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2—2023年)(6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2—2023年)(64頁).pdf(6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圍繞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圍繞“四新四新”主攻主攻“四化四化”研究工程系列成果之十二研究工程系列成果之十二全國全國“兩山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22023 年)年)貴州省社會科學院2024 年 8 月I前言2024 年 8 月 15 日是全國第二個生態日,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兩山”理論的第 19 個年份。值此之際,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發布 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22023 年)課題研究成果,旨在總結“兩山”轉化的重要成效及其空間分布規律,以此展望未來,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2、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能夠提升自然價值、增值自然資本,創造出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綠水青山持續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山”轉化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生、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路徑和經驗做法。具體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納入政府考核,如海南省印發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試行);二是創新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如青海海南州積
3、極探索“光伏+治沙”發展模式,減緩土地沙化和草場退化速度,湖北荊州市大北湖探索“人放天養”生態魚全產業鏈價值實現路徑,貴州烏當區探索“大數據+生態產業”協同發展創新路徑;三是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破解生態產業融資難問題,如江西撫州、福建長汀探索“古屋II貸”“益林貸”等新型金融產品;四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提高生態產品溢價價值,如浙江麗水市打造“山”字系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兩山”轉化實踐,但是對于總體轉化實踐的成效及區域差異的評估測算尚不明晰。因此,開展全國“兩山”轉化指數評價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有助于系統評估各地“兩山”轉化效果和判別存在的問題,為推廣成功經驗、制定精準政策提供參
4、考依據,進而推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報告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闡明了“兩山”理念的核心內涵和重要性,構建了系統的評價體系和指數測度方法,通過實證分析揭示出各地“兩山”轉化的主要成效和區域差異,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報告內容共包含七個章節,具體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義。該章闡述了“兩山”轉化的背景及其在當前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指出開展該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二章:核心理念與理論內涵。該章詳細闡述了“兩山”理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論基礎,包括不同階段的認識和主要內容,為后續的評價體系建設和轉化指數設計提供理論支持;第三章: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該章構建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5、”的評價指標體系,詳細介紹了指標設計的思路、篩選原則,以及數據來源;第四章:“兩山”轉化指數測度設計。該章介紹了如何通過數據處理、模型設計等方法來測算和評估“兩山”轉化的實際效果,包括耦合度模型和轉化模型的設計;第五章:“兩山”轉化測度結果分析?;谇笆鲋笜梭w系和測度方法,該章對全國、省域層面及其子系統的轉化指數進行分析,全面揭示III不同地區在生態與經濟發展中的差異和共性;第六章:重點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指數分析。該章特別關注了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等重點發展區域的“兩山”轉化情況,對這些區域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研究;第七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報告總結了當前全國“
6、兩山”轉化成效及其空間分布規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促進綠水青山更好地向金山銀山轉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本研究報告以綠水青山系統中的要素轉化為關鍵點,深入分析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并緊密把握金山銀山系統中的綠色財富源頭這一核心,全面系統測算全國“兩山”轉化指數,旨在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共贏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報告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一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報告從“兩山”理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論內涵出發,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一個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的研究框架;二是構建符合
7、“兩山”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報告設計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評價指標體系,覆蓋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多個維度。指標的選取不僅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也充分考慮指標的“兩山”代表性,對于代表性不強或數據難以獲取的指標經過論證及時替代或者刪除;三是設計較為合理的指數測度方法。報告綜合運用主觀賦權模糊層次分析法(AHP)、客觀賦權熵值法和多目標決策法等評價方法,分別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指標體系進行權重賦值,形成一個綜合權重,以此來計算“兩山”轉化指數;四是實施多維度多層次的“兩山”轉化指數分析。報告不僅從全國層面分析“兩山”轉化的狀況,還IV深入到省域層面和子系統層面進行細致地分析。最
8、后,需要說明的是,“兩山”轉化指數測度是一項探索性工程,涉及面廣泛,數據處理復雜,目前尚無現成的經驗方法可以直接借鑒。在實際研究測度過程中,由于部分指標數據的不可獲取性、指標表征的不充分性以及技術方法運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等原因,報告的研究結果與發展實際難免會存在不相符合的情況。因此,報告的結論應視為一個動態參考,需要隨著數據的完善和方法的改進不斷修正和優化。未來,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要求,聚焦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努力完善測度方法,提升“兩山”轉化研究的精確性,以期更準確地反映“兩山”轉化的真實狀況,為加快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做出智庫貢獻。不
9、足之處,懇請各界人士批評指正。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貴州生態文明研究院2024 年 8 月 15 日-1-目 錄一、研究背景和意義.-4-二、“兩山”轉化核心理念和理論內涵.-5-(一)核心理念.-5-(二)理論內涵.-6-1.階段性認識.-6-2.主要內容.-8-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9-(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9-(二)評價體系指標篩選原則.-11-1.科學性與系統性.-11-2.可操作性.-11-3.代表性與層次性.-11-4.正負向指標結合.-11-5.動態性.-12-(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解釋說明.-12-
10、1.“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12-2.“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14-(四)評價指標數據來源.-18-四、“兩山”轉化指數測度設計.-21-(一)“兩山”指數測度方法.-21-2-1.指標數據無量綱化處理.-21-2.指標權重確定.-21-3.“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數測算.-24-(二)“兩山”轉化指數模型設計.-25-1.“兩山”耦合度模型.-25-2.“兩山”轉化模型.-25-五、“兩山”轉化測度結果分析.-27-(一)“兩山”轉化指數分析.-27-1.全國總體層面分析.-27-2.省域層面分析.-29-3.“兩山”轉化空間格局分析.-34-(二)“綠水青山”指數分析.-37-
11、1.整體狀況分析.-37-2.空間分布分析.-39-3.綠水青山子系統分析.-40-(三)“金山銀山”指數分析.-43-1.整體狀況分析.-43-2.空間分布分析.-45-3.金山銀山子系統分析.-47-六、重點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指數分析.-50-(一)長江經濟帶區域“兩山”轉化情況.-50-3-(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情況.-51-(三)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情況.-53-七、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54-(一)主要結論.-54-1.全國“兩山”轉化總體進入中度協調狀態,態勢向好.-54-2.“兩山”轉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本底相關,發達地區和生態
12、資源豐裕區“兩山”轉化程度較高.-55-3.部分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綠色產業規模小,對“兩山”轉化支撐力度不足.-55-4.“兩山”轉化水平具有明顯區域差異,呈現出“東部領先、南比北高、西南亮眼”空間格局.-56-(二)政策啟示.-56-1.因地制宜推進“兩山”轉化,強化區域特色發展.-56-2.加大對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的支持力度,促進綠色產業發展-57-3.加強跨區域的生態合作,提升全國整體“兩山”轉化水平.-57-4.強化政策頂層設計,持續推進“兩山”轉化的制度化建設.-58-4-一、研究背景和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
