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德勤&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2023“綠”動“芯”篇章-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報告(4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施耐德&德勤&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2023“綠”動“芯”篇章-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報告(47頁).pdf(4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與德勤、SEMI聯合出品“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介紹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5月。遵循嚴格的方法和為社會做貢獻的使命,我們通過對中國經濟、產業和商業進行嚴謹、實用和創造性的研究,為公眾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慧的專業洞見,致力于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領先智庫。我們的研究團隊匯集了綠色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管理領域的一線專家、深耕前沿技術的研發工程師、參與行業政策和標準制定的專家學者,也聚集了來自業界各科研院所的學術界領袖、為企業掌舵的管理層,以及來自于通訊、信息安全、互聯網管理咨詢、市場研究等領域的生態
2、伙伴專家。我們的研究內容涵蓋行業、技術、宏觀等方面,同時基于自身發展以及所提供的企業咨詢服務中的積累,將深入探討企業戰略、研發管理、供應鏈管理、營銷、財務、人力資源、品牌推廣等話題,并與社會積極分享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方法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一線調研,以數據驅動分析,實現深層價值提煉,進而幫助企業中高管理層把脈宏觀,見微知著,助力企業探索可持續發展之道,把握時代機遇,加速變革轉型。CONTENTS目錄序言1 趨勢 1.1 全經濟領域脫碳行動勢在必行1.2 電子行業面臨的環境監管壓力加劇1.3 脫碳為企業創造新價值1.4 全生命周期脫碳催生產業鏈加速合作1.5 技術創新是快速脫碳的驅動力1.
3、6 零碳行業生態圈正在形成,支持企業加速脫碳2 電子信息制造業脫碳的挑戰2.1 脫碳未與企業經營深度融合,脫碳成本居高不下2.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能力待提升,深度脫碳難實現2.3 脫碳技術與行業脫碳實踐融合不足,技術驅動無法釋放2.4 生態圈脫碳協作亟需加強,供應鏈制約脫碳進程 2.5 電子廠房脫碳特殊性3 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1 兩大目標 3.2 四大建議3.3 可持續發展衡量指標34510 12141518192020212223242525394 業內優秀實踐4.1 施耐德電氣實踐4.2 蘋果實踐4.3 臺積電實踐4.4 意法半導體實踐4.5 思科實踐4.6 三星電子實踐結
4、語關于作者致謝41424243434444454647 序言序言在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一組數字,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2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1.5%。半導體如同當今世界的“石油和鋼鐵”,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和基石??梢?,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強大將成為中國未來強盛之“底氣”。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能源車、5G、自動駕駛、數據中心、等新興產業將形成強大的未來半導體需求量。與此同時,氣候危機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綠色低碳轉型正在成為具有規模大、體量大、能耗大特點的電子行業需要正視的新課題,無論是從經濟導向、監管力度,還是企業運營、技術創新,再到供應鏈協同、生態合作等角度來看,一致向“綠
5、”的趨勢已成為全球共識。SEMI成立于1970年,是連接半導體、電子產業鏈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 China本著全球化、專業化、本地化的理念,極力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國際合作,安全可控國內外企業兼容的供應鏈。SEMI同時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將氣候變遷及永續議題視為近期服務產業的重點策略方向,SEMI近期成立了全球半導體氣候聯盟(SCC),全力支持巴黎協定,同時配合我國雙碳目標,在低碳環保方面進一步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施耐德電氣也是該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放眼世界,近兩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最熱門的話題從缺芯、缺產能,到去年第三季度急轉直下
6、,談論的焦點成為去庫存、降價。隨著需求不振、銷售額下滑,產業進入下行周期。盡管短期寒潮彌昧,我們仍然對行業的長期發展保有積極的信念。其中,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企業數量極多的市場,必然也存在著廣闊的發展機會。而當國內企業面對諸如技術瓶頸、疫情反復、經濟衰退、產業鏈重整等種種挑戰之時,在保持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長期投入的基礎上,還應助力加強對綠色低碳能力的塑造,并通過推進產業鏈協同,共同努力尋找可協調企業發展與減排降碳的“平衡之徑”。正因為是整個行業的切實之需,對于在此時看到施耐德電氣與德勤共同編制的電子行業低碳轉型白皮書,我感到十分欣喜,從可持續發展趨勢,到行業降碳挑戰,
7、再到提出目標與建議,并展示過往的成功案例,這既是一次橫跨領域的有益討論,也是一種深入行業的經驗共享。全球減碳浪潮中,沒有一個行業一家企業可以置身事外。對于電子行業而言,更是道阻且長,需要上下求索,因而在這一關鍵節點之下,這樣的思維碰撞與有的放矢,彌足珍貴,也值得我們細讀深思。居龍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3趨勢1 1.1 全經濟領域脫碳行動勢在必行1.1.1 氣候危機加速全球脫碳行動氣候危機加劇,碳預算告急面對勢不可擋的全球低碳轉型之路,當前電子信息制造業在脫碳轉型方面具有六大發展趨勢。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隨著2015年巴黎協定的發布,國內外對碳排放、碳達峰達到
8、了空前的關注。根據荷蘭環境評估署(PBL)2020年發布的數據,自 2010年以來,全球室溫氣體排放總量平均每年增長1.4%。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的排放總量達到52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全球人均室溫氣體排放量達6.8噸二氧化碳當量。2020 年氣候變暖的趨勢進一步持續,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高出1.2攝氏度,1993-2019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3.2毫米/年。趨勢1.5脫碳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經濟領域脫碳行動勢在必行電子行業面臨環境監管壓力加劇技術創新是快速脫碳的驅動力全生命周期脫碳催生產業鏈加速合作零碳行業生態圈正在形成,支持企業加速脫碳(圖1)數據來源:德勤5通過科學和經濟
9、的綜合研究認為一旦未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超過2攝氏度的閾值,將引起全球氣候模式發生轉變,并造成生產要素和生產效率損失。德勤D.Climate物理氣候模型發現,氣溫升高和經濟存在“兩階段”經濟損失關系。階段1,平均氣溫上升將引起氣候變化危害,例如降雨模式轉變、海平面上升等;階段2,氣候變化危害將影響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預測全球會在30年內將碳預算耗盡。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202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我國2020年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0億噸,約占全球的29.4%,超過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總和1。根據荷蘭環境評估署數據,2010-2019年的十年間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年均增長約為 2.3%2
1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從世界整體碳排放增長趨勢來看,迫于內外壓力,留給中國的“碳預算”指標十分有限,中信證券最新研報指出,預計2030年達峰時期我國碳排放總量將被控制在116 億噸以下,即我國未來10年的碳排放增長率不能高于1.5%3。電子行業內,碳預算問題更顯嚴重,這是由于電子行業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密集型企業,具有規模大、體量大、能耗大的特點4。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及主要溫室氣體排放量6005004003002001000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注 1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202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注 2 荷蘭環境評估署注 3 中信證券碳中和全景圖注 4 彭博社197
11、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9“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圖2)數據來源:德勤6注 5 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注 6 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已設定目標的公司數量已承諾加入STBi的公司數量2022.10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37553505325530052755250522552005175515051255100575
12、550525550511161914222826502772361145016367260148353227513349775669997106518172004加入SBTI的公司數量我國室溫氣體和二氧化碳排放量050100150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9趨勢(圖3)數據來源:德勤(圖4)數據來源:德勤全球舉措,企業在響應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僅是國家的風險,更是全球性的系統風險。為了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國際合作,國際社會先后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
