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2024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7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香港中文大學:2024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71頁).pdf(7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劉 佐 德 全 球 經 濟 及 金 融 研 究 所 香 港 新 界 沙 田 澤 祥 街 十 二 號 鄭 裕 彤 樓 十 三 樓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 莊太量莊太量 研究專論第一零八號 二零二四年三月 鳴鳴 謝謝 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衷心感謝以下捐助人及機構的慷慨捐贈 及對我們的支持(以英文字母順序):捐助人及機構捐助人及機構 查懋德 雅居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鄭海泉 亞洲金融集團有限公司 蔡冠深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胡祖六 銀聯金融有限公司 神原未綺 中國概念(咨詢顧問)有限公司
2、 江達可 招商永隆銀行有限公司 劉佐德及劉陳素霞 第一東方投資集團 劉遵義 四洲集團有限公司 利乾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 梁家康 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 梁錦松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李偉波 弘毅投資 呂耀東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黃志祥 麗新發展有限公司 孫少文 劉佐德基金有限公司 王庭聰 敏華控股有限公司 榮智權 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 盛智文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大生銀行有限公司 東亞銀行有限公司 香港上海匯豐銀有限公司 The Lanson Foundation 活動活動贊助贊助人及機構人及機構 周松崗 盤谷銀行 蔡清福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方方 中國銀行金邊分行 方正
3、北山堂基金 馮國經 國家開發銀行 李偉波 金陵華軟 黃桂林 厚樸投資管理公司 中國工商銀行金邊分行 金陵控股有限公司 新華集團 The Santander-K Foundation 銀聯國際 1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服務業的競爭優勢與重要性 莊太量莊太量1 1 2024 年 3 月 2024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 1 這項研究由匯豐銀行委托進行。作者感謝匯豐銀行對這項研究的財政支持,所有的錯誤都是作者的。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并不必然反映與作者相關各機構的觀點。2 目錄目錄 第第 1 1 章章 行政摘要行政摘要.4 1
4、.1 研究背景.4 1.2 研究目的與范圍.5 1.3 對服務業占GDP比重的預測.6 第第 2 2 章章 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9 2.1 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9 2.2 長三角對比大灣區.15 2.3 如何利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17 第第 3 3 章章 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近期挑戰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近期挑戰.20 3.1 大灣區內服務業占GDP比重分布不均.20 3.2 大灣區城市平衡服務型經濟結構的重要性.24 3.3 如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日本的經驗.28 3.4 服務業發展如何推動產業升級-德國的經驗.29 第第
5、 4 4 章章 服務業增長預測服務業增長預測.31 4.1 預測方法.32 4.2 情景1a:按固定增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占GDP的份額,目標是2030年達到60%.33 4.3 情景1b:按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GDP的份額,目標是2030年達到60%.34 4.4 大灣區各城市具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35 第第 5 5 章章 金融服務發展對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金融服務發展對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37 5.1 金融服務支持先進制造業和新經濟領域.37 5.2 擴大中小企資金供給渠道.39 3 5.3 增強大灣區財富管理能力.40 5.4 外資銀行如何助力大灣區金融服務業的發展.43 5.5 外資銀
6、行的機遇.44 第第 6 6 章章 宏觀政策建議宏觀政策建議.45 6.1 吸引人才.45 6.2 擴大跨境資金流動.47 6.3 實現跨境數據共享.48 附錄附錄1.1.更多灣區和長三角的背景資料更多灣區和長三角的背景資料.51 附錄附錄2.2.服務業占服務業占GDPGDP的比重預測,目標是的比重預測,目標是20302030年達到年達到70%70%.56 附錄附錄3.3.金融部門改革的里程碑和行業格局的演變金融部門改革的里程碑和行業格局的演變.59 附錄附錄4.4.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存款增長率與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存款增長率與GDPGDP增長率增長率.63 4 第第 1 1 章章 行政摘要
7、行政摘要 1.1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1.1.1 2015 年,國務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覆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及肇慶市(下文簡稱珠三角九市)。中共中央、國務院 2019 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1.1.2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的經濟潛力引人注目;該區域占
8、中國國土總面積不到 1%,但它擁有全國約 7%的人口。在 2022 年,其經濟總量超過 13 萬億人民幣,占全國 GDP 的 11%;如果把大灣區視為一個經濟體,排名大概世界第十,超過了韓國、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幾個 G20 國家和新加坡。1.1.3 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大灣區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戰略優勢迅速發展,從 20 世紀末的農業經濟發展到制造業經濟,而目前正在向創新和知識型經濟過渡。大灣區的建設是建立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國際上沒有任何先例,其軌跡與世界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發展路線有所不同,甚至更具獨特優勢。1.1.4 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是中央金融工作
9、的重點方向之一。2023 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要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大灣區自身的定位與雄厚的經濟產業基礎為金融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需求和有力支撐,同時作為中國金融開放的最前沿,也承擔了中國金融開放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5 1.1.5 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利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宗旨。然而,目前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缺少多種融資渠道,特別是跨境融資,導致企業無法獲取足夠的金融資源用于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和綠色發展。1.1.6 大灣區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其宏觀經濟效益并不乏概念上的共識;然而,實
10、現這一愿景的途徑值得更深入地研究。社會各界仍對大灣區發展所帶來的切實機遇持觀望態度,特別是需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吸引境內外企業進軍大灣區并實現長期發展。1.2 1.2 研究目的與范圍研究目的與范圍 1.2.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是以大灣區相對于中國大陸其他發展區域以及世界其他灣區現有的競爭優勢為前提。為了鞏固和加強大灣區現有的競爭優勢,區內城市不僅需要發揮產業和經濟協同效應,更需要對目前的經濟架構進行系統性升級,并探索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對策。1.2.2 要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我們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在全球范圍內發展,以及外國投資者為何青睞大灣區而不是到其他
11、可比地區進行投資。為此,本報告在第 2章對大灣區和其他三個地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長江三角洲)的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和探討。1.2.3 我們以三個最為相關的要素為起點,分析四個地區的比較優勢。第一是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對于大灣區這樣一個日益復雜的經濟區域來說,服務業的份額相對較低。事實上,除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外,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這一比例都低于50%。1.2.4 第二是生產力增長。隨著人口紅利和資本投資回報減少,提升生產力將是實現和保持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在第 3 章中,我們6 分析了大灣區生產力增長的現有瓶頸,討論生產性及知識型服務業發展對于促進高質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性。1.2.5
12、 第三是資金獲得。要加快大灣區的金融開放與深度融合,需要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然而,目前內地企業和企業家還未能充分利用香港深厚的資金池,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我們將在第 5 章中討論內地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在獲得資金方面遇到的限制,以及香港如何幫助這類企業解決難題。1.3 1.3 對服務業占對服務業占 GDPGDP 比重的預測比重的預測 1.3.1 我們的分析比較顯示大灣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落后于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F在大灣區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在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中,除了廣州的服務業 GDP 占比約 70
13、%,以及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城市的服務業 GDP 占比約 60%以外,其他六個城市服務業 GDP 占比都是少于 50%,這六個城市在過去的 20 年間一直變化不大。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的經驗顯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大灣區可能會經歷“回蕩效應”(backwash effect),即生產要素從欠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轉移,從而加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1.3.2 先進制造業是大灣區的發展重點,在 2021 年廣東省發布的制造業“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到 2025 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保持在 30%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 33%”2??v使各地的發展基礎與條件有所差
14、異,但德國和日本作為先進工業經濟體,其顯著的發展成果仍具參考價值。從它們的經驗來看,發展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是相輔相成。傳統代工制造業要升級轉型,會涉及高科技和獨立研發品牌的建立。這需要有相關知識產權法例的保護,而法例的建立和執行,以及人們對法例的重視,需建立在成熟的服務型經濟、足夠數量的受高等教育人口和 2 https:/ 7 完善的法律體系基礎之上。香港在融資、市場信息和知識產權管理方面均具有優勢,可與大灣區內地企業合作,促進區內產業升級。1.3.3 如果以德國和日本為基準,大灣區要長期發展,就要提升這六個城市服務業 GDP 占比至超過 60%。不能轉型服務業的大灣區城市長遠有可能會墮入中等
15、收入陷阱,致使人才流失。由于落后城市的居民沒有足夠的購買力,解決方法是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支持先進制造業的增長,以及吸引和留住人才所必需的相關產業,如教育、醫療和金融。1.3.4 雖然每個內地大灣區城市都有其各自的產業組合,但國外經驗顯示,把服務業占 GDP 比重提升至 60%是合理且可實現的目標。第 4 章為六個服務業占 GDP 比重不過 50%的大灣區城市推算 2030 年之前每年服務業比重所需的遞增速度。制造業城市中,以東莞和佛山為例,要在 2030 年之前將服務業增長到 60%,服務業的年增長率應分別需達到 GDP 的 2.13%和 1.97%。而非制造業城市中,以珠海為例,相應的
16、年增長率為 0.37%。我們也計算了到 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60%所需的年增量。例如,東莞如要在 2030 年服務業達到 60%,服務業年增量需要達到 588.2 億元人民幣。這相當于每年創造 25 萬個金融業就業崗位,或 41 萬個教育行業就業崗位,或 29 萬個衛生和社會工作就業崗位。1.3.5 2017 至 2021 年,除東莞外,所有城市的家庭存款占 GDP 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這意味著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間這些城市的存款增長速度快于 GDP,反映了過去幾年這些城市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1.3.6 要切合實際地促進大灣區服務業的發展,除了依靠廣州和深圳兩地
17、之外,香港可憑借其在廣泛的國際商業網絡和金融、法律等專業化服務方面的優勢,發揮龍頭帶領作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的新定位3,這些角色定位既有利于加 3 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商貿中心、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https:/ 8 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可彌補內地城市發展中的局限性。為了能夠實現中港兩地的互補,需要在跨境人才流動、跨境金融、以及數據流通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政策便利,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者和人才。此外,一個開放、多元化的融資環境更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吸引更多
18、的外商投資,拓寬融資渠道,有助于大灣區企業擴展海外業務。9 第第 2 2 章章 大灣區與其他灣區和長三角的比較大灣區與其他灣區和長三角的比較 灣區經濟與一般的內陸經濟不同。內陸城市群是由一個大城市和四周一些衛星城市組成的,但灣區經濟是幾個規模相當的沿海城市,以海港為依托,以灣區自然地理條件為基礎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它們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分配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廣泛的國際交往網絡等特點。灣區經濟整合了區內各城市的資源,并提升了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世界著名的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不僅服務業高度發達、創新能力領先,而且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每個灣區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并