13、分。200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正式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闡明了經濟發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更要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優勢?!皟缮健崩砟钜殉蔀樾聲r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作為各個地方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路徑的行動指引。從早期的生態保護試點,到各地積極探索“兩山”轉化的具體路徑,國家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持續推動“兩山”理念的落地生根。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14、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兩山”理念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調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走進綠水青山,求是網,2020 年 3 月 31 日,http:/ 共 中 央 關 于 進 一 步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推 進 中 國 式 現 代 化 的 決 定 N.人 民 日報,2024-07-22(001)。-6
15、-保護生態環境也不應拋棄經濟發展。在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人類健康和幸福的重要保障,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無窮經濟價值,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可以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二)理論內涵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已成為社會共識。這一理念不僅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更在于探討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從這一理念的階段性認識及其核心內容來理解其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1.階段性認識階段性認識在人類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實踐中,關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這些階段性認識不僅體現了人類在發展觀念上
16、的演進,也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和調整。(1)第一階段: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特別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期,人們普遍采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注重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為了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許多地區不顧環境承載能力,大規模地開采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此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一是資源過度開發,不計后果地開采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導致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退化;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不受控制,造成大氣、水體和土壤的嚴重污染;三是生態系統破壞,濕地、森林等重要-7-生態系統被破壞,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2
17、)第二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最終將難以持續。這一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第二階段的認識開始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主要特征為:一是追求“雙重”目標,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開始重視環境保護,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二是政策調整,各級政府開始制定和實施環境保護法規,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污染排放的監控和治理;三是公眾意識提高,環保教育逐步深入人心,公眾環保意識顯著增強,環境保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3)第三階段:綠水
18、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即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通過合理的生態開發,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生態經濟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等綠色產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三是進行綠色制度創新,建立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自然資源的產權主體和使用權,保障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四是利用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經濟發展,利用科技創新推
19、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和-8-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主要內容主要內容(1)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最終只會損害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反之,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能夠維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2)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需要探索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首先,健全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激勵各類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使生態保護者不僅能夠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還能享受到社會和政策層面的支持,形成保護環境的長
20、效機制。其次,建立并規范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機制,使生態產品可通過合法、透明的市場途徑進行交易,實現其應有的生態價值。此外,還需大力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產業,以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的生態優勢,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自然資源的產權主體,通過確權登記,使生態產品的權責歸屬明確,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律基礎。包括水流、森林、草原、荒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界定,豐富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類型,合理進行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和入股等操作。-9-(4)加快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
21、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增強經濟發展的自我造血功能。結合生態治理和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推進。通過吸引資本、技術和人才向農村流動,促進農村資源資產化、資金股權化、農民股東化,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5)提升“兩山”轉化的社會共識與行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鍵在于思路和行動。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推動綠色發展,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目標。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兩山”轉化指數評價涵蓋“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和“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多方
22、面含義。因此,合理構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標評價體系是科學測度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的關鍵。(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第一,合理界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內涵。結合“兩山論”思想,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核心要義,本報告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內涵進行如下界定:綠水青山代表著對生態質量、人居綠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 15 年,求是網,2020 年 8 月 14 日,http:/ 1126370170.htm。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N.人民日報,2022-08-18(0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
23、2024-01-12(001)。-10-大氣環境和水生態的全面保護或可持續利用。這一內涵強調通過整體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和鄉村的綠化水平,改善空氣質量,保護水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敖鹕姐y山”體現了在林草經濟、綠色農業、綠色工業、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等領域,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繁榮、綠色財富增值。這一內涵強調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第二,依據“兩山”內涵,構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在“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建立涵蓋生態質量、人居綠化、大氣環境和水生態等 4 個子系統評價體系;在“金山銀山”評價指標
24、體系構建中,建立了一個包含林草經濟、綠色農業、綠色工業、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等 5 個子系統評價體系。第三,基于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點,選取子系統指標。在綠水青山子系統指標選取中,報告堅持選用的指標能轉化、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對于不能轉化、代表性不強、不可量化的指標予以摒棄。在金山銀山子系統指標選取中,報告堅持選用的指標是由綠水青山轉化而來的原則。一些不是綠水青山系統中的要素轉化而來的產值指標不在選取的考慮范圍內。若一些產值指標由少部分是綠水青山系統中的要素轉化而來,報告則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剝離,以保證金山銀山的綠色性。最后,根據“兩山”轉化指數的可比性和公平性,選取“兩山”轉
