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DP:2023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4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iGDP:2023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46頁).pdf(4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報告|2023年10月 12023年8月農食系統與碳中和 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 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2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封面照片:Wolfgang Hasselmann on Unsplash/Marta Markes on Unsplash致謝:感謝全球糧食未來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the Future of Food)氣候項目總監Patty Fong、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滕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牛坤玉對項目研究提供的意見和指導。感謝iGDP同事汪燕輝對案例調研的支持,顧問于楊今奇對報告中
2、部分案例的整理。感謝張燁提供的報告版面設計。作者陳美安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項目總監/高級分析師,電子郵箱:胡 敏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董事/聯合創始人,電子郵箱:楊 鸝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總監/高級分析師,電子郵箱:馬 中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電子郵箱: 朱彤昕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助理分析師,電子郵箱:免責聲明:本報告內容均基于公開、可得、可靠的信息來源,旨在加強相關領域的討論交流。報告中包含的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迄今為止的認識和判斷,不反映作者所屬機構以及支持方的立場。我們力求準確和完整,但難免偶有疏漏,敬請諒解并指正。引用建議:陳美安,胡敏,楊鸝,馬中&朱彤昕.(2023).農食系
3、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北京: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報告|2023年10月 i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2023年10月報告|2023年10月 iii目錄執行摘要 .iv1.背景 .11.1.氣候變化與農食系統 .22.中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與挑戰 .32.1.農食系統主要排放源 .42.2.我國農食系統排放現狀 .52.3.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面臨挑戰 .63.我國促進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梳理 .83.1.促進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行動 .93.2.農食系統減排行動及協同效應 .114.我國農食系統減排路徑 .1
4、34.1.農業生產環節 .144.2.農場到餐桌環節的減排機遇 .194.3.食物消費的減排機遇 .225.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研究 .255.1.情景設置 .265.2.主要發現 .271.農食系統溫室氣體總排放將繼續增加 .272.農業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是一個系統工程 .283.農業生產階段行動只占約三分之一的減排貢獻 .304.我國已經采取的綠色發展行動可挖掘約三分之二的減排潛力.315.主要措施的減排潛力 .325.3.實現農食系統減排十大重點行動 .326.政策建議 .33參考文獻 .35iv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執行摘要照片:Zhao
5、 Yangjun on Unsplash報告|2023年10月 v農食系統從食物生產到最終消費的整個過程,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一方面,農業生產、畜牧養殖等面臨巨大的氣候變化風險。全球變暖帶來的溫度和降水變化以及極端天氣,加劇了農業生產的波動性,也對農業生產潛力帶來影響(Woetzel et al.,2020;李玉娥 et al.,1997)。另一方面,農業活動和食物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都會產生不同種類的溫室氣體(Niles et al.,2017;Vermeulen et al.,2012)。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的加速以及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對食物種類和生鮮程度提出了更多要求,從而也會引起農業
6、生產規模、結構和技術的改變以及食品供應的方式的調整。這些變化都在廣泛和深刻地影響食物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由此也推動了這些環節溫室氣體排放的上升。最新研究顯示,全球農食系統一年產生的溫室氣體多達160億噸CO2e,占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的1/3左右(Crippa et al.,2021)。然而,由于農食系統的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的環節,單一環節下的排放和其他行業相比并不顯著,并且各個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通常被統計在不同的行業范疇中,導致農食系統的排放無法得到足夠重視(Clark et al.,2020;Tubiello et al.,2021)。由于農食系統生產端和消費端各環節排放相互影響,受制于共同的驅
7、動因素,包括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收入水平、飲食習慣等,若將控排措施分散在農業、交通、工業等不同部門下實施將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食物系統減排方案(Niles et al.,2017;Rosenzweig et al.,2020)。因此,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有必要將農業及食物的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農食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還關乎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公平、公共健康等多個可持續發展議題。在農業生產中減少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以及改變單一化種植和重度耕作等生產方式可以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破壞(Benton et al.,2021)。區別于工業化、集約化農業,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直接將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合作
8、,不僅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也有利于社會公平。低糖、低脂膳食指南的推廣,不僅有利于公共健康,也會因減少動物性食物消費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Tilman&Clark,2014;Zang et al.,2018)。為了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我國遠期碳中和目標,本報告以農食系統的視角圍繞食物需求所展開的農業生產、食物加工、包裝、運輸、零售以及消費的各個環節所組成的整體系統,對整個系統全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摸底,通過梳理農食系統各環節已有的減排政策、實踐和技術,分析其減排潛力,識別實現農食系統碳中和的關鍵路徑和重點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建議。主要發現: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總排放將繼續增加即使采取一定減排措
9、施,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將持續上升,2060年總排放將比2019年增加30%。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將有所增長,而食物加工、運輸、零售、烹飪和垃圾處理等環節,得益于能效水平提升,排放在達峰后呈緩慢下降趨勢。溫室氣體增長的主要來源是甲烷和氧化亞氮,其排放仍有上升空間。含氟溫室氣體則在持續增長到2040 左右后緩慢下降,二氧化碳排放也在2030年之后開始逐漸下降。農食系統實現碳中和挑戰巨大基于報告的情景分析顯示,在參考情景下,2019年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為16.46億噸CO2e,到2030年增加到 17.89億噸CO2e,2060年增加到21.62億噸CO2e。在深度減排情景下,我國農
10、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從2020年開始已經呈逐步下降趨勢。到2030年下降到14.08億噸CO2e,2060年降至6.51億噸CO2e,比參考情景下2060年的排放減少70%,仍不能實現近零排放。vi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農業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是一個系統工程報告分析顯示,僅關注農業生產環節的減排行動不能實現我國農食系統碳中和,在 2050年,農業生產階段的脫碳所帶來的減排潛力僅占整個農食系統減排潛力的37%。因此來自農食系統其他環節的排放以及食物消費端的減排同樣重要。我國已經采取的綠色發展行動可挖掘約三分之二的減排潛力約三分之二的減排潛力,即到2030年和2
11、050年分別有69%和60%的減排潛力來自強化已有的綠色發展行動,包括在綠色農業、能源清潔化和循環經濟為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公眾健康所采取的行動。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減排潛力來自深度低碳行動,包括低碳農業行動以及食物消費端的行為改變。實現農食系統減排十大重點行動根據深度減排情景下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潛力,我們提出如下十個重點減排行動及其主要障礙。*注:膳食調整主要指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及鼓勵本地食物消費,其減排量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尤其是畜牧業相關的排放,二是食品運輸相關的排放??紤]到行為改變的不確定性較大,此處不做定量分析。諸多研究表明,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會帶來顯著的減排貢獻,應加強
12、重視。表 ES-1.農食系統重點減排行動優先行動主要措施2050減排貢獻(深度減排情景)主要障礙農業生產氮肥減量采用氮肥增效劑,緩釋肥,繼續推廣測土配方和保護性耕作。10%實施力度經濟刺激畜禽糞污管理沼氣資源利用:通過回收畜禽糞污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沼氣發電和制成生物天然氣。11%經濟刺激稻田甲烷減排調整稻田灌溉模式,采取干濕交替灌溉;推廣水稻直播旱種。6.6%高成本技術實施難度反芻動物腸道發酵減排通過動物育種,以及在飼料中添加輔料來減少甲烷排放。3%高成本技術農機節能和電動化提高農機能效提升,推動中小型農機的電動化。5.8%農機電動化政策和標準引導農場到餐桌食物加工節能降碳食物加工的能效提升
13、和能源替代。5%政策引導交通低碳化交通能效提升,推動輕型貨運電動化和低GWP值制冷劑的使用。7%政策引導減塑和循環利用簡化包裝,采用可回收包裝和可降解包裝材料。2.8%實施難度大食物消費烹飪節能及電氣化推動烹飪節能和炊事電氣化12.8%經濟刺激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繼續推廣垃圾分類,通過餐廚垃圾厭氧消化進行沼氣回收利用。5%對垃圾資源化規模發展的經濟刺激膳食和消費行為調整*推廣居民膳食指南,倡導本地食物消費。-實施難度大報告|2023年10月 vii主要建議:制定綜合性農食系統碳中和戰略建立健康和可持續的農食系統來應對氣候變化,對保證糧食安全、農業和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都有著重要
14、意義。如前所述,由于農食系統中不同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農業、交通、能源、工業和廢棄物等多個部門,一個關于農食系統的綜合性的碳中和戰略可以提供更系統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協調不同部門的減排行動,以及推動更多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綜合性減排措施的落地。建立農食系統環境數據體系以支持科學決策農食系統數據包括各環節溫室氣體排放活動數據和農食產品的環境及碳排放影響數據或標簽,前者為農食系統減排政策提供數據基礎,后者可以促進消費者行為改變?,F有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中關于土地利用、農業和分部門的能源活動數據已經為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梳理提供數據基礎。其次,我國2021年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提出
15、將逐步建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政策體系和管理體系等措施則將為食物系統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提供更多政策依據。此外,我國有關產品碳標簽的工作也應在農食領域進行推廣,結合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等體系,將碳信息納入其中。優化現有綠色發展行動以擴大減排效果,尤其是甲烷減排力度無論是在中國提交和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還是在國內都已經部署實施了多項綠色發展的政策行動,例如在綠色農業發展政策中推動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和綠色農業機械推廣等措施,以及在循環經濟政策中推動的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減少食物浪費、加強餐廚垃圾管理以及對“無廢城市”的推廣。通過優化