19、非在零和游戲中競爭。在本節中,我們的分析是為了客觀地評估大灣區的比較優勢,至于更多關于灣區和長江三角洲的背景資料,詳見附錄1。2.1 2.1 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 2.1.1 表 1 列舉了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10 表表 1:1:大灣區與全球其他灣區及長三角的比較4 東京灣區 舊金山灣區 大灣區 大灣區(不包括香港和澳門)長三角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36,898 17,887 56,098 54,9515 359,000 人口(百萬)(2022)44.3*7.7*86.62 78.466 236*GDP(萬億美元,2022)1.9
20、0*1.30 1.944 1.5577 4.33*人均 GDP(千美元,2022)42 132 22.59 19.848 18 GDP 占國家的份額(2022)38.6%(2020)4.3%(2017)10.8%8.7%9 24%服務業占 GDP 比重(2022)84.7%*70.8%*64.0%50.31%*10 55.7%*GDP 增長率 3.6%*4.8%*7.1%*7.2%*11 5.1%12 重點行業 高端制造 科技,互聯網 金融、科技、互聯網、物流 科技、互聯網、集成電路 生物醫學,汽車 財富 500 強企業數量(2023)13 29 38 25 19 25 在該地區設有總部的財富
21、 500 強企業的例子 富士通、夏普、YKK、佳能 蘋果、谷歌、Meta、英特爾、特斯拉 華潤、友邦保險、平安保險、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 平安保險、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 上汽集團、阿里巴巴、恒力集團、寶武鋼鐵 QS 百強大學數量(2023)2 3 5 014 3 機場旅客運輸量(百萬人次,2022)64.182 60.5 69.625 63.986 95.26 港口集裝箱輸送量(百萬標準箱,2022)8.381 2.337 82.057 65.372 89.73 GFCI 十大金融中心數量(2023 年 9 月)0 1 1 0 1 股票市場市值(萬億美元,2022 年底)5.23 14
22、*15 16 9.21 4.65 6.65 股票市場市值占 GDP 的比例(2022 年底)275.2%1,077%17 473.8%293.6%153.6%4 數據來源:https:/ https:/ http:/ https:/ 5 https:/ 6 https:/ 7 https:/ AND CEIC data 8 https:/ AND CEIC data 9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locations=CN AND CEIC data 10 根據圖 4a 計算得出,不包括香港和澳門 11 https:/
23、AND CEIC data 12 2022 年名義增長率,以簡單平均法計算.https:/ 13 https:/www.city- https:/ https:/ 14 https:/ 15 https:/jointventure.org/news-and-media/news-releases/2340-2022-silicon-valley-index-top-25-hold-92-of-the-wealth 16 雖然舊金山灣區沒有證券交易所,但許多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大公司都以舊金山灣區為基地。17 以總部設在舊金山灣區的上市公司的市值進行計算。11 注:*2021 年數據
24、;注:由于人民幣貶值,GDP 數字與香港貿發局研究網站略有不同;注:所有市值數據均取自 CEIC 數據。2.1.2 土地和人口:從表 1 可以看出,四個地區中,長三角的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長三角(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總面積是大灣區的6.4 倍;從人口總量來看,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第一大人口聚集區。2021 年,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常住人口總量是大灣區的三倍。東京灣區人口約 4,430 萬、是世界上城市基礎設施最完善的都會區之一。2.1.3 GDP:從表 1 可以看出,長三角的 GDP 最高,但人均 GDP 最低;舊金山地區的 GDP 最低,但人均 GDP 最高。東京灣地區的 GDP
25、 占全國份額是最高的。2022 年,舊金山灣區的經濟增長達 4.8%,領先美國 50 個最大的都市圈。2.1.4 服務業占 GDP 比重 服務業是東京灣區的支柱產業,約占 GDP 的 84.7%。2022 年,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業占比為 64%,如果除去香港和澳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將從 64%降至 50.31%。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服務業占比 55.7%。2.1.5 財富 500 強企業/QS 百強大學數量:2023 年,東京灣區集聚了 29 家世界 500 強企業,包括豐田汽車、三菱、本田汽車、索尼、東芝、佳能等知名跨國公司。舊金山灣區擁有 38 家世界 500 強企業,惠普、蘋果公司、
26、思科等企業的總部均位于舊金山灣區。在 2023 年財富世界 500 強企業中,25 家在長三角,25 家在大灣區,長三角同樣占 25 席,包括寶武鋼鐵(44 名)和阿里巴巴(68 名)。獲此殊榮的香港公司包括華潤、招商局集團、聯想集團、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怡和洋行和長江和記實業。如果排除香港,大灣區有 19 家此類公司(表 1)。12 東京灣區集聚了東京大學等大批知名高等學府,包括兩所 QS 百強大學。舊金山灣區則匯聚了三所 QS 百強大學,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頂級高校,因此國際學術和國際會議活動非常頻繁。大灣區和長三角分別有五所和三所 QS 排名前 100 的大學。2.1.
27、6 機場旅客運輸量:在人流方面,東京灣區擁有兩個國際機場,2022 年旅客運輸量6,418.2 萬人次。舊金山灣區的三大國際機場位于舊金山(SFO)、圣何塞(SJC)和奧克蘭(OAK),2022 年機場旅客運輸量 6,050 萬人次?;浉郯拇鬄硡^擁有香港、廣州及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2022年,大灣區有6,900萬機場乘客人次,長三角有6,400萬人次,略低于大灣區。2.1.7 港口集裝箱輸送量:在貨物流量方面,東京灣區擁有東京港(Tokyo)、橫濱港(Yokohama)、千葉港(Chiba)、川崎港(Kawasaki)、橫須賀港(Yokosuka)和木更津港(Kisarazu)六大
28、港口。東京灣區是國際貿易中心,在其龐大的港口群的帶動下,該地區的貨物流動頻繁。東京灣區的集裝箱港口,在 2022 年共處理 838.1 萬個 20 英尺標準箱(TEUs)。舊金山灣區的集裝箱港口,在 2022 年共處理 233.7 萬個標準集裝箱(TEUs)。大灣區擁有規模龐大的港口群,包括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個世界級集裝箱港口及虎門、惠州和珠海等地方港口。世界前十大集裝箱港口中,深圳、廣州和香港三個集裝箱港口都位于大灣區。2022 年,大灣區港口處理了 8,205.7 萬個標準箱(TEUs),而長三角處理了8,973 萬個標準箱,略高于大灣區。其中,香港處理了 1,669 萬標準箱,深圳處理了
29、 3,004 萬標準箱,廣州處理了 2,486 萬標準箱,而13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 4,730 萬標準箱,連續 13 年蟬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港18。長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群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上海、寧波、連云港為主19。2022年,全球貨物吞吐量位列前十位的港口中,長三角地區占據三席,寧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蘇州港分別位于第一、三和第七位20。2.1.8 金融中心和資本獲得:東京作為亞太地區金融中心的排名和從前相比有所下降:它在Z/Yen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排名從 2020 年 3 月的歷史最高(第三位),下降至 2023 年 9 月時的第 20 位。在資金流動方面,東京灣區
30、作為日本的經濟中心,是日本對外投資的總調度中心。盡管該地的 GFCI 排名有所下降,但自 2020 年以來,流向日本的資本趨勢明顯。2021 年全球流向日本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為 1.58 萬億美元,較 2020 年的極低水平增長 64%。2022 年,流入日本的外國直接投資激增至創紀錄的 325.3 億美元,為過去十年來最高。日本對內直接投資額達 2,253.7 億美元,占 GDP 的 5.24%。該國在 2022 年 AT 科爾尼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中排名第 4。與發達的傳統金融業相比,東京灣區的風險投資發展滯后。舊金山自 19 世紀以來就是美國西部的金融中心,在 GFCI(2023
31、年 9 月)排名中位列第 5。它是一些大型銀行(富國銀行)、保險公司(TransAmerica、Firemans Fund)、以及美聯儲和美國造幣廠的分支機構所在地。舊金山灣區聚集了 1,000 多家風險投資公司,許多投資公司都在舊金山地區設有辦事處,例如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公司,其總部位于附近的圣馬特奧。雖然舊金山灣區沒有證券交 18 https:/ 2023-2028 年長三角地區港口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http:/ 20 2022 年全球港口發展報告 14 易所,但許多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大公司都以舊金山灣區為基地。舊金山灣區與納斯達克的聯系比其他任何地區都更緊密。大多數科
32、技公司,如蘋果、微軟、甲骨文和思科,都在納斯達克上市。大灣區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擁有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大金融重鎮,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根據 2023 年 9 月第 34 期GFCI 排名,香港金融中心排名第 4 位,而深圳及廣州排名分別躋身全球第 12 位和第 29 位。深圳金融業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帶動下迅速發展。2022 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 5,137.98 億元,同比增長 8.2%,高于全國(5.6%)和廣東?。?.8%)平均水平,占同期 GDP 的比重為 15.9%。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來自深圳
33、的 A 股上市公司共有 405 家,公司總市值達 7.6 萬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長三角地區也是全國金融機構集聚區之一,在金融機構數量方面占據較大優勢。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由貨幣、外匯、股票、債券、黃金、衍生品、保險等市場組成的全方位金融市場體系,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全國金融市場,股權交易中心、產權交易所等地方金融市場。上海在 GFCI(2023 年 9 月)排名第 7。從表 1 可以看出,2022 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市值 6.65 萬億美元,高于深交所的 4.65 萬億美元。兩間交易所均透過相應的滬港通和深港通計劃與香港聯合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相連。15 2.
34、2 2.2 長三角對比長三角對比大灣區大灣區 2.2.1 從人口增速來看,2012 年至 2021 年大灣區常住人口增長35%,快于長三角地區(增長僅 12%)。由于中國各地區的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會有實質性差別,這種巨大的差異主要歸因于勞動力的內部流動。因此,大灣區在吸引勞動力方面,比長三角更具優勢。從勞動力占比上看,大灣區勞動力人口占比達 74.7%,長三角地區占比為 71.7。2.2.2 在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長三角地區總體水平高于大灣區內地九市。大灣區內地九市除了深圳、廣州的生活水平可以與長三角地區城市相比之外,其余城市居民收入低于長三角主要城市,收入差距也高于長三角地區。這意味著將香港
35、納入大灣區對其整體發展和表現非常重要。2.2.3 在制造業方面,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得到三個省和一個市,以及 2.36 億人口總量的支持,這是大灣區所無法企及的。長三角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有足夠的勞動力來支持制造業,為產品提供足夠的消費市場。長三角地區醫藥制造、集成電路產業、汽車等產業規模在全國領先。2.2.4 大灣區在信息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大灣區上市企業高度集中在電子、信息等行業,截至 2022 年,719 家 A 股上市企業中,有180 家屬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9 家屬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兩行業占比分別為 25.0%和 8.2%;長三角相應行業上市企業占比僅為 9.0%和
36、 6.2%。2.2.5 如不包括香港和澳門,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中最大的產業是電子行業,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7.4%,而長三角最大的行業是機械行業,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9.7%。而在電子信息這一新興產業中,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占比遠超長三角。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在電子產16 業中的比重是長三角的 2.91 倍。換言之,就產業比例而言,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產業更偏向于新興產業。長三角的產業比較傳統。21 2.2.6 2019 年,長三角地區 R&D 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8%,低于大灣區 0.6 個百分點。2019 年底,大灣區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的 21.3%,高于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 17.2
37、個、8.6 個、9.8個和 20.0 個百分點。22 2.2.7 在高端人才方面,長三角地區更具有優勢。大灣區每 10 萬人中,15,819 人具大學程度教育,長三角地區的數字則為 16,523 人23。從表 2a 的數據中可以看出,與長三角地區高端人才的分布相比,大灣區面臨著高學歷人才短缺的問題,特別是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才。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2018),2015 年,大灣區常住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僅為 17.47%(其中香港為26.18%,深圳為 25.19%,東莞為 15.74%),說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低于理想水平。表表 2a2a:大灣區與長三角人才教育水平對比(20
38、21.11-2022.10)大?;蛞韵?學士 碩士 工商管理碩士/行政工商管理碩士 博士/博士后 大灣區 22.99%60.07%16.15%0.79%長三角 19.08%58.97%20.90%1.05%數據來源: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2.2.8 金融業占長三角地區 GDP 的比重低于大灣區。根據 2023 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位列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深圳金融業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輻射帶動下增長較快,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的步伐亦加快。2022 年,深圳金融業增長 8.2%,在深交所上市公司達 2,743 家。但是,如果除去香港,大灣區金融業從規模 21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
39、展比較研究-廣東統計局http:/ 22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研究-廣東統計局http:/ 23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研究-廣東統計局http:/ 17 以至金融機構數量上難以與長三角地區相比。2019 年長三角地區金融業增加值達到 1.36 萬億元,為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 2.4 倍,金融業占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也分別高出大灣區珠三角九市 1.2 個百分點和 4.0 個百分點。24 2.2.9 在銀行業方面,大灣區單個城市的平均存貸遠超長三角城市群。2021 年粵港澳大灣區本外幣存貸余額分別為 39.4 和 29.7 萬億元,同比增長 5.4%和 7.