25、化評價對象。本報告選取評價對象為全國 28 個?。ㄊ?、區),不含港澳臺以及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區,這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是-11-港澳臺地區相關數據不可獲取以及統計口徑與大陸不一致;二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等 3 個直轄市,市域面積小,農村經濟占比低,綠水青山系統中的要素存量低。(二)評價體系指標篩選原則評價體系指標的選取應滿足科學性、獨立性、可操作性、前瞻性、靜態與動態結合等基本要求。本報告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特色,篩選具體指標。1.科學性與系統性科學性與系統性在選擇指標時,應確保指標具有科學依據,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實際情況。同時,指標體系應具有系
26、統性,全面覆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大領域的核心要素。2.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所選指標應易于獲取和測量,確保數據來源可靠,并能夠在實際操作中順利應用。這一原則旨在確保評價體系的可執行性和實用性。3.代表性與層次性代表性與層次性指標選擇應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典型特征。同時,要考慮指標的層次性,從宏觀到微觀全面反映生態與經濟的狀況,以便于更深入地分析和決策。4.正負向指標結合正負向指標結合在選擇指標時,應同時考慮正向和負向指標,以便全面評估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各個方面。正向指標反映積極影響,負向指標揭示潛在問題,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和均衡。-12-5.動態性動態性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一定的動態性
27、,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一原則確保體系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經濟發展需求,保持其有效性和前瞻性。(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解釋說明1.“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涵蓋山水林田湖草等綜合性的環境評估體系,旨在全面衡量和管理生態環境質量。該體系包括四個主要子系統:生態質量、人居綠化、大氣環境和水生態(詳見圖 1)。每個子系統分別由具體的指標來表征,以全面評估各個方面的生態環境狀況。圖圖 1“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構成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構成(1)生態質量子系統生態質量子系統主要評估生態系統的整體質量,通過生態系統質量指數(EQI)
28、來衡量。該指數綜合考慮了多個環境因子,反映了生態環境-13-的健康狀況和可持續性。(2)人居綠化子系統人居綠化子系統側重于人類居住環境的綠化狀況,主要包含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人均森林蓄積量、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 5 個指標來衡量。森林覆蓋率(%):指森林在土地總面積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區域的綠化水平和生態修復效果。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指某一省份各主要草地類型的植被覆蓋度與其所占面積比重的加權平均值,主要反映草原牧草生長濃密程度。人均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萬人):指每萬人所擁有的森林資源量,是衡量森林資源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指標。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指城市建成區中綠
29、化區域所占的比例,反映了城市綠化的水平和居民生活環境的優美程度。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指每個居民平均擁有的公園綠地面積,是評估居民可用綠地資源的重要指標。(3)大氣環境子系統大氣環境子系統評估空氣質量,通過監測污染物濃度和空氣質量天數比例來衡量區域空氣狀況。PM2.5 濃度(g/m3):指空氣中細顆粒物的濃度,是評估空氣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日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指一年中空氣質量達到優良標準的天數比例,反映了區域的空氣質量狀況。-14-(4)水生態子系統水生態子系統關注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報告采用水質和水資源量指標來衡量水生態環境。-類水質斷面占比(%):指符合-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斷
30、面比例,反映了水質的良好程度。劣 V 類水質占比(%):指劣 V 類水質的水體斷面比例,是評估水污染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指一個省域內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反映了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管理水平。2.“金山銀山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金山銀山”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生態經濟評價系統,旨在全面衡量和提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效益。該體系包括綜合林草經濟、綠色農業、綠色工業、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等 5 個子系統(詳見圖 2),每個子系統由若干具體的三級指標組成,覆蓋了林業、草原、農業、工業、能源和旅游等多個領域。-15-圖圖 2“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標體系
31、的系統構成指標體系的系統構成(1)林草經濟子系統林草經濟子系統旨在評估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貢獻,主要通過林下經濟和林業總產值來衡量其對整體生態經濟的影響。林下經濟產值(億元):指在林地上進行的各類經濟活動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包括林地種植、養殖和采集等活動。林業總產值(億元):指林業生產的總經濟價值,包括木材、林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總收入。草原產業總產值(億元):指在一定時期內,草原地區通過種草、修復與管護,割草與草產品加工,以及草原旅游、休閑與服務等活動所創造的經濟總價值。(2)綠色農業子系統綠色農業子系統重點關注農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經濟效益,-16-主要通過單位農業施肥產值、人均農林牧漁業總
32、產值、林產中藥材總產值、茶葉產值和水果產值等 5 個指標來綜合衡量。單位農業施肥產值(萬元/噸):指每噸化肥投入所帶來的農業產值,反映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效率。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萬元/人):指每個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總產值,反映農業勞動生產率。林產中藥材總產值(億元):指以林地資源為基礎生產的中藥材的經濟價值。茶葉產值(億元):指茶葉種植和生產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由于目前各省份僅統計茶葉產量,并未發布茶葉產值,報告通過搜集各省份茶葉年平均價位,基于茶葉年產量來計算相應的茶葉產值。水果產值(億元):指水果種植及其相關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需要說明的是,各省份也并未統計水果產值,僅有主要水果的產量。
33、在此,本報告使用的水果產值是基于各省份主要水果的年平均價位來獲取。(3)綠色工業子系統綠色工業系統評估與農業和林業相關的工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經濟產值。主要通過農副食品加工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 4 個指標來衡量。本報告對綠色工業產值的測算注重綠水青山系統要素的轉化,非綠水青山系統轉化而來的產值不在此考慮范疇。同時,對于綠色工業使用的原材料非本地生產,而是外地購買或者進口的省份,報告對其綠色工業產值賦值為 0。此外,對于有些省份在綠色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原材-17-料結構中既有本地生產的,也有外來購買和進口的情況,報告依據區域之間
34、貿易情況,進行合理剝離。農副食品加工業(億元):指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經濟產值,反映農業產品的深加工能力。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億元):指這些行業的經濟產值,反映相關工業活動的規模和經濟效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億元):指這些與林業資源密切相關的加工行業的經濟價值。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億元):指通過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所創造的經濟產值,反映資源循環利用的程度。(4)清潔能源子系統清潔能源子系統關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其在區域經濟中的貢獻,特別是清潔能源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在衡量該系統時,報告采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包含水電)消納量(億千瓦時)來衡量,以此評估各個省份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
35、5)生態旅游子系統生態旅游子系統主要評估生態旅游在區域經濟中的角色及其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報告采用林草旅游與休閑服務產值來衡量,該指標是指基于林草業資源的旅游和休閑服務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它反映了一個省份生態旅游的發展水平。-18-表表 1 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和和“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標指標體系體系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指標屬性“綠水青山”指標生態質量生態系統質量指數(EQI)正向指標人居綠化森林覆蓋率(%)正向指標人均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萬人)正向指標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正向指標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正向指標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正向指標大氣環境(PM2.5)(g/m3)
36、負向指標日空氣質量(AQI)優良天數比例(%)正向指標水生態-類水質斷面占比(%)正向指標劣 V 類水質占比(%)負向指標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正向指標“金山銀山”指標林草經濟林下經濟產值(億元)正向指標林業總產值(億元)正向指標草原產業總產值(億元)正向指標綠色農業單位農業施肥產值(萬元/噸)正向指標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萬元/人)正向指標林產中藥材總產值(億元)正向指標茶葉產值(億元)正向指標水果產值(億元)正向指標綠色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億元)正向指標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億元)正向指標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億元)正向指標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億元)正向指標清潔能源可再生能
