,大洋洲17 19。糧農組織估算未報告數據的生產國水生動物產量為1330萬噸,藻類產量為73.69萬噸;相比之下,已報告的生產國數據(包含對部分國家缺失或錯報數據的調整數值及估算數值)顯示,水生動物產量為81
138、10萬噸、藻類產量為3580萬噸。產量分布和趨勢據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非洲是唯一一個在2020年即COVID-19疫情爆發第一年產量縮減的區域,主要原因是非洲最大生產國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最大生產國尼日利亞的漁獲量下降。2022年非洲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略超230萬噸,比2020年僅增加了5.05萬噸(增幅2.2%)(表3)。這一凈增長額主要來自內陸水產養殖業,大部分由加納貢獻,其次是贊比亞、坦桑尼亞和盧旺達。2022年,埃及水產養殖產量比2020年的160萬噸下降了2.2%(3.95萬噸),這是連續兩年小幅下降的結果,而尼日利亞產量在2021|14|2024年世界漁業和
139、水產養殖狀況 年有所恢復后又下降至低于2020年的水平。一些內陸國的產出(與2020年產量相比)出現兩位百分數的下跌,如馬拉維(-23.9%)、烏干達(-18.2%)和津巴布韋(-60.7%)。非洲一些采用海洋網箱養殖魚類的重要生產國產量從2020年起出現下滑:突尼斯產量下降了11.6%,盡管2021年曾達到歷史峰值;而毛里求斯的產量下降了超過一半多(53.2%)。2022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為430萬噸,比2020年的380萬噸增長了44.83萬噸(增幅12.8%)。這一增長主要歸功于厄瓜多爾(34.84萬噸,占該區域總產量的71.4%)和巴西(10.8萬噸,占比22.1%),
140、其次是哥倫比亞(2.56萬噸,占比5.2%)、智利(2.27萬噸,占比4.6%)和委內瑞拉(1.26萬 表 2 全世界和各區域水產養殖產量及增長情況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世界水生動物種類*A.2000年產量(噸)399 622838 939584 49528 422 4892 052 889121 82432 420 258B.2022年產量(噸)2 316 8254 313 508644 54783 399 1723 503 440235 23194 412 723C.2000-2022年總增長量(噸)1 917 2033 474 56960 052 54 976 6831
141、 450 551113 40761 992 465D.2000-2022年總增長率(%)479.8414.210.3193.470.793.1191.2E.年均增長率(2000-2022年)8.37.70.45.02.53.05.0藻類*A.2000年產量(噸)51 64233 5820 10 487 8776 04016 42410 595 565B.2022年產量(噸)188 39521 241740 36 252 36129 98812 63536 505 360C.2000-2022年總增長量(噸)136 75312 341740 25 764 48423 9483 78925 909
142、 795D.2000-2022年總增長率(%)264.836.8n/a245.7396.523.1244.5E.年均增長率(2000-2022年)6.12.1n/a5.87.61.25.8水生動物和藻類合計A.2000年產量(噸)451 264872 521584 49538 910 3662 058 929138 24843 015 823B.2022年產量(噸)2 505 2204 334 748645 287119 651 5333 533 428247 866130 918 083C.2000-2022年總增長量(噸)2 053 9563 462 22760 79280 741 167
143、1 474 499109 61887 902 260D.2000-2022年總增長率(%)455.2396.810.4207.571.679.3204.3E.年均增長率(2000-2022年)8.17.60.55.22.52.75.2注:n/a不適用。*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包括海洋大型藻類(海藻)、微藻和藍藻。數據以濕重為單位。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
144、.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1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噸,占比2.6%),以及該區域的大部分小生產國。該區域最大的生產國智利產量僅提高了1.5%。同時,墨西哥和古巴的產量與2020年相比均大幅縮減,分別下降了5.9萬噸(降幅16.9%)和1.05萬噸(降幅40.66%)。秘魯的水產養殖產量2021年有所增長,但隨后2022年 圖8 2000-2022年各區域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年增長率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
145、。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百分比35302520151050510152000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2000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非洲亞洲百分比百分比北美洲百分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百分比歐洲百分比大洋洲2000
146、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2000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2000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200020042002200820062014201220102016 2018 2020 202235302520151050510153530252015105051015353025201510505101535302520151050510153530252015105051015|16|2
147、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表 3 按區域和選定的主要生產國分列的世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20002005201020152020202120222022年在區域總百分比中所占比例2020/2022年變化千噸,鮮重非洲4006461 2891 7882 2662 3282 317100埃及3405409201 1751 5921 5761 55267.0尼日利亞265620131726227625911.2加納51104564891335.7烏干達111951181241391014.4其他28386413422524927111.7美洲1 4232 1772 5153 2804 4434
148、 4944 958100智利3927247011 0461 4861 4271 50930.4厄瓜多爾611392734277759041 12322.6巴西17225841157863064973814.9美國4575144974264484614789.6其他3415436338041 1051 0531 11122.4亞洲28 42239 19051 23364 68277 51380 48583 399100中國21 52228 12135 51343 74849 62051 22152 88463.4印度1 9432 9673 7865 3418 6369 40310 23012.3
149、印度尼西亞7891 1972 3054 342 5 2275 5365 4146.5越南4991 4372 683 3 462 4 6684 7365 1606.2孟加拉國6578821 309 2 060 2 5842 639 2 7313.3緬甸994858519971 1451 167 1 1971.4泰國7381 3041 2869211 012991 1 0011.2其他2 1772 7963 5003 810 4 623 4 792 4 7835.7歐洲 2 053 2 144 2 533 2 956 3 271 3 570 3 503100挪威491662 1 020 1 381
150、 1 490 1 665 1 64847.0俄羅斯741151201522702953209.1西班牙3112252572972772802767.9英國1521732012122202392035.8法國2672452031631911932005.7希臘951061211071321441424.1意大利2141821531491261461333.8其他44843645749656660858216.6大洋洲122154190178225250235100澳大利亞3245768310312912553.2新西蘭861051119111911710645.1巴布亞新幾內亞00222220.
151、8新喀里多尼亞23111110.6其他20101110.2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 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 i s h S t a t):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24 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1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出現下降,比2020年水平降低了2%;海水對蝦和魚類這些分部門的強勁增長并未抵消養殖扇貝產量暴跌4
152、4.2%的影響。北美洲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有所增加,2022年達到64.45萬噸,相比2020年的61.8萬噸增長了4.3%。2022年美國產量增長了6.7%,達到47.81萬噸,而加拿大產量減少 了2%,降至16.65萬噸。兩國產量均低于其歷史最高水平:60.76萬噸(美國,2004年)和20.08萬噸(加拿大,2016年)。2022年亞洲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為8340萬噸,比2020年的7750萬噸增長了590萬噸(增幅7.6%)。中國仍是最大貢獻者,其增量占亞洲水產養殖增長總量的55.4%(330萬噸)。2022年印度產量為1020萬噸(比2020年的860萬噸有所增長),僅次于中國,其增量
153、占亞洲水產養殖增長總量的27.1%(160萬噸)。按增幅從高到低,其后依次為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這三個國家的水產養殖養殖增量共占亞洲水產養殖增長總量的14.1%(82.64萬噸)。亞洲排名前十的生產國當中,只有泰國和菲律賓這兩個國家2022年的產量相比2020年出現縮減,分別下降了5.8%(4.99萬噸)和1%(1.04萬噸)。其他亞洲生產國當中,土耳其是西亞增長量的主要貢獻者,而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增長量的主要貢 獻者。2022年歐洲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為350萬噸,比2020年的330萬噸增長了23.21萬噸(增幅7.1%)。這一增長主要由挪威(15.82萬噸,占比68.
154、1%)貢獻,第二大貢獻者是俄羅斯(4.92萬噸,占比21.2%)。法羅群島、冰島、希臘、法國、意大利、愛爾蘭和克羅地亞(按增幅從高到低排列)共貢獻了6.82萬噸增量(占比29.4%)。同一時期,17個歐洲國家的總產量下降了4.78萬噸,減產主要出現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次是德國、保加利亞、丹麥和烏克蘭。2022年大洋洲養殖水生動物產量達到23.52萬噸,比2020年的22.51萬噸增長了1.01萬噸,增幅4.5%。這主要歸功于澳大利亞22%的增長率,與之相比,新西蘭產量卻降低了10.5%。該區域其他18個島嶼國家和地區的總產量要低得多,估計數值為3800噸,與2020年持平。該區域水
155、產養殖產量的分布差異體現了各國之間的巨大差距。圖9顯示了6個選定水產養殖物種群及分部門的產量分布模式,其顯著特點是少數幾個領先的生產國占據主導地位。水產養殖對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貢獻2022年全世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占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50.9%,比起2020年的49.4%有所上升。在一些國家,尤其是在以中國、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國為首的主要水產養殖生產國,以及約旦或萊索托等部分捕撈漁業資源有限的小生產國,水產養殖產量已在多個年份都超過了捕撈漁業。2022年,有45個國家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超過捕撈漁業產量。更有10個生產國,包括印度尼西亞、挪威、智利、泰國和巴西(按產量從高到低排列)
156、在內,其水產養殖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達40%-50%。還有很多國家,特別是低收入國家,其水產養殖業產量仍然微不足道(圖10),對于那些具有水產養殖業發展潛力的國家而言,亟需快速發展水產養殖業。|1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9 2008-2022年主要生產國選定主要物種群的水產養殖產量千噸8 0007 0006 0004 越南5 孟加拉國6 挪威7 埃及8 智利9 緬甸10 厄瓜多爾11 泰國12 菲律賓13 巴西14 美國15 大韓民國 16 土耳其其他4 越南5 孟加拉國6 埃及7 緬甸8 巴西9 泰國10 伊朗11 柬埔寨12 菲律賓 13 尼日利亞14 美國15 哥倫比亞 1
157、6 俄羅斯其他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千噸 3 500 3 000 2 5002 0001 5001 0005000世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世界內陸水產養殖水生動物產量1 1396164672592511971952 2761 6471 5081 2041 1095865425385342562472352272 6454 挪威5 智利6 印度7 厄瓜多爾8 美國9 菲律賓10 大韓民國11 泰國12 土耳其13 西班牙 14 孟加拉國 15 墨西哥16 美國其他千噸3 0002 5002 0001 5001 0005000世界海洋和沿海養殖水生動物產量3 2212
158、 4851 4063142621 5521 5091 1971 1231 0015156 7125 1608047386171 6482 731578417369百萬噸01020304050601 中國2 印度3 印度尼西亞世界其余地區202百萬噸1 中國2 越南3 印度尼西亞世界其余地區339414百萬噸1 中國2 印度3 印度尼西亞世界其余地區40302025201510501001221026553|1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9 (續)千噸1 2001 0008004 印度5 印度尼西亞6 泰國7 墨西哥8 孟加拉國9 巴西10 菲律賓11 緬甸12 美國 13 沙特阿拉伯 14 伊朗1
159、5 馬來西亞16 秘魯其他2 智利3 越南4 大韓民國5 日本6 美國7 西班牙8 法國9 新西蘭10 泰國11 意大利12 中國臺灣省13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14 菲律賓其他6004002000千噸500400300200100450350250150500世界甲殼動物養殖產量世界軟體動物養殖產量9 俄羅斯10 馬達加斯加11 智利12 所羅門群島13 越南14 印度15 委內瑞拉16 南非其他千噸1005040302090807060100全世界藻類水產養殖產量1 069437198113766159594522842620919515891895130591487776229161312
160、1144757442743433815985百萬噸032145678百萬噸百萬噸1 中國世界其余地區2015525201051501001 中國2 越南3 厄瓜多爾世界其余地區9.222.41.71.51 中國2 印度尼西亞3 大韓民國4 菲律賓百萬噸80060040020006033253081675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6 日本7 馬來西亞 8 坦桑尼亞7114163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水生動物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藻類以濕重計。從左到右的藍色條代表2008年至2021年數據;紅色條代表2022年數據。資料來源:糧農組織。
161、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 i s h S t a t 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10 2000-2022年各區域水生動物養殖產量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總產量中所占比例02468101214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
16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百萬噸非洲012345678PERCENTAGE百萬噸北美洲02468101214161820百分比百萬噸歐洲010203040506070809010002040608010012014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163、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百分比百萬噸亞洲5010152025百分比百萬噸拉丁美洲及加勒比012百分比百萬噸大洋洲水產養殖捕撈漁業水產養殖占比0102030405060708090100百分比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為提高趨勢的可讀性
164、,采用了不同的比例尺。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1950-2022年按生產來源劃分的全球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FishStatJ。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表 4 2022 年按區域和主要物種群分列的全世界內陸水產養殖以及海洋和沿海養殖產量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世界在所有物種群總數量中所占比例噸,鮮重有鰭魚類2 129 5501 103 656 184 23649 045 562 524 373 5
165、66552 993 04489.7甲殼動物4262 73 6765 082 690 3 344725 160 0478.7軟體動物n/an/an/a 203 8988n/a 203 8980.3其他水生動物n/a393n/a 715 144n/an/a 715 5451.2內陸水產養殖所有水生動物2 129 5541 104 311 257 91255 047 294 527 725 5 73759 072 534100各區域比例(%)3.61.90.493.20.90.0100有鰭魚類 169 7871 088 564 134 9424 702 4682 365 259 112 7428 5
