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2024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應用實施指南(5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2024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應用實施指南(52頁).pdf(5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聲聲明明本報告所載的材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圖片、數據、觀點、建議,不構成法律建議,也不應替代律師意見。本報告所有材料或內容的知識產權歸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所有(注明是引自其他方的內容除外),并受法律保護。如需轉載,需聯系本聯盟并獲得授權許可。未經授權許可,任何人不得將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以發布、轉載、匯編、轉讓、出售等方式使用,不得將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通過網絡方式傳播,不得在任何公開場合使用報告內相關描述及相關數據圖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聯盟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聯系電話:010-62305887郵箱:前言近年來,工信部等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
2、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系列工程計劃,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力促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信息模型是工業互聯網世界的普通話,是數據融合互通互操作的基礎,在工業人工智能、數據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工業互聯網規?;l展的關鍵技術。電子制造是工業互聯網、信息模型的重點應用領域。電子制造設備數據融合互通是指設備間的數據流轉共享和資源協同互動,是以數據為驅動實現電子制造設備數字化改造和大規模更新的根本。面向電子元器件組裝的電子裝聯是典型的電子制造過程,電子裝聯設備包括物理信息、屬性信息和動靜態工作狀態等數據,當前,電子裝聯設備數據融合互通面臨多源異構數據應用難、數據質量低下、系統集成成本高等挑戰。有必
3、要開展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研究工作,推動設備數據互操作,支撐設備更新升級,服務新型工業化。為加速推動電子裝聯工廠數字化轉型由點狀探索邁向規?;占?,由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指導,會同政、產、學、研、用各方于2022年編制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 標準,為進一步推進標準應用落地,研究編制了本指南,旨在為電子裝聯數字化工廠建設過程的數據互操作、數據智能化應用、系統構建和組織實施提供參考方法。后續還將根據實踐情況和各界反饋意見,適時修訂更新,通過不斷釋放信息模型驅動的數據智能化服務價值,促進電子裝聯持續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邁進。指南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總則。第二章從電子裝聯行業標準
4、化發展現狀出發,梳理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應用需求,形成第三章的應用實施架構。第四章、第五章深入剖析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實施路徑、應用場景。第六章展望與建議。最后,指南給出了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及應用案例,供行業參考。組織單位: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編寫單位:華為機器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臺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斯歐(合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卡奧斯創智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智造(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
5、研究所、施耐德電氣有限公司、湖北坤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新元星宇數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起草人:孔超、余思聰、王瑩東、史建衛、黃穎、楊德波、魏東、尤昉、任濤林、郭小龍、王剛、陳軍、王逢春、趙艷領、劉宗勇、張海城、張振、于萬欽、周德營、路東、曾敬嘉、辛敏潔、曾軍、滕穎蕾、鐘遠凡、劉陽、公彥杰、張譽、蓋平。目目錄錄前言.4一、總則.1(一)適用范圍.1(二)編制目的.1二、背景.2(一)電子裝聯設備信息交互現狀.2(二)電子裝聯設備信息交互架構.3(三)應用實施標準概述.4三、應用實施架構.6四、應用場景.8(一)生產要素校驗.8(二)Recipe 集中管控.9(三)設備參數動態調優.10(四)生產現
6、場可視.11(五)質量追溯.11五、組織實施.12(一)基本原則.12(二)實施流程.13六、展望與建議.18(一)展望.18(二)建議.19附錄一 信息模型概述.20(一)信息模型內涵.20(二)電子裝聯設備信息模型.21附錄二 行業應用案例.28案例(一)華為制造 APC 閉環控制系統.28案例(二)中興 SMT 智能調度運營案例.30案例(三)臺達供應鏈上游設備互操作性.34案例(四)卡奧斯創智物聯電子裝聯 MOM 解決方案.37案例(五)聯合智造電子裝聯路由器制造工廠.40附錄三 專業術語解釋.43(一)中文專業名詞.43(二)英文專業名詞.43附錄四 規范性引用文獻.451一、總則(