13、的國際協定。各國企業也紛紛做出響應,SBTi(科學碳目標倡議)官網數據顯示,截至到2022年10月共有3821家公司加入科學碳目標5,包含103家中國企業,已設定碳減排目標公司有1817家,占比約48%6。7“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ESG 披露加強,助力碳中和目標2021年5月24日,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即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隨著政策制定者對企業ESG管理(環境、社會和治理)要求的更新調整,ESG責任投資的理念不斷被提及和強調。責任投資已提上全球決策者、投資者和民間團體的議程,從國家、政府層面,正在推動ESG逐步納入監管,引導資金投向綠色、低碳
14、等領域。交易所層面也陸續在上市規則中規定發行人需要定期披露其ESG報告或管理情況,比如:美國證監會要求2013年美國環保局規定的部分高溫室氣體排放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其排放信息,中國上海交易所2020年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業務指南也對碳排放信息披露做出了規定。這對于走在碳中和發展道路前列的企業,更有利于積累碳信用,得到投資市場的青睞,為公司的投融資助力。例如,臺積電基于AA1000標準和GRI標準,建立了ESG披露框架。每年通過多種溝通渠道,定期評估利益相關者的反饋及ESG趨勢,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ESG主題,建立ESG發展目標,設置行動計劃,跟蹤ESG的進展和效果。81.1.2 中
15、國全社會建立脫碳共識趨勢作為目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國家,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對于我國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轉型不力將會導致產業、能源和技術的落后,帶來深刻的經濟、社會、自然危害,若抓住機遇,則可以帶動中國社會的能源結構轉型、催生新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投資和市場,彰顯有擔當的大國風范。通過近年來中國的實際行動,可以看到中國全社會的脫碳共識逐步加強。中國自主貢獻承諾中國政府近期接連在國際會議上宣布中國的脫碳的目標,彰顯我國毋庸置疑的低碳轉型決心。此外,繼國務院頒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我國碳中和“1+N”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明確講述了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重點任務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
16、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者建立互利共贏的產融合作生態。公眾可持續發展意識加強碳中和除了是國際社會、國家、政府、企業的責任,更是各國居民不可忽視和推卸的責任。近年來國內倡導居民低碳出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車,企事業單位提倡環保辦公,減少不必要的商務出行,都是體現公眾可持續意識逐步增強的信號?!爸袊鴮⑻岣邍易灾髫暙I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
17、聯 合國大會宣布2020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 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圖5)數據來源:德勤9“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1.2 電子行業面臨的環境監管壓力加劇1.2.1 電子行業能耗需求上升,能耗管理與碳排管理壓力增加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電子行業能耗需求增長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是當今全球創新最活躍滲透性最廣的領域,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動力。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在全球范圍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電子信息
18、制造行業的快速擴張,代表性消費包含個人電子消費設備、電視和家庭娛樂系統、網絡技術以及數據中心等。電子信息行業正消耗全球越來越多的電力,預計到2030年,電子信息行業將占據全球能源需求的7%,而生產和使用環節主導了電子制造企業的碳排放量?!靶禄ā毕?,電子信息行業規模擴大,能耗增加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型,為全面促進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我國提出了“新基建”概念,提供數字轉型、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靶禄ā标P注的領域與電子信息制造業密切相關,這將推動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快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能耗需求的增加。作為國民支柱型的超級行業,不僅需要主動承擔低碳減排的責任,也將通過行業自身的
19、科技創新特性助力其他行業進行低碳轉型。10趨勢1.2.2 電子行業綠色發展的監管及標準體系日益完善為指導和加強企業進行低碳轉型,電子信息制造業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陸續出臺,這些標準從能源消費和使用效率、生產潔凈化、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等方面對企業提出了指導性或者強制性要求。隨著電子行業的監管及標準體系日益完善,雖然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體系化、標準化指導,但也同時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去滿足行業性要求。2020年9月,為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綠色園區評價要求,推動園區綠色化,要在園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
20、、運行管理等方面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理念,從而實現具備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等特色的綠色園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2019年11月發布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2020年5月發布電子器件(半導體芯片)制造 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2019年1月發布電子信息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2021年1月發布11“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注 7 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1.3 脫碳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碳交易市場擴大、碳排放監測技術與系統完善,企業排放成本增長碳排放交易是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是運用市場經濟
21、來促進碳減排的一種重要政策工具。2011年10月我國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宣布啟動中國碳交易市場。除電力行業外,預計“十四五”規劃期間,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和造紙等行業將陸續被納入全國碳排放市場。當前中國碳交易市場支持現貨交易,期貨等其余交易手段陸續開發中,包含兩個交易品種:碳配額和CCER(國家核證自愿資源減排量)。隨著全球減排進程日益推進,未來碳價預測均具有走高趨勢。根據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預測,中國二氧化碳價格預期在2030年將增至93元/噸,相較于2020年增長率近45%7。這意味著,碳中和會給各行業的發展都帶來
22、不小的“綠色成本”。企業的配額不夠用,就需要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去買;如果企業節能減排做得好,分配的碳配額用不完,就可以到市場上出售獲益。碳信用與企業融資能力掛鉤,基于碳信用的金融工具逐漸豐富國際市場將投資分為氣候友好型投資和非氣候友好型投資,前者能夠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實行,而后者可能對應對氣候變化產生阻礙作用。二者享有不同政策和待遇,對氣候友好型投資,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激勵措施。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動員和激勵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能夠有效抑制污染性和高碳投資?;谔夹庞玫慕鹑诠ぞ呷諠u豐富,例如中央人民銀行已將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納入央行貸款的合
23、格抵押品范圍。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會對綠色項目貸款有所青睞,低碳產業將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1.3.1 成本與融資12脫碳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基于聯合國RCP6.0排放情景,德勤利用D.Climate模型進行情景模擬和分析,結果表明,氣候不作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排放量相對于當前水平并沒有顯著減少)將導致中國造成約人民幣180萬億元的經濟損失(按現值計算);而相較于氣候不作為,若快速進行脫碳轉型,則全球不僅可在2040至2055年實現溫升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到2070年,也將為中國帶來約116萬億元(按現值計算)的收益。低碳產品市場價值日益凸顯隨著社會和公眾對于節能減排理念的深入,低碳產品價值
24、在日益凸顯。例如新能源汽車對于環境社會的正面影響帶動了新能源車企的快速發展;電子行業更是通過低碳產品認證,監督企業針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碳足跡監測,吸引客戶購買并評估市場反饋。蘋果公司在產品設計階段不斷提高性能、提高能效。自2008年起,通過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所做的努力,所有主要產品線的平均產品能耗降低了70%以上,此外2020年發布的產品機身采用可再生材料,降低產品的碳影響。國產品牌京東方也推出了創新型低碳產品電子紙和電子價簽。由于其具有耗電量低、可循環利用率高的優點,獲得了廣泛的市場認可,在社會應用端成功推進了無紙化閱讀、無紙化辦公、無紙化購物、無紙化物流的普及,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25、”目標提出了可行的顯示解決方案。其中,京東方的電子價簽因起步較早,具有高市場占有率,位列全球電子價簽市場的第一位。其替代的普通紙質價簽保護了數萬余棵樹木免遭砍伐,并通過收集修復并再次投入使用價簽,使各行業企業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大幅減少。1.3.2 減排經濟價值趨勢13“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1.4 全生命周期脫碳催生產業鏈加速合作踐行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是重要一環供應鏈(包括產品設計,采購,生產制造,交付,售后服務,端到端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排放平均是公司直接排放的5.5倍,成為75%的企業減排過程中具有挑戰性的一環。供應鏈減排是降低企業、行業碳排放的高效方式。首先,數字