166、73 76324.3甲殼動物 8 9591 621 429 2 0355 947 142687 11 1117 591 36321.5軟體動物 8 407 499 117 249 65817 245 928 598 672 105 64018 707 42252.9其他水生動物118880 456 339 11 0960 467 6421.3海洋和沿海養殖所有水生動物 187 2713 209 198 386 63528 351 8772 975 714 229 49335 340 190100各區域比例(%)0.59.11.180.28.40.6100有鰭魚類2 299 3372 192 2
167、20 319 17853 748 0302 889 632 118 40761 566 80765.2甲殼動物 8 9631 621 691 75 71111 029 832 4 031 11 18312 751 41013.5軟體動物 8 407 499 117 249 65817 449 826 598 680 105 64018 911 32020.0其他水生動物11848101 171 483 11 09601 183 1871.3水產養殖總量所有水生動物2 316 8254 313 509 644 54783 399 1713 503 439 235 23094 412 724100
168、各區域比例(%)2.54.60.788.33.70.2100內陸水產養殖 微藻172 2 156n/a 100 130295n/a 102 7530.3海洋和沿海養殖海藻 188 223 19 08474036 152 231 29 694 12 63536 402 60799.7藻類水產養殖總量*188 395 21 24074036 252 361 29 989 12 63536 505 360100各區域比例(%)0.50.10.099.30.10.0100所有物種水產養殖總量2 533 4334 333 798 645 287119 641 6323 533 428 247 86513
169、0 935 443在全球總量中所占比例(%)1.93.30.591.42.70.2100注:n/a即無產量數據或無法獲得產量數據。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傆嫈到浰纳嵛迦胩幚?,可能有一定出入。*藻類數據以濕重計。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2|2024年世界
170、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內陸水產養殖2022年全球內陸水域的養殖水生動物產量為5910萬噸,占全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62.6%。有鰭魚類占全球內陸水域水產養殖產量的89.7%,其次是甲殼動物(8.7%),遠遠超過所有其他物種群(表4)。從區域層面來看,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物種,如水生龜類和蛙類的產量貢獻較小,但亞洲除外。亞洲非魚類物種的養殖大多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全世界內陸水產養殖的方法和技術種類繁多,在投入強度、技術和管理精細化程度以及與其他經濟活動的整合程度上都有很大差異。從全球來看,在人工建設的土塘中養殖魚類及其他物種仍是采用最廣泛的養殖方法。近年來,池塘水產養殖生產方面的許多技術創新被
171、養殖漁民采納,用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池塘內循環跑道養殖系統中的的魚類生產速度較快,積累的魚類糞便和殘餌較少,正在中國很多省份推廣應用,在其他一些國家也得到一定采用,包括越南、哥倫比亞、墨西哥、烏茲別克斯坦、孟加拉國和埃及。另一個例子是集群式養魚場尾水處理系統,可利用人工濕地和低成本過濾裝置來循環利用水資源。海洋和沿海養殖海水養殖,即海洋水產養殖,指養殖動物的整個生產周期或只有生長期發生在海洋中。對于依賴海洋中野生種苗的物種來說,如貽貝,養殖的整個生產周期都發生在海洋中。另一方面,對于在陸基育苗場生產,有時甚至是在淡水環境中養殖的物種來說,例如大西洋鮭,海水養殖是指僅在海水中
172、完成生長期的養殖模式。沿海養殖通常在近岸或潮間帶建造的池塘中進行,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的沿海社區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提供生計、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 發展。2022年,全球海洋和沿海養殖產量為7110萬噸,其中水生動物產量為3530萬噸,藻類產量為3640萬噸。表4展示了2022年按區域和主要物種群分列的海洋和沿海養殖產量 數據。把海洋養殖產量和沿海咸淡水養殖產量區分開來歷來很難,因為二者經常在國家產量數據中被合在一起,尤其是同時在兩種環境下養殖有鰭魚類的國家數據中。此處圖11估測了2016年以來主要物種群的產量,對海洋養殖和沿海養殖的數據予以區分,并采用了其他來源的
173、信息和數據。從全球來看,海藻養殖和軟體動物養殖絕大部分都在海洋中進行,而甲殼動物養殖主要在沿海咸淡水池塘和水箱中進行。根據現有信息,海洋網箱養殖產量約占全世界海洋和沿海養殖有鰭魚類總產量的65%。投餌型和非投餌型的水產養殖產量2021-2022年投餌型水產養殖產量增速繼續超過非投餌型水產養殖產量。從全球來看,非投餌型水產養殖產量在全球養殖水生動物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從2000年的39.7%下降到2020年的27.6%,繼而下降到2022年的26.9%(圖12)。然而,在內陸或沿海的多物種混養系統中,難以區分投餌或非投餌的養殖種類,因為用于投喂某些種類的餌料也會讓濾食性種類受益,尤其是在水中穩定性較
174、低、能夠快速溶解的粉狀或粒狀餌料。比如在亞洲一些地區,|2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11 2016-2022年世界海洋和沿海養殖的主要物種群構成05101520253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百萬噸0123456百萬噸02468101214161820百萬噸軟體動物051015202530
175、3540百萬噸012345678百萬噸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百萬噸沿海養殖海洋養殖有鰭魚類水生動物物種總數藻類其他水生動物物種甲殼動物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水生動物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藻類以濕重計。為提高趨勢的可讀性,采用了不同的比例尺。資料來源:糧農組織根據2024年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估算得出: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
176、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12 2000-2022年各區域投餌和非投餌養殖種類的產量05101520253035404501234歐洲0102030405060708000.10.20.3大洋洲0510152025303540450102030405060708090亞洲05101520253035404500.10.20.30.40.50.60.70.8北美洲01234567891000.511.522.5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
177、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非洲
178、0246810121416182001234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百分比百萬噸百分比百萬噸百分比百萬噸百分比百萬噸百分比百萬噸百分比百萬噸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的雙殼類和海鞘非投餌養殖的鯉魚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投餌養殖種類非投餌養殖的雙殼類非投餌養殖的鯉魚非投餌養殖種類占比注: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資料來源:糧農組織根據糧農組織數據估算。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
179、。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表 5 全世界主要水產養殖物種及主要物種群的產量 物種或物種群20182019202020212022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千噸,鮮重當量有鰭魚類 54 564 56 354 57 681 59 602 61 567100鯉魚 29 015 29 426 30 208 30 901 31 78851.6鯰魚 5 782 6 286 6 092 6 199 6 6281
180、0.8慈鯛科魚 6 043 6 407 6 066 6 293 6 54910.6鮭科魚 3 517 3 812 3 996 4 205 4 2436.9遮目魚 1 327 1 297 1 284 1 278 1 1961.9大口黑鱸 434 480 621 704 8041.3蛇頭魚 554 583 649 687 6901.1海水鯛魚 391 436 485 533 5640.9其他有鰭魚類 7 500 7 628 8 280 8 803 9 10514.8甲殼動物 9 501 10 422 11 108 11 948 12 751100對蝦 6 056 6 504 6 881 7 405
181、 7 93462.2克氏原螯蝦 1 714 2 168 2 469 2 710 2 96723.3中華絨螯蟹 757 779 776 808 8156.4沼蝦 533 536 553 590 6004.7梭子蟹 419 404 399 396 3953.1其他甲殼動物 22 31 30 39 400.3軟體動物 17 524 17 407 17 869 18 434 18 911100牡蠣 5 998 6 129 6 270 6 685 7 07237.4蛤、鳥蛤、蚶 4 212 4 100 4 350 4 426 4 51423.9扇貝 2 141 2 055 1 970 2 077 2 0
182、2210.7貽貝 2 093 2 032 2 046 2 024 1 92710.2縊蟶 853 869 860 860 8484.5其他軟體動物 2 227 2 222 2 373 2 363 2 52813.4其他動物 918 978 1 061 1 143 1 183100鱉 321 327 334 366 37531.7仿刺參 177 176 202 229 25621.6蛙類 111 122 151 188 22919.3海蜇 73 90 90 78 847.1其他物種 237 264 284 282 23920.2藻類 33 428 34 582 35 073 35 097 36
183、505100紅藻 18 334 18 015 18 118 17 383 20 37955.8褐藻 14 980 16 475 16 843 17 572 15 98543.8綠藻 20 18 24 28 190.1未識別的藻類 23 17 25 28 200.1藍藻(螺旋藻屬Spirulina)70 56 64 85 1020.3注:水生動物數據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 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 i s h S t a t):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24 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
184、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對于沿海池塘中養殖的硬殼蛤和縊蟶等雙殼類物種,在養殖的最后階段會為了“增肥”而專門投喂特制的細顆粒餌料。養殖水生物種及多樣性2024年3月發布的糧農組織1950-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統計數據集報告了731項統計單元,專業說法是731個“物種品目”,這一數字比2022年報告的652項有所增加。其中,物種層級包括564個水生物種,7個魚類雜交種,屬層級包括99個物種群,科或更高層級包括61個物種群。
185、全世界在分類學意義上得到認可的養殖物種有564個:包括368個有鰭魚類種(歸入200多個屬),88個軟體動物種,62個甲殼動物種,32個藻類種,2個藍藻種,7個海洋無脊椎動物種,3個蛙類種,以及2個水生龜類種。雖然世界各地養殖的水生物種多樣性如此豐富,但僅有相對少數的“主要”物種在全球、區域乃至國家各級的水產養殖總產量中占據主導地位。表5按各水產養殖分部門說明了在全球產量中占主導地位的物種或物種群及其相對重要性。n 捕撈漁業產量2022年,全球捕撈漁業產量達9230萬噸(以鮮重當量計),其中水生動物產量為9100萬噸,藻類產量為130萬噸(以濕重計),另外還有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等其他水生產
186、品約7700噸。捕撈漁業的水生動物產量(9100萬噸)和前三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0.2%(見表1,第4頁)。2018年達到歷史峰值,為9650萬噸,當年恰好秘魯和智利的鳀魚(Engraulis ringens)漁獲量極其高,隨后在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漁獲量下跌至較低水平。2022年全球捕撈漁業產量繼續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每年在8600萬噸至9300萬噸之間波動(圖13)。中國仍是全球捕撈漁業最大生產國,2022年產量為1300萬噸,占全球水生動物捕撈總量的14.3%,比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生產國合起來的總產量還高。位列前七的生產國(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秘
187、魯、俄羅斯、美國和越南)在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中占比超過48%,而位列前二十的生產國則占比約73%。海洋地區和內陸水域的產量在全球捕撈漁業產量中分別占比87.5%和12.5%,下文討論了二者的最新趨勢。海洋捕撈產量2022年,海洋地區的水生動物捕撈總產量為7970萬噸,比2021年減少了0.7%,比2018年8440萬噸的最新峰值減少 了5.5%,當年秘魯和智利的鳀魚漁獲量相對較高(表6)。近年來 全 球 海洋 捕 撈 產量的變化 趨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由主要生產國和最主要的幾個物種驅動,特別是中國正在和計劃執行捕撈減產,以及鳀魚、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pssagax)和日本鯖(Scombe
188、r japonicas)等重要物種的豐度發生波動,這些物種的豐度變化幅度很大,會受到厄爾尼諾事件及海洋環境其他變化情況的影響(見“厄爾尼諾現象對海洋漁業和水產養殖的影響”,第202頁)。盡管海洋地區普遍開展捕撈活動,但漁業產量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圖14a)。如同前|2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些年,2022年產量位列前七的生產國貢獻了海洋捕撈總產量的50%(圖14b)。單是中國的產量就占全球總量的14.8%,其次是印度尼西亞(8.6%)、秘魯(6.6%)、俄羅斯(5.9%)、美國(5.3%)、印度(4.5%)和越南(4.3%)(表6)。雖然中國海洋捕撈產量仍位居世界第一,但已從2015年的1440萬
189、噸降至2022年的1180萬噸,降幅17.9%。中國在“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時期(分別為2016-2020年和2021-2025年)之后繼續實施減少捕撈量的政策,預計未來幾年捕撈產量會進一步下降,盡管其2022年海洋捕撈產量與2021年水平大體相當。中國定期向糧農組織報告捕撈產量數據,但近年來只提交了按物種和漁區分列的不完整信息。2022年,中國報告其“遠洋漁業”總產量為230萬噸,但只提供了上岸的漁獲物物種和漁區(西北太平洋,區域61)的細節信息。為補充其他漁區缺失的捕撈數據,從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獲取了捕撈數據,在糧農組織數據庫中另外錄入了130萬噸,列于區域61“未納入別處的海洋魚類
190、”項下,如圖15所示,這一數字可能夸大了該區域及“其他魚類和水生動物”物種 圖13 1950-2022年世界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為單位。資 料 來 源:糧 農 組 織。2 0 2 4。漁 業 及 水 產 養 殖 統 計 數 據(F i s h S t a t):1 9 5 0-2 0 2 2 年 全 球 捕 撈 產 量。2 0 2 4 年 3月2 9日訪 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
191、atj。許可號:CC-BY-4.0。百萬噸1950195419581962196619701974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海洋地區(包括鳀魚)海洋地區(不包括鳀魚)內陸水域020406080100120|2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表 6 按主要生產國分列的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國家或地區(年均)產量生產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19202020212022千噸,鮮重當量中國 3 8199 96312 42513 23812 15411 76911 74
192、111 81914.8印度尼西亞 1 7423 0304 3695 9626 5136 3856 6756 8438.6秘魯(總計)4 1368 0998 0665 1304 7965 6106 5085 2896.6秘魯(不包括鳀魚)2 5042 541 9521 0131 2921 2161 2391 171n/a俄羅斯 n/a3 3773 2014 2784 7204 7924 8884 7175.9美國4 5315 1474 7464 8824 8104 2494 2864 2435.3印度 1 6852 6022 9473 5493 6722 8343 1453 5974.5越南 5
193、33 9431 7202 6983 2943 3583 3913 4434.3日本 10 5926 7184 4123 4853 1713 1823 1742 8893.6挪威 2 2062 4352 5192 3032 3152 4722 4192 4423.1智利 4 5175 9484 0222 1561 9751 7741 9962 2262.8智利(不包括鳀魚)4 0024 4472 7451 3991 2311 2721 3891 485n/a墨西哥 1 2061 1751 3081 4311 5261 5501 6181 6592.1菲律賓 1 3201 6772 1011 92
194、41 6731 7641 6381 5952.0摩洛哥 463 680 9711 2751 4431 3601 3961 5632.0冰島 1 4341 6691 6641 1991 0491 0231 1551 4161.8馬來西亞 7561 0801 3061 4651 4551 3811 3291 3101.6泰國 2 0762 6982 3851 4601 4111 4721 3001 2801.6大韓民國 2 1752 2531 7761 5561 4121 3621 3471 2471.6緬甸 496 6111 0981 1461 0641 087 8801 0101.3阿根廷 4
195、12 985 936 793 801 818 835 8351.0西班牙 1 2141 134 915 957 879 796 800 8051.0毛里塔尼亞 60 64 186 520 706 663 748 7651.0阿曼 111 117 146 295 579 793 922 7480.9孟加拉國 178 281 456 610 660 671 681 7060.9伊朗 114 232 314 550 720 684 672 7010.9厄瓜多爾 696 403 460 575 608 636 863 6880.925個主要生產國合計46 47363 31864 45063 43663