37、源電力(包含水電)消納量(億千瓦時)正向指標生態旅游林草旅游與休閑服務產值(億元)正向指標(四)評價指標數據來源數據來源是研究分析的重要基礎,因此選擇合適可靠的數據來源至關重要。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報告選擇了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能源局、地方統計局等官方部門出版的數據集作為主要數據源。具體包括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林業年-19-鑒、各省份統計年鑒、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中國水資源公報、國土綠化狀況公報等(詳見表 2)。這些數據來源廣泛覆蓋了生態和經濟的多個方面,能夠為報告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來分析和理解“兩山”轉化的具體情況。在數據
38、收集過程中,個別省份的某些關鍵指標數據不能獲取,面對這樣的數據缺失問題,本報告采取替代策略以增強研究的連貫性和可靠性。在這種情況下,報告首先考慮使用鄰近年份即 2021 年的數據進行替換。這種替代策略基于對數據穩定性的評估,例如生態系統質量指數(EQI),該指數通常年際變動不大,因此,可以根據前一年的數據做適當調整替代。如果該省的數據在多個連續年份都未發布,報告則使用全國平均值作為替代。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綠色農業中茶葉產值和水果產值數據當前官方沒有直接數據發布,報告是通過搜集各省份年平均價格指數,依據地方統計局發布產量數據計算處理獲得。在計算綠色工業產值數據方面,為體現綠色工業由綠水青山轉化
39、的特征,報告基于國家統計局各工業行業主營業務收入數據,結合地區貿易情況,本報告通過剝離計算獲得。這雖然可能帶來一定的偏差,但在數據完整性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補充,確保分析的連續性和系統性。-20-表表 2“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和和“金山銀山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數據來源評價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數據來源“綠水青山”指標生態質量生態系統質量指數(EQI)生態環境部人居綠化森林覆蓋率(%)國家統計局人均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萬人)國家統計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國家統計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國家統計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各省份林業局或林草局大氣環境(PM2.5)(g/m3)生態
40、環境部日空氣質量(AQI)優良天數比例(%)生態環境部水生態-類水質斷面占比(%)中國水資源公報劣 V 類水質占比(%)中國水資源公報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中國水資源公報“金山銀山”指標林草經濟林下經濟產值(億元)中國林業年鑒林業總產值(億元)中國林業年鑒草原產業總產值(億元)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綠色農業單位農業施肥產值(萬元/噸)國家統計局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萬元/人)國家統計局林產中藥材總產值(億元)中國林業年鑒茶葉產值(億元)基于各省份統計局數據,結合各地年平均價格指數,課題組通過計算獲得水果產值(億元)綠色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億元)基于國家統計局數據,結合地區貿易情況,課題通過剝離
41、計算獲得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億元)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億元)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億元)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包含水電)消納量(億千瓦時)國家能源局生態旅游林草旅游與休閑服務產值(億元)林業專業知識服務系統-21-四、“兩山”轉化指數測度設計(一)“兩山”指數測度方法1.指標數據無量綱化處理指標數據無量綱化處理鑒于不同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結合指標的不同屬性,將指標劃分為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兩類屬性,分別采用計算公式(1)和(2)對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1)=(2)式(1)和式(2)中,與表示標準化處理后的第 i 個省份第 j個正向或負向指標數據,表
42、示標準化處理前的第 i 個省份第 j 個評價指標數據,與 分別表示第 i 個省份第 j 個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2.指標權重確定指標權重確定本報告采用熵權法和主觀權重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步驟如下:(1)計算單指標值占比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需要計算各省份第 i 年中的第 j 項指標值所占的比重。公式如下:-22-=ij=1ij?(3)(2)計算信息熵和冗余度假定“金山銀山”指數和“綠水青山”指數各指標的信息熵為,其計算公式如下:=1=1()?0 1(4)其中,m 為評價指標體系的年份。假定信息熵冗余度用來表示,則信息冗余度計算如下:=1 (5)(3)“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
43、標體系權重賦值在評價“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指數時,權重賦值顯得尤為關鍵。這種評價不僅影響著報告對各省份在生態與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成效審視,也是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傳統上,現有研究采用的方法大多為主觀的德爾菲法和客觀的熵值法,但這兩種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德爾菲法可能受限于專家觀點的主觀性,而熵值法則可能無法全面捕捉到所有重要因素,導致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針對上述問題,本報告提出一種綜合評價方法,以期減少單一賦權法的差異性和局限性。具體方法包括使用主觀賦權的模糊層次分析法-23-(AHP)、客觀賦權的熵值法,以及包括有限方案在內的多目標決策法。通過這三種方法分別對“綠水青山”
44、與“金山銀山”的指標體系進行權重賦值,之后計算這些權重的均值,形成一個綜合權重(詳見表 3)。這種綜合權重的計算方式能夠平衡各種方法的優缺點,使得最終的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和接近實際情況。王少劍,方創琳,王洋.京津冀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關系定量測度J.生態學報,2015,35(07):2244-2254。齊岳,黃佳寧,齊竹君.關于雙碳戰略的建模的文獻回顧與基于多目標決策的建模展望J.中國軟科學,2022,(S1):204-216.-24-表表 3“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和和“金山銀山金山銀山”評價評價指標體系權重指標體系權重3.“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和和“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數測算指數測算將標準
45、化后的數據和與各評價指標權重進行合成運算,求得“綠水青山”指數和“金山銀山”指數,計算公式如下:-25-=1()?(6)式中,為第 i 個省份第 j 個指標的“綠水青山”指數或“金山銀山”指數。(二)“兩山”轉化指數模型設計1.“兩山兩山”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模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非簡單的加總求和。通過耦合度可以判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作用強度。利用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推廣的耦合度模型,可以計算和分析全國 28 個省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耦合度。本報告使用的耦合度模型,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系統的耦合度函數表示為:=+(7)為第 i 個省份在第 t 年
46、的耦合度,為第 t 個省份在第 t 年的“綠水青山”指數,為第 i 個省份在第 t 年的“金山銀山”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1,值越大表示兩個維度間關聯程度越大。2.“兩山兩山”轉化模型轉化模型耦合度僅能衡量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個系統相互作用的強度,但無法準確評估這兩個系統協調發展的程度。為更準確地揭示這兩個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本報告構建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耦合協調 王 淑 佳,孔 偉,任 亮,等.國 內 耦 合 協 調 度 模 型 的 誤 區 及 修 正 J.自 然 資 源 學報,2021,36(03):793-810.-26-度模型。該模型旨在提供一個更全面、客觀的視角來分析這兩個系
47、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促進它們的協調發展。具體的模型公式如下:=+(8)式中:為反映“綠水青山”指數和“金山銀山”指數在第 i 個省份第 t 年協同效應的綜合發展度;和為待定系數,且+=1,分別代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對“兩山”實踐成效的貢獻程度;為第 i 個省份第 t 年的“兩山”轉化指數,可反映二者的綜合評價水平,也能反映二者的協調發展的情況。在“兩山”實踐過程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對整個系統的貢獻程度同等重要。因此,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待定系數同取 0.5。耦合協調度分為以下 6 個等級,詳見表 4。表表 4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耦合協調度等級與協調特征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耦合協調度等級與協調
48、特征協調度取值協調等級協調特征TMT=0不協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系統整體呈衰退趨勢0 TMT0.4低度協調環境勉強保持在承載力范圍內,“兩山”轉化水平較低0.4TMT0.5中度協調資源環境保持在承載力閾值內,短期內“兩山”轉化有一定空間,但持續轉化受限0.5TMT0.8良好協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基本協調,“兩山”轉化達到初步均衡0.8TMT1高度協調較協調,“兩山”轉化接近均衡,并且接近理想化的狀態TMT=1極度協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協同發展,達到高度統一,實現互促共生-27-五、“兩山”轉化測度結果分析(一)“兩山”轉化指數分析1.全國總體層面分析全國總體層面分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
49、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強調,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和珍惜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測算結果表明,全國“兩山”轉化態勢良好,大多數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聚集在 0.4035 至 0.4885 區間內。具體情況如下:(1)“兩山”轉化水平全國“綠水青山”指數為 0.2049,“金山銀山”指數為 0.1970。從“兩山”轉化效果來看,2022 年全國的“兩山”轉化指數為 0.4447(詳見表 5),按照前述表 4 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來判斷,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已進入中度協調狀態。-28-表表 52022 年年 28 個省份個省份“兩山兩山”轉化指數情況轉化指數
