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匯豐商學院:2024中國制造業出海下一站目標專題報告(2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大匯豐商學院:2024中國制造業出海下一站目標專題報告(24頁).pdf(2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摘要 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屢創新高,制造業在中國出海投資中占比創新高,制造業出海成為一個著眼長遠的重要戰略選擇。制造業企業在出海投資決策時,主要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做出評估和衡量。通過綜合分析研判發現:1、從生產端和消費端評估,印度和土耳其是優先目標。2、以供應鏈布局為主要目的,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韓國以及波蘭可以優先考慮。3、以投資替代貿易為目的,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和墨西哥是優先考慮的區域。4、以布局重要市場為目的,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美國和印度是比較好的選擇。全球直接投資近年有所下滑,各國投資政策的發展趨勢是鼓勵和限制措施數量同時上升。發展中經濟體優先促進投資和提升投資便利化,而發達
2、經濟體則繼續采取限制性措施,以解決與投資有關的國家安全問題。地緣政治深刻影響中國企業面臨的海外營商環境。土耳其是進入歐盟市場和中東市場的一個重要節點。波蘭有望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投資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目標國家。向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投資需要趨利避害。印度有針對中國的嚴格限制,落地難度較高。_ 北大匯豐智庫國際組(撰稿人:蔡榮)成稿時間:2024 年 7 月 11 日|總第 100 期|2024-2025 學年第 2 期 聯系人:程云(0755-26032270,)1 2018 年以來全球貿易摩擦頻發,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和航運中斷等種種沖擊,使得全球制造業的生產和運營面臨日益復雜的不確定性環境。
3、部分國家選擇使用產業政策扶持本國企業,同時諸多跨國公司選擇了鄰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供應鏈調整策略,制造業的生產和貿易格局均呈現出區域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制成品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同時貿易順差創新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面對發展階段不同、需求特點各異的國際市場,也需要主動擴大在全球各區域的生產布局,并持續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供應能力。中國制造業出海投資已經成為未來制造業利用全球資源、面向全球市場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制造業企業出海投資需要從生產端和消費端考慮哪些因素?哪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適合中國制造業開展直接投資?本報告通過對中國制造業出海的背景、出海目標以及投資
4、區域選擇進行詳細分析,嘗試回答上述問題,并具體探討新形勢下中國制造業出海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一、中國制造業出海的現實背景 1.中國制成品貿易順差創紀錄 中國、德國、美國、日本和韓國是全球前五大制造業大國,也是最主要的制成品出口大國。2018-2022 年中國制成品出口規模增長 44%,遠遠超過美國(+14%)、韓國(+10%)、德國(+4%)和日本(-3%)。同期中國的制成品出口的世界市場份額從 17.6%達到 21%,新增了 3.4 個百分點,幾乎相當于韓國的總制成品出口份額。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也屢創新高(圖 1)。2012 年德國、日本和韓國三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之和(0.89 萬億美元)略
5、高于中國(0.87 萬億美元),到 2022年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擴大至 1.88 萬億美元,而德日韓三國合計的順差為 0.62萬億美元,僅為中國順差的三分之一。而且 2018 年以來制成品順差向中國集中,2018-2022 年,中國制成品貿易順差從 1.02 萬億美元猛增至 1.88 萬億美元,增長 84%,德國、日本和韓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分別下降 25%,27%和 20%,同期美國的制成品貿易逆差從 0.96 萬億美元增至 1.36 萬億美元,增長 42%。2 圖圖 1:2012-2022 年中國、德國、美國、日本和韓國制成品貿易順差年中國、德國、美國、日本和韓國制成品貿易順差 單位:萬億