26、化手段可以將各個獨立企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數據進行整合,提升整個鏈條碳排信息的透明度和連通性;其次,由直面終端消費者,具有更高的利潤率的下游企業帶動供應鏈上的企業,合力減排,可以降低單一企業低碳轉型高額成本帶來的壓力,使得全行業脫碳成功成為切實可行的目標。1.4.1 供應鏈脫碳是電子行業脫碳重點141.5 技術創新是快速脫碳的驅動力生產過程與工藝改進促進制造環節能效提升、碳排減少 2020年中國供應商填報的前五大減排活動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效率位居第一,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的污染物和碳排放成為企業首選的轉型行動。寧德時代積極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提供創
27、新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將可持續發展管理理念融入到業務運營的方方面面,構建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致力于生產工藝的突破創新。寧德時代借助數字化仿真軟件,實現了電池包熱管理,并改善了生產工藝設計,使其能夠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線仿真。如,RGV(有軌穿梭小車)可按照軟件設定的軌道自動搬運材料和為設備上下物料,機械手可自動拆盤、碼盤。在數字化仿真技術的幫助下,寧德時代大幅縮短了研發時間,顯著提升生產效率,減少了每生產單位的碳排放量。技術創新將是帶動企業進行快速脫碳的驅動力和重要支撐因素,布局和規劃低碳/脫碳技術研究,是未來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競爭力。當前電子信息行業的脫
28、碳技術包含生產工藝改進、負碳技術、能源技術、數字化技術等。1.5.1 生產過程及工藝改進宜選用高能效標準的設備,各系統合理匹配生產工序的用能需要,通過數字化等技術手段提升廠房的運行效率,從經濟效益和減碳目標來講都非常有價值。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電氣總工程師 謝志文中國供應商2020年填報的五大減排活動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效率建筑資源效率廢棄物減少及材料回收公司政策及行為改變低碳能源消費31915410410195(圖6)數據來源:德勤趨勢15“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CCUS技術(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幫助企業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長期來看,企業若想實現碳中和
29、,不止是需要依靠減排,也需要考慮如何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作為“連接現在與未來能源的橋梁”,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關鍵碳減排技術方案之一。CCUS技術指對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循環再利用,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當前CCUS技術尚處于研究和發展階段,電子信息行業應該加大對于負碳技術的研發資金投入,與研究機構/大學等進行研發合作,攜手商業伙伴共同探索CCUS技術的商業化運營模式,促進中國的負碳技術發展。節能提效與新能源是我國能源轉型戰略的重中之重節能提效與新能源替代是我國進行碳中和轉型的核心戰略手段,“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
30、續能源結構轉型,通過能源強度和總量雙控。數據研究發現,如果要把全球溫升控制在2度以內,2050 年前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減少40%70%,預測節能和提高能效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為37%,發展可再生能源貢獻為32%,燃料替代貢獻為8%,發展核電貢獻為3%,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貢獻為9%,還有12%貢獻由其它技術滿足。促進終端電氣化將有利于加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雙碳目標的提出使得國內企業也面臨著與日俱增的減排壓力。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電能的終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達到90%以上,而燃氣約為50%90%,燃煤則通常不高于40%。而生產環節的工業流程作為制造業務的支柱,是提高效率
31、的關鍵。調查發現,大部分制造商計劃于2035年實現45%的工業流程電氣化率。工業流程因電氣系統的設計、產能、流程可控度及靈活性均優于現有系統,擁有更高的性能壽命,在能源產能過剩時可平衡剩余負荷,可提升系統效率,有利于加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1.5.2 能源技術:節能提效、新能源替代、終端電氣化16趨勢1.5.3 數字技術:與能源管理、碳排管理的融合數字化技術與能源管理融合,促進供電側和消費側能效提升能源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從供能端,數字化技術將提升配電系統和電網的智能化,提升配電系統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加強對設備全生命周期運維監控、狀態感知、環境感知,減少配電系統的故障風險和
32、運維成本,提升整體運行效率;從消費側,加強企業對于整體用能預測和計劃、用能情況監控、用能調度能力,提升企業整體能效管理水平。數字化技術與碳排管理融合,增強企業碳足跡管理透明度企業進行碳中和的第一步是掌握碳排放情況,通過數字化技術與碳排管理融合,幫助管理者直觀了解碳排放情況,做出應對決策;監控、記錄和分析生產和運營環節產生的碳排放數據,對高碳排放環節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此外,企業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連接上游供應商,收集和分析供應鏈的碳排放數據,實現供應鏈脫碳目標。17“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1.6 零碳行業生態圈正在形成,支持企業 加速脫碳政府發布監控和激勵政策,推動企業加速脫碳
33、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監管標準的發布,中國政府正穩步推進低碳體制機制建立,推動低碳產業發展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激勵企業建立完善的碳資產管理體系,依法開展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加快全國用能權、碳排放交易權市場建設,推動企業加速脫碳。金融市場響應政府號召,加強綠色金融發展自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之后,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中國一方面,支持綠色項目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日益豐富,截至2021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6萬億元,存量規模全球第一;另一方面,綠色金融相關激勵及約束機制不斷完善,人
34、民銀行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業績評價,引導金融機構有序增加綠色資產配置,并陸續推出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社會資本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專業服務提供商借助自身經驗,幫助企業轉型研究發現企業內部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能力,缺少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精準感知,難以制定出既符合企業自身特點,又符合外部環境變化的切實可行的減排目標、轉型戰略、解決方案和實現路徑。因此,脫碳前端企業和專業服務提供商應借助自身優秀的轉型經驗,幫助其他企業開展轉型之旅。18電子信息制造業脫碳的挑戰2 從我國整體脫碳進程來看,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設立脫碳目標并制定脫碳解決方案,但是整體來看仍處于被動合規或者減排理念
35、認同階段。研究發現大部分企業認為脫碳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會對企業投資決策產生影響。以上問題反映,當前我國相當一部份企業未把脫碳當作價值創造的抓手,若僅通過購買綠電、購買碳排放配額等手段進行脫碳,則勢必造成企業脫碳成本的居高不下,且長期來看難以實現深度脫碳。若將脫碳與企業經營深度融合,例如研發設計低碳產品和服務,提高企業在市場和客戶端的認可度;在產品全生命周期探索脫碳的可能性,例如通過綠色采購、綠色研發、綠色制造、綠色包裝和運輸等策略,將脫碳融入企業的經營過程,加強企業全員的脫碳意識,降低脫碳成本的同時,提升運營效率,實現長期的綠色經濟效益。2.1 脫碳未與企業經營深度融合,脫碳 成本居高不下
36、2.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能力待提升,深度脫碳難實現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企業在實施碳中和策略和行動之前,第一步需要測量、盤查自身碳排放情況,通過高質量、可靠的碳排放數據,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碳目標。而當前電子信息制造業需要加強對于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管理能力,面臨的主要挑戰有:監管方面,由于電子信息制造行業不屬于國家八大重點碳排放行業,因此電子企業多缺乏 成體系的碳盤查模板與規劃。市場方面,第三方碳排放管理產品與服務尚不成熟,尤其是針對電子行業特性與需求的碳 排放管理市場有待完善。企業當前的碳排放數據集中于范圍一、范圍二,缺少對于范圍三碳排放數據的測量,即未 考慮供應鏈的碳排放影響及氣候環境風險。
37、企業自身碳足跡測量能力不足,還不能獨立準確的測量碳排放數據、完成碳排放報告和監 測計劃等文件的編制?!熬G”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202.3 脫碳技術與行業脫碳實踐融合不足,技術驅動無法釋放能源科技是支撐我國能源長期安全轉型的戰略保證。根據我國能源統計司數據,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9.7億噸標準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為15.9%。若想實現“3060”目標,中國在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比應達到20%左右,天然氣占比達到15%以上,即低碳能源聯合占比達到35%。因此當前我國需要立即強化能源技術與行業脫碳實踐的融合,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消費占比,推進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和