50、情況省份“綠水青山”指數“金山銀山”指數“兩山”轉化指數轉化指數排名浙江0.27660.26480.52021福建0.26930.25720.51302江蘇0.24870.26180.50513云南0.25120.23970.49544四川0.24560.24080.49315貴州0.25130.23180.49126海南0.24330.23400.48857江西0.24620.22530.48538湖南0.22650.24160.48369廣東0.20550.25590.478910廣西0.24910.20910.477711湖北0.22740.22250.474312安徽0.21790.2
51、1720.466413重慶0.22800.19690.460314山東0.18750.22460.453015吉林0.21160.19020.447916內蒙古0.19740.16490.424817陜西0.20400.15100.418918遼寧0.18600.16260.417019新疆0.15270.18050.407520黑龍江0.17570.15080.403521青海0.16860.14870.397922河北0.14700.16700.395823寧夏0.17660.13090.389924西藏0.18780.11120.380125河南0.10820.18580.376526甘
52、肅0.13420.13030.363727山西0.11340.12030.341828全國全國0.20490.19700.4447-(2)“兩山”轉化指數分布從 28 個省份“兩山”轉化指數分布來看,有 16 個省份的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447),表明全國大多數省份在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轉化方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中位數為 0.4566,意味著一半省份的-29-轉化指數超過此值,顯示了“兩山”轉化的均衡程度。標準差為 0.0504,總體差距達到 0.1785,這兩個統計指標反映出雖然各省份的轉化指數相對集中,但在最高與最低的轉化指數之間依然存在明顯差異。具體來看,轉化指數最高的省份達
53、到 0.5202,最低的僅為 0.3418,表明部分省份在“兩山”轉化方面的效率較高。通過箱線圖和核密度圖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數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聚集 25%和 75%分位數之間,即從 0.4035 到 0.4885 區間內(圖 3)。圖圖 3 全國全國“兩山兩山”轉化指數分布圖轉化指數分布圖2.省域層面分析省域層面分析(1)“兩山”轉化指數排名情況分析按照前述表 4 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和 2022 年 28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耦合協調度)數據,可以看出各省份的“兩山”轉化程度顯示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圖 4)。-30-排名位居前列省份浙江以 0.5202 的轉化指數位居榜首,緊
54、隨其后的是福建(0.5130)和江蘇(0.5051)。這 3 個省表現出色,展示了極強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能力,主要得益于以下 4 個方面努力:一是明確的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制度;二是區域綜合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通過產業轉型和生態修復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三是地處發達區域,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需求旺盛,加速了綠水青山市場化轉化進程;四是注重生態品牌的培育和市場化運作,提升生態產品附加值。云南、四川、貴州、海南、江西、湖南等省份同樣位居前列,轉化指數接近 0.5,這 6 個省份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浙江、福建和江蘇高,但生態本底厚實,結合實際通過建立科學的生態產品
55、價值核算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及出臺制定市場化運作模式和適宜的生態保護政策等措施,在推進“兩山”轉化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排名處于后位省份山西、甘肅、河南等省份“兩山”轉化指數排名靠后,分別為 0.3418、0.3637 和 0.3765。這些省份由于森林覆蓋率較低、生態產業化程度較低、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產業轉型挑戰較多等原因,生態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待提升。-31-圖圖 4 全國各省份全國各省份“兩山兩山”轉化指數排名轉化指數排名(2)“兩山”轉化層級分析全國28個省份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耦合協調度方面呈現出良好-32-協調、中度協調和低度協調等層級狀
56、態,未涉及極度協調和高度協調層級,這表明當前全國整體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尚未達到高度融合的理想狀態(詳見表 6)。其中,良好協調省份有 3 個,占比 10.7%;中度協調省份有 18 個,占比 64.3%;低度協調省份有 7 個,占比 25%。具體情況如下:良好協調(0.5 TMT 0.8)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耦合協調度處于良好協調層級的有浙江、福建、江蘇等 3 個省份。這 3 個省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耦合協調度良好,主要原因在于其綜合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例如,浙江率先提出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關停污染企業、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和特色種植,實現從“賣
57、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并建立起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和產業轉型機制;福建則注重產業生態化,推動傳統產業如陶瓷和釀醋等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成功實現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江蘇通過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中度協調(0.4 TMT 0.5)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耦合協調度處于中度協調層級的有云南、四川、貴州、海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重慶、山東、吉林、內蒙古、陜西、遼寧、新疆、黑龍江等 18 省份。這些省份盡管在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等產業
58、生態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33-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低度協調(0 TMT 0.4)青海、河北、寧夏、西藏、河南、甘肅、山西等 7 個省份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耦合協調度處于低度協調層級,主要受獨特的省情制約。青海和西藏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綠水青山開發難度相對較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河南在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等方面的生態本底較為薄弱,傳統產業比例較高,轉型升級難度大,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生態化規模較小、速度較慢。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森林覆蓋率較低、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較深,盡管在清潔能源、特色農牧業等方面的轉化成效較為顯著,但是
59、傳統產業占比較大,高耗能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仍需加快。山西地處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盡管在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成效明顯,但是綠色產業發展規模仍然較小。表表 6 全國全國“兩山兩山”轉化層級劃分轉化層級劃分耦合協調層級耦合協調度區間省份數量極度協調TMT=10高度協調0.8 TMT 1.00良好協調0.5 TMT0.8浙江、福建、江蘇3中度協調0.4 TMT0.5海南、四川、貴州、云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北、重慶、安徽、吉林、山東、內蒙古、陜西、遼寧、黑龍江、河北18低度協調0 TMT0.4青海、西藏、河南、甘肅、新疆、寧夏、山西7不協調TMT=00-34-
60、3.“兩山兩山”轉化空間格局分析轉化空間格局分析(1)空間分布特征分析通過對全國 28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進行分析,可以清晰地識別出高值區和低值區(圖 5)。高值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例如浙江、福建和江蘇等省份,這 3 個省的“兩山”轉化指數分別為 0.5202、0.5130和 0.5051,顯示出東部地區在“兩山”轉化方面有較強的發展優勢。東部地區的良好表現可能與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先進的綠色技術密切相關。東部地區憑借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環保投入,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相較之下,低值區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圖圖 5 三大區域高值區與低值區箱線
61、圖三大區域高值區與低值區箱線圖-35-采用自然間斷法,將全國 28 個省份劃分為 4 個梯隊:采用自然間斷法,將全國 28 個省份劃分為 4 個梯隊:第一梯隊“兩山”轉化指數在 0.4855 以上,包含浙江、福建、江蘇、云南、四川、貴州和海南等 7 個省份;第二梯隊“兩山”轉化指數在 0.42480.4853 之間,包含南方地區的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重慶、山東、吉林、內蒙古等 10 省份;第三梯隊“兩山”轉化指數在 0.38010.4248 之間,包含北方地區的陜西、遼寧、新疆、黑龍江、青海、河北、寧夏等 7 省份;第四梯隊“兩山”轉化指數在 0.3801 以下,包含西藏、河南
62、、甘肅、山西等省份 4 省份。通過上述劃分,由圖 6 可以發現 3 個空間分布特征:一是東部“兩山”轉化指數普遍較高,在全國處于領先位次;二是南方“兩山”轉化指數整體大于北方;三是西南地區“兩山”轉化指數整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現突出。從自然特征來看,長三角、福建等東部沿海省份和南方省份氣候相對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條件較好。從發展特征來看,東部和南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科技和創新能力較強,能夠更好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生態化程度較高。同時,居民對生態資源的市場需求旺盛,拉動了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快速發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市場化程度較高。-36-圖圖 6 全國全
63、國 28 個省份個省份“兩山兩山”轉化指數分布梯次轉化指數分布梯次(2)區域差異分析貫徹落實“兩山”發展理念,不僅需要關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之間的差異,更需全面剖析各自內部省份之間的差異性。解析這種差異性將有助于科學制定和實施相關的綠色發展政策,以促進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分析,本報告發現東中西部地區內部差異均呈現不同的特征(圖 7)。首先,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兩山”轉化程度差異最小,這意味著該地區各省份在生態與經濟轉化的協調性上較為均衡。西部地區 8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程度達到 0.4 以上,其中云南以 0.4954 的耦合協調-37-度表現最佳,甘肅則相對較低,為 0.36