16、已有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強化在農業和廢棄物領域現有行動中甲烷減排效果,不僅可以改善農業的環境污染、保護農業資源和提高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還能以較低邊際成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速農食系統能源低碳轉型農食系統中不同階段的能源消耗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容忽視,例如農用機械、食物加工、運輸以及烹飪等環節。建議出臺有關政策,加快農機電動化,包括電動拖拉機、微耕機、割草機等的市場化;建議在農村清潔灶具替換中優先考慮采用可再生能源,通過政府補貼等促進高效家用電器推廣;食品冷鏈等貨運綠色清潔和電動化,也可以有效減少來自傳統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機制創新推動成熟減排實踐和技術的規?;瘧锰剿鞑煌愋偷目沙掷m農
17、業發展模式來提高我國農食系統在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韌性。例如在工業化農業生產之外,基于中國高比例的小農生產方式,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食品的同時為生產者經營提供了資金支持。以及推動包括保護性耕作、覆蓋作物等再生農業實踐來提高土壤肥力的行動。此外,在食物領域的減排技術的研發和規?;瘧靡残枰獎撔碌纳虡I模式和政策來支持,從而降低技術采用的成本。作為食物終端的消費者對于食物生產的規模、結構以及食品供應的方式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推動消費者的行為改變至關重要。例如減少食物浪費、膳食結構調整等行動的推廣都可以實現農食系統減排,這里同樣需要適合的政策機制。但是機制設計需要考慮到其對
18、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影響,確保消費者對安全和健康食物的獲取,使得應對氣候變化的農食系統轉型更具包容性。1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1.背景照片:Jed Owen on Unsplash報告|2023年10月 21.1.氣候變化與農食系統農食系統人類為了滿足食物需求所開展的農業生產、食物加工、包裝、運輸、零售以及消費的各個環節所組成的整體系統,都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Crippa et al.,2021;Niles et al.,2017;Poore&Nemecek,2018;Rosenzweig et al.,2020;Tubiello et al.,2021;V
19、ermeulen et al.,2012)。一方面,農業生產、畜牧養殖等面臨巨大的氣候變化風險。全球變暖帶來的溫度和降水變化以及極端天氣,加劇了農業生產的波動性,也對農業生產潛力帶來影響(Y.Li et al.,1997;Woetzel et al.,2020)。另一方面,食物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也是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無論是耕地和牧場的準備、農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的開展、到食物的加工、包裝和運輸零售、再到食物的烹飪和餐廚垃圾處理等,每一個環節的活動都會產生不同的溫室氣體(Niles et al.,2017;Vermeulen et al.,2012)。然而,由于農食系統的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的環節
20、,單一環節下的排放和其他行業相比并不顯著,并且各個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通常被統計在不同的行業范疇中,導致農食系統的排放無法得到足夠重視(Clark et al.,2020;Tubiello et al.,2021)。由于農食系統生產端和消費端各環節排放相互影響,受制于共同的驅動因素,包括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收入水平、飲食習慣等,若將控排措施分散在農業、交通、工業等不同部門下實施將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食物系統減排方案(Niles et al.,2017;Rosenzweig et al.,2020)。因此,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有必要將農業及食物的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
21、報告,全球包括土地利用在內的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在2010-2019年期間,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3%到21%之間(IPCC,2022)。然而,若將農業及食品的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把食物生產、加工、消費等所有環節的間接排放納入其中,全球層面,農業和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已占到全球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左右(Crippa et al.,2021),對全球氣候安全舉足輕重。農食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還關乎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公平、公共健康等多個可持續發展議題。在農業生產中減少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以及改變單一化種植和重度耕作等生產方式可以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破壞(Benton et al.,2021)。區別于工
22、業化、集約化農業,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直接將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合作,不僅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也有利于社會公平。低糖、低脂膳食指南的推廣,不僅有利于公共健康,也會因減少動物性食物消費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Tilman&Clark,2014;Zang et al.,2018)。3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2.中國農食系統 溫室氣體排放 現狀與挑戰照片:Hans Isaacson on Unsplash報告|2023年10月 42.1.農食系統主要排放源現有的很多研究已經對農食系統活動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梳理和分析(Crippa et al.,2021;H.Li e
23、t al.,2016;Niles et al.,2017;Poore&Nemecek,2018;Tubiello et al.,2021)。Vermeulen等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劃分為三個階段,包括:1)食物生產準備階段,例如化肥、農藥和飼料的生產;2)食物生產階段,其中包括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排放,例如氮肥施用的氧化亞氮和畜禽養殖的甲烷排放等,和生產中的間接排放,例如由于食物生產導致的林地轉耕地或草地過程中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3)后食物生產階段,覆蓋了食物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排放(Vermeulen et al.,2012)。Crippa 等的研究是基于全球食物數據庫(
24、EDGAR-Food database)的數據,將食物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按照從食物生產到消費的鏈條分成了8個階段,依次為:土地利用類型改變、食物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零售、消費和食物終端處理,并對每個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進行了分析(Crippa et al.,2021)。Poore 和Nemecek 的研究采用了類似的方式,但是由于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其對食物生產和消費溫室氣體排放分析中,將食物烹飪和食物浪費排除在外(Poore&Nemecek,2018)。Tubiello 等將食物系統排放分為土地利用類型改變、農場生產、以及能源、工業和廢棄物部門下為食物的生產和消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Tubi
25、ello et al.,2021)。而Li 和Niles等的研究則把從農場生產到食物最終消費和處理作為食物系統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分析(Li et al.,2016;Niles et al.,2017)?;谏鲜龅奈墨I研究以及數據可得性,本報告中所討論的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主要覆蓋食物從農業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到消費環節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1。覆蓋的主要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含氟溫室氣體,含氟溫室氣體主要是用于制冷設備的氫氟碳化物(HFCs)。不同溫室氣體氣體按照GWP2(全球升溫潛勢值)計算統一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報告將農食系統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大致劃分
26、為以下7個階段(如表1所示):農業生產:o 農業投入品,例如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排放以及農業機械能耗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o 農作物(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過程中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o 動物性食物生產,例如畜禽養殖過程中的動物腸道發酵帶來的甲烷排放,和畜禽糞便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食物加工:主要包括加工過程中的能耗以及廢水處理產生的的溫室氣體排放;食物包裝:食物包裝材料,例如塑料、鋁、鋼鐵和玻璃生產的能耗和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食物運輸:包括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能耗和生鮮食物冷鏈運輸中制冷劑帶來的含氟溫室氣體排放;食物零售:包括零售的能耗和制冷劑的含氟溫室氣體
27、排放;食物烹飪:包括餐廳和家庭中用于食物烹飪產生的能耗及其排放;餐廚垃圾處理:包括餐廳和家庭廚房中食物垃圾運輸和處理的能耗,以及垃圾處理處置中產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1 來自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和變化都較小(AGFEP,2021;Crippa et al.,2021;Vermeulen et al.,2012),因此這里范圍中不包括為食物生產所需土地利用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2 GWP參考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數據(AR4),按照100年的時間尺度取值。5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表 1.農食系統溫室排放研究范圍農食系統主要環節主要溫室氣體CO
28、2CH4N2OF-gases農業生產農場到餐桌:食物加工農場到餐桌:食物包裝農場到餐桌:食物運輸農場到餐桌:食物零售食物消費:食物烹飪食物消費:餐廚垃圾處置2.2.我國農食系統排放現狀 基于公開可得的數據和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范圍(參見表1),本報告估算顯示,2019年,我國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6.5億噸CO2e,約占當年我國總溫室氣體排放的14%3左右。按照農食系統的不同環節來看,農業生產排放最高,約占整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59%,其次是食物消費環節和農場到餐桌環節,占比分別為22%和19%。圖 1.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分環節占比(2019年)數據來源:iGDP 估算3
29、 2019年中國GHG排放數據來自荷蘭環境署(PBL)發布的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報告農業生產食物加工農場到餐桌,19%食物消費,22%食物包裝食物運輸食物零售食物烹飪廚余垃圾處理59.11%9.68%5.16%3.39%0.39%13.57%8.69%報告|2023年10月 6圖 2.我國農食系統分氣體排放占比(2019年)數據來源:iGDP 估算按照不同溫室氣體劃分,我國農食系統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51%,其余49%的排放主要來自包括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含氟氣體(F-gases)在內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甲烷排放,主要來自農業生產過程中水稻種植和畜禽養
30、殖。2.3.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面臨挑戰隨著我國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食物消費的規模、類型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并且也對農業生產的規模、結構以及食物供應方式產生影響。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也將隨著這些調整發生變化??梢灶A見我國農業乃至農食系統整體的碳排放仍有增長的空間。圖 4.我國農業不同溫室氣體排放占比(2019)數據來源:iGDP 估算CH4,47%N2O,27%CO2,26%腸道發酵,24%生產能耗,20%畜禽糞污,9%農業投入品,8%水稻種植,16%氮肥施用,23%圖 3.我國農業主要排放源排放占比(2019)數據來源:iGDP 估算此外,由于農業生產是農食系統
31、中排放占比最大的環節,圖3 對農業生產環節中主要排放源和排放氣體進行了梳理?;诒緢蟾娴墓浪泔@示,2019年,農業生產溫室氣體排放在9.7億噸CO2e左右。其中,最大的排放源來自畜禽腸道發酵,占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24%。其次是氮肥施用和以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生產能耗,分別占23%和20%。按照不同溫室氣體來看,農業生產的主要排放來自甲烷,約占整個農業生產的一半左右。CH4,32%N2O,17%F-gases,0.38%CO2,51%7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因此,為了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我國遠期碳中和目標,有必要從農食系統的視角,對整個系統全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32、進行摸底。本報告將通過梳理農食系統各環節現有減排行動,分析減排潛力,識別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和重點措施。根據可比較方法估算,2015年我國人均農食系統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接近英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發達國家,而人均GDP接近但仍未達到發達國家低限(如圖6)。此外,伴隨經濟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食物的消費種類和品質需求也在提高。比如,我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與某些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如圖5),而未來可能的新增蛋白攝入量如果是來自動物性食物消費,就可能極大程度推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對農食系統碳中和以及公眾健康帶來挑戰(Bai et al.,2018;Li et al.,2016;Ma e