38、能耗強度的持續降低。發展循環經濟和數字化技術,增強資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從源頭減少碳排放,實現企業綠色發展與全社會減排“雙贏”目標。電子信息制造業在產品原材料、制造環節和使用環節都可能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有機化合物排放和廢棄污染物,例如半導體電子廠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廢舊的移動電子設備等。如何通過循環利用技術與數字化技術,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推進創新技術與工業過程的深度融合,加強對于采購、研發、生產、運輸環節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這些環節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打造循環可持續的電子信息制造供應鏈是當前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之一。(圖7)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公開數據能源消費總
39、量(萬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2030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95.0%85.0%75.0%65.0%55.0%45.0%35.0%25.0%15.0%5.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電子信息制造業脫碳的挑戰212.4 生態圈脫碳協作亟需加強,供應鏈制 約脫碳進程國家大力提倡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供應鏈。雖然中國在頒布一系列綠色供應鏈建設的政策措施,但放眼中國市場,企業對于綠色供應鏈的認知
40、度還不足,主動延伸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從事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國內企業數量仍相對較少。當前,電子信息制造業推進協作性脫碳生態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企業管理體系建設難度大,企業若想實施綠色供應鏈轉型需要從公司戰略層面出發,建設 完整的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監督制度,實現跨部門的全業務域合作,此外數字化技術和 管理手段也要同步發展,這給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帶來了巨大挑戰。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需加強,綠色供應鏈的建設不局限于企業自身,還需要協同上下游企 業、政府及行業組織、金融機構等,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如何通過激勵政策、監管措施 促進多主體、多環節協作,給予企業政策、資金支持,減少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過程中
41、可 能遇到的轉型風險,也是挑戰之一。受電子行業終端企業影響,供應鏈脫碳進程正逐步向上游推進。以蘋果和臺積電為例,臺積電作為為Apple Watch、iPhone、iPad和Mac提供所有的定制Apple Silicon芯片的供應商之一,正設法采取更加堅決的減碳措施,幫助企業滿足蘋果公司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保持競爭力。臺積電公司履行以ESG指導委員會為內部最高層級的ESG決策中心,由董事長出任主席,制定了中長期ESG發展方向。從生產制造角度,臺積電積極通過再生能源技術,2021年購買約12.3億度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海外子公司100%使用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占全公司用電量7.6
42、%,目標是2030年新廠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并逐年增加購買量,達到全公司生產廠房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非生產廠房100%使用再生能源;從供應鏈脫碳角度,正積極與上游供應商協作,以臺積電供應商行為準則為行動依據,通過可持續管理自評問卷、RBA稽核等手段促進供應商采集積極手段降低環境風險?!熬G”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222.5 電子廠房脫碳特殊性電子行業是高度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產業,對生產和環境的要求都非常嚴格,而且其生產工藝非常復雜,原輔材料的種類眾多,設備繁多,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噪聲、固體廢物、環境風險等也是多種多樣的,加之其生產對能源質量要求較高,電能需求量和穩
43、定性都是決定產品質量的關鍵。因此,電子行業的生產特性和用能特性導致了電子廠房的脫碳特殊性。電子廠房的脫碳特殊性包含脫碳技術復雜、脫碳周期較長、脫碳與生產需求較難同時滿足等。生產工藝復雜,導致脫碳技術復雜:電子廠房的廢棄物與污染物不僅包含二氧化碳,還包含廢水、廢氣、固廢等。以芯片廠為例,生產過程是在密閉的生產區及設備內進行,各生產區在廠房內又獨立、分隔,化學品的供應全部采用管道,若需要對于芯片廠進行廢氣處理改造,則不僅需要考慮終端廢氣如何處理,還需要考慮氣體運輸環節各管道的改造,且不能影響生產的連續性,因此導致電子廠房脫碳技術復雜。電能質量需求高,工廠產能緊張,導致脫碳周期長:電子廠房具有高耗電
44、的特點,2021年9月起,全國各省陸續開始執行能耗雙控,這使得英特爾、輝達、高通、恩智浦、英飛凌、日月光等公司的大陸工廠均有了時間不等的停電、停工。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子行業的脫碳問題也隨之暴露:為維持生產而購買的碳排放量的成本將逐漸難以控制;在限電的情況下,在可以生產的時間內大規模加量生產,可能導致短時間內碳排放量過高;電子廠房無法短時間內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設備能耗使用而降低碳排放,導致脫碳周期延長。連續生產要求高,提供穩定的電力為脫碳大前提:電子行業中芯片、半導體等產品的生產有著復雜的工藝制程,對生產環境有著極高要求,電力是否穩定、機器運轉是否正常都直接影響著產品良率的穩定。就目前情
45、況而言,水力發電普及難度較大,而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穩定性較低。因此,在使用清潔能源的同時,如何加強供電系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以保證生產設備和環境的平穩運行,將是電力行業脫碳的重要挑戰。電子信息制造業脫碳的挑戰23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 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1 兩大目標電子工廠達成低碳可持續的兩大目標企業價值提升: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循環利用實現零廢棄物填埋總量,在顯著擴大制造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絕對碳排放量。此外,通過協作與技術創新,引領行業協同發展從而降低低碳轉型成本,以期減少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碳排放,進一步利用科技減少氣候影響。同
46、時ESG成果已被全球機構投資人列入投資衡量指標,通過企業產品與品牌價值的提升實現低碳轉型的經濟效益。產業鏈脫碳達成: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完善低碳標準體系,實現企業減排目標,助力供應鏈端到端低碳轉型?!半p碳”目標背景下,從實現自身運營的可持續再到賦能客戶和合作伙伴的可持續,企業需要在組織層面建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及相應權責體系,在運營層面制定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和績效指標,并從供應鏈和品牌價值的角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入主業。(一)組織層面,建立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企業應當以身作則,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首要任務即在企業內部建立可持續發展管理組織。建議由集團總部級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項目制可持續發展工
47、作小組以及區域或站點級別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人或EHS經理,建立靈活敏捷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組織。由總部級委員會負責可持續戰略及路線圖的制定,統領建設和健全符合國家對于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的低碳轉型治理體系,集團可持續長遠發展相關的政策、機會和風險進行分析,并后續支持和監督企業轉型策略的實施。項目制工作小組負責結合總部戰略和技術專家建議、制定并推廣行之有效的低碳改造方案,跟蹤項目實施情況及運營績效。區域、站點級的負責人主要職責在于實施區域或站點級的具體低碳轉型和運營優化方案,對區域或廠站的實際能源消耗、碳減排量、廢棄物生產量等關鍵指標負責。自上而下明確的管理及權責體系,既能夠保障可持續管
48、理向上融入治理層面,又能夠向下促進各子系統的快速響應和有效執行。3.2 四大建議3.2.1 價值交付能力25施耐德電氣用戶側團隊主動能源管理團隊架構多站點規?;瘡椭疲焊采w全集團的AEM區域 能源管理經理 推動多站點級的運營優化和AEM績效追蹤 進行項目可交付成果驗證 新增設施采購(如需要)AEM 項目負責人 明確集團內的能源管理團隊組成及分工 對集團級的項目結果負責 總結并披露AEM的運營績效站點 現場設施經理&EHS經理 對站點的能源及減排結果負責 推動AEM項目在站點的部署落實 新增設施采購(如需要)執行AEM戰略結合專家意見,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能源績效跟蹤承擔項目整體責任項目層執行區域/
49、站點級的實施方案對區域/站點級的AEM指標負責區域/站點級別決定AEM戰略藍圖承擔集團的責任領導層指導委員會站點管理團隊項目核心團隊SE AEM 項目負責人集團AEM項目負責人集團AEM經理SE AEM項目經理區域主管專家(采購/節能/軟件)區域AEM經理站點負責人現場負責人(設施經理)能源采購專家IT負責人購電負責人設施/工程負責人能效提升專家能源績效跟蹤軟件專家數據支持SE AEM銷售經理站點站點站點站點區域運營分部區域運營分部集團總部“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圖8)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圖9)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26(圖10)數據來源:Gree
50、nGauge,CDP(二)運營層面,制定及實施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和績效指標 在日常運營層面,建議企業基于對ESG相關的監管現狀、風險評估與機遇分析,制定科學和靈活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路線圖,并且制定務實的分解行動計劃和關鍵的績效指標。同時,為實現企業內數據信息標準化、可追溯、可對標,企業應當破除信息煙囪,搭建橫跨各子系統的統一的數據平臺,確保一致的統計方法和口徑。制定靈活和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可持續委員會當以企業在環境排放、社會影響和治理水平現狀為基礎,對標行業水平和競爭對手水平,提出一系列的優次目標和可行的方針策略,并隨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和優化。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溫室氣體減排管理、能耗和能效管理