6、美元單位: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UNCTAD 中國的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長,且貿易順差也持續擴張,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制造業整體的競爭力持續提升,同時也從持續性的角度提醒我們需要格外重視貿易平衡,從面向全球市場的角度考慮優化生產和銷售布局,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多元性。2.中國成為全球境外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方 中國既是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受益方,也是重要來源方。2022 年,中國是全球第二位的直接投資目的地,也是全球第三位的直接投資來源地。2008年以來,中國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簡稱 FDI)流入目的地當中穩居前三位,2
7、020 年曾超過美國,成為當年度對外直接投資流入的第一大國家。2012 年以來,中國也成為全球境外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簡稱 ODI)規模排名前三位的國家。2006-2012 年,中國的 FDI 規模要遠高于 ODI 規模,2015 年開始,中國的ODI 在規模上開始趕上 FDI,甚至在 2016 年 ODI 比 FDI 高出 600 億美元(圖2)??梢哉f,出海投資和吸引外資都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更為難得的是在全球跨境投資規模較為明顯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在吸引 FDI和輸出 ODI 兩方面占全球跨境投資的比重均有顯著提升。2015 年
8、全球 FDI 規模 3 達到 2.05 萬億美元,是 2008 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之后受到貿易摩擦、疫情反復、地緣政治、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等因素的沖擊,全球 FDI 的規模開始逐步下降,中國吸收的 FDI 占全球比重從 2015 年的 6.6%持續提高到2022 年的 14.6%,同時中國在全球直接投資當中的比重在 2015 年為 8.5%,2020年猛增至 21.0%(2020 年全球直接投資下滑 44%),近兩年回落至 10%左右。圖圖 2:2006-2023 年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 單位:億美元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
9、CEIC 3.制造業是中國出海投資的主要行業之一 2006-2023 年,中國 ODI 流量從 211.6 億美元增長至 1478.5 億美元,年均增速 12.1%,同期制造業 ODI 投資從 2006 年的 9.1 億美元增長至 2023 年的 279.0億美元,年均增速 22.3%。2023 年中國 80%的 ODI 投向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和采礦業等前五大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 ODI 規模最大的一個行業,制造業排名第二位。從近十年的增長表現而言,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的 ODI 增長比較穩健,租賃和商業服務業 ODI 規模有所縮小,采礦業 ODI規模
10、明顯下滑。4 制造業在中國 ODI 中的占比有三輪持續提升,分別是 2008-2012 年、2013-2017 年,以及最近的 2018-2023 年,在 2023 年創歷史新高達到 18.9%(圖 3)。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開始更為積極地開展出海投資。圖圖 3:2006-2023 年年中國制造業中國制造業 ODI 及制造業及制造業 ODI 在總在總 ODI 的占比的占比 單位:億美元,單位:億美元,%數據來源:商務部 二、制造業出海目標區域 本部分著重探討哪些國家和區域是中國制造業出海投資的優先目標?我們可以從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具體挖掘和分析未來出海的目標國家。制造業企業在 ODI
11、決策時,主要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做出評估和衡量。生產端有兩個目標:一是產業本地化,利用當地的制造業基礎,加大本地化的產能投入,融入當地市場,同時也助力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供應鏈優化,利用全球不同區域的要素和政策差異,優化生產環節布局,提升企業整體生產和運營的國際競爭力。消費端最直接目的是市場擴張,一是通過產能輸出以投資方式替代直接出口,二是選擇 GDP 增長表現好的市場,滿足購買力強的客戶(圖 4)。5 圖圖 4:制造制造業業出海出海的主要決策目標的主要決策目標 數據來源:北大匯豐智庫 2022 年中國 80%的制造業 ODI 選擇的是東盟、中國香港和(除美國、歐盟和東盟外)其他區域。2018
12、-2022 年,中國投向東盟和其他區域的制造業 ODI 增長最快,東盟是中國制造業出海首選地區,2022 年投向東盟 ODI 為 82 億美元,比 2018 年增長 83%,同時投向其他區域制造業 ODI 規模增長 129%,2022 年達到 56.9 億美元,其他區域正是中國制造業未來出海的新目標(圖 5)。圖圖 5:2008-2022 年中國制造業年中國制造業 ODI 在主要區域的投資規模在主要區域的投資規模 單位:億美元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CEIC 出海生產端制造業基礎加大本地產能投入供應鏈優化優化生產環節布局消費端出口增長投資替代貿易GDP增長購買能力強 6 1.制造業基礎:印度、