7、一)適用范圍電子制造業通常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行業代碼39】,主要涉及計算機、通信設備、廣播電視設備、雷達及配套設備、智能消費設備、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的加工制造。該行業涉及產品種類繁多,生產形式多樣,既包括精密半導體器件的刻蝕加工和測試封裝,也包括核心電路板的貼片加工和組裝測試,同時下游又涉及計算機、汽車、手機等各類終端消費品的組裝生產。本指南聚焦電子制造領域,對AII/013-2023工業互聯網 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標準(以下簡稱“信息模型標準”)的應用實施進行指導,覆蓋電子裝聯產品生產普遍涉及的印刷電路板貼片、插件、組裝、測試
8、、包裝、廠內物流等關鍵環節,針對各環節的設備交互給出具體的信息標準化建模方法和信息模型部署方案。(二)編制目的本指南旨在為電子裝聯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提供思路,支撐電子裝聯設備數字化聯網和大規模設備升級更新。通過對電子裝聯數據融合現狀、數據互操作需求、應用場景、應用架構、組織實施和實踐案例等方面的系統分析,提出電子裝聯數據互操作建設方法論和實施路徑,統一電子裝聯過程的信息描述、數據建模和數據管理方式。2二、背景(一)電子裝聯設備信息交互現狀電子裝聯是指按照電子裝備總體設計技術要求,通過一定的連接技術和連接用輔料,將各種光電元器件、部件和組件等在電氣上互連成具有特定功能和技術性能的電子產品的過
9、程,是印刷電路板等電子產品的核心制造過程。電子裝聯屬于精細制造范疇,包含焊接、貼片、插件、裝配等多種裝聯工序,工序間的信息交互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各級工序互聯對信息交互的標準化有嚴格的要求。當前,電子裝聯標準主要集中在設備聯網和數據集成方面,以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為主。電子裝聯常用的EtherCAT 和Profibus標準由德國企業組織編制,其中,EtherCAT 是一種實時以太網協議,因具有高保真數據傳輸、準確定時和高性能等優勢,并且可擴展性強等特點主要應用于機器人、工廠自動化和自動控制應用。Profibus 是一種開放式工業網絡協議,因具有高性能、高速傳輸和可靠性等特點,
10、可以支持各種不同傳感器、執行器和其他設備的鏈接。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IPC于2019年推出支持產線信息集成的IPC-2591 CFX以及支持 M2M 的 IPC-9852 Hermes(替代原 IPC-9851 SMEMA)協議,作為電子裝配過程系統間進行全向信息交換的數據集成規范得到廣泛推廣。隨著數字化、智能化電子裝聯需求不斷增加,產業關注重點由設備聯網轉變為設備信息交互和數據互操作。盡管如此,面向電子裝聯的設備、設備與系統、系統與系統間的數據互通互操作困難,為電子裝聯產線的數字化改造帶來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制造設備往往由若干物理參數、各類異構的屬性信息等組成,數據采集、處理和
11、交互標準缺失;二是設備間通信協議多樣,協議間兼容性差,3設備互聯難度大;三是不同設備商采用不同的硬件和軟件設計,導致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差,需要配套不同調試方案,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調試工作,電子裝聯廠商需花費高昂成本對進場設備進行數據功能調試。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的組織下,電子裝聯企業、設備供應商、技術研發機構、系統集成商等合作,從工業數據互操作視角出發,編制并發布工業互聯網 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標準。期望通過信息模型標準的實施降低電子裝聯設備信息交互成本。(二)電子裝聯設備信息交互架構電子裝聯設備包括生產制程設備、輔助設備、物流設備、組裝設備、測試設備等。設備交互信息主要指制造控制系統處理
12、的重量、單位比率、溫度等參數信息,以及控制器、傳感器和執行器的狀態、事件、操作、行為等屬性信息。電子裝聯設備通信架構如圖 1 所示,在電子裝聯工廠通信架構中,設備與設備工控系統間相互通信,建立信息采集上報和遠程控制等能力。圖 1典型電子裝聯工廠設備通信架構4信息采集上報能力:設備通過傳感器、條碼采集器,控制器等采集設備狀態參數、產品及物料條碼、設備狀態參數、關鍵工藝參數、設備異常告警等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通過交互方式向主機上報。遠程控制能力:工業互聯網平臺根據設備上報的信息,通過信息交互方式對設備實施控制,達到讓設備按預期加工產品的目的。如,調整設備工藝參數、切換 Recipe、控制設備啟動
13、或停止產品加工等功能。表 1典型電子裝聯工廠參與設備信息交互的對象序號對象類型具體內涵1工業互聯網平臺生產管理和控制、以及數據分析等集成制造系統2協議轉換器1)將設備采集到的數據按轉換成交互模型定義的標準格式上報給工業互聯網平臺2)按交互模型中定義的格式接收控指令,轉換設備側的各種異構接口與設備工控軟件交互3設備設備硬件:提供產品制程能力控制器、條碼采集器、傳感器:提供數據獲取能力及指令接收能力設備工控軟件:按自有接口上報數據及接收控制指令(三)信息模型標準概述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 標準規定了電子裝聯行業生產設備與上層制造應用系統的交互信息模型,適用于電子裝聯生產設備的平臺化管理
14、和集中監控,并為生產設備設計、開發和采購提供物聯數字化參考。信息模型標準針對電子裝聯過程的生產設備與主機之間交互的信息進行標準化建模,涵蓋生產設備與主機之間交互的4個環節、105種交互場景,定義設備聯機狀態管理模型、設備登錄管理模型、設備控制狀態模型、設備數據上報模型、物料管理模型、工具管理模型、Recipe管理模型、警報管理模型、設備生產狀態管理模型、產品生產狀態管理模型共10類信息模型,信息模型與生產環節的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圖 2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1)設備聯機狀態管理模型設備聯機狀態管理模型定義了設備與主機間建立通信連接所處的各階段/場景,包括主機請求設備聯機、設備上報聯
