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2023Q1保險業運行報告-農業保險助力農業強國建設(1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NIFD:2023Q1保險業運行報告-農業保險助力農業強國建設(11頁).pdf(1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宏觀金融NIFD季報主編:李揚殷劍峰張旸 王蔣姜2022 年 4 月保險業運行NIFD季報主編:李揚閻建軍吳學明、邱劍2023 年 6 月 NIFD 季報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要的集體研究成果之一,旨在定期、系統、全面跟蹤全球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國內宏觀經濟、中國宏觀金融、國家資產負債表、財政運行、金融監管、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房地產金融、銀行業運行、保險業運行、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管理等領域的動態,并對各領域的金融風險狀況進行評估。NIFD 季報由三個季度報告和一個年度報告構成。NIFD 季度報告于各季度結束后的第二個月發布,并在實驗室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同時推出;NIFD 年度報告于下
2、一年度 2 月份發布。農業保險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摘摘 要要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于 2 月 13 日發布,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農業保險在護航農業強、農民富和農村美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2 年保費規模 1192 億元,為 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 5.46 萬億元。我國農業面臨內外部環境重大變化、極值天氣的不確定性、以及快速城鎮化下農業產業劇烈調整等帶來的挑戰,農業保險仍然不能滿足農業強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還需強基礎、補短板。一是補齊發展定位上的短板,更好地發揮農業保險提升農業產業韌性、提高農業競爭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二是補齊政策實施層面的短板,優化現有的財政補貼結
3、構;三是補齊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方面的短板,強化糧食和土特產供給保障;四是補齊農村金融融合發展短板,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農村金融機制;五是補齊巨災風險管理建設短板,建立健全農業大災風險分散體系。推動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在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同時,更要提質增效,提升農業保險的惠民性、社會性、專業性和精準性。本報告負責人:本報告負責人:閻建軍閻建軍 本報告執筆人:本報告執筆人:閻建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保險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吳學明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副所長 邱劍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高級主管 【NIFD 季報季報】全球金融市場 人民幣匯率 國內宏觀經濟 宏觀杠桿率 中國宏觀金融 中國金融
4、監管 中國財政運行 地方區域財政 房地產金融 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 銀行業運行 保險業運行保險業運行 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管理 目 錄 一、農業保險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 二、在農業強國建設中亟需加強農業保險薄弱環節.3 三、優化農業保險發展取向.5 1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于 2 月 13 日發布,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國建設過程中面對的風險是多元和復雜的,需要全面統籌和綜合管理,尤其對于專司農業風險管理的農業保險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對新任務,需要提高對農業復雜風險的認知,從農業風險管理角度開展頂層設計,加強政策、補貼和保險三支柱,高質量發揮農業保險促進
5、農業收入穩定功能,織牢織密農業安全保障網。一、農業保險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已成為全球最重要農業保險市場之一,初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保險發展之路,其發展理念、體制機制、政策取向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護航農業強、農民富和農村美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一)健全健全體制體制機制機制,政策效能政策效能顯顯現現。政府各部門協同發力,不斷健全農業保險制度體系,以農業保險條例為核心,以財政部門為主導,初步構建了有中國特色農業保險“四梁八柱”,農業保險成為國家惠農政策的基本組成元素。2007 年以來,中央財政補貼政策范圍和力度不斷加大,形成了針對糧食作物、重要農