33、t al.,2019)。圖 5.中國人均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消費比較,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動物蛋白攝入比較(克/人/天),2018圖 6.中國和主要發達國家農食系統相關的溫室氣體人均排放與人均GDP,2015數據來源:糧農組織(FAO),2018數據來源:EDGAR Food Database 和the World Bank植物蛋白動物蛋白70.00美國72.7中國40.3日本47.7德國63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0120180102030405060708040.362.8027.255.90.002.004.006.00食物相關溫室氣體人均排放(噸C
34、O2e/人),2015中國日本法國人均GDP(USD)8.0010.0012.00030,00060,00050,00040,00020,00010,000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新加坡報告|2023年10月 83.我國促進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減排的 政策梳理照片:nrd on Unsplash9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3.1.促進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行動我國長期重視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已經制定和實施的多項針對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包括農業綠色發展、土壤保育、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戰略和政策;此外,針對食物的加工、運輸和消費環節的排放,也有包
35、括工業節能、綠色低碳交通和廢棄物管理等減排措施。農業發展一直是我國政策議程中的優先和重要事項。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國務院每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農業農村的工作安排。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4。2021年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文件中將農業綠色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到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并且采取推廣保護性耕作、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以及加強對農產
36、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等措施5。2021年我國發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再次強調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既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要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谖覈嫶蟮娜丝谝幠:陀邢薜母孛娣e,對糧食生產的關注一直處在中國政策議程的核心位置。糧食安全也被視為國家安全的基礎。在2019年發布的 中國糧食安全 白皮書中強調中國要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6。在有限耕地面積的情況下,白皮書也指出,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保護耕地紅線,還需要提升耕地質量和保護生態環境,而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將為糧食增長發揮作用。此外,中國陸續發布的 全國農業可持
37、續發展(2015-2030)、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等政策也在從不同維度來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出于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考慮而發布的一系列宏觀發展規劃以外,我國在食物生產和消費相關的行業部門中,例如農業、交通和廢棄物管理部門中已經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盡管這些行動的首要目標并非是溫室氣體減排,也對農食系統碳減排帶來積極貢獻。按照農食系統不同環節的主要排放源,下表梳理了該環節下對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帶來影響的政策。表 2.農食系統主要減排行動一覽減排行動政策文件農業 生產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有機肥替代;構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長效機制,對有機肥購買和使用提供補貼;推進
38、農膜回收利用和推廣環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地膜;提出控制農田甲烷排放,選育高產低排放良種,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通過合理的農田管理措施,提高農業固碳能力;加強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推廣低蛋白日糧、全株青貯等技術和高產低排放畜禽品種;農田碳匯行動;推動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綠色農用機械應用推廣,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智能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關于加快推進農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見“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方案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
39、-202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4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http:/ 5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http:/ 6 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http:/ 報告|2023年10月 10減排行動政策文件農場到 餐桌 推動綠色包裝,2025年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 萬個;發展農產品綠色低碳運輸;食品加工業能效提升;削減HFCs的生產和消費。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十四
40、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基加利修訂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食物 消費 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減少食物浪費,制定和修改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來最大程度防止和減少浪費;調整居民膳食結構,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表 2.農食系統溫室排放研究范圍(續)專欄 1.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和潛力所在,作為我國“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2年月頒
41、布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這是我國首個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綜合性戰略。方案提出農業領域落實雙碳戰略的六項任務和十大行動;六項任務包括:種植業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替代,十大行動包括:實施稻田甲烷減排、化肥減量增效、畜禽低碳減排、漁業減排增匯、農機綠色節能、農田碳匯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創新支撐、監測體系建設;目標是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支持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11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專欄 2.反食品浪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
42、浪費法于2021年4月29日正式實施,旨在防止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該法共32條,對反食品浪費的定義、原則和要求、政府職責、食品生產/經營、餐飲服務經營等各類主體的責任、激勵和約束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規定。其主要內容包括:食品生產經營者:改善食品儲存、運輸、加工條件,降低儲運損耗;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和特別處理等。餐飲服務經營者:建立健全食品采購、儲存、加工管理制度;主動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提供小份餐等。行業協會和公眾:宣傳、普及防止食品浪費知識,推動“光盤行動”等;個人應當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綠色的消費理念。以
43、立法形式減少食品浪費,在全球領域非常罕見,彰顯中國減少食品浪費、確保食品安全的決心,是中國社會轉型階段保持良好的傳統生活方式,遏制減少浪費風氣的切實行動。3.2.農食系統減排行動及協同效應如前所述,農食系統有利于溫室氣體減排的行動并非均以應對氣候變化為首要目標,很多減排效果來自其協同效應。為分析便利,報告將表3中的減排行動依據其首要政策目標分為兩大類:綠色發展行動和深度低碳行動。綠色發展行動:指以其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首要目標,尤其以農業安全、生態保護、節約能源、低碳轉型、公共健康等為首要政策目標,但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措施和行動。雖然最初政策目標不是應對氣候變化,這些領域的行動也會在碳
44、達峰和碳中和的要求下不斷強化。綠色發展行動主要涵蓋綠色生態農業、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和循環經濟等相關行動。具體行動包括:綠色生態農業:主要指為減少農業生產中的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污染,以及保障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所采取的行動。例如由于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破壞環境后展開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有機肥替代,為了減少農膜殘膜污染而實施的農膜回收利用,以及為減少畜禽糞污對環境污染影響而推進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這些措施在實現其首要目標的同時也將減少與化肥、農膜、農藥使用以及畜禽糞污管理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主要包括我國以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為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也能對農食系統的能效提升和脫碳形成協
45、同效應的行動。例如在工業節能、綠色冷鏈運輸、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中開展的行動,其對食物加工、運輸、烹飪等環節也帶來了積極的減排效應。循環經濟:這里主要關注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首要目標所采取的并惠及農食系統減排的行動。例如在快遞、外賣領域推廣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對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等行動。報告|2023年10月 12 深度低碳行動:指以應對氣候變化為首要目標,考慮到碳中和要求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而在農食系統采取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行動。例如我國在發布的 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 等應對氣候變化中提出的與農食系統減排相關的行動措
46、施。下表對以上政策涉及到有溫室氣體減排作用的行動進行梳理,并列出其首要政策目標。表 3.農食系統分目標已有減排行動一覽減排行動 分類主要措施首要目標涉及農食系統環節農業生產農場到餐桌食物消費深度低碳行動低碳農業生產水稻種植減排溫室氣體減排畜禽低碳減排溫室氣體減排農田碳匯行動固碳增匯綠色制冷食物冷鏈中制冷劑減排溫室氣體減排 綠色發展行動綠色生態農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有機肥替代土壤養護、食品安全農膜循環利用固廢污染清潔和現代能源體系農業農村能耗減排空氣污染食物加工能耗減排工業節能、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減排食物運輸、零售能耗減排交通節能、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減排食物烹飪能耗減
47、排空氣污染食物包裝循環利用固廢污染循環經濟、“無廢城市”廚余垃圾管理,減少食物浪費固廢污染、空氣污染食物垃圾處理減排固廢污染13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照片:PhotographyCourse on Unsplash4.我國農食系統 減排路徑報告|2023年10月 14結合中國農食系統減排的政策環境,這一章節主要關注在中國已有政策條件下,國內外現有的減排技術和減排實踐為農食系統的減排所提供的機遇。4.1.農業生產環節稻田甲烷減排 稻田灌溉模式調整:由于稻田水分狀況影響溫室氣體排放,調整灌溉方式可以減少稻田綜合溫室氣體排放(章永松 et al.,2012)。與