51、、廢物管理以及水資源綜合治理等等。分解行動計劃依托于低碳轉型路線圖,適用于不同區域內工廠、辦公樓等運營實體,由項目制工作小組牽頭起草,具體實施方案涵蓋IoT數字化改造、設備節能改造、本地可持續能源部署、智能微網優化和可持續能源采購等等。不論是針對可持續發展藍圖,抑或具體實施計劃,都需要設定可跟蹤、可量化的標準化績效指標體系和考核目標以衡量和監測進度。關鍵績效指標建議分為集團級、區域級和站點級,從而激勵內部快速轉型。以數字化、標準化為基礎,加強節能減碳技術和經濟性研究,提升能效,降低成本,建造超低能耗的綠色建筑、綠色工廠、綠色園區。世源科技總工程師 吳曉斌(三)融入主業,打造全供應鏈和品牌價值的
52、可持續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27“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范圍1排放是指由組織控制或擁有的源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GHG)排放。(例如,與鍋爐,熔爐,車輛中燃料燃燒相關的排放)范圍2排放是與購買電力,蒸汽加熱或冷卻相關的間接GHG排放。范圍3上下游供應鏈的排放,但該組織間接影響其價值。在電子廠商的排放集中在范圍2和購買的溫室氣體(范圍3)中,范圍3占半導體廠商總排放量約占50%,主要來自上游購買的特種氣體。范圍2排放量約占27%,下游排放集中在銷售產品的使用上。然而大多數下游類別的數據透明度很差,根據Imec公司的估計,與移動設備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約有75%是在制造時產生的,
53、其中近一半來自芯片制造過程。除范圍1和范圍2的排放外,在范圍3上下游供應鏈的排放占據企業總排放的很大部分,因此打造端到端的綠色供應鏈是企業全方位脫碳的重要一環,建議企業從研發設計、部件采購、生產制造、運輸交付、服務環節將可持續目標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將脫碳融入主業。研發部門可在滿足產品功能、質量要求的同時從頂層設計考慮產品的環境屬性和影響。針對上游供應鏈,企業應當比較選擇低生產排放、環保材料及零部件的供應商,或可在采購協議中標明相關要求倒逼上游供應商升級轉型。生產制造階段,建議電子工廠著眼于打造牢固的數字化基礎、用能清潔化和電氣化改造,實現生產低碳排。通過綠色包裝和電氣化運輸實現到客戶
54、環節的綠色交付。(圖11)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將可持續目標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打造端到端綠色供應鏈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交付綠色服務(咨詢)端到端可持續供應鏈生態設計戰略規劃體系設計執行優化績效展現生態標簽Green Premium評估專業的第三方審核認證培訓能源管理/精益咨詢數字化EcoStruxure提升效率循環經濟持續可循環的供應鏈的創新綠色包裝綠色包裝達到12%綠色運輸車輛運輸減少15%碳排放生態1000主要供應商減少50%碳排放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85%ECO28“雙碳”背景下,客戶對于低碳產品“綠色溢價”的購買意愿和支付能力持續上升。從技術創新的綠色產品
55、設計到全供應鏈的脫碳,產品被賦予了更高的“綠色價值”,繼而也變相豐富了品牌價值的可持續屬性和企業盈利來源。電子制造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滿足其日益發展的低碳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是促使企業脫碳轉型的重要內生動力。此外,企業在自身轉型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組織管理經驗、已驗證的可持續發展路線以及一批成功試點案例,對其相關利益方有一定借鑒意義,企業可以通過推廣、咨詢進一步賦能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打造綠色生態圈。3.2.2 碳資產管理能力 碳資產是指在強制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產生的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的配額排放權、減排信用額及相關活動。碳資產具有同質性和稀缺性,在
56、相應的碳交易定價機制下,同時具備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3.2.2.1 碳足跡監測能力測算企業碳足跡的核心在于碳排放數據管理,排放源數據監測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對企業碳足跡管理至關重要。提升碳排放數據監測能力可以考慮從如下四個角度考慮:A)確定測算方法與工具。企業應明確測算方法與工具,編制碳足跡測算過程中所需監測排放 源數據清單,確定每一個排放源測算方法及排放因子選擇。依據確定的方法學及工具,搭 建企業內部數字化測算模型。B)測算企業碳足跡。以監測數據作為輸入,依據“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原則和技術體 系,通過模型保證企業碳足跡測算量的真實、準確、完整。實現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 的數據質量是企業
57、碳資產管理有效實施的基礎。C)搭建碳排放監測平臺。在企業內部搭建設施、工序層級的數據監測體系,制定并實施碳排 放監測計劃,梳理監測設備與監測器具臺賬并保障建設設備的維護與定期校驗,實現數據 監測可操作性及核查工具的標準化。D)提升企業信息披露能力和水平。氣候變化議題已經成為各國家政府和監管機構關注點,也 是ESG合規要求中重要披露內容。企業應結合實際開展核心團隊人員在碳監測、盤查、合 規性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多元化能力建設,及時準確將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與行 動信息進行傳播。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29注 8 人民銀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
58、型洞察 3.2.2.2 綠色金融與投資為減輕企業由于減排所造成的短時間成本增長,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國家在金融領域推出一系列政策對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提供支持。企業應靈活利用綠色金融及碳金融工具推進低碳轉型進行資金規劃。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證監會等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和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界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范圍的同時規范國內綠色債券市場發展。2021年4月,新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以下簡稱“目錄”),目錄進一步規范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引導更多資金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實現國內綠色債券支持范圍與國
59、際市場相關標準趨同亦將提供重要保障。目錄適當調整綠色產業支持的重點,增加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綠色農業、水資源節約和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新時期國家重點發展的綠色產業領域類別,優化對綠色裝備制造業整個產業鏈條的支持,支持產業的鏈條式“綠化”8。2021年3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出關于明確碳中和債相關機制的通知,以資金手段鼓勵企業以更高的標準減排。相比綠色債券,碳中和債資金用途范圍較窄,不僅需要符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同時必須能夠產生碳減排效益,且要求環境效益可量化。同時,碳中和債券針對信息披露要求覆蓋發行階段和存續期:發行階段要求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出具評估認證報告,詳細披露對應項目碳減排環
60、境效益和其他環境效益的測算方法與結果,甚至可具體到單個募投項目每年理論碳減排量和其他污染物減排量,并且鼓勵發行人披露企業整體的碳減排計劃、碳中和路線圖以及減碳手段和監督機制等內容;存續期間需要在年報、半年報中披露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募投項目進展情況以及定量的碳減排環境效益等內容。2021年4月,交易商協會推出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沙掷m發展掛鉤債券是指將債券條款與發行人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掛鉤的債務融資工具。掛鉤目標包括:(1)關鍵績效指標(KPI),對發行人運營有核心作用的可持續發展業績指標;(2)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是對關鍵績效指標的量化評估目標,并需明確達成時限。第三方機構對這些指標
61、進行驗證,如果關鍵績效指標在時限內沒有達到預定的可持續發展績效指標,將觸發債券條款的調整。因此,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可以引導發行人實質性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實現發行人主體層面的碳減排和碳中和。除上述債券外,綠色金融還覆蓋碳配額質押貸款、碳信用質押貸款、碳配額回購融資、碳信托、綠色結構性存款、碳基金、碳排放權交易和碳配額托管等多種形式。企業應積極投入綠色金融創新與突破,實現低碳轉型,更好地融入全球綠色供應鏈生態圈,迎接低碳未來更早到來。303.2.2.3 碳排放權管理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引領新一輪的技術變革。面對挑戰,企業必須要搶抓信息技術帶來的產
62、業變革機遇,聚焦于不斷發展的數字技術,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綜合配置優化和業務運營管理優化。同時,數字化技術也是企業節能降本、增效提質,構建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能源生產、使用側節能和效率提升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對于數字經濟企業自身實現減排降耗,以及為非數字部門減排提供技術支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助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以制造環節生產可視化、生產透明化,以及賦予工廠預測能力和自適應能力為目標,以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以網絡互聯為支撐,提高產能、降低生產時間、提升良率和降低成本;而對于先進工藝能夠提高研發效率、提升產品
63、性能、優化生產和產品設計。通過應用信息化技術對各制造環節開展智能化的實時優化控制,從而對整個工藝環節進行全流程監測、控制和調節,最終實現工藝優化,自動運行。該類數字化系統可廣泛應用于各流程性行業的生產制造環節,在企業提質、降耗、減碳等方面可以取得顯著成效。碳排放權是指排放主體能夠排放溫室氣體或減排主體能夠產生碳抵消的限度,是一種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商品,可作為價值性資產和稀缺性商品在市場中交換流通。碳排放權管理主要指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配額交易及具備產生碳信用價值的減排項目管理。企業通過碳排放權交易體現碳排放權的市場價值,其本質是在環境管制目標的指導監督下,各用能主體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碳排放責任再分