15、機狀態、設備或主機請求心跳子模型。2)設備登錄管理模型登錄管理模型定義操作員在設備上登錄和登出的過程信息模型。3)設備控制狀態模型設備控制狀態管理模型定義設備與主機間控制模式切換與管理,包括主機請求設備控制狀態切換、設備上報控制狀態子模型。4)設備數據上報模型設備數據上報模型定義主機查詢設備、主機下發設備數據采集任6務、以及設備周期性上報數據的過程信息模型。5)物料管理模型物料管理模型定義物料搬運、上載到設備,到從設備卸載、搬離的過程信息模型。6)工具管理模型工具管理模型定義生產工具搬運、上載到設備,到從設備上卸載、搬離的過程信息模型。7)Recipe管理模型Recipe管理模型定義用戶在設備
16、/管理軟件中創建、修改、選中、獲取、修改、刪除設備Recipe的過程信息模型。8)警報管理模型警報管理模型定義設備警報發生及消除兩種場景下的過程信息模型。9)設備生產狀態管理模型設備生產狀態管理模型定義設備在RUN、DOWN、IDLE、PM等不同狀態,以及對應子狀態下信息模型。10)產品生產狀態管理模型產品生產狀態管理模型定義設備加工產品的全過程,從產品上載到設備開始,產品離開設備結束加工為終止的過程信息模型。三、應用實施架構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在產線邊緣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均可部署,基于此,可將應用架構可分為邊緣設備層、生產系統層、業務7應用層,如圖3所示。圖 3實施架構1)邊緣層通過數字
17、技術及信息化手段,實現設備模型的抽象,使能設備數據采集及遠程控制。通過各種通信手段,采集海量設備數據,供生產系統層各系統集成。邊緣層構成電子裝聯數字化工廠的數據底座,為實現各種設備數字化場景提供數據來源。邊緣層需要通過封裝手段,將各種設備數據采集的通信歸一化處理,向平臺層統一呈現信息模型標準中定義的接口。2)生產系統層通過大數據處理、AI等手段,對從邊緣層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分析、規整,供應用層消費。將行業Know-how抽象成微服務,為快速構建數字化應用提供支撐。利用流程編排技術,實現對數字化應用的快速集成,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生產系統層需要提供對應的功8能,支撐信息模型標準中定義標準模型
18、和業務場景,打通端到端的南向(邊緣層)、北向(業務應用層)交互流程。3)業務應用層業務應用層由企業生產制造、經營決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各類業務系統組成,提供各種類型的創新應用。以信息模型為底層數據基礎,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應用到業務管理中,提升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電子裝聯現場往往需要將大模型部分冗余功能裁剪,如,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將“體積”變小的“專業大模型(小模型)”部署在制造設備上,以保證智能化的實時性和準確性。業務應用層支撐信息模型標準定義的業務場景實現,以達到提升設備生產效率和提高良品率的目的。四、應用場景(一)生產要素校驗電子裝聯主機采集設備生產的關鍵要素
19、信息,調用業務應用層提供的規則校驗服務,校驗各種生產要素是否滿足生產要求。1)產品校驗:在產品進入設備、開始加工前,校驗待加工的產品是否正確,是否可以在本設備上加工。2)物料校驗:校驗內容為物料正確性校驗和物料齊套性檢查-物料正確性校驗是校驗上載物料是否可在本工位使用、是否可供加工在制品使用;物料齊套性檢查是校驗加工在制品所需的物料是否齊套,是否滿足啟動加工條件;93)工裝校驗:校驗內容為工裝正確性校驗和工裝齊套性檢查-工裝正確性校驗是校驗工裝是否可在本工位使用、是否可供加工在制品使用;工裝齊套性檢查是校驗加工在制品所需的物料是否齊套,是否滿足啟動加工條件;4)Recipe校驗:校驗內容為Re
20、cipe名稱、Recipe參數及其他設備運行所需要的常量信息-Recipe名稱校驗是校驗設備當前選中的Recipe名稱及版本是否為加工在制品的正確Recipe;Recipe參數校驗是校驗設備上使用的Recipe參數設定值是否在合理范圍內;5)操作員校驗:校驗內容為操作員身份是否合法,以及是否有對應權限操作設備對應功能。如果校驗通過,主機可下發指令指示設備啟動產品加工,否則下發指令禁止設備加工。(二)Recipe 集中管控基于Recipe管理模型,通過部署RMS系統,可將設備加工產品所使用的Recipe進行集中管控。1)Recipe生命周期管理:Recipe的創建、參數設定與更新、刪除;2)Re
21、cipe與產品綁定:綁定Recipe與產品的對應關系,同一個設備在加工不同的產品可使用不同Recipe;3)Recipe下發:在設備切換待加工的產品時,可從主機一鍵操作,將Recipe下發到執行產品加工任務的同一工序下的所有設備。通過將Recipe集中管控的做法,可降低Recipe管理的復雜性、保10證同工序設備Recipe的一致性及設備轉產時Recipe切換的及時性。(三)設備參數動態調優基于設備聯機狀態管理模型、設備數據上報模型、產品生產狀態管理模型,通過部署APC(R2R)閉環控制系統,采集量測設備的產品數據,并利用數據統計分析手段,對生產設備的工藝參數進行調整,使產品加工流程總體恢復到
22、預期結果。APC閉環控制包含兩種典型的控制場景。1)前饋控制產品進入生產設備加工前,利用量測設備對產品的初始狀態進行測量,并針對量測的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得到生產設備加工產品所需的參數調整量,將調整量下發給生產設備執行生產活動。2)后饋控制產品在生產設備加工完成后,利用量測設備對產品的加工結果進行測量,并針對量測的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得到生產設備加工產品所需的參數調整量,將調整量下發給生產設備執行后續生產活動。圖 4后饋控制示意圖利用APC閉環控制流程,可增強產品加工過程的穩定性,保證產品品質。11(四)生產現場可視電子裝聯工廠主機可以通過設備數據上報模型統一采集設備上報的信息,實現生產現場遠
23、程可視化監控的能力。1)展示人、機、料、法、環等關鍵生產要素的數量、狀態等信息,當有潛在引起生產異常的情形時,及時提醒現場人員干預,避免異常發生;2)展示制程排產信息、生產節拍信息,提醒生產現場及時調整生產活動安排;3)展示生產中出現的異常,及時提醒現場生產、運維人員處置異常。通過上述手段,達到降低宕機時間、提升生產效率的目的。(五)質量追溯通過設備聯機狀態模型、登錄管理模型、物料管理模型、Recipe管理模型等關鍵模型,設備可以根據追溯要求,實時采集并傳輸設備相關、制程相關、環境相關等人、機、料、法、環全要素質量數據,支撐實現工廠全息追溯的完整性、一致性、及時性、有效性。如在物料追溯場景下,