13、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位居前三 全球制造業的發展重心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2012-2022 年發達國家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從 56.1%降至 47.2%,下降了 8.9 個百分點,相應的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占比上升,其中中國的制造業產值占比提高了 8.9 個百分點,中國之外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占比 2022 年和 2012 年持平。我們選取制造業占比超過全球 0.5%的 25 個國家,按制造業的絕對規模排名,發達國家當中,北美的制造業集中在美國和墨西哥,東亞的制造業集中在日本、韓國,歐洲則集中在德國、法國和英國。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亞洲主要是印度、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泰國等國的制造業規模較
14、大,歐洲的俄羅斯和土耳其規模較大(圖 6)。圖圖 6:2022 年年制造業產值排名居前的制造業產值排名居前的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單位:單位:億美元億美元 數據來源:UNCTAD 2012-2022 年,全球制造業產值增長了 34%。在上述制造業發展規模排名世界前 25 位的國家中,制造業增速最快的國家分別為越南(+153%)、沙特阿拉伯(+125%)、新加坡(71%)、印度(+58%)、土耳其和波蘭(45%)。(圖7)綜合上述情況和數據,發展中國家當中的印度、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對于中國制造業出海利用本地制造業基礎開展投資是比較好的選擇對象。7 圖圖 7:2012
15、-2022 年年部分部分制造業增速制造業增速較快較快國家國家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 單位:億美元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UNCTAD 2.供應鏈區域化:美國轉向東南亞、印度和韓國 歐洲轉向中國、土耳其和波蘭 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部分國家開始重視供應鏈彈性問題,即兼顧靈活性和安全性的考慮,在供應鏈的地理分布上采取“中國+1”或者“中國+N”的策略選擇。而且全球疫情對于貨物和人員流動有各種無法預計的限制和臨時管制等情況,進一步推動跨國公司從原先強調 JIT(Just in time)的無庫存生產方式轉向在多地分散供應鏈管理的方式。圖圖 8:2013vs2022 年北美和歐洲進口制成品的
16、主要來源地區年北美和歐洲進口制成品的主要來源地區 單位:單位:%數據來源:UNCTAD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印度沙特阿拉伯波蘭新加坡土耳其越南 8 以北美和歐洲兩個發達地區為例,2013-2022 年制成品的進口來源地都變得更為分散,區域內進口的比例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這也驗證了發達國家主動選擇多元化供應鏈的趨勢。北美從東南亞進口的制成品比例從 5%提高至 10%;歐洲作為區域大市場建設時間最長/發展最為成熟的地區,來自歐洲內部的制成品比例下降了
17、7 個百分點,從東亞進口的制成品增加了 3 個百分點,從其他地區進口比例也提高了 2 個百分點(圖 8)。圖圖 9:2017vs2022 年美國制成品進口主要來源國家的市場份額年美國制成品進口主要來源國家的市場份額增減變增減變化化 單位:單位:%數據來源:UNCTAD 圖圖 10:2017vs2022 年歐洲制成品進口主要來源國家的市場份額年歐洲制成品進口主要來源國家的市場份額增減增減變化變化 單位:單位:%數據來源:UNCTAD 9 2017-2022 年,越南是美國市場上贏得份額最多的國家,印度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排名第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也提升了市場份額,另外韓國
18、、土耳其和波蘭也有一定的份額提升,美國的供應鏈從北美/東亞向東南亞、南亞和歐洲轉移。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提高關稅后,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為了降低貿易成本,選擇調整供應鏈布局。今年美國又提高對特定商品的加征關稅,供應鏈的布局預計將繼續調整。中國是歐洲市場上贏得份額最多的國家,波蘭和土耳其分列第二、第三位。(圖 9 和 10)3.出口貿易增長: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和墨西哥領先 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在出口增長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自然而然就成為中國制造業出海投資的目標市場。我們選擇 2023 年中國最大的 30 個出口貿易伙伴,比較 2013-2023 年以及 2018-2023 年期間的中國出口增速。中國