64、37。這一較小的標準差(0.0562)顯示西部地區各省份在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同時反映出西部各省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兩山”轉化程度差異性次之。在中部地區,4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耦合協調度均達到 0.4 以上,但仍有 1 個省份的指數低于 0.4。江西在這一地區表現最優,耦合協調度達到 0.4853,安徽則為 0.4664,該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標準差為 0.0559,相對較小。其次,東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兩山”轉化程度差異最大,這反映出發達地區面臨著“兩山”轉化不均衡的挑戰。在這一地區中,共計有 6個省份的“兩山”轉化程度均達到 0.4 以
65、上,浙江以 0.5202 的“兩山”轉化指數領先,而福建稍落后,僅為 0.5130。經過測算,這一地區標準差為 0.0469,揭示了東部地區在生態與經濟轉化耦合協調性上存在明顯的省份間差異,需針對具體情況調整政策,以推進更加均衡的區域發展。(二)“綠水青山”指數分析1.整體狀況分析整體狀況分析全國 28 個省份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不同,“綠水青山”指數呈現出顯著差異性(圖 7)?!熬G水青山”指數排名前十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貴州、云南、廣西、江蘇、江西、四川、海南、重慶等省份。這些省份“綠水青山”指數均高于均值和中位數,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其中,東部地區占據 4 個
66、,西部地區占據 5個,中部地區有 1 個?!熬G水青山”指數排名后三的省份包括河南、山西、甘肅等省份,這些省份“綠水青山”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38-生態保護方面面臨一定挑戰。具體來看,中部地區有 2 個省份,西部地區有 1 個省份。圖圖 7 全國全國 28 個省份個省份“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指數排名指數排名從指數分布來看,28 個省份“綠水青山”指數的大部分集中在 0.176到 0.243 之間,呈現出較為對稱的分布趨勢,但略微偏右,由此可以看出-39-全國多數省份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較好(圖 8)。此外,28 個省份指數數據主要集中在 0.205 均值附近,顯示出大部分省份在生態保護方面的
67、表現較為一致。同時,各省份指數值在均值附近波動不大,離散程度適中,標準差為 0.0459。圖圖 8 全國全國“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指數分布指數分布2.空間分布分析空間分布分析為深入分析“綠水青山”指數的空間分布狀況,報告利用自然間斷法,根據“綠水青山”指數狀況,將全國 28 個省份分為 3 個類別:(1)“綠水青山”高指數地區(0.2049)。這一類別包含浙江、福建、江蘇、云南、四川、貴州、海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安徽、重慶、吉林等 15 個省份。(2)“綠水青山”中等指數地區(0.15270.2049)。該類別包含山東、內蒙古、陜西、遼寧、新疆、黑龍江、青海、寧夏、西藏等 9 個省
68、份。(3)“綠水青山”低指數地區(0.1527)。該類別包含河北、河-40-南、甘肅、山西等 4 個省份。從區域分布來看,“綠水青山”高指數省份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這些省份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水生態等生態本底好,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行區域;中等指數省份分布比較廣泛,涉及多個區域,這些省份自然資源較為豐富,近年來環境質量逐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低指數省份則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地區,這些省份森林覆蓋率相對低,生態本底相對較為薄弱,并且新疆、甘肅等省份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較高(圖 9)。圖圖 9 全國全國 28 個省份個省份“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指數分布梯次指數分布梯次3.綠水青山子系統分析綠水青
69、山子系統分析綠水青山子系統中的生態質量、人居綠化、大氣環境、水生態等指-41-數在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特點(表 7)。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兩個特征:一是排名位居前列的省份,并非每個子系統的分值都很高,多數情況下是某個子系統指數比較突出或者 4 個子系統指數都比較均衡;二是排名位居后位的省份,雖然存在多個子系統指數不高的情況,但是也有個別子系統指數較為突出的省份。(1)“綠水青山”指數排名前列省份子系統分析“綠水青山”指數排名前列的有浙江、福建、貴州、云南等省。雖然這 4 個省整體表現優異,但并非每個子系統的分值都很高,而是通過某個系統的突出表現或各子系統的均衡發展取得了綜合優勢。浙江在四個子系統中表現
70、均衡,特別是在水生態子系統中排名第 2,整體“綠水青山”指數位居第 1。福建在生態質量和大氣環境子系統上表現突出,均排名第 4,整體指數排名第 2。海南在大氣環境和生態質量子系統上表現最為突出,分別排名第 1 和第 2,綜合排名位列第 9。貴州在大氣環境和生態治理子系統中表現良好,分別排名第 5 和第 9,生態質量子系統均排名第 9,整體排名第 3。浙江、福建、貴州、云南等省份通過不同的策略和優勢在各個子系統中取得了良好成績,表明在提升綠水青山水平的過程中,既可以依靠某個突出的系統優勢,也可以通過均衡發展實現綜合領先。(2)綠水青山指數排名后位省份子系統分析“綠水青山”指數排名位居后位的省份盡
71、管綜合表現不佳,部分省份在個別子系統中仍有突出的表現。例如,甘肅在大氣環境子系統中表現較為突出,排名第 10。這些省份在某些子系統中的突出表現,反映了-42-它們在特定領域的政策實施和管理成效,為其他子系統的提升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這也表明,生態環境的綜合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努力,各省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整體環境質量的提升。表表 7 全國各省綠水青山子系統指數情況全國各省綠水青山子系統指數情況省份生態質量子系統人居綠化子系統大氣環境子系統水生態子系統綠水青山系統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浙江0.0538110.092230.056560.074220
72、.27661福建0.070940.078660.057640.062180.26932貴州0.061690.0738120.056950.0590120.25133云南0.0357180.102610.062920.0501200.25124廣西0.071030.0645150.046790.066940.24915江蘇0.0286240.092720.0449110.082410.24876江西0.071310.0760100.0416140.0574150.24627四川0.061780.078470.0372180.068430.24568海南0.071120.0574200.06601
73、0.0489210.24339重慶0.0517130.077380.0423120.0568160.228010湖北0.0597100.0749110.0315220.061490.227411湖南0.064850.0642170.0334210.064260.226512安徽0.0451150.078750.0334200.0608100.217913吉林0.0535120.076390.050880.0311250.211614廣東0.064760.0473240.0403150.0532180.205515陜西0.062870.0643160.0194260.0575140.204016
74、內蒙古0.0428160.081740.054170.0189270.197417西藏0.0357210.0468250.0390170.066450.187818山東0.0423170.0650140.0218240.0584130.187519遼寧0.0470140.0496230.0371190.0523190.186020寧夏0.0196260.0614180.0399160.0557170.176621黑龍江0.0357190.0577190.0420130.0403240.175722青海0.0357200.0112280.058830.062970.168623新疆0.00112
75、80.0684130.0240230.0603110.152724河北0.0327230.0510220.0177270.0457220.147025甘肅0.0357220.0256270.0464100.0266260.134226山西0.0184270.0549210.0216250.0185280.113427河南0.0249250.0386260.0012280.0446230.108228-43-(三)“金山銀山”指數分析1.整體狀況分析整體狀況分析“金山銀山”指數的高低主要反映了各省份綠色財富的規模。根據圖 10 中數據顯示,全國 28 個省份在綠色財富的積累和規模上表現出明顯的差
76、異性,從最低的 0.1112(西藏)到最高的 0.2648(浙江)不等。排名前 10 位省份包括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湖南、四川、云南、海南、貴州、江西等,這些省份“金山銀山”指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綠色財富的積累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其中,東部地區占據 5 個,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各占 3 個和 2 個,這反映出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在積累綠色財富方面有更強的能力,同時西部和中部的一些省份在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創造綠色財富方面也表現不俗。另一方面,排名后 3 位的省份包括甘肅、山西、西藏等,這些省份的“金山銀山”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綠色財富規模方面面臨更多挑戰。具體來看,西部地區占 2個,中部
77、地區占 1 個。這些省份還需要增強綠色財富積累能力,需進一步加強綠色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高效利用。-44-圖圖 10 全國全國 28 個省份個省份“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數情況指數情況從“金山銀山”指數的分布來看,全國各省份的指數大部分集中在0.15 到 0.26 之間,共有 21 個省份的指數落在此范圍內,呈現出接近正態-45-分布的趨勢,但略微偏右。這表明全國多數省份在綠色財富積累方面表現較好。此外,指數數據主要集中在均值 0.197 附近,顯示出大部分省份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表現較為一致。各省份指數在均值附近的波動不大,標準差為 0.0468,表明綠色財富的分布相對均衡,離散程度適中,反映了全
78、國各地在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方面的整體一致性和穩定性。圖圖 11 全國全國“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數分布指數分布2.空間分布分析空間分布分析為清晰呈現“金山銀山”指數的空間分布格局,報告同樣利用自然間斷法將全國 28 個省份的“金山銀山”指數分為 3 個類別:(1)“金山銀山”高指數地區(0.2253)。該類別包含 9 個省份:浙江、江蘇、福建、廣東、云南、四川、貴州、海南和湖南。這些省份在綠色財富積累方面表現突出,指數較高。(2)“金山銀山”中等指數地區(0.16700.2253)。該類別包含 9-46-個省份:江西、廣西、湖北、安徽、重慶、山東、吉林、新疆和河南。這些省份的綠色財富積累水