48、常規灌溉需要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相比,在水稻生長期通過一次或者多次排水來顯著減低甲烷排放。從淹水灌溉調整到濕潤灌溉和間歇灌溉可以分別減少甲烷排放47%和39%(米松華 et al.,2016)。另外,在干濕交替灌溉模式下通過耦合緩釋肥、硝化抑制劑等措施可以減少甲烷排放28%-49%(周勝 et al.,2020)。調整耕種方式,降低土壤耕作強度:與少耕和免耕相比,翻耕促進了有機質分解,有利于甲烷產生和排放(馬二登 et al.,2011)。以淺旋耕代替深翻耕減少甲烷排放32%。調整播種方式,推廣水稻直播旱種:水稻直播由于減少稻田與水的接觸時間,避免在淹水土壤條件下由于有機物被產甲烷菌分解并產生甲
49、烷排放,并且由于減少水資源和人力的投入,因此也是一項成本有效的減排措施(Ahmed et al.,2020)。在中國推廣水稻淹水種植改為旱種的情況的研究中表明,在節約用水的同時也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Wang&Nie,2018)。但是與其他傳統水稻種植相比,水稻直播旱種面臨包括容易倒伏、生長不良和易生雜草等問題,因此在推廣的同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旱稻品種、并且提供關于旱稻種植營養和雜草管理的指南以及合適的播種指導(Liu et al.,2014;Wang&Nie,2018)案例 1:氣候友好的水稻種植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不同區域廣泛種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其淹水土壤條件中的有機物被產甲烷
50、菌分解時產生的甲烷排放是我國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近年我國不同地區也在探索如何進行更加氣候友好型的水稻種植。在云南和四川山地地區的一些鄉村,也有通過開溝起壟的方式來進行水稻旱作通過在平整好的田地里開挖形成的長條形土堆(即壟)的上面進行水稻種植,而在壟和壟之間較為低洼的地方(即壟溝)上進行灌溉,可以大幅減少稻田淹水時間并進而減少甲烷排放7。以四川簡陽地區的一個村莊為例,農戶正在通過覆蓋免耕和開溝起壟的方式來種植水稻。在水稻種植前采用免耕方式減少對土壤的擾動,在種植過程中采用開溝起壟減少水稻淹水時間,同時用菜籽餅來作為肥料替代化肥,并且采用當地的菜籽殼做覆蓋來增溫保濕。除了通過對播種和灌溉
51、方式調整來減少稻田甲烷排放,運用科技手段的探索也在進行中。中國水稻研究所和阿里云構建的智能種植系統基于中國水稻研究所提供出的水稻生長模型,通過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可聯動水位感應儀精準灌排8,測算發現這種智慧農田管理比傳統模式減少了30-50%用水和30%的甲烷排放。7 夏志堅.(2023).稻田甲烷減排:中國水稻種植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外對話.https:/ 每日經濟新聞.(2022).水稻也能碳減排!一項田間地頭的低碳實驗:技術、成本、碳交易閉環如何構建?https:/ 15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化肥減量和有機肥推廣 種植和選育合適的水稻品種:選擇低
52、滲透率水稻品種和氮素高效利用品種可以減少排放。選育合適的水稻品種可以減少甲烷排放20%50%(鄒曉霞 et al.,2011)。測土配方施肥:基于土壤養分的需求來合適施肥可以避免過度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由此降低氮肥施用的氧化亞氮排放。我國從 2005年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并將其作為重點推廣應用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不同的研究也都表明了其在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的顯著潛力(Luo et al.,2019;Nayak et al.,2015)。施用緩釋肥和硝化抑制劑:氮肥使用后被土壤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過程所利用而產生氧化亞氮排放,通過施用緩釋肥,肥料氮素逐步釋放,氧化亞氮排放減少20%4
53、0%。采用硝化抑制劑抑制硝化速率可以減少氧化亞氮排放 11%60%(鄒曉霞 et al.,2011)。另外,針對農戶的在施肥上的技術培訓和管理項目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減排效果。從2005-2015年間,在中國開展的一項有2000多萬農戶參與的提高農業管理和技術培訓中,制定針對當地情況的農地改善計劃,不僅減少化肥使用和提高產量,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水稻和小麥的排放分別下降了大約14%和21%(Z.Cui et al.,2018)。有機肥推廣:施用有機肥可以調節土壤中微生物活性,降低農田14%30%氧化亞氮排放(鄒曉霞 et al.,2011)。而已有的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措施也為有機肥推廣提供
54、了發展的空間。案例 2:科技助力測土配方過量化肥施用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包括水體污染和農田土壤的N2O排放;并且也導致土壤有機質的下降、土壤的酸化和板結,從而降低土壤的肥力。針對化肥過量施用,我國從2005年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即基于土壤養分的需求進行合適施肥來避免過度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低。中化化肥公司,在農業部支持下,從2014年以來,在全國推出了以智能配肥機為主的智能配肥服務站,通過智能配肥機來進行精準的測土配肥9。種植大戶和散戶均可以通過與互聯網智能配肥終端對應的應用軟件,輸入種植信息并提供測土圖樣,配肥機可以進行快速測土,并且將測土結果傳送到云端。云服務器根據測土結果計算出種
55、植方案、所需的肥料配方和價格,最終生成配肥訂單發送到農戶的智能手機上10。經過智能配肥的化肥由于直接從工廠到農民手中,節省了流通環節的加價。測算顯示,智能配肥系統可直接減少施肥量和成本投入10%30%,同時作物增產5%以上,服務農民增收 10%以上11。9 農民日報.(2016).共筑減量新局面譜寫增效新篇章.http:/ 10 第一財經.(2016).中國農民嘗鮮精準農業 在手機上完成智能施肥.https:/ 11 農民日報.(2016).測土配肥一鍵下單精準施肥手機操控.http:/ 報告|2023年10月 16提高農田固碳能力 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農田土壤有機碳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同時也是
56、可以在較短時間尺度上進行調節的碳庫(趙永存 et al.,2018;鄒曉霞 et al.,2011)。通過多項農田管理措施,包括實行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和氮肥管理等措施,可以減少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干擾,降低土壤有機碳的損失,提高有機碳的穩定性,從而可以增加農田碳庫儲量(石岳峰 et al.,2012)。針對中國農田的試驗研究顯示,在采取1)傳統耕作+秸稈還田,2)免耕 和3)免耕+秸稈還田的情況下,三者均能提高農田有機碳含量,固碳年速率分別可達 0.22 g/kg、0.35 g/kg 和 0.52 g/kg(趙永存 et al.,2018)。在進一步推廣包括秸稈還田、有機肥和免耕等合理農田管理措
57、施的情況下,中國農田的有機碳儲量可以從年均增長0.48%提高到0.63%(Tao et al.,2019)。在合理經濟技術條件對農田管理措施的推廣,農田固碳潛力可達到每年3000-5000萬噸,即每年0.25-0.4t/hm2(程琨&潘根興,2016)。案例 3: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東北黑土地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總量四分之一,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然而不合理的耕種使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和生產力大幅下降。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發展保護性耕作上升為國家政策。2007年,中國科學院聯合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吉林省的土壤肥料工作總站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在當地進行了15年地研究監控
58、,探索出了一套技術模式和配套機具(“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遏制土壤退化。梨樹試點項目發現,2007年到2018年間,土壤有機質從22.5g/kg增加至24g/kg。秸稈覆蓋還田還增加了氮磷鉀等養分在耕層的積累和活性,增加了土壤養分供應能力。土壤結構和土壤生物多樣性都得到了提高,畜水抗旱能力增強12。2020 年東北黑土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了 2.69106hm2(四千萬畝)。除了減排與環境效益,保護性耕作還可增產增收。2017年,梨樹試驗基地增產約1000kg/hm2,大約增加收入1400元。保護性耕作還將氮肥利用率提高4.7%,減少了化肥使用,農機進地的次數、燃油消耗和勞動力成本
59、,平均每公頃節省成本1650元13。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 優化畜禽糞污管理:通過合理的管理可以有效減少畜禽糞污貯存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在豬糞貯存中添加10%的生物炭和膨潤土,氧化亞氮排放分別降低19.8%和37.6%(雷鳴 et al.,2019)。畜禽糞污的肥料化:畜禽糞污的主要處理方式中,簡單堆肥后直接還田比例依然很高。研究顯示,好氧堆肥過程中通過翻堆和強制通風可以減少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另外,通過在豬糞堆肥中添加生物炭,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分別下降19%和37.5%(朱志平 et al.,2020a)。畜禽糞污的能源化:通過建設沼氣工程來回收畜禽糞污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
60、,將沼氣進行并網發電或者制成生物天然氣的能源化利用方式可以減少甲烷排放。不同研究均顯示,畜禽糞污進行厭氧發酵收集沼氣可以大幅減12 敖曼,張旭東,關義新.(2021).東北黑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中國科學院院刊,36(10):1203-1215.13 同上.17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少溫室氣體排放(於江坤 et al.,2015;朱志平 et al.,2020b)。以我國一個建在南方的年出欄萬頭豬的養豬場為例,其因沼氣工程而帶來的減排約為781噸CO2e(於江坤 et al.,2015)。案例 4: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我國一直以來在積極推動畜禽糞污資
61、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規,當前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肥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隨著畜禽養殖規?;?、集約化發展,對由第三方企業集中收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廢棄物并進行資源化利用的模式提出了需求。江西正合環保集團創立了“N2N”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對上游N家養殖企業糞污全量化收集處理,在生產端提供沼氣發電、生活端沼氣供氣,并為N家下游種植企業提供有機肥等方式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鏈,同時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其位于南昌市流湖鎮的生態農業科技園,集中收運紅谷灘和新建區229家規?;B殖場和周邊廁所糞污,每年處理糞污30萬噸,產生沼氣500萬立方米,發電1000萬度;生產各種固態有機肥2萬噸,沼液
62、肥26萬噸,土壤調理劑1000噸。年產沼氣可替代標準煤7400噸,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沼肥利用相當于減少化肥施用1萬噸14。推廣飼草料:調整飼料結構和增加飼料輔料 調整飼料結構:采用合理的飼料種類在提高動物消化率的同時減少甲烷排放 (孫福昱 et al.,2018;於江坤 et al.,2015;章永松 et al.,2012;鄒曉霞 et al.,2011)。例如對粗飼料原料進行青貯、微貯或氨化方式進行加工處理可以降低甲烷產量(娜仁花 et al.,2011;孫福昱 et al.,2018)。對粗飼料原料進行青貯處理可以降低甲烷排放 6%-8%(娜仁花 et al.,2011)。適當的添
63、加蛋白質飼料可以減低瘤胃養分降解速度,提高腸道對養分的吸收,同時抑制瘤胃發酵從而降低甲烷排放(孫福昱 et al.,2018)。改變動物日糧的精粗比可以影響甲烷排放。在粗料均為玉米秸稈青貯條件下,精粗比60:40 的日糧產生的甲烷比精粗比40:60的日糧減少了21%(娜仁花 et al.,2011)。飼料中添加輔料: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和茶皂素都能抑制瘤胃的微生物發酵,分別減少甲烷排放70%以上和16%(鄒曉霞 et al.,2011)。采用甲烷抑制劑可以減少25%左右的甲烷生成(章永松 et al.,2012)。最新的研究和實驗顯示,將少量紅海藻添加到肉牛飼料中不僅可以提高飼料轉化率,同時可以
64、減少其腸道發酵中69.8%-80%的甲烷排放,并且肉牛的質量并沒有受到影響(Roque et al.,2021)。未來如果能夠進行推廣應用,減排前景也很可觀。14 專家訪談.報告|2023年10月 18農業數字化:推廣農業生產經營的精準化 精準農業技術推廣: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來根據天氣變化、農作物需求等農作物生長條件來進行生產要素的精準投入,通過合理的資源利用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且實現溫室氣體減排(Balafoutis et al.,2017)。例如變量施肥播種技術的采用,通過精準施肥可以減少5%的排放(Balafoutis et al.,2017)。在進行免耕和少耕的時候搭載使用自動
65、操舵系統可以額外減少10%的溫室氣體排放(Cillis et al.,2018)。精準農業在以大規模農場為主的國家例如美國和加拿大應用廣泛,但是在耕地分散的地區例如日本也得到了普及。精準農業在中國試點示范主要在新疆、黑龍江和吉林等具有大規模農地的地區開展(方向明&李姣媛,2018),未來通過技術改進和研發可以普及到更多地區。案例 5:調整奶牛的餐盤減少甲烷排放通過在鹽堿地上種植耐鹽作物 甜高粱,并將其與玉米混合制成青貯飼料用于畜牧養殖,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緩解牧草短缺的同時,也提高了飼糧吸收率和減少甲烷排放。這樣的種植和飼養方式正在江蘇省北部的5000畝鹽堿地上得到試驗和推廣。隨著肉類和奶類消費
66、需求的增加,一些大型牛奶生產企業在江蘇沿海設立了大型養殖場。奶牛飼料大多以青貯玉米為主,由于本地的鹽堿地的玉米產量低,過去畜牧企業面臨本地牧草短缺的情況?,F在通過在當地的沿海灘涂鹽堿地上混種適合不同鹽堿度的甜高粱和青貯玉米,混收以后進行全株混合裹包青貯,再將青貯飼料送到養殖場,添加上必要的營養元素輔料后成為奶牛的日糧。經過處理的青貯飼料可消化養分高,可以改善奶牛乳品質15。數據顯示,采用甜高粱和青貯玉米混種模式每畝收入達3000元左右,畝總效益增加24%,并且這種全混日糧的奶牛乳產量提高了11%,甲烷也有所下降16。15 張曄.(2022).甜高粱配青玉米,鹽堿地上種出優質青貯飼料.科技日報.