19、向其中 18 個國家的出口在兩個時間段的增長速度均高于中國出口的增長速度,9 個亞洲國家包括6 個東南亞國家,印度和中亞的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6 個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英國、西班牙、土耳其、波蘭和比利時,北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以及澳洲的澳大利亞。在 2018-2023 年期間,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土耳其中國出口增長都超過 100%以上,另外馬來西亞、阿聯酋、巴西等國,中國出口增長有提速的表現(2018-2023 年增速高于 2013-2023 年)。表表 1:中國前:中國前 30 大出口貿易伙伴中出口增速較高的國家大出口貿易伙伴中出口增速較高的國家 單位:%國家 2013-2023 年
20、出口增長 2018-2023 年 出口增長 國家 2013-2023 年 出口增長 2018-2023 年 出口增長 越南 207 64 印度尼西亞 77 51 印度 143 53 巴西 65 76 俄羅斯 124 131 阿聯酋 67 88 馬來西亞 90 93 菲律賓 164 50 墨西哥 181 85 沙特阿拉伯 129 146 英國 53 38 西班牙 110 59 新加坡 68 57 土耳其 119 119 泰國 131 77 波蘭 196 78 澳大利亞 97 56 比利時 109 91 數據來源:UNCTAD 10 另外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國家,也是制造業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能
21、目標市場。2018-2023 年,中國貿易順差絕對規模最大的五個國家是印度、荷蘭、墨西哥、英國和新加坡,貿易順差增速最快的五個國家是新加坡、比利時、土耳其、越南和菲律賓(圖 11)。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泰國在 2018 年是貿易逆差,2023 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 251 億美元,順差擴大的絕對規模在中國所有貿易伙伴中排名第四位,僅次于印度、墨西哥和新加坡。圖圖 11:2018vs2023 年中國年中國貿易順差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國的主要來源國的順差順差額額及增長速度及增長速度 單位:單位:億美元,億美元,%數據來源:UNCTAD 4.GDP 增長: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美國和印度領先 長期經濟增
22、長的表現,是一國購買力的最基礎條件。經濟增長表現越穩健的國家,既是國際貿易的優質伙伴,同時也是出海投資比較好的投資目的地。根據世界銀行對經濟體的分組,分別篩選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當中經濟增長在中長期表現較好,且經濟規模較大的經濟體。發達經濟體的人均 GDP 增長率,按照各大洲劃分,歐洲發達經濟體的整體增速最高。GDP 規模占比超過歐盟 1%的國家當中,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經濟增長表現最好,其次是匈牙利、丹麥和葡萄牙。北美洲美國的表現最好。亞洲表現最好的是以色列和韓國(表 2)。11 高收入發展中經濟體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顯著高于發達經濟體,但是經濟體的增速波動更為劇烈。亞洲的土耳其,南美洲
23、的秘魯,亞洲的新加坡表現較好(表 3)。表表 2:各時間段部分發達經濟體人均:各時間段部分發達經濟體人均 GDP 增速增速 單位:%1992-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2010-2015 2015-2020 2020-2022 發達經濟體 1.59 2.92 1.96 0.33 1.32 0.98 3.98 波蘭 5.18 5.23 3.17 4.61 2.81 3.88 4.18 愛爾蘭 5.47 8.45 3.4-2.15 5.04 5.42 11.38 羅馬尼亞 4.69-0.3 6.49 3.92 2.96 4.61 4.57 匈牙利 1.5
24、8 3.32 4.74-0.36 2.21 3.26 4.66 丹麥 2.63 2.53 0.91-0.68 0.73 1.08 4.26 葡萄牙 0.78 3.67 0.3 0.27-0.55 1.3 6.42 美國 1.88 3.12 1.61-0.29 1.43 1.11 3.49 以色列 4.16 2.44 0.14 2.25 1.86 1.46 6.21 韓國 8.09 4.3 4.57 3.59 2.11 1.96 3.48 注:增速高于發達經濟體同期增速的時段以紅色粗體標出。增速是以 2015 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人均 GDP 增速。數據來源:UNCTAD 表表 3:各時間段部分高
25、收入發展中經濟體人均:各時間段部分高收入發展中經濟體人均 GDP 增速增速 單位:%1992-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2010-2015 2015-2020 2020-2022 高收入發展中經濟體 4.51 3.65 5 5.81 4.52 2.98 5.27 土耳其 0.43 2.07 4.09 1.07 5.05 2.29 7.68 秘魯 6.56 0.71 3.3 5.97 3.78-0.68 6.73 阿根廷 1.9 1.46 1.04 3.12-0.01-3.06 7.24 沙特阿拉伯-3.03-1.36 2.03-1.16 2.88-1