79、平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3)“金山銀山”低指數地區(0.1670)。該類別包含 10 個省份:內蒙古、陜西、遼寧、黑龍江、青海、河北、寧夏、西藏、甘肅和山西。這些省份的綠色財富規模相對較小,在綠色經濟轉化和資源利用效率方面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從區域分布來看,“金山銀山”指數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及政策導向密切相關。東南沿海和部分南方省份在綠色財富積累方面表現突出,“金山銀山”指數較高。具體空間分布如下:(1)高指數省份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這些省份的綠色財富規模最大,反映了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方面的強大優勢。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經濟發達
80、或自然資源豐富,具備高效的資源轉化能力和強大的綠色經濟發展基礎。這些省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推動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因此積累了較大的綠色財富規模。(2)中等指數省份較多,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分布中部區域。這些省份自然資源豐富表現出較好的綠色經濟發展潛力,在傳統產業基礎上推動了綠色經濟的升級,積累了較為可觀的綠色財富。(3)低指數省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這些省份生態本底較為薄弱,資源轉化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有限,生態產業化推進較為緩慢,綠色財富規模積累相對較小。-47-圖圖 12 全國全國 28 個省份個省份“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指數分布梯次指數分布梯次3.金山銀山子系統分析金山銀山子
81、系統分析金山銀山包含林草經濟、綠色農業、綠色工業、清潔能源、生態旅游等 5 個子系統。通過分析 5 個子系統指數在不同省份的表現,可以發現:“金山銀山”指數排名靠前省份在綠色工業、生態旅游和林草經濟等方面表現較強;二是“金山銀山”指數排名較低省份通常缺乏在關鍵子系統(如綠色工業和清潔能源)上的強勁表現(表 8)。(1)“金山銀山”指數排名前列省份分析“金山銀山”指數排名前列的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等省份,在不同子系統指數上表現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首先,這些省份通常在綠-48-色工業指數上有較高的排名。例如,福建省的綠色工業指數為 0.1158,排名第 1。此外,這些省份在林草經濟和生態旅游指數
82、方面也表現較為突出,例如,內蒙古林草經濟指數排名第 1,廣西生態旅游指數排名第 1??傮w來看,“金山銀山”指數排名靠前的省份在工業綠色化、生態旅游發展和林草經濟方面表現比較突出。(2)“金山銀山”指數排名后位省份分析在“金山銀山”指數排名靠后的省份中,普遍存在各個子系統指數較低的情況。因為森林覆蓋率等生態本底資源基礎條件較弱,導致林草經濟、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領域指數總體排名比較靠后。雖然部分省份近年來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綠色發展態勢較好,但仍然不足以顯著提升其綜合排名。-49-表表 8 全國金山銀山子系統指數情況全國金山銀山子系統指數情況省份林業經濟子系統綠色農業子系統綠色工業子系統清潔
83、能源子系統生態旅游子系統金山銀山系統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指數排名浙江0.0238240.094870.089740.020770.035840.26481江蘇0.0115270.105340.106520.026740.0119110.26182福建0.0188250.090080.115810.0100200.0225100.25723廣東0.0145260.0631170.088950.047220.042130.25594湖南0.064080.0778110.0488100.019890.031160.24165四川0.069560.0627190.0186220.0
84、54710.035250.24086云南0.076040.107820.0155250.033930.0065140.23977海南0.0108280.176710.0452140.0003280.0010240.23408貴州0.0266220.104050.0389160.0119170.050320.23189江西0.0249230.106630.053460.0101190.030270.225310山東0.0304200.0588200.103530.023450.0084130.224611湖北0.0557110.0656140.051970.020480.028980.22251
85、2安徽0.0494130.0825100.051380.0097220.024490.217213廣西0.070050.0504220.0165240.0191100.053110.209114重慶0.0377190.089290.0482110.0115180.0103120.196915吉林0.0407160.095560.0479120.0039260.0023190.190216河南0.0285210.0778120.051290.021160.0061150.185817新疆0.076830.0635160.0236210.0137130.0018220.180518河北0.0396
86、180.0703130.0405150.0146120.0019210.167019內蒙古0.091710.0320270.0186230.0189110.0037160.164920遼寧0.0509120.0549210.0454130.0090230.0024180.162621陜西0.0471140.0629180.0283190.0097210.0029170.151022黑龍江0.0569100.0638150.0241200.0039250.0021200.150823青海0.085420.0504230.0002270.0126150.0002280.148724寧夏0.0408
87、150.0459250.0373170.0056240.0013230.130925甘肅0.066770.0440260.0060260.0135140.0002270.130326山西0.0406170.0319280.0348180.0123160.0007250.120327西藏0.060390.0500240.0001280.0005270.0003260.111228-50-六、重點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指數分析當前,全國重點發展區域不僅肩負著推動經濟增長的重任,更承載著實現綠色發展的歷史使命。其中,“兩山”轉化實踐成效作為衡量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指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88、。為此,報告將重點分析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等國家重點發展區域的“兩山”轉化指數。這些區域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實踐陣地。對比各區域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與可持續性,這將為全國范圍內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參考。(一)長江經濟帶區域“兩山”轉化情況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來,長江經濟帶積極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實施嚴格的環境監管、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大規模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此外,長江經濟帶還通過關閉或搬遷沿江高
89、污染企業來減少環境污染。特別是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實行了長達十年的捕撈禁令,保護了瀕危物種,顯著改善了水質。數據顯示,2021 年該區域 90.6%的水質達到了三級標準以上,比 2016 年提高了 23.6 個百分點。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區域內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彰顯了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重要作用。由于本報告沒有將北京、天津納入“兩山”轉化指數評價范圍內,在此,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不做分析。-51-2022 年長江經濟帶(除上海外)的“兩山”轉化指數加權均值為 0.4875,說明整體上已達到中度耦合協調水平。從經濟帶內部看,11 個省份之間的耦合協調度差異不大,標準差為
90、 0.0191。其中 2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達到 0.5 以上,達到良好協調水平,9 個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在 0.45-0.5 之間,達到中度耦合協調的偏上水準(圖 14)。其中浙江的“兩山”轉化指數最大,數值為 0.5190;安徽的“兩山”轉化指數最小,數值為 0.4518。圖圖 14 長江經濟帶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兩山兩山”轉化指數轉化指數(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情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涵蓋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 9 省區。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制定了專門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91、規劃綱要,將環境保護置于經濟發展的優先位置,尤其是要求各-52-地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實施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程,改善了流域的水環境和生態系統,建設了現代化的防洪減災體系。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和治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水質和水土流失問題顯著緩解,沿河區域的環境質量有所提升。這些努力不僅保護了黃河這一“母親河”,也為流域內各省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2022 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的“兩山”轉化指數加權均值為 0.4114,顯示區域已達到中度耦合協調水平,但仍屬于中等偏下的范疇??疾旖洕鷰炔壳闆r,九個省份之間的耦合協調度標準差為 0.0
92、467,表明各省區間差異并不顯著(圖 15)。其中,四川省的“兩山”轉化指數最高,為 0.4931,表明其處于中度耦合協調偏上水平;而山西省則錄得最低指數 0.3418,屬于低度耦合協調階段。圖圖 15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兩山兩山”轉化指數轉化指數-53-(三)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兩山”轉化情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涵蓋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及上海市。這一區域以其經濟活力、高度的城市化和產業集聚特性而著名。自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區域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該區域通過建立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93、,通過統一的污染排放標準、跨區域的水資源和空氣質量治理機制,以及共同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促進區域內環境質量的提升。這些措施為區域內居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也為其他地區的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2022 年,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帶(除上海外)的“兩山”轉化指數加權均值為 0.4935,表明整體上已達到中度耦合協調,且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接近良好協調。這一指數的表現,反映了區域內在綠色金融、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努力,顯示出其在綠色發展上的積極進展。從區域內部來看,3 個省份之間的“兩山”轉化指數均達到 0.43 以上,標準差為 0.0354,相對差異較小。具體而言,浙江和江