40、8%,存貸比為 0.75,比 2020 年增加0.02。與長三角城市群相比,大灣區優勢突出,平均每城存貸余額分別為 3.6 和 2.7 萬億元,是長三角的 1.75 倍和 1.62 倍。經濟總量大的城市,往往住戶存款也較高;家庭存款水平與城鎮化程度和城市人口規模呈正相關。擁有更多存款的城市將有更多的投資資本,這意味著更高的長期增長潛力。25 2.2.10 在證券行業層面,大灣區上市企業平均市值較大,科技開放程度較為突出。香港和深圳具有大灣區乃至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工業化的優勢,所以證券、基金、債券評級等領域機構云集,豐富了當地金融服務。2.2.11 大灣區的上市公司已經進入互聯互通機制的市
41、場。719 家A 股上市企業中,有 42 家為滬港通公司、201 家為深港通公司,合計 33.8%,超 過 長 三 角 上 市 企 業 中 滬 港 通 和 深 港 通 的 占 比(27.7%)。2.3 2.3 如何利用香港在如何利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下的獨特優勢 2.3.1 大灣區有著“一國兩制”的體制優勢,有著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同時又有著四個經濟發展牽頭城市(廣州、深圳、香港及澳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城市,擁有獨立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頻繁的跨境數據交換,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香港的法律和監管制度,24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
42、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研究-廣東統計局http:/ 25 http:/ 18 為健全的管治結構和公平交易提供了保障。香港可以幫助大灣區內地企業與世界其他普通法司法轄區對接。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高度國際化,各種制度與國際接軌,享有免簽證出入境的國家較多,亦具有兩文三語的優勢,在商業領域能夠有力促進內地企業業務轉型升級和適應國際商業慣例。2.3.2 開放之初,最早進入內地的是港資企業。經過 40 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 2 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接近 1.5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香港在吸引外資到中國方面發揮了重要
43、作用。四十年來,香港的作用至關重要,擔負著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的“超級聯系人”角色。2.3.3 金融仍是香港最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香港擁有優良的金融資源和基礎設施,是全球多幣種同時清算的重要市場。香港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也是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和融資活動的首選地點。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緊密聯系,可為區內企業和個人提供高增值金融服務,成為企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投融資平臺。此外,香港可以善用大灣區發展給金融業帶來的新增長點,尤其是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2.3.4 國內融資渠道不足以滿足民營企業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因此海外融資渠道對民營企業非常重要26。香港是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及融資平臺的總
44、部及區域辦公基地,是內地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窗口。憑借其自身的獨特優勢,香港已成為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平臺27,為內地企業的“走出去”項目提供眾多融資渠道,幫助內地企業獲取來自全球的低成本資金。2.3.5 內地約三分之二的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和大部分金融投資都由香港發起和處理的28;此外,香港還是內地主要的貿易 26 香港交易所研究報告:香港支持內地民營企業集資的角色,2019年6月 27 香港交易所研究報告:香港支持內地民營企業集資的角色,2019年6月 28 https:/www.hkma.gov.hk/gb_chi/key-functions/international-fin
45、ancial-centre/hong-kong-as-an-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re/dominant-gateway-to-china/19 伙伴之一及內地與海外國家跨境貿易的中轉站,它在人民幤國際化道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展望未來,香港有機會利用與大灣區的優勢互補、多幣種結算業務的支持和高效、穩健的金融基建,繼續為中國內地和離岸市場之間的人民幣交易提供便利,從而鞏固其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2.3.6 大灣區在專業服務的出口方面相較于長三角地區更具優勢。香港的專業服務業發展蓬勃且達世界級水平,專業服務為香港貢獻了 10%以上的 GDP29,有能
46、力開拓大灣區所帶來的龐大增長潛力,例如將會計師及律師服務出口至全世界。不少內地企業往海外直接投資、進行收購合并等,均需要與國際接軌的香港專業服務支持,為有關項目進行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及為相關交易擬定合適的法律檔案,并且在有需要時利用雙方均可接受的仲裁、調解服務,以解決與外國交易洽談可能出現的各種商業糾紛。2.3.7 香港是國際航空樞紐,可提供高增值貨運、飛機租賃和融資服務,以及航空管理培訓,支持在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30。此外,香港可以利用金融服務優勢發展先進的海運服務,例如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和海事保險。2.3.8 以上的分析顯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獨特的競爭優勢可以彌補大灣區內地九市
47、的短板,進行優勢互補,從而加速大灣區的一體化進程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29 https:/www.censtatd.gov.hk/tc/scode80.html 30 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box-19q1-c2-2.pdf 20 第第 3 3 章章 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近期挑戰大灣區經濟增長的近期挑戰 大灣區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大灣區城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廣東省政府于 2023 年 6 月 1 日發布了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廣東計劃形成制造業新格局,提高制造業及生產與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力爭到 20
48、27 年達到 65%。廣東省政府將加強大灣區在產業鏈和供應鏈方面的合作。意見中指出推進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土地利用、能源利用、金融等改革,旨在突破大灣區產業整合瓶頸。報告還強調通過注重創新、強調大灣區人才吸引、國際合作和技術升級來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以下小節介紹了大灣區面臨的挑戰以及德國和日本的經驗。3.1 3.1 大灣區內服務業占大灣區內服務業占 GDPGDP 比重分布不均比重分布不均 3.1.1 要預測大灣區經濟結構的發展路徑,我們可以借鑒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發展路徑。從圖 1 可以看出,自 2009 年以來,舊金山灣區所有城市的服務業占該市 GDP 的比重都超過了 50%。東京灣區城市自
49、 1990 年以來也出現了類似結果(圖 2)。圖圖 1 1:舊金山灣區所有城市的服務業占該市 GDP 的比重 21 圖圖 2 2:東京灣區所有城市的服務業占該市 GDP 的比重 圖圖 3 3 :德國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百分比 3.1.2 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已經從制造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這是通過產業升級以及高科技和金融業的發展來實現的。本報22 告第 3.3 節將用德國進行案例分析。它的服務業占其 GDP 的 62%以上(如圖 3 所示),同時也以工業生產質量優良而著稱。3.1.3 粵港澳大灣區最主要的產業為工業和進出口貿易。從圖 4a 可以看出服務業 GDP 占比為 64.8%,顯
50、示大灣區經濟正進一步向第三產業轉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 年,該地區的第三產業化程度略高于世界服務業占 GDP 的百分比 64.4%。與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相比,大灣區的服務業尚欠發達。在高端服務業方面,大灣區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的差距明顯。2021 年,大灣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和其他三個灣區相比占比最低,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是服務業占 GDP 總量比重最高的兩個城市,分別為 93.4%和 91.3%。如果排除香港和澳門,份額將為 50.31%31,低于長三角的 55.7%?,F在大灣區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在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中,除了廣州的服務業GDP 占比約 70%,以及深圳和珠海這
51、兩個城市的服務業 GDP 占比約60%之外,其他六個城市的服務業 GDP 占比都少于 50%。這六個城市在過去的 20 年間一直變化不大,雖然有些地區有小幅度的增長,但是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現象,服務業 GDP 占比越來越少(圖4b)。圖圖 4a4a :2021 年大灣區各市的服務業 GDP 占比 31 見圖 4 23 3.1.4 在文獻中,人均收入較高的地區在服務業發展方面將比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表現更好,導致區域不平等的持續存在32。大灣區城市間持續發展不均,與國家共同富裕的目標背道而馳。這也削弱了其長期一體化的有效性,影響了大灣區的整體增長潛力。為了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和一體化進程,201
52、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建立區域戰略協調機制,完善市場融合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圖圖 4b4b :六個城市服務業占 GDP 比率 3.1.5 由于落后城市的居民往往沒有足夠的購買力,有必要加快這些城市的出口服務業發展。目前,中國在旅游和教育等服務領域存在貿易逆差。2008 年以前,中國旅游服務貿易是處于順差狀態的服務行業,在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后,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出現逆差,逆差規模也在快速增長33。32 Ma N,Shum WY,Han T,Cheong TS.Global
53、 Inequality in Service Sector Development:Trend and Convergence.Front Psychol.2021 Nov 25;12:792950.doi:10.3389/fpsyg.2021.792950.PMID:34899547;PMCID:PMC8654734.33 Guo,C.and Liao,C.(2017)Research on the Deficit of Chinas Tourism Service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
54、siness Management,7,170-178.doi:10.4236/ajibm.2017.73013.24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2019 年,約有 703,500 名中國學生離開中國到海外學習(圖5),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學生原籍國34。因此,服務業需要擴大和開放。圖圖 5 5 :中國學生到海外學習人數(千人)3.2 3.2 大灣區城市平衡服務型經濟結構的重要性大灣區城市平衡服務型經濟結構的重要性 3.2.1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在過去幾十年里,大灣區一些內地城市利用其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然而,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和勞動力成本日
55、漸上升,投資者會逐漸將供應鏈遷移至其他更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就長遠而言,這樣的錯位發展可能導致大灣區內欠發達的城市掉進“中等收入陷阱”。這是指一個經濟體由于成本上升而失去在制成品出口方面的競爭優勢,無法過渡到高收入經濟體的情況。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世界銀行發表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指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均 GDP 一直徘徊在4,000-12,000 美元的區間,但又無法突破 12,000 美元的大關。落入這一陷阱的國家也往往容易出現經濟上的大幅波動或停滯。巴西、34 https:/ 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的經歷35。那些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普遍都存在以四個問題:
56、收入差距過大導致內需不足,進口替代戰略阻礙經濟效益36,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不協調,技術創新進展緩慢。37 3.2.2 避免“回蕩效應”:大灣區內部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且協同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的資源需要進行優化配置。為了避免出現“回蕩效應”(即生產要素從欠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轉移,從而加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大灣區的發達城市應發揮其核心引擎作用,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引領帶動能力,擴大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從而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提升整體協調發展。3.2.3 滿足對高附加值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大灣區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居民消費水平、規模和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地升級。對高附加值服務的需
57、求不斷擴大,例如教育、健康、財富管理、保險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務等。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大灣區的經濟結構需要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并加快其發展。3.2.4 支持生產力增長:將大灣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之一。從圖 6 可以看出,2020 年大灣區實體注冊的發明專利約為366,000 項,高于 2012 年的約 62,000 項。然而,自 2019 年以來,相關增長已經放緩(表 2b)。由于發明專利的數量是技術在生產中使用的一個指標,這意味著大灣區長遠可能面臨生產力增長的瓶頸。35 https:/ 36 進口替代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采取的一項政策,旨在通過限制進口和鼓勵國內制
58、造業來盡量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當一個國家試圖通過消除進口來優化其制造業務時,它會影響另一個國家的出口,其他國家也可能停止從該國進口產品,從長遠來看可能導致貿易戰。此外,根據貿易理論,發展一個國家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沒有效率的。37 https:/ 26 圖圖 6 6 :大灣區實體注冊的發明專利 表表 2b2b:大灣區實體注冊的發明專利增長率 年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增長率 14.5%46.5%49.0%25.2%34.0%27.3%5.1%5.2%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資遠高于大灣區其他城市(圖7a)。香港能享有國際金融
59、中心的地位,是因為“一國兩制”制度讓香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從圖 7b 可以看出,在香港以外的大灣區城市,外商直接投資總體上在增長。但在佛山和東莞等城市,外國在直接投資總體上正在下降,這意味著專注于制造業的城市可能難以長期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制造業需要一整套生產型服務網絡來提升價值鏈,尤其是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然而,從上文可以看出,大灣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和發明專利注冊數量增長正在放緩。若要使大灣區繼續保持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就需要增加生產型服務業在 GDP 中的比重。27 圖圖 7a7a :大灣區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億美元計)圖圖 7b7b :大灣區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包括香港,以億美元