24、設備加工產品時,掃描產品條碼及物料條碼并統計物料消耗數,將產品條碼、物料條碼、物料消耗數據通過產品生產狀態管理模型上報到生產系統層,生產系統層將物料條碼及產品條碼的對應關系記錄在持久化存儲器中,提供機機接口或者人機接口供用戶訪問。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可以精準追溯到產生質量問12題來源。五、組織實施(一)基本原則本指南在應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明確需求與目標:設備物聯實施是工廠數字化實現的關鍵手段而非目標,需要在實施前與用戶部門、行管部門達成清晰、具體業務需求和期望達成的目標,這樣有助于指導后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2)實現方案合理性:物聯網實施依賴技術方案與業務方案匹配,需要選擇合適
25、恰當的方案,如設備技術要求、設備改造、信息交互方式、實施工具選擇等;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物聯與應用系統交互需要基礎安全,如配置安全(證書生成、敏感信息加密)、傳輸安全(SSL/TLS認證)、身份認證安全(簽名認證)、運行環境安全,以保證工廠基礎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4)可擴展性與兼容性:確保物聯網設備和系統能否與現有設備和系統兼容,避免出現兼容性問題。此外還需要考慮硬件和軟件的可擴展性;5)可靠性與穩定性:建立系統備份和恢復機制,以應對可能的故障和災難情況;6)項目管理與團隊協作:需與周邊部門共同制定詳細的項目計13劃,明確項目的各個階段、任務和時間表,并進行有效的項目管理和監控。另外團隊組
26、成方面需要有技術任務、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多個角色參與。(二)實施流程1 設備采購1)設備供應商應標時,需逐條答復標書要求的交互信息模型的條款,對于不滿足項,需說明原因并提供相應的替代方案。2)電子裝聯工廠電子裝聯工廠在設備采購階段,需根據業務部門要求,整理設備數字化需求,并將需求映射到信息模型標準中定義的信息模型。將梳理出的需要設備支持的信息模型、標準文檔作為設備技術規格書中的一部分,結合設備工藝需求(不在本指南定義)、設備數據采集清單(不在本指南定義)等內容打包提供給設備商應標。設備供應商回標后,需按供應商答復標準滿足程度評標,并作為選擇中標供應商的重要依據。2.設備研發1)設備供應商基于電
27、子裝聯工廠提供的SDK及模型樣例,開發設備軟件。利用14電子裝聯工廠提供的模擬工具,針對電子裝聯工廠提供的測試用例要求,逐一執行用例,對于測試不通過的用例,需要修改軟件BUG,力爭跑通用例。如果BUG無法修復,需在測試報告中說明原因及容錯措施和改進計劃。2)電子裝聯工廠為支撐供應商快速開發出滿足本指南要求的設備,電子裝聯工廠可提供:1)各種常用編程語言的SDK,提供各種交互場景下的樣例;2)主機軟件模擬工具,在設備不具備主機聯網的情況下,模擬主機軟件的行為;3)設備軟件測試工具、測試用例,測試工具需自動生成測試報告。3.設備廠驗1)設備供應商配合電子裝聯工廠執行廠驗活動,對不符合本指南之處制定
28、整改計劃。2)電子裝聯工廠電子裝聯工廠可按設備供應商輸出的測試報告進行逐一驗收。針對不通過的用例逐一確認,對于阻塞性的關鍵用例,需要設備供應商改造后再重新測試,或者要求設備供應商提供限期改造的計劃。如果15設備供應商改造后仍然無法通過用例或無具體改造計劃,則判定廠驗不通過,不允許設備進廠。4.設備進廠1)設備供應商現場提供技術支持。2)電子裝聯工廠電子裝聯工廠需提供設備安置的場所,并提供滿足設備工作要求的電源、通風條件。電子裝聯工廠內的工程部門將設備聯網(包括網絡硬件施工、IP申請、防火墻開通等措施),申請設備使用者賬號,安裝安全防病毒軟件等基礎辦公安全套件。在IT系統中注冊設備并配置設備基礎
29、數據。5.功能實施1)設備供應商配合電子裝聯工廠在線執行測試用例。如果存在測試不通過的用例,需要和設備供應商一起分析問題原因,如果是設備軟件原因,需要及時修改設備軟件后重新測試。2)電子裝聯工廠在功能實施過程中,電子裝聯工廠應遵循以下原則。1)電子裝聯工廠內的IT團隊完成設備與主機網絡集成;162)電子裝聯工廠IT團隊按業務需求,完成平臺層與上應用層的集成開發;3)IT團隊按設備工業物聯平臺應用端到端流程在線執行測試用例。6.設備驗收1)設備供應商配合需求方執行驗收活動。2)電子裝聯工廠1)電子裝聯工廠IT團隊需和業務方一起,按設備采購階段提供的需求清單,逐項執行端到端的業務功能驗證;2)根據
30、功能驗證結論,判定是否驗收設備。7.設備試運行1)設備供應商IT技術人員現場支持。2)電子裝聯工廠1)安排小批量試運行任務,驗證設備運行的可靠性。2)IT部門提供技術人員現場跟線,及時解決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問題。3)針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典型異常,需整理異常診斷方式和恢17復措施,形成案例庫。8.設備量產1)設備供應商現場IT技術人員退場,提供遠程售后服務。2)電子裝聯工廠1)現場IT人員培訓現場工藝人員,指導其獨立完成設備維護及常見生產異常處理;2)輸出操作指導書,培訓操作員按指導書操作設備,解決常見生產異常;3)部署遠程監控工具,在運維中心遠程監控設備運行情況;4)現場IT人員退場,轉由現場設
31、備工藝維護。9.設備運維1)設備供應商1)提供遠程售后服務;2)修改設備軟件解決量產時發現的軟件BUG。2)電子裝聯工廠1)提供遠程運維工具,配合生產現場,遠程解決生產異常;2)持續收集設備異常,診斷異常原因并制定恢復方案,補充案例庫;183)對于操作員誤操作、漏操作引起的異常,可刷新操作指導書規范操作員行為。六、展望與建議(一)展望面向未來,微細間距、高密度、高速傳輸、模塊化是電子裝聯的發展趨勢,推動電子裝聯設備向精密、智能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對電子裝聯設備信息無障礙交互提出更高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產線柔性化水平逐漸提升。標準化的信息模型能確保設備間無縫通信,減少因接口不兼容導致
32、的停機時間,提高生產線的整體效率。同時,模型的可擴展性允許輕松集成新設備和技術,增強產線靈活性。二是供應鏈管理協同能力不斷提高。通過統一的信息模型,供應商與制造商間的設備健康信息同步更加順暢,豐富的設備運行數據為預防性維護提供了可能,減少現場服務需求,有助于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降低庫存成本,提高響應速度。三是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統一的標準支持跨部門合作,研發部門能夠基于共享的工程數據快速迭代設計,縮短產品上市周期。四是基于數據交互的業務場景拓展。場景級交互是業務的基礎,隨著AI技術的發展、數據的逐漸完備,未來企業將更多結合AI和數據主動驅動業務發展。如,AI可以通過對現有數據、場景的學