26、.43 5.7 新加坡 6.65 2.11 3.79 2.15 2.6 1.27 5.65 馬來西亞 6.6 0.98 2.55 2.02 3.67 2 4.7 哈薩克斯坦-9.18 3.61 9.54 4.4 3.53 2.14 2.62 泰國 6.71-1.44 4.87 2.52 2.51 1.75 1.88 注:增速高于高收入發展中經濟體同期增速的時段以紅色粗體標出。增速是以 2015 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人均 GDP 增速。數據來源:UNCTAD 12 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高收入發展中經濟體低一些,疫情以來增速差距有所縮窄。亞洲的印度、孟加拉國、烏茲別克斯坦表現
27、最好,其次是埃及、菲律賓和摩洛哥。另外亞洲的老撾、斯里蘭卡和越南在 1992-2020 期間的經濟增長都快于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的整體表現,但受疫情沖擊較大,恢復的較慢,有待于進一步觀察。(表 4)表表 4:各時間段部分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人均:各時間段部分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人均 GDP 增速增速 單位:%1992-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2010-2015 2015-2020 2020-2022 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 1.66 1.89 3.22 4.26 3.49 1.34 4.81 印度 4.23 4.16 4.69 5.17 5.11 3
28、.22 7.35 孟加拉國 2.52 3.27 3.58 6.63 6.89 5.72 5.85 烏茲別克斯坦-5.12 2.5 4.04 8.38 5.51 3.35 4.83 埃及 1.51 2.97 1.52 4.17 0.3 2.75 5.97 菲律賓 1.38 0.83 2.69 2.8 4.43 2.35 5.07 摩洛哥 0.06 1.98 3.65 5.23 3.85 1.43 4.81 老撾 4.37 4.05 4.99 7.09 6.29 4.31 2.49 斯里蘭卡 4.9 4.39 3.37 5.77 5.63 1.66-2.58 越南 6.83 5.27 6.2 10
29、.32 4.94 5.54 4.43 注:增速高于中等收入發展中經濟體同期增速的時段以紅色粗體標出。增速是以 2015 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人均 GDP 增速。數據來源:UNCTAD 圖圖 12:中國制造業出海的目標國家:中國制造業出海的目標國家 數據來源:北大匯豐智庫整理 產業本地化印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供應鏈優化東南亞印度韓國土耳其波蘭貿易增長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墨西哥GDP增長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美國印度 13 綜合上述討論,制造業出海投資下一站的目標國家有以下選擇:1.土耳其和印度,從生產端和消費端都占據一定的領先優勢。2.以供應鏈布局為目的,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韓國以及波蘭可以優先考慮。3.
30、以投資替代貿易為目的,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和墨西哥是優先考慮的區域,此外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俄羅斯和巴西也是可選的市場。4.以貼近主要市場為目的,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美國和印度是比較好的選擇。三、外資政策趨勢:鼓勵和限制措施數量同時上升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發布的2024 年世界投資報告,由于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2023 年全球 FDI 下降了 2%,至 1.3 萬億美元,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 FDI 增長 9%,而發展中國家的 FDI 則下降了 7%。外資政策和相應審核機制對于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是直接且深遠的,本部分探討全球外資政策的主要變化趨勢,以期為制造業出海的企業
31、和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1.發展中國家優先促進投資 發達國家重視國家安全 對于外國直接投資,發展中經濟體的態度是優先促進投資和提升投資便利化,而發達經濟體則繼續采取限制性措施,以解決與投資有關的國家安全問題。2023 年,全球 73 個國家出臺了影響外國直接投資的 137 項政策措施,其中 72%是鼓勵性的,另外發展中經濟體有 86%的鼓勵性投資政策,而發達經濟體僅有43%的政策是鼓勵性的(圖 13)。2023 年全球投資鼓勵性政策當中,39%是投資便利化類,33%是投資激勵類,14%是投資促進類,12%是投資自由化類,只有 2%是其他政策。簡化或精簡行政程序、引入激勵計劃等是發展中經濟體最常