64、配的過程。碳排放權的價值隨著碳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動而變動;從長期的市場變化規劃來講,碳排放權的價值反應碳減排的成本。針對重點排放單位,碳交易可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推高低碳排企業的收入,從一定程度上,將企業減排的努力轉換為經濟動力?!白袷丨h保法規,尊重客戶標準,關心員工健康,持續改善環境”一直是揚杰科技秉持的環境質量方針,作為新能源光伏、新能源車載的供應商,我們積極投身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我們鼓勵團隊員工提出可節能建議,透過產品設計及工藝改進等方案,降低半導體器件功耗提升性能,直接或間接助力新能源發展。生產活動中我們通過智能制造等新技術推進節能降碳改造、清潔能源替代、節水工藝改造提升,提升清潔生
65、產水平、減污降碳協同,提升公司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助力公司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揚杰科技運營總監 許晶晶3.2.3 技術與創新能力數字化運營管理 2)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數字化技術需解決企業從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安全的矛盾,并對電力系統設計、規劃設計、生產管理、運行控制全方位考量,從而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比例。3)透明碳排放管理為了在低碳背景下的碳交易市場中,實現低成本履約,甚至從碳市場獲益,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碳排放管理是唯一高效的解決方案。德勤建議企業從以下功能維度建立透明碳排放管理系統:通過碳數據核算、核查、閾值以及接口管理等量化功能高效收集日常碳排放數據,統一進行 大數
66、據計算,使企業全方位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水平。通過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對標行業排放水平,預測未來排放量,為企業碳減排以及開展碳交 易提供決策建議。對企業各相關層級進行全方位管理,包括集團層面的層級管理、機構管理、用戶管理、碳資 產管理(碳配額及CCER等)以及碳減排項目流程管理等,以實現時效性碳價預測,助力保 值增值。參照國際國內碳排放報告格式自動生成可編輯、多格式的碳排放報告的功能,以滿足企業 碳交易、碳披露等不同訴求,通過可視化分析增加數據透明度,增強企業/行業與生態圈伙 伴的聯結與互動,助力形成良性減排生態。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1“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終端電氣化1)
67、工業流程工業流程是所有制造業務的支柱,也是提高效率,實現企業低碳轉型的關鍵環節。目前,工業制造流程中的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石能源,這些燃料要么直接用于供熱,要么間接用于公共設施系統。施耐德電氣認為推動資源保護和助力精益生產的業務計劃,首先是加速工廠和車間的電氣化。例如,將高效率的工業電機應用于生產流程中的壓縮機、電梯、泵等設備。該類電氣系統的設計、產能、流程可控度及靈活性均優于傳統工業流程系統,工業流程中的電氣化轉型將成為企業低碳減排的重要戰略方針。2)物流車隊工業車隊的電氣化也是企業低碳化轉型戰略中至關重要的環節?,F階段大多數工業企業的物流和運輸車輛仍以內燃機汽車為主,盡管缸內直噴、增壓技
68、術、稀薄燃燒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內燃機汽車的碳排放水平,但與電動汽車的“零排放”標準還相去甚遠。德勤建議企業加速向電動車隊(EV)轉型,該類電氣設備的維護、運營成本和碳排放水平遠低于燃油設備。3)工業空間電子企業除潔凈區外其余工作區域制熱和水暖設備也應當更多的使用電氣資源。德勤建議企業構筑電力驅動的加熱和冷卻系統,并和日漸普及的智能互聯建筑管理系統組合,加速利用電氣資源優化工廠、倉庫、辦公場所等工業空間,實現更高效的建筑能源管理。2)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數字化技術需解決企業從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消納和電力系統安全的矛盾,并對電力系統設計、規劃設計、生產管理、運行控制全方位考量,從而提高可再生能
69、源接入的比例。3)透明碳排放管理為了在低碳背景下的碳交易市場中,實現低成本履約,甚至從碳市場獲益,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碳排放管理是唯一高效的解決方案。德勤建議企業從以下功能維度建立透明碳排放管理系統:通過碳數據核算、核查、閾值以及接口管理等量化功能高效收集日常碳排放數據,統一進行 大數據計算,使企業全方位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水平。通過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對標行業排放水平,預測未來排放量,為企業碳減排以及開展碳交 易提供決策建議。對企業各相關層級進行全方位管理,包括集團層面的層級管理、機構管理、用戶管理、碳資 產管理(碳配額及CCER等)以及碳減排項目流程管理等,以實現時效性碳價預測,助力保 值增值
70、。參照國際國內碳排放報告格式自動生成可編輯、多格式的碳排放報告的功能,以滿足企業 碳交易、碳披露等不同訴求,通過可視化分析增加數據透明度,增強企業/行業與生態圈伙 伴的聯結與互動,助力形成良性減排生態。32創新能效管理1)數字化能效管理平臺融入了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化能效管理平臺,能夠大幅提升能源管理效率,實現能源產銷預測,幫助企業實現能源精細化和制度化管理。這種智能化能效管理平臺不但可以實現在線能耗監控,而且可以通過基于數據挖掘、專家系統的能源管理應用查找到能耗漏洞,診斷不合理能耗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節能優化綜合解決方案,提高終端用能效率。2)機器的節能芯片的生產過程需要幾千道工序
71、涉及上百種機臺設備,對于大型企業來說,要改變整個產業鏈的芯片制造過程絕非易事。對于設備制造企業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回收零部件以及升級技術來提高效率,解決排放問題。其設備制造商的總體碳排放量仍將增長,因為其大部分碳排放來源于客戶對產品的使用。設備制造商要實現其最新機器的節能目標,以期幫助自身亦幫助終端用戶減少碳排放。3)儲能技術發展創新儲能及多能互補集成技術對加快發展企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儲能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從而推動企業能源低碳轉型的技術路徑被業界寄予厚望。目前有多種多樣的技術可以用于儲存能源,其中有幾項技術特別適用于儲存可再生能源。電化學蓄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
72、,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儲存氫能,熱力系統,泵送液體,甚至是閑置的電動汽車(EV)都是目前或即將投入商業使用的儲能技術。循環利用技術1)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半導體產業在制程上需使用大量純水進行清洗步驟,因此,晶圓廠房在用水設計上,除了檢討用水量的合理性之外,必須提高用水效率,通過全過程的循環利用,細致的工藝排水分類處理,實現工藝水回收?;厥账倮?,減少對自來水用量的依賴,作為用水效能的主要目標。一幢有節水觀念的廠房或建筑,不但能減少用水量,提高回收水的再利用比率,甚至具備新水源的開發能力。在水效能的評估方面,鼓勵通過新科技及節水設備或系統,開源節流雙管齊下,減少生活用水的消耗。另外,雨水,中水的回收
73、再利用,特別對耗水量大的廠房或建筑來說幫助更大,也是重要的節水手法。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32)廢料回收利用與半導體制造相關的主要廢棄物包括用于光刻的溶劑、金屬電鍍廢棄物、特種堿基清潔劑、廢硫酸、硫酸銨和氟化鈣。此外,在運營中還會產生廢棄塑料、金屬、廚余和一般辦公垃圾。如何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模式。將廢棄垃圾資源化,不僅可以改善環境,提高廢料處理效率,還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達到廢棄資源的二次利用。例如通過SRS回收技術,采用負壓蒸餾+精餾回收剝離液,減少危廢排放。利用廢液銅回收技術,在高雙氧水濃度的情況下,將廢液中的銅回收等等
74、。通過先進技術手段,企業應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內做到源頭減量(Reduce)、重復利用(Reuse)及回收循環(Recycle),最終送往填埋和焚燒的廢料減到最少,無限趨于零,避免資源成為垃圾,提高資源利用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價值,以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3)廢棄產品回收利用同時電子終端產品都屬于電子廢棄物法律規定的范疇。因此設備制造商、零售商、客戶和其他各方需共同合作,尋求二手電子產品的共享解決方案。同時制造商還需采取措施,將環境因素納入的產品設計中,以盡量減少電子產品在其使用壽命結束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碍h境友好、員工愛戴、社會尊重、客戶信賴”一直是TCL中環秉持的愿景,作為光伏新能源的頭部企
75、業,我們持續推動智能制造,在自動化技術應用、生產過程循環回收技術應用、生產過程低排放-無排放技術方面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推進工業4.0生產方式運用,提升柔性精益制造能力,在智慧工廠和綠色工廠積累了獨特的模式和核心競爭力,助力公司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TCL中環項目投資建設部可再生能源替代 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提升和相應技術成本的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經濟上更加可行。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快速進步,其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制氫成本顯著降低。工廠內部或園區內部,亦可通過太陽能光伏供電系統產生的電能也可以直接應用于企業的能源結構優化,從而促進企業完成低碳轉型的戰略目標。從而
76、從能源端實現低碳減排的得目標。同時企業亦可尋求其他途徑以實現碳補償,例如參與新建太陽能或水力發電廠等?!熬G”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34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加密技術、智能合約和分布式賬本系統等集成技術,可幫助企業在對供應鏈進行碳盤查和碳核查時,打通企業全鏈的碳排數據,監測實時碳排放數據,從而降低從設計、制造、運營、維護乃至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同時,其上鏈的數據具有不可偽造、難以篡改、全程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的公信力。供應鏈協同施耐德電氣供應鏈專家顧俊表示:全產業生態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企業碳中和目標的達成一定離不開上下游企