33、習,分析生產數據、預測設備故障,提前維護設備或者其他輔助資料保障生產連續進行。19(二)建議為推動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的落地應用,有以下三點建議。一是推進配套工具的研發。研發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建模工具,降低標準使用門檻,同時建立信息模型共享機制,依托信息模型庫等設施開展電子裝聯領域信息模型資源共享。二是挖掘信息模型應用深度。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基于信息模型的電子裝聯智能化生產線。三是建立反饋與改進機制。鼓勵標準用戶反饋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定期評估標準的有效性,及時調整優化,確保標準與實際需求保持同步。20附錄一 信息模型概述(一)信息模型內涵信息模型按照建模對象類
34、型可分為數字資產模型、語義模型、信息服務模型以及協議適配模型等。其中,數字資產模型精準呈現各類電子裝聯設備的數字化特征與屬性,支撐數據分析和智能管理。語義模型規范和定義數據語義,保證信息理解的一致性與準確性。信息服務模型架起設備與各種服務間的橋梁,讓設備能高效與服務系統交互協作。協議適配模型支持不同數據采集協議統一映射,保障多源異構數據的采集。信息交互示意如圖5所示。圖 5信息交互示意圖21(二)電子裝聯設備信息模型1.數字資產模型數字資產模型由基本信息、狀態信息、質量信息、能力信息構成,如圖6所示。圖 6設備數字資產模型a.基本概念資產所代表的綜合設備數字資產模型,其作用在于對設備相關的數字
35、資產進行描述、管理與追蹤。該模型涵蓋設備物理屬性及相關數字信息(如技術規格、維護記錄、使用數據等),能助力企業優化設備資產管理,提升可用性與可靠性,降低成本,且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給予有力支撐。b.關鍵組成部分22設備信息:包含著設備的唯一標識信息、制造商的相關信息、型號、生產日期等基礎性質的數據。技術規格:詳細地羅列出設備的性能參數、功能特點以及可支持的軟硬件接口信息。維護與使用記錄:詳細記錄設備的維修過往歷程、更換的部件詳情、保養具體狀況,還有設備的使用時長、使用頻率等運行方面的數據。相關文件和資料:涵蓋諸如用戶手冊、技術文檔、保修卡之類的電子資料。c.數字化管理資產模型憑借數字化的手段,
36、達成了設備信息的集中化存儲、快速的檢索以及即時的實時更新。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針對設備的使用狀況展開深入分析與精準預測,從而為設備的維護工作和管理事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d.應用場景該模型能夠廣泛應用于各類設備的整個全生命周期管理之中,涵蓋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工業設備、辦公設備以及醫療設備等。通過資產模型,企業或者個人能夠以更高的效率來對自身的設備資產予以管理,有效地降低維護的成本支出,顯著提升設備的使用效率。232.語義模型語義模型的核心主要由語義環組成,負責處理語義、語法的統一,如圖7所示。圖 7語義模型a.基本概念語義模型作為一種用于描繪設備信息的數據模型,以語義化的方法來表達和
37、構建設備關聯的數據。該模型通常采用 XML 或 JSON等數據報文結構,以此實現不同系統間的數據交換與共享。b.關鍵特點語義豐富性:設備信息語義模型不但涵蓋了設備的基本信息,而且還牽涉到設備的功能、性能、狀態以及與其他設備之間的關聯等一系列語義信息。24結構化表示:通過 XML 或 JSON 等結構化的格式,該模型可以非常明晰地展現出設備信息的層次結構以及關聯關系,從而有利于對數據進行解析和處理。擴展性與靈活性:語義模型對自定義字段和屬性予以支持,能夠依據實際的需求來進行擴展,以適應不同類別設備信息的描述。c.應用場景設備管理與監控:通過設備信息語義模型,能夠達成對設備的遠程實時監控、狀態精準
38、檢測以及故障準確診斷。數據集成與共享:該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將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的設備數據順利進行集成和全面共享,進而切實提高數據的利用率和一致性。智能決策支持:基于設備信息的語義分析,能夠深入挖掘設備數據背后的潛在價值和關聯信息,為設備維護決策提供針對性的建議,為設備管理決策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d.技術實現語義模型可采用通用的數據報文格式(如,XML、JSON等)以及定義清晰明確的元素及屬性命名規則。在具體的實現進程中,能夠運用現存的語義建模工具及技術來對模型的構建和管理起到輔助作用。253.信息服務模型信息服務模型主要通過繼承、重構、重寫的實例化派生方式生成對應的設備服務目錄,如圖8所示。
39、圖 8設備信息服務派生a.基本概念信息服務模型是指把與設備信息相關的接口進行標準化的服務化封裝,以標準化的服務接口形式予以發布,進而達成對設備信息的有效管理與運用。b.核心要素接口標準化:對設備信息相關的接口進行標準化處理,確保接口的一致性、通用性和可復用性。服務化封裝:針對設備信息相關的接口實施標準化的處置,切實保障接口的一致性、通用性以及可復用性。26API發布:將這些封裝好的服務以標準化的服務 API 形式予以發布,促使其他系統或者應用能夠便捷地進行調用。c.服務治理與監控對發布的API服務進行調用監控,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和可用性。對發布的API服務進行調用情況及狀態監控,通過有效分析和反
40、饋機制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和可用性。實施服務治理策略,如負載均衡、容錯處理、訪問控制等,以保障服務的高效運行,確保服務在不同場景下都能穩定可靠地發揮作用。d.有效調度通過服務治理機制,實現服務接口的有效合理調度,確保請求能夠以快速且精準無誤的方式得到處理。依據服務的使用狀況以及資源的具體情況,靈活且動態地對服務的分配與優先級進行調整,從而能夠滿足持續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e.應用場景與價值在物聯網以及智能制造等諸多領域中,設備信息服務模型對于達成設備的遠程監控、數據采集以及狀態分析等功能而言,具備極為重要的意義。借助標準化的服務接口,不同的系統和應用能夠實現無縫對接,極大地提高了