94、蘇的“兩山”轉化指數分別為 0.5190、0.5046,達到良好協調水平;安徽的“兩山”轉化指數最小,為 0.4518,處于中度耦合協調階段(圖 16)??傮w來看,各省市在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方面均表現較好,在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生態修復上取得了均衡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協同發展態勢。-54-圖圖 16 長長江三江三角洲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兩山兩山”轉化指數轉化指數七、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一)主要結論1.全國全國“兩山兩山”轉化總體進入中度協調狀態,態勢向好轉化總體進入中度協調狀態,態勢向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
95、措,全力推進“兩山”轉化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測算結果顯示,全國 28 個省份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為良好和中度協調狀態的省份共計有21個,占比高達75%,低度協調省份有 7 個,占比為 25%。轉化指數主要集中在 0.4035 和 0.4885區間范圍內,大多數省份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方面處于中度協調狀態。這表明,在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各地經濟綠色化轉型進程持續向好,生態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和-55-金山銀山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局面。2.“兩山兩山”轉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本底相關,發達地區和生態轉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本底
96、相關,發達地區和生態資源豐裕區資源豐裕區“兩山兩山”轉化程度較高轉化程度較高測度結果顯示,“兩山”轉化指數較高、排名前列的省份,既有經濟發達地區,也有經濟欠發達但生態資源豐裕的地區。發達地區如浙江、福建、江蘇等,在經濟、科技、人才及資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些地區在推進“兩山”轉化時具備更多的基礎條件和支撐能力,轉化程度較高。例如,浙江省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憑借其發達的經濟和創新能力,實施了大量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政策和項目,如“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浙江的“兩山”轉化指數居全國前列。四川、貴州、云南、海南等生態資源豐裕區,盡管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低于東部發達地區,但其豐富
97、的生態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綠色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競爭優勢,這些地區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和綠色產業,逐步實現了“兩山”有效轉化,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3.部分部分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綠色產業規模小,對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綠色產業規模小,對“兩山兩山”轉化支撐轉化支撐力度力度不足不足部分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推進“兩山”轉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效率仍然偏低。這些地區的生態資源本底較為薄弱,可以依賴開發的生態資源相對有限,綠色產業規模占比小,無法形成足夠的替代效應,難以在短期內對傳統能礦資源型產業形成有效的替代,綠色產業對推動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兩山”轉化的支撐力度顯得不足。-56-4.“
98、兩山兩山”轉化水平具有明顯區域差異轉化水平具有明顯區域差異,呈現出呈現出“東部領先東部領先、南比北南比北高、西南亮眼高、西南亮眼”空間格局空間格局測算結果顯示,“兩山”轉化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轉化指數呈現出“東部領先、南比北高、西南亮眼”的空間格局。東部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較強、市場需求較旺、產業生態化程度較高,因而在“兩山”轉化方面表現較好。南方地區由于氣候溫暖濕潤,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本底較好,再加上經濟較為發達,綠色產業發展較快,推動了“兩山”轉化;相比之下,北方地區,尤其西北地區氣候干旱,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較深,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傳統產業占比較高,轉化效果相對較差。特別亮眼
99、的是,云貴川等西南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生態優勢明顯,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兩山”轉化成效較為顯著。(二)政策啟示1.因地制宜推進因地制宜推進“兩山兩山”轉化,強化區域特色發展轉化,強化區域特色發展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生態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兩山”轉化策略。第一,生態資源豐裕地區,如森林覆蓋率高、河流湖泊眾多的區域,應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第二,經濟發達但生態資源相對較少的地區,應著重加強技術創新和綠色產業的培育,通過科技驅動和產業轉型,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如新能源、新材
100、料、環保裝備制造等,實現綠色發展;最后,充分考慮各地獨特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和調整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執行。-57-2.加大對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的支持力度,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加大對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的支持力度,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傳統能源資源富集區在推進“兩山”轉化中面臨較大挑戰,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技術、資金和人才方面。第一,應鼓勵這些地區加快綠色產業布局,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通過政策激勵、科技引導和市場化手段,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第二,政府應提供專項資金和金融支持,設立綠色轉型基金或綠色信貸專項,幫助傳統能源富集區的企業順利轉型。同時,加大對這些地
101、區的生態修復投入力度,重點修復因傳統能源開采而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例如礦區、森林、濕地等區域的修復與重建;第三,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支持這些地區建立綠色產業人才培養基地,提供教育培訓和就業支持,吸引和留住懂技術、懂管理的綠色產業人才;最后,要逐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通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技術創新,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發展。3.加強跨區域的生態合作,提升全國整體加強跨區域的生態合作,提升全國整體“兩山兩山”轉化水平轉化水平鑒于“兩山”轉化在不同區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應鼓勵跨區域生態合作和產業對接。第一,應建立跨區域生態合作機制,尤其
102、是在生態服務輸出與受益地區之間,建立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第二,推動生態技術和管理經驗共享??赏ㄟ^建立區域間的生態技術共享平臺,組織技術交流會、培訓班等活動,促進各地在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經驗互通;第三,鼓勵綠色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政策引導,支持不同地區根據其生態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綠色產業,形成互補性強的綠色-58-產業鏈條;最后,加強生態監測和評價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監測網絡和評價標準,實時跟蹤各地“兩山”轉化的進展,確保政策的執行和效果落到實處。4.強化政策頂層設計,持續推進強化政策頂層設計,持續推進“兩山兩山”轉化的制度化建設轉化的制度化建設“兩山”理念的落實需要長期
103、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第一,各地應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精神,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兩山”轉化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完善“兩山”轉化的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體系,建立綠色金融支持機制,鼓勵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綠色項目的稅收優惠和投資支持,確?!皟缮健鞭D化有充足的資金保障;第三,建立和完善“兩山”轉化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應制定全國統一的“兩山”轉化評估標準,明確評估指標和方法,定期對各地的“兩山”轉化進展進行科學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激勵;最后,加強對地方政府的考核,確保
104、各級政府在落實“兩山”理念時有明確的責任和壓力。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兩山”轉化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之一,定期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各地政府將“兩山”理念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59-課題組成員:課題組長課題組長游建民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成成員員陳其榮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趙琴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謝松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蔡偉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張智勇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張琳杰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牽頭領導牽頭領導黃朝椿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黃勇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