77、業之間的共同努力,需要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協同合作。這其中,供應商將不再僅作為傳統意義上產品提供方,而將伴隨著客戶企業的低碳轉型進程,不斷地與客戶企業形成能力上的持續匹配和優勢互補。3.2.4 生態圈協同能力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5在企業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供應鏈減排是關鍵環節之一。目前諸多大型企業已向供應鏈施壓,主要通過制定供應商準入機制和建設供應商管理系統兩個途徑優化材料和零備件的選擇、采購、包裝、倉儲、運輸及回收利用,以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并節約資源,促進和幫助供應鏈上游供應商轉型。EcoStruxureTM 生態Microgrid Advisor高碳活動再生能源替 代從碳密集型能源轉向
78、低碳能源權益+抵消平 衡平衡無法減少的排放價值鏈供應鏈推 動推動價值鏈/供應鏈向低碳經濟的過渡Scope 3資源效率降 耗更有效地進行運營Scope 1&2避 免能源供給管 理BusinessGrowth現狀不變減少排放公共承諾 SBT 1.5 or 2.0C 碳中和 零排放 碳積極碳目標達成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服務 全球數據管理 預算與預測 能源大宗采購 能源組合風險管理01 能源效率潛力識別 目標分解和可執行計劃 現場項目交付 微電網技術部署 績效跟進02 可再生能源機會評估 現場項目開發與交付 Offsite 可再生能源采購 營運服務 企業低碳出行03 自愿碳市場評估 抵消策略制定 抵消采購
79、 交流與報告 04 Scope 3 足跡評估 供應鏈參與研討會 供應鏈 Scope1 和 Scope2 減少計劃 價值鏈計劃(LCA,循環經濟.)05企業集團級的可實施的碳中和路線圖(圖12)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二氧化碳基線“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36產業鏈協同從政府、行業、企業、第三方檢查機構角度出發,共同加強電子信息制造業低碳減排的產業鏈協同。政府需不斷建立健全碳核查體系,保證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數據可靠性、準確性;行業應推動MRV體系建設,第三方核查機構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企業進行自身碳排放報告進行周期性核查,提升企業公開報告的可信度。與行業利益相關方合
80、作,評估制定針對特定行業SDA的可行性,以便為半導體制造業設定科學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1)建立碳核查管理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體系、摸清碳排放“實質”,是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的前景分析的基本要求。對于企業及區域碳排放核查,需要有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和核查人員。國家發改委2013年至2015年陸續頒布24個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作為行業碳核查基準,其中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是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的碳核查基準。中國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對平板玻璃制造企業做了碳核查基準。24個行業指南,政府需要根據當前碳中和實際
81、進程,擴充和完善溫室氣體核查管理機制,例如電子信息制造業還沒有單獨的指南。另外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微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業晶圓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等18項電子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團體標準完成制定并于2020年6月底發布,這里涵蓋了集成電路、液晶面板、多晶硅制造等從上游、中游到下游半導體行業的全產業鏈。半導體制造業的排放包括非二氧化碳氣體,如全氟碳化物(PFCs)和一氧化二氮(N2O)。因此,考慮到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軌跡的差異,未來研究的一個潛在重要領域是把減排路徑與氣候科學相結合。1)制定供應商準入機制建議企業制定明確的供應商準入機制,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采購重要指標
82、,要求設備供應商在一定年限內達成一定的節能指標,并將其列為采購評選標準。亦或選擇一些擁有ISO14000認證的供應商,因為與這些供應商合作會減少產生環境問題的風險,并明確后期的考核制度。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應考慮整個工廠的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因素,比如能源的有效利用,有害氣體的排放,水資源的節約以及廢棄物的回收等。2)建設供應商管理系統建立綠色供應商管理計劃和綠色供應鏈制度,還可以針對發現的問題,通過綠色培訓、分享節能減排解決方案長期推動供應商設定以科學為基礎的減排目標,通過提供低碳、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和激勵機制幫助加速價值鏈的低碳轉型。除了政府應逐漸完善行業碳核查政策、文件等,行業協會也應發揮指導和
83、監督作用,建立循環經濟行業和產品的資源效率標準標桿標識,建立MRV(指碳排放的量化與數據質量保證的過程,包括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體系,推動環境、社會與治理以及有效公眾參與。企業應嚴格按照政府和行業標準執行并進行定期溫室氣體排放披露,盡力保證碳排放的透明化。第三方核查機制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進行周期性核查,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報告結果可信度。2)加強低碳產品認證工信部發布的綠色設計產品標準清單給企業產品低碳設計樹立了可參照標準,目前我國正在著手建立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目標是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
84、個標識的體系,也將設立配套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擴大政府對于綠色產品的采購規模。企業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資源獲取、生產、銷售、使用、處置等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中進行產品自查,使得企業產品兼顧資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質量品質高等特征。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7“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研發機構協同資源循環利用、儲能、新能源替代等技術對企業碳中和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技術發展與企業應用間并沒有建立起堅實的橋梁。因此,企業需要加強與外部研發機構的合作,推動技術向應用轉化。具體而言,有點對點合作和集群合作兩種方式。1)點對
85、點合作企業與中科院,大學等科研機構一對一深度合作,企業可以為機構提供科研經費,科研機構則提供相關專業人才、技術和設備,研發定向針對企業問題和需求的新技術,比如低碳環境監測技術、特定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技術、特定氣體污染物的吸收再利用技術等。與企業合作,專項開發專項技術的突破利用。比如Intel還與戴爾及其它合作伙伴展開合作,打造了一個聚焦變電站自動化和虛擬保護繼電器的電網現代化解決方案。這一解決方案使電力公司得以將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納入電網,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2)集群合作集群是一個匯集整個行業相關組織的社區,利用重要的協同作用,給予利益相關者共同的立足點。能源集群的成員可以包含企業、研發機構、
86、大學等。通過資助和推動創新項目和活動,促進成員之間的合作,推進新技術的研發進程,從技術層面幫助企業解決能源問題。泛半導體產業聯盟或協會亦可責無旁貸的牽頭給行業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營造一個積極的政策環境,制定相關標準,促進成員協同發展,推進生態圈可持續發展。除了政府應逐漸完善行業碳核查政策、文件等,行業協會也應發揮指導和監督作用,建立循環經濟行業和產品的資源效率標準標桿標識,建立MRV(指碳排放的量化與數據質量保證的過程,包括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體系,推動環境、社會與治理以及有效公眾參與。企業應嚴格按照政府和行業標準執行并進行定期
87、溫室氣體排放披露,盡力保證碳排放的透明化。第三方核查機制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進行周期性核查,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報告結果可信度。2)加強低碳產品認證工信部發布的綠色設計產品標準清單給企業產品低碳設計樹立了可參照標準,目前我國正在著手建立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目標是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體系,也將設立配套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擴大政府對于綠色產品的采購規模。企業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資源獲取、生產、銷售、使用、處置等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中進行產品自查,使得企業產品兼顧資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質量品質高等特征。38社
88、區協同我國70%的工業用能集中在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用能系統較為復雜,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電子制造業等新興科技產業在工業園區的聚集優化了園區的產業結構,在維持經濟發展增速的同時,通過用能信息采集、依托信息化平臺實現區域能源科學調度、智能管理將推動行業轉型,通過社區協同從生命周期視角追溯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可以控制碳排放總量。建議推動園區產業共生系統的建立,即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公共建筑能耗監測,提升公共建筑低碳管理水平,提升園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其低碳轉型,形成良性循環。亦或通過集群協同,通過鼓勵買家聯合起來購買可再生能源,這讓小公司有機會獲得成本效益高的可再生能源。3.3 可持續發展衡量
89、指標3.3.1 可持續衡量指標原則指標范圍覆蓋電子工廠從設計,建造,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影響及對環境績效產生的影響。指標原則 以能源利用低碳清潔、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價值鏈全周期納入考量為指標設立的原 則,引導企業各流程、環節的環境績效改善 指標選擇上,以“關鍵性、可獲得性、量化性、比較性”為篩選原則,參考既有國際通行的 行業指標、可持續績效披露框架以及中國相關行業標準,包括 GRI SASB ISO遵循國際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體系標準;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注冊,評估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ISO 14064、ISO 14067屬于非強制性標準,對于組織或