32、采取的鼓勵性投資政策措施。政府數字化的技術運用普及,對于投資者的信息獲取、規則和條例透明度以及行政程序簡化方面是最為有效、關鍵的實施手段。自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6 年推出投資便利化全球行動綱要以來,發展中經濟體的在線一站式窗口數量從 13 個大幅增至 2024 年的 67 個,同時發達經濟體這一數字由 12 個增加至 28 14 個。發展中經濟體的面向企業和投資者的信息門戶網站從 2016 年的 82 個上升至2024 年的 124 個,而發達經濟體的此類網站則從 43 個增加至 48 個。圖圖 13:2023 年各地區出臺投資政策的數量年各地區出臺投資政策的數量 數據來源:UNCTAD
33、 2023 年全球投資限制性政策當中,68%是市場準入類,32%是待遇和運營類。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外國直接投資的市場準入限制是過去十年以來最主要的政策。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歐洲主要采取的是投資篩選機制,因為國家安全需要投資篩選機制審查的交易,主要涉及包括國防和安全,能源和公用事業,關鍵基礎設施,汽車,金融服務,健康服務護理和藥品,電子產品和半導體,媒體,通信和互聯網服務,以及金屬和采礦業等。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采用的其他與市場準入相關的措施主要包括對限制外國機構或個人擁有土地所有權,限制外國機構或個人對戰略部門的投資(例如:金融服務、采礦、媒體或運輸)。待遇和運營類措施當中主要
34、是稅收相關的,例如取消或減少投資激勵。2.新一代國際投資協議:維護國家監管權利 促進便利化 2023 年生效的國際投資協議(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簡稱IIAs)有 2608 項,但簽訂于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1 世紀 10 年代的上一代國際投資協議占據大多數,并在管理上覆蓋一半規模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這使得使新一代國際投資協議改革更加緊迫。15 老一代的國際投資協議,覆蓋了全球 49%的存量 FDI,因為涉及寬泛的未經精確定義的條款,使得東道國面臨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
35、nt,以下簡稱 ISDS)的風險更大,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最不發達經濟體)存量 FDI 的 65%處于老一代協議管理覆蓋下,最不發達經濟體這個數字更是高達 71%(圖 14)。圖圖 14:不同經濟體不同類別投資協議覆蓋的存量外國直接投資:不同經濟體不同類別投資協議覆蓋的存量外國直接投資 單位:單位:%數據來源:UNCTAD 目前約 97%的 ISDS 仲裁案件是基于老一代投資協議發起的,其中 62%的被告是發展中國家。ISDS 仲裁案件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金融風險。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投資者在 ISDS 案例中尋求的平均補償
36、金額為 11 億美元,平均實際獲得金額為 3.85 億美元。2023 年有 60 起新的 ISDS 仲裁案件,約 70%是針對發展中國家,主要行業是建筑業、制造業和采掘部門。但是對老一代協議的逐步改革進展相對緩慢。自 2020 年以來簽署的國際投資協議,只有 19%替換老一代的國際投資協議,39%的協議保證了其包含的改革條款在老一代國際投資協議平行存在時可以有效執行。2023 年新一代國際投資協議涵蓋了一些關于投資便利化和合作的創新規定,并傾向于維護國家的監管權利(圖 15)。2023 年當年各國和區域組織締結了 29項新一代國際投資協議,包括 12 項雙邊投資條約(Bilateral Inv
37、estment Treaties,16 簡稱 BITs)和 17 項涉及投資條款的條約(Treaties with Investment Provisions 簡稱TIPs)。2023 年簽署和/或通過的國際投資協議涵蓋了一系列的超出保護內涵的投資治理問題,比如投資促進、合作或自由化。新締結的以保護為重點的國際投資協議繼續堅持保障國家監管的權利,以及改革或省略 ISDS 的傾向。同時各國在可持續投資和培育投資者采取負責任的商業行為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圖圖 15:2020-2023 年新近簽署的投資協議中提到的改革措施年新近簽署的投資協議中提到的改革措施 單位:單位:%數據來源:UNCTAD
38、3.地緣政治深刻影響中國企業面臨的海外營商環境 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投資,首要考慮的問題是目的地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地緣政治的摩擦和沖突不斷,客觀上對于中國企業在海外面臨的營商環境起到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出海的目的地選擇。綜合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優惠政策和安全審查的情況,前述生產端出海投資的優先目標國家的營商環境,可以分為四大類:1、土耳其和波蘭: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土耳其外商直接投資事務歸由工業與技術部主管。土耳其給予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同樣的國民待遇,并且對外國國有企業投資無專門的審查程序。波蘭發展與技術部是外國投資的主管部門。波蘭也對外國企業提供同樣的國民待遇,有支持新投資的波蘭投資區、201