60、計)28 3.3 3.3 如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日本日本的的經驗經驗 3.3.1 日本為成功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做了三件事。第一,增加國民收入,激發國民的消費潛力。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80年代,日本不斷努力提高民眾的最低工資,整個 80 年代,日本工資增速長期高于 GDP 增速。日本政府還注重推進減稅降費,減輕人民的稅務負擔,進而提高國民消費能力。此外,它還通過完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來消減人民消費后顧之憂。3.3.2 二是日本政府調整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將發展重心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傾斜,先大幅縮
61、小造船、鋼鐵、石油等傳統制造業規模,再積極扶持電子通訊等產業,計算機和服務業。3.3.3 三是致力發展中小城市,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不平衡,為了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日本政府將部分中心城市功能釋放到全國各地,有效帶動了周邊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崛起,日本支持小城市和農村產業發展的努力改善了地區失衡。38 3.3.4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大灣區應通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來增加欠發達城市服務業的權重,從而縮小發達城市和欠發達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38 https:/ 29 3.4 3.4 服務業發展如何推動產業升級服務業發展如何推
62、動產業升級-德國的經驗德國的經驗 3.4.1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而且也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經濟以出口為導向。近年來,德國的服務業發展迅速,特別是貿易、金融、保險、旅游和會展業。3.4.2 制造業對德國的經濟增長、繁榮和促進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十年來,德國制造商在提供創新的高質量產品方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德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主要來源在于先進的制造業產品,以及對信息經濟的戰略關注。此外,德國重視工藝和職業教育,從而提供了高素質的工人和工程師,制造業通過產品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產力保持競爭力。39 該國在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車輛制造、機械和設備工程以及化學和制藥。為了保持工業領
63、域的競爭力,2018 年,德國政府宣布了 2025 年高科技戰略(HTS 2025)?!案呖萍紤鹇?2025”旨在促進研究和創新,增強德國的核心競爭力,確??沙掷m發展,并實現到 2025 年將 GDP 的 3.5%用于研究的目標。德國政府將其所有研究、技術和創新政策措施整合到“高科技戰略 2025”中。所有聯邦部委共同制定這一戰略,并協調各自的措施。40 3.4.3 近幾十年來,德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70 年工業占增加值總額的比重為 36.5%,隨后連續多年下降;這些轉變并不反映行業重要性的下降,而主要是價值創造過程發生根本變化的結果,與產品相關的服務越來越重要。41 德國在上世
64、紀 80 年代末逐漸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服務業已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知識驅動型服務業對德國經濟的影響很大,因為它們占德國增加值總額的30%左右。創意產業也已成為該國的一股經濟力量。42 39 https:/ 40 https:/www.bmwk.de/Redaktion/EN/Dossier/modern-industry-policy.html 41 https:/www.bmwk.de/Redaktion/EN/Dossier/modern-industry-policy.html 42 https:/www.german-business-portal.info/
65、en/eu-service-market/service-industry 30 3.4.4 德國服務業具有明顯的本土特色,例如,德國銀行堅持混合業務運營,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保險等各種金融服務一應俱全。其次,德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促進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限制服務貿易的進口,同時通過財政、貨幣和產業發展政策,促進國家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增加服務出口。43 3.4.5 德國服務人員的高資質在國際市場上廣為人知,在全球服務出口國中排名第二,在技術服務、信息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和環境服務等技能密集型服務中排名第一。44 德國服務業規模大,集中度高。例如,在展覽業,世界十大知名展
66、覽公司(按營業額計)中有六家來自德國。3.4.6 德國的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強大的制造業能力、基于一流產品與服務的出口導向、關注利益相關方的企業治理、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受過良好敎育的勞動力、發達的基礎設施,以及全面的結構改革”45。德國工業的特點是國際活躍的公司和定位精確的中小企業之間可以進行良好的融合。中小企業在“德國模式”中扮演這重要的角色。這種模式也很值得大灣區借鑒。3.4.7 從德國的經驗來看,發展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是相輔相成。傳統代工制造業要升級轉型,會涉及高科技和獨立研發品牌的建立。這需要有相關知識產權法例的保護,而相關法例的建立和執行,和人們對法例的重視,需要社會發展出相當成熟的
67、服務型經濟,有相當數量的受高等教育人口和發展成熟的法律產業。香港在融資、市場信息和知識產權管理方面均具有優勢,可與大灣區企業合作,協助區內產業升級。43 http:/ 44 https:/www.german-business-portal.info/en/eu-service-market/service-industry 45 李稻葵及羅蘭貝格,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德國模式的中國借鑒 31 第第 4 4 章章 服務業增長預測服務業增長預測 大灣區發展的主要潛在障礙是各市服務業占GDP比率的差異太大,而且沒有跡象顯示各市這個占比在將來會拉近。除了香港和澳門,內地九個大灣區城市在 2021 年
68、度服務業 GDP 占比只有 50.31%(表 1),遠低于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各約75%的比例。目前,在大灣區九個城市中,有六個城市的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約為 40%至 50%,即東莞、佛山、惠州、江門、肇慶和中山。當中有些城市服務業比例更是倒退(圖4b),這不利大灣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不能轉型服務業的大灣區城市長遠可能會墮入中等收入陷阱,使人才流失。因此,改善這六個欠發達城市的服務業對大灣區的長遠發展是必要的。為了確定上述六個城市的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基準,我們將考慮以下幾點:1)要使大灣區成為服務型經濟體,一個合理的目標是使所有大灣區城市服務業的份額超過50%。由于大灣區需要在國家
69、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因此該比例應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2 年中國全國平均服務份額份額約為 52.8%(中國國家統計局);2)其次,就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而言,廣州是大灣區內地城市中領先的城市,因此設定一個高于廣州的比率是不現實的。2021 年,廣州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為 71.6%(圖 4a);3)第三,我們也參考德國在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相對平衡發展的情況。2021 年,德國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約為 62%(圖 3)。因此,設定 60%的基準將是一個合理且可實現的目標。為了便利解說,我們假設該六個被研究的城市都有相同的服務業占 GDP 份額的目標。我們進行
70、了兩次模擬,目標分別為 60%和 70%,以便我們可以估計每個城市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資源(服務業占 GDP 70%的目標的計算結果見附錄 2)。32 4.1 4.1 預測方法預測方法 4.1.1 為估算大灣區部分欠發達城市加快服務業占 GDP 比重所需的資源,我們假設第一、第二產業產出保持在 2021 年水平,并進行情景分析。我們考慮了四種方案。情景 1a:按固定增加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在 GDP 中所占的份額,目標是 2030 年達到 60%;情景 1b:以固定百分比遞增預測服務業占 GDP 的份額,目標是 2030年達到 60%;情景 2a:在固定增值增量下,服務業占 GDP 的份額預測,目標
71、是2030 年達到 70%;情景 2b:以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 GDP 的份額,目標是 2030年達到 70%;下文報告了中等增長情景 1a 和 1b,而高增長情景 2a 和 2b 見附錄2。4.1.2 對于情景 1a 和 2a,我們假設第一和第二產業零增長,所有的增長都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我們對 2021 年服務業占 GDP 比重低于 60%的大灣區城市設定了 60%的目標。4.1.3 基于 60%的目標,對于情景 1a,我們假設從 2021 年到 2030年,服務業的增加值每年以恒定的速度增長。我們計算了服務業所需的恒定附加值,使其目前在服務業中的份額到 2030 年增長至60%
72、;數額列于表 3a。對于情景 2a,我們不再假設服務業以固定的金額增長,而是假設增長速度是其當前份額與 2030 年 60%目標之間差距的九分之一。例如,在表 4b 中,2021 年東莞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為 40.8%,40.8%與 2030 年 60%目標之間的差距為 19.2%,我們遂將 19.25 除以 9 年,意味著每年需要 2.13%增長來填補這一差距。4.1.4 我們可從就業市場的角度衡量推算的結果,例如東莞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與 60%的目標的差距似乎最為明顯。到 2030 年,東莞服務業增長到 60%,服務業年增量應為 588.2 億元人民幣。根據東莞當前工資數據,這
73、相當于在金融部門創造 25 萬個就業崗位,或在33 教育部門創造41萬個就業崗位,或在衛生和社會工作領域創造29萬個就業崗位(2021 年,東莞金融業平均年工資為 237,061 元人民幣,而教育業與衛生和社會工作的則分別為 144,630 元人民幣和204,955 元人民幣)。46 4.2 4.2 情景情景 1a1a:按固定增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占:按固定增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占 GDPGDP 的份額,目標是的份額,目標是20302030 年達到年達到 60%60%為簡單起見,情景 1a 假設每個城市的服務業增加值每年都有固定增長,我們計算了到2030年各城市服務業占GDP達60%所需的年增量。表
74、3a 列出了不同城市所需的增量。表 3b 預測了每個城市每年服務業的最終份額。表表 3a:3a: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60%所需的服務業產值年增量(十億元人民幣)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服務業產值年增量 58.82 59.86 24.84 13.75 13.89 11.84 3.61 表表 3b:3b:在 2030 年服務業占 GDP 達 60%的假設下,各城市每年服務業占比預測 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1 40.80%42.27%42.03%46.25%41.13%48.05%56.66%2022 42.91%44.23%44.01
75、%47.79%43.20%49.39%57.03%2023 45.03%46.20%46.01%49.33%45.30%50.74%57.41%2024 47.18%48.19%48.02%50.88%47.41%52.08%57.78%2025 49.34%50.18%50.04%52.42%49.53%53.42%58.15%2026 51.50%52.17%52.06%53.96%51.65%54.75%58.52%2027 53.65%54.15%54.07%55.48%53.76%56.08%58.89%2028 55.79%56.12%56.07%57.00%55.87%57.40
76、%59.26%2029 57.91%58.07%58.05%58.51%57.95%58.70%59.63%2030 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46 東莞市統計局 http:/ 34 4.3 4.3 情景情景 1b1b:按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按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 GDPGDP 的份額,目標的份額,目標是是 20302030 年達到年達到 60%60%情景 1b 假設每個城市的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每年不斷增加,而目標是在 2030 年達到 60%。表 4a 列出了不同城市需要的年增量。例如,東莞和佛山等制造業城市要在
77、2030 年之前將服務業增加到 60%,服務業的年增長率應分別達到 GDP 的 2.13%和 1.97%。對于珠海等非制造業城市,相應的年增長率為 0.37%。表 4b 預測了各城市每年服務業占比。表 4c 預測了每個城市所需年增量的相應價值。表表 4a:4a: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60%所需的服務業占比年增份額 表表 4b:4b:假設 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60%的每年服務業占比預測 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1 40.80%42.27%42.03%46.25%41.13%48.05%56.66%2022 42.94%44.24%44
78、.03%47.78%43.23%49.38%57.03%2023 45.07%46.21%46.02%49.31%45.33%50.71%57.40%2024 47.20%48.18%48.02%50.84%47.42%52.03%57.77%2025 49.34%50.15%50.02%52.36%49.52%53.36%58.14%2026 51.47%52.12%52.01%53.89%51.62%54.69%58.51%2027 53.60%54.09%54.01%55.42%53.71%56.02%58.89%2028 55.73%56.06%56.01%56.95%55.81%57
79、.34%59.26%2029 57.87%58.03%58.00%58.47%57.90%58.67%59.63%2030 60.00%60.00%60.00%60.00%60.00%60.00%60.00%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服務業占比年增份額 2.13%1.97%2.00%1.53%2.10%1.33%0.37%35 表表 4c:4c: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60%所需的服務業產值年增量(十億元人民幣)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2 41.23 42.94 17.75 6.103 9.79 9.35 3.36 2023 44.43
80、46.09 19.07 11.17 6.104 9.86 3.41 2024 48.02 49.59 20.53 11.86 11.38 10.40 3.47 2025 52.07 53.51 22.17 12.62 12.32 10.99 3.54 2026 56.64 57.91 24.02 13.46 13.39 11.64 3.60 2027 61.85 62.88 26.10 14.38 14.60 12.34 3.66 2028 67.81 68.52 28.47 15.40 15.99 13.11 3.73 2029 74.67 74.95 31.18 16.53 17.58 1
81、3.95 3.80 2030 82.64 82.33 34.29 17.80 19.42 14.88 3.87 4.4 4.4 大灣區各城市具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大灣區各城市具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 4.4.1 為實現大灣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趨同,我們需要確定大灣區不同城市服務業中哪些行業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大灣區各地有不同資源和優勢,所以在服務業發展上各城市也相應地分工不同。4.4.2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可連手構建區域性金融網絡,服務大灣區其他行業。4.4.3 考慮到大灣區整體的產業互補、每個城市自身的產業發展
82、現狀、自我規劃與定位、城市間的協同效應和良性競爭等多種因素,我們認為大灣區的城市在以下服務業具有增長潛力:-廣州:根據廣州的“十四五”規劃,廣州將發展成為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同時增強其作為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并發展成為全球大都市。廣州為大灣區交通樞紐,在發展金融業及會展業上具有潛力。-深圳:高端技術服務業和金融業。36 -珠海:旅游、會展和金融。珠海市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珠海將錨定區域特色金融中心目標。珠海特色金融具有潛力:2020 年,珠海市金融業增加值達 402.7 億元人民幣,占 GDP 比重達 11.6%,對 GDP 增長貢獻率為 30.