196、 40662 48764 40763 83680.1所有其他生產國合計25 61318 54017 13916 36116 82015 81815 87915 87219.9世界總計72 08681 85881 58979 79780 22578 30580 28679 709100.0注:n/a不適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資 料來源:糧 農 組 織。2 0 2 4。漁 業 及 水 產 養 殖統計數 據(F i s h S t a t):19 5 0-2 0 2 2 年全 球 捕 撈 產量。2 0 2 4 年 3月2 9日訪問
197、。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2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14 世界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點線近似代表印度和巴基斯坦商定的查謨和克什米爾控制線。雙方尚未就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最終地位達成一致。蘇丹共和國和南蘇丹共和國之間的最終邊界尚未確定。阿卜耶伊地區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資料來源:聯合國地理空間。2020。地圖地學數據。A)2020-2022年各國和各地區平均值 B)2022年產量最高的十個生產國千噸 6 000無數據海洋地區捕撈漁業在總量中占比(累計
198、百分比)15%23%30%36%46%50%54%57%60%01020304050607002 0004 0006 0008 00010 00012 00014 000中國印度尼西亞秘魯俄羅斯美國印度越南美國挪威智利百分比千噸41%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捕撈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
199、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3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群的總漁獲量。作為最大的海洋捕撈生產國,中國還需開展進一步工作,也就是與相關官方機構密切合作,以確保按漁區及時報告并正確分列其捕撈統計數據。從區域來看,2022年亞洲國家f貢獻了全球海洋捕撈產量的50%,位居其后的是拉丁f 若按海洋地區來看捕撈漁業產量,根據大洲或主要地理區域匯總的數據反映了大洲或區域內所有國家的漁獲量,不論其發生在哪一個捕撈區,但并不反映該大洲或區域周圍海洋水域的漁獲量。美洲及加勒比(15.6%)、歐洲(16.7%)、非洲(9.2%)、北美洲(6.5%)和大洋洲(2.0%)。糧農組
200、織全球海洋捕撈數據庫包含3000多個物種(涵蓋了“未納入別處”類別)的漁獲量數據;2022年有鰭魚類漁獲量約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85%,以中小型中上層魚類為主,其次是鱈形目魚類以及金槍魚和類金槍魚。圖15概要顯示了按主要物種和按糧農組織主要漁區分列的海洋捕撈數據。圖15 2020-2022年按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分列的世界捕撈漁業水生動物平均產量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捕撈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
201、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聯合國地理空間。2020年。地圖地理數據。34273721314147515748588888818171618777671818主要物種群底層魚類金槍魚、鰹、旗魚其他中上層魚類其他魚類和水生動物捕撈量(百萬噸)2012631|3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表 7 按主要物種和屬分列的海洋地區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物種品目200920182019202020212022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千噸,鮮重當量有鰭魚類秘魯鳀(Engr
202、aulis ringens)5 1414 2494 8965 8764 8597.2阿拉斯加狹鱈(Gadus chalcogrammus)3 2043 4953 5443 4843 3595.0鰹(Katsuwonus pelamis)2 7673 3182 8492 9903 0614.5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1 8551 7131 6061 6281 6482.4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1 3561 5591 5951 5701 5642.3歐洲沙丁魚(Sardina pilchardus)1 2261 5011 3351 3631 5512.3
203、日本鯖(Scomber japonicus)1 4051 4651 4091 7081 3992.1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ps sagax)8391 1081 6251 4121 3772.0鲹nei*(Decapterus spp.)1 1951 2931 3131 2301 2921.9大西洋鯖(Scomber scombrus)1 053 8731 0491 1421 0971.6大西洋鱈(Gadus morhua)1 1891 1411 0931 1451 0741.6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1 2601 1341 1221 1241 0691.6智利竹莢魚
204、(Trachurus murphyi)573 657 744 8281 0491.6藍鱈(Micromesistius poutassou)9351 5191 4751 1461 0441.5其他42 93942 80740 97841 34442 02262.3有鰭魚類合計66 93767 83266 63367 99167 466100.0甲殼動物十足目游泳亞目(Natantia)835 724 651 701 69512.2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78 473 442 476 4828.5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225 371
205、 460 368 4047.1日本毛蝦(Acetes japonicus)538 402 251 380 3876.8海蟹nei(Brachyura)308 356 319 327 3526.2北極蝦(Pandalus borealis)288 267 255 248 2594.6鷹爪蝦(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304 243 195 242 2454.3藍蟹(Portunus pelagicus)237 283 247 245 2434.3其他2 6062 7252 6242 6472 61246.0甲殼動物合計5 8195 8445 4475 6355 6
206、79100.0軟體動物莖柔魚(Dosidicus gigas)873 907 905 9971 07617.5海洋軟體動物類nei(Mollusca)733 694 578 582 5819.4|3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2010年以來,漁獲量最高的三個海洋物種一直保持不變。2022年,鳀魚漁獲量繼續位居第一(每年近490萬噸),與前些年持平,但低于2018年超過700萬噸的峰值。阿拉斯加狹鱈(Gadus chalcogrammus)位列第二,漁獲量為340萬噸,鰹魚(Katsuwonus pelamis)位列第三,漁獲量為310萬噸(表7)。2022年漁獲量排名前十的物種全部是
207、有鰭魚類,其中三個物種 歐洲沙丁魚(Sardina pilchardus)、鰹魚和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的漁獲量都接近歷史最高紀錄。尤其是金槍魚這種價值最高的物種群之一,其漁獲量持續增長,2022年達到歷史最高紀錄830萬噸。2022年,其他一些高價值物種群如頭足類、蝦和龍蝦,其漁獲量也保持歷史最高水平。龍蝦是受COVID-19疫情期間限制條件和出口市場關閉影響最大的物種群之一,2022年漁獲量恢復并增長至超過29萬噸,不過尚未恢復到疫情前幾年的水平。表8展示了按糧農組織主要漁區分列的過去四年捕撈產量統計數據,以及近幾十年的海洋捕撈產量數據。表 7 (續)物種品目20
208、0920182019202020212022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千噸,鮮重當量魷魚類nei*(槍烏賊科Loliginidae、柔魚科Ommastrephidae)603 610 536 537 5438.8頭足類nei*(Cephalopoda)418 426 424 425 4086.6阿根廷滑柔魚(Illex argentinus)408 171 345 491 3966.4蝦夷扇貝(Mizuhopecten yessoensis)303 351 357 367 3495.7槍烏賊屬種類nei*(Loligo spp.)308 328 326 332 3345.4其他2 70
209、92 6242 3542 4792 46140.0軟體動物合計6 3566 1105 8256 2096 150100.0其他水生動物海蜇*(Rhopilema spp.)314 184 208 217 19346.6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36 67 19 78 5513.4水生無脊椎動物nei*(Invertebrata)61 53 46 41 4911.9海參nei*(Holothuroidea)32 49 40 41 4210.1智利海膽(Loxechinus albus)33 37 38 27 286.8海膽nei*(Strongylocentrotus
210、spp.)33 25 30 25 245.8其他 25 25 20 22 225.4其他水生動物合計 534 439 400 452 414100.0所有物種總計79 64680 22578 30580 28679 709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nei:未納入別處。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捕撈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
211、tatj。許可號:CC-BY-4.0。|3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表 8 按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分列的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編碼捕撈區域名稱(年均)產量生產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19202020212022千噸,鮮重當量內陸水域捕撈漁業01非洲內陸水域1 4651 8922 3342 8883 2903 2763 4153 32429.402北美洲內陸水域 234 213 182 198 88 77 96 680.603南美洲內陸水域 321 327 393 361 349 337 342 3463.104亞洲內陸水域2 8
212、274 1335 9797 4277 9617 3317 0757 17463.405歐洲內陸水域 184 361 355 397 387 419 406 3923.506大洋洲內陸水域 18 20 18 17 17 17 17 170.107前蘇聯地區內陸水域 646 106n/an/an/an/an/an/an/a內陸水域合計5 6977 0529 26111 28812 09211 45711 35111 321100.0海洋地區捕撈漁業21西北大西洋2 9082 3332 2191 8461 7851 5731 6231 6157.727東北大西洋10 43910 3919 8148
213、6538 3148 3508 0898 22339.231中西大西洋2 0151 8261 5531 3511 2321 1331 1621 2125.834中東大西洋3 1993 5573 7584 7505 3744 9185 1675 54726.537地中海和黑海1 8411 4991 5361 3201 4161 1941 1361 0905.241西南大西洋1 7832 2502 1461 8991 6771 7242 0141 8919.047東南大西洋2 3181 5561 5431 5391 3641 3701 4601 3756.6大西洋和地中海合計24 50123 412
214、22 56921 35821 16120 26220 65020 953100.051西印度洋2 3693 6754 2364 8775 5975 1345 4815 71348.357東印度洋2 6724 1315 4816 3946 6056 2535 8876 12451.7印度洋合計5 0427 8069 71711 27112 20211 38811 36911 837100.061西北太平洋20 95521 79719 96920 60819 52619 21519 07918 59040.067東北太平洋2 7432 9822 7903 0533 1692 8512 9142 6
215、905.871中西太平洋5 9418 51110 80012 50913 44213 24013 49813 77129.677中東太平洋1 6221 4411 8111 8722 0511 9841 9591 9864.381西南太平洋 568 820 689 535 469 425 388 3980.987東南太平洋10 23214 89713 1048 3247 8158 46310 0409 04619.5太平洋合計42 06250 44949 16246 90046 47346 17947 87746 481100.0|3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不同的漁區對全球海洋捕撈
216、產量的貢獻度差異很大,2022年50%以上的海洋捕撈產量來自西北太平洋(區域61)、中西太平洋(區域71)和東南太平洋(區域87)。西北太平洋(區域61)仍是糧農組織主要漁區當中產量最高的區域,2022年產量為1860萬噸,占全球海洋地區捕撈產量的23.3%,主要由兩個產量最高的物種 阿拉斯加狹鱈和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x sagax)貢獻。即使扣除2022年中國遠洋漁業重新劃分的130萬噸產量,此區域2022年產量也仍位居全球海洋地區捕撈產量之首,大幅領先于排名第二的中西太平洋(區域71),后者產量為1380萬噸,占全球海洋地區捕撈產量的17.3%。2022年東南太平洋(區域87)的產
217、量第三高,達900萬噸,相當于全球上岸量的11.3%。此區域近年來的捕撈產量數據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2016年持續下降的趨勢有所扭轉,主要是因為鳀魚上岸量的增長。區域87的捕撈產量持續波動,也體現出上升流區物種漁獲量年際變化較大的特點,特別是鳀魚(其漁獲量占該區域總捕撈產量的50%-70%)和莖柔魚(Dosidicus gigas)。還值得關注的是,下列漁區2022年的海洋捕撈產量也創下歷史新高:中東大西洋(區域34):2022年為550萬噸。此區域的特點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包括海洋和近海中上層資源,以及深海底層資源。2022年的漁獲量延續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上升趨勢,尤其值得注
218、意的是歐洲沙丁魚漁獲量的增長。中西太平洋(區域71):2022年為1380萬噸。金槍魚和類金槍魚非常重要,其中鰹魚和黃鰭金槍魚是該區域產量最高的兩個物種。此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編碼捕撈區域名稱(年均)產量生產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19202020212022千噸,鮮重當量18,48,58,88北極和南極地區合計 481 191 141 268 389 477 391 437海洋地區總計72 08681 85881 58979 79780 22578 30580 28679 709按海洋區域類型劃分的捕撈漁業溫帶區域41 23742 073
219、39 16237 91336 35535 33135 24134 49843.3熱帶區域12 99718 14222 07025 13126 87725 76126 02826 82033.6上升流區域17 37121 45120 21616 48616 60416 73618 62517 95422.5北極和南極區域 481 191 141 268 389 477 391 4370.5海洋地區總計72 08681 85881 58979 79780 22578 30580 28679 709100.0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
220、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界定如下:溫帶區域(捕撈區域21、27、37、41、61、67和81);熱帶區域(區域31、51、57和71);上升流區域(區域34、47、77和87);北極和南極區域(區域18、48、58和88)。*截至1991年;蘇聯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4。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2年全球捕撈產量。2024年3月2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表 8 (續)|35|第一部
221、分世界回顧外,該區域擁有大量小型中上層魚類,如沙丁魚、鳀魚和鲹魚。然而,還要指出,該區域漁獲量占比相當大屬于“未納入別處的海洋魚類”(2022年占比23%)或其他類別。西印度洋(區域51):2022年為570萬噸。該漁區區域捕撈產量最高的是種類是金槍魚和類金槍魚,其次是小型中上層魚類及各種珊瑚魚(主要為珊瑚礁相關魚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洋捕撈產量總體上穩定增長,特別是受東印度洋(區域57)捕撈產量的驅動;但是,近年來由于捕撈壓力減輕,捕撈產量開始下降。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2023年協定,各方日益關注對公海資源的管理,部分原因是
222、對過度捕撈的普遍關切,另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此類區域的資源開發狀況(見“全球生物多樣性協定背景下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第205頁)。公海區域是指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地區,其距任何海岸線超過200海里,此類區域占全世界海洋面積的近三分之二。遺憾的是,由于糧農組織的全球捕撈漁業統計數據未對專屬經濟區和公海區域的捕撈數據作出區分,故無法對公海的捕撈狀況進行評估。每年征集數據時,要求各國向糧農組織按物種和漁區報告其捕撈漁業產量。糧農組織的主要漁區在20世紀50年代劃定,比專屬經濟區的設定要早很多年,因此二者不能直接比較。通過分析公海區域的大洋(表層及“深?!保┪锓N漁獲量,可獲得公海區域漁獲量的主要趨勢