39、1-2030年支持對波蘭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的投資計劃、經濟特區、工業和科技園、專利 17 箱、房地產稅豁免等優惠政策和工具,同時對關鍵基礎設施和關鍵原材料領域實施安全審查,對非歐盟及非 OECD 國家投資者特定收購也有審查要求。2、韓國:負面清單+外資優惠政策+安全審查。產業通商資源部每年以負面清單方式匯總韓國各個法律對于外資準入的限制措施。負面清單分為限制類和禁止類兩種。優惠政策主要有五方面:1)稅收減免。2)土地租賃費用減免和國有、公有土地、工廠等租賃費減免或議標出讓。3)現金支持。4)研發中心特例。5)經營支持。按照外國人投資促進法實施令,對通過收購韓國企業股份獲得經營支配權的外資并購項目
40、,涉及“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必須進行審議。3、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較多的鼓勵政策和優惠措施,沒有專門針對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及國有企業投資并購方面的法律規定。針對不同行業的外商投資設置不同的政府部門進行具體管理。對促進項目、特殊經濟區的項目提供稅收和非稅收類(例如,土地優惠、信貸優惠、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等)的優惠政策。外商投資項目需要一事一議。馬來西亞針對不同行業的外商投資設置不同的政府部門進行具體管理,主要投資主管部門包括馬來西亞投資、貿易與工業部、外商投資委員會、投資發展局。馬來西亞推出五大經濟發展走廊(免繳所得稅或資本支出補貼等)和 18 個自由工業區(最低關稅管制,并可免稅進口生產所需的原
41、材料、零部件和機械設備等)。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是掌管泰國投資促進政策的政府職能部門。泰國主要稅收優惠政策包括:(1)豁免 5 至 8 年的企業所得稅(CIT)和進口稅;(2)減少 50%的企業所得稅和進口稅長達 5 年。非稅收優惠政策包括:(1)外籍投資商持股超過 49%的促進企業可以獲得土地所有權;(2)有權長期雇用外國雇員,簽證和工作許可證的要求較少;(3)外國投資者有權獲得促進企業的49%以上股權。東部經濟走廊(EEC)是“泰國 4.0”戰略的旗艦項目,是泰國 20年國家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及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從而成為發展泰國經濟的新引擎。東部
42、經濟走廊大力發展的十二大目標產業分別為新型汽車、智能電子、農業與生物科技、食品加工、高質量旅 18 游和康養、自動化、航空與物流、綜合醫療、生物燃料和化學工業、數字經濟、國防工業、人力教育。越南主管投資的中央政府部門是計劃投資部。越南的稅收減免和優惠力度最大,不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給出較長時間的大幅度優惠,而且還對個人所得稅、出口稅和進口稅等方面也給予優惠待遇。越南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為 20%。符合相關條件的外資企業可適用 10-17%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并享受“四免九減半”(即企業自盈利起 4 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其后 9 年減半征收)或“六免十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對于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項
43、目,經政府總理批準最高可享受30 年的所得稅減半征收優惠政策。4、印度:優惠政策和保護主義政策并存,基于國別的安全審查。印度主管國內投資和外國投資的政府部門主要是:商工部下屬的工業和內貿促進局,公司事務部,財政部,儲備銀行和印度投資署。屬于“自動生效”(Automatic Route)程序審批的外資項目(包括新能源、紡織業、旅游業、制造業、石油天然氣等鼓勵性行業)直接報備印度儲備銀行,不屬于“自動生效”程序審批的外資項目,或超出印度政府有關規定的外資項目的審批由相關產業部門負責。對超過 500 億印度盧比的提案,則由內閣經濟事務委員會(CCEA)審核批準。印度政府 2021 年公布的“生產關聯
44、激勵計劃”(PLI),旨在通過政府補貼等手段支持印度制造業發展,涵蓋電信、紡織、醫療器械、食品、汽車、高效光伏組件、無人機、先進化學電池等 14 個領域,支出約為 1.97 萬億盧比(折合人民幣 1700 億)。但地緣政治因素使得中國企業對這一計劃持謹慎態度。外資的國家安全審查由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另外印度政府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出臺了專門的限制性規定,要求與印度接壤國家的非公民實體在印投資時,需在政府路徑下進行提前審批等等。印度并沒有統一的、明確規定的外資審查標準,而是由政府各個部根據所管轄行業的要求制定標準,同時不斷補充、修訂。19 圖圖 16:部分出海投資:部分出海投資
45、目標目標國家的營商環境比較國家的營商環境比較 資料來源:北大匯豐智庫整理 地緣政治因素沖擊直接或間接會對貿易投資等經貿往來產生溢出影響,特別是制造業投資需要對較長時間內的穩定經營有基本的預期,對地緣政治相關風險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土耳其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排名前二十位的國家之一。土耳其與歐盟簽訂了關稅同盟協議,中國制造業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土耳其進入歐盟市場。土耳其也希望中國增加對土投資,比如和中國電動車企業談判,和中國電池企業合作等等。2024 年 7 月 9 日,比亞迪與土耳其工業與技術部簽署協議,將投資 10 億美元在土耳其新建一座汽車工廠及研發中心,預計 2026 年末投產。土耳其還是中東地區