83、2%。47 -佛山:現代物流、商務會展、工業設計、服務外包等生產型服務業。-東莞:電商、首店經濟48、夜間經濟等。49 -中山: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健康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惠州:依托科技小鎮50,提供中小企業總部基地、研發辦公室、中試生產、成果轉化、創新創業,以及科技咨詢等綜合服務。51 -江門:引入 ESG 評分體系治理本地制造業企業52,扶持相關品牌管理服務業。江門為多套受歡迎電視劇的拍攝場地,具有潛力發展影視業。-肇慶:商貿服務和旅游業。53 47 http:/ 48 首店經濟是指一個區域利用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使品牌價值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耦合,以及由
84、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49 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東莞市加快培育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2022年,11月 28日)https:/ 50 謝滌湘,王哲.產城融合背景下的科技小鎮發展機制研究以惠州潼湖科技小鎮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9):25-29 51 中商產業研究院.(2022年,2月 23日)惠州市產業布局及產業招商地圖分析 https:/ 52 張曉.綠色信貸對江門市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基于灰色關聯模型的實證研究.山西農經,2021(12):187-189.DOI:10.16675/14-1065/f.2021.12.085 53
85、中商情報網.(2022,March 31).2022年肇慶市產業布局及產業招商地圖分析 https:/ 37 第第 5 5 章章 金融服務發展對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金融服務發展對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 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提到,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大灣區的弱點是服務業的發展。54 借鑒其他在科技和先進造業方面具有優勢的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發展服務業將是大灣區未來發展道路的關鍵。金融和專業服務對保持實體經濟的生產力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服務可以降低資本成本,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并提供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自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服務推動了實體經濟的工業化和創新。附錄 3 簡述金融部門改革的
86、里程碑和行業格局的演變。在大灣區的背景下,加快大灣區金融服務發展非常重要,原因如下:1.支持新經濟和先進制造業增長。2.擴大中小企資金供給渠道。3.增強大灣區財富管理能力。5.1 5.1 金融服務支持先進金融服務支持先進制制造業和新經濟領造業和新經濟領域域 5.1.1 科技創新是一個高風險、不斷試錯的過程,而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體系的支持十分重要。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業發展必不可少。5.1.2 內地多個大灣區城市因缺乏高附加值、高技術企業,產業發展仍需提升。但是,產業升級需要前期投入,投資回收期長,需要解決現金流問題。金融業的發展可以為中小企業升級換代提供融資渠道,有效緩解中小
87、企業融資壓力,從而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金融發展通過促進資本調動和風險分擔來誘導技術創新55,通過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金融市場的引導,各地區產業可以進一步實現轉型升級。54 魏建國:粵港澳大灣區引領全球灣區發展,要走好三步棋。中國區域經濟 50 人論壇官方澎湃號 2023-03-18。https:/ 55 Tadesse,Solomon A.,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umber 749,February 2005.Available at SSRN:https:
88、/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681562 38 5.1.3 從產業結構來看,為大灣區提供更精細層次和更大體量的金融服務,可以促進區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深圳為例,在金融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深圳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全市制造業貸款余額 8,217.2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5.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7.9 個百分點;科技企業貸款余額 8,354.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1.9%;普惠性小微貸款余額 1.5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3.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 15.8個百分點。56 5.1.4.
89、然而,大灣區對科技初創企業的吸引力并非理所當然。初創公司一般需要拓展海外業務,才能達至足夠的規模經營下去。海外擴充衍生企業對跨境融資的需求。加強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豐富初創企業通過香港直接融資渠道,是大灣區吸引創業人才和科創企業落戶的一大工作范疇。5.1.5 再者,金融業是一個高附加值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以改善金融業帶來的效應和溢出效應作為動力,是一個極其有效提高服務業在大灣區中的份額的方法。大灣區可以借鑒國際主要灣區的金融發展經驗,如舊金山灣區,以風險投資為主導,商業銀行信貸支持為輔,大力發展企業孵化器。而以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核心的東京灣區,則依靠多層次的信用保障和保險機制支持現代服務業發
90、展。這些經驗為大灣區現代金融業建設提供了借鑒。56 http:/ 39 5.2 5.2 擴大中小企資金供給渠道擴大中小企資金供給渠道 5.2.1 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有大約 250 萬個微型企業、27 萬個小型企業,以及 2.7 萬個中型企業。2021 年,大灣區內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 3.5 萬億人民幣(約 5,000 億美元)。57 5.2.2 大灣區內地中小企業需要貸款來滿足境內融資需求,但是它們在申請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部分中小企業無法獲取足夠的資金。很多中小企業對自己在大灣區獲得貸款的能力表示擔憂,因為它們擔心缺乏抵押品,或無法湊齊銀行要求的大量資料。大灣區的中小企業尚有大量未被滿足甚
91、至未被發掘的金融服務需求,香港金融服務機構既能鼓勵跨境借貸,又能通過幫助中小企業滿足相關借貸要求來提高服務水平。5.2.3 根據貝恩策略顧問 2023 年發布的一項研究58,約 60%的內地企業需要獲得大量資金,超過40%用于境內的投資和經營。大約一半的內地中小企業表示它們有可能將業務擴展至香港或澳門。超過1/3 的內地中小企業有興趣獲取或已經獲取了香港的保險和貸款產品,接近一半(48%)的內地中小企業有興趣使用香港的理財服務。香港的理財產品能吸引內地中小企業,主要是因為它們有更好的流動性,能夠更輕松地使用外匯,同時可以發揮分散風險的作用。5.2.4 內地企業可以利用香港進行跨境融資和資金管理
92、。香港的借貸服務便捷,理財服務專業,保險政策靈活,現金和流動資金管理全面,內地中小企業和大型集團都能從中獲益,加快它們的發展速度,擴大業務規模。57 梁國權,李思瀚,趙雯婷(2023),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報告:韌性與機遇。貝恩策略顧問及恒生銀行,2023 年 1 月 10 日。58 梁國權,李思瀚,趙雯婷(2023),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報告:韌性與機遇。貝恩策略顧問及恒生銀行,2023 年 1 月 10 日。40 5.5.3 3 增強大灣區財富管理能力增強大灣區財富管理能力 5.3.1 金融服務業發展有助大灣區留住區內財富。2022中國高凈值人群家族傳承報告顯示,全國高凈值家庭達206萬戶
93、。在富裕家庭最多的前五個城市中,有三個是大灣區城市,包括香港(21.1萬戶)、深圳(7.8萬戶)及廣州(7.1萬戶),占全國近一成七,而深圳的高凈值家庭規模增幅最快。從表5可以看出,2017年至2021年間,所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家庭存款均呈持續上升趨勢。除東莞外,所有城市的人均家庭存款年化增長率均高于人均GDP增長,顯示區域內財富管理需求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5 5:2017-2021 年住戶存款、常住人口及 GDP 年增長率 城市年化增長率 家庭存款 常住人口 人均家庭存款 人均 GDP 廣州 12.17%1.88%10.09%6.69%深圳 16.89%2.73%13.78%3.61%珠海
94、12.81%4.48%7.98%1.96%佛山 9.59%1.66%7.79%4.72%惠州 10.68%1.47%9.12%5.61%東莞 10.36%6.01%4.1%7.07%江門 8.52%0.95%6.94%5.99%中山 9.96%1.67%8.13%3.02%肇慶 9.45%0.56%8.85%7.14%5.3.2 2022 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排在前三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廣州及佛山,金額分別是 12.34 萬億、8.05 萬億及 2.38 萬億。圖 8a 顯示從 2017 年到 2022 年,大灣區城市在存款余額方面的排名均較為固定,深圳、廣州及佛山基本維持在前
95、三名。因此,在未來十年內,深圳在各項存款余額方面可望繼續穩居41 大灣區第一名。一個城市的高存款余額反映了其經濟規模和城市化速度。59 因此,深圳有望在 GDP 和城市發展方面保持其在內地大灣區城市的領先地位。圖圖 8a8a: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對比 5.3.3 2022 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排在前三名的城市是深圳、廣州、佛山,金額分別是 8.34 萬億、6.89 萬億、1.82 萬億。圖 8b 顯示從 2017 年到 2022 年,大灣區城市在貸款余額方面的排名均較為固定,深圳、廣州、佛山基本維持在前三名。因此,可預見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深圳在各項貸款余額方面仍會
96、穩居大灣區第一名。鑒于深圳在金融領域的主導作用,中央政府可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以便進一步發展該行業。5.3.4 2021 年,大灣區人均住戶存款最高的城市是廣州(見附錄4 表 8a-8i),其次是深圳、佛山,分別是 12.3 萬、11.8 萬、6.10萬。從 2017 至 2021 年,人均住戶存款排名前三的城市基本固定是 59 http:/ 69668.3172550.3683942.45101897.31112545.17123400.549332.5354788.0959131.267798.8174988.86805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
97、1400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72017-20222022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葜葜猩浇T肇慶42 廣州、深圳、佛山,其中廣州近五年在人均住戶存款方面穩居大灣區首位。圖圖 8b8b: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對比 5.3.5 2021 年推出的“跨境理財通”允許大灣區的內地投資者在香港的銀行開立個人投資戶口,跨境購買相關銀行銷售的投資產品。政策原意是為大灣區內零售投資者提供更多資產配置工具。但由于產品種類偏向于低風險、低回報,認購程度未如理想。隨著“理財通”運作日漸成熟,日后有望增加理財產
98、品種類及個人投資額,更有效地滿足民眾財富管理的需要。46329.3352539.7959461.3968020.5477240.7883422.9933312.7340749.3247103.3154387.6461399.61689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172017-20222022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年大灣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葜葜猩浇T肇慶43 5.4 5.4 外資銀行如何助力大灣區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外資銀行如何助力大灣區金
99、融服務業的發展 5.4.1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根據香港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是世界認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香港的銀行進入大灣區市場后,可以透過分享經驗,帶動內地金融業發展,讓中國資本市場與世界金融接軌。5.4.2 來自香港的外資銀行于中國銀行業的意義不僅是作為行業多元化的補充,也是其改革的推動力之一。中資銀行在銀行管理、風險控制和經營效率方面,相對國外其他銀行仍存在一定的弱勢。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為中資銀行帶來競爭壓力的同時,也促進了中資銀行的改革創新,為市場提供了良性競爭的動力。5.4.3 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優勢可讓外資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等方面占據先機。例如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在
100、南美洲的業務發展成熟,可以有效承接中國采礦企業在南美洲擴張的金融需求,而這是海外機構資產占比僅在 5%左右的中資銀行做不到的。60 5.4.4 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正迅速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外資銀行能把國際上先進的可持續投資理念和產品引進中國市場,從而推動國內綠色金融的發展。5.4.5 外資銀行對中國的貢獻,不但體現在推動中國銀行業發展,也在更高層次上協助中國引入 FDI,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外資銀行本身是中國國內招商引資的對象,對國內 FDI 的增長有直接貢獻,亦因為其角色和行業特性,它的存在也間接地促進和方便了國家招商引資。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到國內企業,從而提高了國內部門的生產力
101、,帶動中國的經濟發展。61 60 數據源:浙江大學2020 中資銀行國際化報告 61 楊紅麗(2020).FDI 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6),30-36.44 5.5 5.5 外資銀行的機遇外資銀行的機遇 5.5.1 我們從第 5.3 章發現內地大灣區九市的銀行業增長速度快于人均 GDP 的增速,反映大灣區內地城市銀行服務業需求強勁,這對外資銀行來說是很大的商機。外資銀行在國內發展的歷史很長(見附錄3),外資銀行的存在也對國內銀行業的發展和國內經濟增長有很大的幫助。5.5.2 根據貝恩公司在 202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只有 1/3 內地中小企業曾使用過外資機構的
102、理財產品,主要原因是較高的購買門坎以及與內地機構已建立的穩固體系。盡管本土金融機構在內地市場具備顯著的優勢,但外資金融機構依然有機會通過卓越的服務實現差異化。對于內地中小企業來說,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專業和定制化的理財建議。5.5.3 2023 年 2 月 23 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提出三十條金融改革創新措施,為大灣區外資銀行帶來商機。5.5.4 人民幣國際化已進入新階段,衍生出一系列和人民幣相關的業務,為外資銀行在華差異化經營提供了新的商機。外
103、資銀行在貿易融資和跨境投資方面具有海外網絡和產品優勢。貿易結算量增長帶來的人民幣清算機會也將大大提升在華外資銀行的人民幣風險管理業務。45 第第 6 6 章章 宏觀政策建議宏觀政策建議 大灣區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建立更高效的走廊,以連接在岸和離岸人才和資金池。在“一國兩制”的協同作用下,大灣區城市政府有機會為商業創造更大的競爭環境,為個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本研究發現:(a)與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相比,大灣區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最低。(b)在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中,除廣州、深圳、珠海外,其他六個城市的服務業占 GDP 比重不足 50%,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也沒有顯著的增長,一些城市的服務業甚至呈負增長