223、的跡象。這些物種的總漁獲量從20世紀50年代起呈上升態勢,從100萬噸增長到2022年的1100萬噸,生物多樣性在70年代末后開始增長,尤其是深海資源的漁獲量,這是因為科技發展促進了深海捕撈活動,以及沿海地區管轄范圍擴大和資源量不斷減少導致機會減少后,需要開發新的漁區域。內陸水域捕撈產量2022年,全球內陸水域捕撈產量為1130萬噸(表9),與2021年相比降低了0.3%。雖然內陸水域漁業2020年也受到COVID-19疫情的嚴重影響,但近年來全球內陸水域產量的變化趨勢更多地是受到中國漁獲量縮減的影響。另一方面,根據官方報告的數據,全球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似乎保持相對穩定,稍稍低于2018年的歷史
224、峰值1210萬噸。2020年起,中國的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不再是全球第一高。2022年,印度和孟加拉國分別以190萬噸和130萬噸捕撈產量超過中國。盡管中國的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仍位居全球前三(2022年120萬噸),但其官方報告的漁獲量已比2017年的220萬噸減少了近47%,這是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政策結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長江流域實施為期十年的禁漁政策,旨在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但同一時期中國內陸水域水產養殖及陸基水產養殖的擴張也抵消了其內陸水域捕撈產量的減少,因而中國內陸水域的總產量總體上仍有所增長。除中國外,在幾個主要生產國,尤其是孟加拉國、印度和坦桑尼亞內陸水域捕撈產量增長的推動下,近年來全
225、球內陸水域捕撈產量呈現出相對小幅的增長。但是,很難評估內陸水域捕撈產量的長期趨勢。過去二十年里捕撈產量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國家層面報告和評估工作的改善,而不是因為部分國家報告捕撈產量的實際增加。|3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表 9 按主要生產國和區域分列的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國家或地區(年均)產量生產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19202020212022千噸,鮮重當量按國家或領土印度 495 584 8371 4341 7871 7961 8471 89016.7孟加拉國 441 502 8591 0781 2361 2
226、481 3011 32211.7中國 5371 4572 1112 0271 8411 4571 1981 16610.3緬甸 142 146 478 852 887 891 786 8557.5印度尼西亞 272 311 307 471 712 497 459 4644.1烏干達 187 223 331 435 603 579 635 4453.9坦桑尼亞 252 289 301 314 384 405 414 4033.6柬埔寨 54 86 344 493 479 413 383 4023.6尼日利亞 101 104 211 350 373 354 363 3553.1埃及 123 228
227、 267 255 298 317 330 3433.0俄羅斯 0 197 222 267 254 280 272 2672.4剛果(金)133 170 231 228 254 241 253 2662.3巴西 200 182 237 232 226 225 226 2262.0馬拉維 68 59 58 141 155 171 171 1871.7菲律賓 261 193 153 183 155 148 201 1731.5巴基斯坦 67 132 115 130 144 148 150 1511.3越南 111 137 207 160 146 148 150 1471.3莫桑比克 3 9 24 8
228、6 117 92 117 1291.1伊朗 11 92 72 90 105 107 108 1111.0馬里 65 88 101 96 109 118 105 1101.0贊比亞 58 68 69 89 97 107 105 1091.0肯尼亞 95 179 141 138 103 105 114 1081.0乍得 54 76 78 106 107 105 103 1070.9泰國 103 178 208 187 116 117 115 1060.9埃塞俄比亞 3 8 13 44 59 60 73 1010.9產量最高的25個生產國3 8385 6977 9779 88410 75110 12
229、99 9789 94287.8所有其他生產國合計1 8591 3551 2841 4041 3421 3281 3731 37912.2所有生產國5 6977 0529 26111 28812 09211 45711 35111 321100.0|3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這種改善也可能掩蓋了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保持不變或日益下降的趨勢。包括幾個主要生產國在內,很多國家的內陸水域數據收集系統仍不可靠,收集的數據質量低下,甚至某些國家完全沒有建立此類系統,這均導致內陸水域捕撈產量被低估。官方報告的捕撈產量中通常要么少報了自給性漁業和休閑漁業的捕撈產量,要么完全未報。許多國家并不向糧農組織報告,或只報告一
230、部分內陸水域的捕撈產量。因此,糧農組織近期已開展工作,評估是否可能以替代方法來解決這些數據缺口,提高糧農組織內陸水域漁業統計數據的質量(插文2)。缺乏內陸水域捕撈漁業的物種細分數據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問題。雖然很多國家改善了對內陸水域的監測,但50%的全球內陸水域捕撈產量數據僅為所謂的“未納入別處的淡水魚類(Actinopterygii)”的最終匯總數字,此數字在過去二十年幾乎沒有改變。然而,這種不詳的捕撈產量數據所占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區域間差異極大,比如在歐洲低至10%,而在亞洲某些國家高達60%以上。主要物種群之一“鯉魚、鲃和其他鯉科魚”的捕撈產量持續增加,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期的每年約70萬
231、噸增至2022年的近180萬噸,貢獻了近年來內陸水域捕撈產量的大部分增量?!傲_非魚和其他慈鯛科魚”近年來捕撈產量持續增加,從每年不足70萬噸增至超過80萬噸?!暗讱ゎ悺辈稉飘a量保持穩定,每年在40萬噸至45萬噸之間,但2022年降至27萬噸,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下降。內陸水域的捕撈活動相比海洋地區更為集中化,由許多主要生產國在擁有重要水體或河流流域的地區開展(圖16a和圖16b)。2022年,14個國家的內陸水域捕撈產量在全球內陸水域捕撈總量中占比超過75%,而在全球海洋捕撈總量占比相當的則是19個國家。大部分主要的內陸水域生產國屬于較不發達的經濟體 國家或地區(年均)產量生產
232、2022年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1980s1990s2000s2010s2019202020212022千噸,鮮重當量按區域亞洲2 8274 1335 9797 4277 9617 3317 0757 17463.4非洲1 4651 8922 3342 8883 2903 2763 4153 32429.4美洲 555 540 575 559 437 414 438 4143.7歐洲 184 361 355 397 387 419 406 3923.5大洋洲 18 20 18 17 17 17 17 170.1其他 646 106n/an/an/an/an/an/an/a世界總計5 6977
233、 0529 26111 28812 09211 45711 35111 321100.0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1991年以前包括前蘇聯。資 料來源:糧 農 組 織。2 0 2 4。漁 業 及 水 產 養 殖統計數 據(F i s h S t a t):19 5 0-2 0 2 2 年全 球 捕 撈 產量。2 0 2 4 年 3月2 9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表 9 (續)
234、|3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插文2 評價糧農組織內陸漁業統計狀況盡管近年來內陸水域漁業統計數據的質量和完整性有明顯改善,但在收集和向糧農組織報告相關數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長期性的問題。內陸漁業對于國家和全球糧食安全及生計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低收入缺糧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認。遺憾的是,很多國家并未定期收集產量統計數據,這不利于制定國家和區域漁業政策和規劃,也妨礙了對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管理和保護,而這一切都需要最新且可靠的統計數據。在在負責內陸水域資源管理的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圈子中,漁業管理機構和利益相關方往往被邊緣化,改善統計工作有助于減少這種邊緣化現象(見“內陸漁業管理
235、的重點”,第163頁)。向糧農組織報告的官方內陸漁業數據在漁業覆蓋范圍或報告的物種數量方面往往不完整。很多國家實際報告的物種數量相對較少,與內陸漁業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形成反差。于是,很多情況下只有一些主要的目標物種或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受到定期監測。結果就是約50%的全球內陸水域漁獲量數據僅能以最高級別的分類單位呈現,即所謂的“未在其他類別中包含”的淡水魚類(Actinopterygii,輻鰭魚綱)。內陸水域那些低價值但對于地方有重要意義的非正式或生計型漁業漁獲量要么報告不足,要么完全未得到報告。改進漁獲量調查或報告的國家通常不對歷史時間序列進行追溯分析或修訂,造成時間序列中斷或漁獲量逐年增加,而
236、這種情況是由改進數據收集方法導致的人為結果。此類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監測內陸漁業面臨的實際挑戰所引起的,內陸漁業大多為小規模漁業,往往高度分散,捕撈作業具有季節性或偶然性。內陸水域捕撈還發生在非常多樣的環境下,如大型湖泊、水庫、河流及洪泛區、溪流和稻田。就很多內陸漁業活動而言,尤其構成當地社區重要營養來源的內陸漁業活動,可用于監測和管理內陸水域的資源有限,更是加深了上述實際挑戰。大多數內陸水域生產國都屬于欠發達的經濟體,全球產量最高的內陸水域生產國中有五個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1(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烏干達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因此,糧農組織的估算或調整的內陸漁業漁獲量數據比例高于海洋漁業漁獲量
237、數據 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漁業中當前主導趨勢的有限備用信息進行估算或調整是不可靠的。漁獲量估算值還會多年反復進行,有可能導致系統性的報告數值偏低或偏高。為解決這種情況,糧農組織積極主動地對已公開發布的內陸漁業統計數據進行評估。此舉旨在查明需要在哪些國家做出努力并在未來提供支持,以增強內陸水域漁業數據的收集工作。除了傳統的捕撈量評估調查,糧農組織正在制定技術指南,用以評估內陸水域捕撈產量的替代估算方法的潛力。其中包括對預測性方法的評估,例如魚類生境模型、捕撈努力量模型,以及魚類消費模型等基于推導的方法。目標是改善各國和糧農組織內陸漁業統計數據的整體質量,并在討論內陸漁業對糧食安全、生計、減貧以及水
238、生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和關鍵貢獻的政策論壇上提高認識。注:*參見: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dpad/wp-content/uploads/sites/45/publication/ldc_list.pdf坦噶尼喀湖的遠洋漁民,FISH4ACP 在該地區對該部門進行了價值鏈分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糧農組織/LuisTato|3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16 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點線近似代表印度和巴基斯坦商定的查謨和克什米爾控制線。雙方尚未就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最終地位達成一致。蘇丹共和國和南蘇丹共和國之間的最終邊界尚未確定。阿卜耶伊地區的最終地位尚未確
239、定。資料來源:聯合國地理空間。2020。地圖地學數據。千噸 1 200無數據A)2020-2022年各國和各地區平均值 B)2022年產量最高的十個生產國內陸水域捕撈漁業在總量中占比(累計百分比)17%28%39%46%54%61%64%0102030405060708002004006008001 0001 2001 4001 6001 8002 000印度孟加拉國中國緬甸印度尼西亞烏干達坦桑尼亞柬埔寨尼日利亞埃及百分比千噸50%58%68%注:水生動物不包括水生哺乳動物、鱷、短吻鱷、凱門鱷、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殼和海綿)和藻類。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 料 來 源:糧 農 組 織。2
240、0 2 4。漁 業 及 水 產 養 殖 統 計 數 據(F i s h S t a t):1 9 5 0-2 0 2 2 年 全 球 捕 撈 產 量。2 0 2 4 年 3月2 9日訪 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4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內陸捕撈總量中有90%以上發生在亞洲和非洲,這些生產國在監測內陸漁業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因為內陸漁業高度分散、作業復雜且資源密集,導致難以監測。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亞洲內陸水域捕撈產量一直占全球
241、的60%以上(2022年為720萬噸),2022年產量最高的五個國家都位于亞洲,共貢獻了超過50%的內陸水域捕撈量。不過,很多亞洲國家內陸漁業的歷史貢獻正由水產養殖業的貢獻所補充或取代。非洲的情況截然不同。2022年非洲內陸水域漁業捕撈產量為330萬噸,占全球的29%左右,對于很多非洲國家而言,內陸漁業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水產養殖業的貢獻相對較小。在非洲的很多內陸國家中,內陸水域捕撈漁業產量占其水生動物總產量的80%-100%(圖17)。這一產量對于很多國家(如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尼日利亞)十分重要,但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對內陸捕撈漁業進行有效監測和管理。糧農組織捕撈統計數
242、據的質量糧農組織用于維護和更新捕撈漁業數據庫的主要數據來源是各國的報告,但不限于此。所以糧農組織統計數據的質量很大程度上 圖17 2020-2022年內陸水域捕撈漁業水生動物產量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總產量中平均所占比例點線近似代表印度和巴基斯坦商定的查謨和克什米爾控制線。雙方尚未就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最終地位達成一致。蘇丹共和國和南蘇丹共和國之間的最終邊界尚未確定。阿卜耶伊地區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注:水生動物不包括鱷、短吻鱷、凱門鱷、其他水生產品(特指珊瑚、珍珠、貝類和海綿)以及藻類?;邗r重當量計算。資 料 來 源:糧 農 組 織。2 0 2 4。漁 業 及 水 產 養 殖 統 計 數 據(F i
243、 s h S t a t):1 9 5 0-2 0 2 2 年 全 球 捕 撈 產 量。2 0 2 4 年 3月2 9日訪 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內陸漁業(在總產量中所占百分比)75無數據|4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取決于各國漁業機構每年收集并報告給糧農組織的數據是否準確、完整和及時。提交的數據通常不完整、不一致或不符合國際報告標準,糧農組織致力于與各成員合作,盡可能梳理數據。遺憾的是,很多情況下相關國家并未響應糧農組織要求,未能解決已查明的官方數
244、據問題。在此類情況下或數據不一致的情況下,糧農組織可能會根據從其他官方數據來源獲取的最佳數據(包括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公布的數據,或通過標準方法得到的數據)做出估算或調整。糧農組織成員報告數據的及時性問題或不報告的問題也依舊存在,都會影響糧農組織估算的捕撈漁業總產量數據的整體質量。遲交調查表使糧農組織難以在每年3月中旬正式發布數據之前處理、驗證和審核統計數據,尤其是最近一年的數據。雖然最主要的生產國報告了大部分捕撈漁業生產統計數據,確保了糧農組織全球捕撈產量數據估算的可靠性,但是糧農組織繼續就一些重要國家的數據提交問題或數據質量問題表示關切。n 漁業資源狀況海洋漁業資源狀況1971年以來,糧農組織
245、一直在發布關于魚類種群狀況的定期分析(Gulland,1971),包括本報告以往版本中的摘要和分類更新(糧農組織,2020)。為提升不同時期間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這些分析都基于一份固定的種群清單(總計445個種群,約占全球海洋漁業產量的72%),以及一套自啟動該系列分析以來僅作過微小調整的明確流程和方法(糧農組織,2011a)。這些分析表明,2021年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的魚類種群比例下降至62.3%,比2019年低2.3%(圖1.5F1)。1974年這一比例為90%。相比之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以不可持續水平捕撈的種群比例一直在增加,由1974年的10%增至2021年的37.7%。這種計
246、算方法對所有魚類種群一視同仁,無論其豐度和漁獲量如何。糧農組織監測的已評估種群中,按產量水平賦予不同權重后,生物可持續的種群占2021年上岸量的76.9%。生物可持續種群包括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種群g和未充分捕撈種群h這兩類,分別占2021年已評估種群總數的50.5%和11.8%。未充分捕撈種群在1974-2018年期間保持下降趨勢,在2019-2021年期間略有反彈,可能因為受到亞洲及太平洋區域COVID-19疫情的影響。而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種群在1974-1989年期間也有所下降,隨后攀升至2019年的57.3%,之后再次下降,到2021年跌至50.5%。2021年,在已審查的15個糧農組織
247、主要捕撈區域中(圖19),中東太平洋(區域 77)、東北大西洋(區域 27)、東北太平洋(區域 67)和西南太平洋(區域 81)的可持續捕撈魚類種群比例最高(84-76%)。相比之下,以下四個地g 種群豐度達到或接近最大可持續產量(MSY)。糧農組織界定的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魚類種群生物量為高于目標水平的80%但低于120%,即0.81.2B/BMSY(BMSY指最大可持續產量相對應的生物量)。h 種群豐度超過最大可持續產量。糧農組織界定的未充分捕撈魚類種群生物量為高于目標水平的120%(B/BMSY1.2)。|4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區的得分最低:中東大西洋(區域 34)48.