6、產品和以獎代補地方優勢農產品的財政補貼政策體系。2022 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 434.53 億元,同比增長 30.3%,財政支持對農業保險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財政補貼的操作制度進一步完善。政府有關部門大力推動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平臺,構建專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二)提標增品擴面,農險發展(二)提標增品擴面,農險發展邁向邁向新高度。新高度。農業保險是政策性險種,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逐步從地域上實現全覆蓋,在品種上對農業產業覆蓋深度不斷提升。例如,糧食作物的保險覆蓋面積超過 80%,重要農作物實現保險全覆蓋,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升級,從
7、低保障向穩收入全面提質,保險保障額度呈走高態勢。三大主糧保障金額從 200 元上升到 800元左右,能繁母豬的保額從 500 元上升到 1000 元左右。2 圖 1 2019 年-2022 年中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及保險保額 圖 1 2019 年-2022 年中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及保險保額 數據來源:萬德 Wind,2022 年農業保險保額根據財政部口徑調整 (三)(三)市場市場運作運作可持續可持續,開創開創農村金融新模式農村金融新模式。保險主體競爭有序,當前經營農業保險公司從 2007 年的 6 家增長到目前的 39 家,綜合性和專業化保險主體參與度越來越高。農業保險的市場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進
8、步,全國建成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點 40 萬個,基層服務人員近 50 萬人,覆蓋所有縣域及鎮和 95%以上的村,在金融服務“三農”中居于領先地位。據統計,農業保險電子化服務觸達80%參保農戶。保險行業通過專業建設、科技賦能和創新發展,實現承保理賠和風險減量管理融合,打造“保險+信貸+期貨+基金+擔保+抵押”等農村綜合金融試點改革模式,豐富農村金融供給,為實現產業有支持、民生有保障、生態有涵養的鄉村振興做出貢獻。國家惠農領域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財政、農業、保險、審計、監察和紀委等部門強化日常和專項監督、檢查和監管,市場秩序和合規水平逐步提升。(四)(四)發揮發揮普惠作用普惠作用,提升可及性提升可及
9、性。2022 年,我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規模1219 億元,同比增長 25%,為 1.67 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 5.46 萬億元,保險深度超過 500 元每戶,保險密度超過 1%,實現了既定的發展目標,當前農業保險日益成為廣大農戶“定心丸”和農業生產“穩定器”。通過“五公開、三到戶”,農戶知曉農險,信任農險,參與農險,農險覆蓋了 90%以上的農戶。農戶保險意識增強,保障顯著提高,災害補償提升,獲得感和滿意度增加。在近年來的新疆672.00億元814.93億元975.85億元1219.35億元0.0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
10、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農業保險保費(單位:億元)農業保險保額(單位:億元)3 風災、東北旱災、南方寒露風、江浙滬臺風、河南特大暴雨、長江中上游特大干旱等重大災害中,農業保險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五)(五)精準精準幫扶顯成效幫扶顯成效,開辟開辟農村農村治理治理新途徑新途徑。金融扶貧,保險先行。精準扶貧八年來,累計為 2.3 億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及低收入人群提供了 3.5 萬億元保障,推出 1200 多個專屬扶貧產品,為幫扶地區專門減免保費,提高保障水平,創新扶貧保、防貧保、鄉村振興
11、保一系列管理型綜合產品,農業保險成為了推動農業發展、防范農戶因災致貧返貧的重要選項。農業保險實現了精準自助、防災減損和增信功能融合,探索出保障幫扶、駐點幫扶、產業幫扶、智志雙扶、增信幫扶、“保險+期貨”幫扶等新模式,涌現出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保險業在農業農村風險管理、糧食安全保障、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多方位探索,開展政策性巨災保險、農房保險、農機保險、基礎設施保險以及農村低保人群補充保險試點,成為穩定三農、完善農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二、在農業強國建設中亟需加強農業保險薄弱環節 農業保險發展雖然形勢向好,成效顯著,但仍然不能滿足農業強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我國農業面臨內
12、外部環境重大變化、極值天氣的不確定性、以及快速城鎮化下農業產業劇烈調整等帶來的嚴峻挑戰,更需要統籌治理農業綜合風險,構建持續穩健高效運作的農業安全保障體系,農業保險作為農業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仍需強基礎、補短板。1補齊發展定位上的短板補齊發展定位上的短板,不斷,不斷發揮發揮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在建設農業強國在建設農業強國中中的的功能功能。就傳統功能看,農業保險是有效管理農業風險的市場手段,是世貿組織鼓勵的惠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強國建設過程中,農業保險可發揮四方面的功能,一是提升農業產業韌性,通過對農業風險的準確計量并有效實施風險減量管理,使我國農業能夠承受住極端天氣和重大自然災害沖