104、。服務業的不平衡發展可能造成“回蕩效應”,導致生產要素從欠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轉移,從而加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c)我們的預測顯示,東莞和佛山等制造業城市要在 2030 年將服務業增長至60%,服務業的年增長率應分別占GDP的2.13%和1.97%。至于珠海等非制造業城市,相應的年增長率為 0.37%。(d)除東莞外,大灣區內地所有城市的銀行業增長速度均快于 GDP的增長速度,顯示大灣區金融業發展潛力巨大。(e)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大灣區應通過制造業升級和增加欠發達城市服務業的權重來縮小發達城市和欠發達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免欠發達城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從德國的經驗來看,發展服務業和高端制
105、造業可相輔相成。大灣區在跨境資金流動、跨境數據流動,以及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還有待改善。市場開放政策是促進跨境人才、資本和數據流動的原動力,以下提出如何改善這三方面流動的建議。6.1 6.1 吸引人才吸引人才 6.1.1 人才招聘是大灣區高端科技和服務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大灣區企業大多計劃將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質檢、生產裝配、產品檢驗、庫存管理等業務環節??墒?,許多企業面臨軟硬件人才短缺,難以維持生產線運轉的問題,尤其是在大灣區的二三線46 城市。大灣區內僅有11%的數字人才屬制造業,而且這些人才很少分布在深圳、廣州和香港以外的城市。如果大灣區要邁向工業4.0,大灣區城市就要在人才招聘、聯
106、合研發活動、企業競爭力和初創企業支持方面開展合作。6.1.2 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鼓勵當地內資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增加香港從業人員比例,擴大香港專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范圍。此舉將有助前海引進香港專業服務人才,并促進兩地人才庫更緊密的聯系。若要促進人才流動和吸引國際高等人才,在大灣區內建立人才資格互認制度是至關重要的一步。6.1.3 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人才資源就必須國際化。世界各地都在爭奪頂尖人才。大灣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而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亦到位;然而,大灣區內的長遠經濟發展前景和開放程度,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6.1.4 要吸引外地人才來大灣區發展
107、,就需要提升大灣區的英語普及度。國家可考慮以大灣區為試點,推行公共服務國際化:所有政府、公共設施及大型機構,如車站、商場、銀行,均設置英語柜位及指示牌,也可在主要地點安裝人工智能翻譯機。大灣區的國際化程度提升,可令其聚集足夠數量的外國社群,從而產生規模效應,讓更多服務外國人的機構(例如國際學校)得以發展,進而吸引更多外資到大灣區投資。6.1.5 在中國留學的外籍學生和在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都是大灣區人才全球化目標下的羅致對象,我們建議放寬于中國畢業的外國留學生在大灣區實習就業的限制,被中國企業聘用的優秀外籍畢業生可獲允許在大灣區合法工作,并且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開放實習機會,擴大大灣區的高素
108、質人才庫。6.1.6 大灣區內地城市要吸引外來人才,就要解決這些人才的子女入學問題和家庭的醫療問題。我們建議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府減免47 外來人才(包括港澳)的子女學費(非公司資助部份)和家庭醫療費(非保險部份),解除他們來大灣區工作的后顧之憂。6.26.2 擴大跨境資金流動擴大跨境資金流動 6.2.1 2020 年 5 月 14 日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和意見: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其中第 11 條更提出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業務。6.2.2 金融服
109、務在大灣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是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中港澳三地政府均理解有必要積極引進外資銀行、券商、保險公司、風險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顧問等金融機構,鼓勵它們在大灣區設立分支和開展業務,以豐富大灣區的基金、保險、信托、汽車金融、消費金融產品,并推動試行跨境業務的證券期貨機構開發大灣區專屬保險產品,促進中外資機構加強合作與競爭。實際上,2023 年 2 月 23 日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也是旨在促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現代金融產業發展及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但實踐經驗顯示,政策落地需時,過程需要考慮到風險管控、緩急先后、
110、實體經濟環境等天時地利因素。誠然,三地的產業政策部門、監管機構與業界之間在如何緊密溝通及協調的事宜上,還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模式,但是,在推動跨境資金流動的過程中,各方應以務實目標為本,集中研討項目于大灣區居民及企業所需。6.2.3 此報告顯示,大灣區內富余收入及高凈值人群的理財需求日漸成熟,新經濟企業走出去需要更多更簡易的跨境金融服務。金融產業高水平開放應以留住財富,消除跨境融資障礙作為當務之急,朝這兩方向尋找對策,簡化金融交易結算,完善大灣區金融基48 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赴港直接融資和債權融資,及降低就跨境財務顧問服務所訂立的限制。6.3 6.3 實現跨境數據共實現跨境數
111、據共用用 6.3.1 大灣區數據整合不足,為大灣區企業運營帶來了諸多障礙和挑戰,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根據香港銀行學會銀行業人才培訓及發展調查2021,82%的金融業受訪者認為科技和數據技能是銀行業最大的技能缺口。6.3.2 數據跨境是指任何正在轉移數據到其他司法管轄區,或是轉移到其他司法管轄區之后意圖再轉移的行為。金融數據跨境活動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收集或產生的金融數據通過網絡傳輸方式提供給境外機構的一次性或連續性活動。金融數據出境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跨越國境、邊境或政治邊界的數據流動;另一種是指在數據不發生地理位置轉移的情況下,仍可被境外主體掌控或訪問的情況。6.3.3 WTO 的
112、服務貿易總協議和金融服務諒解協議規范了開展日常業務所需的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2019 年 G20 啟動“大阪軌道”(Osaka Track),提出“資料信任自由流動”倡議,旨在建立協調一致的國際數據流動框架。6.3.4 就數據出境要求而言,允許金融范疇的數據跨境自由流動是主流。美國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SMCA)、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全面進步協議(CPTPP)、韓美自由貿易協議(KORUS)較為注重確保金融數據能夠自由跨境流動,而歐盟-日本經濟伙伴關系協議(EPA)、歐盟-越南貿易和投資協議(EVFTA)則更為強調在保護個人資料安全和隱私基礎上的自由流動
113、。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RCEP)也規范了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49 6.3.5 國內跨境數據流動方式已被納入多項法律規定。國家層面主要有三部數據法,分別是數據安全法(2021 年 9 月 1 日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 年 11 月實施)和網絡安全法(201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6.3.6 2021 年 1 月發布的金融數據跨境安全要求(征求意見稿)及2021年4月發布的金融數據安全-數據安全分級指南(征求意見稿)中,首次對金融數據作出了明確界定:金融數據是指金融業機構開展金融業務,提供金融服務,以及日常經營管理所需或產生的各類數據。以所涵蓋的信息內容為標準,金融數據可以
114、分為客戶、業務、經營管理、監管四大類。6.3.7 為了更好地平衡安全與發展,必須避免對金融領域數據跨境流動采取“一刀切”限制,否則不利于行業健康穩定發展。作為數據大國,數據這一重要生產要素,在保障隱私和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流動,符合中國經濟利益,對推進大灣區金融一體化尤為重要。6.3.8 雖然一些監管部門規定“因業務需要”可以在境外提供金融數據,但并未明確可以提供的數據范圍,對何謂“重要數據”、何謂“敏感數據”的定義仍比較原則化,導致金融機構缺乏明確有效的指導。6.3.9 為促進大灣區金融發展與科研合作,建議加強大灣區數據治理和政策協調,明確跨境數據流動管理規定,并在香港建立第三方認證機構,對大灣
115、區的跨境數據傳輸進行公平、規范的評估。6.3.10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于 2023 年 6 月 29 日簽署關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簽約公告提到,雙方將在國家數據跨境安全管理體系框架下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規則。合作備忘錄是雙邊和多邊跨境數據協議的開端,從發展角度平衡數據的自由流動與安全流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合作備忘錄是數50 據跨境流動的部分突破,有利于構建大灣區數據要素流通,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6.3.11 長遠來說,香港應爭取成為跨境數據共享和離岸數據存儲的安全港。香港處于有利地位,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可以成為
116、內地數據綠色走廊的目的地。香港的金融機構已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高標準數據保護,并有能力妥善處理香港的南向內地數據。51 附錄附錄 1.1.更多灣區和長三角的背景資料更多灣區和長三角的背景資料 A1.1 A1.1 舊金山灣區舊金山灣區 A1.1.1 舊金山灣區擁有多所著名大學及硅谷科技創新區等創新資源,大力推動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在全球科技創新活動和高端科技產業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引領地位。A1.1.2 舊金山灣區在信息、專業和商業服務業以及其他高端服務板塊皆有龍頭企業。A1.1.3 信息流動方面,舊金山灣區是全球信息技術的發源地,聚集了批全球領先的電子信息、互聯網、軟件等高科技企業。舊金山灣區的信
117、息、專業和商業服務業等高端服務業占整個灣區 GDP 總量約 30%,占全美信息、專業和商業服務業增加值約 7%。A1.2 A1.2 東京灣區東京灣區 A1.2.1 發達的鐵路及公路網絡吸引了大量的工業在東京灣區聚集。東京灣區以日本 1/3 的人口,創造了全國 2/3 的經濟總量和 3/4的工業生產。A1.2.2 東京灣區集聚了世界各國駐日大使館,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批國際組織。2019 年,東京灣區舉辦了各類國際會議共 988場,約占日本國際會議總場次的 27%。A1.2.3 東京灣區是全球先進制造業高地,在汽車制造、精密機床、電子產品、高新技術產業和化工業等為主導產業。其制造業主要集中于裝備及
118、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上游的材料、零部件等核心關鍵產品,并在此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52 A1.2.4 與舊金山灣區相比,東京灣區在半導體和現代通信等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人口的老齡化減緩了日本國內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導致其在新興產業的競爭中被中國和韓國超越。A1.2.5 信息流動方面,東京灣區是日本經濟的信息中心,知識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特別是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業)高度集聚。A1.3 A1.3 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 A1.3.1 與東京和舊金山灣區相比,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制造業基礎牢固。其中,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業領域有優勢,持續發揮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的中轉站角色;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廣州是國
119、際商貿中心,佛山、東莞等城市制造業基礎雄厚。A1.3.2 鐵路網方面,2020 年 7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指出在 2025 年前,大灣區鐵路網絡營運及在建里程將達到 4,700 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而在 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將達到 5,700 公里,覆蓋全部縣級以上城市。對于大灣區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布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分配”和“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港澳與內地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62 A1.3.3 大灣區的物流
120、優勢:大灣區是世界主要的航空貨運和港口集裝箱樞紐之一。大灣區航空貨運量超過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總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國際機場曾多次摘得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桂冠。2020 年印發的民航局關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多核驅動,澳門、珠海等機場多點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廣州將在 2026/27 年度開通新機場。到 2050 年,該機場可處理 6,000 萬乘客和 220 萬噸貨 62 https:/ 53 物和郵件。63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加速形成。廣州港、深圳港集裝箱輸送
121、量位居世界前列,航線覆蓋世界各國主要港口。64 A1.3.4 在科技創新政策支持方面,為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于 2017 年發布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最終目標是到 2050 年全面建成一條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走廊65,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于占地 87 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臺。2018 年 9 月 20 日,香港與內地簽訂了科學技術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關于開展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協議,成立“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以支持及鼓勵香港與內地各省份的科技合作。2023 年 3 月 15 日,香港與
122、內地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66 2023 年 8 月 29日,國務院發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進一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規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段將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協同發展,兩者優勢互補,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A1.3.5 在信息流方面,大灣區 5G 基站和專利數量,以及國家工業互聯網跨行業平臺數量均居全國第一67,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在 CEPA 框架下,港澳電信供貨商可與內地電訊公司成立合營企業,涵蓋數據中心、儲存及互聯網內容服務等業務范圍。2022 年,香港躍升至亞太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數據中心位置的第