248、7%;西北太平洋(區域 61)44.0%;地中海和黑海(區域 37)37.5%;最后是東南太平洋(區域 87),2021年只有33.3%的魚類種群以可持續水平捕撈。其他地區的生物可持續水平在59%至66%之間。各捕撈區域的水生物種上岸量i差異很大(圖1.5F3),因而各區域對于全球漁業可持續性的重要性取決于其對全球上岸量的貢獻比例。各區域上岸量的時間模式往往顯示出其生態生產率、漁業發展階段、管理狀況和魚類種i 在“海洋漁業”這一節中,“上岸量”一詞指海洋地區水生動物的捕撈漁業產量。群狀況的相關信息。一般而言,在排除上岸量較小的北極和南極區域之后,可以觀察到三組模式(圖1.5F3):(i)自19
249、50年以來上岸量持續增加的區域;(ii)自1990年以來,上岸量圍繞全球穩定值波動的區域,與中上層、壽命較短物種的主導地位有關;(iii)上岸量在達歷史峰值后呈總體下降趨勢的區域。在管理干預較少的區域,上岸量呈增長趨勢(第一組)表明捕撈活動在增加,意味著可能出現過度捕撈且缺乏管控。盡管如此,資源的可持續性狀況未必在惡化。另一方面,上岸量呈下降趨勢(第三組)往往說明要么魚類種群的可持續性在下降,要么實施了嚴厲的措施卻沒有明顯的恢復跡象。根據此處介紹的分析 圖18 1974-2021年世界海洋魚類種群狀況變化趨勢資料來源:糧農組織估算。百分比不可持續可持續025507510019741980199
250、0200020102021過度捕撈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未充分捕撈|4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結果,第一組和第三組區域處于生物可持續水平的種群比例最低(均為60%),而第二組的比例最高(68%)。通常,第三組區域的資源可持續性水平介于另外兩組之間,但近年來第三組里中西太平洋的狀況惡化程度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嚴重,導致第一組與第三組之間的差異變得極小。在第二組區域中觀測到的最高可持續性水平可能是漁業充分發展、適當管理和有效捕撈監管的結果。不過,諸如資源類型、環境變化和社會因素等其他問題也會影響上岸量變化趨勢。主要物種的狀況和趨勢2021年上岸量最多的十個物種為秘魯鳀(Engraulis ringens)、阿
251、拉斯加狹鱈/白眼狹鱈(Gadus chalcogrammus)、鰹(Katsuwonus pelamis)、太平洋白腹鯖(Scomber japonicus)、黃鰭金槍魚(T hunnus albacares)、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歐洲沙丁魚(Sardina pilchardus)、藍鱈(Micromesistius poutassou)、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ps sagax)和大西洋鱈(Gadus morhua)。平均而言,2021年,這些種群中有78.9%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捕撈,略高于62.3%的全球平均水平。這進一步證明了較大的種群受到的管理較好,有效的漁
252、業管理會帶來積極的成果。然而,太平洋白腹鯖、太平洋沙丁魚和阿拉斯加狹鱈的部分種群被過度捕撈。j j 過度捕撈是指種群豐度低于可實現最大可持續產量的水平。糧農組織界定的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生物量為低于目標水平的80%(B/BMSY0.8)。圖19 2021年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生物可持續和不可持續的魚類種群百分比注:數字百分比反映可持續種群所占的比例。資料來源:糧農組織估算。34273721314147515748588888818171618777671818種群狀況可持續不可持續76.5%64.3%79.4%37.5%58.0%48.7%84.2%75.9%33.3%58.8%59.5%62
253、.5%63.5%65.2%44.0%|4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20 1950-2021年漁業上岸量的三種時間模式*參照右軸捕魚區域以虛線表示。資料來源:糧農組織。2023。漁業及水產養殖統計數據(FishStat):1950-2021年全球捕撈產量。2023年11月15日訪問。載于:FishstatJ軟件。參見: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j。許可號:CC-BY-4.0。西北太平洋東北太平洋中東太平洋百萬噸*百萬噸*60.0%可持續種群68.0%可持續種群59.9%可持續種群19501960197019
254、801990200020102021中東大西洋東印度洋中西太平洋西印度洋0246810121416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1百萬噸持續增長趨勢012340510152025百萬噸進入平穩期后波動西南大西洋東南大西洋西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東北大西洋中西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南太平洋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10510152025百萬噸達到峰值后呈遞減趨勢00.511.522.533.5|4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在具有商業價值的七類主要金槍魚當中,有23個種群(6個長鰭金槍魚、4個大目金槍魚、4個藍鰭金槍魚大西洋、太平洋和南部、5
255、個鰹魚和4個黃鰭金槍魚)經過評估,以便金槍魚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進行管理,同時這些組織的成員國家也都參與了科學審查過程。2021年,具有商業價值的主要金槍魚物種貢獻了495萬噸漁獲量,比2019年下降了10%。鰹魚貢獻了57%的漁獲量,其次是黃鰭金槍魚(31%)、大目金槍魚(7%)和長鰭金槍魚(4%)。藍鰭金槍魚僅占全球金槍魚漁獲量的1%。在全球范圍內,87%的金槍魚種群是可持續捕撈的,13%被過度捕撈。k就金槍魚漁獲量而言,總漁獲量的99%來自豐度達到健康水平的金槍魚種群(其余漁獲量來自被過度捕撈的藍鰭金槍魚種群和一個長鰭金槍魚種群)。在全球范圍內,金槍魚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一直在協同努力,利用管理
256、戰略評估來提供咨詢意見,助力恢復和保持種群生物量在最大可持續產量以上水平,取得了積極成效。七種主要用于商業用途的金槍魚種群受到密切監測和廣泛評估,上述七個金槍魚物種的狀況是已知的,具有一定的或較低的不確定性。然而,其他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物種仍然大多未經評估,或在高度不確定性下被評估。這是一項重大挑戰,因為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物種估計至少占全球小規模漁業總漁獲量的15%(糧農組織、杜克大學和世界漁業中心,2023)。此外,金槍魚的市場需求依舊旺盛,金槍魚捕撈船隊的產能仍然顯著過剩。需要進行有效管理,包括更k 國際可持續海產品基金會(2023)對可持續捕撈種群比例的界定方法不同,按其方法,61%的金槍魚
257、種群是可持續捕撈的,17%被過度捕撈,22%處于二者之間。據國際可持續海產品基金會(2023)報告,金槍魚總漁獲量的85%來自豐度處于健康水平的種群。好地報告和獲取數據,以及實行捕撈控制規則或其他有效措施來管控所有金槍魚種群承受的捕撈壓力,從而使種群維持在可持續水平,特別是恢復被過度捕撈的種群。此外,還需要開展大量工作,管理除具有商業價值的主要物種以外的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物種的捕撈活動。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的狀況和趨勢 大西洋(區域21、27、31、34、41、47)與地中海和黑海(區域37)西北大西洋(區域21)2017-2021年期間的年均水生動物產量為170萬噸(以鮮重當量計),延續了自2
258、0世紀60年代末達到460萬噸峰值以后的下降趨勢(圖1.5F3)。大西洋鱈(Gadus morhua)、雙線無須鱈(Merluccius bilinearis)、白長鰭鱈(Urophycis tenuis)和黑線鱈(Melanogrammus aeglefinus)沒有顯示出良好的恢復跡象,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上岸量保持在約10萬噸,僅為1965年歷史峰值210萬噸的不到5%(從2019年起下降了30%)?;謴颓闆r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環境導致一些種群的生產率發生變化,如大西洋鱈、美洲擬庸鰈(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美洲擬鰈(Pseudopleuronect
259、es americanus)和黃尾鰈(Limanda ferruginea)。盡管上岸量可能很低,也沒有發生過度捕撈,但是這些種群仍未恢復??偟膩碚f,無脊椎動物種群的狀況比有鰭魚類種群的狀況更好??傮w上,2021年西北大西洋64.3%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升高4.8%。東北大西洋(區域27)在2021年是產量第四高的區域,總上岸量790萬噸,比2019年減少了約40萬噸(比2017年減少了140萬噸)。該區域的上岸量1976年達到峰值1300萬噸,此后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下降,種群稍有恢復。|4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總體而言,上岸量在日益下降,因為魚類資
260、源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經歷了極端的捕撈壓力(圖1.5F3)。此后,各國改善了對捕撈壓力的管理,以恢復被過度捕撈的種群。21世紀頭十年,大西洋鯖(Scomber scombr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歐洲鰈(Pleuronectes platessa)、歐洲鰨(Solea solea)、北鱈(Boreogadus saida)和大西洋鱈(Gadus morhua)有所恢復,在20世紀第二個十年末,牙鱈(Merlangius merlangus)和歐洲鰨(Solea solea)出現了恢復。某些種群,如北海大西洋鱈、愛爾蘭和凱爾特海牙鱈、尖吻平鲉(Se
261、bastes mentella)被過度捕撈或仍在恢復中。2021年,東北大西洋79.4%的已評估種群捕撈水平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上次評估有了明顯改善,目前該區域的狀況排名全球第二。中西大西洋(區域31)的總上岸量在1984年達到峰值 250 萬噸,此后逐漸下降,2014年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120萬噸,又在2016年回升至 160 萬噸。這一數值后來逐步減小,到2021年為120萬噸。小型中上層魚類約占總上岸量的37%,其中的主要物種大鱗油鯡(Brevoortia patronus)未充分捕撈,而圓小沙丁魚(Sardinella aurita)可能處于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狀態。中型中上層魚類,如
262、大西洋馬鮫(Scomberomorus cavalla)和橢點馬鮫(Scomberomorus maculatus)處于最大可持續捕撈狀態,而巴西馬鮫(Scomberomorus brasiliensis)可能被過度捕撈。鯛魚和石斑魚是該區域價值最高、捕撈最密集的物種,盡管受管理行動影響,捕撈活動有所減少,但一些種群,尤其是石斑魚仍然被過度捕撈。高價值的無脊椎動物種群,如墨西哥灣和南美洲東北部圭亞那巴西大陸架沿岸的對蝦,大都處于未充分捕撈或最大可持續捕撈狀態。其他一些高價值的珊瑚礁無脊椎動物種群,如眼斑龍蝦(Panulirus argus)處于最大可持續捕撈或過度捕撈狀態,具體情況因地點而異,
263、但是加勒比海女王鳳凰螺(Lobatus gigas)的部分種群被過度捕撈,已執行捕撈禁令以限制捕撈死亡率??傮w而言,2021年該區域58.0%的種群估計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下降4.2%。中東大西洋(區域34)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各種不同類別的已開采資源,其生態特點和社會經濟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海洋和近海中上層資源,以及海洋和深海底層資源。2021年區域34的上岸量達530萬噸,呈現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上升趨勢。過去十年,年均上岸量約為 480 萬噸。海洋中上層資源最為豐富,2021年約占上岸量的50%,其中最主要的物種為沙丁魚、小沙丁魚、竹莢魚和邦加魚。沙丁魚被過度捕撈,
264、2021年其上岸量占總上岸量的30%(約占該區域北部上岸量的50%)。圓小沙丁魚(Sardinella aurita)種群被過度捕撈,短體小沙丁魚(Sardinella maderensis)種群也被過度捕撈,被劃為最大可持續捕撈狀態的中部區域(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區域)里的種群除外。竹莢魚受到較少威脅,僅在南部區域被過度捕撈。邦加魚在北部區域被過度捕撈,在往南其他區域處于最大可持續捕撈狀態。底層資源包括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就魚類而言,已開展的評估顯示,無須鱈、鰈、斑鰭似牙?(Pseudotolithus elongatus)和黑斑十指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傮w而
265、言,2021年,中東大西洋48.7%的已評估種群估計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這說明近年來估測的種群狀況急劇惡化(2019年有60%的種群處于可持續狀態)。地中海和黑海(區域37)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總上岸量約為200萬噸,但過去幾十年逐步下降,2014年達到較低水平110萬噸。其后|4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產量有所恢復,2019年的上岸量為140萬噸,2020年回落至約120萬噸,2021年為110萬噸,部分原因是COVID-19疫情對漁業和貿易活動造成限制。上岸量最高的物種主要包括小型中上層魚類和條紋簾蛤科。審視關鍵資源的上岸量趨勢,可發現小型中上層種群和部分底層種群的上岸量有大幅波動,比如歐
266、洲無須鱈(Merluccius merluccius)、牙鱈(Merlangius merlangus)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呈下降趨勢,而深水長額擬對蝦(Parapenaeus longirostris)、烏賊(Sepia officinalis)和紅鯔魚(Mullus barbatus)呈增長趨勢。一些商業價值較高的種群上岸量超出了生物可持續限度,包括無須鱈種群以及某些羊魚科緋鯉屬和沙丁魚(Sardina pilchardus)種群。2021年,地中海和黑海區域37.5%的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改善了0.8%;l這可能反映了幾十年來的資源退化過程正在中止。
267、在西南大西洋(區域41),捕撈漁業總產量曾出現一個增長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增長結束,其后產量都在150萬-260萬噸。2021年,總上岸量達約200萬噸,比2019年增長了17%(圖20)。歷史上上岸量最高的物種是阿根廷短鰭烏賊(Illex argentinus),占該區域總上岸量的10%-45%。2021年該物種上岸量達44.7萬噸,比2019年增加了216%,由此成為區域內上岸量最高的物種。其他物種,包括阿根廷無須鱈(Merluccius hubbsi)和阿根廷紅蝦(Pleoticus muelleri)在內,2021年的上岸量分別接近41.5萬噸和22.5萬噸,與2019年的數字
268、相仿。阿根廷短鰭烏賊和阿根廷紅蝦種群l 以支持漁業管理為主要目的,地中海漁業總委員會對地中海和黑海的重點商業種群狀況開展了平行區域評估;基于2021這一參考年份,最新版評估于2023年發布。該評估基于對管理單位(重點物種與所關注地理分區域的組合)的分析性科學評估,涵蓋50%的漁獲量。都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而且已確認有一個無須鱈種群恢復到了生物可持續水平。巴塔哥尼亞槍烏賊(Doryteuthis gahi)種群也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與2019年相比其上岸量增加了約18%,因此成為區域內第四重要的漁業資源,上岸量接近10萬噸??傮w而言,2021年西南大西洋58.8%的已評估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
269、度內,比2017年情況改善了19%,即便近年來稍有退步,這一改善的趨勢仍令人鼓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東南大西洋(區域47)的捕撈漁業產量呈下降趨勢,總量從330萬噸下降至2021年的150萬噸(圖20)。近期對南非的無須鱈種群(Merluccius capensis和Merluccius paradoxus)開展的評估顯示,產卵群生物量穩步增長,估計達到最高可持續產量以上水平。納米比亞的無須鱈種群以Merluccius capensis為主,目前被過度捕撈,與此同時,大西洋黃金蟹(Chaceon maritae)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在南非,盡管管理嚴格并且持續進行監測,但小型中上層