41、系統的可擴展性與維護性。服務模型的運用有利于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與穩定性,降低開發和運維的成本。27綜上所述,設備信息服務模型乃是一種對設備信息相關接口予以標準化服務化封裝的模型,其通過發布標準化的服務 API、施行服務治理與監控,并且實現服務接口的有效調度,從而為設備信息的管理和運用提供了高效且穩定的有力支持。在實際應用場景里,該模型對于提升系統的可擴展性、維護性以及性能有著非常顯著的價值。4.協議適配模型協議適配模型通過若干協議種類的適配器,完成異構多源裝聯設備的接入,如圖9所示。圖 9協議適配模型在電子裝聯現場,存在著多種工業通信協議,如,OPC UA、Modbus、MQTT 等,為了對來
42、自不同協議的數據予以統一化的管理和處理,有必要構建統一協議適配模型。協議適配模型的核心功能在于對各異28的工業通信協議實施標準化的報文封裝操作,將各類協議映射為統一標準的數據通信機制,消除不同協議間的差異。同時,該模型具備可擴展性,使得系統能夠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協議或協議變更。附錄二 行業應用案例案例(一)華為制造 APC 閉環控制系統1.案例概述華為制造某產線的印刷機設備,在設備器件老化、例行保養或更換鋼網等活動中,會逐漸造成工藝誤差,隨著生產的持續進行,誤差會逐步累積,最終造成良品率隨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為解決上述問題,華為制造基于華為制造工業數字化平臺部署了閉環系統,利用SPI設備對印
43、刷工序后產品關鍵質量參數測量,進行信息模型建模并上報給云端閉環系統。在閉環系統檢測到工藝誤差達到設定閾值時,計算出印刷工藝參數的調整值,并下發調優參數給印刷設備,印刷機利用調優后的工藝參數加工產品,以達到消除工藝誤差的目的,實現印刷設備的主動自調節和自閉環。2.方案設計在印刷機信息交互過程中,參與信息交互的設備包括印刷機+SPI設備、工業數字化平臺、閉環控制系統,具體信息交互方法如圖11所示。29圖 10 基于信息模型的印刷過程交互SPI設備測量印后的產品,獲取印刷結果的量測數據,通過信息交互模型接口上報到工業數字化平臺。印刷機接收工業數字化平臺的工藝參數調優指令,按調優后的參數加工產品。工業
44、數字化平臺對SPI設備上報的數據進行清洗、補齊、分析剔除異常數據,通過服務編排方式調用北向閉環控制系統數據上報服務接口,接收閉環控制系統的參數調請求,下發給印刷機。閉環控制系統收集數字化平臺上上報的量測數據,建模分析,計算調整量,當調整量超過特定閾值時,下發調優請求給數字化平臺。30圖 11 基于信息模型的的印刷交互方法3.應用效果本閉環控制系統已推廣應用產線60+條,取得如下效果。1.產品印刷不良率由0.2%下降0.05%,且免除了人工調整工藝參數的工作量;2.量測數據和調優效果遠程可視,實時監控數據調優工藝偏差曲線;3.遠程集中監控設備生產狀態及Lite-APC工作狀態,停機時及時介入處理
45、,總有效機時提升10%。案例(二)中興 SMT 智能調度運營案例1.案例概述中興南京濱江生產基地主要生產5G基站設備、服務器及存儲等電子產品,是中興目前智能化程度最高的5G全連接數字化示范工廠,其SMT車間全面實現了電子裝聯設備的互聯上云及云端的智能調度運營管理。31該案例主要聚焦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標準的云端數字化應用,重點在于設備故障響應、工藝調優、制程管控與生產可視化四大應用領域。設備主要包括上下料、流水線傳輸、印刷機、SPI檢測、貼片機、AOI檢測和回流焊接等SMT設備。2.方案設計為實現不同設備間的交互,中興根據不同設備特點,基于信息模型標準建立了對應的設備模型,通過設備差異化定
46、制開發適配器服務,實現各廠家設備聯機、數據采集、參數下發與事件上報等動作的標準化。該方案解決了產線上不同廠家設備通訊方式異構、數據異構、事件上報機制各異等導致的設備互操作難等問題。其設備交互示意圖如下。圖 12 設備信息交互示意圖323.應用效果1.生產可視化智能運營管理生產可視化智能運營管理包括工藝控制平臺、生產運營中心級智能派單系統,分別針對設備的工藝參數監控與下發、可視化生產看板及生產現場配送、異常處理等進行任務分派。圖 13 生產可視化智能運營管理整個系統依賴于車間自動化線體、設備的數字化互通。通過打通整個SMT信息流,實現SMT排產、生產任務、物料配送、轉機上線、線體運行、半成品轉交
47、、在線庫存等電子產品生產全流程的可視化與集中監控。針對生產任務切換轉線,提前將物料配送、上料任務派發至相關班組,同時支持自動化批量生產程序、配置參數下發到生產設備,實現轉線設備調試時長由原有1-2小時降低至0.5小時左右,根據每條線體年均產能計算,每年轉機停線成本降低2000萬以上。對現場的缺料、故障等生產異常按照處理方式分為在線處理與離線處理,并通過生產運營中心自動派單、消紅點模式快速把生產異常和故障處理任務推送給智能終端或附近技術員智能手表。實現SMT在線停機時間減少44%,生產現場操作人員減少50%,現場異常處理33效率提升40%以上。2.生產過程質量預警和閉環產品研發端:基于產品BOM
48、清單中元器件制造過程質量的產品合格率評估及優化策略產品制造端:分析SMT設備參數及其檢測數據,對產品生產過程工藝參數調優,實現質量閉環控制圖 14 工序系統預警全景圖SPI檢測異常預警:實時識別印錫異常,及時對瑕疵印錫進行預警攔截,預防產生批量問題,技術員/工藝員收到實時預警后,及時到生產線現場分析確認處理,預防批量問題。SMT爐后維修數據集中故障預警:實時識別集中故障,及時對批量問題進行預警攔截,預防產生批量問題,按問題類別實時推送,負責人收到預警郵件后,及時到現場確認分析,預防批量問題。維修數據集中故障預警:實時識別集中故障,及時對批量問題進行預警攔截,防止流出批量問題。QA收到預警郵件后
49、,及時組織中試、工藝等相關人員分析確認,及時攔截批量問題。34設備工藝參數優化預警:設備能力和工藝能力的標定和監控,通過SPI-AOI-FT三點照合,建立關鍵過程檢測指標(SPI/AOI)閾值庫動態優化模型,動態評估單板生產質量風險指數并自動推送預警信息到生產工藝人員,及時對工藝參數進行評估、確認及優化,提前防止質量問題產生。案例(三)臺達供應鏈上游設備互操作性1.案例概述基于信息模型標準開展SMT智聯網應用,基于信息模型建立傳輸協議映射機制,實現異構數據的統一獲取和管理,并進行數據融合分析,解決不同品牌設備接口信息不一致、智能應用難等問題,實現數字驅動制造。2.方案設計在臺達SMT產線中實施
50、信息模型標準內容,具體如圖所示。1.對于符合信息模型標準的設備,數據獲取模塊利用AMQP協議接入設備數據,并集成于數據管理模塊中,以數據庫保存與管理。2.對于未符合信息模型標準的設備,透過通訊協議(MQTT、HTTP、Modbus等)經數據獲取模塊接入設備數據,并經數據標準化模塊工具進行標準轉換,再集成至數據管理模塊中。3.標準化后的信息模型及數據,為SMT設備數據可視化、貼片站拋料分析等提供數據基礎。因對上層應用的深度理解,進而完善和35豐富信息模型的語義及通訊方式的設定。為大規模水平推廣提供有效和有力的數據導入工具和服務。圖 15 臺達電子組裝產線架構圖臺達在試點驗證成功SMT段智能聯網及