123、二位。68 63 https:/ 64 https:/ 65 https:/ 66 https:/www.itc.gov.hk/en/collaboration/collabo_most.html 67 https:/ 68 戴德梁行2022 年數據中心全球市場概覽報告 54 A1.4 A1.4 長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 A1.4.1 1982 年,“以上海為中心建立長三角經濟圈”的設想正式提出。2016 年國常會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印發。A1.4.2 長三角地區(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及上海市)是中國工業體系最完整、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
124、一。該地區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上海的優勢在于服務業發展水平高,蘇州憑借靠近上海的區位優勢,具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杭州是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2022 年杭州民營企業占 GDP 的61%69,同時,杭州數字經濟發達。南京在汽車、鋼鐵、電子和石化方面實力雄厚。A1.4.3 長三角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略產業已在全國形成產業優勢集群。2021 年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58.3%,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均占全國約 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 38%。A1.4.4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交通運輸是互聯互通的重要引擎。對長三角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
125、“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長三角地級及以上城市高鐵全覆蓋,推進港口群一體化治理”。長三角更高質量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和長三角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分別于 2020 年和 2021 年 6 月 7 日正式印發。A1.4.5 長三角地區城市通網絡發達,在城際軌道交通方面,沿滬杭線、寧杭線、滬寧線沿線形成多條客流帶。截至 2022 年底,長三角鐵路運營里程超過 1.4 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 6,668 公里,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70 2023 年 6 月 24 日,蘇州軌道交通 11 號線投入 69 數據來源:http:/ 70http:/ 55 運營,這是國內首條接入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網的線路,
126、也是中國第一條全自動城市軌道交通線路。A1.4.6 在信息流動方面,長三角計劃完善網絡,降低收費,促進信息流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增強電信企業服務能力實現高速網絡普遍覆蓋和城市固網寬帶全部光纖接入,完善區域網絡布局,提升網絡質量,實現電信資費合理下降。71 71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 年 6 月 56 附錄附錄 2.2.服務業占服務業占 GDPGDP 的比重預測,目標是的比重預測,目標是 20302030 年達到年達到 70%70%A2.1 A2.1 情景情景 2a2a:按固定增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占:按固定增值增量預測服務業占 GDPGDP 的比重,目標是的比重,目標是2
127、0302030 年達到年達到 70%70%情景 2a 假設每個城市的服務業增加值每年都在不斷增長,而目標是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達到 70%,表 6a 列出了不同城市所需的產值年增量。例如,東莞要在 2030 年達成該目標,服務業年增量要達到 1,192.8 億元人民幣。表 6b 預測了每個城市每年服務業的最終份額。表表 6a:6a: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70%所需的服務業產值年增量(十億元人民幣)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服務業產值年增量 119.28 124.83 51.56 31.67 28.33 28.99 19.18 表表 6b:
128、6b:假設 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70%的每年服務業占比預測 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1 40.80%42.27%42.03%46.25%41.13%48.05%56.66%2022 46.58%47.65%47.47%50.60%46.82%51.96%58.70%2023 51.33%52.11%51.98%54.29%51.50%55.32%60.56%2024 55.30%55.87%55.77%57.47%55.43%58.24%62.25%2025 58.68%59.08%59.01%60.24%58.77%60.80%63.81%2026
129、 61.58%61.86%61.81%62.67%61.64%63.06%65.24%2027 64.10%64.28%64.25%64.82%64.14%65.08%66.57%2028 66.31%66.42%66.40%66.73%66.33%66.89%67.80%2029 68.26%68.31%68.30%68.45%68.27%68.52%68.94%2030 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57 A2.2 A2.2 情景情景 2b2b:按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按固定百分比增量預測服務業占 GDPGDP 的份額,目標的份額
130、,目標是是 20302030 年達到年達到 70%70%情景 2b 假設每個城市的服務業占 GDP 的份額每年都在不斷增加,目標同樣是 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達到 70%。表 7a 列出了不同城市所需要的增量。例如,東莞和佛山等制造業城市要在2030 年將服務業增長到 70%,服務業的年增長率應分別達到 GDP 的3.24%和 3.08%。至于珠海等非制造業城市,相應的年增長率為1.48%。表 7b 預測了各城市每年的服務業占比,而表 7c 則預測了與該增量相應的最終貨幣價值。表表 7a:7a: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70%所需的服務業占比年增份額 東莞 佛
131、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服務業占比年增份額 3.24%3.08%3.11%2.64%3.21%2.44%1.48%表表 7b7b:假設 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70%的每年服務業占比預測 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1 40.80%42.27%42.03%46.25%41.13%48.05%56.66%2022 44.05%45.35%45.14%48.89%44.34%50.49%58.14%2023 47.29%48.44%48.25%51.53%47.55%52.93%59.62%2024 50.54%51.52%51.35%54.17%50
132、.76%55.37%61.10%2025 53.78%54.60%54.46%56.81%53.96%57.81%62.59%2026 57.02%57.68%57.57%59.45%57.17%60.24%64.07%2027 60.27%60.76%60.68%62.08%60.38%62.68%65.55%2028 63.51%63.84%63.78%64.72%63.59%65.12%67.03%2029 66.76%66.92%66.89%67.36%66.79%67.56%68.52%2030 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58
133、 表表 7c:7c:2030 年各城市服務業占 GDP 達 70%所需的服務業產值年增量(十億元人民幣)東莞 佛山 惠州 江門 肇慶 中山 珠海 2022 63.96 68.53 28.19 18.59 15.27 17.57 13.75 2023 71.83 76.72 31.58 20.62 17.14 19.39 14.76 2024 81.25 86.47 35.62 22.99 19.37 21.51 15.88 2025 92.65 98.21 40.48 25.80 22.07 23.99 17.14 2026 106.64 112.50 46.41 29.16 25.38 26
134、.93 18.56 2027 124.06 130.17 53.74 33.21 29.48 30.46 20.15 2028 146.11 152.35 62.96 38.18 34.68 34.71 21.97 2029 174.63 180.72 74.78 44.35 41.38 39.93 24.04 2030 212.40 217.84 90.27 52.16 50.22 46.43 26.41 59 附錄附錄 3.3.金融部門改革的里程碑和行業格局的演變金融部門改革的里程碑和行業格局的演變 A3.1 A3.1 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里程碑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里程碑 A3.1.1 1978
135、年,中國政府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批準和有選擇地鼓勵 FDI 進入中國;1992 年,鄧小平南巡后,FDI 出現了第一次上漲的高潮;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中國帶來了優質資本、技術和海外市場。A3.1.2 1978 年以來,中國對金融體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推動對外開放。1980 年,中國恢復了世界銀行的成員資格,并重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84 年,中國開始與國際清算銀行進行業務往來。1985 年,中國正式加入非洲開發銀行。1986 年,中國正式成為亞洲開發銀行成員。A3.1.3 中國的銀行業改革始于 1994 年。當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改為國有商
136、業銀行。當時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商業銀行法于 1995 年 7 月生效,為形成商業銀行制度和組織架構創造了條件,為政策性銀行轉為國有商業銀行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些行動的目的是加強中國人民銀行的作用,并允許建立私人銀行。A3.1.4 1994 年初,人民幣匯率改革開啟,中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以及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1994 年,中國制定了第一部規范外國金融機構的法律,即中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1999 年,外國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可參與中國銀行間市場。A3.1.5 中國于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貿組織,外
137、資銀行紛紛積極入華。2002 年,中國增加了允許外資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的城市數量。2003 年 4 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60 A3.1.6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共存互補的局面。A3.1.7 2022 年 4 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包括金融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宣布了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 12 項重大舉措。2022 年以來,市場準入、經營范圍、持股比例等諸多限制逐步放寬,多項政策陸續出臺。2023 年2 月 23 日,中國人民銀行
138、會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支持香港融入國家金融改革開放格局,當中提出三十條金融改革創新措施放寬跨境投融資,加強港深合作。A3.2 A3.2 外資銀行在內地及大灣區的發展概況外資銀行在內地及大灣區的發展概況 A3.2.1 1979 年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日本輸出入銀行(現稱國際協力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模式可以歸結為四種:外資銀行代表處、外資銀行分行、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商獨資銀行。1982 年南洋商業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1984 年成立了第一
139、家全資外資銀行,即南通銀行(澳門),以及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即 1985 年成立的廈門國際銀行。A3.2.2 自中國 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進程不斷加快。外資銀行通過自設機構擴張和投資入股中資銀行兩種策略,積極進入中國市場。2004 年匯豐入股交通銀行19.9%,多家外資銀行亦先后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中國境內的外資銀行自設機構的發展主要具有四項特征:資產規模波動地上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外資銀行占銀行業總資產比重較低,外資銀行間的競爭愈發加劇。A3.2.3 2007 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報告,鼓勵外國銀行設立或者將現有分行轉制為中國注冊
140、的法人銀行,大批外資61 分行遂開始改制為外資獨資法人機構。中央政府進一步開放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放寬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同時亦允許外資銀行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促進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發展。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數量(不含支行)由 2007 年的 271 家增至2021 年的 929 家,包括 41 家外資法人銀行、117 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5 家代表處,分布在 69 個城市;其中涵蓋總行 41 家、分行 458 家和支行 430 家。2021 年新增的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達 11 家,在華外資銀行總資產更逾 3.7 萬億元。A3.2.4 2003 至 2021 年,在華外資銀行資
141、產由 4,159 億元增至3.79 萬億元,較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增長了 9 倍多。盡管在華外資銀行的機構數目和資產規模呈上升態勢,但外資銀行資產在全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占比一直較低(2021 年僅 1.31%),原因是中資中小型銀行規模擴張較快。A3.2.5 大灣區一直走在全國金融界前列,截至 2018 年底,大灣區內外資及國內銀行總資產規模約為 146 萬億元人民幣,總負債約為 127 萬億元人民幣,年度增長率分別為 2.2%和 1.3%,遠低于 2018年中國商業銀行平均增長率。而灣區資本充足率約為58.8%,遠高于2018 年中國外資銀行平均水平(18.4%)。A3.2.6 為
142、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外匯局于 2020 年 5 月 14 日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其中第 17 條則提出擴大銀行業開放,支持港澳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大灣區內地拓展,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這些措施的出臺,為外資銀行進入大灣區帶來了新機遇。A3.2.7 目前大灣區內地城市共有 35 間外資銀行,而隨著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逐步實施,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的外資銀行涌入大灣區市場。2016 至 2018 年期間有 13 家外資銀行在大灣區各地注冊成立,其中包括 6 家臺灣金融機構,兩家泰國金融機構,美國、香港、新