90、者減排項目方而言,該標準的 要求屬于最低基本要求 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綠色生產/供應鏈相關評價標準等這部分內容我們參考了SASB semiconductor、ISO、電子信息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規范、GRI、電子信息制造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等框架,從能源、物料、溫室氣體、污染物與廢棄物、水3.3.2 可持續衡量指標目標、建議與可持續衡量指標39“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雖然有了以上低碳轉型的指標指引,但對電子行業來說,操作起來仍存在不小的難度。一方面是電子行業對生產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生產設備與生產成品種類繁多。另一方面,電能需求量和穩定性都是決定質量的關鍵。為此,我們建議可借助在
91、可持續發展領域具備豐富的電子行業經驗的第三方顧問服務來幫助企業梳理這些指標,確立企業目標,并規劃實施路徑。高級(綠色)初級引領工廠建立、實施并保持滿足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環境、能源管理體系管理體系能源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廢棄物GB/T 19001GB/T 28001GB/T 24001GB/T 23331SJ/T 16000GB/T 29115GB/T 26572GB/T 32150GB 18599GB 18597GB/T 20862(計算法)GB/T 7119GB/T18916電子行業取水定額要求GB/T 24256生態設計GB/T 34664綠色設計產品評價履行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報告SPS
92、精益管理與持續改進體系總能耗使用低碳清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用水減少原材料使用量引入生態設計理念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限用有害物質限量使用回收料、可回收材料替代產品碳足跡核算與核查溫室氣體排放(Scope 1)溫室氣體排放(Scope 2)溫室氣體排放(Scope 3)產生的廢棄物總量固體廢物處置危險廢物處置可回收利用率指標類別關鍵指標推薦框架協議/標準建議等7個方面建立了一級指標。同時,在不同一級指標下建立相關二級指標,并對應至相關流程。我們建議電子行業可參考以下可持續衡量指標:(圖13)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40業內優秀實踐4“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4
93、.1 施耐德電氣實踐在中國,施耐德電氣已有21家工廠部署了太陽能光伏系統,從2018年至今共計發電約53653兆瓦時,減少碳排放達近32015噸。以施耐德電氣(北京)低壓電器有限公司(SBLV)為例,工廠于2022年底榮獲鈦和認證頒發的零碳工廠(型)五星級證書,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經權威機構認證的“零碳工廠”,同時也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首家獲得第三方認證的“零碳工廠”。這得益于北京低壓工廠在產品設計、碳足跡核算、設備改造,以及能源管理四大方面的全方位布局,使工廠得以實現能源效率、運營效率的全面提升。在產品設計方面:施耐德電氣秉持生態設計理念,從產品開發初期就系統性地考慮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
94、,并通過對產品進行綠色編碼,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足跡。在碳足跡核算方面:北京低壓工廠生產的塑殼斷路器系列產品,已完成從產品設計“搖籃”到“大門”的碳足跡核算,并通過了第三方機構的核查。在設備改造方面:北京低壓工廠于2021年完成了空壓機系統的智能化升級改造系列項目,包括更換為高能效空壓機,部署空壓機智能云控制系統,實現了工廠空壓機的智能AI控制。截至2021年底,單空壓機改造一項即實現能源效率提升12%,減碳141噸,每年節電23萬度。在能源管理方面:工廠大幅采用光伏發電,年發電能力達2.4MW,提升了清潔能源使用率。同時通過EMA微網管理系統,預測能
95、源供需變化,實現運行實時優化,提升了光伏發電的滲透率。這也是目前施耐德電氣在中國最大的光伏項目。從2019年開始,該系統每年可提供北京工廠30%的電能,年發電量達27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1656.5噸9。4.2 蘋果實踐Apple通過綠色研發和低碳替代兩方面入手,從產品研發階段起就嚴格控制產品碳足跡。綠色研發:Apple在研發過程中通過產品設計改進,提高零部件使用效率,將原本碳排放極高的集成電路、電路板和導電線等的碳足跡總量大幅縮減。例如蘋果為Mac設備的需求度身定制了一款更加高效的Apple M1芯片。Mac mini改用這一芯片后,降低了設備使用的能耗,使其整體碳足跡有了34%的減幅。注
96、9 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超載日訪談42業內優秀實踐4.3 臺積電實踐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制造服務企業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于2020年7月27日加入RE100(全球氣候倡議),將“在2030年生產設施達到25%以上使用可再生能源、2050年底前則是要達到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定為企業低碳轉型目標??稍偕茉刺娲号_積電于2020年7月簽署了一項協議,購買丹麥Orsted AS公司在臺灣海峽建造的920兆瓦海上風電場的全部發電量11。4.4 意法半導體實踐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意法半導體意法半導體(ST)也定下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即到2027年實現范圍1和2以及人員和
97、產品運輸的碳中和;2025年,實現1.5攝氏度控溫目標,到2027年,達到碳中和并采購100%的可再生能源。為達成到2027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意法半導體與施耐德電氣結為戰略合作伙伴,圍繞降低制造設計場所的總體能耗,實施可再生能源戰略、制定實施可行的相關脫碳封碳計劃展開合作。施耐德電氣借助ESS能效咨詢服務,對意法半導體全球范圍內14處工廠和研發中心提供能效預評估解決方案,以發現和確認減碳機會,確定項目節能量和投資回報周期,進行現場太陽能發電預估,制定能效優化策略、替代方案和能效提升路線圖等,總節能減排率較2020年度最高可達到12%,提升了供電安全可靠性12。注 10 數據來源:Apple環
98、境進展報告,2021注 11 數據來源:TSMC Annual Report 2020(I)注 12 數據來源:施耐德電氣整理低碳替代:蘋果通過采用越來越多的更易于低碳加工和循環利用的材料,來減少碳足跡。比如,蘋果使用再生鋁和水電冶煉鋁材替代原生鋁金屬,包括新款MacBook Air、Mac mini和新款 iPad等設備在內,已有多款產品的機身用上了100%再生鋁金屬和水電冶煉鋁材。Apple的鋁金屬相關碳足跡與2015年相比縮減了63%之多10。43“綠”動“芯”篇章 電子行業低碳轉型洞察 4.6 三星電子實踐隨著消費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三星電子也開始將環保融入其產品之中。低碳
99、產品:三星在2021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推出的太陽能遙控器就從能源和材料兩個方面將低碳理念貫徹產品之中。ECO遙控器背面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利用室內光線、室外光線給內置的充電電池持續充電,預計這一舉措7年內可節約9900萬節AAA電池。此外,ECO遙控器由31克塑料制成,其中有28%來自可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將每年減少成噸的塑料垃圾。生產工藝改進:三星半導體在2019年底獲得了移動存儲行業中首個碳足跡和水足跡認證。其工藝生產采用獨特的蝕刻技術,在單個工藝步驟中刺穿90多個電池層,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減少每個NAND電池層的碳和水足跡的總體增加,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14
100、。4.5 思科實踐思科計劃到2030,將思科范圍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FY19基準年減少30%。為實現這一計劃,思科從與供應商開展積極合作,以減少供應鏈相關碳排放量。通過加入CDP供應鏈計劃,思科將環境績效管理延伸至全球供應鏈運營,并報告GHG排放數據。為了推動供應鏈碳減排進展,思科為供應商設定公開的絕對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以及思科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的長期目標。通過收集供應商碳排放數據,評估單個供應商的減排績效13。注 13 數據來源:Cisco-Powering an Inclusive Future for All 202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
101、mpact Report注 14 數據來源:根據三星環境報告書、新聞報道整理44結語電子制造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顯著,而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綠色低碳轉型則成為了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硬基礎”,也是業內企業立足當下,致勝未來的“金鑰匙”。在可持續發展大勢之下,雖然當前行業面臨巨大挑戰,但卻并非無技可施。借此次籌備白皮書之際,我們以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深入了解并再現了行業轉型過程中的現實困難,同時也驚喜地發現并總結了領先企業的成功經驗,結合各方對可持續發展不同層面的深刻洞察,我們更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建議。首先應設立清晰的目標,即在顯著擴大制造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絕對碳排放量,實現企
102、業價值提升;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完善低碳標準體系,實現供應鏈端到端的完整低碳轉型。為此,需要著重塑造以下四大能力:價值交付能力:在組織層面建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及相 應權責體系,在運營層面制定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和績效指 標,從供應鏈和品牌價值角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入 主業。碳資產管理能力:強化企業對碳足跡監測、綠色金融與投 資、碳排放權管理等方面的認知與能動性,逐步形成并積累 碳資產。技術與創新能力:重點關注并探索包括數字化運營、終端 電氣化、能效管理、循環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負碳、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研發與應用。生態圈協同能力:加強與供應鏈、產業鏈、研發機構、社 區等不同維度的合作,在能力上形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 生態協同作用。綠色低碳,雖只是眼前的一種“選擇”,但也是未來的一張“明牌”,對電子制造業而言,與其孤注“車到山前必有路”,不如著手“未雨綢繆先修路”。為共創行業可持續、高質量未來,讓我們凝心聚力,全力以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