67、http:/ 同上17 森寧.(2023).3名90后玩轉江蘇5千畝農田:用智慧農業系統“耕種管收”.澎湃新聞.https:/ 18 同上19 極飛科技.(2022).極飛科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2.案例 6:精準農業助力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隨著科技發展,智慧農業的興起,大數據、遙感無人機等信息化技術的在農田和農作物的的精準種植和管理中得以應用和推廣。例如通過傳感器來收集土壤、農作物的信息以及天氣、溫度等環境數據,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為農戶提供種植、灌溉施肥等建議,從而能夠提高產量、節能資源。一個智能施肥的例子來自極飛科技智慧農業設備在江蘇鹽城步鳳鎮的高標準農田無人種植示范農場17。農場的500
68、0畝農田由三人的管理團隊運行。在播種前,使用遙感無人機對農田進行平地測繪,獲得高清地圖?;诘貓D在系統中建立條田檔案對地塊進行精細化管理。在水稻生育期的時候,遙感無人機可以結合AI模型對水稻的長勢進行分析、識別基本苗,并對病蟲害進行監測。另外在稻田需要打藥施肥的時候,由無人機代替人工進行精準施肥和農藥噴灑18。在智慧農業的管理下,比傳統生產模式相比,農場單位面積的農作物使用的農藥化肥減少了10%,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10%左右19。19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農用機械的節能減排 農用機械能效提升:農用機械,例如用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牧生產過程使用的機械等的能源消耗
69、是農業生產中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農業柴油消耗占我國柴油消耗總量30%-40%左右。研究顯示,農業機械作業效率提高10%可以減少900-1000萬噸二氧化碳(鄒曉霞 et al.,2011)。農用機械減排依托現有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通過淘汰高能耗的農業機械以及優化農機裝備等措施來提高農機能效(Dou,2018;劉向新 et al.,2012)。農業機械電動化:推動新能源農用機械的發展可以減少由于傳統化石能源燃燒帶來的排放。盡管國內電動農機起步較晚,但是未來包括電動拖拉機、微耕機、割草機等電動農業機械在地少人多的中國都將有很多的適用和推廣空間。未來在成本下降和電池污染可控的情況下,中小型農機的電
70、動化對傳統農機將有很大的替代性(王杰 et al.,2019)。20 河南日報.(2020).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在河南亮相.http:/ 21 35斗.(2022)國家隊混動拖拉機下線,國產拖拉機提前進入電動時代.https:/ 22 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2022).電動農機技術優勢分析及未來工作建議.http:/ 23 同上。案例 7:農機電動化初探伴隨農業機械化率的提高,農機柴油使用也在增加。推動農機電動化將可以減少柴油使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碳排放和環境污染。隨著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對農機電動化的探索也在加速。近年國內多家企業也紛紛展開對電動拖拉機的研發。2020年
71、,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發布了由其牽頭研制的國內首臺氫燃料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20。江蘇悅達集團下的黃海金馬拖拉機廠在2021年推出了YL254ET和YU1004兩款電動拖拉機。前者可以在大棚、果園里進行輕負荷作業,后者是專門為水田旋耕、播種、田間管理開發的水田拖拉機。目前兩款電動拖拉機均已進入小批量生產并投入到實際使用中21。另外一家開展電動拖拉機研發的企業是來自甘肅酒泉的鑄隴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公司針對甘肅山區丘陵為主的地塊特點,研制出了電動小麥播種機、電動中耕除草機、電動追肥機等電動系列機具,并且在定西、臨夏等地建立了試驗示范點開展試驗示范22。公司在2022年研制生產的電動手扶大豆-玉米
72、一體化播種機也在市場上頗受好評23。4.2.農場到餐桌環節的減排機遇綠色包裝:簡化食物包裝和加強回收利用食物包裝的減排既需要簡化包裝材料和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同時也需要提高對包裝材料的回收使用(楊孝偉&曹秀芝,2012)。中國已有的包括新限塑令和綠色包裝的政策也將綠色包裝作為包裝工業的發展方向。簡化包裝和采用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一項針對食物包裝材料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表明,以每份食物的包裝為單位,紙盒的排放要明顯低于塑料和玻璃,單人份的食物包裝排放也明顯高于多人大份食物包裝(Fresn et al.,2019)。當然,紙盒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食物包裝,并且紙盒包裝的推廣也會帶來更多紙盒生產和由此導致
73、的能報告|2023年10月 20耗、水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采用稻稈、麥稈等農業廢棄物進行制漿來作為包裝材料可以在保護森林的同時減少約50%的二氧化碳排放(楊孝偉&曹秀芝,2012)。包裝材料回收利用:針對以玻璃和鋁罐為主的飲料包裝材料,其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生產階段,但是通過回收管理并且將這些材料進行二次利用,則可以降低其材料生產中將近70-80%左右的排放(Simon et al.,2016)。隨著中國食物外賣的盛行,關于外賣食物包裝帶來的環境影響的分析顯示,盡管用紙質餐盒來替代塑料餐盒可以減少外賣食物中49%的碳排放,但是同時帶來大量的紙盒垃圾產生,而采用共享餐盒的模式由可重復使用和可回收的
74、餐盒來替代傳統的外賣餐盒,所有餐具由消費者返回給統一餐具收集點進行清洗的情況下,將帶來包括97%碳排放的減少以及其他環境污染物67%-93%左右的下降(Zhou et al.,2020)。24 擺脫塑縛.外賣循環餐盒經濟與環境效益研究報告http:/ 25 南方周末.外賣減塑難在哪?3500萬份外賣訂單里的發現https:/ 綠色冷鏈:低GWP值制冷劑推廣應用和輕型貨運電動化 盡管冷鏈物流的增加可以延長易腐食物保鮮期,因此可以減少由于食物變質引起的食物浪費,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使用高GWP值的HFCs制冷劑(例如HFC-134a,HFC-404A,HFC-407C,HFC-507A等)帶來了很多
75、含氟溫室氣體排放。一項針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來復制北美和歐洲冷鏈發展模式研究顯示,當新增冷鏈仍然采取高GWP值制冷劑的情況下,制冷劑泄漏帶來的排放仍然高于由冷鏈使用所避免的食物浪費排放(Heard&Miller,2018)。因此,在冷鏈物流中推廣低GWP值制冷劑仍有必要。此外,中國已經批約的基加利修正案 下對HFCs生產和消費的控制也將推動環保型低GWP值制冷劑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在中國生鮮食物冷鏈物流中的冷庫、冷柜和冷藏車等使用的制冷設備中仍然以HFCs 制冷劑為主,未來對于低GWP值制冷劑例如氨制冷劑(R717)、二氧化碳制冷劑(R744)、丙烷制冷劑(R290)以及HFOs合成制冷劑的
76、研發和推廣,將為HFCs制冷劑的替代提供了選擇。氨制冷劑R717在大型冷庫中的推廣:盡管不同溫度冷庫采取的制冷系統和制冷劑不同,目前中國冷庫中主要使用案例 8:食品包裝的減塑行動塑料是食品包裝和餐飲外賣中常用的材料。目前,塑料多為“生產-使用-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主導,造成塑料包裝的浪費。此外,塑料生產和消費以及最后的處置過程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農食系統中所使用的塑料包裝需要向循環經濟轉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采取行動。針對外賣餐食所產生的大量一次性塑料垃圾,一家名為“爽提”的企業提出在高校使用循環餐盒的解決方案:通過自行搭建的校園內外賣平臺來集中使用、回收和清洗循環餐盒,避免一次性餐盒垃圾的產
77、生。截至2021年12月,爽提循環餐盒平均循環使用次數已達63次。研究發現,相比一次性餐盒,單個循環餐盒在生產和使用(如回收、清洗和消毒處理)階段增加了環境負荷,但若循環次數能達到6-8次,即可與同等功能或規格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因減少廢棄物產生在綜合環境影響上表現相當。在使用63次的情景下,循環餐盒每次使用可減少91g CO2e24?!八帷鳖A計,每個循環餐盒能使用一年半至兩年,至少可循環150次25。21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的制冷劑為R22、R404A、R507A和R717,其中前三者均為HFCs制冷劑。2013年后中國新建的冷庫中其中半數左右仍然采用R
78、507A,另外30%采用混合有R744的制冷劑,還有15%采用R717(Gao et al.,2021)。盡管R717存在泄漏安全隱患,但是在采取減少制冷系統充注量和保證系統安全運行的技術措施后,將可以得到快速推廣應用26。冷藏運輸中推廣清潔能源和低GWP值制冷劑:居民對生鮮食物需求的增加帶動了冷鏈物流快速發展,冷藏車數量從2014年7.5萬輛增加到2018年18萬輛,并將隨市場擴大而增長(Dong et al.,2021)。目前冷藏車有90%依靠機械式制冷系統,以柴油為主(吳俊章,2020)。冷藏車的制冷劑中,中溫冷藏以R134a為主,低溫冷藏以R404A為主,兩者都是高GWP值HFCs 制
79、冷劑(Gao et al.,2021)。如果采用低GWP值制冷劑,例如將R744應用在冷藏車中,與R134a相比,在同等冷卻能力下,其消耗的燃料和直接碳足跡都有顯著下降(吳俊章,2020)。研究同時顯示,在一定條件下,采用節能環保型制冷劑能夠降低冷藏車制冷系統48%100%的碳排放,另外通過減少運行時間、降低制冷系統重量和使用清潔能源可以降低冷藏車總碳足跡的16.5%-63.4%(吳俊章,2020)。超市冷柜中對二氧化碳(R744)制冷劑的推廣:中國超市冷柜中制冷劑以R22和R404A為主,分別占比51%和32%(Gao et al.,2021)。未來可替代的制冷劑以二氧化碳制冷劑(R744)
80、為主,這種制冷劑在歐洲和日本已經得到推廣應用,其中歐洲的29000家超市和日本的5000家超市都已經采用這一類制冷劑 (Gao et al.,2021)。這種制冷劑的缺點是在高溫條件下能效將降低。以二氧化碳為基礎的制冷劑在中國超市進行推廣的研究顯示,其對傳統制冷劑的替代的減排潛力在13%-53%之間。由于技術原因,其在中國北方城市的推廣更具有成本有效性(Q.Cui et al.,2020)。但是伴隨技術改進,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推廣仍有潛力。案例 9:農產品保鮮最先一公里移動冷庫農產品冷鏈運輸的發展可以減少新鮮收獲的農產品在未能得到及時保鮮情況下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因此對于農產品生產的最先一公里的冷
81、鏈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容忽視。作為國內最大的設施蘆筍種植基地,江蘇省漣水縣的蘆筍產量占全國30%。為了對不易儲藏的蘆筍進行保鮮,當地的供電部門通過建立移動冷庫,來解決蘆筍從田頭到冷庫的預冷問題。由于蘆筍對新鮮度要求很高,采收2小時之類需要完成分揀,裁切,打捆,并進入冷庫進行預冷27,為了避免在高溫天氣下蘆筍采摘后因為氣溫過高導致老化,國網漣水縣供電公司為蘆筍種植配備了移動冷庫28。移動冷庫可以直接開到大棚田頭,將剛采摘的蘆筍進行鎖鮮。蘆筍采摘后不到10分鐘放入移動冷庫,可以減少20%-30%的田頭損耗,使預冷蘆筍的保鮮期延長3天左右29。移動冷庫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移動冷庫安裝在純電動平板車上,
82、在收儲蘆筍的冷庫由一組UPS電源供電。UPS電源可供冷藏車廂內一臺2匹的壓縮機制冷1小時左右,同時還有一到兩組備用蓄電池組。日??梢杂?20伏電源給車輛和蓄電池充電30。26 中國制冷協會.(2020).中國制冷行業降低HFCs技術進展.演示文稿.27 漣水新聞.(2022).冷庫立田頭蘆筍“搶鮮”出.http:/ 28 人民號.(2022).江蘇淮安:為給蘆筍保鮮,移動冷庫來到田頭.https:/ 29 湖北新聞.(2022).“冰箱”立田頭!高溫天氣下蘆筍這樣“搶鮮”上市.http:/ 30 人民號.(2022).江蘇淮安:為給蘆筍保鮮,移動冷庫來到田頭.https:/ 224.3.食物消
83、費的減排機遇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厭氧消化回收利用沼氣食物消費中餐飲和廚余垃圾處理中排放的甲烷是這一環節中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已有的政策和技術都為餐廚垃圾的減排提供了機遇。生活垃圾分類推動餐廚垃圾回收利用:在中國正在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政策措施下,由于餐廚垃圾被單獨分離出來進行處理處置,可以減少最終進行填埋和焚燒的混合垃圾量以及由此產生的甲烷排放。此外,分類出來的餐廚垃圾可以通過飼料化、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等方式進行處理處置,實現餐廚垃圾的資源回收利用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目前正在進行的廚余垃圾分類為例,研究顯示,廚余垃圾分類率每提高20%,生活垃圾系統的碳減排量可以增加
84、5%-7%(李歡 et al.,2021)。通過餐廚垃圾厭氧消化進行沼氣回收利用:針對不同的餐廚垃圾處理模式,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具有較好的回收資源屬性,目前在歐美國家都已經得到推廣應用(王凱軍 et al.,2020)。針對廚余垃圾在這兩種處理模式的碳排放分析中,厭氧消化的碳減排效應更為顯著,減排效應在65-209kg CO2e/t.。好氧堆肥過程中由于溫室氣體泄漏較多,廚余垃圾好氧堆肥凈碳排放為165kg CO2e/t(李歡 et al.,2021)。在我國陸續建成的餐廚垃圾處理處置工程中也形成了也厭氧消化為主的工藝路線。但是由于餐廚垃圾成分復雜,餐廚垃圾厭氧消化技術應用還面臨沼氣產量低、運
85、行成本高等問題需要解決(王凱軍 et al.,2020)。在能保證厭氧消化技術高效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其市場應用前景較好。尤其是中國餐廚垃圾處理仍有巨大的缺口,即使 “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中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都能如期建成投產,餐廚垃圾處理率僅20%31。因此,伴隨餐廚處理能力的提高和厭氧消化技術的提升,由此帶來的減排潛力也很可觀。案例 10:餐廚垃圾厭氧產沼氣32在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沼氣利用方式有發電上網、熱電聯產、提純進入天然氣管網、提純做車用燃氣等;鑒于餐廚垃圾原料成分復雜,含油及含鹽量高,沼液沼渣利用場景受限,在現有的處理項目中,均按照污水廢渣處理,新建項目經
86、濟性分析應切實考慮此部分費用或探索其他應用場景。山西省太原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位于太原市清徐縣柳杜鄉東南社村,總設計規模為日處理能力500噸,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試運營,餐廚垃圾處理能力為200噸/日,收集范圍包括太原市六城區和清徐縣。項目采用建設-擁有-移交(BOT)模式建設,特許經營期為30年,建設運營商為太原天潤生物能源公司。項目總體建設總投資3.11億元人民幣,根據特許經營協議,地方政府支付的餐廚垃圾收運處理費為309元/噸。項目已實現穩定運行,餐廚垃圾日收運處理量超過200噸,年產沼氣超過600萬立方米,計劃提純作為生物天然氣,另外油水分離后的粗油脂也是主要產品。