143、加坡、葡萄牙、澳門金融機構各一家。62 A3.2.8 大灣區的外資商業銀行整體呈現資產規模較小、資本充足、業務發展平穩但盈利水平參差的狀態。多年來,客戶群體也有很大的變化:早期的客戶主要是港商,近年內地客戶不斷增加。其次,員工的結構亦有變化。過去,管理層大多由香港母行派駐,現在已經本地化。63 附錄附錄 4.4.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存款增長率與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存款增長率與 GDPGDP 增長率增長率 A4.1 大灣區內地城市在金融業發展上的步伐不一,為了解各城市的金融業規模,發展近況和趨勢,我們考察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的金融機構和人均住戶存款的主要指標,通過比較各城市的金融指標,找出有潛力的
144、城市及相對弱勢的城市,以便外資銀行及大灣區各市政府制訂相關商業發展策略和金融扶持政策。A4.2 從 2017 到 2022 年,廣州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廣州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8.05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7.3%。境內存款占比約 97%。主要是住戶存款與非金融企業存款為主,分別占比 30.87%、32.74%。各項貸款余額達 6.89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2.3%。境內貸款占比近 98%,主要以企(事業)單位貸款為主,占比約 61%。表 8a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廣州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 增長,表示廣州銀行業
145、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8a8a:2017-2021 年廣州市人均住戶存款(人民幣)住戶存款(億元)常住人口數(萬人)72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14,625.63 1,746.27 8.38 11.61 2018 16,456.56 1,798.13 9.15 11.85 2019 18,383.44 1,831.21 10.04 13.14 2020 21,177.97 1,867.66 11.34 13.53 2021 23,151.08 1,881.06 12.31 15.04 年化增長率(2017-2021)12.17%1.88%10.09%6.69%A4
146、.3 從 2017 到 2022 年,深圳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深圳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12.3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9.7%。各項貸款余額達 8.3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8%。制造業貸款、科技型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分別增長15.9%、31.9%、23.8%和43.9,均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深圳市 72 數據來源:廣州統計局http:/ 64 在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方面均居大灣區首位。表8b展示2017年至 2021 年深圳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增長,表示深圳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8b8b:2017-2021
147、年深圳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常住人口數(萬人)73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11,159.78 1,587.31 7.03 15.07 2018 13,810.06 1,666.12 8.29 15.53 2019 16,327.05 1,710.40 9.55 15.99 2020 19,031.88 1,763.38 6.119 15.93 2021 20,834.08 1,768.16 11.78 17.37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16.89%2.73%13.78%3.61%A4.4 從 2017 到 2022 年,珠海市各項存款
148、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珠海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1.18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2.4%,境內存款占比約 92.7%。各項貸款余額達 1.03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5.8%,境內貸款占比近 97%,主要以住戶貸款和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為主,占比分別為 37.5%及 59.1%。表8c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珠海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 增長,表示珠海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8c8c:2017-2021 年珠海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常住人口數(萬人)74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1,5
149、42.24 207.02 7.45 14.61 2018 1,772.01 220.90 8.02 15.03 2019 1,985.20 233.18 8.51 15.17 2020 2,243.02 244.96 9.16 14.72 2021 2,498.01 246.67 6.14 15.79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12.81%4.48%7.98%1.96%73 數據來源:深圳統計年鑒 2021(54 頁)http:/ 74 數據來源:2022 珠海市統計年鑒 http:/ 65 A4.5 從 2017 到 2022 年,佛山市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150、2022 年底,佛山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2.38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5.44%,各項貸款余額達 1.82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0.69%。從 2012 年至 2021 年,佛山金融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度從 3.82%提升至 5.86%。截至 2022 年第三季,佛山銀行業總資產 2.76 萬億元,是十年前的 2.4 倍,占全?。ú缓钲冢┙?/8。同期,佛山保險業資產規模也實現了平穩增長。截至 2022 年第三季,佛山保險業總資產 1,957.95 億元,是十年前的 4.65 倍;保費收入 506.14 億元,是十年前的 3.22 倍;保險滲透率從 2.38%升至 4.88%,人
151、均保費收入從 2,166 元/人,升至 6,169 元/人。表 8d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佛山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 增長,表示佛山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8d8d:2017-2021 年佛山市人均住戶存款75 住戶存款(億元)常住人口數(萬人)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7,019.38 899.99 7.80 6.107 2018 7,577.5 926.04 8.18 10.93 2019 8,383.03 943.14 8.89 11.49 2020 9,259.24 951.88 9.73 11.35 2021 10
152、,124.60 961.26 6.103 12.71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9.59%1.66%7.79%4.72%75 數據來源:佛山統計年鑒 2021(綜合人口-1-10 城市社會經濟基本情況表)http:/ 66 表表 8e8e:2017-2021 年惠州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76 常住人口數(萬人)77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2,153.04 572.22 3.76 6.60 2018 2,361.19 584.72 4.04 6.92 2019 2,600.70 597.23 4.35 7.09 2020 2,896.88
153、605.72 4.78 7.12 2021 3,231.19 606.60 5.33 8.21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10.68%1.47%9.12%5.61%A4.6 從 2017 到 2022 年,惠州市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惠州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8,396.63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7.5%,各項貸款余額達 9,479.08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1.8%。2021 年,惠州市銀行不良貸款率 0.44%,低于全省銀行業平均平均值。表 8e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惠州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 增長,表示
154、惠州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A4.7 從 2017 到 2022 年,東莞市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東莞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2.35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5.7%,各項貸款余額達 1.68 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2.4%。表 8f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東莞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住戶存款的年化增長率低于人均 GDP 增長,而存款總額正在增長,這意味著東莞銀行業的增長速度低于預期。76 數據來源:2022 惠州統計年鑒(63 頁)http:/ 77 數據來源:2022 惠州統計年鑒(134 頁)http:/ 67 表表 8f8f:2017-2021 年東莞
155、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78 常住人口數(萬人)79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5160.71 834.25 6.19 7.86 2018 5656.01 839.22 6.74 8.47 2019 6365.7 846.45 7.52 9.07 2020 6998.52 1048.36 6.68 9.32 2021 7655.09 1053.68 7.27 10.33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10.36%6.01%4.1%7.07%A4.8 2022 年,中山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8,267.18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2.7%,各項貸款余額達
156、 7,055.21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8.8%。表 8g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中山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住戶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DP 增長,表示中山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表表 8g8g:2017-2021 年中山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80 常住人口數(萬人)81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2,435.73 418.04 5.83 7.12 2018 2,642.90 428.82 6.16 7.21 2019 2,896.31 438.73 6.60 7.20 2020 3,246.66 443.11 7.33 7.23 2021 3,5
157、60.37 446.69 7.97 8.02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9.96%1.67%8.13%3.02%78 數據來源:東莞統計年鑒 2022(246 頁)http:/ 79 數據來源:東莞統計年鑒 2022(38 頁)http:/ 80 數據來源:中山市歷年統計年鑒 81 數據來源:2022 年中山市統計年鑒http:/ 68 表表 8h8h:2017-2021 年江門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82 常住人口數(萬人)83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84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2383.75 4.65 5.23 5.92 2018 2475.88 4.70
158、5.38 6.42 2019 2662.11 4.75 5.75 6.66 2020 2986.74 4.80 6.22 6.70 2021 3305.62 4.83 6.84 7.47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8.52%0.95%6.94%5.99%A4.9 從 2017 到 2022 年江門市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江門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6,570.65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2%,各項貸款余額達 5,497.83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0.6%。表 8h 展示 2017 年至 2021 年江門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住戶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 G
159、DP 增長,表示江門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A4.10 從 2017 到 2022 年肇慶市各項存款及貸款均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截至 2022 年底,肇慶市各項存款余額達 3,429.96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2.4%,各項貸款余額達 2,939.68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1.4%。截至 2022 年 6 月末,肇慶銀行業總資產 4,011.65 億元,同比增長 7.24%。從行業投向看,制造業貸款較年初增加 46.35 億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 1.72 倍。保險業總資產 220.05 億元,同比增長18.49%。保費收入 51.22 億元,同比增長 5.73%;表 8i 展示 2017 年至 2
160、021 年肇慶市人均住戶存款。人均住戶存款年化增長率高于人均GDP 增長,表示肇慶銀行業正在迅速擴張。82 數據來源-2022 江門市統計年鑒https:/ 83 數據來源-2022 江門市統計年鑒https:/ 84 數據來源:江門市歷年統計年鑒 69 表表 8i8i:2017-2021 年肇慶市人均住戶存款 住戶存款(億元)85 常住人口數(萬人)86 人均住戶存款(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2017 1,388.91 403.88 3.44 4.88 2018 1,532.75 406.58 3.77 5.19 2019 1,645.21 409.24 4.02 5.52 2020 1,787.68 411.69 4.34 5.64 2021 1,992.83 412.97 4.83 6.43 年 化 增 長 率(2017-2021)9.45%0.56%8.85%7.14%85 數據來源:2022 肇慶市統計年鑒http:/ 86數據來源:2022 肇慶市統計年鑒-03 人口-sheet3-1