51、應用方案后,快速水平推廣及展開,覆蓋到全球制造100+產線,并帶來規?;归_的效益。圖 16 臺達電子設備聯網方案在看到設備聯網的能力后,臺達智能制造核心技術小組,又再次36將規劃升級,從設備后裝市場要求機聯網能力,轉為要求設備在進入臺達時,需具備符合臺達機聯網標準的設備聯網能力,有力的推進了產業界,尤其是設備制造商從源頭上具備標準信息模型及接入能力。圖 17 設備互操作測試方案供應商設備導入及驗證過程中,臺達設定如圖所示流程,要求設備供應商按照步驟確定及完成其設備接入。1)確認設備類型與設備必選可選能力。設備類型主要分為制程類設備,測試類設備等六種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的設備應用場景,規定其必選
52、能力及可選能力,設備商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設備聯網能力包括可以提供在制品追蹤,配方狀態上傳,設備狀態上傳等;2)對于PC類設備,使用臺達提供的開發環境,手冊與開發范例,結合設備類型進行設備聯網能力開發;3)對于PLC類設備,使用點位匹配等開發手冊及開發工具,結合設備類型進行設備聯網能力開發;374)開發完成后,使用臺達提供的測試工具與驗收平臺,用于開發者進行機聯網功能測試與校驗,并根據評測結果提供報告書上傳,以進入下一步采購流程。3.應用效果臺達提供針對設備能力的全球驗收平臺,提供設備供應商在入廠前的能力驗收,可依據不同的設備能力模塊進行校驗與驗收。確保設備符合設計需求。設備驗收入廠后,即可直
53、接接入臺達工業物聯網,降低設備入場調試成本。案例(四)卡奧斯創智物聯電子裝聯 MOM 解決方案1.案例概述自 2018 年始,卡奧斯創智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多家 PCBA 工廠結合海爾工廠數十年精益制造經驗和卡奧斯數字化能力,構建電子裝聯行業 MOM 解決方案,推動電子裝聯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將精益生產與制造數字化深度融合,最終達成減員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2.方案設計結合電子行業的實際需求與MOM的特點,對各場景進行相應優化匹配,將生產過程中的工藝管理、數據采集和工序計劃調度交由MOM管控,包含訂單管理、計劃管理、生產管理、SMT生產設備聯機、條碼防錯、Feeder管理。將倉儲過程的物料出入庫及
54、成品管理交38由WMS管控。將全程質量管理交由QMS體系管控,動態質量過程控制、SPC質量分析,實現一碼到底,全流程質量追溯。將工廠生產設備通過設備物聯方式交由IOT管控,通過人機互聯、機機互聯、機料互聯,建立全流程的數字化工廠。圖 18 電子裝聯 MOM 圖(更換圖)1)數據采集集成數據采集、顯示、控制、邊緣計算、上傳功能于一體,支持生產全流程各關鍵工序數據采集與存儲。2)設備管理記錄生產設備的設備參數、設備日志數據抓取,設備臺賬記錄,設備運維保養記錄。通過IOT模塊,企業能夠實現對設備臺賬的集中管理、故障維修的即時追蹤、日常維護的點檢記錄以及備件倉庫的實時庫存管理。通過實時采集加工設備的運
55、行數據,經過分析、計算后,將生產運行的實績信息及時反饋給生產數字平臺,并在前端進行展示。393)生產管理記錄生產過程中輔料管理、工單任務管理、產品維修、產品報廢、產品包裝等各環節的數據。4)倉儲管理記錄物料的出入庫記錄,盤點記錄信息與調撥信息,超期物料的記錄,對供應商及物料BOM記錄與管理。條碼化管理、物料出入庫管理、線邊庫管理、做賬管理,對接料塔、電子貨架,提高操作效率和準確率。集成ERP系統,實時更新原材料庫存、成品庫存。根據批次生產計劃自動生成拉動式物料需求計劃,通過生產計劃和物料看板拉動物料配送,降低庫存積壓,提升物料周轉效率。集成AGV與生產設備,實現生產數據可視化、報警數據自動化推
56、送、物料配送自動化,實現車間物料、半成品、成品、工裝制具、包材運輸配送無人化,達成無人自動化車間的目標。5)質量管理記錄質量檢驗數據,從物料至生產過程,質量標準管理IQC、PQC、FQC、OQC、質量追溯管理、質量異常處理、連三累五、SPC,采用“事先預防、事中監測預警、事后分析”的策略,形成生產質量閉環管理。6)運營分析提供可視化指標看板,為運營部門提供實時的可供評估生產進度與質量等方面的真實數據,系統提供自動計算相關指標并以報表或看板的40形式做曝光展現。3.應用效果通過數字化智能制造工廠實施,完善供應鏈業務協同,強化資源互聯互通,庫存減少35,庫存周轉率提高25。MOM系統IOT平臺負責
57、硬件設備(生產設備、基礎設施等設備)的接入、數據采集、狀態監管和遠程控制,貼片料100防呆防錯,產品合格率由90提升至96,不良品流出率減少60%。物料、線體、員工、裝配數據、質量數據全面采集,實現生產過程全方位追溯,不良品追溯能力提高100。案例(五)聯合智造電子裝聯路由器制造工廠1.案例概述聯合智造為國內某電子裝聯制造工廠進行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數據互通互操作應用驗證。通過標準的信息模型推動系統集成,實現設備、邊緣和云端數據互操作。2.方案設計(一)更新設備,采用信息模型實現設備數據交互1、爐前AOI:使用爐前AOI后能有效監測到貼片產生的所有不良,提高了爐后一次通過率;2、爐后AOI:通過增
58、加在線的爐后AOI,只需1人就可以替代過41去5人的檢驗工作。(二)安裝邊緣服務器做數據分析1、邊緣服務器的Control Center功能(集中管理系統):實現了三臺設備(SPI、爐前AOI和爐后AOI)由邊緣服務器替代人工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節省人力,減少誤判;具備了整板存查功能,條碼追溯功能,可以實時查詢PCBA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圖像,做到持續的優化改進。2、Remote Fine Turn(遠端智能調試系統):SPI、爐前AOI和爐后AOI通過5G網絡實現遠端調試智能監控,進行生產狀況實時質量監控,自動生成SPC報表分析結果,可對單個元件集中監控管理。(三)基于信息模型實現信息交互,確保
59、操作準確1、基于信息模型,構建MES+制造執行系統與企業資源計劃(ERP)倉庫管理系統(WMS)和電子標簽輔助揀選系統(DPS)、線邊智能倉儲系統(SWS)和電子看板無縫集成,實現了生產過程數據融合、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可追溯。2、在整個方案中ERP、MES+、WMS、SWS、DPS、OA和電子看板通過信息模型實現有效集成,貫徹一碼到底,數據融合,確保所貼物料準確無誤,提升生產制造效率。3、訂單數據在系統內部無障礙地自由流動,庫管員根據揀貨看板掃描揀貨單,庫房配置的依燈揀選系統DPS通過PC機發送指令,控制電子標簽上的燈光,數字,指引庫房人員準確,快速地到指定的位置撿取指定數量的物料;提高了入庫