87、餐廚垃圾處理后的沼液計劃外運至污水處理廠,沼渣運往園區內垃圾焚燒廠焚燒處理。31 科技日報.(2021).產生者付費 生活垃圾將步入“計量收費”時代.http:/ 32 iGDP.(2021).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處理良好實踐指南.綠色創新發展中心.23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膳食結構調整:推廣居民膳食指南 合理均衡的膳食結構不僅有利于公眾健康,同時也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Jarmul et al.,2020;Tilman&Clark,2014)。例如以豐富的蔬菜、谷物和水果攝入為主,同時合理控制肉類食物消費的膳食結構在全球范圍的推廣,可以減少包括糖
88、尿病、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同時降低30%55%的溫室氣體排放(Tilman&Clark,2014)。推廣居民膳食指南:中國已經發布的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和定期更新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均對居民的健康膳食進行了介紹和推廣。參考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的飲食結構設定,研究顯示,在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基礎上適當控制肉類消費每年帶來的減排潛力在0.532.22億噸CO2e左右(Song et al.,2017)。在AGFEP 2021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提到,在不采取任何膳食建議的基準方案中,2030中國膳食結構變化導致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比2020年增加8
89、544萬噸,上升12%(AGFEP,2021)。在采取以中國膳食寶塔以及EAT-柳葉刀的健康膳食等作為參考依據的情況下,2030年由膳食結構調整帶來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比基準方案減少1.46-2.02億噸CO2e,下降18%-25%(AGFEP,2021)。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結構的調整是在保持營養健康的情況下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食物浪費:踐行綠色消費 減少在消費端的食物浪費不僅可以減少處理被浪費的食物垃圾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可以降低食物生產的需求以及由此帶來的排放。一項針對中國食物損耗和浪費研究顯示,在2014-2018年期間,我國由于食物損耗和浪費帶來的年均溫室氣體排放在4.64
90、億噸CO2e 左右,其中超過2億噸CO2e的排放來自消費環節的食物浪費(Xue et al.,2021)。研究分析同時表明減少消費端的50%食物浪費帶來的減排效應等同于減少了一半來自食物生產和運輸零售上食物損耗和浪費?;诓煌筒蛨鼍暗臏厥覛怏w排放也顯示,在餐廳每人每餐浪費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最高,其后依次是食堂、外賣和家庭食物浪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et al.,2023)。因此積極推動個人和餐飲企業的在反食物浪費上的實踐可以持續減少由此帶來的排放。具體包括我國自2013年以來一直推行的光盤行動,以及近年來餐廳和外賣平臺提供的小份菜選項。案例 11: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江南飲食受地域、氣候和傳統飲食
91、文化的影響,我國各地的膳食模式也有差異。為推動居民通過平衡膳食來改變營養健康狀況和預防慢性疾病,中國營養學會會定期發布居民膳食指南。在其新發布的2022版膳食指南中,我國以浙江、上海、江蘇等為代表的江南地區膳食被列入東方健康膳食模式代表得到推廣。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對代表性健康膳食的研究中提到,江南地區膳食以米類為主,動物性食物攝入中魚蝦類攝入較高,豬肉攝入量低,烹飪清淡少油少鹽。并且具有這一模式特點的人群的預期壽命較高,發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癥等疾病風險也較低33。江南飲食的具體特點也被總結為五多三少,具體包括多白肉(多食用雞鴨鵝魚等白肉),多堅果,多粗糧
92、,多果蔬,多蒸煮;少油炸,少甜膩,少精米34。33 中國營養學會.(202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34 澎湃.(2021).為什么江南飲食被譽為“中國最健康的飲食”?https:/ 報告|2023年10月 24案例 12:商業創新減少食物浪費保質期是伴隨著食品工業產生的,臨期食品是臨近食品的保質期限但還沒有過期的食品。原則上,只要是在保質期之內的食品,質量就有保障,但臨期食品仍然銷售困難,經常面臨被丟棄的命運。隨著可持續消費方式的擴展,多家企業和商超通過減少臨期食品浪費的方式減少來食物浪費,好特賣便是其中之一。自創立以來,好特賣通過發揮周轉過剩資源的優勢,引導消費者形成可持續的消費
93、觀念和生活方式。2021年,全國400余家好特賣門店共計服務超過1300萬消費者,流轉超3億件商品,直接減少了7萬余噸食物的浪費,約等于減少14萬噸的碳排放35。2022年8-9月,好特賣攜手星展銀行一同策劃無浪費月,聯動線下門店與社交平臺,邀請7位粉絲500萬級博主及百位關鍵消費領袖(KOC)向廣大消費者進行“食品無浪費”的主題宣傳。本次活動共計有4萬余人線下參與,一起拯救了122余噸即將被浪費的食物,相當于減少了243.8噸溫室氣體排放36。35 齊魯晚報.(2022).好特賣引領低碳消費,創造美好生活.https:/ 36 同上.25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
94、析報告5.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研究照片:Marta Markes on Unsplash報告|2023年10月 265.1.情景設置基于我國現有的促進農食系統減排的政策措施,以及國內外可供參考的減排實踐,本報告對我國農食系統未來可能的排放趨勢建立了三個情景。參考情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趨勢,估算未來農食系統排放。強化減排情景:在參考情景的基礎上,考慮到延續和加強已經實施的綠色發展行動及低碳農業行動,以及主要排放源下其他尚未納入的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減排行動。深度減排情景:基于國內外已有減排實踐,在強化減排情景的基礎上,強化綠色發展行動以及所有可能的低碳農業行動,該情景將1)
95、納入成本較高的減排實踐,2)更快和更高比例的采用低成本減排行動,3)考慮消費端行為改變帶來的減排。表 4.中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減排情景設置的基本假設主要排放源參考情景強化減排行動情景基本假設深度減排情景基本假設2030年 排放占比2060年 排放占比農業生產57.2%68.7%畜禽養殖減排:加大力度推廣畜禽糞污產沼和畜禽規?;B殖;推廣動物育種、采取包括茶皂素、益生菌在內的食物添加劑。水稻種植減排:調整灌溉方式,推廣干濕交替灌溉。農田減排:加大力度推廣測土配方和保護性耕作。農業投入品減排:加大力度推廣可降解農膜,氮肥使用下降帶來的氮肥生產的調整。農業能耗減排:農業機械能效提升。畜禽養殖減排:在
96、減排行動情景下的假設條件基礎上考慮膳食結構調整;食物添加劑中包括茶皂素、益生菌以及脂類物質的補充。水稻種植:考慮灌溉調整、水稻直播旱種的推廣。農田減排:在減排行動情景下的假設條件基礎上推廣緩釋肥、氮肥增效劑。農業投入品減排:可降解農膜推廣力度加強,單位面積農藥使用效率提升以及氮肥使用下降帶來的氮肥生產的調整。農業能耗減排:農業機械能效提升以及農機電動化的推廣。食物加工8.7%5.2%食物加工能效提升 食物加工能耗中清潔電力比例提高。食物包裝5.8%5.6%包裝塑料薄膜采取可降解材料 推廣塑料餐盒的紙盒替代 提高紙箱回收利用 塑料包裝中采取可降解材料力度加強,推動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容器。提高紙箱回
97、收利用,以及包裝用紙中廢紙比例提高。食物運輸5.7%4.5%運輸能效提升 冷鏈運輸中低GWP制冷劑推廣 在能效提升基礎上,提高食物貨運電動化比例。維持冷鏈運輸中低GWP制冷劑推廣。食物零售0.4%0.3%無無食物烹飪13.7%10%食物烹飪中能效提升 食物烹飪用能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餐廚垃圾處理8.5%5.7%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率以及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廚余垃圾焚燒發電。在減排行動基礎上提高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廚余垃圾焚燒發電。27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5.2.主要發現1.農食系統溫室氣體總排放將繼續增加在參考情景下,即使采取一定減排措施,我國農食系統溫
98、室氣體排放將持續上升,2060年總排放將比2019年增加30%。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持續增長,而食物加工、運輸、零售、烹飪和垃圾處理等環節,得益于能效水平提升,排放在達峰后呈緩慢下降趨勢。溫室氣體增長的主要來源是甲烷和氧化亞氮,其排放將持續上升,甲烷排放從2019年的5.19億噸CO2e上升到2060年的10.06億噸CO2e,氧化亞氮則從2.73億噸CO2e緩慢增長到3.3億噸CO2e。此外,含氟溫室氣體則在持續增長到2040 左右后緩慢下降,二氧化碳排放也在2030年之后開始逐漸下降。圖 7.參考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分階段排放趨勢(百萬噸 CO2e)圖 8.參考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分氣體排
99、放趨勢(百萬噸 CO2e)食物垃圾處理食物烹飪食物零售食物運輸食物包裝食物加工農業生產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20192040203020502060CH4F-gasesN2OCO2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20192040203020502060報告|2023年10月 28不同減排情景下分階段減排潛力:2.農食系統實現碳中和挑戰巨大在參考情景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為16.46億噸CO2e,到2030年增加到 17.89億噸CO2e,2060年增加到21.62億噸CO2e。圖9顯示了中國農
100、食系統在不同情景下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強化減排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從2025年左右開始緩慢下降,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在16.14億噸CO2e,到2060年下降到15.8 億噸CO2e,比參考情景下2060年的排放減少36%。在該情景下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48年左右仍有小幅增長,主要來自畜禽養殖的溫室氣體排放。在深度減排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從2020年開始已經呈逐步下降趨勢。到2030年下降到14.08億噸CO2e,2060年降至6.51億噸CO2e,比參考情景下2060年的排放減少70%,仍不能實現近零排放。三種情景排放趨勢:圖 9.不同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
101、趨勢(百萬噸 CO2e)圖 10.強化減排情景和深度減排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分階段減排潛力(百萬噸 CO2e)參考情景強化減排情景深度減排情景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2020202220242026202820502030203220342036203820402042204420462048食物垃圾處理食物烹飪食物零售食物運輸食物包裝食物加工農業生產強化減排情景參考情景2500.002000.00MtCO2e1500.001000.00500.000.00202020502030204029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
102、分析報告圖 10.強化減排情景和深度減排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分階段減排潛力(百萬噸 CO2e)(續)圖 11.強化減排情景和深度減排情景下我國農食系統分氣體減排潛力(百萬噸 CO2e)不同減排情景下分氣體減排潛力:食物垃圾處理食物烹飪食物零售食物運輸食物包裝食物加工農業生產參考情景深度減排行動情景2500.002500.002500.002000.002000.002000.00MtCO2eMtCO2eMtCO2e1500.001500.001500.001000.001000.001000.00500.00500.00500.000.000.000.0020202020202020502050
103、2050203020302030204020402040CH4F-gasesN2OCO2強化減排行動情景深度減排行動情景參考情景報告|2023年10月 30表 5.強化減排情景 VS.深度減排情景分氣體減排一覽強化減排情景 2050 VS.2019深度減排情景 2050 VS.2019甲烷(CH4)排放增長40%排放下降43%氧化亞氮(N2O)排放下降14%排放下降50%含氟溫室氣體(F-gases)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峰后緩慢下降至2020年水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峰后緩慢下降至2020年水平二氧化碳(CO2)排放下降34%排放下降50%3.農業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下圖所
104、示,僅關注農業生產環節的減排行動不能實現我國農食系統碳中和,2050年來自農業生產階段的脫碳所帶來的減排潛力僅占整個農食系統的37%。來自農食系統其他環節的排放以及食物消費端的減排同樣重要。圖 12.深度減排情景下農食系統主要減排行動的減排潛力(百萬噸CO2e)參考情景2019參考情景2050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烹飪節能和電氣化交通低碳化行為改變深度減排情景2050氮肥減量農機電動化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減塑和循環利用畜禽糞污管理稻田甲烷減排加工清潔化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37%31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4.中國
105、已經采取的綠色發展行動可挖掘約三分之二的減排潛力如圖13所示,約三分之二的減排潛力,即到2030年和2050年分別有69%和60%的減排潛力來自強化已有的綠色發展行動,包括在綠色農業、能源清潔化和循環經濟為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公眾健康所采取的行動。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減排潛力來自深度低碳行動,包括低碳農業行動以及食物消費端的行為改變。其中綠色發展行動分類參考基于前文表2,具體包括:圖 13.深度減排情景下綠色發展行動的減排潛力減排行動在已有行動下可強化的具體實踐綠色發展行動綠色農業畜禽糞污產沼測土配方,保護性耕作推廣全生物可降解薄膜減少農藥使用清潔和現代能源體系農機能效提升和電動化食物加工節能和能效