46、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中國制造業企業考慮投資土耳其時,需要考慮加大本地化產能投入和研發力度,以本地化的產品融入當地市場,吸引當地消費者品牌認同。波蘭有望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投資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目標國家。2024 年6 月中國和波蘭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波蘭共和國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韓國波蘭土耳其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安全審查 未設專門安全審查 優惠政策 保護性政策 20 的行動計劃(20242027 年),未來四年將聚焦經貿、交通、科技及人文交流。波蘭期望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中波雙方同意在電動汽車等關鍵領域推動雙向投資,同時承諾為彼此企業的市場準入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確保商業機會的平等。中
47、方決定對波蘭公民實施 15 日單方面免簽政策。2020 年中印邊境爆發沖突之后,印度政府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包括對中國公民實施嚴格的簽證審查措施,對中國投資實施嚴格審查等等,客觀上影響了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和考察計劃,也影響了印度制造業企業的利益。2024 年 6 月,印度政府新指定了“標準操作程序”(SOP)主要用于參與印度“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企業下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批準流程,簽證限制問題有改善的跡象。四、結論 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順差屢創新高,而且 2018 年以來制成品順差向中國集中。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當中,中國在目的國和來源國當中均排名前三,同時中國近年來每年出海投資和吸
48、引外資的規模也基本相當。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開始更為積極地開展出海投資,制造業在中國 ODI 中的占比創新高。中國制造業出海投資是必須做出和正在進行的重要戰略選擇。制造業企業在 ODI 決策時,主要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做出評估和衡量。從制造業基礎角度考慮,印度、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位居前三。從供應鏈多元化角度考慮,東南亞、印度和韓國是面向美國市場的優勢區域,土耳其和波蘭是面向歐洲市場的優勢區域。從直接投資替代貿易角度考慮,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和墨西哥是優先考慮的區域,此外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俄羅斯和巴西也是可選的市場。從布局重要市場的角度考慮,波蘭、愛爾蘭、羅馬尼亞,美國和印度是比較好的
49、選擇。全球直接投資近年有所下滑,投資政策的發展趨勢是鼓勵和限制措施數量同時上升。發展中經濟體的態度是優先促進投資和提升投資便利化,而發達經濟體則繼續采取限制性措施,以解決與投資有關的國家安全問題。另外新一代投資協 21 議正在替代上一代投資協議,重點關注新一代協議對國家監管權利的維護以及投資便利化和合作的創新規定,在風險管理環節及時了解 ISDS 仲裁案件的變化。綜合優惠政策和安全審查情況,土耳其、波蘭的投資營商環境更友好。土耳其是進入歐盟市場和中東市場的一個重要節點。波蘭有望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投資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目標國家。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投資需要平衡優惠措施和政府對具體項目的要求。印度對外資優惠政策和保護主義政策并存,并且有針對中國的嚴格限制,落地難度較高。北大匯豐智庫(The PHBS Think Tank)成立于 2020 年 7 月,旨在整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各院屬研究中心,統籌協調資源,重點從事有關宏觀經濟、國際貿易與投資、金融改革與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城市與鄉村發展、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與合作等領域的實證分析與政策研究,打造專業化、國際化的新型智庫平臺。北大匯豐智庫主任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教授,智庫副主任為王鵬飛、巴曙松、任颋、魏煒、林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