270、魚類資源 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ps sagax)和南非鳀(Engraulis capensis)相對豐度和漁獲量仍然較低。南非西部海岸大螯蝦種群正遭到過度捕撈,當前資源總量是20世紀頭十年以前水平的1.3%。納米比亞的大西洋黃金蟹(Chaceon maritae)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竹莢魚支撐著該區域的大部分漁業生產,由于良好的增長和嚴格的管理措施,其種群已恢復至生物可持續水平。對鮟鱇(Lophius vomenirus)的種群評估表明,納米比亞和南非水域對該物種的捕撈處于可持續水平。南非的沙丁魚種群仍然退化嚴重,需要納米比亞(針對Sardinops ocellatus)和南非(
271、針對Sardinops sagax)的沙丁魚采取特別保護措施。小沙丁魚屬種群(Sardinella aurita和Sardinella maderensis)在安哥拉和納米比亞部分地區非常重要,仍|4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垂釣魚類在南非本地非常重要,大部分處于可持續捕撈水平或正在恢復中。杖魚(Thyrsites atun)、黃尾魚(Seriola lalandi)和犬牙銀帶鯛(Argyrozona argyrozona)處于可持續捕撈水平,但一些重要種群,如銀身白姑魚(Argyrosomus inodorus),仍遭到過度捕撈。有關南非鮑(Haliotis
272、 midae)的最新數據未顯示出資源恢復的跡象,由于非法捕撈活動,該種群的狀況仍在惡化??傮w而言,2021年東南大西洋59.5%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下降了5.2%。印度洋(區域51、57)西印度洋(區域51)的總上岸量持續上升,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510萬噸和540萬噸(圖20)。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繼續貢獻了最多的上岸量,位居其后的是小型中上層魚類和各種珊瑚魚類(主要為珊瑚礁相關魚類)。對蝦和頭足類對總上岸量的貢獻水平相近,均處于較低水平。中上層魚類約占總上岸量的56%。金槍魚屬和蝦類種群是外匯創收的重要來源,在該區域要么處于最大限度可持續捕撈狀態,要么被過度捕撈
273、。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定期發布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的最新狀況信息,而西南印度洋漁業委員會致力于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利用各種方法評估其他主要的公海區域種群狀況。根據2021年評估的結果,西印度洋62.5%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37.5%被過度捕撈。過去幾十年里,東印度洋(區域57)的上岸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2017年激增至超過700萬噸,此后的最近幾年又降至600萬噸左右。遺憾的是,仍然明顯缺乏全面的種群狀況數據,已有數據主要來自某些區域的沿岸選定種群。云鰣、康氏馬鮫和竹莢魚的產量呈增長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小沙丁魚、鳀魚和長頭小沙丁魚在內的小型中上層魚類種群產量呈現顯著波動,很可能是由捕
274、撈壓力和環境條件變化造成的。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的種群包括云鰣、羽鰓鮐、鳀魚、斑節對蝦、魷魚和墨魚。云鰣、長頭小沙丁魚和小沙丁魚被過度捕撈。當前評估顯示,約63.5%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下降了1.8%。太平洋(區域61、67、71、77、81、87)西北太平洋(區域61)是糧農組織主要捕撈區域當中產量最高的區域,2021年水生動物產量達1930萬噸,占全球海洋漁業產量的23.8%。已分析的17個物種當中,2021年產量最高的是阿拉斯加狹鱈,達200萬噸。在區域61,該物種以往一直都產量最高,1986年達歷史峰值510萬噸。2021年產量第二高的物種是太平洋白腹鯖(Scom
275、ber japonicus),達120萬噸。位居其后的是太平洋沙丁魚(Sardinox sagax),產量為103萬噸,該種類曾被叫做遠東擬沙丁魚(Sardinops melanostictus),以往產量也很高,1988年達歷史峰值540萬噸。緊跟上述物種之后的是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和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產量分別為100萬噸和90萬噸。已分析的物種當中,白帶魚和日本鳀自1990年起上岸量增幅最大??傮w而言,2021年,約44%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比2019年下降了11%。東 北 太平洋(區 域 6 7)的 上 岸 量在20
276、13-2021年期間非常穩定,每年約300萬噸(圖20)。阿拉斯加狹鱈仍然是產量最高的物種,約占總上岸量的51%。北太平洋無須鱈(Merluccius productus)、太平洋鱈(Gadus microcephalus)和鰨目魚也是上岸量的主要貢獻者。該區域大部分種群都處于生物可持續限|4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度內,管理狀況良好。這是因為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和美國北太平洋漁業管理理事會提供了基于科學的咨詢意見,將總允許捕撈量設定為低于狹鱈最大可持續產量的水平,以實現拖網捕撈多類種群時所有被捕撈物種達到最大可持續產量水平,此外還應歸功于良好的治理幫助減輕了捕撈壓力。然而,2021年南部州?。幽?/p>
277、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以及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部分太平洋鮭種群被過度捕撈,太平洋鯡、紅鱟和黃眼鲪仍在從過度捕撈狀態中恢復。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捕撈不到白令海雪蟹,這引起了對這些地區可能經歷長期變化的關切??傮w而言,2021年,東北太平洋76.5%的已評估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雖然該區域的這一比例在全球監測的全部地區當中排名第三,但與2019年評估時相比,跌幅達9.6%,這是因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某些種群的數量減少。中西太平洋(區域71)2021年的上岸量位居全球第二,為1340萬噸(約占全球海洋地區總上岸量的17%)。捕獲的魚類物種眾多,但上岸量并不總是按具體物種進行分類,而
278、是按多種類的寬泛類別予以記錄,如“其他地區未包含的海洋魚類”和“鯊魚、魟魚、鰩魚等”。2021年,這些類別占該區域總上岸量的57%。金槍魚和類金槍魚物種非常重要,約占總上岸量的26%。沙丁魚、鳀魚和鲹魚等小型中上層魚類的上岸量也很高(13.7%)。估計65.2%的已評估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但35%處于不可持續狀態。不過,鑒于該區域的數據存在不確定性,應謹慎對待上述結果。過去幾十年里,中東太平洋(區域77)的上岸量在150萬-200萬噸之間波動;2021年達170萬噸。對該區域上岸量貢獻最大的是中小型的中上層魚類、魷魚和蝦類,這些物種天然地較容易受到海洋環境年際變化的影響,盡管開發率在可持
279、續水平,漁獲量也會發生波動。據估計,中東太平洋大約84.2%的種群正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雖然比2019年略有下降,但這在所有捕撈區域中是可持續水平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州擬沙丁魚(Sardinops caeruleus)、鳀魚(Engraulis mordax)、太平洋鯨鳀(Cetengraulis mysticetus)、太平洋后絲鯡(Opisthonema libertate)和美洲大赤魷(Dosidicus gigas)目前在管理下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然而,包括石斑魚、鯛魚和蝦類在內的高價值物種的沿岸資源仍被過度捕撈。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數據有限,這些種群的狀況仍是高度不確定的。20
280、21年,西南太平洋(區域81)的捕撈漁業產量約為39萬噸(圖20),捕撈的生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藍尖尾無須鱈、中上層鯖魚和魷魚,約占2021年總上岸量的47%。該區域南藍鱈、杖魚和羽鼬鳚的上岸量也很可觀。20世紀90年代初起,為保障可持續性而降低了捕撈量限制水平,這是造成上岸量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少有種群處于為充分捕撈狀態??傮w而言,2021年,西南太平洋約75.9%的已評估魚類種群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與2019年 持平。2021年,東南太平洋(區域87)上岸量達1000萬噸,約為全球總上岸量的12.5%,是捕撈漁業產量第三高的海洋區域。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16年上岸量明顯持續下降的趨
281、勢出現逆轉,主要是因為秘魯鳀(Engraulis ringens)的上岸量增多(圖20)。產量最高的兩個物種是秘魯鳀和美洲大赤魷(Dosidicus gigas),上岸量分別接近590萬噸和100萬噸。雖然很可能由于有效的漁業管理和有利的環境條件,秘魯鳀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5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內,但是美洲大赤魷種群顯示出被過度捕撈的跡象。據估計,貝氏智利鯡(Strangomera bentincki)種群處于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相反,南美擬沙丁魚(Sardinops sagax)、智利無須鱈(Merluccius gayi)、澳洲無須鱈(Merluccius austra
282、lis)和小鱗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都處于不可持續捕撈水平。不過,該區域的太平洋白腹鯖(Scomber japonicus)種群已恢復至可持續水平。盡管該區域的大部分漁獲量(約83%,由秘魯鳀貢獻)來自可持續限度內的種群,但總體而言,2021年僅有33.3%的已評估種群處于可持續限度內,與2019年水平相近。結論 雖然若干區域已有關于主要捕撈種群的充分正式評估報告,有助于對其狀況做出有效估測,但是很多其他區域此類報告尚屬空白。大部分捕撈物種種群結構的相關知識往往匱乏,不足以支持開展正式的種群評估。這一情況在多物種、多網具小規模漁業占主導地位的區域尤為顯著
283、,此類漁業的數據(數量和質量)有限,大多數捕撈物種種群結構的相關知識匱乏。因此,本報告對所介紹的相當一部分種群都是利用漁獲量趨勢和補充數據或專家知識進行評估的,而不是利用分析性種群評估或獨立于于漁業的數據。糧農組織的全球評估大都基于“傳統”的有充分統計數據的種群評估,同時也利用了基于有限數據的評估方法或征求專家意見的方法(糧農組織,2011a)。糧農組織的評估方法與如Worm等人關于世界漁業的全球展望(Worm等,2009)可能存在差異,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種群數據來估測全球范圍過度捕撈的比例。另一個可能很重要的因素是,糧農組織的方法傾向于把各種群加總為較大單位,這也與Worm等
284、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雖然存在上述情況,但在糧農組織對海洋漁業資源的評估中,2021年,捕撈水平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的魚類種群比例下降至62.3%,延續了過去幾十年每年下降約0.5%1%的趨勢。糧農組織正在努力大幅改良捕撈漁業資源狀況報告所用的方法和流程(見插文28,第160頁),此項工作將提高糧農組織所報告全球指標的質量、可靠性和透明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漁業具體目標的前景 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而言是可持續發展目標14),糧農組織負有追蹤全球范圍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進展的任務(目標14.4)。2021年,世界海洋漁業中62.3%的魚類種群捕撈水平在生物可持續限度內??沙掷m捕撈種群比例持續
285、下降的趨勢(見圖18,第43頁)引起了國際社會和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警覺,因為迫切需要切實的恢復計劃和管理行動來實現可持續漁業。然而,世界上某些區域(如北大西洋和東北及東南太平洋)也顯示出積極的跡象,這些區域的可持續捕撈種群比例有所提高。這可能與良好的評估和管理直接相關,這樣的結果又能改善對可持續捕撈的估測(Hilborn等,2020)。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也在發生變化,但遺憾的是變化速度較慢,來不及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過度捕撈,即:使種群豐度下降至可實現最大可持續產量的水平之下。其不僅會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運作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會減少漁業產量,隨后導致負面的社會和經濟影響。讓過度捕撈的種群
286、恢復至能夠實|5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現最大可持續產量的生物量水平,可使漁業產量增加1650萬噸,年收益增加320億美元(Ye等,2013)。據一項較新的研究估計,漁業管理水平低下會導致每年收益損失超過830億美元(世界銀行,2017)。而種群恢復工作還將顯著提升海洋漁業對沿海社區糧食安全、營養、經濟和福祉的貢獻??沙掷m發展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規定了具體目標14.4:到2020年終止過度捕撈。遺憾的是,世界漁業的發展偏離了這一目標,過度捕撈的比例從2019年的35.4%升至2021年的37.7%。然而,這種全球狀況可能掩蓋了區域和國家內部的差異。一項研究(H
287、ilborn等,2020)表明,平均而言,經過強化管理的種群豐度已實現提高或達到擬定目標水平,相反,漁業管理不完善區域的捕撈率遠高于目標水平,豐度則低于目標水平。這突顯了在管理不可持續的漁業領域亟需復制和調整成功的政策法規,以建立創新機制,推廣有效的漁業管理,促進全世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糧農組織“藍色轉型”確保漁業100%實行有效管理的目標以及 藍色轉型路線圖 保持一致(糧農組織,2022)。內陸漁業內陸漁業貢獻了全世界魚類上岸量的12%以上。內陸漁業的產量對于內陸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缺糧國家可能極其重要。全世界內陸漁業漁獲量有21%(2021年為240萬噸)來自低收入缺糧國家,對于這些國
288、家的人口維持生計、實現糧食安全和減輕貧困尤為重要。近70%以漁業為生計的漁民從事內陸漁業,他們往往同時從事其他活動,或在勞動力需求不大的時期以漁業生產作為補充活動。內陸漁業十分普遍,展示出豐富的多樣性。除了大型湖泊、水庫、河流和泛濫平原,漁業活動還會在濕地、溪流、池塘、運河、溝渠和稻田等中開展。此類水域中的漁業活動基本以小規模漁業為主,而99%的內陸漁業總漁獲量是由小規模漁業貢獻的。上述漁業活動可按照漁民、捕撈做法、管理安排和相關價值鏈的多樣性作進一步分析。內陸漁業生產多集中在擁有重要水域或河流流域的國家。亞洲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四個內陸漁業生產國 印度、中國、孟加拉國和緬甸,產量約占全球內陸漁業
289、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二。還有一些全球最大規模的內陸漁業活動發生在由河湖流域形成的熱帶洪泛區,對當地生計、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此類動態環境下,洪水的年際變化要比種群規模和生產率對魚類的生存和生長率的影響更大。這會導致上岸量的生產率變化以及物種構成變化。內陸漁業的分布情況和性質與海洋漁業不同。由于內陸水生生境的性質,很多內陸漁業種群具有使其能在動態變化、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經歷高死亡率并且得到恢復的生命周期。由于從業人口數量龐大,捕撈強度可能很大;然而,環境因素對此類漁業生產率和資源恢復力的影響甚至更大。溫帶與北極的湖泊或溪流的情況有所不同,這些地區孤立的魚類種群可能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