60、,出庫,盤點,移庫的效率;做42到入庫,出庫,盤點,移庫完畢后,自動生成報表,提供實時數據。4、SMT線邊倉貨架通過大倉的DPS系統快速找料補貨到智能倉儲系統SWS。SWS系統采用一盤一碼一倉的方式管理,每倉一燈,出入庫時完全按照燈的指示上下架和上料碼頭;站位表信息上傳到SWS系統后,庫管員依燈快速取料和上料到碼頭,確保所有物料操作準確。圖 19 基于云邊協同的 SMT 智能產線數據交互系統(更換圖)3.應用效果該項目通過標準信息模型,實現ERP、MES+、WMS、SWS、DPS、OA和電子看板、燈光撿料系統的互聯互通,SPI(在線錫膏檢測設備)錫膏印刷造成的焊接不良率降為零。43附錄三 專業
61、術語解釋(一)中文專業名詞1.信息模型 information model信息的標準化組織和表達技術,通過對工業互聯網對象、對象屬性和對象間的關系等進行建模,實現對象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具體可參考YD/T 4097-2022 物聯網信息模型總體框架。2.電子裝聯 electronic assembly依據設計方案將電子元器件通過插裝、表面貼裝、微組裝等方式實現裝配和電氣連通的制造過程,并通過功能及可靠性測試,形成模塊、整機或系統級組件。具體可參考AII/013-2023 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3.配方 Recipe設備生產配方,一組唯一定義產品生產要求的必要信息集合。具體可參考AI
62、I/013-2023 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4.主機 host具備數字化應用和服務功能的制造系統或組件。具體可參考AII/013-2023 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二)英文專業名詞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導引車44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動光學檢測APC(Advanced Process Control):先進過程控制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SSET(Aggregated Semiconductor Equip
63、ment and Technology):綜合半導體設備與技術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單CFX(Connected Factory Exchange):互聯工廠數據交換DPS(Digital Picking System):電子標簽輔助揀選系統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therCAT(Ether 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以太網控制自動化技術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最終質量控制FT(Functional Test):功能測試GEM(Gener
64、ic Equipment Model):通用設備模型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IPC(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工業控制機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進料質量控制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信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執行系統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制造運營管理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貨質量控制PC(Personal Comp
65、uter):控制計算機45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刷電路板組裝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QC(Process Quality Control):過程質量控制Profibus(Process Field Bus):過程現場總線QA(Quality Assurance):質量保證QM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質量管理體系R2R(Run-to-Run):批次控制RMS(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
66、ty system):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系統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件開發工具包SEMI(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貼裝技術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統計過程控制SPI(Solder Paste Inspection):錫膏檢測SWS(Smart Warehouse System):線邊智能倉儲系統WMS(Warehouse Management
67、System):倉庫管理系統SSL(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結層TSL(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傳輸層安全附錄四 規范性引用文獻1 ANSI/ISA-S88.01-1995 Batch Control Part 1:Models andTerminology;462 IPC-HERMES-9852 The global standard for machine-to-machinecommunication in SMT assembly;3 AII/013-2023 工業互聯網電子裝聯設備交互信息模型;4 GB/T 20720 企業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