106、提升食物運輸能效提升和輕型貨運電動化烹飪節能和電氣化循環經濟采用可回收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2030減排潛力2050減排潛力深度低碳 行動深度低碳 行動綠色農業 20%綠色農業 21%能源清潔化 38%能源清潔化 31%循環經濟 11%循環經濟 8%強化現有綠色發展行動69%強化現有綠色發展行動60%表 6.綠色發展行動分類報告|2023年10月 325.主要措施的減排潛力5.3.實現農食系統減排十大重點行動根據深度減排情景下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潛力,我們提出如下十個重點減排行動及其主要障礙。圖 14.深度減排情景下具體措施的減排潛力(2030和2050年,Mt
107、CO2e)表 7.農食系統重點減排行動優先行動主要措施2050減排貢獻(深度減排情景)主要障礙農業生產氮肥減量采用氮肥增效劑,緩釋肥,繼續推廣測土配方和保護性耕作。10%實施力度經濟刺激畜禽糞污管理沼氣資源利用:通過回收畜禽糞污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沼氣發電和制成生物天然氣。11%經濟刺激稻田甲烷減排調整稻田灌溉模式,采取干濕交替灌溉;推廣水稻直播旱種。6.6%高成本技術實施難度反芻動物腸道發酵減排通過動物育種,以及在飼料中添加輔料來減少甲烷排放。3%高成本技術農機節能和電動化提高農機能效提升,推動中小型農機的電動化。5.8%農機電動化政策和標準引導農場到餐桌食物加工節能降碳食物加工的能效提升和
108、能源替代。5%政策引導交通低碳化交通能效提升,推動輕型貨運電動化和低GWP值制冷劑的使用。7%政策引導減塑和循環利用簡化包裝,采用可回收包裝和可降解包裝材料。2.8%實施難度大食物消費烹飪節能及電氣化推動烹飪節能和炊事電氣化12.8%經濟刺激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繼續推廣垃圾分類,通過餐廚垃圾厭氧消化進行沼氣回收利用。5%對垃圾資源化規模發展的經濟刺激膳食和消費行為調整*推廣居民膳食指南,倡導本地食物消費。-實施難度大*注:膳食調整主要指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及鼓勵本地食物消費,其減排量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尤其是畜牧業相關的排放,二是食品運輸相關的排放??紤]到行為改變的不確定性較大,此處
109、不做定量分析。諸多研究表明,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會帶來顯著的減排貢獻,應加強重視。減塑和循環利用廚房垃圾資源化利用氮肥減量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稻田甲烷減排烹飪節能和電氣化交通低碳化農機電動化加工節能降碳畜禽糞污管理0-160-140-120-100-80-60-40-202050203033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6.政策建議照片:Dng Tr on Unsplash報告|2023年10月 34 制定綜合性農食系統碳中和戰略建立健康和可持續的農食系統來應對氣候變化,對保證糧食安全、農業和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都有著重要意義。如前所述,由于農食系統中
110、不同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農業、交通、能源、工業和廢棄物等多個部門,一個關于農食系統的綜合性的碳中和戰略可以提供更系統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協調不同部門的減排行動,以及推動更多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綜合性減排措施的落地。建立農食系統環境數據體系以支持科學決策農食系統數據包括各環節溫室氣體排放活動數據和農食產品的環境及碳排放影響數據或標簽,前者為農食系統減排政策提供數據基礎,后者可以促進消費者行為改變?,F有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中關于土地利用、農業和分部門的能源活動數據已經為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梳理提供數據基礎。其次,我國2021年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提出將逐步建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
111、放統計核算體系、政策體系和管理體系等措施則將為食物系統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提供更多政策依據。此外,我國有關產品碳標簽的工作也應在農食領域進行推廣,結合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等體系,將碳信息納入其中。優化現有綠色發展行動以擴大減排效果,尤其是甲烷減排力度無論是在中國提交和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還是在國內都已經部署實施了多項綠色發展的政策行動,例如在綠色農業發展政策中推動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和綠色農業機械推廣等措施,以及在循環經濟政策中推動的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減少食物浪費、加強餐廚垃圾管理以及對“無廢城市”的推廣。通過優化已有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強化在農
112、業和廢棄物領域現有行動中甲烷減排效果,不僅可以改善農業的環境污染、保護農業資源和提高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還能以較低邊際成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速農食系統能源低碳轉型農食系統中不同階段的能源消耗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容忽視,例如農用機械、食物加工、運輸以及烹飪等環節。建議出臺有關政策,加快農機電動化,包括電動拖拉機、微耕機、割草機等的市場化;建議在農村清潔灶具替換中優先考慮采用可再生能源,通過政府補貼等促進高效家用電器推廣;食品冷鏈等貨運綠色清潔和電動化,也可以有效減少來自傳統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機制創新推動成熟減排實踐和技術的規?;瘧锰剿鞑煌愋偷目沙掷m農業發展模式來提高我國農食系統在
113、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韌性。例如在工業化農業生產之外,基于中國高比例的小農生產方式,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食品的同時為生產者經營提供了資金支持。以及推動包括保護性耕作、覆蓋作物等再生農業實踐來提高土壤肥力的行動。此外,在食物領域的減排技術的研發和規?;瘧靡残枰獎撔碌纳虡I模式和政策來支持,從而降低技術采用的成本。作為食物終端的消費者對于食物生產的規模、結構以及食品供應的方式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推動消費者的行為改變至關重要。例如減少食物浪費、膳食結構調整等行動的推廣都可以實現農食系統減排,這里同樣需要適合的政策機制。但是機制設計需要考慮到其對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影響,確保消
114、費者對安全和健康食物的獲取,使得應對氣候變化的農食系統轉型更具包容性。35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AGFEP.(2021).2021 China and 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Rethinking Agrifood Systems for the Post-COVID World.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AGEFP),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hmed,J.,Almeida,E.,Aminetzah,D.,Denis,N.,Hen
115、derson,K.,Katz,J.,Kitchel,H.,&Mannion,P.(2020).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Reducing emissions through improved farming practices.McKingsey&Company.Bai,Z.,Ma,W.,Ma,L.,Velthof,G.L.,Wei,Z.,Havlk,P.,Oenema,O.,Lee,M.R.,&Zhang,F.(2018).Chinas livestock transition:Driving forces,impacts,and consequences
116、.Science Advances,4(7),eaar8534.Balafoutis,A.,Beck,B.,Fountas,S.,Vangeyte,J.,Wal,T.V.der,Soto,I.,Gmez-Barbero,M.,Barnes,A.,&Eory,V.(2017).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positively contributing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farm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s.Sustainability,9(8),1339.Benton,T.G.,Bieg,C
117、.,Harwatt,H.,Pudasaini,R.,&Wellesley,L.(2021).Food system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loss.Chatham House.Cheng,K.,&Pan,G.(2016).“Four Per Mille Initiative: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Chinas Action.Climate Change Research,12(5),457464.Cillis,D.,Maestrini,B.,Pezzuolo,
118、A.,Marinello,F.,&Sartori,L.(2018).Modeling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supported by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under current climatic conditions.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83,5159.Clark,M.A.,Domingo,N.G.,Colgan,K.,Thakrar,S.K.,Tilman,D.,Lynch
119、,J.,Azevedo,I.L.,&Hill,J.D.(2020).Global food system emissions could preclude achieving the 1.5 and 2 C climate change targets.Science,370(6517),705708.Crippa,M.,Solazzo,E.,Guizzardi,D.,Monforti-Ferrario,F.,Tubiello,F.N.,&Leip,A.(2021).Food systems are responsible for a third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120、 GHG emissions.Nature Food,112.Cui,Q.,Gao,E.,Zhang,Z.,&Zhang,X.(2020).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CO2 booster refrigeration systems for supermarket application in China:An energetic,economic,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25,116.Cui,Z.,Zhang,H.,Ch
121、en,X.,Zhang,C.,Ma,W.,Huang,C.,Zhang,W.,Mi,G.,Miao,Y.,&Li,X.(2018).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Nature,555(7696),363366.Dong,Y.,Xu,M.,&Miller,S.A.(2021).Overview of cold chai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methods of studying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Environmenta
122、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12),122002.Dou,X.(2018).Low carbon agriculture and GHG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An analysis of policy perspective.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8(3),538556.Fresn,U.,Errendal,S.,Craig,W.J.,&Sabat,J.(2019).Does the size matte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123、impact of several packaged food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87,369379.Gao,E.,Cui,Q.,Jing,H.,Zhang,Z.,&Zhang,X.(2021).A review of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placement progress of refrigerants in the Chinese cold chain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128,104117.Heard,B.R.,&Miller,
124、S.A.(2018).Potential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efrigerated supply chain introduction in a developing food system.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53(1),251260.IPCC.(2022).Climate Change 2022: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125、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rmul,S.,Dangour,A.D.,Green,R.,Liew,Z.,Haines,A.,&Scheelbeek,P.F.(2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rough dietary change: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and modelling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and health eff
126、ects of“sustainable diet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15(12),123014.Li,H.,Wu,T.,Wang,X.,&Qi,Y.(2016).The greenhouse gas footprint of Chinas food system:an analysis of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scenario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4),803817.Liu,H.,Hussain,S.,Zheng,M.,Sun,L.,Fahad,S.,Huang,J.