290、;但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其他一些變化,例如連通性、水質和產卵場的條件等,也會對魚類種群的狀況和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內陸水域的捕撈活動也非常多樣。一些捕撈活動可全年開展,還有一些是季節性或臨時性的,作為對其他生計來源的補充或在勞動力|5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需求不大的情況下開展。盡管認識到這些活動及其對生計的貢獻,但是季節性水域、小型河流及其他沿岸濕地的大多數捕撈活動仍然缺乏量化數據和報告,相關的捕撈后活動也是如此。雖然內陸漁業可能對很多國家和社區減少貧困起到顯著作用,但由于規模小、分布分散、往往位于偏遠地區等特性,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極具挑戰。內陸捕撈漁業的狀況及其對糧食安全、生計和
291、經濟的貢獻最終取決于內陸水生環境。內陸水生環境經常發生波動,在此過程中社區不斷適應自然變化,并將由此產生的季節性和年際變化轉變為優勢。然而,這些變化也是全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帶來了獨特的挑戰。這些變化可能由農業、工業、人類的消費或休閑活動對水資源使用的競爭性需求引起,同時在不同尺度發生。許多內陸漁業活動的小規模和分散特點 每種漁業活動都可能受到多種地方性驅動因素的共同影響 也帶來了特定的挑戰;因此,匯總的國家生產統計數據(如有)不太可能為評估內陸漁業狀況提供可靠的指標。許多內陸漁業對生計和經濟的益處在常規監測中未被關注到。此外,生計漁業、休閑漁業和臨時性漁業活動以及非正式的交流都可能對難以量化
292、的家庭和社區作出重要貢獻。而全球威脅評估突出顯示了哪些方面的壓力會影響此類貢獻。因此,威脅評估可為評估內陸水 圖21 主要內陸漁業狀況注:對內陸漁業和漁獲量最重要的流域(n=45個)面臨的不同程度威脅狀況按區域和跨區域來平均計算。資料來源:Stokes,G.L.、Lynch,A.J.、Funge-Smith,S.、Valbo Jrgensen,J.、BeardJr,T.D.、Lowe,B.S.、Wong,J.P.和Smidt,S.J.2021?!叭騼汝憹O業專家知識數據集”??茖W數據,8(1):182.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1-00949-0較低壓力中
293、等壓力較高壓力00.10.20.30.40.50.60.70.80.91全球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加勒比、北美洲及中美洲南美洲流域的比例|5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生環境變化如何影響內陸漁業帶來的益處和機遇奠定基礎。此類挑戰要求采取一種能將將內陸漁業狀況置于更廣泛的變化中進行考量的方法?;谶@一點,以及各種內陸水生環境之間的連通性,應以河流流域或集水區作為評估威脅的適宜空間尺度,這樣就能確定土地利用、水質、基礎設施建設等的變動和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這成為了糧農組織與美國地質調查局聯合編制全球內陸漁業威脅地圖方法的 基礎。此方法分析了20種人為威脅類型,以創建內陸漁業種群所面臨總體威脅的各項指標(St
294、okes等,2021)。為監測分散的、季節性和臨時性的小規模內陸漁業活動,此方法綜合了多種來源的信息,包括使用替代指標對內陸漁業所面臨的威脅進行透明、可復制的評估。最新結果表明,評估涉及的所有對內陸漁業有重要意義的主要流域中,估計有47%處于“較低壓力”水平,40%處于“中等壓力”水平,13%處于“較高壓力”水平(圖21)。描述壓力類別的標準采用1-10的數字量表,其中“較低壓力”為1-3分,“中等壓力”為4-7分,“較高壓 圖22 2022年按地理區域、國家收入組別和機動化狀況分列的漁船比例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
295、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1%2%5%2%71%20%1%3%6%3%80%8%1%1%3%54%43%1%19%55%25%3%32%49%16%8%39%41%12%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大洋洲高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總計機動化非機動化1%|5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力”為8-10分。評估結果可提供相關信息,有助于在綜合水資源管理中排列各項干預措施的優先次序。n 捕撈船隊全球捕撈船隊及其區域分布情況估測近年來,糧農組織采用了改良的數據收集
296、工具和分析方法,使得1995-2022年的捕撈船隊數據被大幅修訂,尤其是亞洲國家捕撈船隊的數據。增幅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由于數據收集工作改進,并將內陸漁業船舶納入統計,2022年估計共有110萬艘漁船,總數居全球之首。菲律賓和印度也報告了最新數據。泰國2021年首次報告了無甲板漁船的數據,其船隊規模因而從2萬艘增加到7萬艘。最終,經過修訂的數字都高于原先報告的數字,1995年的數據除外。1995年以來各時間序列的報告數字增長不應歸因于船隊規模的擴大。根據此類修訂情況,估計2022年全世界漁船總數為490萬艘,數據體現出從2019年的峰值530萬艘開始逐步減少的趨勢。中國、日本、歐盟成員國等眾多
297、漁業國家中,船隊規模的下降趨勢仍在繼續,反映出為提高漁業可持續性而付出的努力。然而,應強調指出,僅通過削減船隊的船舶數量并不足以保證改善可持續性方面的成果。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捕撈船隊,2022年估計總數為350萬艘,約占全球總數的71%(圖22)。這一比例已比2019年的73%有所下 圖23 1995-2022年全球機動化與非機動化捕撈船隊情況對比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43210百萬艘非機
298、動化 機動化1995Average 2000sAverage 2010s20202022|5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降。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非洲的捕撈船隊規模一直在擴大,2022年占全球漁船總數的19%以上,與2019年的18%相比有所增加。拉丁美洲及加勒比(5%)、北美洲(2%)、歐洲(2%)和大洋洲(不足1%)的比例與2019年持平。全 球 絕 大多 數 捕 撈船隊 集中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41%)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39%),其次是在高收入國家(11%)和低收入國家(8%)。機動化狀況分析目前約有330萬艘機動化漁船,占全球捕撈船隊總數的三分之二。機動化漁船數量從1995年的240萬艘增長至
299、2022年的350萬艘,達到歷史峰值,其后略有下降,到2022年減至330萬艘。同時,非機動化漁船數量從1995年的200萬艘下降至2022年的160萬艘(圖23)。圖22表明,2022年,亞洲擁有全球80%(260萬艘)的機動化漁船和54%(90萬艘)的非機動化漁船。非洲的非機動化船隊規模位居第二,估計占全球總數的42%。亞洲和非洲的非機動化船隊數量占全球非機動化船隊數量的96%。圖24顯示了各大洲機動化和非機動化漁船在漁船總數中所占比例,同時顯示出非洲是唯一一個非機動化漁船數量多于機動化漁船數量的大洲。非洲也是唯一一個2019年以后漁船數量仍在增加的大洲。圖22還表明,全球近一半的機動化漁
300、船分布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49%),其次是中等偏下收入國家(31%)、高收入國家(16%)和低收入國家(3%)。非機動化漁船在不同國家收入組別的分布情況大相徑庭:一半以上集中在中等偏下收入國家(55%),其后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25%)和低收入國家(19%),只有1%分布在高收入國家。圖24 2022年各地理區域機動化和非機動化漁船的比例1009080706050403020100北美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亞洲非洲全球百分比非機動化機動化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
301、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5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圖25 1995-2022年漁船的大小分布情況100908070605040302010019951998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2022百分比1224 米 24 米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 圖26 1995-2022年已知總長度的漁船大小分布情
302、況1009896949290888684828019951998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2022百分比1224 米 24 米注:Y軸從80%開始,以使變化體現得更加明顯。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5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漁船大小分布情況和小型漁船的重要性所有已報告信息的漁船中,僅有37%提供了關于漁船大小的信息。三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船隊的國家 中國、印度尼西亞和菲
303、律賓缺乏此類報告信息,2022年這三個國家的漁船數量占全球漁船總數的近一半。2022年已有總長度(LOA)信息的漁船當中,89%屬于總長度在12米以下的類別,10%屬于總長度為12-24米的類別,還有2%屬于總長度超過24米的類別。圖25和圖26顯示了漁船大小的相關信息在逐步增多,還反映了2010年以來小型漁船的比例在不斷下降。上述數據證實了糧農組織的分析結果(Van Anrooy等,2021),表明全世界捕撈船隊的總噸位和總長度普遍在增加。大型船只盡管數量較少,但仍占據全世界捕撈船隊發動機總功率的大約三分之一(Rousseau等,2019)。圖27 2022年各地理區域機動化漁船的大小分布情
304、況已知LOA未知LOA全部機動化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791835044677203821358415187121 8966大洋洲百分比1224 米 24 米307078221486991955955955注:LOA即總長度。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58|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需要考慮到不同船只大小類別的數據范圍和數據質量存在差異,這一點很重要。工業漁船往往必須遵守認
305、證和登記方面的要求,而小型漁船往往不需要遵守,即便存在登記信息,國家統計也并不總會計入小型漁船的數據。就機動化漁船而言,僅有30%的漁船已報告船舶大小的數據。其中,80%屬于總長度在12米以下的類別,18%屬于總長度為12-24米的類別,還有3%屬于總長度超過24米的類別。就非機動化漁船而言,52%的漁船已報告船舶大小的數據。其中,99%屬于總長度在12米以下的類別,相比之下,只有1%屬于總長度為12-24米的類別,還有少數船舶屬于總長度超過24米的類別。圖27按地理區域列示了2022年不同已知總長度的機動化漁船的分布情況。非機動化漁船未作同樣的分類列示,這是因為如上所述,99%的非機動化漁船
306、屬于小型類別。小型漁船在各區域所有已知總長度的機動漁船中占有最大比重。2022年,大洋洲的這一比例最高(89%),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歐洲和非洲的這一比例也超過80%。亞洲77%的漁船都屬于這一類別,而北 插文3 關于加強按漁船類型進行全球報告的新指導過去幾十年來,主要類型的半工業和工業捕撈船舶在設計、大小、設備及其他特性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糧農組織有必要更新其1985年版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技術文件漁船類型的分類和定義(Thermes等,2023)。新版漁船類型的分類和定義涵蓋了大多數漁船類型,并為一些選定的船舶配有插圖說明。其中,更新了所用的漁船分類編碼,與漁業統計協調工作組按船舶類型劃
307、分的漁業船舶國際標準統計分類修訂版(2019年)保持一致。此外,新版漁船類型的分類和定義還介紹了漁船總長度與總噸位之間大致關系的更新信息。新版漁船類型的分類和定義通過提供關于船舶類型和特點的更新信息,為糧農組織成員、區域漁業機構及所有漁業統計和管理工作人員提供幫助。其中包含為報告目的而對所有類型半工業和工業捕撈船舶進行識別和分類的必要信息。特別地,這與按船舶類型報告漁船數據及漁獲量數據的工作相關。同樣,這些信息還有助于落實1999年國際捕撈能力管理行動計劃。參考:Thermes,S.、VanAnrooy,R.、Gudmundsson,A.和Davy,D.2023。漁船類型的分類和定義。第二版。
308、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技術文件第267號。糧農組織。羅馬。https:/doi.org/10.4060/cc7468en長尾船停泊在泰國麗貝島海灘外糧農組織/SirachaiArunrugstichai|59|第一部分世界回顧美洲僅有一半的船隊由小型漁船組成。大型漁船(總長度超過24米且總噸位通常超過100噸)的比例在北美洲和大洋洲最高(均為6%),其次是在歐洲(5%)、亞洲(3%)、拉丁美洲及加勒比(1%)和非洲(1%)。數據質量和改善工作國家層面的數據收集工作在持續改善。此外,糧農組織對從1995年起的船隊數據所做的全面修訂需要與各國進行密切交流,確保正確解釋收到的數據,發現新的數據來源,
309、嚴控數據錯誤,并視需做出基于充分信息的估測。努力做到清楚說明并統一界定涵蓋了正在海洋及內陸水域作業的全部漁船的數據范圍。糧農組織繼續為各國提供支持,以改善數據收集工作并制定最新的分類和定義(見插文1.6B1),捕撈船隊分析將最終包括從1950年至1995年的數據。n 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就業情況初級部門就業情況與漁船數據相類似,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就業數據也經過了修訂,導致1995-2021年時期的最終數字高于原先報告的數字。2022年,估計有6180萬人以全職、兼職、臨時工和未標明狀態的勞動者m形式在商業性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就業,比2020年的6280萬人稍有下降。水產養殖部門從業人員占上述全
310、球就業人m 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就業數據可分為全職、兼職和臨時工這幾類。在無法獲得此類信息時,數據會被列為“未標明狀態”。數的36%,捕撈漁業占54%,但剩余的10%無法在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之間進行細分。亞洲擁有最多的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勞動人口(占全球總數的85%),位居其后的是非洲(10%)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4%),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加起來僅占1%。亞洲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的總勞動人口在該大洲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中占比1.7%,其后是非洲(0.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0.5%)、大洋洲(0.3%)以及北美洲(0.1%)和歐洲(0.1%)。應當注意,實際就業年齡可能超出上述年齡段,
311、因為該部門存在突出的童工問題(糧農組織,2021a;Lozano等,2022)。分開來看,水產養殖業為全球約2200萬人口提供了就業,主要集中在亞洲(95%),其次在非洲(3%)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2%)。相比之下,全球漁業勞動人口的77%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則分別雇傭了全世界約16%和5%的漁民。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各自在這兩個分部門貢獻了1%或更少的就業機會。表10顯示了按地理區域和分部門劃分的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人數,漁業被進一步細分為內陸漁業和海洋漁業。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的就業總人數從1995年的4130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峰值,估計為6310萬人,隨后略有下降(圖2
312、8)。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人數的變化趨勢在各區域各不相同。1995-2022年期間,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這一就業人數分別增長了91%、49%、44%,而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這一人數卻分別減少 了32%、26%和20%。在 按 分 部 門 細 分 數 據 的 情 況 下,1995-2016年水產養殖部門就業人數翻了一番|60|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表 10 1995-2022 年按地理區域和分部門列示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就業情況19952000s2010s202020222022年各部門比例(%)千人水產養殖業 11 169 15 912 21 879 22 151