13、擊,承受國外市場供給沖擊,提升農業供給保障能力;二是提升農業競爭能力,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洜I保駕護航,平滑經營收入和穩定信用評級,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促進農業再生產的擴大和產業化的加深;三是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和科技進步。把自然災害風險、價格風險以及儲運配送領域風險等轉移給保險機構,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注于消費者需求和改進生產工藝,專注于管理農業技術研發風險;四是強健4 農業經營體系,農業保險保障范圍從糧食作物向糖料油料作物、大豆、特色農產品、養殖業和林業等擴展,補貼品種擴大至種、養、林三大類,延長了農業價值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傳統小規模農戶都能夠分享收益。2補齊補齊
14、政策政策實施層面實施層面的短板的短板,優化現有的財政補貼結構,優化現有的財政補貼結構。服務農業發展不平衡現實,優化農業保險的地方政策性補貼的結構。一是強化農業占比較大市縣的財政補貼力度,尤其是加大對農業大縣、重點幫扶縣、深度幫扶區域的補貼配套;二是強化支持農產品調出省的補貼力度,農業大省和農產品調出省等享受更多優惠補貼比例,鼓勵地方政府強化糧袋子菜籃子工作的積極性;三是強化小農與規模性經營的分類補貼力度,按照基本保障和收入保障的分層保險需要,建立農業保險廣覆蓋的基本保障機制,對于基本保障可以免除農戶自繳部分保費,對于收入保障部分可以強調自主自愿;四是強化補貼資金的結算力度,在補貼資金劃撥方面減
15、少層級,在滿足條件的前提下,統一由省級財政將各級財政配套的資金劃撥至保險公司,防范尋租并提高補償效率,降低資金風險。3補齊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方面的短板補齊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方面的短板,強化糧食和土特產,強化糧食和土特產供給保障供給保障。做好布局和規劃,在大食物安全觀下加強全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實現財政補貼全面覆蓋農業農產品。一是保障好糧食安全,落實穩產保供底線思維,在三大主糧作物、豆類及油料等十六大類中央補貼型險種全覆蓋,形成基本保障和補充保障相結合的機制,不斷提升保障水平;二是強化土特產農產品的保險以獎待補機制,以保障成本為出發點,增品提標擴面,力爭全面覆蓋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確保簡單再生產可持
16、續,確保對重大災害風險的普惠制補償效能,穩步推動農民增收。4補齊農村金融融合發展短板補齊農村金融融合發展短板,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農村金融機制。,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農村金融機制。針對農業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普遍較高的現狀,降低農村金融融資成本,引導資本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創新,一是發揮保險增信作用,強化風險的分類管理力度,推動一體化的保單質押功能,實現專業化的增信機制與金融服務的融合,放大資金效能,降低風險管理成本;二是推廣深化農業保險+期貨+信貸+擔保等融合機制,在協保機制、信息系統和線上線下風控融合方面形成服務范例,更好的實現農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融合性,為農村金融改革提供更好路徑;三是
17、強化農村信用機制一體化建設,把農業風險分散和管控納入農村征信體制中,進一步優化5 財政金融政策,對農業財政補貼的質效和農村信貸資金獲取成本進行有效管理,對農業持續經營提供支持。5補齊巨災風險管理建設短板,建立健全農業大災風險分散體系。補齊巨災風險管理建設短板,建立健全農業大災風險分散體系??陀^來看,農業遭受巨災的情形必然出現,隨著農業保險規模的逐步擴大,保險行業逐漸累積了高額風險,未雨綢繆之際,需要在當前農業保險機制方面構筑“防護堤”,加快建立由直接保險、再保險、大災風險基金和緊急預案構成的多層次相互銜接、有機配合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一是加強直保公司保險準備金的有效管理,在日常經營中進
18、一步集聚保險準備金;二是鼓勵地方政府探索區域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試點,有效提升對農業產業大災風險的應對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業再保險,發揮好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政策性再保險功能,匯聚商業再保市場承保力量,承擔對大災風險的再保險分攤職能;四是開展多種巨災風險管理工具試點,建立農業大災多層次融資機制和核算體系,建立國家農業大災風險基金,探索巨災證券化機制;五是探索建立國家政策支持下的大災兜底機制,更加有效的發揮財政支持政策的導向作用,科學分層管理我國農業常規風險和巨災風險。三、優化農業保險發展取向 推動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在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障程度同時,更要提質增效。1提升提升農業保險的惠民