127、,Cui,K.,&Nie,L.(2014).Progress and constraints of dry direct-seeded rice in China.J.Food Agric.Environ,12,465472.參考文獻報告|2023年10月 36Li,Y.,Dong,H.,&Lin,E.(1997).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Livestock Husbandry.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13,2023.Luo,Z.,Lam,S.K.,Fu,H.,H
128、u,S.,&Chen,D.(2019).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China:assessment,strategy and recommend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23,360367.Ma,L.,Bai,Z.,Ma,W.,Guo,M.,Jiang,R.,Liu,J.,Oenema,O.,Velthof,G.L.,Whitmore,A.P.,&Crawford,J.(2019).Exploring future food provision sce
129、narios for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53(3),13851393.Na,R.,Dong,H.,Chen,Y.,&Zhou,Z.(2011).Effect of forage to concentrate ratio on rumen fermentation.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47(9),4954.Nayak,D.,Saetnan,E.,Cheng,K.,Wang,W.,Koslowski,F.,Cheng,Y.-F.,Zhu,W.Y.,Wang,J.-K.,Liu,J.-X.,&
130、Moran,D.(2015).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hinese agriculture.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9,108124.Niles,M.T.,Ahuja,R.,Esquivel,J.M.,Mango,N.,Duncan,M.,Heller,M.,&Tirado,C.(2017).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ystems:Assessing impacts and opportunities.Meri
131、dian Institute.Poore,J.,&Nemecek,T.(2018).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Science,360(6392),987992.Roque,B.M.,Venegas,M.,Kinley,R.D.,de Nys,R.,Duarte,T.L.,Yang,X.,&Kebreab,E.(2021).Red seaweed(Asparagopsis taxiformis)supplementation reduces enteric methane by ove
132、r 80 percent in beef steers.Plos One,16(3),e0247820.Rosenzweig,C.,Mbow,C.,Barioni,L.G.,Benton,T.G.,Herrero,M.,Krishnapillai,M.,Liwenga,E.T.,Pradhan,P.,Rivera-Ferre,M.G.,&Sapkota,T.(2020).Climate change responses benefit from a global food system approach.Nature Food,1(2),9497.Simon,B.,Amor,M.B.,&Fld
133、nyi,R.(2016).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of beverage packaging systems:focus on the collection of post-consumer bottl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12,238248.Song,G.,Li,M.,Fullana-i-Palmer,P.,Williamson,D.,&Wang,Y.(2017).Dietary change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benefit public health in Chi
134、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577,289298.Tao,F.,Palosuo,T.,Valkama,E.,&Mkip,R.(2019).Cropland soils in China have a large potential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86,7078.Tilman,D.,&Clark,M.(2014).Global diets link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
135、d human health.Nature,515(7528),518522.Tubiello,F.N.,Rosenzweig,C.,Conchedda,G.,Karl,K.,Gtschow,J.,Xueyao,P.,Obli-Laryea,G.,Wanner,N.,Qiu,S.Y.,&De Barros,J.(2021).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ood systems:building the evidence base.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16(6),065007.Vermeulen,S.J.,Campbell
136、,B.M.,&Ingram,J.S.(2012).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ystems.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37,195222.Wang,K.,Wang,J.,Zuo,J.,Wu,J.,&Li,K.(2020).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f current food waste anaerobic digestion technology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4(7),17351742.Wa
137、ng,W.,&Nie,L.(2018).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Direct Seeding Rice in Central China.Journal of Integrated Field Science,15,4147.Woetzel,J.,Henderson,K.,Krishnan,M.,Zhang,H.Z.,&Lam,G.(2020).Leading the batt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Actions for China.McKinsey&Company.Xue,L.,Liu,X.,L
138、u,S.,Cheng,G.,Hu,Y.,Liu,J.,Dou,Z.,Cheng,S.,&Liu,G.(2021).Chinas food loss and waste embodies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Nature Food,2(7),519528.Zang,J.,Guo,C.,Wang,Z.,Cheng,Y.,Jin,W.,Zhu,Z.,Zou,S.,Wang,C.,Lu,Y.,&Wang,W.(2018).Is adherence to the 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s associated with bette
139、r self-reported health?:The 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s adherence scor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Zhou,Y.,Shan,Y.,Guan,D.,Liang,X.,Cai,Y.,Liu,J.,Xie,W.,Xue,J.,Ma,Z.,&Yang,Z.(2020).Sharing tableware reduces waste generation,emissions and water consumption in Chinas takeaway packaging
140、waste dilemma.Nature Food,1(9),552561.劉向新,周亞立,翟超,閆向輝,&趙巖.(2012).我國農業機械能耗現狀分析及節能減排技術.農業機械,17,117119.吳俊章.(2020).冷藏車典型制冷系統碳足跡模型構建及分析.廣州大學.37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周勝,張鮮鮮,王從,孫會峰,&張繼寧.(2020).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9(4),852862.娜仁花,董紅敏,陳永杏,&周忠凱.(2011).日糧精粗比對瘤胃發酵特性的影響.中國畜牧雜志,47(9),4954.孫福昱,南雪
141、梅,唐志文,蔣林樹,&熊本海.(2018).飼糧營養調控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研究進展.家畜生態學報,39(9),711.方向明,&李姣媛.(2018).精準農業:發展效益,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農業經濟問題,11,2837.於江坤,蔡麗媛,張驥,郭嬌,胡榮桂,&齊德生.(2015).養殖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因素及減排措施.家畜生態學報,36(10),8085.朱志平,董紅敏,魏莎,馬金智,&薛鵬英.(2020).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9(4),743748.李歡,周穎君,劉建國,&孫國芬.(2021).我國廚余垃圾處理模式的綜合比較和優化策略.環境工程學報
142、,15(7),23982408.李玉娥,董紅敏,&林而達.(1997).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13,2023.楊孝偉,&曹秀芝.(2012).對我國食品包裝低碳化策略的研究.生態經濟,10,133135.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美團青山計劃.(2023).中國餐飲行業減少食物浪費路徑量化評估研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王婧瑤,左劍惡,吳靜,&李坤.(2020).我國餐廚垃圾厭氧處理技術現狀分析及建議.環境工程學報,14(7),17351742.王杰,張學敏,張波,侯秀寧,宋昌博,&趙繼云.(2019).電動農機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農機化學報,40(10),
143、3541.石岳峰,吳文良,孟凡喬,王大鵬,&張志華.(2012).農田固碳措施對溫室氣體減排影響的研究進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2(1),4348.章永松,柴如山,付麗麗,劉立娟,&董慧芬.(2012).中國主要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及減排對策.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38(1),97107.米松華,黃祖輝,朱奇彪,黃河嘯,&李寶值.(2016).稻田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收益分析.浙江農業學報,28(4),707716.趙永存,徐勝祥,王美艷,&史學正.(2018).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認識,挑戰與研究建議.中國科學院院刊,33(2),191197.鄒曉霞,李玉娥,高清竹,萬運帆,
144、&石生偉.(2011).中國農業領域溫室氣體主要減排措施研究分析.生態環境學報,20(8/9),13481358.雷鳴,程于真,苗娜,周建斌,&陳竹君.(2019).黃土及其他添加物對豬糞貯存過程氨氣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環境科學學報,39(12),41324139.馬二登,紀洋,馬靜,徐華,&蔡祖聰.(2011).耕種方式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6(6),513518.39 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中國北京市朝陽區秀水街1號建外外交公寓6-2-62郵編:100600電子郵箱:電話:86-10-8532-3096關于iGDP: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Decarbonization Progress,縮寫 iGDP)是專注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咨詢平臺,于2014年成立于北京,旨在成為具領先專業素養和獨立影響力的國際化智庫。成立以來,根植我國地方綠色低碳實踐,面向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為決策者、投資者和社區提供具有國際視野和前瞻思考的解決方案和公益性知識產品。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擁有專業化和國際化的創新研究與策略傳播團隊,集合能源系統、氣候變化、環境經濟、國際關系等領域的技術人才。我們依托北京綠色伙伴咨詢有限公司和北京順義區磐之石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開展工作,并在歐洲設有聯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