313、 22 086非洲 152 241 498 608 6482.9亞洲 10 561 15 124 20 866 21 039 20 90094.6歐洲 106 110 106 102 1020.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330 415 390 380 4131.9北美洲 11 11 10 11 110.1大洋洲 9 10 9 10 120.1內陸漁業 11 530 15 601 16 682 18 640 17 935非洲 1 547 2 418 3 067 3 144 3 13317.5亞洲 9 667 12 762 13 210 15 153 14 45180.6歐洲 46 40 36 37 3
314、20.2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262 375 365 301 3131.7北美洲 7 6 4 3 30.0大洋洲 1 1 1 1 10.0海洋漁業 11 631 13 472 15 228 15 698 15 685非洲 1 317 1 602 1 944 2 084 2 15513.7亞洲 8 653 10 278 11 339 11 678 11 53573.5歐洲 322 241 197 180 1751.1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946 1 086 1 452 1 495 1 5169.7北美洲 313 188 216 181 2261.4大洋洲 80 77 80 79 780.5情況不明 6
315、920 6 750 6 965 6 341 6 109非洲 193 201 208 205 2043.3亞洲 6 584 6 415 6 651 6 041 5 80895.1歐洲 82 85 62 66 691.1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37 46 40 26 230.4北美洲 3 4 40.1大洋洲 24 2 0 0 00.0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合計 41 250 51 735 60 755 62 829 61 815非洲 3 209 4 462 5 717 6 042 6 1419.9亞洲 35 465 44 579 52 066 53 911 52 69585.2歐洲 554 477 401 3
316、85 3790.6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1 576 1 923 2 246 2 202 2 2653.7北美洲 331 205 234 199 2440.4大洋洲 114 89 90 91 910.1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61|第一部分世界回顧 圖28 1995-2022年各地理區域的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就業情況7060504030201001995199820012004200720102
317、013201620192022百萬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大洋洲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 圖29 2022年各地理區域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中的分部門就業比例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
318、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亞洲非洲內陸漁業海洋漁業不確定水產養殖1009080706050403020100百分比|62|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多,在2016年達到峰值2280萬人。2016年起,這一人數略有下降,2022年降至2210萬人。漁業就業人數從1995年的2320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3430萬人,隨后稍有下降,到2022年降至3360萬人。圖29按地理區域列示了2022年的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人數比例,分為水產養殖業、內陸漁業、海洋漁業和情況不明的分部門。水產養殖業就業人口只有在亞洲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最高(40%);相較之下,在歐洲,水產養殖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
319、中僅占25%。海洋漁業是以下大洲最重要的分部門:北美洲(93%)、大洋洲(85%)、拉丁美洲及加勒比(67%)和歐洲(45%)。內陸漁業是非洲最重要的分部門(51%);在亞洲,內陸漁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25%以上。大多數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分布在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022年占62%),緊隨其后的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31%)。2022年,5%的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分布在低收入國家,僅有2%分布在高收入國家。在按分部門細分數據的情況下,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之間出現巨大差異。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人數最多,低收入國家的水產養殖者人數第二多(2022年占10%),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捕撈漁民
320、人數最多(19%)。高收入國家的就業人數比例也有所不同,其捕撈漁民人數僅為全球該部門總人數的3%,而養殖漁民人數占比不到1%。如圖30所示,近一半的全球就業數據無法按全職、兼職、臨時工或未注明狀態勞動者(灰色條形)細分,嚴重限制了從這一角度開展數據分析。此問題在水產養殖部門最為突出(58%),因為某些擁有大量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國家缺乏相關的細分數據。如果僅考慮可獲悉占用時間的數據,2022年,82%的養殖漁民為全職勞動者,7%為兼職 圖30 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按時間使用類別的報告情況48 71 4 55 33 13 70 27 19 16 26 18 內陸漁業海洋漁業不確定初級部
321、門總計百分比兼職全職臨時工95 5 82 7 11 水產養殖42 58 58 42 54 46 55 45 已知使用時間未知使用時間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63|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勞動者,11%為臨時工。在漁業領域,只有48%的內陸漁民和71%的海洋漁民屬于全職勞動者,內陸漁業和海洋漁業分別有33%和13%的漁民為兼職勞動者,還分別有19%和16%的臨時工。類似于占用時間的信息,初級部門的就業
322、數據中,有36%無法按性別細分(圖31)。水產養殖業40%的數據、內陸漁業8%的數據、海洋漁業38%的數據以及情況不明的部門95%的數據未按性別細分。已按性別細分的數據中,2022年,在捕撈漁民和養殖漁民中女性占比24%:在內陸漁業中占比28%,在水產養殖業中占比25%,在海洋漁業中占比15%,在情況不明的部門中占比19%。根據已獲得的按性別細分的數據,53%的女性從事全職工作,相比之下男性的這一比例為57%。這是1995年以來的巨大進步,1995年僅有32%的女性從事全職工作,而當時男性的這一比例為48%。盡管有此進步,但研究表明,女性往往就業于水產養殖業和漁業價值鏈上較不穩定的工作崗位(歐
323、盟統計局,2023;聯合國婦女署,2020)。這一差別在加工部門更為明顯:63%的女性從事全職工作,而男性的這一比例為74%。另外,該部門還存在一些性 圖31 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按性別細分的各分部門就業數據25 28 15 24 75 72 85 76 水產養殖內陸漁業海洋漁業19 81 不確定初級部門總計男性(在性別細分數據中的百分比)女性(在性別細分數據中的百分比)已知使用時間未知使用時間百分比5 95 60 40 92 8 62 38 64 36 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
324、。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64|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別不平等問題,包括工資差距(Aini,2022)、工作不被認可(聯合國婦女署,2020)、針對女性的暴力(Mangubhai等,2023;另見插文23,第149頁)。加工部門就業情況近年來,糧農組織一直在收集從漁獲環節開始到向消費者交付最終產品的水產品加工業就業數據。目前,已從223個報告國家和地區當中的52個國家收到了相關數據,加工業的總從業人數為170萬人。27個國家提供了按性別細分的數據:23.8萬加工業從業者當中,62%為女性。這些數據得到“照亮
325、隱性收獲”研究(糧農組織、杜克大學和世界漁業中心,2023b)的支持,該研究報告稱,整個小規模漁業價值鏈上39.6%的從業者(包括正式雇工和以此為生計的漁民)以及49.8%的捕撈后從業者均為女性。對小規模行為方的關注尤為重要,因為雖然相關數據匱乏,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從業人員。數據質量和改善工作由于加強了國別報告,再加上糧農組織持續努力提高相關數據的質量,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的就業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持續改善。這一 工作流程適用于1995年以后的全部數據集,目標是在可行的情況下也將其應用于更早的年份。糧農組織致力于改進和統一各項定義,確保數據收集者、數據處理者和數據使用者的理解一致,并能在未
326、來展現分類更詳細的數據。糧農組織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圍繞53個國家開展合作。通過關于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就業情況的聯合問卷調查,兩大組織還統一了它們的就業數據集,精簡了數據收集工作,以消除各國的重復報告負擔。除了定期更新數據和檢查數據不一致性,日益重視擴大數據范圍,特別是把生計型漁民納入其中。目前僅有40個國家的此類數據(因而上述分析排除了這一類別),但正在努力擴大數據范圍,未來的分析中將納入生計型漁業。有關小規模漁業和手工漁業的信息可參見“照亮隱性收獲”研究(糧農組織、杜克大學和世界漁業中心,2023b),該研究估計生計型漁業約有5300萬從業人口,其中45.2%(2380萬人)為
327、女性。在改善數據細分方面同樣做出了努力;例如,“情況不明”被列作一個單獨類別,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歸入捕撈漁業。糧農組織支持和鼓勵數據收集者按兩個主要分部門(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細分數據,但在無法細分數據或沒有可靠估算的情況下,將這些數據單獨列作一類更為可取。最后,將繼續開展加工部門的數據收集工作,定期更新本報告和 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 未來版本的內容。n水產品利用與加工近年來的趨勢2022年,在全球范圍內捕撈的水生動物總量為1.854億噸(以鮮重當量計),其中89%(1.646億噸)供人類直接食用。其余11%(2080萬噸)用于非食品用途,其中83%(1700萬噸)被加工成魚粉和魚油,其
328、余部分(約400萬噸)主要作為觀賞魚、用于水產養殖業(作為魚苗、魚種或低齡成魚供繼續養殖)、作為魚餌、用于制藥業、用作寵物飼料,或直接用作水產養殖業和家畜及毛皮動物養殖業的飼料。|65|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在過去數十年中,供人類直接食用的水產品比例得到了顯著增長,從1970年的62%增至2022年的89%(圖32),盡管其間有些波動。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直接食用的水產品比例增長更為顯著,這也是因為漁獲量中用于加工成魚粉的比例減少 了(見“產品:魚粉和魚油”,第68頁)。2022年,在供人類食用的 1.65億噸水產品中,鮮活或冰鮮產品占43%。這些仍然是水產食品中最受歡迎、價格最高的產品形式
329、,其次是冷凍產品(35%)、經過預制和保存處理的產品(12%)、經過加工的產品n(10%)n 經過加工指用干燥、鹽漬、鹽水浸泡、發酵、煙熏等方法處理過。(圖33)。冷凍處理是保存水產食品的主要方法,冷凍水生動物產品在所有9300萬噸供人類食用的水生動物加工產品中占比62%(不包括鮮活或冰鮮產品)。不同大陸、區域和國家之間,甚至國家內部,在水產品的利用和加工方法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保存和加工方法可能會因不同物種的特性、成分、大小和形狀而產生差異。水生物種的處理方法多種多樣,從手工到全自動不等。與發展中國家的小型手工漁業相比,工業化漁業往往有著不同的加工要求。產品的包裝和商業化運作方式也因地點、運
330、營規模、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市場需求而有著廣泛的差異。圖32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品的食品及非食品用量所占比例010203040506070809010019701974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百分比非食品食品注:水生動物不含水生哺乳動物、鱷魚、短吻鱷、凱門鱷、海綿、珊瑚、珍珠和海藻。按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
331、ook|66|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總體而言,高收入國家的水產食品加工程度比其他國家更深,高附加值產品(如即食食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2022年,高收入國家供人食用的水生動物食品中,55%以上為冷凍產品,約26%為經過預制和保存處理的產品,13%為經過加工的產品。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水產品加工已從傳統方法演變為更先進的增值工藝,具體取決于商品類型和市場價值。2022年,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約31%的水產食品為冷凍形式,9%為罐裝和經過加工的形式,50%以上為鮮活或冰鮮產品形式。相反,在低收入國家,僅7%為冷凍形式,約20%為經過加工的形式,約70%為鮮活或冰鮮產品。在歐洲和北
332、美洲,供人食用的捕撈和水產養殖產品中,近三分之二為冷凍、經過預制和保存處理的形式。在亞洲和非洲,通過鹽漬、煙熏、發酵或干燥來保存的水產食品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用于加工魚粉和魚油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在拉丁美洲比例最高,其次是亞洲和歐洲。供人食用的水生動物產品中有一部分是活魚;這種產品形式主要在東亞和東南亞受到歡迎,在其他國家活魚也有小眾市場,主要供應亞裔社區。鮮活水生動物的商業化銷售近年持續增加,這要歸功于物流和技術方面的進步。然而,這類產品的銷售和運輸有一定難度,因為往往要遵循嚴格的衛生條例、質量標準和動物福利要求(特別是在歐洲和北美洲)。近年來,在藻類(大型海藻和微藻)的生產和利用方面,傳
333、統的亞洲生產國以外地區對此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關注。藻類為糧食和營養 圖33 1962-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水生動物產品利用情況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1962196619701974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百萬噸鮮活或冰鮮冷凍預制或保存處理經過加工非食用用途注:水生動物不含水生哺乳動物、鱷魚、短吻鱷、凱門鱷、海綿、珊瑚、珍珠和海藻。數據以鮮重當量計。資料來源:初步數據。最終數據可參見:糧農組織(即將出版)。2022年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統計年鑒。羅馬。https:/www.fao.org/fishery/en/statistics/yearbook|67|第一部分世界回顧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提供了生態系統服務,藻類的生產和加工還為沿海社區(特別是女性和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