19、性。農業保險的惠民性。一是全面擴大農業保險的可及性,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是穩定提高農業供給保障能力,應當加快推動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實現政策性保險對區域、農業產業和經營主體的全覆蓋,提高財政補貼政策對農業產業和經營主體的普惠程度;二是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讓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者穩定預期、穩定生產、穩定收入,根據不同農產品的成本收益機理,為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提供相對穩定的保障,實現由低保障向穩收入的政策導向升級;三是進一步強化農業生產經營者(農戶)的參與度,提高滿意度,加強對于經營當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的管理,更有效提升財政補貼的質效。2提升提升農業保險的社會性。農業保險的社會性。一是把制訂
20、農業保險法提上日程。在農業保險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和服務鄉村振興領域,需要調節的利益越來越復雜,矛盾越來越尖銳,探索制訂體系化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的緊迫性。需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統籌規劃,通過立法將國家惠農支農強農政策的合力發揮出來,為農業構6 建強有力的安全保障網;二是要統籌農業大食物安全觀。創新政策支持下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優化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化農業價值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持特色農業發展;三是建立社會協同機制,推進行政機制、市場機制和社團機制的互動協同治理,綜合施策,科學應對農業農村領域的生產風險、自然風險、資源風險、環境風險、市場風險、貿易風險及社會風險等,為農業農村復雜風險提供整合
21、性解決方案。3提升提升農業保險的專業性。農業保險的專業性。在制定農業保險操作政策層面,要體現出農業風險管理的專業性,一是要體現分層的風險管理機制,做強普惠制保險保障的同時,加快建立專門的大災風險管理機制;二是要滿足不同生產經營模式的保障需求,兼顧到一般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對農業保險不同需求;三是要遵循農業風險規律,加快建立農業風險區劃及費率動態調整機制,建立更加科學的保險條款設計和費率厘定機制;四是要創建更加公正公平的運營機制,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優化“五公開、三到戶”,強化標準合同、標準流程和服務規范,建立爭議處理機制,保障農業保險的最大誠信機制的有效落實;五是完善農業
22、保險基礎設施。提升協保體系的質效,優化保險機構遴選機制,強化風險控制及監督管理機制,持續開展績效評價,有效提高農業保險的專業服務質效;六是遵循農村治理的規律,解決農業保險中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保障農戶知情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監管有效性。4提升提升農業保險的精準性。農業保險的精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志是精準高效,要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信息流動、數據共享和科技支撐建立風險量化管理的長效機制。一是建設好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集行業之力,建設好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實現農業保險數據互通互聯,建立財政補貼按單結算的信息化服務機制,在財務、資金、業務方面實現數據融合,為農業保險科學化
23、運營管理提供精準全量的數據支撐;二是實現農業風險大數據共享共用。從農戶、標的和災損數據著手,保險數據、農業數據和風險數據全面融合和滲透,實現農業保險信息的可追溯可評價,最終精準統計到每個農戶(農業經營者)、每個農業產業、每個區域的風險情況,為國家大食物安全治理提供精準量化支撐;三是要在實務場景中實現科技賦能,利用好遙感、無人機和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空天地”一體化數字科技平臺,賦能承保理賠等服務場景。7 致謝:感謝致謝:感謝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王克博士對本報告的寶貴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王克博士對本報告的寶貴建議建議,但文責由作者,但文責由作者自負。自負。版權公告:【版權公告:【NIFD 季報】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版權所有,未經版權所有人季報】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版權所有,未經版權所有人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上網和刊登,如有違反,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上網和刊登,如有違反,版權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責權利。報告僅反映原文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版權所有版權所有人保留法律追責權利。報告僅反映原文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版權所有人或所屬機構的觀點。人或所屬機構的觀點。制作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制作單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